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
1、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3、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論語八佾》
4、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5、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於仁)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論語裏仁》
6、子曰:“裏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7、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8、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9、子曰:“苟誌於仁矣,無惡也。”
10、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11、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12、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論語公冶長》
13、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14、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15、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雍也》
16、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17、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仁義之路)也?”
18、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19、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20、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21、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論語述而》
22、子曰:“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23、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24、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5、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論語泰伯》
26、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2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28、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論語子罕》
29、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30、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顏淵》
31、顏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32、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33、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34、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35、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36、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論語子路》
37、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38、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39、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論語憲問》
40、憲問恥。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41、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42、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43、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44、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45、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論語衛靈公》
46、子曰:“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47、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48、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49、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50、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論語陽貨》
51、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52、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53、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54、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55、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論語子張》
56、子夏曰:“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57、子遊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論語堯曰》
58、堯曰:“谘!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於皇皇後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59、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基本全部在這裏啦~
求采納-3-
論語有關仁愛的句子
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
2、古者言之不出,恥恭之不逮也。
意思是古人不輕易把話說出口,是因為他們以說出來做不到。
3、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意思是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仁愛,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孔子認為,仁愛是做人的根本。
孔子不僅是一個仁愛的宣傳者,同時也是一個仁愛的實踐者。
孔子提出,人隻要能做到恭、寬,信,敏、惠這五點,就可以稱之為誌士仁人。
那麼,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應該如何理解仁愛?於丹教授又會給我們哪些建議呢?今天我們來聊聊《論語》的仁愛之道。
其實兩萬多字的《論語》翻下來,“仁”這一個字被提到前後有109處,可以說仁愛的思想,是儒家哲學裏,基石下的基石,重點中的重點,那究竟什麼是仁愛呢?說起來簡單,學生問什麼是仁?老師隻回答兩個字,愛人。
就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善意,去對人好。
但就這兩個字,體會起來有很深很深的道理。
民間有個說法,叫做二人成仁。
什麼意思呢?就是仁愛,它從來不是一個單立人狀態下自我的狀態,孤獨的、自我的、封閉的這個環境下,是談不到仁愛的,仁愛一定是你旁邊還有一個別人,倆人在一起的關係中,能看出來是否仁愛。
仁愛,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同時這一思想,也貫穿於他的政治、教育、倫理、文化主張的諸多方麵,尤其是在做人的問題上,在孔子看來,仁愛是做人的根本。
那麼,什麼樣的人才可以稱得上是誌士仁人?於丹教授認為,仁愛不僅是一種人格情懷,同時也是一種非常具體的行為方式。
這樣的一種大氣度、大智慧,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修身、克己的結果。
《論語》中有關仁愛的句子有哪些?
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
2、古者言之不出,恥恭之不逮也。
意思是古人不輕易把話說出口,是因為他們以說出來做不到。
3、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意思是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仁愛,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孔子認為,仁愛是做人的根本。
孔子不僅是一個仁愛的宣傳者,同時也是一個仁愛的實踐者。
孔子提出,人隻要能做到恭、寬,信,敏、惠這五點,就可以稱之為誌士仁人。
那麼,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應該如何理解仁愛?於丹教授又會給我們哪些建議呢?今天我們來聊聊《論語》的仁愛之道。
其實兩萬多字的《論語》翻下來,“仁”這一個字被提到前後有109處,可以說仁愛的思想,是儒家哲學裏,基石下的基石,重點中的重點,那究竟什麼是仁愛呢?說起來簡單,學生問什麼是仁?老師隻回答兩個字,愛人。
就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善意,去對人好。
但就這兩個字,體會起來有很深很深的道理。
民間有個說法,叫做二人成仁。
什麼意思呢?就是仁愛,它從來不是一個單立人狀態下自我的狀態,孤獨的、自我的、封閉的這個環境下,是談不到仁愛的,仁愛一定是你旁邊還有一個別人,倆人在一起的關係中,能看出來是否仁愛。
仁愛,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同時這一思想,也貫穿於他的政治、教育、倫理、文化主張的諸多方麵,尤其是在做人的問題上,在孔子看來,仁愛是做人的根本。
那麼,什麼樣的人才可以稱得上是誌士仁人?於丹教授認為,仁愛不僅是一種人格情懷,同時也是一種非常具體的行為方式。
這樣的一種大氣度、大智慧,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修身、克己的結果。
...
