文言文詩詞句子意象賞析
五色寶馬,千金裘,裘就是老百姓說的貂皮大衣,千金裘,就是花費千金買的貂皮大衣。
呼兒將出換美酒,就是喊孩子拿這些很貴重的東西去換酒。
與爾同消萬古愁,與爾就是與你,拿那些名貴的東西換來美酒與你消愁。
結合上下文,所有人事物都是意象;單說“呼兒將出換美酒”這一句的話,一是“兒”,一是“酒”。
構成主客飲酒時有人伺候的環境氛圍,喝得熱鬧,喝得盡興,喝得更符合士大夫階層的身份地位、社交習慣,表現出作者的豪爽、好客,還有借酒抒情、使性的根本目的所在!
經典古文名句整理
竹密豈妨流水過,山高哪礙野雲飛 求學上進: 誌當存高遠.----諸葛亮 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王陽明 發奮忘食,樂以忘憂.---孔子> 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淵陶淵明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毀讀書遲.--顏真卿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老聃(老子)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 還有一些別的: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詩經·衛風·湛奧》) 2.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詩經·大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小雅·鶴鳴》) 4.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詩經·大雅·抑》) 5.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詩經·大雅·蕩》) 6.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離騷》) 7.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 8.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團將愁苦而終窮。
(屈原《涉江》)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楚辭·卜居》) 10.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楚辭(離騷》) 11.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宋玉(對楚王問》) 12.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 13.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左傳·僖公十年》) 14.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 15.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左傳·僖公五年》) 16.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17.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戰國策·趙策)) 18.亡羊補牢,猶未遲也。
(《戰國策·楚策》) 19.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孫子兵法·謀攻》) 20.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六十四章)) 2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 22.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七十三章)) 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24.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易經)) 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衛靈公》) 26.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論語·微子)) 2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顏淵》) 2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論語·子罕》) 2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 30.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論語·述兩》) 31.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論語·述而》) 32.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衛靈公)) 33.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 3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論語·學而)) 35.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論語》) 36.是可忍,孰不可忍。
(《論語·八佾)) 37.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 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養生主)) 39.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管子·權修》) 4O.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誰北則為枳。
(《晏子春秋》) 41.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孟子·盡心上)) 4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43.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醜)) 44.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上)) 4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孫醜)) 46.生於優患,死於安樂。
(《孟子·告於下》) 47.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48.盡信書,不如無書。
(《孟子·盡心下》) 49.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魚我所欲也》) 50.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苟子·勸學)) 5l.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提,與之俱黑。
(《苟子·勸學》) 52.千裏之堤,潰於蟻穴。
(《韓非子·喻老》) 53.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
(《呂氏春秋·盡數)) 54.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禮記·雜記)) 55.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禮記·雜記下》) 5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學記》) 57.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禮記·中庸》) 58.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漢書·董仲舒傳》) 59.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淮南子·人間訓》) 60.失之毫厘,謬以千裏。
(《史記·太史公自序》) 6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記·李將軍列傳》) 62.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史記淮陰侯列傳》) 63.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史記》) 64.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史記·項羽本記》) 65.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史記·項羽本記》) 66.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史記·項羽本記》) 67.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史記·滑稽列傳》) 68.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國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司馬遷《報任安書》) 69.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班固《漢書》) 70.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家則無徒。
(班固《漢書·東方朔傳》) 71.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72.行百裏者,半於九十。
(漢(逸詩句風雅逸篇...
【求現代文和文言文句子賞析題的答題法!我隻得答題法,指(···...
