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背影的好句要賞析(兩句)
1.“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起筆似覺平淡,實際上卻在平淡中顯露新奇:為什麼“我”最不能忘記的不是父親的音容笑貌,而竟是他的“背影”呢?這就造成了懸念,使讀者急於要追讀下去,從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的追敘.“不相見”三個字也頗具深意,讀到後麵就會明白.第一次流淚,是悲哀.因為作者懷著沉重的心情,從北京趕到徐州跟父親一起奔喪,見到那“滿院狼藉的東西”,觸目傷懷,才不禁潸然淚下.一般而論,人若處在貧困潦倒和無可奈何之中,往往寄幻想於外力的恩賜,希望化險為夷,又重新踏上坦途.父親被生活所逼迫,故懷著“天無絕人之路”的僥幸心理,要到南京去找差事.實際上,由於帝國主義的瘋狂掠奪,封建主義的殘酷壓迫,又加上軍閥的連年混戰,使得廣大人民在死亡線上掙紮.在餓殍盈野、難民雲集的時勢下要想找個差事,比登天還難!2.最後的告別主要用語言描寫,寫直到分手時,父親又對兒子叮囑:“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最後又幾步一回頭,囑咐我:“進去吧,裏邊沒人.”這時還一直為兒子在旅途上的安全而分心.叮嚀的話語,雖樸樸實實,但感情深沉.“混入”,準確,因為車站來來往往的人很多.這樣一位至情至善、愛子如命的父親,當他的背影消失在來來往往的人群裏的時候,作者當然潸然淚下了.末了再提背影,對父親已有了深切的理解,這回的分別就感到特別的憐惜、悵惘、依戀,以“我的眼淚又來了”結束這一段,更增添了背影的感人力量.淡淡的哀愁,此處可見一斑.少年,即現在說的“青年”.3.他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父親用幾番辛苦買來的橘子,連一個也不品嚐,全部留給兒子受用,並因此感到很輕鬆.在父親的心目中,兒子就是一切了!這裏,慈父愛子的至情,被揭示得淋漓盡致.這“衣上的泥土”又補充了前麵爬上爬下時的形象.這種輕鬆的心情正是一種愛心,這一句又道出了為什麼父親不肯讓我去偏要自己去的道理:越是盡到做父親的責任,心裏越是感覺踏實滿足.同時,作者不是通過對話而是通過動作刻畫人物心理、感情,表現父親雖說心情沉重,但因為怕兒子難過,隻得強抑離愁,“撲撲衣上的泥土”故意顯出“心裏很輕鬆似的”.
求朱自清
《背影》中作者白描的技巧很高。
請讀下邊的文字: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
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兩手攀著上麵,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我趕緊拭幹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
我再向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桔子望回走了。
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
父親的背影,兒子是太熟悉了。
但這次要描寫的,卻不是那常見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場合下,使他極為感動、終生難忘的那個背影!作者不施濃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
作者記寫了當時父親的穿著打扮體態動作,特別著重描繪了過鐵道的情景。
怎樣走去,怎樣探身下去,怎樣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腳傾身,都細細地如實寫下,我們讀後有身臨其境之感,仿佛我們當時也在場,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親對兒子的關懷和體貼的情景。
作者沒有什麼形容的筆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極樸實的文字,卻生動地勾畫了父親的形象。