論語中的關於仁,智的語句
論語中寫仁的句子1、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3、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4、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5、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6、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7、人之過也,各於其黨。
觀過,斯知仁矣。
8、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
9、吾友張也,為難能也。
然而未仁。
10、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11、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
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www.lz13.cn)。
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12、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13、巧言令色,鮮矣仁!14、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15、苟誌於仁矣,無惡也。
16、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17、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18、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19、好勇疾貧,亂也。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2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21、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22、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23、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24、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仁義之路)也?25、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26、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27、有德者,必有言。
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
勇者,不必有仁。
28、裏仁為美。
擇不處仁,焉得知?29、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30、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31、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
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
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32、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
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關於仁的好句子段落
仁,親也。
——《說文》仁者,情誌好生愛人,故立字二人為仁。
——《春初·元命苞》上下相親謂之仁。
——《禮記·經解》溫良者,仁之本也。
——《禮記·儒行》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
——《韓非子·解老》仁者,可以觀其愛焉。
——《禮記·喪服四製》豈無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詩·鄭風·叔於田》3. 又如:仁人(有仁德的人);仁術(施行仁道、仁政的方法);仁宇(在仁德的覆蔽之下);仁瑞(仁德的瑞兆);仁樸(仁愛樸實);仁篤(仁愛篤厚);仁誨(仁愛的教誨);仁鄙(仁愛與鄙薄)4. 有德者之稱 [the benevolent]5. 舊指有仁德的人,予嚐求古仁人之心。
——宋· 範仲淹《嶽陽樓記》6. 又如:仁人網(傳說商湯曾讓獵人網開三麵。
指給予一條生路);仁者(有德行的人);仁裏(仁者住地);仁士(仁人。
有德行的人)7. 指事物中有恩於萬物生育者,古代常與五行等相配養之,長之,假之,仁也。
——《禮記》8. 完美的道德 [perfect virtue]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論語·雍也》9. 仁政 [benevolent government]以德行仁者王。
——《孟子》10. 恩惠 [kindness]則民與子仁。
——《論語》。
皇疏:“恩也。
”厚澤深仁,遂有天下。
——魯迅《偽自由書》11. 同情,憐憫 [pity]呼而怨,欲望其哀且仁者,愈大謬矣。
——柳宗元《天說》12. 種子外皮內的部分——常指可以食用的種子和堅果、核果及類似果實的內果皮裏邊的部分。
字本作“人”,明代後改作“仁” [kernel]。
如:核桃仁13. 類似果仁的東西 [something resembling a kernel of fruit]。
如:瓜子仁14. 人 [man(pl.men)]仁者,人也。
——《禮記·中庸》。
注:“人也,讀如相人偶之人。
”仁者,人也。
——《孟子·盡心下》雖告之曰:“井有仁焉。
”其從之也?——《論語·雍也》15. 古縣名 [Ren]又並蒲、 衍、 首、 垣,以臨 仁、 平丘。
——《史記·春申君列傳》16. 水名 [Ren River]烏江,府東七十裏;源出水西蠻界,繞府南與 湘、 洪、 仁三江合。
——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17. 等於8尺(一說7尺,也有說5.6尺或4尺的)的中國古代長度單位。
通“仞” [ren]九成之台,作於羸土,百仁之高,台(始)於足下。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
請人幫我列舉論語中表現孔子“仁”這一思想的句子,越多越好。
