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長沙》概括上闕描繪的景物的特點:作者在視角角度上,有遠近高低,從邏輯上,從點到麵,由實到虛,從自然到人類,描繪出一幅立體的寥廓萬裏、絢麗多彩的江南秋景。
這首詞上半闋著重寫景。“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一開始,作者便把自己置於秋水長天的廣闊背景之中。同時也把讀者帶進了一個高遠的深秋境界裏。遠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作者不僅看到了眼前嶽麓山的楓林,也可能聯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黃櫨,和祖國無數山嶽中由綠變紅的烏桕、水杉、槭樹、槲樹、黃連木……那一重重山,一層層樹,讓自然之神彩筆一抹,暈染得一片嫣紅,比二月笑放的春花還要豔麗,比六月飄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觀:“漫江碧透,百舸爭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腳下沁園春·長沙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瑩,如碧綠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麵上,千帆競發,百舸爭渡,靜中有動,生氣勃勃。仰視,“鷹擊長空”,萬裏無雲的秋空,雄鷹奮振健羽,自由飛翔。俯瞰,“魚翔淺底”,因透明而清淺見底的江裏,魚群擺動鰭尾,任意遨遊。作者以短短四句詩,描繪出一幅立體的寥廓萬裏、絢麗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當代著名的嶺南畫派大家關山月濃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圖。不愧為“驅山走海置眼前”(李白《當塗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咫尺應須論萬裏”(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的大手筆。“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七句從內容上看,寫大山,樹林,湘江,船隻,鷹魚等,既有自然物,也有動植物,品類齊全,充滿生機。從寫景的角度看,作者在視角角度上,有遠近高低,從邏輯上,從點到麵,由實到虛,從自然到人類。它與作者的另一首詞《沁園春·雪》所描繪的“千裏冰封,萬裏雪飄”的北國風光,均是古典詩詞中前所未有的雄奇偉麗的全景式風景畫。
【詩詞】
沁園春·長沙
作者:** (現代)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
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
誰主沉浮?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
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
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
浪遏飛舟?
【譯文】
在深秋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裏,我獨自佇立在橘子洲頭,眺望著湘江碧水緩緩北流。
看萬千山峰全都變成了紅色,一層層樹林好像染過顏色一樣,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風破浪,爭先恐後。
廣闊的天空裏鷹在矯健有力地飛,魚在清澈的水裏輕快地遊著,萬物都在秋光中爭著過自由自在的生活。
麵對著無邊無際的宇宙,(千萬種思緒一齊湧上心頭)我要問:這蒼茫大地的盛衰興廢,由誰決定主宰呢?
回想過去,我和我的同學,經常攜手結伴來到這裏遊玩。在一起商討國家大事,那無數不平凡的歲月至今還縈繞在我的心頭。
同學們正值青春年少,風華正茂;大家躊躇滿誌,意氣奔放,正強勁有力。
評論國家大事,寫出這些激濁揚清的文章,把當時那些軍閥官僚看得如同糞土。
可曾記得,當年我們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飛奔而來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遊泳?