那父親送行的一幕,是發生在八年前。
作者用白描的文字,極為傳神地把當時的動人情景再現出來,我們不能不佩服朱自清的描寫技巧。
這種筆墨,乍看似“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起筆似覺平淡,實際上卻在平淡中顯露新奇: 為什麼“我”最不能忘記的不是父親的音容笑貌,而竟是他的“背影”呢?這就造成了懸念,使讀者急於要追讀下去,從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的追敘。
“不相見”三個字也頗具深意,讀到後麵就會明白。
第一次流淚,是悲哀。
因為作者懷著沉重的心情,從北京趕到徐州跟父親一起奔喪,見到那“滿院狼藉的東西”,觸目傷懷,才不禁潸然淚下。
一般而論,人若處在貧困潦倒和無可奈何之中,往往寄幻想於外力的恩賜,希望化險為夷,又重新踏上坦途。
父親被生活所逼迫,故懷著“天無絕人之路”的僥幸心理,要到南京去找差事。
實際上,由於帝國主義的瘋狂掠奪,封建主義的殘酷壓迫,又加上軍閥的連年混戰,使得廣大人民在死亡線上掙紮。
在餓殍盈野、難民雲集的時勢下要想找個差事,比登天還難!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先交代了這次分別時的家庭境況:祖母去世,父親失業,變賣典質還舊債,又借新債辦喪事,在這禍不單行的日子裏,父親出外謀事,兒子離家讀書,真是一次悲傷的離別。
這些交代講明了這次父子分別的背景,為寫“背影”,渲染了悲涼哀愁的氣氛。
對深化主題起到了成功的鋪墊作用。
在文中這樣的鋪墊還很多。
如描繪父親為兒子買橘子的背影之前,先寫父親親自送兒子到車站,照看行李、揀定座位、囑托茶房,寫這些細心照料為下文具體描繪“背影”作了鋪墊。
南京“勾留”不是本文所要敘寫的主要內容,況且作者本也無心“遊逛”,因此隻一筆帶過。
到了浦口車站,父親忙著為“我”照看行李,又為“我”雇請腳夫,還親自送“我”上車,並揀定一張座位。
已經照顧得如此細微周詳,父親還有點牽腸掛肚,於是又不厭其煩地向“我”囑咐一大堆像叮囑從來未出過遠門的稚童那樣的話語,以致“我心裏暗笑他的迂”,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作者如此細針密線地描繪父親的行動、語言、性格,突出了父親對“我”的體貼和關懷,把一個慈父的形象真真切切地樹立起來了 對父親愛子的至情,“我”當時竟未能領悟到,以為都是平凡瑣事,“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心裏暗笑他的迂”。
現在省悟到父親待自己的許多好處,這才自責“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
自責,說明真正理解了父親的愛。
表現一種恨自己未能體會父親的深情的內疚之 父親已經送我上車,什麼都關照到了,我也勸父親“你走吧”,父親又有要事,但還要去買幾個橘子,父親就是這樣疼愛兒子。
買橘子為什麼感人? 因為父親穿行鐵道爬上爬下相當費勁。
行文至此,在平實中又見曲折,把文章推向抒情的高潮。
“我”的第一“看”,從看中擔心父親的艱難,是預示著下一步的“看”。
“月台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我”邊看邊想:走到月台,須穿過鐵道,須跳下爬上,父親是個胖子,自然費事。
這樣,既為情節發展埋下伏筆,又交代人物活動的環境,以便烘托其困難辛苦。
父親買桔子為什麼費勁?作者先作了交代。
句句都是必不可少的。
為什麼一定要穿過鐵道?因為賣東西的是在那邊月台的柵欄外。
為什麼穿過鐵道費事?一則“須跳下去又爬上去”,二則父親是一個胖子。
重點描寫,細致刻畫。
寫看見的父親的服裝,勾畫了一個大體的外貌。
語句不多,但飽含深情,因為隻有在這個時候,在這父子即將遠別的特定情境下,父親那熟悉的穿戴,才那樣引起作者的注目;他那勞碌奔波的背影,才那樣感人至深,給作者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我”的第三“看”,是飽含著熱淚,熱淚欲滴和熱淚下落的“看”。
“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這是淚眼模糊中的背影,這是愛子敬父感情升化的背影。
這裏,對前麵具體觀察作了簡要概括,是儲積力量帶有...
