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菟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新嫁娘這番話不是單刀直入,而是用比喻來引起的。這很符合她的特定身份和她這時的心理狀態。“菟絲”是一種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別的植物身上。“蓬”和“麻”也都是小植物,所以,寄生在蓬麻上的菟絲,它的蔓兒也就不能延長。在封建社會裏,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現在她嫁的是一個“征夫”,很難指望白頭偕老,用“菟絲附蓬麻”的比喻非常貼切
關雎中運用比興手法句子
新課標的必修2的節選《離騷》。
“怨靈修之浩蕩兮, 終不察夫民心。
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
”拿楚懷王比喻成靈修,“娥眉”自比,“眾女”比喻奸佞之臣。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鷙”自比,顯示自己的特立獨行,與眾不同;“鳥”指群臣眾小,進讒誣陷之流。
“製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芰荷”“芙蓉”比喻自己的高潔誌向。
...
氓中運用比興手法卻見女子不要癡迷於愛情的兩句
“比”的表現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擬,借代,誇張等,不是單純的比喻,包括的麵較寬,“於嗟鳩兮,無食桑葚;於嗟女兮,無與士耽”——桑葚是甜的,鳩多食則易致醉;比喻愛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戀則易上當受騙.男人沉溺於愛情猶可解脫,女子一旦墮入愛河,則無法掙離.這是多麼沉痛的語言!“興”的意思是“起”,是托物寓情,是寄托,是聯想,其作用是含蓄、蘊藉,是言有盡而意無窮.有些情感如果直言表達,容易窮盡.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讓讀者不知不覺地從形象中受到感染,產生意味無窮的效果.“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以桑葉的枯黃飄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棄.
比興手法的運用是這兩首詩的共同的特點之一,請指出下列詩句中沒有...
八年級語文上冊期末複習提綱模塊一:積累與運用三、文學常識1、.《蘆花蕩》選自《孫犁文集》。
作者孫犁,原名孫樹勳,現代小說家,散文家。
小說散文結集《白洋澱紀事》之一《荷花澱》,之二《蘆花蕩》。
2、 《蠟燭》選自《閱讀和欣賞》。
作者西蒙諾夫,前蘇聯作家。
3、.《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選自《雨果文集》。
作者雨果,法國作家。
代表作品有小說《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九三年》等。
4、《阿長與〈山海經〉》選自《朝花夕拾》。
作者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偉大的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奠基人之一,發表了中國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作品有小說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文集》等. 5.《背影》選自《朱自清散文全集》。
作者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散文家、詩人、學者。
詩文集《蹤跡》,代表作品有《背影》《歐遊雜記》等.6、《信客》選自《秋雨散文》。
作者餘秋雨,作品有《文化苦旅》,《山居筆記》 7、《蘇州園林》選自《百科知識》。
作者葉聖陶,原名紹鈞,字聖陶。
現代著名的作者、教育家、編輯家。
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倪煥之》中短篇小說《多收了三五鬥》,童話《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9、《阿西莫夫短文兩篇》選自《新疆域》,孟慶任譯。
作者阿西莫夫,美國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學幻想小說家。
10.《桃花源記》選自《陶淵明集》。
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東晉著名田園詩人。
代表作《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並序》、《歸園田居》等。
11.《陋室鉻》選自《全唐文》。
作者劉禹錫,字夢得,唐代詩人,哲學家。
世稱劉賓客。
有《劉禹錫集》。
《愛蓮說》選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頤,字茂叔,北宋哲學家。
元公是周敦頤的諡號。
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
12、《核舟記》選自清張潮編輯的《虞初新誌》。
作者魏學洢 ,字子敬,明末嘉善人。
明朝散文家。
13、《大道之行也》選自《禮記禮運》。
《禮記》,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
儒家經典著作“四書”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14、.《望嶽》《春望》《石壕吏》選自《杜詩詳注》。
作者杜甫,字子美,詩中自稱少陵野老,後人稱他杜少陵,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詩風沉鬱頓挫。
他的大量詩篇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真實曆史麵貌,尤其是他的“三吏”(《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一係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愛國思想的不朽篇章,達到了現實主義的高峰。
他的詩因此被後人稱為“詩史”,他本人也被尊為“詩聖”。
15、《三峽》選自《水經注疏》。
三峽,“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總稱。
酈道元,字善長,北魏地理學家。
撰《水經注》,其書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曆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我國古代最全麵、最係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16、《答謝中書書》選自《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梁文》。
作者陶弘景,南朝梁代人,字通明,號華陽隱居,有《陶隱居集》。
《記承天寺夜遊》選自《東坡誌林》。
寫於作者被貶黃州期間。
作者是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
他的詞首開豪放之先河。
散文創作成就也很高,是“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之一。
17、《觀潮》選自《武林舊事》。
作者周密,字公瑾.18、《湖心亭看雪》選自《陶庵夢憶》。
作者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人。
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
19、《使至塞上》選自《王右丞集箋注》。
作者王維,字摩詰,因官至尚書右丞,所以人稱王右丞。
是盛唐極負盛名的詩人,畫家。
20、《渡荊門送別》選自《李太白全集》。
作者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詩人,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仙”,其詩的藝術特色是想像豐富,氣勢奔騰,風格豪放飄逸。
語文專題默寫提高 一、 根據課文內容填空(75分)(一)直接默寫。
1、問今是何世,_________,__________。
2、其間千二百裏,__________,不以疾也。
3、青林翠竹,_________。
4、_____________,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5、土要平曠,屋舍儼然,_________________。
6、山重水複疑無路,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家書抵萬金。
8、日暮鄉關何處是,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鐵馬冰河入夢來。
10、揮手自茲去,____________。
11、好峰隨處改,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__,徙倚欲何依。
13、氣蒸雲夢澤,_____________。
14、晴川曆曆漢陽樹,_____________...
