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春節風俗 在我國,春節也是各少數民族人民的風俗節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習俗,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具有各自濃厚的民族獨特風采。 藏族——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豔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麵具,用嗩呐、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描述少數民族詩句
一、《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 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
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全詞以一個女子的口吻,抒寫了被丈夫拋棄的幽怨之情,詞情哀怨淒婉。
“秋風悲畫扇”是悲歎自己遭棄的命運,“驪山”“夜雨霖鈴”之語是以唐玄宗和楊貴妃作比,意為像那樣的親密愛人也最終以楊貴妃腸斷馬嵬坡收場,曾經的愛情誓言已成為遙遠的過去。
有人認為此篇看似“閨怨”,實則別有隱情,詞人是用男女間的愛情為喻,說明朋友相交也應該始終如一、生死不渝。
二、《長相思·山一程》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
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三、《懷古》 宮中隻數趙家妝, 敗雨殘雲誤漢王。
惟有知情一片月, 曾窺飛燕入昭陽。
四、《滿江紅·金陵懷古》 六代豪華,春去也,更無消息。
空悵望,山川形勝,已非疇昔。
王謝堂前雙燕子, 烏衣巷口曾相識。
聽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織。
懷故國,空陳跡。
但荒煙衰草,亂鴉斜日。
玉樹歌殘秋露冷, 胭脂井壞寒螿泣。
到如今,隻有蔣山青,秦淮碧!...
少數民族 詩詞
下列是少數民族的 詩詞:《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摸魚兒·雁丘詞》元好問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天南地北雙飛雁,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
君應有語:渺萬裏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燕姬曲》薩都剌燕京女兒十六七,顏如花紅眼如漆。
蘭香滿路馬塵飛,翠袖籠鞭嬌欲滴。
春風馳蕩搖春心,錦箏銀燭高堂深。
繡衾不暖錦鴛夢,紫簾垂霧天沉沉。
芳年誰惜去如水,春困著人倦梳洗。
夜來小雨潤天街,滿院楊花飛不起。
《西域河中十詠》耶律楚材寂寞河中府,連甍及萬家。
蒲萄親釀酒,杷欖看開花。
飽啖雞舌肉,分餐馬首瓜。
人生唯口腹,何礙過流沙。
《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陰山》耶律楚材八月陰山雪滿沙,清光凝目眩生花。
插天絕壁噴晴月,擎海層巒吸翠霞。
鬆檜叢中疏畎畝,藤羅深處有人家。
橫空千裏雄西域,江左名山不足誇。
《岐陽》元好問百二關河草不橫,十年戎馬暗秦京。
岐陽西望無來信,隴水東流聞哭聲。
野蔓有情縈戰骨,殘陽何意照空城!從誰細向蒼蒼問,爭遣蚩尤作五兵?《海上詩》耶律倍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
羞見故鄉人,從此投外國。
《早春怨·春夜》顧太清楊柳風斜,黃昏人靜,睡穩棲鴉。
短燭燒殘,長更坐盡,小篆添些。
紅樓不閉窗紗,被一縷,春痕暗遮。
淡淡輕煙,溶溶院落,月在梨花。
《鬻女謠》薩都剌道逢鬻女棄如土,慘淡悲風起天宇。
荒村向日逢野狐,破屋黃昏聞嘯鬼。
人誇顏色重金壁,今日饑餓啼長途。
悲啼淚盡黃河幹,縣官縣官何爾顏。
金帶紫衣郡太守,醉飽不問民食艱。
傳聞關陝尤可憂,旱荒不獨東南州。
枯魚吐沫澤雁叫,嗷嗷待食何時休。
《木蘭花慢·遊三台》元好問渺漳流東下,流不盡,古今情。
記海上三山,雲中雙闕,當日南城。
黃星。
幾年飛去,淡春陰、平野草青青。
冰井猶殘石甃,露盤已失金莖。
風流千古短歌行,慷慨缺壺聲。
想驪酒臨江,賦詩鞍馬,詞氣縱橫。
飄零。
舊家王粲,似南飛、烏鵲月三更。
笑殺西賦客,壯懷無複平生。
《念奴嬌·詠雪》完顏亮天丁震怒,掀翻銀海,散亂珠箔。
六出奇花飛滾滾,平填了,山中丘壑。
皓虎顛狂,素鱗猖獗,掣斷珍珠索。
玉龍酣戰,鱗甲滿天飄落。
誰念萬裏關山,征夫僵立,縞帶古旗角。
色映戈矛,光搖劍戟。
殺氣橫戎幕。
縭虎豪雄,偏裨真勇。
非與談兵略,須拚一醉,看取碧空寥廓。
《庚辰西域清明》耶律楚材清明時節過邊城,遠客臨風幾許情。
