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樂 1 .鼓 皮革製。 國風 周南 關雎
國風 邶風 擊鼓
國風 唐風 山有樞
國風 陳風 宛丘
小雅 彤弓之什 彤弓
小雅 鹿鳴之什 伐木
小雅 彤弓之什 采芑
小雅 北山之什 鼓鍾
小雅 北山之什 楚茨 小雅 北山之什 甫田
小雅 桑扈之什 賓之初筵
小雅 都人士之什 白華
大雅 文王之什 綿
大雅 文王之什 靈台
周頌 清廟之什 執競
魯頌 有駜
商頌 那
2 .鼛 大鼓。 小雅 北山之什 鼓鍾
大雅 文王之什 綿 音高
3 .賁 大鼓。 大雅 文王之什 靈台
4 .應 小鼓 周頌 臣工之什 有瞽
5 .田 大鼓。 周頌 臣工之什 有瞽
6 .縣鼓 懸鼓。 周頌 臣工之什 有瞽
7 .鞉 搖鼓。手鼓。 周頌 臣工之什 有瞽
商頌 那 音桃
8 .磬 石製。 周頌 清廟之什 執競
詩經裏都寫到了哪些樂器?
打擊樂 1 .鼓 皮革製。
國風 周南 關雎國風 邶風 擊鼓國風 唐風 山有樞國風 陳風 宛丘小雅 彤弓之什 彤弓小雅 鹿鳴之什 伐木小雅 彤弓之什 采芑小雅 北山之什 鼓鍾小雅 北山之什 楚茨 小雅 北山之什 甫田小雅 桑扈之什 賓之初筵小雅 都人士之什 白華大雅 文王之什 綿大雅 文王之什 靈台周頌 清廟之什 執競魯頌 有駜商頌 那2 .鼛 大鼓。
小雅 北山之什 鼓鍾大雅 文王之什 綿 音高3 .賁 大鼓。
大雅 文王之什 靈台4 .應 小鼓 周頌 臣工之什 有瞽5 .田 大鼓。
周頌 臣工之什 有瞽6 .縣鼓 懸鼓。
周頌 臣工之什 有瞽7 .鞉 搖鼓。
手鼓。
周頌 臣工之什 有瞽商頌 那 音桃8 .磬 石製。
周頌 清廟之什 執競周頌 臣工之什 有瞽 商頌 那9 .鍾 金屬製。
國風 周南 關雎國風 唐風 山有樞小雅 彤弓之什 彤弓小雅 北山之什 鼓鍾 小雅 北山之什 楚茨小雅 桑扈之什 賓之初筵小雅 都人士之什 白華大雅 文王之什 靈台周頌 清廟之什 執競10.鉦 古時號令士眾進退的一種樂器。
小雅 彤弓之什 采芑11.鏞 大鍾。
大雅 文王之什 靈台12.庸 鏞。
大鍾。
商頌 那13.缶 陶製。
國風 陳風 宛丘 音否14.柷 形如漆桶,中有椎柄,連底撞之,令左右擊。
周頌 臣工之什 有瞽 音祝15.圉 狀如伏虎,敲擊以止樂。
一作敔。
周頌 臣工之什 有瞽 音語彈撥樂 16.琴 五弦或七弦。
國風 周南 關雎國風 鄘風 定之方中國風 鄭風 女曰雞鳴小雅 鹿鳴之什 鹿鳴 小雅 鹿鳴之什 棠棣小雅 北山之什 鼓鍾小雅 北山之什 甫田小雅 桑扈之什 車舝17.瑟 二十五弦。
國風 周南 關雎國風 鄘風 定之方中國風 鄭風 女曰雞鳴國風 唐風 山有樞國風 秦風 車鄰 小雅 鹿鳴之什 鹿鳴小雅 鹿鳴之什 棠棣小雅 北山之什 鼓鍾小雅 北山之什 甫田吹奏樂 18.笙 竹製。
小雅 鹿鳴之什 鹿鳴小雅 北山之什 鼓鍾 小雅 桑扈之什 賓之初筵19.簧 樂器中用以發聲的片狀振動體。
國風 王風 君子陽陽國風 秦風 車鄰 小雅 鹿鳴之什 鹿鳴小雅 小旻之什 巧言20.龠 竹製,三孔笛。
國風 邶風 簡兮音月21.龠 竹製,三孔或六孔。
小雅 北山之什 鼓鍾小雅 桑扈之什 賓之初筵 音月22.筦 管。
周頌 清廟之什 執競 音管23.篪 竹製。
小雅 小旻之什 何人斯大雅 生民之什 板 音池24.管 竹製,六孔。
周頌 臣工之什 有瞽商頌 那25.簫 排蕭。
周頌 臣工之什 有瞽26.塤 陶土製。
小雅 小旻之什 何人斯大雅 生民之什 板 音熏其它 27.簴 掛鍾鼓的架子。
周頌 臣工之什 有瞽28.虡 植木以懸鍾磬,其橫者曰旬。
大雅 文王之什 靈台 音巨29.樅 業上懸鍾磬處以彩色為崇牙。
大雅 文王之什 靈台 音匆30.業 旬上大板。
大雅 文王之什 靈台周頌 臣工之什 有瞽31.崇牙 設在業上,形狀象牙齒。
周頌 臣工之什 有瞽 音道32.樹羽 在崇牙上設的五彩鳥羽。
http://hi.baidu.com/lionking97/blog/item/aaef9102303a000f4bfb51d1.html
在古籍裏描寫琵琶的語句有那些?不是詩句哦!類似於詩經和楚辭這樣...
