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由於中、英、美三方矛盾重重,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自一九四
一年十二月八日珍珠港事變後,同月十一日第一次下動員令起;至一九四二年二月十六 日遠征
軍正式動員,這兩個多月期間,時而動員入緬,時而停止待命,時而準備東調,反反複複,捉
摸不定,坐使仰光淪陷,已經失去保全仰光國際交通線的根本目的。加以入緬後,指揮多次變
動,係統紊亂,權限不明,各有所私,以及指揮無能,部隊戰力懸殊等等,既未能適時適地集
中主力與敵決戰,以期收複仰光,又未能退而憑據險要與敵作持久戰,保全我臘戍的物資。東
拉西扯,一無所成,徒使將士浴血,喪師辱國,回想起來,實深愧痛!
但我遠征軍激於民族義戰,同仇敵愾,士氣旺盛,轉戰東西南北,與敵搏鬥,也有不少可
歌可泣的事跡。本文隻將在緬作戰比較有計劃的、激烈的、時間較長的以及有意義的有關鍵性
的戰鬥,如同古戰鬥、斯瓦逐次抵抗戰、仁安羌解英軍之圍、喬克巴當大上英軍之當等等,加
以概略的敘述。
反複的動員,淩亂的指揮
(一)動員方麵
第一次動員: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一日,**令第六 軍九十三師開車裏,第六軍第四
十九師以一個加強團開畹町歸英緬軍總司令胡敦指揮,準備開景東。十六日令第五軍、第六軍
動員入緬,協同英軍作戰。當第五軍先頭部隊到達保山附近時,於十二月二十六日又以奉令
“英方表示第五軍及第六軍主力(欠九十三師及四十九師之一團)暫時毋庸入緬”而中止。十
二月二十九日又令第五軍勿庸入緬,必要時須向東轉運。
第二次動員:一九四二年二月一日令第六軍集中芒市、遮放、龍陵,候英方派車接運入緬。
第三次動員:一九四二年二月十六日又奉令:“據英代表請求,仰光情況緊急,請速派第
五軍入緬”;“所有野炮、戰防炮均應隨同出發,裝甲兵團先作出發準備。”
(二)指揮方麵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令第五、六兩軍入緬,歸杜軍長指揮。
一九四二年二月一日令第六軍入緬部隊歸甘軍長指揮,至該軍受何人指揮,另有命令。二
日令第六軍入緬後歸英方指揮。二十五日令五、六兩軍入緬作戰,著由杜軍長聿明統一指揮,
杜軍長仍歸胡敦指揮。
二月二十五日,**親到昆明下達命令指揮部署。三 月一日**親赴臘戍指揮,二
日蔣在臘戍麵諭參謀團指導入緬軍之作戰行動,並與英方會商。四日蔣麵對我說:“你歸史迪
威將軍指揮”,並說對史迪威將軍要絕對服從。我反問:“如果史迪威的命令不符合你的決策
時應如何辦?”蔣說:“你打電報向我請示再說。”蔣回到重慶後有些不放心,又給我一 封
親筆信,指明必須絕對服從史迪威的重要性。
同年三月八日臘戍會報英方通知,英政府已任命亞曆山大接替胡敦的英緬總司令,胡敦任
參謀長。十一日令著第五 軍、第六軍統歸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指揮,但未規定史迪威與亞
曆山大相互間的地位。十二日臘戍會報,英方提出史迪威指揮五、六兩軍,與亞曆山大之間的
指揮係統不明。同日特派衛立煌為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杜聿明為副司令長官,在衛未到任
以前準由杜副司令長官代理;也未規定司令長官與史迪威參謀長相互間地位。十七日亞曆山大
由渝飛回 臘戍轉回梅苗,二十八日林蔚到梅苗,據亞曆山大麵告:“在渝已決定以本人(亞
自稱)為在緬作戰的中英聯合軍最高指揮官,史迪威將軍受本人之指揮”,但參謀團及各部隊
始終未奉到此項命令。四月二日改派羅卓英為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仍未規定羅長官與史迪
威參謀長相互間的地位。
同年四月五日**帶羅卓英到臘戍,六日到梅苗親自指揮部署,決定平滿納會戰,增調
第六十六軍入緬,並召見同古突圍的二百師師長戴安瀾,與他同住一晚,予以慰勉。八 日蔣
約我和戴同他巡視曼德勒。**看到從梅苗到曼德勒間湯彭山脈一帶山巒重疊,十分險要,
對我說:“平滿納會戰十分重要,必須鼓勵將士一舉擊破日寇,進而收複仰光。萬一日寇後續
部隊增加,我軍也不要勉強決戰,退一步準備曼德勒會戰,或把住這個山口(指梅苗、曼德勒
間)與敵作持久戰。”我當時很同意**的這個指示。回梅苗後他又叮囑我要服從史迪威和
羅卓英的命令,我因同古戰鬥曾和史迪威爭吵,滿肚怨氣,對蔣說:“如照史迪威的命令,二
百師早已斷送了,他既不了解中國軍隊的情況,也可以說不懂戰術。
蔣攔住我的話說:“我知道的,以後有羅長官在,他會了解的。”九日**回國,以後
關於中國遠征軍的指揮,即由史迪威、羅卓英完全負責。
緬人的態度,緬甸的形勢
緬甸各族人民六十多年在英帝國主義統治下,深受殖民主義者奴役的痛苦,要求民族獨立