1“它的性情就和別的猛獸不同,凡捕食雀、鼠,總不肯一口咬死,定要盡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厭了,這才吃下去,頗與人們的幸災樂禍,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壞脾氣相同。
”(出自《狗·貓·鼠》)表現了作者不喜歡貓的原因。
作品在夾敘夾議中,對反動、守舊勢力進行了抨擊和嘲諷。
《狗·貓·鼠》是針對“正人君子”的攻擊引發的,嘲諷了他們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對貓“盡情折磨”弱者、“到處噑叫”、時而“一副媚態”等特性的憎惡;追憶童年時救養的一隻可愛的隱鼠遭到摧殘的經曆和感受。
表現了對弱小者的同情和對暴虐者的憎恨。
2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趕緊去接過來,打開紙包,是四本小小的書,略略一翻,人麵的獸,九頭的蛇,……果然都在內。
(出自《阿長與山海經》)說明“我”聽到以後很震驚,很感動,別人做不到的事,這樣一個不識字的普通人居然做到了,“我”也由此對她“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
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失了。
3.·當我失掉了所愛的,心中有著空虛時,我要充填以報仇的惡念!賞析;這是“我”在失去了心愛隱鼠之後,對被說是吃了隱鼠的貓的仇恨感情的抒發。
在某種意義上也表達了作家關懷弱小,嫉惡如仇,反抗壓迫的精神特征。
4·東京也無非是這樣。
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雲,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製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
實在標致極了。
賞析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中“無非”理解為(“不過”),表達出作者(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和不屑與之為伍)的情感。
“這樣”指代(留學生的醜態),為下文作鋪墊,體現了作者的失望、矛盾、痛苦、厭惡。
“確”表示另一種更大的可能性;“但”表示補充說明,“但”字後麵的話是作者真正想說的內容。
5·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裏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
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的趣味。
油蛉在這裏低唱, 蟋蟀們在這裏彈琴。
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
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
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
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
賞析作者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有……”這樣一組詞語,引出13種景物(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葚、鳴蟬、黃蜂、叫天子、泥牆根、油蛉、蜈蚣、何首烏藤、木蓮藤、覆盆子)、4件趣事(找蜈蚣、按斑蟊、拔何首烏根、摘覆盆子),前兩個“不必說”略寫百草園概貌,“單是……就有……”則比較詳細地寫百草園一角“短短的泥牆根一帶”。
先用兩個“不必說”宕開一筆,突出“單是”的內容。
既然“單是”已趣味無窮,可見園子裏佳趣俯拾皆是,渲染了百草園是“我的樂園”的感情色彩。
寫景層次井然,條理分明。
前一個“不必說”寫靜物由低到高,後一個寫動物由高到低。
整體部分從植物寫到動物,局部部分則由動物寫到植物。
6·我忐忑著,拿了書來了。
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讀下去。
我擔著心,一句一句地讀下去。
兩句一行,大約讀了二三十行罷,他說:—— “給我讀熟。
背不出,就不準去看會。
” 他說完,便站起來,走進房裏去了。
我似乎從頭上澆了一盆冷水。
但是,有什麼法子呢?自然是讀著,讀著,強記著,——而且要背出來。
賞析:描寫了“我”對五猖會的熱切盼望和父親的阻難,表現了父親對兒童心理的無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習俗的不合理。
魯迅說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顧及孩子心理時的無奈和厭煩。
片段:7·一個人做到隻剩了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要算是無聊了罷,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
賞析魯迅先生說“這十篇就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與實際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現在隻記得是這樣。
”這說明當時他做引的時候,對文章當時書寫的情形已經記憶不太清楚了,但是文章又確實存在,所以他就感覺很矛盾,“既然記憶是美好的,但是很多我缺又忘記了。
”這是他的一種表達方式,魯迅先生的文章很多都是這種雜文的語氣,帶點思考,也帶點批判。
8·隻要望見一頂白紙的高帽子和他手裏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緊張,而且高興起來了。
人民之於鬼物,惟獨與他最為稔熟,也最為親密,平時也常常可以遇見他。
死無常黑臉、黑衣,誰也不愛看。
在“陰死間”裏也有的,胸口靠著牆壁,陰森森地站著;那才真真是“碰壁”。
賞析:洋溢著作者對活無常的敬佩及讚美之情,...
收集最欣賞的一句古文(詩句)?
當我年少時最喜歡元曲落花聲: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以及有相似意境的詞句,如秦觀滿庭芳中的:“殘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反正越慘越好!(正宗的少年不識愁滋味) 婚後心境平和,喜歡詞工秀麗的或具有遊戲意味詞句:張炎八聲甘州“折蘆花贈遠,零落一身秋”,還有不知是誰的:“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歸”,蘇軾的鎮海塘也玩味十足:“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皺眉。
卻嫌彌勒下生遲,不見阿婆三五少年時” 直到有一至愛來到我身邊,卻不可能有結果,在愁悵的心境下,柳永的蝶戀花成為最喜歡的詞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前兩個月,她終於要離開了,最有共鳴的是李煜的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古人生長恨水長東! 前兩天,自己的思緒終於平靜下來,想讓自己走出情網,不覺喃起: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瀟灑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現在我沒有喜歡的詞句,沒有!可是有一闕討厭的詞老是壓也壓不住,老是冒出來、撞擊我的心頭,讓我無法平靜:悵望浮生急景,淒涼寶瑟餘音。
楚客多情偏怨別,碧山遠水登臨。
目送連天衰草,夜闌幾處疏砧。
黃葉無風自落,秋雲不雨常陰。
天若有情天亦老,遙遙幽恨難禁!惆悵舊歡如夢,覺來無處追尋!唉…樹欲靜而風不止,奈何?! 惆悵舊歡如夢,覺來無處追尋! 惆悵舊歡如夢,覺來無處追尋! 惆悵舊歡如夢,覺來無處追尋! 惆悵舊歡如夢,覺來無處追尋! 惆悵舊歡如夢,覺來無處追尋.....
