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是諸葛亮出師伐魏臨行前寫給後主劉禪的奏章.文中以懇切的言辭,勸說後主要繼承先帝遺誌,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臣,遠小人,完成興複漢室的大業.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
1.追溯21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說明以上進言純屬忠諫,叫後主聽起來覺得舒徐入耳.
2.以自身不負先帝殊遇舍命驅馳,作為後主不忘人之業的榜樣,進一步啟發後主奮發圖強.
3.21年的不平凡曆程,說明創業艱難,激勵其不可半途而廢,更不能前功盡棄.
4.寫出先帝的榜樣,說明先帝任人唯賢,唯才是舉,叫後主效仿先帝知人善任.
5.表明自己21年如一日,竭忠盡智,今後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餘力不遺,使後主托之討賊興複之任,且可免除因率師北伐,小人進讒而不予信任,壞了大局.
急!!求諸葛亮出師表中最重要的幾個句子
1、政治願望: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複漢室,還於舊都。
2、原文: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誌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誌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誌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谘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谘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嚐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谘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複漢室,還於舊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谘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3、賞析:(1)《出師表》以懇切的言辭,針對當時的局勢,反複勸勉劉禪要繼承先主劉備的遺誌,開張聖聽,賞罰嚴明,親賢遠佞,以完成“興複漢室”的大業,表現了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堅強意誌和對蜀漢忠貞不二的品格。
(2)三國時期,曹魏國力最強,孫吳次之,而蜀漢最為弱小。
當劉備病卒於白帝城(今重慶奉節縣東)時,他留給諸葛亮的是內外交困的局麵和一個年幼無知、扶不起來的接班人。
在這種危難關頭,諸葛亮以丞相府的名義承擔了蜀漢的全部實際責任,對內嚴明法紀,獎勵耕戰;對外安撫戎羌,東聯孫吳,積極準備北伐曹魏。
經過幾年的努力。
蜀國力量有所加強,呈現“國以富饒”“風化肅然”的局麵,於是諸葛亮率軍北駐漢中(今陝西省漢中市),以圖中原。
就當時形勢分析,且不說蜀魏兩國實力懸殊,僅“勞師以襲遠”這種策略也是兵家之大忌,但諸葛亮仍堅持鋌而走險,(先後六次統兵伐魏)並表現出百折不回的意誌,其根本原因是北定中原、興複漢室是先主劉備的遺願。
後主劉禪盡管昏庸無誌,諸葛亮還要竭忠盡智地輔佐他,盡管劉備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遺詔,他也不存半點僭越之心,因為後主是先主的遺孤。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這是讀葛亮出師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後半生全部活動的精神力量。
《出師表》正是在淋漓盡致地解剖了這種精神的實質從而表現出這位社稷之臣的全部品格這一點上,顯示了它獨特而巨大的感染力。
諸葛亮的忠肝義膽,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精神,在封建社會裏被視為臣子的大節,普遍受到推崇:而當國家處於危難關頭,這種精神更煥發出強大的感召力,如文天祥在《正氣歌》中所讚頌的“時窮節乃現”,“鬼神泣壯烈”,一封奏疏能千百年被視為“至文”而流傳不朽,主要原因在這裏。
(3)由於此文是奏章,內容是諸葛亮出師伐魏前向劉禪陳述意見,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張,因此全文以議論為主。
由於諸葛亮要讓劉禪知道創業的艱難,激勵他立誌完成先帝未竟的大業,因而文中兼敘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隨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許國的經過。
又由於諸葛亮對劉氏父子無限忠誠,披肝瀝膽相待,因而言詞充滿著殷切期望之情。
全文既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
具體地說,前部分重在曉之以理,後部分重在動之以情。
總的是以議論為主,融以敘事和抒情。
全篇文字從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4)此文的語言最顯著的特點是率直質樸,表現懇切忠貞的感情。
前人特別指出在六百餘字的篇幅裏,先後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
“報先帝”“忠陛下”思想貫穿全文,處處不忘先帝“遺德”“遺詔”,處處為後主著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興複漢室”的大業。
全文既不借助於華麗的辭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話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長輩的口吻。
清朝丘維屏說“武侯在國,目睹後主聽用嬖昵小人,或難於進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師時叮嚀痛切言之,明白剴切中,百轉千回,盡去《離騷》幽隱詭幻之跡而得其情。
”屈原是在遭讒毀、被放逐的處境中寫出《離騷》的,因而采取幽隱...