朱自清散文《背影》的賞析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不長,寫得很平樸,卻以情動人,感人至深。
作品記敘的是多年前父親在浦口車站送他乘火車北上念書的情景文章不長,隻一千多字。
一共有六個自然段,前兩個自然段主要為背影的出現作烘托和鋪墊,交代背影出現的特定背景:屢遭變故,家境慘淡。
第三、四、五自然段主要寫送行的過程,其中第五自然段詳寫,集中寫了父親送行時的背影。
最後一段寫兒子對父親的深切思念,引述父親的來信,加深主題。
綜觀全文,文章寫得非常平樸,但時時處處流露著一種動人的情感:父子間深厚的感情,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愛和兒子對父親的百般懷念和無限的感激。
散文是作者靈感的物化,是作者情感湧溢、思維靈動之際的產物。
作者對父親的關愛非常感激,情抑於中,訴之於筆,外化的便是這充滿感情的文章。
文章以情動人,父子深厚的感情洋溢於紙上,然而像“關心”“愛護”“感激”這一類的抽象現成的字眼,文章中卻一個也沒有用,更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
文章隻是用不加粉飾裝點的平常話語,用平樸,真率來打動讀者。
文章寫父親的背影,便是不加形容和修飾,用質樸的文字,把當時的情景如實地記寫出來,給讀者以身臨目擊之感。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
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兩手攀著上麵,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我趕緊拭幹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
我再向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桔子望回走了。
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
作者用平樸的文字描寫了父親去給我買橘子時的情景,他寫了父親怎樣走去,怎樣探身下去,怎樣爬上月台,攀上爬下,這些都是如實的描寫,洗盡鉛華,保寸本色,至真至樸,細細道來,將人、事、情、感,原態原貌地呈現於讀者的麵前,讓人感同身受。
《背影》以情動人,感動了無數的讀者。
我想這除了因為作者用了平樸的語言寫出了真實的情感外,還在於文章裏頭蘊涵著一種“淡淡的哀愁”,而這種哀愁是時世給作者的影響。
作者的心情是哀愁的,這種哀愁也加深了讀者對父子情深的理解。
文章一開頭就定下了“哀愁”的基調,“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家中的光景很是慘淡”。
這對作者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那個時候作者的家庭景況是悲涼,作者的心情是哀愁。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裏,父親為作者送行,而其時年老的父親還要去找工作,作者在這裏看到了父親的背影。
作者在描寫這個背影的時候,不僅融人了對父親的深深感激之情,也融人了一種辛酸和悲涼的情緒,正是再一種情緒加深了讀者對父子情深的體驗,引起讀者的同情和共鳴。
用平樸的語言去描寫,將時世之感打並人真情,這正是《背影》成功之處
朱自清《背影》的賞析
例如不說“失業”或“丟了差使”, 而說“賦閑”,似乎“賦閑”不象“失業”那樣刺耳和使人難堪,有失體麵;最後一節既因父親來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見真實,也因所表達的盡是家庭和父親的困境和滄涼的心情與複雜的感受,所以也用了許多文言詞句,這也籠上了一層時代賦予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特殊語言色彩。
在寫法上,《背影》的主要特點是白描,作者寫父親的背影,描寫那買桔子時過鐵道的場麵,完全用白描的手法。
所謂白描,照我的理解,就是不 設喻,不加形容和修飾,用質樸的文字,把當時的情景如實地記寫出來,給讀者以身臨目擊之感。
換句話說,白描是用敘述的方法進行描寫,達到再現實景的藝術效果。
《背影》中作者白描的技巧很高。
請讀下邊的文字: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
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兩手攀著上麵,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我趕緊拭幹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
