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哪位思想家在《日知錄》中的一句名言?
稽古有得,隨時劄記,久而類次成書 《日知錄》,是十七世紀中葉中國知識界一部足以反映時代風貌的學術巨著,作者是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和思想家顧炎武,書名取之於《論語·子張篇》。
內容大體可劃為八類,即經義、史學、官方、吏治、財賦、典禮、輿地、藝文。
《日知錄》以“明道”、“救世”為成書宗旨,涵括了作者一生的學術觀點和政治主張,提出“盈天地者,氣也”等思想,不少論述,切中時弊。
顧炎武(1613—1682)明清之際思想家、學者,初名絳,字寧人,曾自署蔣山(字“亻庸”),學者稱亭林先生。
江蘇昆山人(時南直隸蘇州府昆山人)。
少年時參加“複社”反權貴鬥爭。
清兵南下,又參加昆山、嘉定一帶的人民抗清起義。
失敗後,曾十謁明陵,遍遊華北,所至尋訪風俗,尤治力邊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墾荒種田,糾合同道,不忘興複。
顧炎武學問廣博,於國家典製、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
晚年治經側重考證,開清代樸學風氣,對後來考據學的吳派、皖派都有影響。
在哲學上,讚成張載關於太虛、氣、萬物三者統一的學說,反對空談“心、理、性、命”,提倡“經世致用”的實際學問,等。
政治上提出“以天下之權、寄天下之人”,要求君主分權而治。
在音韻學方麵,考訂古音,離析《唐韻》,分古韻為十部,有承前啟後之功。
在文學上,要求作品為“經技政理”服務。
其著作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誌》、《音學五書》、《韻補正》、《亭林詩文集》等。
顧炎武把寫這部書比作采銅於山。
其對此書的價值很是自信,自言平生之誌與業皆在其中。
該書影響深遠,確如潘耒在《日知錄序》中評價,先生非一世之人,此書非一世之書。
日知錄 卷十九翻譯
修辭是這一部分的小標題典謨、爻象(特指尚書、周易,泛指經典),這是二帝三王的話。
《論語》、《孝經》,這是孔夫子的話。
文章在於其中,性與天道亦不外乎此。
所以說,有德性的人一定必定會有自己的話流傳下去。
遊定夫的話說得真是好啊:“連文章也不會寫卻想懂得性與天道,那就好比修築數仞(七尺或八尺為一仞)高的牆,卻把塵土泡沫當做基礎,根本沒有這個道理啊。
”後來的君子,在剛剛問學的時候就談性論道,卻把文章視為小技,而不必花費功夫。
然而孔夫子不是說過這樣的話:“他的意旨深遠,他的言辭有文采”嗎?不是說過:“說的話沒有文采,傳播的就不會久遠”嗎?曾子說:“說話的時候,多考慮言辭和聲調,就會避免粗陋粗野和錯誤。
”曾經看到現在的從語錄入門的講學先生,多不善於語言修辭,有的人於是反過來用子貢的話來譏諷他們說:“您談論性與天道的話可以聽到,您的文章修辭卻沒有聽說過。
”楊用修曰:“文,就是道也。
詩,即是言,語錄體出現以後文章與道就判然有別了,詩話出現以後詩與語言就遠離了。
”自嘉靖以後,人們都知道語錄沒有文采,於是王元美寫作的《劄記》、範介儒的《膚語》,向上學習揚子雲,向下模仿文中子,雖然他們收獲的淺深之不同,然而可以稱得上是懂得語言修辭的人。
這一段主要是引經據典強調修辭的重要性。
...身處平原,甘為泅洪,這是清代思想家顧炎武《日知錄》中,哪一句...
