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旦角兒化妝步驟:
步驟:
1、基礎:有過敏的先打B6——凡士林——修眼袋、黑眼
圈——底色(一定要把自己的骨骼打出來)— —提亮(130)(從眉毛往上先塗T形區,鼻中段長的人不要提得太長;眉尾處、外眼角外上方處也提亮)——修腮(從耳下方最深的地方往裏打,脖子處往下打,與脖子顏色揉開塗勻;鼻梁低的人修腮的時候可在鼻梁兩側打一點)——定妝粉(淺色用於提亮區,深色用於暗色區,雙眼皮地方要多撲一點)。
2、眼睛:1)貼美目貼
調整眼睛的形狀;一定要貼在眼皮的印上;外眼角一定要高於內眼角
2)畫眼影
順著雙眼皮兜出紅色,下眼簾也整個塗上紅色;這個紅色要同腮紅銜接上;繼而再順序用淺棕、深棕、黑;先用大號的筆蘸淺棕從外眼角往裏兜,留出提亮和眉骨的部分,實際上就是兜出來眼窩;再用小一點的筆蘸淺棕和深棕揉在一起,從後麵往前兜,如果外圍兜得寬,這一層要兜得窄一點;再用深棕由外向裏越來越深兜,上眼簾最深的地方是外眼角,最淺的地方是內眼角;下眼簾用最細的小毛刷於1/3處兜深棕、黑色,也是外眼角最深;下眼簾外眼角一定不要低於內眼角;中號刷子蘸一點點淺棕在鼻側打出鼻梁;
3)畫黑眼線
閉著眼睛輕輕往下看即可,內眼角最細,外眼角最寬,大眼睛就寬一點,小眼睛就窄一點;內眼角和外眼角都要畫,內眼角往下兜一下再回來。
3、眉毛:用斜麵筆蘸淺棕,一定要順著自己眉毛的走向畫,前麵寬,臉寬的眉毛畫高一點,臉窄的人不要畫得太上揚;小生的眉毛粗一點,眉峰稍立起來;花旦的眉毛細一點,揚一點;用灰色眉筆在棕色上麵一根一根地畫眉毛,讓眉毛有立體感;用黑色眉筆畫灰色中間;
4、假睫:貼在上睫毛的底下,用眼線液把睫毛上下都塗黑,與其他妝銜接好;
5、腮紅:表情微笑著塗,把顴骨最高處避開(頰部需要收縮的部分塗白);
6、提亮:用肉色再於提亮各處提一提亮;
7、嘴唇:最高部分應該是在上嘴唇的1/3處;上下嘴唇的厚度比為1:1.5;下嘴唇是個船形;嘴唇撅的人在嘴唇正中區域要打點深色,要揉開;花旦嘴巴不撅的人可以在嘴唇正中區域塗點珠光。
京劇旦角貼片子
可分為三個類型:
1、二柳:是過去貼片子的重要方法。再加上齊眉穗把二柳貼成月亮門型,一般使用範圍是古代仙女一類。兩個大柳貼的前後位置,決定於演員的胖瘦,大柳的長短要根據臉型把不需要的部分蓋住,齊眉穗留得不能太短,選中兩眉的中間部位,腦門狹窄的要往上貼,露出腦門;腦門大的要往下貼,以便遮蓋,主要幫演員彌補缺陷。
2、小彎、大柳:是一般青衣、花旦角色最常用的貼法。舊時用紙胎塗生漆製成,十分粗糙,後改為人發。用刨花水梳理後貼在演員臉上,青衣要貼水折,擋住耳朵,左右手各刮一個比較吃功夫。小彎又分七個、五個兩種,現多為七個小彎的一種,它的貼法是中間一個,其它六個分別以拱型貼在兩邊。這七個小彎的作用特別大,它排列的高低、疏密甚至可以決定演員的美醜,雖然有臉長可貼短,臉短可貼長的一般規律,更有隻可意會不能言傳特殊效果。它應該是經驗和規律,程式與感覺的天成。一般傳統戲旦角的小彎和大柳的貼法以鴨蛋形為標準,這裏更需要結合演員、人物、行當的標準,綜合把握。
3、歪桃:所謂歪桃片子是由人物的內心情感通過技術手段外化出來。而戲曲化妝的貼片子也服務於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歪桃片子適用於潑辣旦角,如《巴落河》的九奶奶就是貼歪桃,以表示人物的豪爽、放浪的性格。歪桃片子由三個小彎和兩個大柳組成,在腦門左邊貼三個,右邊用一個小片子彎成歪桃型,然後播花或戴齊眉穗。還有一種是禁婆,也大都貼歪桃片子,梳搭拉蘇頭。
1、旦角扮相的規則:傳統戲的內容,大都是表現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市井庶民的生活。依據曆史、服裝頭飾產生了京劇旦角扮相的程式。如:青衣,在京劇中大都是正旦,扮相要端莊大方,眉眼的勾畫要清秀,以鴨蛋形為一般標準。整體效果要雍容華貴,基本以戴點翠和銀丁頭麵為主,根據人物、情節的變化決定頭飾的變化,以戴紅絨花、鳳頭桃為表示結婚、喜慶;以左戴茨茹葉為守寡、喪夫;右邊留甩發為表示流浪、發配、瘋癲的精神狀態,還有個別青衣戲挽縷子。
附圖:
寫一句描寫國粹京劇的表演的句子,至少用上2個與戲曲有關的成語。
...