我再向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桔子望回走了。
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
父親的背影,兒子是太熟悉了。
但這次要描寫的,卻不是那常見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場合下,使他極為感動、終生難忘的那個背影!作者不施濃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
作者記寫了當時父親的穿著打扮體態動作,特別著重描繪了過鐵道的情景。
怎樣走去,怎樣探身下去,怎樣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腳傾身,都細細地如實寫下,我們讀後有身臨其境之感,仿佛我們當時也在場,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親對兒子的關懷和體貼的情景。
作者沒有什麼形容的筆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極樸實的文字,卻生動地勾畫了父親的形象。
那父親送行的一幕,是發生在八年前。
作者用白描的文字,極為傳神地把當時的動人情景再現出來,我們不能不佩服朱自清的描寫技巧。
這種筆墨,乍看似“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起筆似覺平淡,實際上卻在平淡中顯露新奇: 為什麼“我”最不能忘記的不是父親的音容笑貌,而竟是他的“背影”呢?這就造成了懸念,使讀者急於要追讀下去,從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的追敘。
“不相見”三個字也頗具深意,讀到後麵就會明白。
第一次流淚,是悲哀。
因為作者懷著沉重的心情,從北京趕到徐州跟父親一起奔喪,見到那“滿院狼藉的東西”,觸目傷懷,才不禁潸然淚下。
一般而論,人若處在貧困潦倒和無可奈何之中,往往寄幻想於外力的恩賜,希望化險為夷,又重新踏上坦途。
父親被生活所逼迫,故懷著“天無絕人之路”的僥幸心理,要到南京去找差事。
實際上,由於帝國主義的瘋狂掠奪,封建主義的殘酷壓迫,又加上軍閥的連年混戰,使得廣大人民在死亡線上掙紮。
在餓殍盈野、難民雲集的時勢下要想找個差事,比登天還難!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先交代了這次分別時的家庭境況:祖母去世,父親失業,變賣典質還舊債,又借新債辦喪事,在這禍不單行的日子裏,父親出外謀事,兒子離家讀書,真是一次悲傷的離別。
這些交代講明了這次父子分別的背景,為寫“背影”,渲染了悲涼哀愁的氣氛。
對深化主題起到了成功的鋪墊作用。
在文中這樣的鋪墊還很多。
如描繪父親為兒子買橘子的背影之前,先寫父親親自送兒子到車站,照看行李、揀定座位、囑托茶房,寫這些細心照料為下文具體描繪“背影”作了鋪墊。
南京“勾留”不是本文所要敘寫的主要內容,況且作者本也無心“遊逛”,因此隻一筆帶過。
到了浦口車站,父親忙著為“我”照看行李,又為“我”雇請腳夫,還親自送“我”上車,並揀定一張座位。
已經照顧得如此細微周詳,父親還有點牽腸掛肚,於是又不厭其煩地向“我”囑咐一大堆像叮囑從來未出過遠門的稚童那樣的話語,以致“我心裏暗笑他的迂”,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作者如此細針密線地描繪父親的行動、語言、性格,突出了父親對“我”的體貼和關懷,把一個慈父的形象真真切切地樹立起來了 對父親愛子的至情,“我”當時竟未能領悟到,以為都是平凡瑣事,“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心裏暗笑他的迂”。
現在省悟到父親待自己的許多好處,這才自責“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
自責,說明真正理解了父親的愛。
表現一種恨自己未能體會父親的深情的內疚之 父親已經送我上車,什麼都關照到了,我也勸父親“你走吧”,父親又有要事,但還要去買幾個橘子,父親就是這樣疼愛兒子。
買橘子為什麼感人? 因為父親穿行鐵道爬上爬下相當費勁。
行文至此,在平實中又見曲折,把文章推向抒情的高潮。
“我”的第一“看”,從看中擔心父親的艱難,是預示著下一步的“看”。
“月台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我”邊看邊想:走到月台,須穿過鐵道,須跳下爬上,父親是個胖子,自然費事。
這樣,既為情節發展埋下伏筆,又交代人物活動的環境,以便烘托其困難辛苦。
父親買桔子為什麼費勁?作者先作了交代。
句句都是必不可少的。
為什...
