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所有關於仁的語句。
全部發上來。
原文。
《論語學而》1、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3、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論語八佾》4、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5、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
’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
”曰:“禮後(於仁)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論語裏仁》6、子曰:“裏仁為美。
擇不處仁,焉得知?”7、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8、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9、子曰:“苟誌於仁矣,無惡也。
”10、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11、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
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
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12、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
觀過,斯知仁矣。
”《論語公冶長》13、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14、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問。
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15、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
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
’違之。
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
’違之。
何如?”子曰:“清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
焉得仁?”《雍也》16、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17、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仁義之路)也?”18、樊遲問知。
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問仁。
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19、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20、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
’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21、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論語述而》22、子曰:“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23、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
吾將問之。
”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
”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為也。
”24、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5、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
”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論語泰伯》26、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2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28、子曰:“好勇疾貧,亂也。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論語子罕》29、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30、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顏淵》31、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複禮為仁。
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32、仲弓問仁。
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33、司馬牛問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34、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子曰:“是聞也,非達也。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在邦必達,在家必達。
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
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35、樊遲問仁。
子曰:“愛人。
”問知。
子曰:“知人。
”樊遲未達。
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樊遲退,見子夏。
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
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36、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論語子...
論語中能體現仁的句子有哪些?
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
2、古者言之不出,恥恭之不逮也。
意思是古人不輕易把話說出口,是因為他們以說出來做不到。
3、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意思是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仁愛,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孔子認為,仁愛是做人的根本。
孔子不僅是一個仁愛的宣傳者,同時也是一個仁愛的實踐者。
孔子提出,人隻要能做到恭、寬,信,敏、惠這五點,就可以稱之為誌士仁人。
那麼,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應該如何理解仁愛?於丹教授又會給我們哪些建議呢?今天我們來聊聊《論語》的仁愛之道。
其實兩萬多字的《論語》翻下來,“仁”這一個字被提到前後有109處,可以說仁愛的思想,是儒家哲學裏,基石下的基石,重點中的重點,那究竟什麼是仁愛呢?說起來簡單,學生問什麼是仁?老師隻回答兩個字,愛人。
就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善意,去對人好。
但就這兩個字,體會起來有很深很深的道理。
民間有個說法,叫做二人成仁。
什麼意思呢?就是仁愛,它從來不是一個單立人狀態下自我的狀態,孤獨的、自我的、封閉的這個環境下,是談不到仁愛的,仁愛一定是你旁邊還有一個別人,倆人在一起的關係中,能看出來是否仁愛。
仁愛,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同時這一思想,也貫穿於他的政治、教育、倫理、文化主張的諸多方麵,尤其是在做人的問題上,在孔子看來,仁愛是做人的根本。
那麼,什麼樣的人才可以稱得上是誌士仁人?於丹教授認為,仁愛不僅是一種人格情懷,同時也是一種非常具體的行為方式。
這樣的一種大氣度、大智慧,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修身、克己的結果。
請人幫我列舉論語中表現孔子“仁”這一思想的句子,越多越好。
1·2 有子①曰:“其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鮮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⑤,本立而道⑥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⑦與⑧?”?? 注釋:①有子:孔子晚年的學生,名若。
