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相長”出自《禮記·學記》:“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譯文: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也)不知道它的好味道;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也)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人之後才知道自己哪裏理解的不透.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後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困惑之處,然後才能勉勵自己奮發上進.所以說教導和學習是相互促進的
談談《教學相長》一課中有哪些句子設喻比方來說明探究性學習
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 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也)不知道它的好味道;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也)不知道它的好處。
所以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人之後才知道自己理解得不透。
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後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困惑之處,然後才能勉勵自己奮發上進。
所以說教導和學習是相互促進的。
1.佳肴:美味的食物。
嘉:佳,美味。
肴:指魚、肉等美味。
2.弗:不 3.長:促進 4.旨:味美,好吃。
5.雖:即使。
6.至道:至高無上的道理,最好的道理。
7.是故:因此 8.知困:知道自己在學習中搞不通的地方,困:困惑,不懂。
9..知不足:知道自己有不夠之處。
10.自反:反過來要求自己。
11.自強:自己奮發圖強。
12.善:好處 13.教學相長:教和學互相促進。
不勞而獲,教學相長,一唱一和,日新月異,閑情逸致,過目不忘,...
小學生入門寫作主要有兩大困難:一是“寫什麼”?(選取寫作材料),二是“怎麼寫”?(寫作方法與技巧)。
作為入門應先解決第一個問題,然後才能講究寫作技巧,因為前者是基礎,好比河水之源,如果沒有源頭,哪來涓涓細流乃至滔滔長河?三年級是小學生作文的“入門”階段。
由於剛剛開始學習寫作文,往往出現這種情況:學生的組詞、造句還講得過去,但作文中的取材僅限於轉抄和編造。
這樣發展下去是不妥的。
其一,學不會觀察生活、表現生活;其二,一旦養成習慣,會使思維懶惰,思路狹窄,材源枯竭,影響其思維品質、智力、心理等方麵的健康發展。
那麼,如何引導學生寫作入門解決材源問題呢?我們提出如下幾點看法: 一、要引導學生寫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和真景。
生活中的作文材料很多,但生活中的人、事、情和景,初寫作文的學生往往缺少“抓”和“寫”的意識,需要老師或家長的點撥、揭示加指導。
如我校去年元旦前夕要召開文藝晚會,布置同學們自帶小紅花,可老師沒教過花的做法,有一位家長教會了他的女兒做紅花,當這位小學生帶著紅花上學時,同學們求她幫助,她幫同學們做紅花。
事後,有的同學表示送她小“禮物”。
雖然她喜歡小“禮物”,但是沒要。
老師知道這件事後,就指導她把這件事寫成作文《我幫同學做紅花》。
由於寫的是自己親身經曆的事,她寫成的作文,內容充實,還挺有思想的。
二、給孩子創造積累寫作材料的條件。
平時,學生隻能天天重複著“家中——路上——學校——路上——家中”的過程,生活的範圍有限,所以學校和家長應利用周末和節假日,領孩子去公園、野外等見世麵,領略和感受積極的、豐富多采的社會和自然生活。
但要有益於教育孩子,其中一項便是為寫作文積累材料。
例如,在今年暑假中,某家長帶他的女兒去野外捉蟈蟈,臨行前布置了寫作要求,讓她注意觀察和記憶。
回來後,她寫了作文《捉蟈蟈》,較生動地寫下了捉蟈蟈的過程和動作,很有情趣。
三、給學生講些直接感受不到的作文材料。
受生活的地點、環境等條件所限,有許多素材是學生直接看不到、得不到的,卻是可寫的。
這類材料需老師及家長的講述,指導課外閱讀等進行積累。
有一位學生家長在去某沿海城市出差回來時,給他的孩子帶回來許多“禮物”,如:各種貝殼、小(海)石頭、小紀念品等。
女兒最喜歡那串珍珠項鏈,她認為很貴。
其實僅幾元錢,使她很驚奇。
這位家長抓住時機,向她講了珍珠的人工養殖以及我國海上育珠事業的過去和現在,鼓勵她以此為材寫成作文《爸爸送我的禮物》,既訓練了寫作,又進行了愛祖國、愛科學的教育。
四、要讓學生學會剪輯原有的寫作材料。
固然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和真景是小學生入門寫作的主要材料,但不要因此束縛他們的自我發揮和想象,而是要讓學生們學會將已有的材料進行合理的剪輯、必要的取舍。
有一位學生遊過秀水公園後,在寫《我愛秀水公園的美麗風光》草稿中提到“在草叢中撿到一隻死去的蜻蜓”,這是真實的,但對文中的“美麗風光”起了削弱作用。
老師對此進行了指導,經過修改,學生的作文是:“我走上拱橋向東望去,湖麵上是一片荷花和荷葉,交映相輝。
葉麵上的水珠兒在陽光照射下,如珍珠般閃閃發光。
忽然一隻紅蜻蜓飛來,落在一支卷著的荷葉上,我想起了古詩‘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這一小小的剪輯,使作文增加了藝術性。
總之,老師及家長應相互配合,共同創造條件,指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觀察生活,獲取並積累寫作素材,讓學生在入門寫作時,感到“材”有源頭滾滾來。
小學生初學寫作的三個放開 小學生初學寫作,就像剛學步的孩子,走得搖搖晃晃,顫顫巍巍,甚至摔跤,但父母總是大膽放手,不斷鼓勵,終於孩子會走了,並且走得穩穩當當。
如果我們的老師能像父母嗬護剛學走路的孩子一樣,學生就都會作文,也都願意寫作文了。
但事實上,我們的老師在學生作文剛起步時就設置了很多的障礙,提出很多的要求,結果學生越寫越不會寫,越寫越不願意寫。