琵琶又稱“批把”,最早見於史載的是漢代劉熙《釋名. 釋樂器》:“批把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
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
”意即枇把是騎在馬上彈奏的樂器,向前彈出稱做批,向後挑進稱做把;根據它演奏的特點而命名為“批把”。
在古代,敲、擊、彈、奏都稱為鼓。
當時的遊牧人騎在馬上好彈琵琶,因此為“馬上所鼓也”。
大約在魏晉時期,正式稱為“琵琶”。
...
描寫擊缶的詩句
缶是中國古老的打擊樂器,早在夏商時代就有了擊缶而歌、擊缶迎賓的故事。
北京奧運會開幕,以“擊缶而歌”作為開篇之語,讓人震撼。
中國是禮樂之邦,樂與禮是結合的,擊缶迎賓,是一種禮儀。
它的起源,可以遠溯到3000多年前的《詩經》與《周易》,那時候,鼓盆歌則是以娛樂為主,古代亦稱之為“鼓缶、擊缶”。
以“擊缶”的形式揭開開幕式序幕,不僅表達了深層的文化底蘊,而且場麵盛大,撼人心扉。
描寫雨聲的句子
細雨落在老屋的瓦楞上,那是春天在低聲細語,講述一路走來的故事。
滴水簷望著地上的石縫,用精心積攢的一滴滴水珠在石板上奏出一串串的平平仄仄。
樹影搖曳,張開一片片葉子迎接緊一陣慢一陣梳理。
菩薩蠻(雨聲不斷垂簷竹) 年代:宋 作者:趙彥端 作品:菩薩蠻 雨聲不斷垂簷竹。
清歌喚起清眠熟。
洞戶有餘花。
同傾細細霞。
酒行如過雨。
雨盡風吹去。
吹去複盈杯。
一春能幾回。
聽 聽 那 冷 雨 餘光中 驚蟄一過,春寒加劇。
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即連在夢裏,也似乎有把傘撐著。
而就憑一把傘,躲過一陣瀟瀟的冷雨,也躲不過整個雨季。
連思想也都是潮潤潤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過金門街到廈門街迷宮式的長巷短巷,雨裏風裏,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這樣子的台北淒淒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個中國整部中國的曆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直是這樣下著雨的。
這種感覺,不知道是不是從安東尼奧尼那裏來的。
不過那—塊土地是久違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紀,即使有雨,也隔著千山萬山,千傘萬傘。
二十五年,一切都斷了,隻有氣候,隻有氣象報告還牽連在一起,大寒流從那塊土地上彌天卷來,這種酷冷吾與古大陸分擔。
不能撲進她懷裏,被她的裾邊掃一掃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這樣想時,嚴寒裏竟有一點溫暖的感覺了。
這樣想時,他希望這些狹長的巷子永遠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門街到廈門街,而是金門到廈門。
他是廈門人,至少是廣義的廈門人,二十年來,不住在廈門,住在廈門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過說到廣義,他同樣也是廣義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兒,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時代了。
再過半個月就是清明。
安東尼奧尼的鏡頭搖過去,搖過去又搖過來。
殘山剩水猶如是,皇天後土猶如是。
紜紜黔首、紛紛黎民從北到南猶如是。
那裏麵是中國嗎?那裏麵當然還是中國永遠是中國。
隻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遙指已不再,劍門細雨渭城輕塵也都已不再。
然則他日思夜夢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裏呢? 在報紙的頭條標題裏嗎?還是香港的謠言裏?還是傅聰的黑鍵白鍵馬思聰的跳弓撥弦?還是安東尼奧尼的鏡底勒馬洲的望中?還是呢,故宮博物院的壁頭和玻璃櫃內,京戲的鑼鼓聲中太白和東坡的韻裏? 杏花,春雨,江南。
六個方塊字,或許那片土就在那裏麵。
而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變來變去,隻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
因為一個方塊字是一個天地。
太初有字,於是漢族的心靈他祖先的回憶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譬如憑空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淅瀝瀝,一切雲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視覺上的這種美感,豈是什麼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滿足?翻開一部《辭源》或《辭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顏千變萬化,便悉在望中,美麗的霜雪雲霞,駭人的雷電霹雹,展露的無非是神的好脾氣與壞脾氣,氣象台百讀不厭門外漢百思不解的百科全書。