有關詩歌的知識和故事
詩歌概念起源 詩歌是一種主情的文學體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象、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
詩歌是有節奏、有韻律並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
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
《尚書.虞書》:“詩言誌,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
”《禮記.樂記》:“詩,言其誌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
”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
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
詩體概說 詩體的分類,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現在,隻就一般的看法,簡單地談談漢魏六朝和唐宋的詩體。
漢魏六朝詩,一般稱為古詩,其中包括漢魏樂府古辭、南北朝樂府民歌,以及這個時期的文人詩。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
樂府歌辭是由樂府機關采集,並為它配上樂譜,以便歌唱的。
《文心雕龍·樂府》篇說:"凡樂辭曰詩,詩聲曰歌。
"由此可以看出詩、歌、樂府這三個概念之間的關係:詩指的是詩人所作的歌辭,歌指的是和詩相配合的樂曲,樂府則兼指二者而言。
後來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體裁寫的作品,雖然沒有配樂,也稱為樂府。
中唐時白居易等掀起一個新樂府運動,創新題,寫時事,因而叫作新樂府。
唐以後的詩體,從格律上看,大致可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兩類。
近體詩又叫今體詩,它有一定的格律。
古體詩一般又叫古風,這是依照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
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
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
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通常隻分五言、七言兩類。
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五言律詩簡稱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詩簡稱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
超過八句的叫長律,又叫排律。
長律一般都是五言詩。
隻有四句的叫絕句;五絕共二十個字,七絕共二十八個字。
絕句可分為律絕和古絕兩種。
律絕要受平仄格律的限製,古絕不受平仄格律的限製。
古絕一般隻限於五絕。
“現代詩”名稱,開始使用於1953年—紀弦創立“現代詩社”時確立。
現代詩的含義: 1.形式是自由的 2.內涵是開放的 3.意象經營重於修辭。
“古典詩”與“現代詩”的比較:“詩”者皆為感於物而作,是心靈的映現。
“古典詩”以“思無邪”的詩觀,表達溫柔敦厚、哀而不怨,強調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
“現代詩”強調自由開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陳述,進行“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
詩歌主要有以下幾部分: (一)詩歌的起源 詩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
來源於古代人們的勞動號子和民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
開始詩和歌不分,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
中國詩歌有悠久的曆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
西歐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爾吉、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
(二)詩歌的特點 詩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它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於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
我國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於散文的語言。
”這個定義性的說明,概括了詩歌的幾個基本特點: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誌,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第三,豐富的想象、聯想和幻想;第四,語言具有音樂美。
(三)詩歌的表現手法 詩歌的表現手法很多,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
《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 這“六義”中,“風、雅、頌”是指《詩經》的詩篇種類,“賦、比、興”就是詩中的表現手法。
賦:是直接陳述事物的表現手法。
宋代學者朱熹在《詩集傳》的注釋中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詩經》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這種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繪事物,表達思想感情。
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且何謂為比也?蓋寫物以附意,揚言以切事者也。
”朱熹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如,《詩經》中的《螽斯》《碩鼠》等篇即用此法寫成。
興:是托物起興,即借某一事物開頭來引起正題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現思想感情的寫法。
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
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
”朱熹更明確地指出:“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
”如《詩經》中的《關雎》《桃夭》等篇就是用“興...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登樓表達的情感有何不同
[編輯本段]杜甫簡介杜甫(公元712--770),漢族,字子美,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人,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為國為民,英年早衰,詩聖,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並稱“李杜”。
杜甫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杜甫本人出生於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
杜甫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曆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被譽為“詩史”。
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後世尊稱為“詩聖”。
杜甫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
杜甫的詩對後世影響深遠。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製,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
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
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
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回旋往複,標誌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
[編輯本段]杜甫思想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
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
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以最普通的老百姓為主角,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
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曆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麵,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
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
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
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
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複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
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
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
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
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遊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
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範圍。
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〇。
[編輯本段]三吏三別 “三吏”、“三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傑作。
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淒慘的人生悲劇。
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麵,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於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麵,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
這種複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麵貌的。
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杜甫到成都後的住所。
唐大曆四年(769年),杜甫由湖北入湘,登嶽陽樓,遊洞庭湖,溯湘江而上,至耒陽,次年四月病故。
據《舊唐書.杜甫傳》記載, 杜甫在耒陽遊嶽廟,“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饋送牛肉白酒,甫飲過多,一夕而卒”,葬於杜甫墓。
[編輯本段]杜甫生平杜甫的經曆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所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開元十九(時二十歲)年始漫遊吳越,5年之後歸洛陽應舉,不第。
再漫遊齊趙。
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遊梁、宋(今開封、商丘)。
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麵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
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
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
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誌著他經曆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
他麵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
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
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新婚別開頭兩句用了什麼手法,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