朱自清《背影》 第2自然段賞析
段落大意 全文分成三大部分: 1.第一部分(第一段): 思念父親,最不能忘懷的是他的“背影”。
開篇點題。
2.第二部分(從“那年冬天”到“我的眼淚又來了”): 回憶往事,追述在車站與父親離別的情景,表現父親愛子的真摯感情。
第一層(從“那年冬天”到“我們便同行”): 交代這次父子分別時的家庭情況,為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
第二層(“從到南京時”到“……太聰明了”): 寫父親送行前的細心關照,為寫“背影”作鋪墊。
第三層(從“我說道”到“……又來了”): 描寫父親爬過鐵道去買橘子的“背影”,抒發真摯的感情。
3.第三部分(最後一段): 寫別後對父親的思念。
以在淚光中再現“背影”作結,直接抒發深切懷念之情。
主題思想 通過對父親在車站給兒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熱愛和兒子對父親的百般懷念。
文章寫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經曆的事,是在25年寫的。
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狀況是:軍閥割據,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鬥,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廣大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作者當時雖未站到革命立場,投入反帝反封的鬥爭中,但做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識分子,必然要感到社會的壓抑,產生一種落寞淒涼的情緒。
不是嗎,作者的家庭,因著社會的黑暗而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親,先是“賦閑”,後為了找差事而“東奔西走”,乃至老境“頹唐” 這些都從一個側麵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奔波勞碌,前途渺茫,謀事艱難,境遇淒慘的現實。
在他們心頭籠罩一層不散的愁雲,如同文章所表現的灰暗的基調 在這一背景上,作者寫出的真摯、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愛,不僅是符合我們民族倫理道德的一種傳統的純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體貼,特別是父親在融彙了辛酸與悲涼情緒的父子之愛中,含有在厄運麵前的掙紮和對人情淡薄的舊世道的抗爭。
雖然這隻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會引起人們的同情、歎惋乃至強烈的共鳴。
《背影》記寫的事情非常簡單,一個丟了差使的小官吏送兒子北上讀書,在火車站送別。
在軍閥統治的舊中國,這種事情是很平常的,在那黑暗的社會裏,即使這種小康之家,也經不起天災人禍的打擊。
文章記寫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當時的灰暗世態,從一個側麵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這種社會雖然早已不存在了,但記寫的情景,對我們今天的讀者,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依然有著曆史的認識作用。
寫作特點 這篇散文的特點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題立意,組織材料,在敘事中抒發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章中出現了四次,每次的情況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卻是一脈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開頭,開篇點題“背影”,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籠罩全文。
第二次是在車站送別的場麵中,作者對父親的“背影”作了具體的描繪,這是寫作的重點。
父親胖胖的身軀,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艱難,蹣跚的爬過鐵道為兒子買橘子。
這個鏡頭表現了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使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
第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後,兒子眼望著父親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離情別緒,又催人淚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結尾,兒子讀著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與文章開頭呼應。
這篇作品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但不同於一般作品去描寫人物肖像,著力於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繪,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征“背影”,不惜筆墨作具體細致的刻畫。
作者為什麼這樣處理呢 這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都有密切關係。
因為父親老境“頹唐”,飽經憂患,半生潦倒。
父親在家境慘淡、祖母逝世、奔走謀職之時,還不辭辛苦,不怕麻煩送兒子上北京,還艱難的爬過鐵道為兒子買橘子,而且反複叮嚀一路小心。
當時父親的心境不好,兒子的心境也不好。
那麼,作者抓住父親這樣一個“背影”集中描繪,抒發特定環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強烈的藝術效果。
也正因為作品寫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間相愛相憐,字裏行間有淡淡的哀愁,顯得更加真摯動人。
1.民族化: 《背影》的語言非常忠實樸素,又非常典雅文質。
這種高度民族化的語言,和《背影》所表現的民族的精神氣質,和《背影》文章的完美結構,恰成和諧的統一。
沒有《背影》語言的明麗典雅、古樸質實,就沒有《背影》的一切風采。
2.簡潔: 文章通體幹淨,沒有多餘的字眼,即使一個“的”字、一個“了”字,也是必須用才用。
除了夾入了一些文言詞語以外,沒有華美的辭藻,生僻的詞語,都是質樸自然的家常話,生活氣息非常濃厚,提煉得非常簡潔。
3.樸實: 《背影》全用白描記敘事實,不作任何修飾、渲染。
通篇寫父親多麼關心愛護兒子,兒子又是多麼感激思念父親,但像“關心”“愛護”“感激”這一類的抽象現成的字眼,文章中卻一個也沒有用,更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
大樸正是大巧的表現。
文中用詞造句都經過認真考究,絕不隨便。
如送行那一段:“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裏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
”這裏的“說定”,如果用...