出師表中表示諸葛亮雄心壯誌的句子是
出師表中表示諸葛亮雄心壯誌的句子是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複漢室,還於舊都。
出師表(原文)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誌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誌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誌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谘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谘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嚐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谘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複漢室,還於舊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棉、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谘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師表》中諸葛亮淡泊名利的句子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意思是隻希望在亂世裏苟且保全性命,並不想在諸侯中做官揚名 人應該低調謙虛、見機行事;在麵對複雜局麵以及危難的時候,要沉得住氣,不要急於出頭。
先要觀察形勢、認真分析,然後從長計議;在實現遠大抱負的時候,切忌不要貪功求名,而是時刻都要沉思冷靜、客觀地觀察問題,找到問題的根源以及解決問題的辦法。
不適合我的置為,我堅決不去謀求;而隻有和我理想相近的置為,我會踏實去做、認真履行侯...
描寫諸葛亮和《出師表》的古詩句
描寫諸葛亮的詩詞1 襄陽城西二十裏,一帶高岡枕流水:高岡屈曲壓雲根,流水潺潺飛石髓;勢若困龍石上蟠,形如單鳳鬆陰裏;柴門半掩閉茅廬,中有高人臥不起。
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時籬落野花馨;床頭堆積皆黃卷,座上往來無白丁;叩戶蒼猿時獻果,守門老鶴夜聽經;囊裏名琴藏古錦,壁間寶劍掛七星。
廬中先生獨幽雅,閑來親自勤耕稼:專待春雷驚夢回,一聲長嘯安天下。
2 一天風雪訪賢良,不遇空回意感傷。
凍合溪橋山石滑,寒侵鞍馬路途長。
當頭片片梨花落,撲麵紛紛柳絮狂。
回首停鞭遙望處,爛銀堆滿臥龍岡。
3 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
隻因先主丁寧後,星落秋風五丈原。
4 高皇手提三尺雪,芒碭白蛇夜流血;平秦滅楚入鹹陽,二百年前幾斷絕。
大哉光武興洛陽,傳至桓靈又崩裂;獻帝遷都幸許昌,紛紛四海生豪傑:曹操專權得天時,江東孫氏開鴻業;孤窮玄德走天下,獨居新野愁民厄。
南陽臥龍有大誌,腹內雄兵分正奇;隻因徐庶臨行語,茅廬三顧心相知。
先生爾時年三九,收拾琴書離隴畝;先取荊州後取川,大展經綸補天手;縱橫舌上鼓風雷,談笑胸中換星鬥;龍驤虎視安乾坤,萬古千秋名不朽!5 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笑談中。
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6 一天濃霧滿長江,遠近難分水渺茫。
驟雨飛蝗來戰艦,孔明今日伏周郎。
7 七星壇上臥龍登,一夜東風江水騰。
不是孔明施妙計,周郎安得逞才能?8 周瑜決策取荊州,諸葛先知第一籌。
指望長江香餌穩,不知暗裏釣魚鉤。
9 臥龍南陽睡未醒,又添列曜下舒城。
蒼天既已生公瑾,塵世何須出孔明!10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11 五月驅兵入不毛,月明瀘水瘴煙高。
誓將雄略酬三顧,豈憚征蠻七縱勞。
12 羽扇綸巾擁碧幢,七擒妙策製蠻王。
至今溪洞傳威德,為選高原立廟堂。
13 兵馬出西秦,雄才敵萬人。
輕搖三寸舌,罵死老奸臣。
14 瑤琴三尺勝雄師,諸葛西城退敵時。
十五萬人回馬處,土人指點到今疑。
15 孔明妙算勝孫龐,耿若長星照一方。
進退行兵神莫測,陳倉道口斬王雙。
16 伏弩齊飛萬點星,木門道上射雄兵。
至今劍閣行人過,猶說軍師舊日名。
17 穀口風狂烈焰飄,何期驟雨降青霄。
武侯妙計如能就,安得山河屬晉朝!18 長星昨夜墜前營,訃報先生此日傾。
虎帳不聞施號令,麟台惟顯著勳名。
空餘門下三千客,辜負胸中十萬兵。
好看綠陰清晝裏,於今無複雅歌聲!19 先生晦跡臥山林,三顧那逢聖主尋。
魚到南陽方得水,龍飛天漢便為霖。
托孤既盡殷勤禮,報國還傾忠義心。
前後出師遺表在,令人一覽淚沾襟。
20 撥亂扶危主,殷勤受托孤。
英才過管樂,妙策勝孫吳。
凜凜《出師表》,堂堂八陣圖。
如公全盛德,應歎古今無!21 諸葛先機識魏延,已知日後反西川。
錦囊遺計人難料,卻見成功在馬前。
22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鵬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23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複,誌決身殲軍務勞。
24 數萬陰兵繞定軍,致令鍾會拜靈神。
生能決策扶劉氏,死尚遺言保蜀民。
25 魚鳥猶疑畏簡書,風雲長為護儲胥。
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
管樂有才真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他年錦裏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餘!前赤壁賦 [宋]蘇軾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縱一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
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於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裏,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嚐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於我皆無盡也。
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後赤壁賦 [宋]蘇軾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
二客...