聽聽,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下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
雨是女性,應該最富於感性。
雨氣空蒙而迷幻,細細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薄荷的香味,濃的時候,竟發出草和樹林沐浴之後特有的腥氣,也許那竟是蚯蚓和蝸牛的腥氣吧,畢竟是驚蟄了啊。
也許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許古中國層層疊疊的記憶皆蠢蠢而蠕,也許是植物的潛意識和夢,那腥氣。
第三次去美國,在高高的丹佛他山居住了兩年。
美國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裏幹旱,天,藍似安格羅薩克遜人的眼睛,地,紅如印第安人的肌膚,雲,卻是罕見的白鳥,落基山簇簇耀目的雪峰上,很少飄雲牽霧。
一來高,二來幹,三來森林線以上,杉柏也止步,中國詩詞裏“蕩胸生層雲”或是“商略黃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難睹的景象。
落基山嶺之勝,在石,在雪。
那些奇岩怪石,相疊互倚,砌一場驚心動魄的雕塑展覽,給太陽和千裏的風看。
那雪,白得虛虛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皚皚不絕一仰難盡的氣勢,壓得人呼吸困難,心寒眸酸。
不過要領略“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的境界,仍須來中國。
台灣濕度很高,最富雲情雨意迷離的情調。
兩度夜宿溪頭,樹香沁鼻,宵寒襲肘,枕著潤碧濕翠蒼蒼交疊的山影和萬賴都歇的俱寂,仙人一樣睡去。
山中一夜飽雨,次晨醒來,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靜中,衝著隔夜的寒氣,踏著滿地的斷柯折枝和仍在流瀉的細股雨水,一徑探入森林的秘密,曲曲彎彎,步上山去。
溪頭的山,樹密霧濃,蓊鬱的水氣從穀底冉冉升起,時稠時稀,蒸騰多姿,幻化無定,隻能從霧破雲開的空處,窺見乍現即隱的一峰半壑,要縱覽全貌,幾乎是不可能的。
至少上山兩次,隻能在白茫茫裏和溪頭諸峰玩捉迷藏的遊戲。
回到台北,世人問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問,故作神秘之外,實際的印象,也無非山在虛無之間罷了。
雲縈煙繞,山隱水迢的中國風...
關於古詩詞名句
從軍行(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行,詩歌的一種體裁,從軍行,寫軍隊生活的樂府古題,王昌齡共寫《從軍行》七首,這是第四首。
這首詩反映了戍邊將士殺敵立功、保衛國家的豪情壯誌。
詩的前兩句描繪邊地風光,借以渲染戰爭氣氛。
後兩句集中概括了戍邊將士長期參與的酷烈戰爭生活以及決心破敵的豪情。
壯闊的塞外景色與將士宏偉的抱負融合在一起,氣魄雄闊,風格渾豪。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常被用來表現殺敵衛國的英雄氣概和堅強意誌。
中唐詩人戴叔倫寫有“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雄豪詩句,同此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涼州詞》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注解】: 1、夜光杯:一種白玉製成的杯子。
【韻譯】: 新釀成的葡萄美酒,盛滿夜光杯; 正想開懷暢飲,馬上琵琶聲頻催。
即使醉倒沙場,請諸君不要見笑; 自古男兒出征,有幾人活著歸回? 【評析】: ??詩是詠邊寒情景之名曲。
全詩寫艱苦荒涼的邊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們開懷痛飲、盡情酣醉的場麵。
首句用語絢麗優美,音調清越悅耳,顯出盛宴的豪華氣派;一句用"欲飲"兩字,進一層極寫熱烈場麵,酒宴外加音樂,著意渲染氣氛。
三、四句極寫征人互相斟酌勸飲,盡情盡致,樂而忘憂,豪放曠達。
這兩句,蘅塘退士評曰:"作曠達語,倍覺悲痛。
"曆來評注家也都以為悲涼感傷,厭惡征戰。
清代施補華的《峴傭說詩》評說:"作悲傷語讀便淺,作諧謔語讀便妙。
在學人領悟。
"從內容看,無厭惡戎馬生涯之語,無哀歎生命不保之意,無非難征戰痛苦之情,謂是悲涼感傷,似乎勉強。
施補華的話有其深度。
千古名絕,眾論殊多,見仁見智,學人自悟。
回答者:feiduo_2001 - 童生 一級 3-2 11:28 ▲王翰《涼州詞》賞析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賞析 王翰:字子羽,並州晉陽(今山西太原市)人。
睿宗景雲元年(710)進士,玄宗時作過官,後貶道州司馬,死於貶所。