《論語》裏對孔子的學生一般都稱字,隻有曾參、有若、冉求、閔子騫四人稱子。
②孝弟:孔子和儒家提倡的兩個基本的道德規範。
孝規定了子女對父母應有的態度;弟,同悌,規定了弟弟對兄長應有的態度。
古注: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③好犯上者:好,讀hào號,喜愛。
犯,冒犯,幹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
④鮮:讀xiǎn險,少。
⑤務本:務,專心致力。
本,根本。
⑥道:在中國古代思想裏,道有多種不同的含義。
這裏的道是指孔子所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係及其在實際生活中的體現。
⑦為仁之本: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範疇。
為仁之本,是說孝悌是仁的根本。
另一種解釋說:為仁,行仁的意思。
前者從仁的內容講,後者是從仁的實行上講。
也有人解釋,為仁的“仁”字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就是“做人的根本”。
⑧與:同歟。
語氣辭,表示疑問。
古注:謙退不敢質言也。
1·3 子曰:“巧言令色①,鮮矣仁。
”?? 注釋:①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古注:“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說人。
”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①,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②,知者利仁。
”? ? 注釋:①約:窮困。
②安仁、利仁:安仁,安於仁道。
利仁,認為仁有利於己才去行仁,“有利則行,無利則止”。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惡②人。
”?? 注釋:①好:去聲,音號。
喜愛。
②惡:去聲,音wù誤。
憎恨;討厭。
4·4 子曰:“苟誌於仁矣,無惡①也。
”?? 注釋:①惡:有兩種解釋:一,善惡的惡,與上章惡字不同。
二,好惡的惡,與上章惡字同義。
?? 4·5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能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①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②必於是,顛沛?③必於是。
” 注釋:①惡乎:惡,音wū烏。
何;怎麼。
②造次:急遽;倉卒。
③顛沛:跌倒,用以形容人事困頓,社會動亂。
?? 5·5 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
”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③,屢憎於人,不知其仁④。
焉用佞。
”?? 注釋:①雍:孔子的學生,冉雍,字仲弓。
②佞:音nìng濘。
能言善辯,有口才。
③口給:言語便捷。
④不知其仁:有兩種解釋:一,指佞人,佞人遭人憎恨,因而不知其(佞人)有仁道;二,指冉雍,不知冉雍是否仁者。
??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6·22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①,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問仁。
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 注釋:①務民之義:《論語集注》:專用力於人道之所宜。
務:致力。
?? 6·30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①其猶病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能近取譬②,可謂仁之方也已。
”? 注釋:①堯舜:傳說中上古時代兩位天子,是孔子推崇的聖人。
②譬:比喻。
?? 7·6 子曰:“誌於道,據於德①,依於仁,遊於藝②。
”?? 注釋:①德:古注:德者,得也。
能把道貫徹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
②遊於藝:藝指孔子教學生的禮、樂、射、禦、書、數六藝,六藝都是日常所用。
遊,有不同的解釋:一,藝不足以據守和依靠,所以說是遊;二,遊泳,習藝有遊泳自如的樂趣;三,閑暇無事的時候就遊憩於六藝之中,遊是不匆忙急迫的意思。
?? 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注釋:①弘毅:弘大強毅。
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12·1 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複禮①為仁。
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②。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③。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④斯語矣。
”?? 注釋:①克己複禮:有不同的解釋:一,克,克製、約束;複,踐行。
克製和約束自己來踐行禮。
二,克,勝;複,返回。
戰勝自己離開了禮的言行回歸到禮的要求上來。
兩種解釋意思相近。
②天下歸仁焉:有幾種解釋:一,歸是與、讚許的意思,一旦做到了克己複禮,便會得到天下人的讚許。
二,專指君主如果能克己複禮,天下人都會歸順這仁德之君。
三,一旦做到克己複禮,天下的一切就都歸於仁了。
程子注:“克己複禮,則事事皆仁,故曰天下歸仁。
”以第三種解釋較合理。
這裏“克己複禮”的主語似不是指個人,而是泛指眾人。
即如果大家都能做到克己複禮,天下就都歸於仁了。
③目:條目。
④事:從事,實行。
12·2 仲弓問仁。
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①;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②。
”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 注釋:①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接見貴賓和進行重大的祭祀,都要求謹慎恭敬。
這句話是說出門辦事和役使百姓,都要...
論語十二章中闡述個人道德修養的句子是
《論語十二章》中闡述個人道德修養的句子是:(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3)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4)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5)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6)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論語中的關於仁,智的語句
【原文】12 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
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8)?”【注釋】(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一說小33歲。
後一說較為可信。
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一般都稱字,隻有曾參和有若稱“子”。
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範。
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幹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
(4)鮮:音xiǎn,少的意思。
《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
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於動詞之前。
(6)務本:務,專心、致力於。
本,根本。
(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裏,道有多種含義。
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係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
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
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
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譯文】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
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