野鳥間關難解語,山花爛熳不知名。
蒲萄酒熟愁腸亂,瑪瑙杯寒醉眼明。
遙想故園今好在,梨花深院鷓鴣聲。
談談你對漢字和少數民族文字的看法求答案
中文漢字具備了形、音、義完整的文字三要素重心在“義”(表意),是完備的文字形態。
因此弗朗西斯·培根說,漢字是“真正的字”,它所指示的是事物概念或自然本質。
歐洲的大思想家萊布尼茨早就已認識到:漢字是蘊含義理和哲理的智慧文字,與埃及象形文字有著本質區別。
萊布尼茨曾指出,漢語是“哲學語言”,是全人類的通用語言的典範。
表意”是文字的本質屬性,沒有表意,就不會形成完整的文字體係。
“表音”本身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文字,因為聲音是特殊性、狹隘性的——與文字所要求的“普遍共通”不相適應。
《周易?係辭》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漢字是基於“形而下”,臻於“形而上”(道、道理:哲理性)的完備係統。
相比之下,象形文字(視覺)和表音文字(聽覺)都是“形而下”(器、器官:生物學)的形態,屬於文字未成熟的階段。
在曆史長河中,中國出現了伏羲畫卦、蒼頡造字(以不變應萬變、萬變不離其宗),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書麵表意語言——中文漢字。
事實上,隻有像中文那樣的表意文字能夠超越語音的轉瞬即逝的局限,穿越時空,形成可靠的曆史紀錄。
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是中國文字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多、語言多、文字多。
各民族都熱愛自己民族的語言文字,把語言文字看成民族特征的重要方麵,當作民族的寶貴財富,並對民族語言文字有著統一的願望和意識。
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在少數民族社會生活中起著十分重要的、其他民族的語言文字無法完全替代的作用。
對少數民族文字的尊重,就像對少數民族兄弟尊重一樣,少數民族文字和漢字文字,像少數民族兄弟和漢族兄弟一樣和睦共處,又百花齊放、爭奇鬥豔,勾勒出我們多民族文字的多樣性、豐富性,似一道絢麗而獨特的東方文化盛宴,傲立於世界之林。
保護民族語言,有利於人類文明的傳承與發展,也有利於民族團結、社會安定。
...
少數民族的資料,一兩句話就行
唐朝女子的服飾說起。
當時的女裝尤其繁富,其基本構成是裙、衫、帔。
《仙傳拾遺·許老翁》中說,唐時益州士曹柳某妻,“黃羅銀泥裙,五暈羅銀泥衫子,單絲羅紅地銀泥帔子,蓋益都之盛服也。
”《玄怪錄》中記一平民女子衣裝:“小童捧箱,內有青故裙、白衫子、綠帔子。
”可見,這是唐時女裝的三要素,無論地位尊卑、服飾豐儉,這基本的3件是必不可少的。
以這3件基本裝束為例,著裝時,需將衫子的下襟掩於裙腰內,裙腰束得極高,下擺闊且長,如孟浩然《春情》詩中“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的描寫。
裙腰之上,半裸胸部,當然,裸露之尚以歌舞伎居多。
對此,唐詩中也有不少相應的描寫。
如《逢鄰女》中有“慢束羅裙半露胸”之句;《贈歌姬》中有“胸前瑞雪燈斜照”之句。
裙腰之上,還要束以紗帶,帶子結於身前,長長垂下,飄逸婉約。
《贈琵琶妓》中就有“一雙裙帶同心結,早寄黃鸝孤雁兒”的詩句。
女裙有紅、紫、黃、綠等多種顏色,紅裙最為時尚。
《五日觀妓》中有“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的寫照,從唐墓出土的陶俑裙上,也常可見到朱紅色跡。
但唐朝的貴婦們不滿足於此,她們還在裙上繡以各種花紋,甚至將珍貴美麗的鳥毛織於裙上,見《朝野僉載》:“因安樂公子造百鳥裙,百官之家皆仿之”。
女子勇於追求和創造的舉動勢必值得讚許,但從今天保護生態環境的角度出發,我又難免為那些無辜的鳥類而嗟傷。
帔子,又稱披帛,披在裙衫之外。
我從敦煌的壁畫中看出,南北朝時,女供養人就有帔帛之裝束,不過,披帛習俗雖有南北朝遺風,但我認為也不排除來自波斯的影響,理由是,這一習俗非漢族固有,在先代少數民族中也未見用。
當時亞洲地區服飾中用帔的當為波斯人。
絲綢之路開通後,服飾習俗自然也會隨著佛教一起進入中原。
除裙、衫、帔,唐朝女服中又有半臂。
半臂即套在衫外的半袖上衣,此習俗,是受新疆龜茲人服飾習俗的影響。
李賀《唐兒歌》中有“銀鸞睒光踏半臂”的詩句,永泰公主墓室壁畫中也有著半臂裝的仕女形象。
永泰公主李仙惠是唐中宗李顯的第七個女兒,武則天的孫女,嫁給武則天的侄孫武延基為妻。
後因武延基觸犯了武則天,武則天便將公主與駙馬賜死。
李仙惠死時17歲。
其墓道內和墓室四壁均繪有彩畫,另外還有一組精美的石槨線刻仕女畫。
畫中的妙齡女子身穿襦裙、半臂、肩披長帛巾,或賞花、對語、覓詩,或曼舞、逗弄小鳥,是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寫照。
永泰公主墓室繪畫還是初唐時期風格,女子多穿緊身窄袖衣裙,南北朝時的秀雅之風依然可見。