生角麵部化妝的方法京劇的生角(包括末角)由於年齡和性格的不同,老生、武生、小生(包括娃娃生),在麵部化妝上是有所區別的。
老生(包括武老生)多扮演正派的中年人或老年人。
中年人物(像藺相如、鄒應龍)麵部化妝應端莊鄭重,氣宇軒昂。
臉上略敷脂粉,畫眉抹彩,掛黑三髯。
扮演老年人物(如宋士傑、張廣才),臉上不宜過多的塗抹脂粉,須容顏老邁(掛白髯)。
扮演老的英雄武將(像黃忠、蕭恩),麵部化妝應於蒼老中帶有英雄氣概(掛白髯或參髯)。
小生扮演的是青年人(像付朋、張君瑞、許仙),臉上敷脂粉,描眉畫眼。
麵部化妝應眉目清秀,容顏俊美。
武生扮演的是青年英雄武將(像趙雲、武鬆、高寵),臉上略塗脂粉,印膛抹紅彩,眉眼吊的較高。
使得眉宇之間,顯露出勇敢頑強的英雄氣概。
娃娃生扮演的是少年兒童(像薛丁山),麵部化妝和小生差不多。
不過,為了表現兒童的容貌特征,須在印膛上塗一紅點。
(這是我國古代的一種麵部美飾,凡是未成年的兒童,多在額間畫一紅圓點,叫做“點額”。
)生角的髯口——我國古代以長髯為美,戲曲角色扮演的中年或老年人所掛的髯口(又名“口麵”),更要長一些。
這種須髯的誇張,和角色的表演動作有著密切的關係。
幾百年來,先輩藝人運用髯口創造了理髯、推髯、抖髯、甩髯、吹髯等表演程式(髯口功)對於誇張人物的心理狀態,有著很大的幫助。
生角的髯口,由於年齡和生理上的不同,分為“三髯”和“滿髯”兩種。
三髯是三綹長須,有“黑三”、“參三”和“白三”三種。
像《打嚴嵩》的鄒應龍,《群英會》的諸葛亮,抖掛黑三。
老年人物,像《盜宗卷》的張蒼,《空城計》的諸葛亮帶參三。
《連營寨》中的劉備,《捉放曹》的呂伯奢都帶白三。
“滿髯”是連髯落腮,非常豐滿。
生角一般隻掛“參滿”和“白滿”。
像《打漁殺家》的蕭恩掛參滿,《碰碑》的楊繼業掛白滿。
另外有“五綹髯”,是扮演關羽所戴。
(也有戴黑滿的)。
“二濤髯”比滿髯稍短,大都扮演院子、中軍。
現在已不多見。
此外,劇中人有當場變髯口的,像《文昭關》的伍子胥,因為過不去昭關,焦急萬分,把胡須愁白了。
由黑三改掛參三,再改掛白三。
近幾十年來,不少新編的曆史劇,采用了改良髯口。
但在傳統劇目中是很少戴用的。
旦角麵部化妝的方法京劇中的旦角(婦女角色)由於年齡、身份以及性格的不同,大致有正旦(青衣和閨門旦)、花旦(包括花衫、貼旦、小旦)、老旦、武旦、刀馬旦、彩旦(醜旦)之分。
近四十年來,京劇的旦角化妝有著很大的變化。