《日知錄》是古代漢族政治學術論著。
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大思想家顧炎武的代表作品,對後世影響巨大。
內容涉及漢民族經史、詩文、訓詁、名物、典章製度、天文、地理以及吏治、雜事等各個方麵。
該書是一經年累月、積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學術劄記,是顧炎武"稽古有得,隨時劄記,久而類次成書"的著作。
以明道、救世為宗旨,囊括了作者全部學術、政治思想,遍布經世、警世內涵。
顧氏把寫這部書比作采銅於山。
其對此書的價值很是自信,自言平生之誌與業皆在其中。
該書影響深遠,確如潘耒在《日知錄序》中評價,先生非一世之人,此書非一世之書。
有關讀書的好句子(包括古詩、名言、好段、格言等)
名言書籍是人類思想的寶庫。
——卡萊爾愛好讀書,就能把無聊的時刻變成喜悅的時刻。
——孟德斯鳩讀書在於造成完全的人格。
——培根讀書使人充實,理想使人深邃,交談使人清醒。
——富蘭克林故事鑿壁偷光 漢朝時,少年時的匡衡,非常勤奮好學。
由於家裏很窮,所以他白天必須幹許多活,掙錢糊口。
隻有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
不過,他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
匡衡心痛這浪費的時間,內心非常痛苦。
他的鄰居家裏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幾間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
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氣,對鄰居說:“我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否借用你們家的一寸之地呢?”鄰居一向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惡毒地挖苦說:“既然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麼書呢!”匡衡聽後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牆上鑿了個小洞,鄰居家的燭光就從這洞中透過來了。
他借著這微弱的光線,如饑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
匡衡讀完這些書,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他想繼續看多一些書的願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
一天,匡衡卷著鋪蓋出現在大戶人家門前。
他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裏白幹活不報酬。
隻是讓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
”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借書的要求。
匡衡就是這樣勤奮學習的,後來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為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
[篇後一語] 這篇寓言寫了匡衡少年時讀書的兩件事,一件是鑿壁偷光,一件是借書苦讀。
他讚揚了匡衡勇於戰勝艱苦的條件,勤奮的讀書的精神;為我們樹立刻苦讀書的好榜樣。
———————————————————————————— 巴金的讀書方法 著名作家巴金的讀書方法十分奇特,因為他是在沒有書本的情況下進行的。
讀書而無書的確算得天下一奇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巴金說:“我第二次住院治療,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時,就下床坐在小沙發上,等候護士同誌兩點鍾來量體溫。
我坐著,一動也不動,但並沒有打瞌睡。
我的腦子不肯休息。
它在回憶我過去讀過的一些書,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記憶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點美好的東西。
” 原來他的讀書法就是靜坐在那裏回憶曾經讀過的書。
這樣有許多好處: (1)不受條件限製,可以充分利用時間。
巴金列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列寧格勒長期被德軍包圍的時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記中寫著“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類的句子。
當時沒有電,也沒有蠟燭,整個城市實行燈火管製,她不能讀書,而是在黑暗中靜坐回憶書中的情節。
托爾斯泰的小說幫助她度過了那些恐怖的黑夜。
另一個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內亂中的親身經曆。
他說:“‘**’期間要是造反派允許我寫日記,允許我照自己的意思寫日記,我的日記中一定寫滿了書名。
人們會奇怪:我的書房給貼了封條,加上鎖,封閉了十年,我從哪裏找到那些書來閱讀?他們忘了人的腦子裏有一個大倉庫,裏麵儲存著別人拿不走的東西。
”這兩個事例說明,在一切不具備正常讀書條件的情況下都可以“讀書”。
(2)溫故而知新。
通過回憶,將過去讀過的書拿出來一點點地咀嚼,就象牛反芻一樣,能進一步消化吸收。
每回憶一次都會有新的理解,新的認識,新的收獲。
(3)能夠不斷地從已讀過的書中吸取精神力量。
巴金說:“我現在跟疾病作鬥爭,也從各種各樣的作品中得到鼓勵……即使在病中我沒有精神閱讀新的作品,過去精神財富的積累也夠我這有限餘生消耗的。
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熱。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顧炎武自督讀書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這個家喻戶曉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愛國主義思想家、著名學者顧炎武最先提出的。
顧炎武自幼勤學。
他6歲啟蒙,10歲開始讀史書、文學名著。
11歲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讀完《資治通鑒》,並告誡說:“現在有的人圖省事,隻瀏覽一下《綱目》之類的書便以為萬事皆了了,我認為這是不足取的。
”這番話使顧炎武領悟到,讀書做學問是件老老實實的事,必須認真忠實地對待它。
顧炎武勤奮治學,他采取了“自督讀書”的措施:首先,他給自己規定每天必須讀完的卷數;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讀完後把所讀的書抄寫一遍。
他讀完《資治通鑒》後,一部書就變成了兩部書;再次,要求自己每讀一本書都要做筆記,寫下心得體會。
他的一部分讀書筆記,後來彙成了著名的《日知錄》一書;最後,他在每年春秋兩季,都要溫習前半年讀過的書籍,邊默誦,邊請人朗讀,發現差異,立刻查對。
他規定每天這樣溫課200頁,溫習不完,決不休息。
古詩唐·杜甫: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清·鄭燮: 讀書數萬卷,胸中無適主,便如暴富兒,頗為用錢苦。
明·楊繼盛《言誌詩》:讀律看書四十年,烏紗頭上有青天。
男兒欲畫淩煙閣,第一功名不愛錢。
唐·顏真卿《勸學》: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宋·劉過《書院》:力學如力耕,勤惰爾自知。
但使書種多,會有歲稔時。
宋...
