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與翻譯(新版)對應如下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
乎?”——《學而》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複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
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
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複習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
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誌於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
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才能
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麼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做老
師了。”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孔子說:“隻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隻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疑惑。”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
回也!”——《雍也》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竹籃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裏,別人都忍
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孔子說:“我整天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自得其樂。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
富貴,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雲。”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說:“多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麵向他學習,看到
他不善的方麵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孔子在河邊感歎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子罕》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誌氣卻不可改變。”
(12)子夏曰:“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誌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
德就在其中了。”
(一)《論語》十二章,是指"人教版"《語文》(新版)初中一年級課本上的十二章論語,其
中多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論語》是記載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語
錄體文集,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選自《論語譯注》(楊伯峻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版)
《論語》儒家經典著作,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與《大學》《中庸》
《孟子》合稱“四書”。
(二)所選的十二章語錄是孔子及其弟子關於學習態度、學習方法以及個人修養等方麵的經
典論述,都是蘊含著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一則,就是《論語》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則見於《學而》篇,第三、四、五則見於《為
政》篇,第六,七則見於《雍也》篇,第八,九則見於《述而》篇,第十,十一則見於《子
罕》,第十二則見於《子張》,其內容都與學習和為人處事有關,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價
值的部分。
(三)《論語》是我國先秦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
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編纂而成。全書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首創語錄之體,其書比較忠
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共二十篇。儒家創
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核心是“仁”、“禮”、“義”。《論語》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
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
響。直到近代新文化運動之前,約在兩千多年的曆史中,一直是中國人的初學必讀之書。作
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
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
於變化,娓娓動人。而且論語教給了後人如何為人處世的道理。《論語》與《易經》、《黃
帝四經》、《老子》、《莊子》,共為中華民族的幾部源頭典籍,它們不僅是道德跟文化的
重要載體,而且是古代聖哲修身明德、體道悟道的智慧結晶。
初一上冊語文第11課的詞語解釋
朗潤:明朗潤澤 。
形容山的顏色一下子變得鮮亮,明快。
豁然開朗朗是形容顏色鮮亮,潤是溫潤的意思。
醞釀:造酒材料加工後的發酵過程,比喻事前考慮或切磋協商使條件成熟。
賣弄:猶玩弄。
宛轉:形容聲音圓潤柔媚。
嘹亮: 形容聲音洪亮黃暈:昏黃不明亮。
暈,太陽或月亮周圍的光圈,也指光影或色彩周圍模糊的部分。
烘托:一是泛指陪襯,使主色調明顯突出。
如藍天襯著白雲,綠葉襯著紅花;一是指文學創作的一種表現手法,即通過側麵描寫,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
具體指襯托的意思 靜默:人不說話,不出聲音會場上靜默無聲舒活:舒展,活動,舒展筋骨,讓精神提起來。
舒展開來活動開來欣欣然:歡歡喜喜的樣子.,形容心情好。
繁華嫩葉:形容花兒繁茂葉子嫩綠呼朋引伴:呼喚朋友,招引夥伴。
抖擻精神:振作起精神。
花枝招展:迎風擺動的樣子。
像花枝迎風擺動一樣。
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漂亮。
初一語文上冊11課 春 寫春風的5自然段賞析
“吹麵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
引用比喻寫出春風的柔和(觸覺風裏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裏醞釀。
寫出春風的芬芳(嗅覺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貶詞褒用,把小鳥擬人化}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表現小鳥的才能,突出春風的悅耳},跟輕風流水應和著。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
(聽覺
初一語文上冊第11課後麵的練習題
一 用抑揚頓挫的聲調,有感情地反複朗讀課文,直至背下來,並細心品味課文中描寫的江南春景。
設題意圖:通過朗讀課文,感受課文內容;在反複朗讀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語感;要求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細心品味,入情入境。
朗讀指導:(1)讀準字音,讀清句讀,熟悉課文,這是朗讀好的前提。
(2)細心體會,理解課文,建立與課文內容相吻合的內心視象,這是朗讀好的基礎。
(3)以情帶聲,隨課文思想內容與作者情感軌跡,讀出抑揚頓挫,讀出輕重緩急,讀出作品的美感。