1·2 有子①曰:“其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鮮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⑤,本立而道⑥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⑦與⑧?”?? 注釋:①有子:孔子晚年的學生,名若。
《論語》裏對孔子的學生一般都稱字,隻有曾參、有若、冉求、閔子騫四人稱子。
②孝弟:孔子和儒家提倡的兩個基本的道德規範。
孝規定了子女對父母應有的態度;弟,同悌,規定了弟弟對兄長應有的態度。
古注: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③好犯上者:好,讀hào號,喜愛。
犯,冒犯,幹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
④鮮:讀xiǎn險,少。
⑤務本:務,專心致力。
本,根本。
⑥道:在中國古代思想裏,道有多種不同的含義。
這裏的道是指孔子所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係及其在實際生活中的體現。
⑦為仁之本: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範疇。
為仁之本,是說孝悌是仁的根本。
另一種解釋說:為仁,行仁的意思。
前者從仁的內容講,後者是從仁的實行上講。
也有人解釋,為仁的“仁”字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就是“做人的根本”。
⑧與:同歟。
語氣辭,表示疑問。
古注:謙退不敢質言也。
1·3 子曰:“巧言令色①,鮮矣仁。
”?? 注釋:①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古注:“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說人。
”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①,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②,知者利仁。
”? ? 注釋:①約:窮困。
②安仁、利仁:安仁,安於仁道。
利仁,認為仁有利於己才去行仁,“有利則行,無利則止”。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惡②人。
”?? 注釋:①好:去聲,音號。
喜愛。
②惡:去聲,音wù誤。
憎恨;討厭。
4·4 子曰:“苟誌於仁矣,無惡①也。
”?? 注釋:①惡:有兩種解釋:一,善惡的惡,與上章惡字不同。
二,好惡的惡,與上章惡字同義。
?? 4·5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能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①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②必於是,顛沛?③必於是。
” 注釋:①惡乎:惡,音wū烏。
何;怎麼。
②造次:急遽;倉卒。
③顛沛:跌倒,用以形容人事困頓,社會動亂。
?? 5·5 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
”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③,屢憎於人,不知其仁④。
焉用佞。
”?? 注釋:①雍:孔子的學生,冉雍,字仲弓。
②佞:音nìng濘。
能言善辯,有口才。
③口給:言語便捷。
④不知其仁:有兩種解釋:一,指佞人,佞人遭人憎恨,因而不知其(佞人)有仁道;二,指冉雍,不知冉雍是否仁者。
??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6·22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①,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問仁。
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 注釋:①務民之義:《論語集注》:專用力於人道之所宜。
務:致力。
?? 6·30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①其猶病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能近取譬②,可謂仁之方也已。
”? 注釋:①堯舜:傳說中上古時代兩位天子,是孔子推崇的聖人。
②譬:比喻。
?? 7·6 子曰:“誌於道,據於德①,依於仁,遊於藝②。
”?? 注釋:①德:古注:德者,得也。
能把道貫徹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
②遊於藝:藝指孔子教學生的禮、樂、射、禦、書、數六藝,六藝都是日常所用。
遊,有不同的解釋:一,藝不足以據守和依靠,所以說是遊;二,遊泳,習藝有遊泳自如的樂趣;三,閑暇無事的時候就遊憩於六藝之中,遊是不匆忙急迫的意思。
?? 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注釋:①弘毅:弘大強毅。
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12·1 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複禮①為仁。
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②。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③。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④斯語矣。
”?? 注釋:①克己複禮:有不同的解釋:一,克,克製、約束;複,踐行。
克製和約束自己來踐行禮。
二,克,勝;複,返回。
戰勝自己離開了禮的言行回歸到禮的要求上來。
兩種解釋意思相近。
②天下歸仁焉:有幾種解釋:一,歸是與、讚許的意思,一旦做到了克己複禮,便會得到天下人的讚許。
二,專指君主如果能克己複禮,天下人都會歸順這仁德之君。
三,一旦做到克己複禮,天下的一切就都歸於仁了。
程子注:“克己複禮,則事事皆仁,故曰天下歸仁。
”以第三種解釋較合理。
這裏“克己複禮”的主語似不是指個人,而是泛指眾人。
即如果大家都能做到克己複禮,天下就都歸於仁了。
③目:條目。
④事:從事,實行。
12·2 仲弓問仁。
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①;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②。
”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 注釋:①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接見貴賓和進行重大的祭祀,都要求謹慎恭敬。
這句話是說出門辦事和役使百...