【賞析】
1、曆史角度
在中國的史上,第一個大量描繪自然美,並把對自然美的描繪和對國家和人民的命運的關切結合起來的詩人是屈原。這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個優良傳統。**的詩詞繼承了這個優良傳統。他善於把自然美與社會美融為一體,通過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藝術形象,表現出社會美的內容。這首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鬥爭生活的回憶,提出了“誰主沉浮”的問題,抒發了對中華民族前途的樂觀主義精神和以天下事為己任的豪情壯誌。
特別是本詞的最後三句,以設問結尾,巧妙回答了“誰主沉浮”的問題。正像當年中流擊水那樣,勇敢地投身到革命的風浪中,激流勇進。
2、美學角度
從美學上講,崇高美表現於外在方麵,體現為高大、遼闊、巍峨、宏偉等壯麗景象。德國哲學家康德把崇高分為兩類:數學的崇高,如高山的體積;力學的崇高,如暴風雨的氣勢。俄國著名文藝批評家車爾尼雪夫斯基也說:“一件事物較之與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與崇高聯係起來,讚歎:“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這種巍峨、博大、壯闊的崇高美,在**詩詞中,以對山川景物的描繪體現得最為鮮明。《沁園春·長沙》就是其中最優秀的篇什之一。
3、書法鑒賞
此幅作品大約書寫於1954年,是**書法的代表作品,書家認為是**詩詞墨跡中最晚的作品,也是最成熟,最高的作品,也是我們所見墨跡中最後的豐碑。詩墨寫在兩頁紅界信箋上,共15行。**筆勢飛動,迅疾便捷,但字字獨立,整篇衝和淡雅,疏朗流暢,字字珠玉,起下承上,左顧右盼,盡得自然之美;脫盡劍拔弩張之勢,卻筋骨健,豔美灑脫,結字小疏,字間多不連,但氣脈通暢,墨潤有餘,瘠肥合宜,無奇大奇小之字,無奇輕奇重之筆,無倚斜取勢之墨,如百侶少年,風華正茂,風度翩翩,慢步緩行於湘江之岸,卻胸懷大誌“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字字潤美,飛逸奇雄,驂鸞跨鶴,飄飄欲飛。此幅作品園筆兼用方筆,藏鋒為主,兼施露鋒,結體用筆瀟灑古淡,極盡江左風流,囊括北碑筋骨,精能疏淡,典雅悠然,處處含蓄,耐人尋味。布局疏密有致,有行無列,行間緊密,幾與字間空白相當,結體用筆內柔外剛,“標拔誌氣,輔藻情靈”。全幅一百多字,筆試和墨色隨著書情而變化,時而高昂,時而舒緩,使整幅書作氣韻貫通又結構完美。
4、景物描繪角度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七句從內容上看,寫大山,樹林,湘江,船隻,鷹魚等,既有自然物,也有動植物,品類齊全,充滿生機。從寫景的角度看,作者在視角角度上,有遠近高低,從邏輯上,從點到麵,由實到虛,從自然到人類。
5、藝術角度
中國古典詩詞的藝術表現手法,很講究情與景的交融。劉勰說:“繁采寡情,味之必厭。”(《文心雕龍》)謝榛說:“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言而統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四溟詩話》)這首詞較好地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6、主要內容
上闋:“今日之遊”描述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描繪了湘江的秋景。
下闋:“昔日之遊”作者同一個激進的群體發生的關係,追憶了同學時光,抒寫了胸襟和抱負。
7、思想層麵
崇高美表現於內在方麵,則為偉大高尚心靈的反映。古羅馬的朗吉弩斯在《論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偉大心靈的回聲”。這首詞的下半闋著重抒情,正是這種偉大心靈回聲的抒發。這種抒發,首先是通過回憶引出的。
沁園春長沙總寫所見景物特點的句子
**《沁園春·長沙》概括上闕描繪的景物的特點:作者在視角角度上,有遠近高低,從邏輯上,從點到麵,由實到虛,從自然到人類,描繪出一幅立體的寥廓萬裏、絢麗多彩的江南秋景。
這首詞上半闋著重寫景。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一開始,作者便把自己置於秋水長天的廣闊背景之中。
同時也把讀者帶進了一個高遠的深秋境界裏。
遠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作者不僅看到了眼前嶽麓山的楓林,也可能聯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黃櫨,和祖國無數山嶽中由綠變紅的烏桕、水杉、槭樹、槲樹、黃連木……那一重重山,一層層樹,讓自然之神彩筆一抹,暈染得一片嫣紅,比二月笑放的春花還要豔麗,比六月飄舞的彩霞更加瑰奇。
近觀:“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腳下沁園春·長沙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瑩,如碧綠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