自由的思想日益增漲,當時緬文報主筆宇克孟先生,談到對中國遠征軍的感想時說:“緬甸人
不願做亡國奴,無論日本用什麼方式都打動不了緬甸人,緬甸人真誠歡迎中國軍隊。……”他
又說:“我們一家三 口都在抗日,我用筆,兒子用槍,我的太太每天為國運而祈禱。”他並
且寫過不少讚揚中國遠征軍的社論,這是緬甸人民的主導思想。可是**為了討好英帝國主
義,對於緬甸人民的民族獨立運動毫未表明態度,更談不到支援緬甸人民。於是緬甸除先進分
子積極支援中國遠征軍抗日外,一般都抱著觀望的態度,反動黨派且為日本利用,甘作緬奸,
到處進行破壞的活動。同時緬甸人民普遍仇視英軍,遇機即殺,造成當時緬戰中極其錯綜複雜
的情況。如不是廣大愛國華僑積極援助,我軍就不免要全軍覆沒了。
緬甸按山川河流及政治經濟情況分為二部分:曼德勒以北為上緬甸,重鎮為曼德勒(即瓦
城);以南為下緬甸,重鎮為仰光。上緬甸西有那加山脈,中為明克山脈,東南為湯彭山脈;
下緬甸西有阿拉幹山脈,中為勃固山脈,東有蓬隆山,與泰國毗連者為登勞山脈。全境三條主
要河流,即伊洛瓦底江、色當河(亦稱西當河、錫當河)、薩爾溫江,南北貫通全境;鐵路公
路南北貫通,並與我滇緬路相銜接。瓦城為上緬甸政治中心,握交通之樞紐,扼水陸之總彙,
為曆史上兵家必爭之地。其東湯彭山脈與登勞山脈間密林叢生,為現代反侵略戰爭進行遊擊戰
的最好根據地。
下緬甸以仰光為咽喉,為新興的商港,有現代化的港口設備,為我抗戰物資供應的最後
一個國際海港,也是我遠征軍必爭的目的地。
胡康地區包括那加山以東大洛盆地及新平陽盆地,都是原始森林,古木參天,不見天日,
中國曆來叫作野人山。其中河流交錯,雨季泛濫,水勢洶湧,舟船難通,因之有“絕地”之稱。
每逢雨季,不僅用兵困難,即民間交通亦多斷絕;可是到了旱季,河川變為通道,除親敦河外,
一般都可徒步通行。
中印緬交界的氣候,可分為雨旱兩季,自五月下旬起,至十月間為雨季,陰雨連綿,天氣
較涼,潮濕極重,蚊蟲、螞蝗很多,瘴氣特甚。十一月以後至次年五月中旬前為旱季,天氣多
風,極少下雨,十二月間風勢較大,一月以後逐漸轉熱,經常在華氏一百二十度左右。
總起來說,緬甸形勢是口孝肚大、尾巴尖。仰光為全緬門戶,同古、普羅美都是要隘,瓦
城為四戰之地,八莫、密支那為最後屏障,而棠吉、梅苗又為臘戍的屏障;屏障一倒,不僅緬
甸自身無以立足,中緬邊境物資彙集的臘戍、畹町也就危險了。
敵友我的軍事布置
一九四二年三月十八日,在同古以南約五十公裏的皮尤及其南十二公裏的大橋附近序戰開
始前,敵友我三方的軍事布置如下:1#敵情:日本十五軍飯田樣二郎所部等三十三師團在普羅
美以南地區;第五十五師團在同古以南地區;第十八師團在泰國景邁附近,一部主力於四月初
增援斯瓦戰鬥;第五十 六師團判斷由仰光登陸,當時行動未明,以後集結於同古。至於空軍和
炮兵、戰車的情況,當時均不明。
2#友軍:英緬軍總司令亞曆山大所部英緬軍第一師(欠十三旅),英印軍第十七師,英澳
軍第六十三旅,英裝甲車第七旅均在普羅美方麵。英緬軍第一師十三旅在景東、毛奇方麵。英
空軍飛機共四十五架,在馬格威爾。
3#中國遠征軍: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部所屬部隊第五軍騎兵團附屬工兵一部在皮尤
河附近;第二百師在同古(配屬炮兵部隊未到);第新二十二師、第九十六師由芒市於六日開
始以汽車運輸;第六軍所屬第四十九師、暫五十五師、第九十三師在景東、毛奇一帶;第六十
六軍所屬新三十八師、新二十九師、新二十八師,此時尚未動員;炮兵為第五軍炮兵團及炮十
三團第一營;空軍為美空軍誌願隊。
思戀已逝老人的句子
上次就回答你的了,之可惜最後提交的時候出了點亂子,沒提交上,我還鬱悶白打了這麼多子呢! 其實看到你的提問我都覺得很感動,因為至少感覺你是一個有良心有孝心的人,願意為自己已逝的爺爺寫一篇文章這本身就很值得讚揚,更何況為了把它寫好,還煞費苦心的在這裏提問,想精雕細琢一篇文章去深刻真切的懷念自己的爺爺呢! 讚揚性的話就說到這裏了,還是來點實際的吧…… 情到深處,自然流露,字裏行間,筆筆真情,便會是一篇好文章。
想想朱自清先生的名作《背影》不就是這方麵的典範嗎?其實樓主隻要把自己真正想說的都訴說出來,並把自己覺得一想深刻喝一些有代表性質的往事小故事列舉出來行了……至於潤色,我覺得並沒有太多的必要,因為樓主你想,你不是為了別人而寫,而是為了你自己而寫,為了自己愛戴的爺爺而寫,何必最求文章便麵的華麗呢?你不是想用這篇文章來炫耀自己,而是用它來承載自己的哀思和追憶緬懷…… 至於這方麵的範文,我覺得有兩篇樓主可以參考:一、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二、袁枚的《祭妹文》……這兩篇文章在網上一搜就有,我就不附錄在這裏了。
至於詩嘛,悼念性的名篇也有不少,不過需要樓主合理運用了……詞如蘇軾的《江城子》、賀鑄的《鷓鴣天》;詩如潘嶽的《悼亡詩》、元稹的《遣悲懷》;騷體詩如嵇康的《思親詩》(這個可能有點難找)……就這樣吧,好好寫吧樓主!...