有關顧炎武《日知錄》
亡國是封建王朝更替,王天下是民族滅亡。
《日知錄》卷十三“正始”一條說: 有亡國,有亡天下。
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
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國。
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 顧炎武實際上是在說,明朝亡於李自成,易性改號,是亡國,隻關乎肉食者的利益;而滿清入主,剃頭改製,率獸食人,是亡天下,即使卑賤的匹夫也要奮起反抗。
亭林所說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本意是號召全民反清,恢複漢民族的統治地位。
...
知廉恥的國學經典語句
不受非分之賜,則廉恥立。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 司馬光大臣之廉恥,即天下之風尚。
廉恥名言明末政治家,軍事家 史可法人如無廉恥心,就如同禽獸一般。
英國詩人 史文朋沒有廉恥的王國,是不安全的王國。
古羅馬哲學家 塞內加沒有廉恥心,就不會知道什麼是遺憾。
德雷克斯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
關於廉恥的名言明末清初·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
幾句大意是:不懂得廉潔的人,就什麼東西都敢據為己有;不知道羞恥的人,就什麼事情都幹得出來。
幾句可謂至理名言。
那些見利忘義,利欲熏心,不揮手段坑騙別人,侵吞國家財物,中飽私囊,大發橫財的人,無不盡是鮮廉寡恥之徒。
用~為這類人物畫像,真是惟妙惟肖。
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 顧炎武 《日知錄》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春秋時期政治家,史稱管子 管仲如今台灣民主亂象,包括藍綠紛爭、本省與外省,還有立法院的打架,在她看來,這都隻是表麵,“大家不要被表麵給騙了”不管台灣民主怎麼亂,在她看來,台灣人都有著相同的價值觀,這價值觀就是從小被教導的“禮義廉恥”。
台灣女作家 龍應台
讀書筆記好詞好句好段帶感受
常用的形式有: 提綱式—— 以記住書的主要內容為目的。
通過編寫內容提綱,明確主要和次要的內容。
摘錄式——主要是為了積累詞彙、句子。
可以摘錄優美的詞語,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後熟讀、背誦和運用。
仿寫式——為了能做到學以致用,可模仿所摘錄的精彩句子,段落進行仿寫,達到學會運用。
評論式——主要是對讀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評論,以肯定其思想藝術價值如何。
可分為書名、主要內容、評論意見。
心得式——為了記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內容,記下讀了什麼書,書中哪些內容自己教育最深,聯係實際寫出自己的感受。
即隨感。
存疑式——主要是記錄讀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邊讀邊記,以後再分別進行詢問請教,達到弄懂的目的。
簡縮式——為了記住故事梗概、讀了一篇較長文章後,可抓住主要內容,把它縮寫成短文。
結合前人寫的讀書筆記,想談三種寫法。
一種叫“提要鉤玄”,一種叫“采花釀蜜”,一種叫“開山鑄銅”。
一、提要鉤玄 唐朝的著名文學家韓愈,在《進學解》裏講他寫讀書筆記,說:“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