老師在作文教學中形成的思維定勢,對“好作文”定了很多條條框框的約束,恰恰忽視了學生的性情、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智力水平。
結果,由於人為地拔高,不斷地限製,作文越教越死,學生越學越怕。
實際上,小學階段,應大膽地“放”,讓學生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想到哪裏就寫到哪裏;想怎麼寫就怎麼寫,隨意發揮,不拘一格。
長短句,整散句,的表達效果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
語文教學目的在於培養學生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語文素質,提高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要提高教學效率,就必須探索語言運用能力培養的途徑和方法。
探索語言訓練的序列化,增強訓練的目的性、針對性 語言運用能力來源於兩個方麵:一是語言習得,二是語言學習。
語言學習要學些什麼,有人總感到很模糊,因而教學上停留在“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狀態上,這就勢必造成教學和訓練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因此,探索語言訓練的序列化,明確學習語言的基本任務和目標,是十分必要的。
分析研究高中語言教學大綱及高考考綱可見,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把語言表達得規範、簡明、連貫、得體是高中階段語言學習及訓練的基本內容及目標。
其中,規範是基礎,訓練的目的是學生自然習得的語言書麵化,表達符合社會語言運用的規範。
規範的訓練主要包括培養學生能正確遣詞造句,句子的表述符合一般的語法規範,消滅錯別字,克服病句,正確使用標點符號幾個方麵。
簡明、連貫、得體是比規範更高一層的語言運用能力,簡明訓練的重點,就是要表達必要的信息時,使用相應的簡練的詞句,詞意明確,根據語境決定詳細;連貫訓練時要注意統一的話題,合理的句序,上下文語意的呼應。
得體,即是語言運用要注意時間、場合、對象等因素,根據不同情況,或委婉,或直白,或諷刺,或嚴肅,或幽默。
以上三者都是語言運用的期望性目標,是實施學科素質教育的需要。
引導學生積累語言感性材料,為語言運用打下堅實基礎 學習語言必須以積累大量感性材料為基礎,沒有必要的積累,識字不多,詞彙貧乏、句式單調便談不上運用。
相反,積累豐富,讀說聽寫就能左右逢源,觸類旁通,這才具備了提高語言能力的條件。
積累的途徑包括: 1、記誦。
記誦是傳統語文教學的一條重要經驗。
古人一直強調多讀,認為隻有多讀,才能善寫,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
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讀,讀課本中好的文章,精彩的文段,優美的詞句,並記憶成誦。
另外,還要引導學生多讀報刊和古今中外優秀文學作品,擴大閱讀量,拓寬視野,達到知識的廣泛積累。
2、模仿。
模仿是語言習得的重要途徑,也是積累語言材料的方法。
學生在語言運用中,不斷吸收詞彙,借鑒句式也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所以,為培養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教師應善於引導學生學會正確地模仿。
語言材料的積累,主要靠學生自己的實踐,但教師也應適當地指導點撥,因為學生的認識往往有模糊籠統的毛病。
如記了一個成語卻不求甚解、讀了一個好句不知其妙、背一個文段卻未解其意。
這些都有賴於教師的點評;哪些文學作品對學生有好處,在閱讀作品時把握其中的哪些妙處,從中應學到什麼等,這樣才能讓學生有效的積累。
研究語言訓練的操作化,培養語言運用的技能 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能運用,而實現這一目的的關鍵是反複的操作訓練。
因為語言能力的形成不是勻速直線運動而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螺旋式上升的發展過程,所以,學習者要在這個過程中反複操作,方能成為能力。
反複操作訓練要做到: 1、抓住訓練的著力點。
如果沒有找準語言訓練的著力點,一味搞無休止的“題海”訓練,不管訓練量多大,也沒法提高訓練的質,甚至會使語言訓練麵目全非。
所以不管訓練內容怎麼繁雜,訓練的題型怎麼千變萬化都要緊緊抓住“聽、說、讀、寫”這幾個著力點。
聽和讀是感受、領悟。
也即通過所說的語感培養。
語言訓練要從聽著力,培養學生具有對語言序列的辨識能力。
從而能正確理解語義、品評口頭語,提高語言的感悟能力。
一方麵,要讓學生讀課本,最好是有感情的讀,另一方麵對用於訓練的語言材料要讓學生讀,不管什麼樣的題型,答題時一定要讀。
說和寫是運用技巧的培養。
所以要改變重筆頭輕口頭的現象,以說寫結合作為語言訓練的另一個著力點,尤其是說的訓練,可以通過口頭作文、演講、辯論、情境對話等形式培養。
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精講多練。
2、要講究訓練方法的多樣、有效。
語言豐富多彩,訓練形式也千變萬化,要提高訓練效率,就要講究訓練方法。
常用訓練方法有: (1)替換比較法。
比較是評價一個詞或句子表達的好壞。
訓練學生揣摩詞語的語境義、不同句式的表達作用,提高根據語境選詞、選句表達能力,比較是有效方法。
如《拿來主義》一課“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一路的掛過去,叫做‘發揚國光’。
”一句中的“捧”、“掛”,要讓學生體會其妙,可能分別替換成“拿”、“擺”作比較,讓學生明白“捧”、“掛”表現出鄭重恭敬之態,但畢竟隻有幾張,又顯得那麼寒傖可憐,更能揭露出“送去主義”的自欺欺人。
又如《荷花澱》中水生嫂看見水生神態不同平常,就問:“怎麼了,你?”對這句式特點及表達作用的理解,可以換成“你怎麼了?”兩相比較,讓學生意識到兩句都是疑問句,但原文強調了“怎麼了”,把水生嫂心中的焦急,對男人的關心表現得淋漓盡致。
(2)照樣仿照法。
就是提供一...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教學相長”這句話的完整句子,這是出自哪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