朱自清 背影中父親的五句話的賞析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
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兩手攀著上麵,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我趕緊拭幹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
我再向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桔子望回走了。
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
父親的背影,兒子是太熟悉了。
但這次要描寫的,卻不是那常見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場合下,使他極為感動、終生難忘的那個背影!作者不施濃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
作者記寫了當時父親的穿著打扮體態動作,特別著重描繪了過鐵道的情景。
怎樣走去,怎樣探身下去,怎樣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腳傾身,都細細地如實寫下,我們讀後有身臨其境之感,仿佛我們當時也在場,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親對兒子的關懷和體貼的情景。
作者沒有什麼形容的筆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極樸實的文字,卻生動地勾畫了父親的形象。
那父親送行的一幕,是發生在八年前。
作者用白描的文字,極為傳神地把當時的動人情景再現出來,我們不能不佩服朱自清的描寫技巧。
這種筆墨,乍看似“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 起筆似覺平淡,實際上卻在平淡中顯露新奇:為什麼“我”最不能忘記的不是父親的音容笑貌,而竟是他的“背影”呢?這就造成了懸念,使讀者急於要追讀下去,從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的追敘。
“不相見”三個字也頗具深意,讀到後麵就會明白。
第一次流淚,是悲哀。
因為作者懷著沉重的心情,從北京趕到徐州跟父親一起奔喪,見到那“滿院狼藉的東西”,觸目傷懷,才不禁潸然淚下。
一般而論,人若處在貧困潦倒和無可奈何之中,往往寄幻想於外力的恩賜,希望化險為夷,又重新踏上坦途。
父親被生活所逼迫,故懷著“天無絕人之路”的僥幸心理,要到南京去找差事。
實際上,由於帝國主義的瘋狂掠奪,封建主義的殘酷壓迫,又加上軍閥的連年混戰,使得廣大人民在死亡線上掙紮。
在餓殍盈野、難民雲集的時勢下要想找個差事,比登天還難! 最後的告別主要用語言描寫,寫直到分手時,父親又對兒子叮囑:“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最後又幾步一回頭,囑咐我:“進去吧,裏邊沒人。
”這時還一直為兒子在旅途上的安全而分心。
叮嚀的話語,雖樸樸實實,但感情深沉。
“混入”,準確,因為車站來來往往的人很多。
這樣一位至情至善、愛子如命的父親,當他的背影消失在來來往往的人群裏的時候,作者當然潸然淚下了。
末了再提背影,對父親已有了深切的理解,這回的分別就感到特別的憐惜、悵惘、依戀,以“我的眼淚又來了”結束這一段,更增添了背影的感人力量。
淡淡的哀愁,此處可見一斑。
少年,即現在說的“青年”。
.他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
” 父親用幾番辛苦買來的橘子,連一個也不品嚐,全部留給兒子受用,並因此感到很輕鬆。
在父親的心目中,兒子就是一切了!這裏,慈父愛子的至情,被揭示得淋漓盡致。
這“衣上的泥土”又補充了前麵爬上爬下時的形象。
這種輕鬆的心情正是一種愛心,這一句又道出了為什麼父親不肯讓我去偏要自己去的道理:越是盡到做父親的責任,心裏越是感覺踏實滿足。
同時,作者不是通過對話而是通過動作刻畫人物心理、感情,表現父親雖說心情沉重,但因為怕兒子難過,隻得強抑離愁,“撲撲衣上的泥土”故意顯出“心裏很輕鬆似的”。
朱自清《背影》好句子並賞析(要5個句子)還有河塘月色!!