性豪放,喜遊樂飲酒,能寫歌詞。
並自歌自舞。
《全唐詩》存其詩一卷。
尤以《涼州詞》為人傳誦。
唐人七絕多是樂府歌詞,涼州詞即其中之一。
它是按涼州(今甘肅省河西、隴右一帶)地方樂調歌唱的。
《新唐書·樂誌》說:“天寶間樂調,皆以邊地為名,若涼州、伊州、甘州之類。
”這首詩地方色彩極濃。
從標題看,涼州屬西北邊地;從內容看,葡萄酒是當時西域特產,夜光杯是西域所進,琵琶更是西域所產。
這些無一不與西北邊塞風情相關。
這首七絕正是一首優美的邊塞詩。
邊塞詩,若以對戰爭的態度為標準。
可劃分為歌頌戰爭與暴露戰爭兩類。
本詩所寫戰爭的性質和背景已無可考,但從詩人感情的脈搏來體會,這無疑是一首反戰的詩歌。
不過它不正麵描寫戰爭,卻通過戰前飲酒這件事來表達將士厭戰的悲痛情緒,用筆十分隱蔽曲折。
首句設色豔麗,故意誇示飲宴之美:在晶瑩透亮閃閃發光的杯子裏斟滿了葡萄美酒,戰士們聚在一起準備痛飲了。
寫到這裏,突然來一頓挫:“欲飲”而無奈“琵琶馬上催”。
這個上二下五的句式,妙在突然促成了文意的轉折。
馬上的樂隊彈起琵琶催人出發,這使得將士們心情大變,由熱鬧舒適的歡飲環境一下被逼到緊張激昂的戰前氣氛中。
看來無法再飲酒了!可是,“醉臥沙場君莫笑”。
第三句意又一轉,告訴我們:這時雖然軍令如山,卻是催者自催,飲者自飲,而且下決定決心要“醉臥”。
詩人似在代將士傾訴衷腸:管他呢,雖然出發在即,我們依然痛飲,不辭醉倒沙場,這種狂飲你們不會見笑吧?“君莫笑”三字,於頓挫之中一筆挑起,引出了全詩最悲痛、最決絕的一句,這就是結末的“古來征戰幾人回?”這個詰問句,誇張地展示了戰爭的殘酷後果,道出了普遍性,深化了詩歌的主題。
顯然,這裏所控訴的,已不止是將士們所麵臨的這一次征戰,而是“古來”即有的一切由統治階級為了自身利益而發動的驅使千千萬萬將士去送死的戰爭!全詩抒發的是反戰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戰爭以來生還者極少的悲慘事實,卻出以豪邁曠達之筆,表現了一種視死如歸的悲壯情緒,這就使人透過這種貌似豪放曠達的胸懷,更加看清了軍人們心靈深處的憂傷與幻滅。
《唐詩別裁集》說此詩“故作豪放之詞,然悲感已極”。
可謂深得作者用心。
此詩的確流露了如當代論者所批判的消極情緒,但在那樣的時代、那樣的殘酷環境中,戰士和詩人們對於無休無止的邊庭爭戰,一般也隻能產生這種悲痛的情緒,我們對此就不必苛求了。
▲王之渙《涼州詞》賞析 涼州詞①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② 春風不度玉門關。
③ 作者簡介 王之渙,688-742,字季淩, 排行七, 原籍晉陽(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遷居絳州 (今山西新絳)。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謗辭官,家居十五年。
晚年出任文安 縣(今禹河北)尉,卒於官舍。
為人慷慨有大略,善作邊塞詩,與高適、王昌 齡、崔國輔等唱和,名動一時。
靳能為作墓誌,稱其“歌從軍,吟出塞,皎兮 極關山明月...
詩經、元曲、唐詩、宋詞的基本知識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詩”,有目無辭,不計在內),所以又稱《詩三百》,與《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合稱為五經。
“古者《詩》三百餘篇,及於孔子,去其重……”(《史記·孔子世家》),據傳為孔子編定。
最初稱《詩》,被漢代儒者奉為經典,乃稱《詩經》,也稱《詩三百》。
他開創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的優秀傳統。
《詩經》裏的內容,就其原來性質而言,是歌曲的歌詞。
《墨子·公孟》說:“頌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意謂《詩》三百餘篇,均可誦詠、用樂器演奏、歌唱、伴舞。
《史記·孔子世家》又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
”這些說法雖或尚可探究,但《詩經》在古代與音樂和舞蹈關係密切,是無疑的。
《詩經》不僅是最早的詩歌總集,而且也是一部反映當時社會的百科全書。
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傳統的源頭及代表作。
《詩經》“六義” 《詩經》“六義”指的是 風、雅、頌、這三個說的是內容,賦、比、興,,這三個說的是手法,這就是》“六義”。
《風》、《雅》、《頌》三部分的劃分,是依據音樂的不同。
《風》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間樂歌,稱作“十五國風”共160篇。
《雅》分為《小雅》(31篇)和《大雅》(74篇)是宮廷樂歌,共105篇。
《頌》包括《周頌》(31篇)《魯頌》(4篇)和《商頌》(5篇)是宗廟用於祭祀的樂歌和舞歌,共40篇。
“風”的意義就是聲調。
它是相對於“王畿”——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而言的。