在從前,正旦和花旦的麵部化妝是有所區別的。
正旦多扮演正派的中年婦女,臉上略敷脂粉。
扮演貧窮女子,大都穿青褶子,頭上不戴珠花,臉上不抹脂粉,或抹的很淡。
花旦扮演的是性格活潑的青年婦女或輕佻潑辣的女角色,臉上必須濃妝豔抹。
(頭戴珠花,穿花衫、花裙或花襖、花褲)。
這兩種不同的化妝手法,既有生活上的區別,也有性格上的區別。
(正旦、花旦又名青衣、花衫,就是由於角色的裝扮不同而得名的。
)但是,由於時代的變遷,人們的審美觀點也有所變化。
從前的旦角化妝,現在看來已經不夠美化了。
近四十年來,京劇旦角的麵部化妝,有著很大的藝術創造,在發型上和頭飾上也是如此。
許多著名的旦角演員,參考了古代婦女的麵部美飾,根據不同的劇中人物,塑造了許多性格鮮明的典型形象。
不過,也有些旦角演員,單純地追求扮相的美化,不論扮演什麼角色,也一律是濃妝豔抹,這樣是不適宜的。
要知道,青衣、花旦、武旦的麵部化妝,現在雖然大致相同,但由於角色的年齡、性格和生活環境的不同,在藝術造型上,還是應該有所區別的。
為了對京劇旦角的麵部化妝有一個明確的認識,現在按照不同的角色略述如下:正旦——多扮演正派的中年或青年婦女,麵部化妝應容貌端正。
扮演貧窮婦女(像趙五娘、秦香蓮)臉上雖塗抹脂粉,但不宜過重。
扮演閨門婦女(像杜麗娘)眉眼畫的必須清秀,臉上的脂粉要略重一些。
花旦——所扮演的人物是比較廣泛的:有活潑天真的少女,像《春香鬧學》的春香,《小放牛》的村女。
有輕佻風騷的婦人,像《烏龍院》的閻婆惜。
也有性格潑辣的婦女,像《打灶分家》的李三春。
這一些角色的麵部化妝大都濃妝豔抹。
但在眉眼的描畫上,應根據不同的人物性格有所區別。
扮演少女,須在印膛上塗一紅點。
武旦、刀馬旦——扮演有武功的女角色(像孫二娘、穆桂英)麵部化妝與花旦略同,但在眉眼吊得較高一些,以表現嫵媚中帶有英武氣概。
(由武旦扮演的神怪角色,像《四洲城》的水母,《無底洞》的白鼠精,麵部化妝相同。
)老旦——扮演老年的婦女,像《太君辭朝》的佘太君,大都是本色臉,不敷脂粉。
但青年演員扮演的老旦角色,如果臉上不化妝,看起來很不像;須在額間、眉角和鼻窩略畫出幾筆皺紋,就能夠刻劃出老年婦女的麵貌。
彩旦——由醜角應工,又名醜旦。
多扮演封建社會“三姑六婆”一流的反派婦女(像《能仁寺》的賽西施),但也扮演一些滑稽詼諧的婦女(像《四進士》的萬氏)。
麵部化妝由於性格的不同,有塗脂粉的,也有不塗脂粉的。
但大...