朱自清《背影》賞析2005年2月10日 來源:網友提供 例如不說“失業”或“丟了差使”, 而說“賦閑”,似乎“賦閑”不象“失業”那樣刺耳和使人難堪,有失體麵;最後一節既因父親來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見真實,也因所表達的盡是家庭和父親的困境和滄涼的心情與複雜的感受,所以也用了許多文言詞句,這也籠上了一層時代賦予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特殊語言色彩。
在寫法上,《背影》的主要特點是白描,作者寫父親的背影,描寫那買桔子時過鐵道的場麵,完全用白描的手法。
所謂白描,照我的理解,就是不 設喻,不加形容和修飾,用質樸的文字,把當時的情景如實地記寫出來,給讀者以身臨目擊之感。
換句話說,白描是用敘述的方法進行描寫,達到再現實景的藝術效果。
《背影》中作者白描的技巧很高。
請讀下邊的文字: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
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兩手攀著上麵,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我趕緊拭幹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
我再向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桔子望回走了。
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
父親的背影,兒子是太熟悉了。
但這次要描寫的,卻不是那常見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場合下,使他極為感動、終生難忘的那個背影!作者不施濃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
作者記寫了當時父親的穿著打扮體態動作,特別著重描繪了過鐵道的情景。
怎樣走去,怎樣探身下去,怎樣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腳傾身,都細細地如實寫下,我們讀後有身臨其境之感,仿佛我們當時也在場,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親對兒子的關懷和體貼的情景。
作者沒有什麼形容的筆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極樸實的文字,卻生動地勾畫了父親的形象。
那父親送行的一幕,是發生在八年前。
作者用白描的文字,極為傳神地把當時的動人情景再現出來,我們不能不佩服朱自清的描寫技巧。
這種筆墨,乍看似“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起筆似覺平淡,實際上卻在平淡中顯露新奇: 為什麼“我”最不能忘記的不是父親的音容笑貌,而竟是他的“背影”呢?這就造成了懸念,使讀者急於要追讀下去,從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的追敘。
“不相見”三個字也頗具深意,讀到後麵就會明白。
第一次流淚,是悲哀。
因為作者懷著沉重的心情,從北京趕到徐州跟父親一起奔喪,見到那“滿院狼藉的東西”,觸目傷懷,才不禁潸然淚下。
一般而論,人若處在貧困潦倒和無可奈何之中,往往寄幻想於外力的恩賜,希望化險為夷,又重新踏上坦途。
父親被生活所逼迫,故懷著“天無絕人之路”的僥幸心理,要到南京去找差事。
實際上,由於帝國主義的瘋狂掠奪,封建主義的殘酷壓迫,又加上軍閥的連年混戰,使得廣大人民在死亡線上掙紮。
在餓殍盈野、難民雲集的時勢下要想找個差事,比登天還難!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先交代了這次分別時的家庭境況:祖母去世,父親失業,變賣典質還舊債,又借新債辦喪事,在這禍不單行的日子裏,父親出外謀事,兒子離家讀書,真是一次悲傷的離別。
這些交代講明了這次父子分別的背景,為寫“背影”,渲染了悲涼哀愁的氣氛。
對深化主題起到了成功的鋪墊作用。
在文中這樣的鋪墊還很多。
如描繪父親為兒子買橘子的背影之前,先寫父親親自送兒子到車站,照看行李、揀定座位、囑托茶房,寫這些細心照料為下文具體描繪“背影”作了鋪墊。
南京“勾留”不是本文所要敘寫的主要內容,況且作者本也無心“遊逛”,因此隻一筆帶過。
到了浦口車站,父親忙著為“我”照看行李,又為“我”雇請腳夫,還親自送“我”上車,並揀定一張座位。
已經照顧得如此細微周詳,父親還有點牽腸掛肚,於是又不厭其煩地向“我”囑咐一大堆像叮囑從來未出過遠門的稚童那樣的話語,以致“我心裏暗笑他的迂”,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作者如此細針密線地描繪父親的行動、語言、性格,突出了父親對“我”的體貼和關懷,把一個慈父的形象真真切切地樹立起來了 對父親愛子的至情,“我”當時竟未能領悟到,以為都是平凡瑣事,“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心裏暗笑他的迂”。
現在省悟到父親待自己的許多好處,這才自責“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
自責,說明真正理解了父親的愛。
表現一種恨自己未能體會父親的深情的內疚之 父親已經送我上車,什麼都關照到了,我也勸父親“你走吧”,父親又有要事,但還要去買幾個橘子,父親就是這樣疼愛兒子。
買橘子為什麼感人? 因為父親穿行鐵道爬上爬下相當費勁。
行文至此,在平實中又見曲折,把文章推向抒情的高潮。
“我”的第一“看”,從看中擔心父親的艱難,是預示著下一步的“看”。
“月台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我”邊看邊想:走到月台,須穿過鐵道,須跳下爬上,父親是個胖子,自然費事。
這樣,既為情節發展埋下伏筆,又交代人物活動的環境,以便烘托其困難辛苦。
父親買桔子為什麼...