它是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古人所謂《秦風》、《魏風》、《鄭風》,就如現在我們說陝西調、山西調、河南調。
國風·周南 國風·召南 國風·邶風 國風·鄘風 國風·衛風 國風·王風 國風·鄭風 國風·魏風 國風·唐風 國風·齊風 國風·秦風 國風·陳風 國風·檜風 國風·曹風 國風·豳風 “雅”是“王畿”之樂,這個地區周人稱之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
雅又有“正”的意思,當時把王畿之樂看作是正聲——典範的音樂。
周代人把正聲叫做雅樂,猶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帶有一種尊崇的意味。
朱熹《詩集傳》曰:「雅者,正也,正樂之歌也。
其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說又有正變之別。
以今考之,正小雅,燕饗之樂也;正大雅,朝會之樂,受厘陳戒之辭也。
......辭氣不同,音節亦異。
」故而大小雅之異乃在於其內容。
“頌”是專門用於宗廟祭祀的音樂。
《毛詩序》說:“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
”這是頌的含義和用途。
王國維說:“頌之聲較風、雅為緩。
”(《說周頌》)這是其音樂的特點。
“賦”按朱熹《詩集傳》中的說法,“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就是說,賦是直接鋪陳敘述。
是最基本的表現手法。
如“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執子之手,與子攜老”,即是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釋,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詩經》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於變化。
如《氓》用桑樹從繁茂到凋落的變化來比喻愛情的盛衰;《鶴鳴》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來比喻治國要用賢人;《碩人》連續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膚,“瓠犀”喻美人之齒,等等,都是《詩經》中用“比”的佳例。
“賦”和“比”都是一切詩歌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
“興”字的本義是“起”,因此又多稱為“起興”。
《詩經》中的“興”,用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
它往往用於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
有時一句詩中的句子看似比似興時,可用是否用於句首或段首來判斷是否是興。
例衛風·氓中“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就是興。
.大約最原始的“興”,隻是一種發端,同下文並無意義上的關係,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
就像秦風的《晨風》,開頭“鴥彼晨風,鬱彼北林”,與下文“未見君子,憂心欽欽”雲雲,很難發現彼此間的意義聯係。
雖然就這實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時代懸隔才不可理解,但這種情況一定是存在的。
就是在現代的歌謠中,仍可看到這樣的“興”。
進一步,“興”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較有實在意義的用法。
但正因為“興”原本是思緒無端地飄移和聯想而產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較實在的意義,也不是那麼固定僵板,而是虛靈微妙的。
如《關雎》開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原是詩人借眼前景物以興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關雎和鳴,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的和諧恩愛,隻是它的喻意不那麼明白確定。
又如《桃夭》一詩,開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寫出了春天桃花開放時的美麗氛圍,可以說是寫實之筆,但也可以理解為對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說這是在烘托結婚時的熱烈氣氛。
由於“興”是這樣一種微妙的、可以自由運用的手法,後代喜歡詩歌的含蓄委婉韻致的詩人,對此也就特別有興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陳出新,不一而足,構成中國...