江麵上,千帆競發,百舸爭渡,靜中有動,生氣勃勃。
仰視,“鷹擊長空”,萬裏無雲的秋空,雄鷹奮振健羽,自由飛翔。
俯瞰,“魚翔淺底”,因透明而清淺見底的江裏,魚群擺動鰭尾,任意遨遊。
作者以短短四句詩,描繪出一幅立體的寥廓萬裏、絢麗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當代著名的嶺南畫派大家關山月濃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圖。
不愧為“驅山走海置眼前”(李白《當塗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咫尺應須論萬裏”(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的大手筆。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七句從內容上看,寫大山,樹林,湘江,船隻,鷹魚等,既有自然物,也有動植物,品類齊全,充滿生機。
從寫景的角度看,作者在視角角度上,有遠近高低,從邏輯上,從點到麵,由實到虛,從自然到人類。
它與作者的另一首詞《沁園春·雪》所描繪的“千裏冰封,萬裏雪飄”的北國風光,均是古典詩詞中前所未有的雄奇偉麗的全景式風景畫。
【詩詞】 沁園春·長沙 作者:** (現代)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 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 誰主沉浮?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 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 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 浪遏飛舟? 【譯文】 在深秋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裏,我獨自佇立在橘子洲頭,眺望著湘江碧水緩緩北流。
看萬千山峰全都變成了紅色,一層層樹林好像染過顏色一樣,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風破浪,爭先恐後。
廣闊的天空裏鷹在矯健有力地飛,魚在清澈的水裏輕快地遊著,萬物都在秋光中爭著過自由自在的生活。
麵對著無邊無際的宇宙,(千萬種思緒一齊湧上心頭)我要問:這蒼茫大地的盛衰興廢,由誰決定主宰呢?回想過去,我和我的同學,經常攜手結伴來到這裏遊玩。
在一起商討國家大事,那無數不平凡的歲月至今還縈繞在我的心頭。
同學們正值青春年少,風華正茂;大家躊躇滿誌,意氣奔放,正強勁有力。
評論國家大事,寫出這些激濁揚清的文章,把當時那些軍閥官僚看得如同糞土。
可曾記得,當年我們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飛奔而來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遊泳? 【賞析】 1、曆史角度 在中國的史上,第一個大量描繪自然美,並把對自然美的描繪和對國家和人民的命運的關切結合起來的詩人是屈原。
這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個優良傳統。
**的詩詞繼承了這個優良傳統。
他善於把自然美與社會美融為一體,通過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藝術形象,表現出社會美的內容。
這首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鬥爭生活的回憶,提出了“誰主沉浮”的問題,抒發了對中華民族前途的樂觀主義精神和以天下事為己任的豪情壯誌。
特別是本詞的最後三句,以設問結尾,巧妙回答了“誰主沉浮”的問題。
正像當年中流擊水那樣,勇敢地投身到革命的風浪中,激流勇進。
2、美學角度 從美學上講,崇高美表現於外在方麵,體現為高大、遼闊、巍峨、宏偉等壯麗景象。
德國哲學家康德把崇高分為兩類:數學的崇高,如高山的體積;力學的崇高,如暴風雨的氣勢。
俄國著名文藝批評家車爾尼雪夫斯基也說:“一件事物較之與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
”孔子也把“大”與崇高聯係起來,讚歎:“大哉!堯之為君也。
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這種巍峨、博大、壯闊的崇高美,在**詩詞中,以對山川景物的描繪體現得最為鮮明。
《沁園春·長沙》就是其中最優秀的篇什之一。
3、書法鑒賞 此幅作品大約書寫於1954年,是**書法的代表作品,書家認為是**詩詞墨跡中最晚的作品,也是最成熟,最高的作品,也是我們所見墨跡中最後的豐碑。
詩墨寫在兩頁紅界信箋上,共15行。
**筆勢飛動,迅疾便捷,但字字獨立,整篇衝和淡雅,疏朗流暢,字字珠玉,起下承上,左顧右盼,盡得自然之美;脫盡劍拔弩張之勢,卻筋骨健,豔美灑脫,結字小疏,字間多不連,但氣脈通暢,墨潤有餘,瘠肥合宜,無奇大奇小之字,無奇輕奇重之筆,無倚斜取勢之墨,如百侶少年,風華正茂...