《論語》中有關孔子仁愛思想的句子
論語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 [古文今譯]孔子說:“隻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愛人和恨人。
” [個人淺析]孔子講“仁”,不僅是要“愛人”,而且還有“恨人”。
隻有做到了“仁”,才會有正確的愛和恨。
[論語原文]樊遲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 [古文今譯]樊遲問孔子怎樣是仁,孔子說:“仁人對難事,做在人前麵。
有收獲時,他得在人後,這可以說是仁了。
” [論語原文]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 [古文今譯]孔子說:“聰明人喜愛水,仁德人喜愛山;聰明人靈活,仁德人專一。
聰明人快樂,仁德者長壽。
” [論語原文]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
《論語》中關於仁愛的名句
裏仁為美。
擇不處仁,焉得知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苟誌於仁矣,無惡也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這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
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
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人之過也,各於其黨。
觀過,斯知仁矣!子事父母幾諫,見誌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古者言之不出,恥恭之不逮也。
以約失之者鮮矣。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德不孤,必有鄰。
事君數,斯辱矣。
朋友數,斯疏矣。
幫我羅列 3個 論語中 關於 “仁義”和 “做人”的句子,並 解釋下 ,...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記錄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不少言論頗具哲理,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論語十則》主要講兩大方麵:一是講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二是講有關於思想修養方麵的.《論語》使我懂得如何處世待人,教給了我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 其中有幾句論語,我受益非淺. "溫故而知新."這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它的意思是:溫習舊知識後,就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我對這句話有較深的體會:我時常會拿起小學時的課本來複習,每次複習後,就會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體會,有時還能發現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識,由此可見複習的重要性,何樂而不為呢??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講的是處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討厭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別人的身上.不是嗎?自己不喜歡的事或物,怎麼可以強施到別人身上呢??舉個例子吧:開學時,xx要發新課本給同學,如果她/他發現有一本課本缺了個角或有破損,就馬上發給了別人,這就是錯誤的做法.我們應該學習魯迅先生,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學習魯迅先生,這世間該多麼的美好,多麼的和諧啊!! "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會知道鬆柏是最後落葉的.讀了這句話,可想而知,鬆柏是多麼堅韌不拔,是那麼經得起惡劣環境的考驗.我們不正需要這種精神嗎??不論在如何惡劣的環境中,都應該堅強不屈,高風亮節!!----抗戰英烈吉鴻昌,麵對著敵人的酷刑,毫不畏懼,大義凜然;烈士羅學瓚在獄中堅強不屈,同敵人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共產黨員賈起麵對國民黨的嚴刑拷打,但他沉著冷靜,英勇不屈,嚴守黨的秘密……這些烈士,他們這種堅強不屈的品格,是多麼令人肅然起敬!【敬禮!^_^】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但是我們決不能退縮,應該堅強麵對,鼓起勇氣戰勝困難,勇往直前!! 通過學習《論語十則》,使我明白了:學習要講究方法;遇到困難,就得去克服它;還懂得了處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關於論語的句子
論語 學而篇第一 共十六章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1.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為 人 謀 而 不 忠 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1.5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 1.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 1.7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主忠信。
無友不如己者。
過,則勿憚改。
” 1.9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 1.10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1.11 子曰:“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 1.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 1.13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複也。
恭近於禮,遠恥辱也。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 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 1.15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論語中所有關於仁的語句。 全部發上來。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