《出師表》中表現諸葛亮不畏艱難,勇挑重擔的句子是?
不知所雲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 三顧茅廬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 作奸犯科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 危急存亡之秋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 指日可待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 妄自菲薄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諫之路也。
妄自菲薄 引喻失義 陟罰臧否 裨補闕漏 作奸犯科 計日而待 苟全性命 攘除雅言 谘諏善道 察納奸凶 斟酌損益 感激涕零 不知所雲 三顧茅廬:《出師表》;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妄自菲薄:指過分看輕自己,形容自卑。
作奸犯科:指為非作歹,觸犯法令。
危急存亡:指關係到生存滅亡的緊急關頭。
臨危授命:指在危難之際接受任命。
計日可待:可以數著日子等待,形容為時不遠.文天祥的“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 陸遊更是多次提到《出師表》: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憤》) “《出師》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燈更細看。
”(《病起書懷》) “《出師》一表千載無”(《遊諸葛武侯台》) “一表何人繼出師”(《七十二歲吟》), “凜然《出師表》,一字不可刪。
”(《感狀》)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
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散文家、外交家,身高約合現今1.84米。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出生於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的一個官吏之家。
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
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
諸葛亮3歲母親張氏病逝,諸葛亮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
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
建安二年(197),諸葛玄病逝。
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陽(一說河南南陽臥龍崗;一說湖北襄陽(現湖北襄樊)之西二十裏隆中)隱居鄉間耕種,維持生計。
建安四年(199),19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於水鏡先生司馬徽。
後為了消除諸葛亮隱居地一事留下的曆史紛爭,清代在河南南陽做知府的湖北襄陽人顧嘉蘅寫到:“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後主;名高天上,何須辨襄陽南陽。
” 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即《草廬對》)。
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辟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
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複漢室的大業。
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聯孫抗曹,大敗曹軍於赤壁。
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奪占荊州。
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
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
二十六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
三年(223年),劉備病危,以後事相托。
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
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實行屯田,加強戰備。
建興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師表》)於劉禪,率軍出駐漢中,前後6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
十二年,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將後事托付薑維。
千百年諸葛亮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
諸葛亮的著述,在《三國誌》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後人所編,以清人張澍輯本《諸葛忠武侯文集》較為完備。
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或雲後篇係後人托諸葛之名偽作)、《隆中對》。
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長於巧思,曾革新“連弩”,可連續發射10箭;作“木牛”、“流馬”,便於山地軍事運輸;還推演兵法,作“八陣圖”。
諸葛亮的紀念古跡很多,全國有數十處。
旅遊觀光者絡繹不絕。
全國最早的武侯祠在陝西漢中的勉縣。
勉縣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
勉縣武侯祠建於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
諸葛亮為蜀漢丞相,生前曾被封為“武鄉侯”(武鄉在今漢中市的武鄉鎮),死後又被劉禪追諡為“忠武侯”,因此曆史上尊稱其祠廟為“武侯祠”。
現勉縣武侯祠巍峨壯觀,規模宏偉,有七院六十餘間殿宇,既是憑吊先賢之所,又是文物遊覽之地。
更有意義的是,勉縣武侯祠所在地乃諸葛亮當年赴漢中屯軍北伐的“行轅相府”故址。
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縣武侯祠外,還有南陽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雲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
此外,還有建於唐代前的五丈原諸葛廟,建於明代的武侯宮(湖北蒲圻),建於建安時期的黃陵廟(湖北宜昌)等。
浙江蘭溪的諸葛鎮,因諸葛亮子孫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
明萬曆年間始建丞相祠堂,距今...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出師表表達出諸葛亮怎樣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