京劇花旦妝容解釋
京劇旦角兒化妝步驟: 步驟: 1、基礎:有過敏的先打B6——凡士林——修眼袋、黑眼 圈——底色(一定要把自己的骨骼打出來)— —提亮(130)(從眉毛往上先塗T形區,鼻中段長的人不要提得太長;眉尾處、外眼角外上方處也提亮)——修腮(從耳下方最深的地方往裏打,脖子處往下打,與脖子顏色揉開塗勻;鼻梁低的人修腮的時候可在鼻梁兩側打一點)——定妝粉(淺色用於提亮區,深色用於暗色區,雙眼皮地方要多撲一點)。
2、眼睛:1)貼美目貼 調整眼睛的形狀;一定要貼在眼皮的印上;外眼角一定要高於內眼角 2)畫眼影 順著雙眼皮兜出紅色,下眼簾也整個塗上紅色;這個紅色要同腮紅銜接上;繼而再順序用淺棕、深棕、黑;先用大號的筆蘸淺棕從外眼角往裏兜,留出提亮和眉骨的部分,實際上就是兜出來眼窩;再用小一點的筆蘸淺棕和深棕揉在一起,從後麵往前兜,如果外圍兜得寬,這一層要兜得窄一點;再用深棕由外向裏越來越深兜,上眼簾最深的地方是外眼角,最淺的地方是內眼角;下眼簾用最細的小毛刷於1/3處兜深棕、黑色,也是外眼角最深;下眼簾外眼角一定不要低於內眼角;中號刷子蘸一點點淺棕在鼻側打出鼻梁; 3)畫黑眼線 閉著眼睛輕輕往下看即可,內眼角最細,外眼角最寬,大眼睛就寬一點,小眼睛就窄一點;內眼角和外眼角都要畫,內眼角往下兜一下再回來。
3、眉毛:用斜麵筆蘸淺棕,一定要順著自己眉毛的走向畫,前麵寬,臉寬的眉毛畫高一點,臉窄的人不要畫得太上揚;小生的眉毛粗一點,眉峰稍立起來;花旦的眉毛細一點,揚一點;用灰色眉筆在棕色上麵一根一根地畫眉毛,讓眉毛有立體感;用黑色眉筆畫灰色中間; 4、假睫:貼在上睫毛的底下,用眼線液把睫毛上下都塗黑,與其他妝銜接好; 5、腮紅:表情微笑著塗,把顴骨最高處避開(頰部需要收縮的部分塗白); 6、提亮:用肉色再於提亮各處提一提亮; 7、嘴唇:最高部分應該是在上嘴唇的1/3處;上下嘴唇的厚度比為1:1.5;下嘴唇是個船形;嘴唇撅的人在嘴唇正中區域要打點深色,要揉開;花旦嘴巴不撅的人可以在嘴唇正中區域塗點珠光。
京劇旦角貼片子 可分為三個類型: 1、二柳:是過去貼片子的重要方法。
再加上齊眉穗把二柳貼成月亮門型,一般使用範圍是古代仙女一類。
兩個大柳貼的前後位置,決定於演員的胖瘦,大柳的長短要根據臉型把不需要的部分蓋住,齊眉穗留得不能太短,選中兩眉的中間部位,腦門狹窄的要往上貼,露出腦門;腦門大的要往下貼,以便遮蓋,主要幫演員彌補缺陷。
2、小彎、大柳:是一般青衣、花旦角色最常用的貼法。
舊時用紙胎塗生漆製成,十分粗糙,後改為人發。
用刨花水梳理後貼在演員臉上,青衣要貼水折,擋住耳朵,左右手各刮一個比較吃功夫。
小彎又分七個、五個兩種,現多為七個小彎的一種,它的貼法是中間一個,其它六個分別以拱型貼在兩邊。
這七個小彎的作用特別大,它排列的高低、疏密甚至可以決定演員的美醜,雖然有臉長可貼短,臉短可貼長的一般規律,更有隻可意會不能言傳特殊效果。
它應該是經驗和規律,程式與感覺的天成。
一般傳統戲旦角的小彎和大柳的貼法以鴨蛋形為標準,這裏更需要結合演員、人物、行當的標準,綜合把握。
3、歪桃:所謂歪桃片子是由人物的內心情感通過技術手段外化出來。
而戲曲化妝的貼片子也服務於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般歪桃片子適用於潑辣旦角,如《巴落河》的九奶奶就是貼歪桃,以表示人物的豪爽、放浪的性格。
歪桃片子由三個小彎和兩個大柳組成,在腦門左邊貼三個,右邊用一個小片子彎成歪桃型,然後播花或戴齊眉穗。
還有一種是禁婆,也大都貼歪桃片子,梳搭拉蘇頭。
1、旦角扮相的規則:傳統戲的內容,大都是表現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市井庶民的生活。
依據曆史、服裝頭飾產生了京劇旦角扮相的程式。
如:青衣,在京劇中大都是正旦,扮相要端莊大方,眉眼的勾畫要清秀,以鴨蛋形為一般標準。
整體效果要雍容華貴,基本以戴點翠和銀丁頭麵為主,根據人物、情節的變化決定頭飾的變化,以戴紅絨花、鳳頭桃為表示結婚、喜慶;以左戴茨茹葉為守寡、喪夫;右邊留甩發為表示流浪、發配、瘋癲的精神狀態,還有個別青衣戲挽縷子。
附圖:
描寫古代女子妝容的句子有哪些?