”他讀記事的曆史書,把重要的事件摘記下來。
他讀哲理書,把主要論點摘出來。
韓愈的讀書筆記,有幾篇還保留在他的集子裏。
有一篇《讀〈鶡冠子〉》。
引在下麵,看他是怎樣寫提要鉤玄的讀書筆記的。
其內容如下: 《鶡冠子》十有九篇,其詞雜黃老刑名。
其《博選篇》,“四稽”、“五至”之說當矣。
使其人遇時,援其道而施於國家,功德豈少哉!稱“賤生於無所用,中流失舟,一壺千金”者,餘三讀其辭而悲之。
文字脫謬,為之正三十有五字,乙者三,滅者二十有二,注十有二字雲。
他先寫明這部書有多少篇,沒有寫作者是誰,什麼地方人,因為無從查考,作者沒有寫出自己的姓名和籍貫。
其次指出這部書的內容是講什麼的。
這部書屬於先秦諸子,先秦諸子分好多流派,所以指出“其詞雜黃老刑名。
”黃老就是道家,講黃帝,老子的學說的;刑名就是法家。
指出這本書的內容是道家兼法家。
再指出這本書中的要點,有篇叫《博選篇》,裏麵提出“四稽”“五至”的學說,“四稽”指出從四個方麵來考察,“五至”要達到五個要求,都是為治理國家打算的。
韓愈認為他的學說很恰當,假使他被國君任用,用他的辦法來治理國家,功效是不少的。
又引了書中的話,說有的東西被看輕,由於沒有利用它。
比方一個大葫蘆,大家看不起它。
要是在大河中船翻了,抱了大葫蘆就可以救命,這時候一個大葫蘆就價值千金了。
韓愈反複讀這些話,引起了悲哀。
書裏用大葫蘆來比人才,人才棄而不用,所以被看輕,韓愈因此悲哀。
韓愈又改正書中的文字脫誤,改正三十五個字,把顛倒的字勾過來的有三處,塗去的錯字二十二個,旁邊注明改正的字的有十二個。
從這篇裏我們看摘要的讀書筆記是怎樣寫的。
不是把一本書的要點記下來就算。
先記下這本書有多少篇,內容主要講什麼的。
再記下其中的要點是什麼,還要寫出自己對這些要點的看法,寫出自己的意見。
還摘出其中精彩的話,說出自己的看法,最後提到改正書中文字的錯誤。
從“三讀其辭而悲之”看,“三”字虛數,表示反複讀。
可見韓愈碰到其中精彩的話,不是看過就算,是要反複讀的。
這就是韓愈寫的摘要的讀書筆記。
裏麵確實摘記了要點,但還要寫出自己對這些要點的看法,包括表達出自己的感情。
還要對全書的內容作概括的說明。
那就不光把一本書讀過就算,讀後還要思考,從全書的內容到精彩的篇章,到精彩的話都要考慮,直到對書中的錯字都不放過。
從這裏,我們既可以學習怎樣寫摘要的讀書筆記,還可以學習他是怎樣讀書的。
二、采花釀蜜 蜜蜂采花中甘液釀成蜜,不是采一棵花的甘液所能釀成的,是從多種花中采集來的。
有的讀書筆記,是作者讀了好多書,通過比較研究才得出的一種看法,好比蜜蜂釀蜜,這樣的讀書筆記寫得比較精彩,不同於一般的看法。
像朱熹的《朱子語類》: 淵明詩,人家說是平談,據某看他的自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自覺耳。
其露出本相者是《詠荊軻》一篇,平談的人如何說得這樣言語出來. 又龔自珍《己亥雜詩》: 陶潛酷擬臥龍豪,萬古潯陽鬆菊高。
莫信詩人竟平談,二分梁甫一分騷。
讀書筆記有各種形式,前麵舉的摘記是一種;這裏舉的是別的兩種,一是隨筆式的,一是詩。
隨筆式的隻寫出自己的意見,不必記下書名卷數等,主要把自己對書的意見寫下來,用詩的形式來寫更不必記書名卷數等了。
上麵舉的朱熹的一段話,龔自珍的一首詩,實際是寫出了對陶淵明詩的讀後感,所以也作為讀書筆記來談。
“淵明詩,人家說平談”,說明他看了別人講陶淵明的話,都說淵明詩是平談的。
“據某看他自豪放”,他讀了淵明的詩,跟別人的看法不同,認為平談是表麵,骨子裏是豪放。
“但豪放得來不自覺耳”,他也讀了許多豪放的詩,經過比較,他認為淵明詩的豪放跟別人的豪放不同,他的詩的豪放不顯露。
也有外露的是《詠荊軻》一篇。
他這個論點,是讀了別人論淵明的詩,用淵明的詩來檢驗;讀了別的豪放的詩,用來跟淵明的詩作比較;才能得出來的。
他不光看到淵明詩表麵上的平談,還看到...
