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中的尚和精神的句子有那些
禮之用,和為貴。
先王之道,斯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中的經典句子有哪些?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而不習乎?”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未可知也。
”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父母在,不遠遊,有必有方。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與行。
” 子遊曰:“事君促,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智者動,仁者靜。
智者樂,仁者壽。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 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 “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食不言,寢不語。
席不正,不坐。
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名不正,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 “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 “君子有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起不能也。
”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抱怨,以德報德。
” “修己以敬。
”“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
” “可與之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之言而與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 “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
”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 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巧言亂德。
小不忍,則亂大謀。
”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 “君子謀道不謀食。
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
君子憂道不憂貧。
” “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道不同,不相為謀。
”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友偏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 “益者三樂,損者三樂。
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
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
” “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之謂之瞽。
”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爺,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 “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恭、寬、信、敏、惠。
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為立也;不知言,無以為知人也。
”
論語中關於和的句子並附帶解釋
1、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第一》譯文: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裏.但不論大事小事隻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製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2、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論語·述而第七》譯文:孔子與別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請他再唱一遍,然後和他一起唱. 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第十三》譯文: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汙,小人隻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調。
4、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第十六》譯文:財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沒有貧窮;上下和睦,就不必擔心人少;社會安定,國家就沒有傾覆的危險。
5、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論語·子張第十九》譯文:君子可以由一句話表現他的智能,也可以由一句話表現出他的不明智,所以說話不可以不謹慎。
求論語中比較有名的句子?
《論語》箴言名句21.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述而》:“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又見《孟子·公孫醜上》:“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呂氏春秋》亦記載:“孔子曰:‘吾何足以稱哉!勿已者,則好學而不厭,好教而不倦’”。
其句意謂:默默將所見所聞記於心間,發憤學習從不滿足,教導學生不知疲倦。
南宋朱熹《論語集注》:“三者已非聖人之極至,而猶不敢當,則謙而又謙之辭”。
近人錢穆認為“或以本章為謙辭,實非也。
”(《論語新解》)孔子於此所舉三事:其一,重在言識(記憶),不在言默,所謂“多聞,質而守之”(《禮記·緇衣》),“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論語·述而》),其二、三,則表達了孔子於求知學問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熱忱,同時也是孔子從認識和方法對“學”與“教(教誨)”的合理總結。
2.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述而》:“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貴,於我如浮雲’”。
漢鄭玄注:“富貴而不以義者,於我如浮雲,非己之有也”。
南宋朱熹《論語集注》:“其視不義之富貴,如浮雲之無有,漠然無所動於其中也”。
意謂:以不義手段占有的財富與官位,對於我如同天際的浮雲。
又見《論語》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裏仁》:“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孔子於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貴的具體原則,即須合於“義”與“仁道”,違此而獲,則被視如過眼煙雲之不足取。
同時亦表明其於清貧生涯甘之如飴、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與襟懷。
3.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
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漢鄭玄《論語注》:言此才,勉人於學也。
南宋朱熹《論語集注》:“未得,則發憤而忘食;已得則樂之而忘憂;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數之不足。
但自言其好學之篤耳”。
近人康有為《論語注》:“忘食,則不知貧賤;忘憂,則不知苦戚;忘老,則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
其句意謂:發奮用功連吃飯也不記得(學有所獲),便高興得忘了憂慮,連入老境也未覺察。
此實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辭。
《禮記·表記》:“子曰:‘《詩》之好仁如此。
鄉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
俯焉,日有孳孳,斃而後已’”。
其一生好學不倦,倡導積極有為,對所創立學說的實現孜孜以求,“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禮記·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強不息,終老不疲與明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4.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朱熹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惡,則我從其善,則我從其善而改其惡焉。