對沁園春長沙中寫景語言的簡要分析
一、整體把握1.從整體上理解這首詞所寫的內容。
點讀 開頭三句,寫深秋時節,作者獨自站在橘子洲頭,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這三句,點明了時間、地點和特定的環境。
中間七句,從“看萬山紅遍”到“萬類霜天競自由”,一個“看”字,總領七句,描繪了獨立橘子洲頭所見到的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
詩人從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選擇了幾種景物進行描寫,其中既有靜景,又有動景;既有遠景,又有近景。
對照鮮明,生機蓬勃。
這裏寫景精當、形象、極富表現力。
“萬”字寫出了山之多,“遍”字寫出了紅之廣,“漫”字寫出了江水溢滿之狀,“爭”字活現出千帆競發的熱鬧場麵,“擊”字準確地形容出鷹的矯健飛騰的雄姿,“翔”字精當地描繪出遊魚在水中輕快自如,像鳥一樣盤旋的神態。
“萬類霜天競自由”,則從眼前的山、樹、水、船、鷹、魚,一下擴展到世間萬物,並對在寒秋嚴霜下的萬物蓬勃活躍、奮發自強的情狀,作了富於哲理性的概括。
這七句,為下麵的抒情烘托了背景,營造了氣氛。
最後三句,通過詢問大自然的盛衰榮枯應該由誰來主宰的問題,表現出詩人的博大胸懷和革命的淩雲壯誌。
上闋寫景,描繪了美麗壯觀的湘江深秋景色,並即景抒情,提出了蒼茫大地應該由誰來主宰的問題。
下闋前兩句,詩人從上闋的獨自舊地重遊很自然地聯想到過去的同學,引起對往昔生活的回憶。
以“崢嶸”形容歲月,新穎、形象,將無形的不平凡的歲月,化為一座座有形的崢嶸的山峰,給人以巍峨奇麗的崇高美。
中間七句,從“恰同學少年”到“糞土當年萬戶侯”,寫那時候同學們正值青春年少,風采煥發,才華橫溢,革命熱情奔放,奮發有為,經常在一起評論國家大事,寫出許多激濁揚清的文章,把反動統治者視如糞土。
短短幾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發的戰鬥風貌和豪邁氣概。
最後三句,以設問結尾,巧妙回答“主沉浮”的問題。
正像當年中流擊水那樣,勇敢地投身於革命風浪中,急流勇進,擔負起主宰國家命運前途的大任。
下闋通過對往事的回憶抒發革命豪情,藝術地回答上闋提出的問題,即由革命青年來主宰這個世界。
二、細部探微2.全詞的詞眼是什麼? 點撥 全詞的詞眼是“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3.在《沁園春 長沙》一詞中,你能把“立”“看”“悵”“問”“憶”“記”這六個動詞聯係起來,大致摸清這首詞的思路嗎? 點撥 先圍繞“立”字,交代時間、地點、人物。
“看”字總領以下7個短句,用濃墨大筆描繪湘江秋色,並以“萬類霜天競自由”收束,為下文蓄勢。
進而從自然界聯想到人類社會,抒發憂國憂民的激憤心情(“悵”)和由誰主宰國家命運的深切思慮(“問”)。
下闋主要以“憶”字引出舊事,其中突出了敢於“主沉浮”的豪情和為“主沉浮”而作的努力。
最後以問句的形式,借“記”字引出擊水湘江的情景作結,筆墨落回到“江”上,群泳與“獨立”相對應,首尾遙相呼應,也寫出對戰友的懷念和勉勵。
總之,這6個動詞連成線索,縱貫全篇,巧妙地把寫景、敘事和抒情熔為一爐。
4.“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悵”原義是失意,此處應是失意嗎?這一句與前麵寫秋景有什麼關係? 點撥 讀詞,不能局限於某一字,必須放眼全篇,要在全詞的大背景下去揣摩遣詞造句的妙處。
“悵”字,原義是失意,但我們結合全詞來思考,**對祖國江山的無限熱愛和強烈的革命責任心與使命感,使我們自然會得出這裏的“悵”字其實是一種由沉思而慷慨激昂的思緒。