寫給成受所有壓力的女人的好句子
承受壓力的重荷,噴水池才噴射出銀花朵朵。
曲折,在人生的旅途中難以避免。
麵對曲折,有人失卻了奮進的勇氣,熄滅滅了探求的熱情,而有人卻確立了進取的誌向,鼓起了前時的風帆,從而磨練出堅韌不拔的性格。
挫折是塊磨石,把強者磨得更加堅強,把弱者磨得更加脆弱。
失敗命名懦夫沉淪,卻使勇士奮起。
走過了漫長,曲折的開拓之路,泉水的心靈才顯得格外純潔。
苦難是磨練意誌和力量的礪石 耕耘的汗水和收獲的果實成正比。
有缺陷的月亮因在不停地奮時,全能獲得圓滿的成功。
1.相信自己,堅信自己的目標,去承受常人承受不了的磨難與挫折,不斷去努力、去奮鬥,成功最終就會是你的!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日知錄·正始》3.人心複雜,總留給我們太多懸念;心悸蔓延,遺落下許多塵埃。
恍惚的遇見,一不小心繞成了心底永久的記憶,點燃心燈,溫暖曾經懷想過的夢,照亮未來明淨的腳步。
4.世上最重要的事,不在於我們在何處,而在於我們朝著什麼方向走。
5.每個人都想贏,而你想過,你是真的不怕輸麼?不怕輸才是真正的關鍵。
最逗的是,隻有你不怕輸的時候,你才能贏。
6.一點一點地進步,不求貪多。
7.在遇到挫折時,給自己一個希望。
希望能夠幫我們排除路上的一切障礙,激勵我們向著一切美好前行。
8.用微笑麵對生活,用寬容接納別人。
用快樂解除憂傷,用行為贏取信任。
用精神鼓勵自己,用失敗總結經驗。
用生活增長知識,用努力得到勝利。
用智慧留下輝煌,用奮鬥改變人生。
9.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10.勝利的時候不要忘卻從前;失敗的時候不要忘記還有將來。
11.征服畏懼、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確實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獲得成功的經驗。
12.成功是一種觀念,致富是一種義務,快樂是一種權力。
天下興亡的下一句是什麼
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二、這句話最早是在顧炎武得《日知錄·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軍入關。
原句是:“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以八字成文的語型,出自梁啟超。
意為國家之事的興亡,保護國家不致被傾覆,是帝王將相文武大臣的職責,與普通百姓無關;而天下大事的興盛、滅亡,每一個老百姓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三、顧炎武(1613-1682年),名絳,字忠清,明亡後改名炎武,號亭林,後人尊稱其為亭林先生。
昆山人(今屬江蘇省)。
他出身名門,少年勤奮讀書,14歲中秀才。
青年時常議論朝綱,反清複明,失敗後遍訪名山大川,潛心治學。
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學者,平生不做無益之文,主張“文不苟作”,“須有益於天下”;治學強調“經世致用”,反對空談,注重實地考察。
他一生著述宏富,在地理、金石、音律上都有建樹,所著《肇域誌》、《天下郡國利病圖》、《金石文字記》、《音學五書》等書都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代表作《日知錄》較為係統闡述了他在哲學、政治、經濟學等方麵的觀點。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顧炎武《日知錄》中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