在詩經裏 關於愛情的詩句、多說一點 謝謝、、
《詩》第一首,《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①。
窈窕淑女②,君子好逑③。
(一章)參差荇菜④,左右流之⑤。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⑥。
悠哉悠哉⑦,輾轉反側。
(二章)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⑧。
窈窕淑女,鍾鼓樂之⑨。
(三章) ①關關,毛傳:“和聲也:”雎鳩,魚鷹:牛運震曰:“隻‘關關’二字,分明寫出兩鳩來。
先聲後地,有情。
若作‘河洲雎鳩,其鳴關關’,意味便短。
” ②毛傳:“窈窕,幽閑也。
淑,善。
”《九歌·山鬼》“子慕予兮善窈窕”,王逸注:“窈窕,好貌。
” ③君子,朱東潤曰:“據毛詩序,君子之作凡六篇,君子或以為大夫之美稱,或以為卿、大夫、士之總稱,或以為有盛德之稱,或以為婦人稱其丈夫之詞。
”“就《詩》論《詩》,則君子二字,可以上賅天子、諸侯,下賅卿、大夫、士。
”“盛德之說,則為引申之義,大夫之稱,自為妻舉其夫社會地位而言。
”逑,毛傳:“匹也。
”按好逑,猶言嘉耦。
④荇,毛傳曰“接餘”,其他異名尚有不少,李時珍雲“俗呼荇絲菜,池人謂之莕公須,淮人謂之靨子菜,江東謂之金蓮子”,等等。
龍膽科,多年生草本,並根連水底,葉浮水上。
自古供食用。
陸璣曰:“其白莖以苦酒(按即醋)浸之,肥美可案酒。
”近人陸文鬱說:“河北安新近白洋澱一帶舊有鬻者,稱黃花兒菜,以莖及葉柄為小束,食時以水淘取其皮,醋油拌之,頗爽口。
” ⑤流,毛傳:“求也。
”用《爾雅·釋言》文。
朱熹曰:“順水之流而取之也。
” ⑥思,語助詞。
服,毛傳:“思之也。
”《莊子·田子方》“吾服女也甚忘”,郭象注:“‘服’者,思存之謂也。
” ⑦朱熹曰:“悠,長也。
”按悠哉悠哉,思念之深長也。
⑧芼,毛傳:“擇也。
” ⑨鍾鼓,金奏也,是盛禮用樂。
王國維曰:“金奏之樂,天子諸侯用鍾鼓;大夫士,鼓而已。
”按此詩言“鍾鼓樂之”,乃作身分語。
由兩周墓葬中樂器和禮器的組合情況來看,金石之樂的使用,的確等級分明,即便所謂“禮崩樂壞”的東周時期也不例外。
中原地區虢、鄭、三晉和周的墓葬,已發掘兩千餘座,出土編鍾、編磬者,止限於個別葬製規格很高的墓,約占總數百分之一。
從青銅樂鍾的製作要求來看,這也是必然——非“有力者”,實不能為。
而這一切,與詩中所反映的社會風貌,恰相一致。
《關雎》是一首意思很單純的詩。
大概它第一好在音樂,此有孔子的評論為證,《論語·泰伯》:“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亂,便是音樂結束時候的合奏。
它第二好在意思。
《關雎》不是實寫,而是虛擬。
戴君恩說:“此詩隻‘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盡了,卻翻出未得時一段,寫個牢騷憂受的光景;又翻出已得時一段,寫個歡欣鼓舞的光景,無非描寫‘君子好逑’一句耳。
若認做實境,便是夢中說夢。
”牛運震說:“輾轉反側,琴瑟鍾鼓,都是空中設想,空處傳情,解詩者以為實事,失之矣。
”都是有得之見。
《詩》寫男女之情,多用虛擬,即所謂“思之境”,如《漢廣》,如《月出》,如《澤陂》,等等,而《關雎》一篇最是恬靜溫和,而且有首有尾,尤其有一個完滿的結局,作為樂歌,它被派作“亂”之用,正是很合適的。
然而不論作為樂還是作為歌,它都不平衍,不單調。
賀貽孫曰:“‘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此四句乃詩中波瀾,無此四句,則不獨全詩平疊直敘無複曲折,抑且音節短促急弦緊調,何以被諸管弦乎。
忽於‘窈窕淑女’前後四疊之間插此四句,遂覺滿篇悠衍生動矣。
”鄧翔曰:“得此一折,文勢便不平衍,下文‘友之’‘樂之’乃更沉至有味。
‘悠哉悠哉’,疊二字句以為句,‘輾轉反側’,合四字句以為句,亦著意結構。
文氣到此一住,樂調亦到此一歇拍,下章乃再接前腔。
”雖然“歇拍”、“前腔”雲雲,是以後人意揣度古人,但這樣的推測並非沒有道理。
依此說,則《關雎》自然不屬即口吟唱之作,而是經由一番思索安排的功夫“作”出來。
其實也可以說,“詩三百”,莫不如是。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毛傳:“興也。
”但如何是興呢,卻是一個太大的問題。
若把古往今來關於“興”的論述統統編輯起來,恐怕是篇幅甚巨的一部大書,則何敢輕易來談。
然而既讀《詩》,興的問題就沒辦法繞開,那麼隻好敷衍幾句最平常的話。
所謂“興”,可以說是引起話題吧,或者說是由景引起情。
這景與情的碰合多半是詩人當下的感悟,它可以是即目,也不妨是浮想;前者是實景,後者則是心象。
但它僅僅是引起話題,一旦進入話題,便可以放過一邊,因此“興”中並不含直接的比喻,若然,則即為“比”。
至於景與情或曰物與心的關聯,即景物所以為感為悟者,當日於詩人雖是直接,但如旁人看則已是微妙,其實即在詩人自己,也未嚐不是轉瞬即逝難以捕捉;時過境遷,後人就更難找到確定的答案。
何況《詩》的創作有前有後,創作在前者,有不少先已成了警句,其中自然包括帶著興義的句子,後作者現成拿過來,又融合了自己的一時之感,則同樣的興,依然可以有不同的含義。
但也不妨以我們所能感知者來看。
羅大經...