麵對秋景和蒼茫大地,一下子問出“誰”是大地的主宰這樣一個出人意料的問題,自然不同凡響,自然界中的萬類尚且不畏“寒冷”而“競自由”,顯示自己的生命力,何況我們有思想、有靈魂的人類呢?主宰大地,就是拚搏進取,就是改天換地,就是進行革命鬥爭。
5.上闋和下闋中的兩個問句有何作用? 點撥 第一個問句是在描繪了一幅“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生機勃勃的秋景圖之後而發的,緣於“悵寥廓”的心情。
“悵”在這裏是感慨的意思;“寥廓”指高大廣遠的宇宙。
可見,麵對蒼茫的宇宙,詩人感慨無限地問道:“這遼闊的祖國大地,到底由誰來主宰呢?”這裏暗示了**以天下為己任,決心救國救民於水火之中的豪情壯誌。
結合前麵所描寫的景象,**看到了各地蓬勃發展的工農革命運動,各派政治力量之間的鬥爭正在激烈地進行著,中國向何處去?中國的命運到底由誰來主宰?詞人含而不露地指出了隻有富有進取心和革命鬥爭精神的青年人,才是中國未來的希望,新生的無產階級才是中國革命的領導力量,才是中國革命的主宰。
第二個問句是在回憶過去革命鬥爭生活之後而問的。
它緊承第一句,並在暗中回答了第一句,主宰中國革命的重任隻有那些“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勇敢的年輕人才能擔當!當年在大風大浪裏遊泳,急流勇進,奮力前行時激起的波浪幾乎把飛快的行船都給阻擋住了,這裏充分顯示了一代偉人**非凡的勇氣和氣魄。
當年在這裏所進行的革命鬥爭掀起了巨大的革命浪潮。
今天,在如火如荼的新的革命浪潮裏,在激烈的革命鬥爭中,一個真正的革命家一定要繼續發揚當年的革命精神...
沁園春長沙中詞人所見的江上景物的句子
**的《沁園春·長沙》這首詞借助壯麗的秋景來表達他遠大的抱負,寄予他奮發的革命情懷,抒發他 昂揚的鬥爭精神,是情和景巧妙結合的完美體現。
我們知道,秋天是草木變衰的季節,秋風過處,總有落葉飄落,霜氣襲來,常多蕭瑟之響,秋之本意也似 欲“蕭條眾芳”,寂寥山川,因此,一般人易動傷懷,而秋也就幾乎成了曆代詩人所獨鍾的題材和百千次歌詠 的主題。
“悲哉,秋之為氣也!”在古代文人的筆下,秋景總籠罩著一層悲切蒼涼肅殺的氣氛。
自從宋玉首興 悲秋之歎,曆代文人接聲遞響,落葉驚秋,常令他們歎世傷神,心情總是那樣沉甸甸的,事羈難釋。
偉大詩人 屈原的名句“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湘夫人》),透出了“目眇眇兮愁予”的淒涼與失望,“乘 鄂渚而反顧兮,唉秋冬之緒風”(《涉江》),道出了去國遠遊的悲苦與孤獨。
漢武《秋風辭》起句便是“秋 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繼而“簫鼓”、“棹歌”齊為“哀情多”而發,終至以“少壯幾時兮奈 老何”作結。
曹丕那首著名的《燕歌行》中,一開頭同樣是“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以至“不 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清商。
”這種悲秋之作,曆朝曆代便縷而不絕,就連近代革命詩人那位鑒湖女俠秋 瑾也還是發出了“秋風秋雨愁煞人”的深深的歎惋。
秋天落在詩人的紙麵上,是一顆顆淒涼的淚滴。
“自古逢 秋悲寂寥”,劉禹錫概括得太恰當了。
但**筆下的秋不是漸趨衰微,全無肅殺之氣,在這篇詩文中,充溢的是對秋的禮讚,對秋的熱愛。