是二人者,皆我師也。
”(《論語集注》)劉寶楠引舊說,又提出兩解:一謂“我並彼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為善,我則從之;二人以我為不善,我則改之。
是彼二人,皆為吾師。
書洪範雲: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
此之謂也。
”一謂“三人行,本無賢愚。
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隨事所見,擇而從之改之。
非謂一人善,一人不善也。
既從其善,即是我師。
”5.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述而》。
《說文》:“坦,安也。
”蕩蕩,廣遠之稱。
戚戚,時時憂慮之稱。
君子通曉事理,故待人接物處世猶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
小人心思常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
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蕩然無私。
小人馳兢於榮利,耿介於得失,故長為悉府也。
”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於物,故多憂戚。
”(見《論語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小人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與此義同。
6. 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雕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子罕》:“子曰: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
雕,凋謝;鬆柏,喻棟梁之材。
朱熹引謝上蔡注曰:“士窮見節義,世亂識忠臣。
”(《論語集注》)荀子則把鬆柏喻君子:“歲不寒無以知鬆柏;事不難無以見君子無日不在是。
”(《荀子·大略》)《莊子·讓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於道之謂通,窮於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故內省而不窮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
”7.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名言。
《論語·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正義》引《申鑒·雜言下》注曰:“君子樂天知命故不憂;審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懼。
”又《論語·憲問》所記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孔子自謙其不具備知、仁、勇三者達德,而自子貢視之,孔子三道盡備,故曰:“夫子自道也。
”(《憲問》)8. 民無信不立 孔子名言。
語出《論語·...
論語中關於誠信的語句有哪些?
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辦事沒有盡心盡力嗎?與朋友交往沒有做到誠實守信嗎?老師傳授的學業沒有經常複習嗎?” 二、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 (譯文)孔子說:“治理一個大國,要嚴肅認真地處理政事,講究信用,節省財用,愛護臣下,根據農事的忙閑合理使用民力。
” 三、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 (譯文)孔子說:“年輕弟子,在家孝順父母,出門敬重兄長,言語謹慎守信博愛眾人,親近仁人。
做到這些後還有餘力,就用來學習文化典籍。
” 四、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 (譯文)子夏說:“對待妻子,能看重其品德而不看重其容貌;侍奉父母,能盡心盡力;侍奉君主,能獻出生命;與朋友交往,說話守信用。
(這樣的人,)雖然說沒有經過學習,我必定說他學習過了。
” 五、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主忠信。
無友不如已者。
過,則勿憚改。
”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不會有威嚴;從事學習,學業就不會鞏固。
要把忠誠和信實作為(待人處事的)主導思想。
不跟與自己不同道的人做朋友。
犯了錯誤,要不怕改正。
” 六、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複也。
恭近於禮,遠恥辱也。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 (譯文)有子說:“諾言符合義的原則,才可以實踐諾言。
恭敬符合禮的原則,才可 以免遭恥辱。
依靠自己的親族,也就可靠了。
” -------以上出自《學而篇》 七、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為政篇》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他怎麼做人哩!(就像)大車少了輗,小車少了軏,車子還怎麼能走呢?” 八、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述而篇》 (譯文)孔子從四個方麵教育學生:古代文獻,行為規範,對人忠心,誠實守信。
九、子張問崇德辨惑。
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誠不以富,亦隻以異。
’” ------------《顏淵篇》 (譯文)子張問怎樣提高道德,辨清昏惑。
孔子說:“注重忠信,遵從道義,就能提高道德。
愛一個人,就希望他活著,厭惡他,就巴望他死掉。
既希望他活著,又巴望他死掉,這樣(好惡無常)便是昏惑。
(《詩經》上說:)‘肯定不會困此得到好處,隻會收到相反的結果。
’” 十、子曰:“言必信,行必果。
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 -----------《子路篇》 (譯文)孔子說:“說話一定兌現,做事一定果決。
這是(不懂變通的)固執的小人呀!不過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 十一、子張問行。
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裏,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
”子張書諸紳。
-----------《衛靈公篇》 (譯文)子張問怎樣(使自己)行得通。
孔子說:“說話真誠守信,做事厚道謹慎,那麼即使到了落後野蠻的國家也能行得通。
如果說話不真誠守信,做事不厚道謹慎,那麼即使在本鄉本土,難道能行得通嗎?站著時,似乎就看見忠信篤敬幾個字在自己麵前,坐車時,似乎就看見這幾個字刻在車轅的橫木上,做到這樣就處處行得通了。
”子張把這些話寫在自己的衣帶上。
十二、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 -------《季氏篇》 (譯文)孔子說:“三種朋友是有益的,三種朋友是有害的。
同正直的人交友,同守信用的人交友,同見聞多的人交友,就有益。
同阿諛奉承的人交友,同表麵友善的人交友,同花言巧語的人交友,就有害了。
” 十三、子張問仁於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
”曰:“恭,寬,信,敏,惠。
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 -----------《陽貨篇》 (譯文)子張問孔子,怎樣做可以稱仁。
孔子說:“能將五種品德施行於天下,就可以稱仁了。
”子張說:“請問哪五種。
”孔子說:“恭敬,寬厚,信實,勤勉,(給人)恩惠。
恭敬就不會招來侮辱,寬厚就能得到眾人擁護,信實就會得到別人任用,勤勉就會有成績,(給人)恩惠就足以使喚人。
”
《論語》中的名句並有解釋 ,要簡短
1、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 2、禮之用,和為貴。
(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
) 3、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 4、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 (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
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於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
”) 5、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隻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 6、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我十五歲立誌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 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