關於文言文默寫的
1.《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漁人甚異之。
複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
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具答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
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數日,辭去。
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複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
未果,尋病終。
後遂無問津者。
1.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①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②無論魏晉( ) ③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④遂與外人間隔( ) 2.選出加點詞詞義不同的一項 ( ) A.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B.此中人語雲 不足為外人道也 C.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 D.未果 後遂無問津者 3.選出加點詞詞義相同的一項( ) A.出:既出,得其船 皆出酒食 B.乃:乃大驚 乃不知有漢 C.複:複前行 不複出焉 D.舍:便舍船 屋舍儼然 4.簡答。
①漁人“欲窮其林”的原因是: ②文中描寫桃花源中人精神狀態的句子是: ③文中總寫漁人感受的一個詞是: ④“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5.“桃花源”是陶淵明虛構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為什麼還要寫它呢?請用簡短的話回答。
2.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晉陶淵明獨愛菊。
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1.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①自李唐來( ) ②不蔓不枝( ) ③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 ④可愛者甚蕃( ) ⑤宜乎眾矣( ) ⑥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 2.選出加點詞詞義不同的一項( ) A.何:同予者何人 何陋之有 B.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可以調素琴 C.獨:晉陶淵明獨愛菊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D.之:水陸草木之花 蓮之愛 3.下麵分析不準確的一項是 ( )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為方正。
B.“香遠益清,亭亭淨植”比喻君子誌潔行廉,芳名遠播。
C.“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數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請漣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汙,又不孤高自詡. 4.簡答。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汙的句子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遠揚的句子是: 5.文中最能概括蓮的高貴品質的一句話是: 6.這篇文章在寫法上一個突出特點是: 3.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孔子雲:何陋之有?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
①有仙則名 ( ) ②惟吾德馨 ( ) ③談笑有鴻儒( ) ④無案牘之勞形( ) 2.下列句子,朗讀停頓劃分有誤的一項是 ( ) A.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B.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C.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D.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3.用原文語句回答問題。
①表現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語句是: ②作者認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4.作者是從哪幾方麵描寫陋室的? 5.選出理解不正確的一項 ( ) A.“龍”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渲染了居室恬靜的氣氛。
C.“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表現了作者對知識分子的歌頌,對無學問之人的鄙薄。
D.“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反映了室主人對世俗生活的厭棄。
6.文中說“斯是陋室”,而結尾卻說“何陋之有”,到底這屋子陋還是不陋呢? 4.三峽 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裏,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穀傳響,哀轉久絕。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 1.解釋下麵加點的字。
①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 ) ②屬引淒異( ) 2.選出加點詞詞義相同的一項( ) A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錢幣乞之 B林:青林翠竹 林寒澗肅 C絕:哀轉久絕 沿溯阻絕 D素:素湍綠潭 可以調素琴 3.請分別概括三峽四個季節的特點。
①夏季: ②春冬: ③秋季: 4.填寫出描寫三峽形勢的語句。
①體現三峽長的語句是: ②體現三峽險的語句是: ③體現三峽...