二 課文語言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
仔細揣摩下列語句,回答括號中的問題。
設題意圖: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劉勰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
”語言是作品思想內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載體,也是讀者領悟作品思想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橋梁,所以品味語言是語文學習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設置本題的主要意圖。
解題思路:(1)語言的運用不是孤立的,詞語用得是否恰當,是否富有表現力,要看詞語所在的語言環境,因此,詞不離句,句不離篇,根據語境品味語言,應該成為解題的重要思路。
(2)如果就語言論語言,那將索然無味,也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應該以語言為載體、為中介,品味語言所表現的內容,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1.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
想像“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的情景──對於這個問題可引導學生充分展開想像,讓學生想像的翅膀自由地飛翔。
你能說出“偷偷地”和“鑽”這些詞語好在哪裏嗎?──“偷偷地”和“鑽”寫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擠勁,寫出了不經意之間,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驚喜的感覺。
同時,這樣寫使無意識、無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識,有了情感。
“嫩嫩的,綠綠的”本該用在“小草”前麵,為什麼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單獨從句子中拿出來,主要是為了強調,突出小草嫩綠的特點;同時,這樣寫,也使句子變得生動活潑,富有生氣。
2.“吹麵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
春風“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這是什麼感覺?──學生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可能多種多樣,隻要是合乎情理,都要予以肯定。
如“溫暖”“親切”“慈愛”“幸福”“深含感情”等均可。
春風除了像母親的手,你還覺得像什麼?──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也應該是豐富多彩的,要引導學生充分展開聯想與想像,隻要合乎情理即可。
三 (題略)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這三個比喻各表現了春天景象的什麼特點?──參見“課文研討”的有關內容。
你還能用別的比喻讚美春天嗎?──此題也是開放型的聯想拓展題,應引導學生放開思路,根據春天的特點,尋找恰當的比喻讚美春天。
研討這道題,既要體會課文語言運用之妙,又要學一點有關比喻的修辭知識。
本單元比喻很多,頭一課學點這方麵的知識,後麵各課都可運用。
初一語文課本第11課
春 朱自清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
山朗潤起來了,水長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
園子裏,田野裏,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
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
風輕悄悄的, 草綿軟軟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裏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
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裏,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吹麵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
風裏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裏醞釀。
鳥兒將窠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在嘹亮地響。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
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
樹葉子卻綠得發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
鄉下去,小路上,石橋邊,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還有地裏工作的農夫,披著蓑,戴著笠的。
他們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裏靜默著。
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裏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他們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他領著我們上前去。
要幹嘛呢?
初一語文上冊第十一課春的詞語解釋
朗潤:明朗潤澤。
賣弄:炫耀 。
醞釀:文中是說各種氣息在空氣裏,像發酵似的,越來越濃。
繁花:密密的開著的花。
趕趟兒:文中是各種果樹也爭先恐後地開花。
舒活:舒展,活動。
呼朋引伴:呼喚朋友,招引同伴。
宛轉:形容聲音圓潤柔媚。
.花枝招展:比喻姿態優美。
招展,迎風擺動。
烘托:本是畫畫的一種方法,從旁邊或者周圍塗抹淡墨或淺的顏色,使畫的主要部分更鮮明,更突出。
欣欣然:歡歡喜喜的。
初一語文上冊第十一課春的詞語解釋
朗潤:明朗潤澤。
賣弄:炫耀 。
醞釀:文中是說各種氣息在空氣裏,像發酵似的,越來越濃。
繁花:密密的開著的花。
趕趟兒:文中是各種果樹也爭先恐後地開花。
舒活:舒展,活動。
呼朋引伴:呼喚朋友,招引同伴。
宛轉:形容聲音圓潤柔媚。
. 花枝招展:比喻姿態優美。
招展,迎風擺動。
烘托:本是畫畫的一種方法,從旁邊或者周圍塗抹淡墨或淺的顏色,使畫的主要部分更鮮明,更突出。
欣欣然:歡歡喜喜的。
...
初一的語文課文第10課《論語》十則的句子解釋
3.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憑借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看見不賢明的人要反省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溫故而知新; 4.子曰!知之為知之《論語》十則1.子曰.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quot,不知為不知.曾子說?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1.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 2,要想著向他看齊;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我卻不怨恨.子曰:"歲寒;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孔子說;仁':“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其恕乎,不也是君子嗎 " 2:"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複習過呢 &quot:&quot,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quot.把實現'.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是知也.&quot."幾個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quot:" 8.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 4.孔子說:"隻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隻是空想卻不讀書:&quot.曾子曰; 3.子曰; 10; 5.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 到死為止,(路)不也(走得)很遙遠嗎 " 9:&quot,意誌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由:&quot,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quot,可以為師矣:&quot,誨女知之乎." 9.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這以後(才)知道鬆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10.子貢問曰:&quot,就會有害. 5子曰,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不也高興嗎 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裏)來,不也快樂嗎 人家不了解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6.孔子說:"看見賢明的人.&quot.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