有關詩歌的資料
詩歌是一種主情的文學體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象、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
詩歌是有節奏、有韻律並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
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
《尚書·虞書》:“詩言誌,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
”《禮記·樂記》:“詩,言其誌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
”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
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
[編輯本段]詩體概說 詩體的分類,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現在,隻就一般的看法,簡單地談談漢魏六朝和唐宋的詩體。
漢魏六朝詩,一般稱為古詩,其中包括漢魏樂府古辭、南北朝樂府民歌,以及這個時期的文人詩。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
樂府歌辭是由樂府機關采集,並為它配上樂譜,以便歌唱的。
《文心雕龍·樂府》篇說:"凡樂辭曰詩,詩聲曰歌。
"由此可以看出詩、歌、樂府這三個概念之間的關係:詩指的是詩人所作的歌辭,歌指的是和詩相配合的樂曲,樂府則兼指二者而言。
後來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體裁寫的作品,雖然沒有配樂,也稱為樂府。
中唐時白居易等掀起一個新樂府運動,創新題,寫時事,因而叫作新樂府。
唐以後的詩體,從格律上看,大致可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兩類。
近體詩又叫今體詩,它有一定的格律。
古體詩一般又叫古風,這是依照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
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
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
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通常隻分五言、七言兩類。
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五言律詩簡稱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詩簡稱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
超過八句的叫長律,又叫排律。
長律一般都是五言詩。
隻有四句的叫絕句;五絕共二十個字,七絕共二十八個字。
絕句可分為律絕和古絕兩種。
律絕要受平仄格律的限製,古絕不受平仄格律的限製。
古絕一般隻限於五絕。
“現代詩”名稱,開始使用於1953年—紀弦創立“現代詩社”時確立。
現代詩的含義: 1.形式是自由的 2.內涵是開放的 3.意象經營重於修辭。
“古典詩”與“現代詩”的比較:“詩”者皆為感於物而作,是心靈的映現。
“古典詩”以“思無邪”的詩觀,表達溫柔敦厚、哀而不怨,強調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
“現代詩”強調自由開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陳述,進行“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
[編輯本段]詩歌主要有以下幾部分: (一)詩歌的起源 詩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
來源於古代人們的勞動號子和民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
開始詩和歌不分,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
中國詩歌有悠久的曆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
西歐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爾吉、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
詩是怎麼樣產生的呢?原來在文學還沒形成之前,我們的祖先為把生產鬥爭中的經驗傳授給別人或下一代,以便記憶、傳播,就將其編成了順口溜式的韻文。
據聞一多先生考證.[詩]與[誌]原是同一個字,[誌]上從[士],下從 [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實際就是記憶。
文字產生以後,有了文學的幫助,不必再死記了,這時把一切文字的記載叫[誌]。
誌就是詩。
在心為誌,發言為詩。
歌的稱謂又是怎樣來的呢?詩和歌原不是一個東西,歌是人類的勞動同時產生的,它的產生遠在文學形成之前,比詩早得多。
考察歌的產生,最初隻在用感歎來表示情緒,如啊、兮、哦、唉等,這些字當時都讀同一個音:"啊"。
歌是形聲字,由"可"得聲。
在古代“歌”與“啊”是一個字,人們就在勞動中發出的“啊”叫作“歌”。
因此歌的名字就這樣沿用下來。
既然詩與歌不是一回事,後來為什麼又把二者連在一起以[詩歌]並稱呢?這隻要弄清楚它們的關係就明白了。
歌,最初隻用簡單的感歎字來表示情緒,在語言產生之扣,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逐步深化,情緒更加豐富,用幾個感歎字表達遠遠不夠用了。
於是在歌裏加進實詞,以滿足需要。
在文字產生之後,詩與歌的結合又進了一步,用文字書寫的歌詞出現。
這時,一支歌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音樂,二是歌詞,音樂是抒情的,歌詞即詩,是記事的。
這就是說,詩配上音樂就是歌,不配音樂就是詩。
最初的詩都能配上音樂唱,歌就是詩,詩就是歌。
關於詩與歌的結合,我國古籍中很早就有論述。
《毛詩序》:"在心為誌,發言為詩。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尚書》:"詩言誌,歌永言"這便形象地指出了詩與歌的內在聯係。
由於這種情況,後來人們就把詩與歌並列,稱為“詩歌”,目前,詩歌已經成為詩的代名詞了...
