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患也。”
螳螂捕蟬的寓意
拚音 táng láng bǔ chán,huáng què zài hòu 釋義 螳螂正要捉蟬,不知黃雀在它後麵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淺,隻想到算計別人,沒想到別人在算計他. 來源 《莊子·山木》:“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漢·韓嬰《韓詩外傳》:“螳螂方欲食蟬,而不知黃雀在後,舉其頸欲啄而食之也.” 典出《戰國·莊子·外篇山木第二十》“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蜋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 《劉向·說苑·第九卷·正諫》“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顧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四·槐西雜誌十四》:“後數年,聞山東雷擊一道士,或即此道士淫殺過度,又伏天誅歟?‘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挾彈者,又在其後,此之謂矣.” 春秋時,吳王欲伐楚,曰:“敢有諫者,死!”.此時,其下有一年少者,自知人微言輕,諫必無用,徒遭橫死.惟日懷彈弓,遊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吳王問之,對曰:“後園有樹,上有蟬正飲露,不知螳螂在後欲捕之也!而螳螂作勢欲撲,竟不知黃雀躡其旁也!黃雀伸頸僅顧啄螳螂,而不知樹下之彈弓也!彼皆欲得前利而不顧後患也!”吳王聽後,甚覺有理,乃不出兵.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形容行事僅顧前而不顧後. 或喻目光短淺, 僅視眼前利益,而不知後患能隨之而來,常用此語. 這個成語出自劉向的《說苑·正諫》. 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時期,吳國國王壽夢準備攻打荊地(楚國),遭到大臣的反對.吳王很惱火,在召見群臣的會上警告:“有誰膽敢阻止我出兵,將他處死!” 盡管如此,還是有人想阻止吳王出兵.王宮中一個青年侍衛官想出一個好辦法:每天早晨,他拿著彈弓、彈丸在王宮後花園轉來轉去,露水濕透他的衣鞋,接連三天如此.吳王很奇怪,問道:“這是為何?”侍衛道:“園中的大樹上有一隻蟬,它一麵唱歌,一麵吸飲露水,卻不知已有一隻螳螂在向它逼近;螳螂想捕蟬,但不知旁邊又來了黃雀;而當黃雀正準備啄螳螂時,它又怎知我的彈丸已對準它呢?它們三個都隻顧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後邊的災禍.”吳王一聽很受啟發,隨後取消了這次軍事行動.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提醒人們不要隻顧眼前利益而不考慮後患.
>的出處和寓意
螳螂捕蟬:蟬:知了。
螳螂捉蟬,不知潛在危險。
比喻目光短淺。
典故出處《莊子·山木》“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yi)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
”漢·韓嬰《韓詩外傳》:“螳螂方欲食蟬,而不知黃雀在後,舉其頸欲啄而食之也。
”《說苑·正諫》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諫不敢。
則懷丸操彈,遊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
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旁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務欲得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
”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解釋吳王要進攻楚國,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於進諫,就叫他死!”有一位年輕的國王的待從,想諫又不敢,他就懷揣彈弓到後花園去,露水灑濕了衣裳,這樣過了三個清晨。
吳王知道後說:“你來,何苦把衣裳淋濕成這個樣子?”少孺子回答道:“園子裏有樹,樹上有蟬,蟬在高高的樹枝上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後。
螳螂俯著身子向前爬去要捉蟬,而不知黃雀在它身傍。
黃雀伸著頭頸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麵有我手中張開的彈丸。
這三者都想得到自己的好處,而不顧身後隱藏著禍患啊!”吳王說:“您說得好啊!”於是停止用兵。
原文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遊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旦。
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而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
”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注釋吳王:指吳王闔閭。
欲:想要。
螳螂捕蟬實拍圖片諫:直言勸阻。
三: 三天。
躡:停留。
作勢欲撲:彎起前肢,想要撲上去捕捉。
顧:考慮。
患:災禍。
伐:征討,討伐。
徒:枉。
舍人:國王的侍從。
翻譯春秋時期,吳國國王闔閭準備攻打荊地(楚國),遭到大臣的反對。
吳王很惱火,在召見群臣的會上警告:“誰敢勸阻就處死誰!”盡管如此,還是有人想阻止吳王出兵。
王宮中一個青年侍衛官知道自己身份卑微說話沒有分量,勸阻肯定沒有用,還會白白地斷送性命,便想出一個好辦法:每天早晨,他拿著彈弓、彈丸在王宮後花園轉來轉去,露水濕透他的衣鞋,接連三天如此。
吳王很奇怪,便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侍衛道:“後園裏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知了,知了停息在樹上吸飲著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就在知了的身後;螳螂彎起了前肢,想撲上去捕捉知了,卻不知道有隻黃雀就在螳螂身旁;黃雀伸長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有個人舉著彈弓在樹下要射它。
這三個東西,都極力想要得到它們眼前的利益,卻沒有考慮到它們身後有隱伏的禍患。
”吳王聽後,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放棄了攻打楚國的打算。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告訴我們不要隻顧眼前利益而不考慮後果。
編輯本段寓意諷刺了那些隻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後禍患的人。
