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
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
三字經中關於學習的句子有什麼
1.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習相遠。
2. 苟不教,性乃遷。
教之道,貴以專。
3. 昔孟母,擇鄰處。
子不學,斷機杼。
4. 竇燕山,有義方。
教五子,名俱揚。
5. 養不教,父之過。
教不嚴,師之惰。
6. 子不學,非所宜。
幼不學,老何為。
7.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學,不知義。
8. 為人子,方少時。
親師友,習禮儀。
9. 香九齡,能溫席。
孝於親,所當執。
10. 融四歲,能讓梨。
弟於長,宜先知。
11. 首孝悌,次見聞。
知某數,識某文。
12. 三綱者,君臣義。
父子親,夫婦順。
13. 論語者,二十篇。
群弟子,記善言。
14. 孟子者,七篇止。
講道德,說仁義。
15. 孝經通,四書熟。
如六經,始可讀。
16. 詩書易,禮春秋。
號六經,當講求。
告訴我們要從小做起向老師和朋友不斷學習的三字經中哪句話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解釋】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那裏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和知識。
〖啟示〗學會親近好的老師、好的朋友,並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有益的經驗和知識。
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不斷地豐富自己的頭腦。
...
三字經中寫不學習,將被社會淘汰的句子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
擇別人的優點去學習,他們的缺點(如果我有)就改正它。
善:好的,優點其:代“他們”。
《論語》中有一段記載,一次衛國公孫朝問子貢,孔子的學問是從哪裏學的?子貢回答說,古代聖人講的道,就留在人們中間,賢人認識了它的大處,不賢的人認識它的小處;他們身上都有古代聖人之道。
“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他隨時隨地向一切人學習,誰都可以是他的老師,所以說“何常師之有”,沒有固定的老師。
《論語》中不少記載,如孔子入太廟,“每事問“(《論語·八佾》);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始我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我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於予與改是。
“(《論語·公冶長》)子貢對孔子說,子貢自己隻能“聞一而知二”,顏回卻可以“聞一而知十”。
孔子說:“弗如也。
吾與汝弗如也。
“(《論語·公冶長》)都體現了這種精神。
這樣的精神和態度,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眾人皆知“孔子之謂集大成”(《孟子.萬章下》),然據史書記載,“孔子少孤”(《禮記.檀公上》)而“貧且賤”(《史記.孔子世家》),按當時的家境和禮製,孔子雖“十有五而誌於學”(《為政》),但他是不大可能進入當時的諸侯官學接受正規高等教育的。
那麼孔子“金聲玉振”的思想與學識從何而來呢?子貢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子張》)孔子本人進一步闡釋了“焉學”的途徑和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善學者學無常師,然時時處處有師。
善者正麵為師,不善者反麵為師,洽聞強記,博物不窮,擇不善而去,擇其善而從。
論語十則中強調要虛心向他人學習的句子是什麼和什麼
《論語十則》選取的內容中,強調要虛心向他人學習的句子有: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裏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但是,本人認為,孔子的這兩句話不僅是強調要虛心向他人學習,而且同時強調要善於向他人學習,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學習他人的長處。
...
《論語》中闡述虛心向他人學習的句子是:
在茫茫大海中,有一顆明亮而珍貴無比的珍珠---中華民族的燦爛傳統文化。
而其中,《三字經》這本書在我腦海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本書的作者是王應麟,字子厚。
他天資聰明,九歲通六詩,年僅十八歲便考上了狀元,而他所寫的這本《三字經》更是名垂千古。
這本書每句話隻有三個字,因此很好理解。
文中描寫了一些中國的傳統文化,如:親師友,習禮儀。
寫的就是要尊重老師。
再比如:香九齡,能溫席。
寫的就是要孝敬父母。
還有許多優秀的品質,值得我們去學習。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建設民族精神家園。
讓我們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創造美好社會家園!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三字經》中關於學習的句子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