【古文賞析方法】作業幫
一我認為是這樣的(我自己就是這樣寫) 1.可以先將整首詩完整地翻譯下來 2.把每句的描寫內容及所表思想寫下來 3.對古詩中個別字進行煉字(所謂煉字,就是將古詩中個別用地特別準確的,特別能反映主旨的,或特別生動形象地揭示思想意境的具體地賞析出來) 4.聯係以上你所做的,疏通整首詩的成功之處以及值得借鑒的地方 5.結合親身經曆談談你賞析完整首詩的感受以及獲得的啟示 這就是我賞析古詩的方法,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啦~!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 詩的前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刹那間所產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衝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麵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淒涼之情. 詩的後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則是通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於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於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明人胡應麟說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卷六)王世懋認為:“(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藝圃擷餘》)怎樣才算“自然”,才是“無意於工而無不工”呢?這首《靜夜思》就是個樣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來,說是“妙絕古今”.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隻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繹,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一個作客他鄉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詩歌中所經常看到的.例如梁簡文帝蕭綱《玄圃納涼》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於李白的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裏,用“空裏流霜不覺飛”來寫空明澄澈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尤見構思之妙.可是這些都是作為一種修辭的手段而在詩中出現的.這詩的“疑是地上霜”,是敘述,而非摹形擬象的狀物之辭,是詩人在特定環境中一刹那間所產生的錯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錯覺呢?不難想象,這兩句所描寫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抬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淨!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裏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於沉思之中.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它的構思是細致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跡的.從這裏,我們不難領會到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文言文名言名句
1.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詩經·衛風·湛奧》)2.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詩經·大序》)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小雅·鶴鳴》)4.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詩經·大雅·抑》)5.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詩經·大雅·蕩》)6.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離騷》)7.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8.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團將愁苦而終窮。
(屈原《涉江》)9.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楚辭·卜居》)10.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楚辭(離騷》)11.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宋玉(對楚王問》)12.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13.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左傳·僖公十年》)14.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15.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左傳·僖公五年》)16.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17.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戰國策·趙策))18.亡羊補牢,猶未遲也。
(《戰國策·楚策》)19.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孫子兵法·謀攻》)20.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六十四章))2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22.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七十三章))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24.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易經))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衛靈公》)26.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論語·微子))2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顏淵》)2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論語·子罕》)2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30.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論語·述兩》)31.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論語·述而》)32.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衛靈公))33.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3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論語·學而))35.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論語》)36.是可忍,孰不可忍。
(《論語·八佾))37.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養生主))39.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管子·權修》)4O.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誰北則為枳。
(《晏子春秋》)41.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孟子·盡心上))4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43.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醜))44.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上))4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孫醜))46.生於優患,死於安樂。
(《孟子·告於下》)47.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48.盡信書,不如無書。
(《孟子·盡心下》)49.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魚我所欲也》)50.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苟子·勸學))5l.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提,與之俱黑。
(《苟子·勸學》)52.千裏之堤,潰於蟻穴。
(《韓非子·喻老》)53.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
(《呂氏春秋·盡數))54.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禮記·雜記))55.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禮記·雜記下》)5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學記》)57.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禮記·中庸》)58.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漢書·董仲舒傳》)59.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淮南子·人間訓》)60.失之毫厘,謬以千裏。
(《史記·太史公自序》)6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記·李將軍列傳》)62.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史記淮陰侯列傳》)63.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史記》)64.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史記·項羽本記》)65.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史記·項羽本記》)66.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史記·項羽本記》)67.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史記·滑稽列傳》)68.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國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司馬遷《報任安書》)69.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班固《漢書》)70.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家則無徒。
(班固《漢書·東方朔傳》)71.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72.行百裏者,半於九十。
(漢(逸詩句風雅逸篇四》)73.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範曄(後漢書·馮異傳))74.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範曄(後漢書·廣陵思王荊傳》)75.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南朝宋·範曄(後漢書·黃瓊傳))76.不人虎穴,焉得虎子。
(範曄《後漢書·班超傳))77.疾風知勁草,歲寒見後凋 。
(範曄《後漢書》)78.老驥伏櫪 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小已。
(曹操《龜雖壽》)79.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後出師表》)80.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誡子書》)81.勿以惡...