朱自清《背影》第六段賞析
全文分成三大部分: 1.第一部分(第一段): 思念父親,最不能忘懷的是他的“背影”。
開篇點題。
2.第二部分(從“那年冬天”到“我的眼淚又來了”): 回憶往事,追述在車站與父親離別的情景,表現父親愛子的真摯感情。
第一層(從“那年冬天”到“我們便同行”): 交代這次父子分別時的家庭情況,為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
第二層(“從到南京時”到“……太聰明了”): 寫父親送行前的細心關照,為寫“背影”作鋪墊。
第三層(從“我說道”到“……又來了”): 描寫父親爬過鐵道去買橘子的“背影”,抒發真摯的感情。
3.第三部分(最後一段): 寫別後對父親的思念。
以在淚光中再現“背影”作結,直接抒發深切懷念之情。
...
朱自清《背影》中最能感動人的語句
我給你全文吧,還帶有解析和賞析的哦!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
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
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
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為了喪事,一半為了父親賦閑。
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念書,我們便同行。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
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裏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
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
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甚麼要緊的了。
他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
我兩三回勸他不必去;他隻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
我買票,他忙著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腳夫行些小費,才可過去。
他便又忙著和他們講價錢。
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
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坐位。
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裏警醒些,不要受涼。
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
我心裏暗笑他的迂;他們隻認得錢,托他們直是白托!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麼?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
”他望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我看那邊月台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
走到那邊月台,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
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隻好讓他去。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
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兩手攀著上麵,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我趕緊拭幹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
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望回走了。
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
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
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裏邊沒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他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持,做了許多大事。
那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鬱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
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
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隻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
我北來後,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賞析 近幾年,中小學語文教育的改革力度不小。
好多種教材同時在全國各地試用,有些教材在內容調整上大動幹戈,不少傳統名篇紛紛落選。
但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自巋然不動”,依然是每一種教材的必選課文。
為什麼?是否因為《背影》是朱自清寫的、早已成為經典,就不敢造次了。
我想,之所以也許這樣問,是因為:《背影》,1500來字,看上去樸素、平淡、無奇;要是有人講,眼下中學生的好作文,不比它差了太多,會有相當多人信以為真的。
——當然,現在,即使誰寫出了《背影》的水準,也不可能成為朱自清、其作品也不會有《背影》級的禮遇。
就此而言,甚至不妨說:《背影》是因為朱自清所寫才如此著名、被講得那樣好,而經典化了的。
這並不奇怪。
首先,有所謂“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也有所謂“餘生也晚”。
其次,這般想法其實很符合現代的文學理論,美國文論家喬納森·卡勒就曾用“超保護的合作原則”的精深術語闡釋過類似情形(參見《當代學術入門 文學理論》第27頁,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簡單地說,因為你對朱自清有基本的信任,對他的文章有超級的“保護”,信得過《背影》是內涵深刻、藝術性強的經典作品;而因了這種信賴,假使讀不出《背影》的“好”,你會懷疑自己的水平問題;即便隻是為了證明自己,你也會非常"合作"地反複讀、講出個子醜寅卯來。
所有的人都這樣,《背影》怎麼可能不成為經典?不過,應該考慮到《背影》 是朱自清1925年的創作,事情要稍微複雜一些的。
那時候,朱自清雖然早加入了文學研究會,辦過文學刊物,嚐試並發表了詩歌、小說、散文等多種文類的作品,數量也不算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