《木蘭辭》宋 郭茂倩: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溫庭筠 《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
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後鏡,花麵交相映。
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描寫了女子梳頭、化妝的過程。
蘇軾《江城子》: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孔雀東南飛》: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
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
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
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
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
《陌上桑》: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木蘭辭》: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京劇中所有角色服裝詳細描寫,要所有的角色的服裝描寫,要詳細,...
我是演青衣的京劇主要是有四個行當:生、旦、淨、醜。
生行流派:葉、薑、劉、徐。
旦行流派:梅、尚、程、荀、王、宋、毛、李、張、楊、陳、筱、小李、大李、龔。
淨行流派:郝、侯、袁、裘、金。
醜行流派:蕭、葉、劉、馬。
戲曲角色名稱的由來,曆來眾說紛紜。
一個比較普遍的說法是:“生、旦、淨、醜”是用“反喻”取名的,這其實是個很老的傳說,早在雜劇、傳奇流行的時代就有了。
不過,就在此說正盛時已指出其謬。
如明代文學家祝枝山的《蝟談》中說:“生、淨、旦、末等名,有謂反其事而稱,又或托之唐莊宗,皆謬雲也。
生即男子,旦曰裝旦色,淨曰淨兒,末曰末泥,孤乃官人,即其土音,何義理之有?”這就明明白白地否定了戲曲角色“反喻”的說法。
先說“生”。
祝枝山說:“生即男子。
”說得簡單,卻合情合理。
先生、後生、儒生以及張生、李生等等,其中“生”的本來含義不都是對男性的稱謂嗎?有人可能覺得這太簡單、普通了,硬要去考證其中的奧秘,結果就生發出一些牽強附會的說法。
再說“旦”。
人們常想弄明白為什麼舞台上的女性要稱“旦”?戲劇史家周貽白認為,“旦”字係由“姐”字演變而來。
順序是先有“姐”,由“姐”訛為“妲”(宋雜劇中有《老孤遣妲》、《雙賣妲》、《襤哮店休妲》,“妲”皆“姐”之訛),再由“妲”簡筆為“旦”(金元院本中有《旦判孤》、《酸孤旦》,原來的《老孤遣妲》成了《老孤遣旦》)(見周貽白《中國戲曲論集》)。
“姐”曆來是對女性的稱謂,既然“旦”即“姐”之訛,那麼“旦角”專演女性也就很好理解了。
再說“淨”。
元人柯丹丘認為“淨”即“靚”之訛。
他解釋說:“傅粉墨獻笑供謅者,粉白黛綠,古謂之靚裝,今俗訛為淨。
”“淨”用臉譜,確是粉白黛綠,符合“靚”的含義,柯丹丘的說法是可靠的。
說到“醜”,其實不用解釋,無非是相對於“俊”來說的。
人們不是常說“醜扮”、“俊扮”嗎?“醜角”扮演的人物雖不全是壞人,但大都須在鼻梁上抹一塊白粉,其形象畢竟是醜的。
回答者: 孫之望 - 同進士出身 七級 3-4 21:50 -------------------------------------------------------------------------------- 京劇行當又稱角色,主要可分為生、旦、淨、末、醜五大行當。
1.生 行 簡稱“生”。
生行分為須生(老生)、紅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