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原文】16 子曰:“弟子(1)入(2)則孝,出(3)則弟,謹(4)而信,泛(5)愛眾,而親仁(6),行有餘力(7),則以學文(8)。
”【注釋】(1)弟子:一般有兩種意義:一是年紀較小為人弟和為人子的人;二是指學生。
這裏是用一種意義上的“弟子”。
(2)入:古代時父子分別住在不同的居處,學習則在外舍。
《禮記內則》:“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
入是入父宮,指進到父親住處,或說在家。
(3)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
出則弟,是說要用弟道對待師長,也可泛指年長於自己的人。
(4)謹:寡言少語稱之為謹。
(5)□:音fàn,同泛,廣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餘力:指有閑暇時間。
(8)文:古代文獻。
主要有詩、書、禮、樂等文化知識。
【譯文】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原文】112 有子曰:“禮(1)之用,和(2)為貴。
先王之道(3),斯(4)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禮節(5)之,亦不可行也。
”【注釋】(1)禮:在春秋時代,“禮”泛指奴隸社會的典章製度和道德規範。
孔子的“禮”,既指“周禮”,禮節、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範。
(2)和:調和、和諧、協調。
(3)先王之道: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這、此等意。
這裏指禮,也指和。
【譯文】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
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裏。
但不論大事小事隻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
(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製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原文】113 有子曰:“信近(1)於義(2),言可複(3)也;恭近於禮,遠(4)恥辱也;因(5)不失其親,亦可宗(6)也。
”【注解】(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2)義:義是儒家的倫理範疇。
是指思想和行為符合一定的標準。
這個標準就是“禮”。
(3)複:實踐的意思。
朱熹《集注》雲:複,踐言也。
”(4)遠:音yuàn,動詞,使動用法,使之遠離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譯為避免。
(5)因:依靠、憑藉。
一說因應寫作姻,但從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處。
(6)宗:主、可靠,一般解釋為“尊敬”似有不妥之處。
【譯文】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於義,(符合於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於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
文中闡述孔子思想體係的核心“仁”這一個理念的語句是《論語十則》...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孔子答子貢問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子曰: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孔子自謙其不具備知、仁、勇三者達德,而自子貢視之,孔子三道盡備,故曰:“夫子自道也。
”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
另 這裏有解釋孔子論“仁” 。
孔子認為最高的境界是“聖”,甚至認為堯、舜都沒有達到“聖”的標準。
而“仁”是通向“聖”,的一級台階。
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
”“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孔子在這裏從反麵講仁。
孔子崇尚質樸,反對花言巧語。
主張說話應謹慎小心,說到做到,先做後說。
特別強調人應當言行一致,力戒空談浮言。
這種踏實態度和質樸精神長期影響著中國人,成為中華傳統思想文化中的精華內容。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隻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愛人和恨人。
”孔子講“仁”,不僅是要“愛人”,而且還有“恨人”。
隻有做到了“仁”,才會有正確的愛和恨。
樊遲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樊遲問孔子怎樣是仁,孔子說:“仁人對難事,做在人前麵。
有收獲時,他得在人後,這可以說是仁了。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聰明人喜愛水,仁德人喜愛山;聰明人靈活,仁德人專一。
聰明人快樂,仁德者長壽。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子貢說:“假若有一個人,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大眾,怎麼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是聖人了!就連堯、舜尚且難以做到呢。
至於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先要幫助他人站得住;要想自己過得好,也要幫助別人過得好。
從身邊的人和事做起,推己及人,可以說就是實行仁的方法了。
”孔子在這裏提出“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的“聖人”理念。
同時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樣做到“仁”的重要原則。
這是孔子論述的社會基本倫理準則,在今天同樣具有重要價值。
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複禮為仁。
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
孔子說:“克製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
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於仁了。
實行仁,完全在於自己,難道還在於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要領。
”孔子說:“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不要說,不合於禮的不要做。
”仲弓問仁。
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仲弓問怎樣做才是仁。
孔子說:“出門辦事如同去接待貴賓,役使百姓如同去進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認真嚴肅。
)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於別人;做到在朝廷上沒人怨恨(自己);在自己生活的圈子裏也沒人怨恨(自己)。
”這裏孔子談到了“仁”的兩個內容。
一是要嚴肅認真,二是要寬以待人。
司馬牛問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司馬牛問怎樣做才是仁。
孔子說:仁人說話是慎重的。
”司馬牛說:“說話慎重,這就叫做仁了嗎?”孔子說:“做起來很困難,說起來能不慎重嗎?” 言也訒”是孔子對於那些希望成為仁人的人所提要求之一攀遲問仁。
子曰:“愛人。
”樊遲問仁。
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樊遲問怎樣才是仁。
孔子說:“平常在家規規矩矩,辦事嚴肅認真,待人忠心誠意。
即使到了外國(外地),也要這樣做。
”孔子認為“恭”、“敬”、“忠”是仁的基本內涵。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孔子說:“剛強、果敢、樸實、謹慎,這四種品德接近於仁。
”孔子把剛毅果斷、言行謹慎、樸實無華做為“仁”人要具備的的氣質。
張問仁於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
”曰:“恭、寬、信、敏、惠。
”子張向孔子問仁。
孔子說:“能夠將五種品德推行到社會上的,就是仁人了。
”子張說:“請問哪五種。
”孔子說:“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慈惠。
” 嗬嗬,這是我所能找到的··希望能幫倒忙~~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