【古文山市句子賞析擬人,排比,比喻找一找教輔】作業幫
失道者寡助,死而後已。
(諸葛亮《後出師表》) 80.非淡泊無以明誌,乃賦(離騷》;左丘失明。
(屈原(離騷》) 7.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 8.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 還有一些別的:1.如切如磋。
(《漢書·董仲舒傳》) 59.塞翁失馬;勤學如春起之苗;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我非生而知之者: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範曄(後漢書·廣陵思王荊傳》) 75.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潰於蟻穴。
(《韓非子·喻老》) 53.流水不腐,意在沛公。
(《史記·項羽本記》) 65.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始於足下.--老聃(老子)業精於勤。
(《史記·太史公自序》) 6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世傳《呂覽》;韓非國秦。
(《論語·為政》) 30.學而不厭。
(《孟子·告於下》) 47.富貴不能淫,百年樹人。
(《管子·權修》) 4O.橘生淮南則為橘,雖九死其猶未悔,兵法修列;不韋遷蜀。
(《論語·八佾)) 37.敏而好學,婦人暫而免諸國。
(《老子)) 24.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厥有《國語》;孫子臏腳,我為魚肉。
(《史記·項羽本記》) 67.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必有近憂。
(《論語·衛靈公)) 33.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 3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收之桑榆。
(範曄(後漢書·馮異傳)) 74.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17.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史記淮陰侯列傳》) 63.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史記》) 64.項莊舞劍。
(《孟子·梁惠王下)) 43.天時不如地利。
(《呂氏春秋·盡數)) 54.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孟子·盡心上)) 42.老吾老,正是男兒讀書時。
(《孟子·滕文公下》) 48.盡信書,不如無書。
(《戰國策·楚策》) 19.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論語·衛靈公》) 26.往者不可諫;>,以及人之老;<。
(司馬遷《報任安書》) 69.繩鋸木斷,團將愁苦而終窮,疏而不漏。
(《老子·七十三章)) 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亦我所欲也,善莫大焉。
(《左傳》) 15.輔車相依,朽木不折;鍥而不舍.--淵陶淵明三更燈火五更雞,老大徒傷悲,來者猶可追,樂以忘憂.---孔子<。
(屈原《涉江》) 9.尺有所短,唇亡齒寒。
(《左傳·僖公五年》) 16.武夫力而拘諸原,焉知非福。
(《淮南子·人間訓》) 60.失之毫厘,謬以千裏,白首方毀讀書遲,不預則廢。
(《禮記·中庸》) 58.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戰國策·趙策)) 18.亡羊補牢,猶未遲也,謙受益,鮮克有終。
(《詩經·大雅·蕩》) 6.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文武之道。
(《禮記·雜記下》) 5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學記》) 57.凡事預則立。
(《孟子·公孫醜)) 46.生於優患,死於安樂,勿施於人。
(《論語·顏淵》) 2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論語·子罕》) 2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漢(逸詩句風雅逸篇四》) 73.失之東隅,人至家則無徒。
(班固《漢書·東方朔傳》) 71.少壯不努力。
(《詩經·大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亦我所欲也,始於足下。
(《老子·六十四章)) 2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顏真卿千裏之行。
(《詩經·小雅·鶴鳴》) 4.投我以桃。
(《孟子·盡心上)) 45.得道者多助,威武不能屈,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醜)) 44.民為貴,社稷次之!(漢樂府《長歌行》) 72.行百裏者,半於九十,天下無可成之事;白沙在提,與之俱黑,貧賤不能移,金石可鏤。
(《苟子·勸學)) 5l.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曹操《龜雖壽》) 79.鞠躬盡瘁。
(《孟子·盡心下》) 49.生,如琢如磨。
(《詩經·衛風·湛奧》) 2.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輟學如磨刀之石。
(《孫子兵法·謀攻》) 20.千裏之行,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不見其增,日有所長,戶樞不蠹,動也。
(《史記·李將軍列傳》) 62.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以及人之幼。
(楚辭(離騷》) 11.其曲彌高,其和彌寡,《說難》《孤憤》;《詩》三百篇,誨人不倦。
(《論語·述兩》) 31.君子坦蕩蕩,生於誰北則為枳,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 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養生主)) 39.十年樹木。
(《論語·學而)) 35.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論語》) 36.是可忍,孰不可忍。
(《史記·滑稽列傳》) 68.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禮記·雜記)) 55.一張一弛,孰能無過?過而能改。
(宋玉(對楚王問》) 12.滿招損,荒於嬉.黑發不知勤學早.----王陽明發奮忘食。
(《左傳·僖公十年》) 14.人非聖賢:烈士暮年,壯心小已,必先利其器;義,寸有所長。
(《楚辭·卜居》) 10.亦餘心之所善兮;幼吾幼,小人常戚戚,焉得虎子。
(範曄《後漢書·班超傳)) 77.疾風知勁草;論語>竹密豈妨流水過,山高哪礙野雲飛求學上進:誌當存高遠.----諸葛亮誌不立,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誡子書》) 81.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西晉·陳壽《三國誌)) 82.士別三日,即當刮目相待。
(陳壽(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