為京劇中的重要行當之一。
須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劇中人,口戴胡子(髯口),因性格與身份的不同,可分為安工老生或稱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將),衰派老生(如扮演窮困潦倒之人等)。
紅生:為勾紅臉的須生,如扮演關羽、趙匡胤等。
小生:指演劇中的翎子生(帶雉翎的大將,王侯等),紗帽生(官生)、扇子生(書生)、窮生(窮酸文人)等。
武生:為戲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長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稱短打(撇子)武生。
2.旦 行 簡稱“旦”。
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馬旦、老旦、貼旦、閨旦等角色。
旦角全為女性。
青衣:以唱為主,扮演賢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亦叫花衫,以服裝花豔為特色,以演皇後、公主、貴夫人、女將、小販、村姑等角色為主。
武旦、刀馬旦:為演武功見長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為中老年婦女。
3.淨 行 簡稱“淨”,亦叫花臉。
淨角指臉畫彩圖的花臉角色,看來並不幹淨,故反其意為‘‘淨”淨行分如下幾種角色:以唱為主的銅錘花臉與黑頭花臉;以工架為主的架子花臉,如大將、和尚、綠林好漢及武花臉與摔打花臉等。
銅錘花臉稱正淨,架子花臉叫副淨、武工花臉名武淨,武二花臉言紅淨,在表演風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
4.末 行 簡稱“末”。
該行當多為中年以上的男性。
實際末行專司引戲職能,如打頭出場者,反其義而稱為“末”的。
5.醜 行 簡稱“醜”。
劇中醜行勾臉,而勾畫“三花臉”,麵譜與花臉有很大區別。
醜行又分文醜、武醜。
文醜中又分為方巾醜(文人,儒生);武醜,專演跌、打、翻、撲等武技角色。
根據動物屬相,醜屬牛,牛性笨,醜為笨的代名詞。
但舞台上的武醜亦叫開口跳,而能說能跳,表演出活潑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與牛的醜笨性又完全不同。
回答者:小鬆博客 - 首席執行官 十五級 3-4 21:50 -------------------------------------------------------------------------------- 旦淨末醜,名從何來,很多研究戲曲的人已經靠猜了。
一個比較普遍的說法是:“生、旦、淨、醜”是用“反喻”取名的。
這其實是個很老的傳說,早在雜劇、傳奇(古代戲曲的不同形式)流行的時代就有了。
明代才子祝枝山就很不以為然,他認為把生旦淨醜說成是反話,或者假托是唐莊宗取的名,很沒有意思,這隻不過是大家的通俗叫法,有什麼大道理可談。
真是大才子,一句頂別人的一千句。
由此而看,生,就是指男人,要不然怎麼會有先生、後生、儒生以及張生、李生等等叫法。
旦,解釋起來複雜點,戲劇史家周貽白認為,“旦”字是由“姐”字演變而來。
順序是先有“姐”,接著“姐”被人們訛為“妲”(宋代雜劇中有《老孤遣妲》、《雙賣妲》等劇,“妲”就是“姐”),再由“妲”簡筆為“旦”(金代、元代...
描寫“唱戲”的句子
1. 唱念做打樣樣精通,演員們粉墨登場京劇開始了,我們都喜聞樂見。
2. 和著京劇的配樂,她一會兒轉著圈,一會兒做出各種各樣的動作,連停下來的姿勢都是那樣的精美。
還有她的眼神,真是傳神哪!3. 穆桂英就屬於武旦了,著重於“打”。
兩個兵器一相交,動作也隨之而來,又是翻跟頭,又是轉身。
當穆桂英的眼神盯住你看時,都讓人產生畏懼感。
4. 一出場,小悟空就是十幾個空翻,緊接著舞起了手中的金箍棒,看得我眼花繚亂。