詞起句便是“獨立寒秋”,這“寒秋”既是實寫,又是虛寫;說它寫實,是因為時令已到了秋天,人們已 經覺察到秋的寒意;說它是虛寫,一是因為詞裏所寫的山、林、江、船、魚、鷹等自然景物,本是孤立的,不 一定全是同時同地所見之物;同時,**對秋景的體驗,也不一定是一時一地的體驗,而應當說是他將多地 所見之物及多時所得之體驗,憑藉藝術構思而交融成一個完整的畫麵。
其實,立在橘子洲頭,清晰可見的是橘 子洲頭對麵的紅土崗,而嶽麓山的樹葉,卻並非曆曆在目之景物。
據史料記載,**是1925年9月間下廣州的,9月裏,在湘江兩岸雖然不能絕對斷言一片紅葉也沒有,但肯定還不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時候。
有人說,“層林盡染”本作“層岩盡染”,或許原先寫的就是位於湘江東南麵的紅土山色吧?按常規說,應寫到橘樹,因為橘子洲本是由多產美橘而得名的。
但為什麼不直接寫橘樹而非寫嶽麓山的紅葉不可呢?顯然是出於服從創作意圖和藝術構思需要的緣故。
二“寒秋”其實也暗喻了**同誌當時所麵對的困境:為了反帝反封,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進行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由於**在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出色表現,他一方麵在中共中央局擔任秘書和組織部長職務,另一方麵又任國民黨上海執行部文書科代理主任和組織秘書,工作的緊張繁忙可想而知,但更使他心力交瘁的是黨內和國民黨右派對他的排擠。
國民黨右派對他整頓國民黨上海黨部懷恨在心,用盡辦法,把他趕走;**主張利用合法鬥爭掩護和配合非法鬥爭,要求讓工人集體加入國民黨,使他和張國燾等人產生了誤會,他對農民運動的重視和投入又引起陳獨秀等人的不滿,他的繁忙緊張的工作又被李立三等人嘲笑,認為他過分熱衷於國民黨的工作,簡直成了胡漢民的秘書。
因此,在1925年1月的黨的四大上,他被排擠出了中央委員會。
回到湖南,他組織的農民運動又被軍閥趙恒惕認為威脅到趙的統治,因此通令緝捕他。
麵對著如此“寒秋”,他秘密來到長沙,隻能一個人“獨立”於橘子洲頭。
杜甫《遣懷》中說:“亂離朋友盡……獨在天一隅”,**又何嚐不是這樣呢?麵對著接連不斷的挫折、打擊,**眼中的秋是怎樣的呢?他是不是“以物喜”、“以己悲“呢?要知道,對自然美的欣賞,是多姿多彩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曆史的發展,作為審美主體的人,會有不同的心境。
由於心境反映了個體與環境的關係,它也會投射到審美對象之中,正所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我們在**筆下看到的秋天卻是溢彩流光,鮮麗奪目,充滿生機與活力。
首先,表現在景物的選擇上,選擇的都是一些博大的對象:如山,聳拔、渾厚、雄豪,故郭熙在《林泉高 致》中說“山,大物也。
”故《論語》雲:“仁者樂山”,仁者樂如山之安固,自然不動而萬物生生不息,更能表現**“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鎮定,視艱難如無物的豪情。
如水,出高山,過平野,入湖海,因地勢不得其平而有所衝動,仿佛有所追求的奮鬥曆程。
故《論語》曰:“智者樂水”,智行樂運其才智以治世,如水流而不知已。
其次,從物的數量看,山是“萬山”,林是“層林”,江是“漫江”,舸是“百舸”,天是“長空”,物是“萬類”,巨大的數字構成博大的景象,令人“視通萬裏”,“念天地之悠悠”。
再次,從取景的角度看,采用多方觀照、廣角攝影的手法,多角度、多層麵地展現秋光。
“萬山”是遠景,“漫江”是近景,“鷹擊”寫上景,“魚翔”寫下景。
遠近上下,瀏覽無遺,愛秋之...