對已逝老人的尊稱
先兄 已死的兄長先母 亡母 先嚴 亡父 先賢 已故的有才德的人 先人 祖先(常指祖父輩以上的) 專指已故的父親 先烈 對烈士、殉難者的尊稱 先慈 亡母 先大母 去世的祖母 對死去的人的尊稱:先祖。
先父。
先哲(指已去世的有才德的思想家)。
先烈。
先賢。
隻要逝去的人,前麵就要加一個先字就行。
以記憶的鑰匙為題以緬懷已逝親人為感作詩一首
打開微信,點擊右上角添加朋友,搜索“微詩詞”後關注,可以求藏頭表白詩、打油詩、愛情詩、祝福詩等等。
詩是詩人對當時情景及所處環境感受的表達方式。
無論是離騷體、古詩體、近代詩還是現代詩都不過是詩的一種形式。
最優美之處在於站在人類曆史的高度來閃現出詩的時代光環。
因而詩是文學中的文學。
在藝術領域中,詩無所不在。
詩美是藝術美的最高體現。
詩的美也不時出現在非文學藝術的領域中,科學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狀態、工作狀態中也散發出智稱。
送幾朵花代表思念已逝老人
《韓詩外傳》——韓嬰(漢朝)親人已仙遊,未呈兒孫福。
遊魂於千裏,如何度思量。
親人仙遊去,兒孫福未觸。
遊魂千裏處,思量千百度。
親人已仙遊,未聚兒孫樓。
遊魂千裏奏,如何思量愁。
《馬詩二十三首》——李賀 (唐代)批竹初攢耳,桃花未上身。
他時須攪陣,牽去借將軍。
《桃花》——元稹 (唐代) 桃花淺深處,似勻深淺妝。
春風助腸斷,吹落白衣裳。
《胡渭州》張祜 (唐代) 楊柳千尋色,桃花一苑芳。
風吹入簾裏,唯有惹衣香。
《野釣》——韓偓 (唐代) 細雨桃花水,輕鷗逆浪飛。
風頭阻歸棹,坐睡倚蓑衣。
《 江城子》——蘇軾(宋代)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麵,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鬆岡。
...
孝敬長輩的名言名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4樓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
祖孫兩人,更相為命。
(李密)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 將出牽衣送,未歸倚閣望。
(黃遵憲) 子孝父心寬。
(陳元靚) 老年時像青年一樣高高興興吧!青年,好比百靈鳥,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鶯,應該有他的夜曲。
(康德)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孟郊) 母親的心是兒女的天堂。
(意大利諺語) 我望著搖籃,我的兒子在成長,我沒有休息的權利!(何塞·馬蒂) 老來受尊敬,是人類精神最美好的一種特權。
(司湯達) 對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僅表現於口頭上,而且應體現於實際中。
(戴維·德克爾) 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報答,也是對人類勞動的尊重。
(俗語) 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於如何愛護兒童。
(蘇霍姆林斯基) 與其批評孩子,不如做個榜樣。
(茹貝爾) 必須拿出父母全部的愛、全部的智慧和所有的才能,才能培養出偉大的人來。
(馬卡連柯) 沒有父母的愛培養出來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
(馬卡連柯) 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
(俗語) 你不同情跌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時也沒有人來扶助。
(印度諺語) 用毆打來教育孩子,不過和類人猿教養它的後代相類似。
(馬卡連柯)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
(魯迅) 莫把心愛的兒子留在你身邊,放他出外鍛煉才會名滿天下。
(泰國諺語) 為了孩子,我的舉動必須非常溫和而慎重。
(馬克思)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孟子) 子曰: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
(康熙)人,更相為命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養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中國遠征軍入緬為什麼損失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