我們考慮問題,處理事情時。
要通盤謀劃,不能顧此失彼。
我們為人處事時要近憂遠慮,居安思危。
從文中找出有關句子,解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成語,並用橫...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 《螳螂捕蟬》說課稿 吳中實驗小學 吳美珍 一、教材簡析 教學目標 重點難點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吳王不聽勸阻,執意要出兵攻打楚國,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是危險的,從而使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這篇課文的故事性很強,故事中套著故事,是一篇學生愛讀並能從中受到啟發的好文章。
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這麼一篇通俗易懂的課文通過自讀並從中明理並不難,但學生對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形勢缺乏了解,所以借“螳螂捕蟬”的故事使學生與課文中的吳王一起恍然大悟,成了教學中的一個難點。
基於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再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高年級學生提出的有關要求,我製訂如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5個生字,兩條綠線中的“稟”隻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聯係課文的語言環境和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並用這兩個詞語造句。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能複述課文。
4、能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感悟不能隻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其中目標1、2是教學的重點,目標3、4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二、教學設計 為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我將通過兩課時完成教學目標,並準備了春秋諸侯爭霸圖、螳螂捕蟬的畫麵以及文中的有關語段,製作成多媒體課件,目的是優化本課教學。
第一課時教學過程 首先,板書課題後,我先引導學生談談對螳螂、蟬的了解,並相機出示圖片,隨後引導學生質疑,從而激發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
接著,我放手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在讀準讀通的基礎上想想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一個故事。
隨後我組織學生交流課文內容,相機指導學生進一步讀好有關段落隨機板書: 準備攻楚 不聽勸阻 講述故事 勸說吳王 恍然大悟 打消念頭 通過這一環節,不僅使學生進一步感知課文內容,同時幫助學生有效地梳理了課文層次。
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默讀課文,再次對課文質疑,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課文的興趣,並從中遴選出直指課文重點的問題,為下節課的學習作好鋪墊。
第二課時教學過程(重點談) 一、複習導入 再次感知 上課伊始,我首先引導學生回顧故事內容並指名交流,使學生再次感知課文內容,為進一步學習作準備。
二、研讀課文 讀中感悟 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環節,我將組織學生充分朗讀課文,引導他們展開想象,從而使學生真正走進文本。
具體分以下幾個步驟: (一)讀悟第一段,了解故事起因 在學生交流了課文內容之後,我順勢出示課文第一段,讓學生讀讀想想然後交流從中知道了些什麼?在交流中相機引導學生理解大臣們的顧慮,抓住“乘虛而入”“不堪設想”,借助春秋諸侯爭霸圖了解當時的形勢,並通過引導學生模擬讀吳王的話體會吳王的執迷不悟。
(二)研讀2——11節,感悟故事寓意。
這一部分是課文的重點內容,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努力為學生創設自主開放的學習環境,以“少年是怎樣勸說吳王的”為題,放手讓學生自讀課文,讀讀想想並在感受最深處寫上一兩句。
讀完以後還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各自的收獲。
在此基礎上,我組織全班交流,讓學生暢談各自收獲,隻要尊重對文本的理解即給予一定的肯定。
其中我重點引導學生讀好少年給吳王講述的“螳螂捕蟬”的故事,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我一方麵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揣摩蟬、螳螂、黃雀的內心活動,一方麵借助媒體的直觀演示,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身後隱伏著禍患”這一故事寓意。
相機板書: 隻顧眼前利益 忽視身後隱患 (三)引讀12節,明白其中道理 在學生對“螳螂捕蟬”的故事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以後,我用引讀的方式帶學生進入課文最後一段,這一段與開頭首尾呼應,是揭示寓意的關鍵之處。
為此,我及時引導學生前後聯係,精讀並開展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先想想吳王“恍然大悟”,他到底明白了什麼?並組織學生將所感所悟寫下來,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
在交流的過程中,我會及時抓住學生發言中的亮點進行點撥、引導、深化,使學生的認識不斷走向豐滿。
這一過程,不僅使學生明白了課文所揭示的道理,而且豐富了學生個性化的語言,也為閱讀與學生的寫作訓練找到了一個很好的聯結點。
三、實踐練習 積累深化 在本課的結尾階段,我將布置學生再次走進文本,選擇文中最感興趣的一個人物畫一個臉譜,並用一段文字加以介紹,以深化學生的認識,使他們的語言得到積累。
附板書: 螳螂捕蟬 (喝著露水)蟬 隻顧眼前利益 (捕蟬) 螳螂 忽視身後隱患 (啄食螳螂) 黃雀 少年 蘇教版第十一冊《螳螂捕蟬》說課稿 江陰市華士實驗學校國際部 張慧 引言 好課是一次旅遊。
時間有限,景點多多,如何盡興?導遊設計最佳線路,魚和熊掌兼得。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貯足何處,歇腳哪裏,遊客們各取所需。
即便結伴同行,一同把玩,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所謂“人化的自然”。
遊玩中,間或碰到一口枯井,幾塊怪石,左端右看不明就裏。
這時導...