沁園春長沙最讓人感動的語句!!!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前半闋雖著重寫景,卻處處景中寓情。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既是四周楓林如火的寫照,又寄寓著詩人火熱的革命情懷。
紅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萬山紅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現,是對革命與祖國前途的樂觀主義的憧憬。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則是作者對自由解放的向往與追求。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感歎,則由寫景直接轉入抒懷,自然帶出下半闋的抒情樂章。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再別康橋》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雨巷》更喜岷山千裏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長征》
沁園春長沙總領全詞的句子
秋天的楓葉秋天很美,它的樹葉是無比動人的。
秋天很美,它的樹葉是五彩繽紛的,我喜歡秋天的樹葉。
瞧,八大關路兩旁的楓葉染紅了整個秋天,放眼望去,似熊熊烈火一般,如隨風飄舞的紅綢帶一般,它們用生命和熱情點亮了整個秋色。
那不正是我們中國人火熱的情感嗎?楓葉不僅是秋天的象征,也是秋天的使者。
走在楓林中,一片片楓葉爭先恐後的飄落下來,熱情的告訴人們“秋天來了,秋天來了”。
然後再走近一看,落在地上的楓葉緊緊的厚厚的、錯落有致的圍在樹根周圍,讓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一句俗語:“落葉歸根”,它們守著樹根慢慢的變成養料,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正在我想得入神時,一片火紅火紅的楓葉像蝴蝶似得慢慢悠悠的飄落在樹根旁,我猜想:這小楓葉本想乘坐風伯伯的飛機去遠處旅行,可又舍不得離開大樹媽媽,於是又拉開降落傘回到大樹媽媽的懷抱吧。
在回家的路上,門口那兩棵蒼翠挺拔的鬆樹依然是那麼的富有生機,遠看它像一把小綠傘,近看樹葉就像一個個小手掌,可真好玩。
鬆樹葉子四季常青,秋天也是它最美的季節,每當我看到到它,我就想起它那頑強的精神,每當我想起它,我渾身就充滿了遇到困難也不服輸的的精神,我愛這堅強無比的鬆樹。
秋天的樹是美麗的,在這個無私奉獻的季節裏,秋葉是最美,它是大自然的傑作,它最吸引我的是它的心靈美,我愛秋天的樹葉。
沁園春長沙裏的好詞好句好段
沁園春·長沙朝代:現代 | 作者:**原文: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譯文及注釋譯文在深秋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裏,我獨自佇立在橘子洲頭,眺望著湘江碧水緩緩北流。
看萬千山峰全都變成了紅色,一層層樹林好像染過顏色一樣,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風破浪,爭先恐後。
廣闊的天空裏鷹在矯健有力地飛,魚在清澈的水裏輕快地遊著,萬物都在秋光中爭著過自由自在的生活。
麵對著無邊無際的宇宙,(千萬種思緒一齊湧上心頭)我要問:這蒼茫大地的盛衰興廢,由誰決定主宰呢?回想過去,我和我的同學,經常攜手結伴來到這裏遊玩。
在一起商討國家大事,那無數不平凡的歲月至今還縈繞在我的心頭。
同學們正值青春年少,風華正茂;大家躊躇滿誌,意氣奔放,正強勁有力。
評論國家大事,寫出這些激濁揚清的文章,把當時那些軍閥官僚看得如同糞土。
可曾記得,當年我們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飛奔而來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遊泳?注釋沁園春:詞牌名,“沁園”為東漢明帝為女兒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園林,據《後漢書 竇憲傳》記載,沁水公主的舅舅竇憲倚仗其妹貴為皇後之勢,竟強奪公主園林,後人感歎其事,多在詩中詠之,漸成“沁園春”這一詞牌。
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廣西壯族自治區陵川縣南的海洋山,長1752裏,向東北流貫湖南省東部,經過長沙,北入洞庭湖。