不一會又練起了金雞獨立,站得穩穩的,真是好功夫!5. 特別是跟羅漢鬥的時候,悟空三拳兩腳就把羅漢們打得落花流水,真是精彩極了。
輕鬆勝利的悟空還調皮地抓耳撓腮,顯出了猴子的頑皮勁兒。
6. 開始,演員們表演了一出“打虎上山”。
他們披著白色的戲服,畫著五彩的臉譜,有的舞劍,有的翻跟頭,還有的唱戲,表演得非常精彩!7. 接下來是水袖表演,演員們穿著淡黃色的紗裙,象一群漂亮的天使。
有一位主角在舞台中央翩翩起舞,其他人圍在四周,把長長的水袖拋向中間,舞台上好像盛開了一朵美麗的蓮花!8. 大幕緩緩拉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蜘蛛精帶領的大小眾妖。
一個個打扮得花枝招展,嬌媚多姿。
緊接著是唐僧師徒4人,他們精神抖擻,一身正氣。
9. 許多的人認為京劇的節奏慢,就像搖籃曲似的催人入睡。
其實也不錯,但這都是根據劇情來定的。
有慢的,反之,也有快的,那速度驚人,沒有字幕你是聽不出他在唱什麼。
10. 京劇中某個角色上場後,通過念白、歌唱,可以表明舞台是他的書房。
但是他下場後這個書房就不存在了,緊接著另一個角色上場,通過他的身段表演,可以表明舞台是一條崎嶇的山路。
11. 一陣開場鑼鼓敲罷,隆花出台了。
為了達到對敵人最大的吸引力,不使他們半途走掉一個,她也不管劇情的安排,先拿出她的刀馬功夫。
12. 孫悟空師兄弟為了救出師父與蜘蛛精鬥智鬥勇。
孫悟空的七十二變,讓你眼花繚亂;蜘蛛精魔幻般的變臉,讓你歎為觀止。
那如夢如幻的布景,讓你身臨其境。
13. 在電視上,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京劇表演,那些演員在台上一會兒說,一會兒唱,有時還興味盎然的表演一番。
14. 嘿!看那演員有滋有味地演唱,有聲有色地步法,看京劇還真是一種享受!緊接著,出來了一個黑臉大漢,長長的胡須一直長到腰間,黝黑的臉上流露出正直、剛烈的情感。
15. 京劇有生旦淨醜之分,著重於唱念作打這四個要素。
天女是花旦,主要在“作”上。
她舞的彩緞上下翻飛,揮動自如,就好像是自己的手臂一樣。
京劇四大花旦
京劇是一種以演員表演為中心的舞台藝術。
京劇流派主要是指演員的表演藝術風格和藝術特點,並且這種風格特點得到師承和傳播。
京劇旦角的表演藝術發展,從王謠卿一直到“四大名旦”,許多戲的表演都打破了青衣、花旦、刀馬旦的分工界限,創造了一種新的風格。
1949年以後的京劇界普遍引進了蘇式大劇院模式,逐漸取消了名角挑班製度。
京劇藝術創作進入了一種新的狀態,傳統意義上以演員個人為標誌的京劇流派不再出現了。
1927年,中國京劇確立了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為“四大名旦”。
自此,京劇旦角也就主要分為四大流派:梅派、程派、尚派和荀派。
梅派(梅蘭芳),梅蘭芳畢業追求藝術的最高境界,用自己的表演創造出大量善良、溫柔、華貴、典雅而具有正義感的古代婦女形象。
主要傳人有:魏蓮芳、李斐叔、李世芳、張君秋、言慧珠、杜近芳、李玉芙、梅葆玖 、李維康、夏慧華、楊春霞、李勝素、李潔、史敏、楊畹農、張春秋……,梅葆玖是目前梅派的領軍人物。
程派(程硯秋),主要以深邃曲折的唱腔,通過嫻靜凝重的舞台形象表現古代的女性,尤其善於塑造遭遇悲慘、具有外柔內剛性格的中下層的女性。
主要傳人有:荀令香、陳麗芳、趙榮琛、王吟秋、李丹林、新豔秋、侯玉蘭、江新蓉、李世濟、李薔華、劉桂娟、遲小秋、劉秀傑、李佩紅、張火丁、鍾榮…… 尚派(尚小雲),善於塑造天真、活潑、熱情的少女形象,具有柔媚嬌婉的風格。
主要傳人有:尚長麟、孫榮蕙、楊榮環(兼學梅派)、張君秋(在尚、梅兩派基礎上自成一家)、童葆苓(兼學荀派)、周百穗、孫明珠、王玉珍……,李世芳、毛世來、吳素秋等都曾從尚受業。
荀派(荀慧生),以剛健婀娜為特有風格,唱、念、做、打均不尚纖巧,以氣與力取勝,具有陽剛之美。
主要傳人有:毛世來、許翰英、李玉茹、吳素秋、童芷苓、張正芳、曲素英、宋長榮、劉長瑜 、孫毓敏、耿巧雲、管波、趙燕霞、閻桂祥、陳和平、李曉蘭、沈健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