從螳螂捕蟬一文中懂得什麼道理
1.給下列字注上拚音 潭(tan) 蛻(tui)棕(zong) 殼(ke)2.查字典介是帶點字的字義\然後介是賜予意思。
千載難逢 載:機會。
千載難逢:一千次機會都難遇到這件事 恍然大悟 悟:知道 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3.在句子中填上合適的象聲詞(1)小鳥的翅膀發出(撲撲棱棱)的響聲(2)蟬在樹枝上(知了知了)地叫個不停(3)下課的鈴聲(叮鈴鈴)響了起來(4)門(咣)的一聲開了(5)大街上想起了(劈裏啪啦)的鞭炮聲對不起,我隻會填這些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哲學寓意。
[故事情節]: 春秋時期,吳國準備出兵攻打齊國,吳王對左右的大臣說:“我決心已定,有誰敢勸阻我,我就殺了他。
”吳王身邊有個年輕隨從,頭腦靈活,機智過人。
他經過反複考慮,決定勸阻吳王攻打齊國。
但他知道,如果直說,吳王不但不會聽從他的勸告,反而還會殺了他,他得想一個更好的辦法。
後來,他拿著彈弓,大清早在花園裏轉來轉去,他一連在花園裏轉了三個早晨。
有人見了感到奇怪,就把這事告訴了吳王。
吳王把這個年輕的隨從召來,問道:“你每天早晨到花園裏轉來轉去,這是為什麼呢?”年輕隨從回答說:“大王的禦花園裏有一棵大樹,樹上有一隻蟬。
它光顧喝露水,不知道螳螂躲在它身後,正準備吃它呢!螳螂要吃蟬,可它哪裏知道,在它身後有隻黃雀,正伸長脖子準備吃掉它。
黃雀要吃螳螂,可黃雀又怎麼會知道我手裏拿著彈弓,正準備打它呢。
吳王聽了年輕隨從的話,恍然大悟,改變了攻打齊國的計劃。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概括出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句成語,比喻一心想算計別人、占別人的便宜,不想還有人正在算計他自己。
[釋義] :螳螂正要捉蟬,不知黃雀在它後麵正要吃它。
比喻目光短淺,隻想到算計別人,沒想到別人在算計他。
[語出] :漢·劉向《說苑·正諫》:“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
”[用法]:複句式;作分句;含貶義[例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的故事,我們應該牢記在心。
一條小魚吞下了小蝦,卻不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一隻翠鳥正向它衝下來。
甲國攻擊乙國,不料丙國乘虛而入,滅了甲國,這真是螳螂捕蟬,不知黃雀在後。
侵略者隻想侵略別人,它忘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故事是很有道理的。
他一心想占人便宜,卻不知道也有人在盯著他們,真是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啊!...
螳螂捕蟬 課後答案
1.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寓意: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是危險的;2.螳臂當車;3.這三者都是隻追求眼前的利益,而沒有考慮到日後的危害;4.春秋時期,吳王不聽勸阻,執意要出兵攻打楚國,舍人少儒便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是危險的,從而使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樓主考慮下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螳螂捕蟬文中表現議論的句子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