盛唐以後,白居易《和夢遊春詩一百韻》中“風流薄梳洗,時世寬妝束”的形象方才成為時尚主流,人物“麵短而肥”,衣裙式樣也開始以幅多肥闊為主要審美取向。
讚美彝族的句子
1、彝族具有悠久曆史和古老文化,彝族人世代在雲貴高原和康藏高原的東南部邊緣地帶的高山河穀間生產勞作,繁衍生息。
2、彝族曆史悠久。
早在2000多年前,彝族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雲貴高原和金沙江、瀾滄江一代。
3、彝族具有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是我國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大多居住在大西南雲貴高原西部及青藏高原東南邊緣的大涼山、烏蒙山、哀牢山等山脈一帶和金沙江、元江、南盤江、雅礱江等江河沿岸。
4、勤勞樸實、善良堅強的彝族人民世代在這裏繁衍生息,發明創造了獨樹一幟的語言文字,譜寫了族群記憶的輝煌篇章。
5、以阿黑、阿詩瑪兄妹反抗封建貴族勢力的不合理婚姻為主線,歌頌了彝族勞動人民不畏強權、努力追求幸福生活的鬥爭精神和英雄氣概。
6、詩歌是彝族人思想情感交流的重要載體和表現方式,在彝族文學中一直處於領先地位,這與彝族民間詩歌高度發達密切相關。
7、彝族現代詩歌的繁榮昌盛是彝族文學發展的縮影,也是我國多民族文學共同發展的例證。
彝族現代詩打破了傳統的藝術形式,產生了不同風格的詩歌文本。
8、彝族的文獻典籍浩如煙海,內容涉及哲學、曆史、宗教、文學等諸多方麵。
其中《西南彝誌》是記述彝族曆史、風俗的彝文書籍,被譽為彝族的百科全書。
9、彝州楚雄,自然風光秀麗、民族風情多彩,文化底蘊深厚、曆史綿亙悠久。
文化賦予古鎮以靈魂,旅遊賦予古鎮以持久的活力與生命力,彝人古鎮形成了一道雲南少數民族文化旅遊的風景線。
10、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彝族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孕育了濃鬱醇厚的民族風情。
彝族人民在適應自然的過程中創造了富於特色的各式民居。
11、看彝家的《雲衣霓裳》堪比天邊五光十色的雲彩,炫亮了彝家人的眼。
人間四月,花柳生長,彝家妹子穿上節日的盛裝,這人麵花麵相映紅,人比花美,花襯人靚,花與人交相輝映,姑娘的臉上心裏樂開了花。
聽曲比阿烏放聲高歌,彝家調子情心合一,演繹著彝家姑娘的美麗心曲。
12、更加賞心悅目的是彝族青瓦房的彩繪裝飾,從屋簷到門窗,從橫梁到牆板,都繪滿了豔麗繽紛的裝飾花紋和造型拙樸的圖畫,將彝人村落特有的土掌房、垛木房、茅草房、閃片房裝扮得古樸美麗。
13、穿梭在古鎮的大道小巷,鼻息裏浸染著古典民居的氣韻,在各個景觀和園林中,走過的遊人均在演繹中國彝族及各民族的千年文化、萬種風情。
14、彝族崇拜火,是火的民族,不僅僅是他們的日常起居,離不開火,更因為他們的性格如火,耿直,豪爽,做事風風火火,待人熱情如火。
15、 彝族村地處民族團結廣場以西,與白族村相對,村內的三虎浮雕牆,展現了彝族虎文化特色。
彝族不僅能歌善舞,而且熱情好客。
彝族“左腳舞”、“大三弦”、“女子龍燈舞”熱情奔放,富有強烈的感染力。
簡介:彝族,是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彝語,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北部、東部、南部、東南部、西部、中部6種方言,其中包括5個次方言,25個土語。
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區)的高原與沿海丘陵之間,主要聚集在楚雄、紅河、涼山、畢節、六盤水和安順等地,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
曆史:彝族的來源眾說紛紜,主要有北來說、南來說、東來說和雲南土著說等,學術界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北來說。
據漢文和彝文曆史資料記載,彝族先民與分布於西部的古羌人有著密切的關係,彝族主要源自古羌人。
在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初期,彝族先民活動的中心大約在滇池、邛都(今四川西昌東南)兩個區域。
在這些地區居住著稱為“邛都”、“昆明”、“勞浸”“靡莫”和“滇”等從事農業或遊牧的部落。
根據彝族的曆史傳說,其祖先在遠古時代居住在“邛之鹵”,後來才南下到“諾以”、“曲以”兩水沿岸(即金沙江和安寧河流域)。
大約在公元3世紀以後,彝族的先民已經從安寧河流域、金沙江兩岸、雲南滇池、哀牢山等地逐漸擴展到滇東北、滇南、黔西北及廣西西北部。
由於彝族先民定居西南後,曾不斷與其他民族融合,如古代南方的濮人後裔就有許多成為了今天的彝族。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關於少數民族生活習慣的句子,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