) 8、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 9、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 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
)10、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 與其奢侈,不如節儉;就喪事而言,與其儀式上治辦周備,不如內心真正哀傷。
) 11、裏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麼能說你是明智的呢?) 12、苟誌於仁矣,無惡也。
( 如果立誌於仁,就不會做壞事了。
) 13、人之過也,各於其黨。
觀過,斯知仁矣。
(人們的錯誤,總是與他那個集團的人所犯錯誤性質是一樣的。
所以,考察一個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知道他沒有仁德了。
) 14、朝聞道,夕死可矣。
(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 15、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士有誌於(學習和實行聖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對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道的。
) 16、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不怕沒有官位,就怕自己沒有學到賴以站得住腳的東西。
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隻求自己成為有真才實學值得為人們知道的人。
) 18、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明白大義,小人隻知道小利。
)
論語中經典的語句
1.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用你的公正,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說,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麵對有負於你的人和事。
不要以怨報怨也不要以德報怨。
2.子貢問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看到朋友做的不對的事,你要真心地勸告,善意地引導,如果他實在不聽就算了,別再說了,不要自取其辱。
與好朋友相處要有個度,不要什麼樣的事都大包大攬。
3.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你在什麼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過你的職位去做不該你做的事。
4.言寡尤,行寡悔。
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這麼做的好處就是讓自己少一點後悔。
《論語 》中的關於學習的句子有哪些?
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子罕》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3、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論語子罕》4、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論語子罕》5、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論語公冶長》6、子曰: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
——《論語子罕》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衛靈公》8、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為政》9、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論語雍也》10、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論語學而》1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為政》12、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1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論語泰伯》1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15、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動,仁者靜。
知者樂,仁者壽。
——《論語雍也》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論語憲問》17、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1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晝夜。
——《論語子罕》1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論語學而》20、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論語衛靈公》21、子曰: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靈公》22、名不正,則言不順; 言不順,則事不成; 事不成,則禮樂不興; 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 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論語子路》23、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裏仁》24、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衛靈公》25、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出自《論語子路》26、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論語述而》27、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小人反是。
——《論語顏淵》28、既來之,則安之。
——《論語季氏》29、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述而》30、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顏淵》31、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為政》3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33、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3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35、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論語衛靈公》36、子曰:有教無類。
——《論語衛靈公》《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
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
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等“五經”,總稱“四書五經”。
全書共20章、492篇,首創 “語錄體” 。
是中國現傳揚並學習的古代著作之一。
《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包括《古論》《魯論》和《齊論》。
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而《齊論》則在漢魏時期失傳。
孔子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論語中的經典名句有哪些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而不習乎?” 3.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5.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6.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7.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8.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 9.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未可知也。
” 10.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父母在,不遠遊,有必有方。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與行。
”...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論語中的尚和精神的句子有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