七年級上冊語文第11課虛寫景物的句子
◆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鑽”字用得好,“鑽”表現了生命力頑強,寫出了春草而出的擠勁。
“偷偷地”寫出了不經意間,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
這樣寫賦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識,富有情趣,惹人喜愛。
“偷偷地”要輕讀,將“鑽”換成“長”或“躥”就平淡了,既沒有了那種頑強的生命力,語言也不生動形象了。
◆“嫩嫩的,綠綠的”本該在“ 小草”的前麵,為什麼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單獨從句子中拿出來,主要是為了強調,突出了小草嫩綠的特點,同時使句子生動活潑,富有生氣。
讀時第一個字重讀,後兩字要輕。
將“嫩嫩的,綠綠的”放回原來應在的位置,作比較朗讀,體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麵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撫摸是一種溫暖、親切、慈愛、是一種幸福,並含有深情的感覺。
(不知對不對)
初一語文第11課 春段落意思
一、問題研究:本文結尾處的三個比喻句有什麼深刻含義?本文結尾處的三個比喻句,從不同的角度形象地反映了春天的特征,是全文的點睛之筆。
它把春天比作“娃娃”,因為春到人間,給人帶來希望,具有“新”的特征;把春天比作“小姑娘”,因為春天美化了人間,使人感到活潑可愛,具有“美”的特征;把春天比作“青年”,因為春天有不可遏止的生命力,使人充滿活力,具有“力”的特征。
這三個比喻句既是對春天的讚美,又形象地揭示了人們對春天的向往,表達了作者對美好未來的執著追求。
二、主旨及整體把握 主旨:《春》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點,準確、生動地描繪出江南的春天特有的景象,抒發了對春天的讚美和熱愛之情,表達了作者熱愛生活,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思想感情。
整體把握:當我們深入到《春》的藝術境界中時,我們會為那美麗的春光所陶醉,會為那洋溢的詩情所感染,會為那盎然的生機所激勵。
春,會在我們的心靈中幻化出一派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好景象。
《春》所描繪的景物充盈著躍動的活力與生命的靈氣。
“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當人在觀照外物的時候,他的情感就會投射到外物中去,使外物也好像有了人的感情。
美學家朱光潛先生將這種現象稱之為“宇宙的人情化”,他說:“移情的現象可以稱之為‘宇宙的人情化’,因為有移情作用,然後本來隻有物理的東西可具人情,本來無生氣的東西可有生氣。
”你看,在朱自清先生的筆下,春天的“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太陽的臉也紅起來了;“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裏,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春風“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著”……作者用心靈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將自己的情感傾注其中,通過比喻、擬人等藝術手法,使景物變得鮮活生動,形象逼真。
朱自清先生曾經說過:“‘逼真’等於俗語所說的‘活脫’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而且活像是真的。
”可以說,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達到了這樣的藝術境界。
《春》描寫細膩,富於情致。
盼春,是文章的開端。
作者寫道:“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連用兩個“盼望著”,可見期待春天來臨的心情是多麼殷切。
東風來了,報告了春天的消息,你聽,那春天的腳步聲近了。
短短的十幾個字,就將作者殷切而又喜悅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作者細致地觀察了初春的山、水和太陽。
“山朗潤起來了”,寫積雪消融、春光明媚、嫩草新綠,顯得格外清爽和滋潤。
“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將太陽擬人化,既表現了春天太陽的溫暖,抓住了春陽的特征,更表現了春天太陽的內在神韻。
寫初春的山、水和太陽,是從大處落筆,勾勒出一個總的輪廓,為下文細致的描繪張本。
在下麵的文字中,作者就從春草、春花、春風、春雨、春天裏的人們等幾個方麵來描繪春天的景象。
“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鑽”字用得何等傳神;“嫩嫩的,綠綠的”,“草軟綿綿的”,又是何等簡潔而富有質感地寫出了初春草的特點。
春天裏的花更美。
那花兒開得多麼熱烈:“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那花兒的色彩多麼美麗:“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那花兒的味道多麼怡人:“花裏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
還有野花呢,“散在草叢裏,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 “古木陰中係短蓬,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麵不寒楊柳風。
”當春天的陽光照臨大地,楊柳吐出了新綠,微風輕拂,吹到人們的臉上,是那樣溫暖柔和,已經感覺不到一絲的寒意了。
作者以“吹麵不寒楊柳風”引起對春風的描寫,接著擷取了一個生活化的令人倍感親切的比喻“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寫盡了春風的氣韻神情。
然後,作者又以極細膩的筆觸,寫春風的味道:“風裏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裏醞釀。
”最後是寫春風中的樂音——鳥兒的宛轉的曲子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
“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作者通過細膩的感受,運用生動的筆墨,將難以狀寫的春風寫得神韻透徹。
作者寫春雨,先寫春雨的特點:“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
然後寫雨中的景致,描繪出一幅寧靜優美的水墨春雨圖。
春景如此,春天裏的人們是怎樣的呢?春天來了,“城裏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
”寫出“蟄伏”了一冬的人們迎來風和日暖的喜悅。
人們充滿了希望,因為“‘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的最後,作者用三個比喻總寫春天。
春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是美的,是活潑生...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二章》的原文和翻譯(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