所以說是湘江北去。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
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說是寒秋。
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陸洲,是長沙城西湘江中一個狹長小島,西麵靠近嶽麓山。
南北長約11裏,東西最寬處約一裏。
**七律《答友人》中所謂長島,指此。
自唐代以來,就是遊覽勝地。
以上三句是說:在寒秋季節,獨立在橘子洲頭目送著湘江水汩汩北流。
萬山:指湘江西岸嶽麓山和附近許多山峰。
層林盡染:山上一層層的樹林經霜打變紅,像染過一樣。
漫江:滿江。
漫:滿,遍。
舸(gě):大船。
這裏泛指船隻。
爭流:爭著行駛。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鷹在廣闊的天空裏飛,魚在清澈的水裏遊。
擊,搏 擊。
這裏形容飛得矯健有力。
翔,本指鳥盤旋飛翔,這裏形容魚遊得輕快自由。
萬類霜天競自由:萬物都在秋光中競相自由地生活。
萬類:指一切生物。
霜天:指深秋。
悵寥廓(chàng liáo kuò):麵對廣闊的宇宙惆悵感慨。
悵:原意是失意,這裏用來表達由深思而引發激昂慷慨的心緒。
寥廓(liáo kuò):廣遠空闊,這裏用來描寫宇宙之大。
蒼茫:曠遠迷茫。
主:主宰。
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沒落)意思相近,比喻事物盛衰、消長,這裏指興衰。
由上文的俯看遊魚,仰看飛鷹,納悶地尋思(“悵”)究竟是誰主宰著世間萬物的升沉起伏。
這句問話在這裏可以理解為:在這軍閥統治下的中國,到底應該由誰來主宰國家興衰和人民禍福的命運呢?百侶:很多的伴侶。
侶,這裏指同學(也指戰友)。
崢嶸(zhēng róng)歲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
崢嶸:山勢高峻,這裏是不平凡,不尋常的意思。
稠:多。
恰:適逢,正趕上。
同學少年:**於1913年至1918年就讀於湖南第一師範學校。
1918年**和蕭瑜、蔡和森等組織新民學會,開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動。
風華正茂:風采才華正盛。
書生:讀書人,這裏指青年學生。
意氣:意誌和氣概。
揮斥方遒(qiú):揮斥,奔放。
《莊子·田子方》:“揮斥八極”。
郭象注:“揮斥,猶縱放也。
”遒,強勁有力。
方:正。
揮斥方遒,是說熱情奔放,勁頭正足。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評論國家大事,用文字來抨擊醜惡的現象,讚揚美好的事物。
寫出激濁揚清的文章。
指點,評論。
江山,指國家。
激揚,激濁揚清,抨擊惡濁的,褒揚善良的。
糞土當年萬戶侯:把當時的軍閥官僚看得同糞土一樣。
糞土,作動詞用,視……如糞土。
萬戶侯,漢代設置的最高一級侯爵,享有萬戶農民的賦稅。
此借指大軍閥,大官僚。
萬戶,指侯爵封地內的戶口,要向受封者繳納租稅,服勞役。
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擊水:作者自注:“擊水:遊泳。
那時初學,盛夏水漲,幾死者數,一群人終於堅持,直到隆冬,猶在江中。
當時有一篇詩,都忘記了,隻記得兩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裏。
”這裏引用祖逖(tì)的“中流擊楫”典故。
(祖逖因為國家政權傾覆,時刻懷著振興光複的心誌。
元帝就讓他擔任奮威將軍、豫州刺史,供給他一千人的軍糧,三千匹布,但不給戰衣和兵器,讓他自行招募士眾。
祖逖仍就率領隨自己流亡的部屬一百多家,渡過長江,到江心時他扣擊船槳發誓說:“我祖逖不能平定中原並再次渡江回來的話,就像長江的水一去不返!”言辭激昂神色悲壯,眾人都為他的誓言感慨讚歎。
)這裏指遊泳。
遏(è):阻止。
沁園春·長沙押OU(IU)韻。
韻腳為:秋、頭、透、流、由、遊、稠、遒、侯、否、舟。
創作背景 《沁園...
沁園春長沙的湘江秋景
在深秋一個天高氣爽的日子裏,我獨自佇立在橘子洲頭,眺望著湘江碧水緩緩北流. 看萬座山變成了紅色,一層層樹林好象染過顏色一樣;滿江秋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風破浪,爭先恐後.雄鷹敏捷矯健,在遼闊的藍天裏飛翔,魚兒輕快自如,在明淨的水底裏時沉時浮,一切生物都在秋天裏爭求自由.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沁園春長沙總寫所見景物特點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