急求《詩經》中描寫美好愛情故事的詩
關 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
鍾鼓樂之。
《詩經》第一首 雎鳩關關相對唱,雙棲黃河小島上。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文靜秀麗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對象。
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長短不齊鮮荇菜,順著水流左右采。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文靜秀麗好姑娘,白天想她夢裏愛。
窈宨淑女,寤寐求之。
追求姑娘未如願,醒來夢裏意常牽。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相思悠悠情無限,翻來覆去難成眠。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長短不齊荇菜鮮,采了左邊采右邊。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文靜秀麗好姑娘,彈琴奏瑟親無間。
窈宨淑女,琴瑟友之。
長短不齊荇菜鮮,揀了左邊揀右邊。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文靜秀麗好姑娘,敲鍾打鼓使她歡。
窈宨淑女,鍾鼓樂之。
①關關,毛傳:“和聲也:”雎鳩,魚鷹:牛運震曰:“隻‘關關’二字,分明寫出兩鳩來。
先聲後地,有情。
若作‘河洲雎鳩,其鳴關關’,意味便短。
” ②毛傳:“窈窕,幽閑也。
淑,善。
”《九歌·山鬼》“子慕予兮善窈窕”,王逸注:“窈窕,好貌。
” ③君子,朱東潤曰:“據毛詩序,君子之作凡六篇,君子或以為大夫之美稱,或以為卿、大夫、士之總稱,或以為有盛德之稱,或以為婦人稱其丈夫之詞。
”“就《詩》論《詩》,則君子二字,可以上賅天子、諸侯,下賅卿、大夫、士。
”“盛德之說,則為引申之義,大夫之稱,自為妻舉其夫社會地位而言。
”逑,毛傳:“匹也。
”按好逑,猶言嘉耦。
④荇,毛傳曰“接餘”,其他異名尚有不少,李時珍雲“俗呼荇絲菜,池人謂之莕公須,淮人謂之靨子菜,江東謂之金蓮子”,等等。
龍膽科,多年生草本,並根連水底,葉浮水上。
自古供食用。
陸璣曰:“其白莖以苦酒(按即醋)浸之,肥美可案酒。
”近人陸文鬱說:“河北安新近白洋澱一帶舊有鬻者,稱黃花兒菜,以莖及葉柄為小束,食時以水淘取其皮,醋油拌之,頗爽口。
” ⑤流,毛傳:“求也。
”用《爾雅·釋言》文。
朱熹曰:“順水之流而取之也。
” ⑥思,語助詞。
服,毛傳:“思之也。
”《莊子·田子方》“吾服女也甚忘”,郭象注:“‘服’者,思存之謂也。
” ⑦朱熹曰:“悠,長也。
”按悠哉悠哉,思念之深長也。
⑧芼,毛傳:“擇也。
” ⑨鍾鼓,金奏也,是盛禮用樂。
王國維曰:“金奏之樂,天子諸侯用鍾鼓;大夫士,鼓而已。
”按此詩言“鍾鼓樂之”,乃作身分語。
由兩周墓葬中樂器和禮器的組合情況來看,金石之樂的使用,的確等級分明,即便所謂“禮崩樂壞”的東周時期也不例外。
中原地區虢、鄭、三晉和周的墓葬,已發掘兩千餘座,出土編鍾、編磬者,止限於個別葬製規格很高的墓,約占總數百分之一。
從青銅樂鍾的製作要求來看,這也是必然——非“有力者”,實不能為。
而這一切,與詩中所反映的社會風貌,恰相一致。
《關雎》是一首意思很單純的詩。
大概它第一好在音樂,此有孔子的評論為證,《論語·泰伯》:“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亂,便是音樂結束時候的合奏。
它第二好在意思。
《關雎》不是實寫,而是虛擬。
戴君恩說:“此詩隻‘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盡了,卻翻出未得時一段,寫個牢騷憂受的光景;又翻出已得時一段,寫個歡欣鼓舞的光景,無非描寫‘君子好逑’一句耳。
若認做實境,便是夢中說夢。
”牛運震說:“輾轉反側,琴瑟鍾鼓,都是空中設想,空處傳情,解詩者以為實事,失之矣。
”都是有得之見。
《詩》寫男女之情,多用虛擬,即所謂“思之境”,如《漢廣》,如《月出》,如《澤陂》,等等,而《關雎》一篇最是恬靜溫和,而且有首有尾,尤其有一個完滿的結局,作為樂歌,它被派作“亂”之用,正是很合適的。
然而不論作為樂還是作為歌,它都不平衍,不單調。
賀貽孫曰:“‘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此四句乃詩中波瀾,無此四句,則不獨全詩平疊直敘無複曲折,抑且音節短促急弦緊調,何以被諸管弦乎。
忽於‘窈窕淑女’前後四疊之間插此四句,遂覺滿篇悠衍生動矣。
”鄧翔曰:“得此一折,文勢便不平衍,下文‘友之’‘樂之’乃更沉至有味。
‘悠哉悠哉’,疊二字句以為句,‘輾轉反側’,合四字句以為句,亦著意結構。
文氣到此一住,樂調亦到此一歇拍,下章乃再接前腔。
”雖然“歇拍”、“前腔”雲雲,是以後人意揣度古人,但這樣的推測並非沒有道理。
依此說,則《關雎》自然不屬即口吟唱之作,而是經由一番思索安排的功夫“作”出來。
其實也可以說,“詩三百”,莫不如是。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毛傳:“興也。
”但如何是興呢,卻是一個太大的問題。
若把古往今來關於“興”的論述統統編輯起來,恐怕是篇幅甚巨的一部大書,則何敢輕易來談。
然而既讀《詩》,興的問題就沒辦法繞開,那麼隻好敷衍幾句最平常的話。
所謂“興”,可以說是引起話題吧,或者說是由景引起情。
這景與情的碰合多半是詩人當下的感悟,它可以是即目,也不妨是浮想;前者是實景,後者則是...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請問詩經中對於樂器的詩句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