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子路,別人指出他的過錯,他就很高興。大禹聽到有教益的活,就給人家敬禮。偉大的舜帝又更為了不得:總是與別人共同做善事。舍棄自己的缺點,學習人家的優點,非常快樂 地吸取別人的長處來行善。從他種地、做陶器、捕魚一直到做帝 王,沒有哪個時候他不向別人學習。吸取別人的優點來行善,也就是與別人一起來行善。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與別人一起來行善。
..是這樣吧
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的意思是什麼?
與人為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為人處世的重要準則。
與人為善,包含著豐富的內涵。
《孟子·公孫醜上》中說:“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其意思是,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同別人一道行善。
後來,與人為善的語意有所拓展,多指以善意的態度對待他人,為人著想,樂於助人。
在今天,提倡與人為善,對於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
孟子《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翻譯~急·
孟子說:“子路,別人指出他的過錯,他就很高興。
大禹聽到有教益的活,就給人家敬禮。
偉大的舜帝又更為了不得:總是與別人共同做善事。
舍棄自己的缺點,學習人家的優點,非常快樂 地吸取別人的長處來行善。
從他種地、做陶器、捕魚一直到做帝 王,沒有哪個時候他不向別人學習。
吸取別人的優點來行善,也就是與別人一起來行善。
君子。
最重要的就是要與別人一起來行善。
..是這樣吧...
《與人為善》文言文翻譯
原文及翻譯如下:1、【原文】劉氏者,某鄉寡婦也。
育一兒,晝則疾耕作於田間,夜則紡織於燭下,竟年如是。
鄰有貧乏者,劉氏輒以鬥升相濟。
偶有無衣者,劉氏以己之衣遺之。
鄉裏鹹稱其善。
然兒不解,心有憾。
母誡之曰:“與人為善,乃為人之本,誰無緩急之事。
”母卒三年,劉家大火,屋舍衣物皆盡。
鄉鄰紛紛給其衣物,且為之伐木建第,皆念劉氏之情也。
時劉兒方悟母之善舉也。
2、【翻譯】姓劉的一個人是某一個鄉裏的寡婦,生養一個孩子。
白天在田間努力種田,晚上點著蠟燭在織機上紡織,整年都像這樣。
鄰居中有窮困的人,劉氏就用糧食救濟他們。
偶爾有沒有衣服穿的人,劉氏就把自己的衣服贈送給他們。
鄉裏的人都稱她善良。
然而她孩子不理解,心裏有怨言。
母親告誡他,說:“和別人相處要善良,是做人的根本,誰沒有緊急的事情呢?”母親(指劉氏)死後三年,劉家遭遇大火,房屋衣物全部被燒光。
大家不僅給他衣服,並且為他砍樹建造房屋,這都是懷念劉氏的恩情!這時劉氏的孩子才明白母親的善舉。
與人為善 翻譯
君子的資質與一般人沒有什麼區別,君子之所以高於一般人,是因為他能善於利用外物。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語出荀子《勸學》。
《勸學》節選先秦:荀子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
雖有槁暴(pù),不複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幹、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詩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
靖共爾位,好是正直。
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吾嚐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嚐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裏;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節選翻譯:君子說:學習不可以停止的。
譬如靛青這種染料是從藍草裏提取的,然而卻比藍草的顏色更青;冰塊是冷水凝結而成的,然而卻比水更寒冷。
木材筆直,合乎墨線,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彎曲成車輪,(那麼)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到)如圓規畫的一般的標準了,即使又曬幹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為這樣的。
所以木材經墨線比量過就變得筆直,金屬製的刀劍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並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智慧明理並且行為沒有過錯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麼高;不麵臨深澗,就不知道地多麼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問的博大。
幹越夷貉之人,剛生下來啼哭的聲音是一樣的,而長大後風俗習性卻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之如此。
《詩經》上說:“你這個君子啊,不要總是貪圖安逸。
恭謹對待你的本職,愛好正直的德行。
神明聽到這一切,就會賜給你洪福 祥瑞。
”精神修養沒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沒有比無災無禍更長遠了。
我曾經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卻)比不上片刻學到的知識(收獲大);我曾經踮起腳向遠處望,(卻)不如登到高處見得廣。
登到高處招手,手臂並沒有加長,可是遠處的人卻能看見;順著風喊,聲音並沒有加大,可是聽的人卻能聽得很清楚。
借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裏之外,借助舟船的人,並不善於遊泳,卻可以橫渡長江黃河。
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什麼不同,(隻是君子)善於借助外物罷了。
賞析:《勸學》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書開宗明義的第一篇。
全文共由兩大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論述學習的重要性;後一部分,論述學習的步驟、內容、途徑等有關問題;而以“學不可以已”作為貫穿全文的中心思想。
從《勸學》前麵部分節選的幾個片段,解放後一直被選為中學語文教材,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傳統名篇之一。
“與人為善”的下一句是什麼?
這個沒有下一句的,是從作品中節選出來的,出自《孟子·公孫醜上》 原句: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與人為善的成語典故 【出處】: 《孟子·公孫醜上》:“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 【舉例造句】: 想你們教士也是與人為善,斷不肯叫我為難的。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九回。
擴展資料: 出自孟子的其它成語 拔苗助長 [bá miáo zhù zhǎng] [出自:《孟子·公孫醜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 解釋: 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彼一時,此一時 [bǐ yī shí,cǐ yī shí] [出自:《孟子·公孫醜下》:“彼一時,此一時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 解釋: 那是一個時候,現在又是一個時候。
表示時間不同,情況有了變化 必由之路 [bì yóu zhī lù] [出自:《孟子·告子上》:“仁,人心也;義,人路也。
”宋·朱熹注:“義者行事之宜,謂人之路,則可以見其為出入往來必由之路,而不可須臾舍矣。
” 解釋: 由:經由。
必定要經過的道路。
泛指事物必須遵循的規律或做事必須遵守的法則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孟子·公孫醜上...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孟子《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翻譯~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