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古詩作文1000字(一首詩)
王維《積雨輞川莊作》詩歌鑒賞
積雨輞川莊作
王維
積雨空林煙火遲, 蒸藜炊黍餉東??。
漠漠水田飛白鷺, 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 鬆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 海鷗何事更相疑?
輞川莊,在今陝西藍田終南山中,是王維隱居之地。《舊唐書·王維傳》記載:“維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彩。”在這首七律中,詩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禪寂生活與輞川恬靜優美的田園風光結合起來描寫,創造了一個物我相愜、情景交融的意境。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首聯寫田家生活,是詩人山上靜觀所見:正是連雨時節,天陰地濕,空氣潮潤,靜謐的叢林上空,炊煙緩緩升起來,山下農家正燒火做飯呢。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飯菜準備好,便提攜著送往東??——東麵田頭,男人們一清早就去那裏勞作了。詩人視野所及,先寫空林煙火,一個“遲”字,不僅把陰雨天的炊煙寫得十分真切傳神,而且透露了詩人閑散安逸的心境;再寫農家早炊、餉田以至田頭野餐,展現一係列人物的活動畫麵,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氣息,使人想見農婦田夫那怡然自樂的心情。
頷聯寫自然景色,同樣是詩人靜觀所得:“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看吧,廣漠空蒙、布滿積水的平疇上,白鷺翩翩起飛,意態是那樣閑靜瀟灑;聽啊,遠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黃鸝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樣甜美快活。輞川之夏,百鳥飛鳴,詩人隻選了形態和習性迥然不同的黃鸝、白鷺,聯係著它們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繪:雪白的白鷺,金黃的黃鸝,在視覺上自有色彩濃淡的差異;白鷺飛行,黃鸝鳴囀,一則取動態,一則取聲音;漠漠,形容水田廣布,視野蒼茫;陰陰,描狀夏木茂密,境界幽深。兩種景象互相映襯,互相配合,把積雨天氣的輞川山野寫得畫意盎然。所謂“詩中有畫”,這便是很好的例證。
唐人李肇因見李嘉釣集中有“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黃鸝”的詩句,便譏笑王維“好取人文章嘉句”(《國史補》卷上);明人胡應麟力辟其說:“摩詰盛唐,嘉釣中唐,安得前人預偷來者?此正嘉釣用摩詰詩。”(《詩藪·內編》卷五)按,嘉釣與摩詰同時而稍晚,誰襲用誰的詩句,這很難說;然而,從藝術上看,兩人詩句還是有高下的。宋人葉夢得說:“此兩句好處,正在添‘漠漠’‘陰陰’四字,此乃摩詰為嘉釣點化,以自見其妙。如李光弼將郭子儀軍,一號令之,精采數倍。”(《石林詩話》卷上)“漠漠”有廣闊意,“陰陰”有幽深意,“漠漠水田”“陰陰夏木”比之“水田”和“夏木”,畫麵就顯得開闊而深邃,富有境界感,渲染了積雨天氣空蒙迷茫的色調和氣氛。
如果說,首聯所寫農家無憂無慮的勞動生活已引起詩人的濃厚興趣和欣羨之情,那麼,麵對這黃鸝、白鷺的自由自在的飛鳴,詩人自會更加陶醉不已。而且這兩聯中,人物活動也好,自然景色也好,並不是客觀事物的簡單摹擬,而是經過詩人心靈的感應和過濾,染上了鮮明的主觀色彩,體現了詩人的個性。對於“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的王維來說,置身於這世外桃源般的輞川山莊,真可謂得其所哉了,這不能不使他感到無窮的樂趣。下麵兩聯就是抒寫詩人隱居山林的禪寂生活之樂的。
“山中習靜觀朝槿,鬆下清齋折露葵。”詩人獨處空山之中,幽棲鬆林之下,參木槿而悟人生短暫,采露葵以供清齋素食。這情調,在一般世人看來,未免過分孤寂寡淡了吧?然而早已厭倦塵世喧囂的詩人,卻從中領略到極大的興味,比起那紛紛擾擾、爾虞我詐的名利場,何啻天壤雲泥!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野老是詩人自謂。詩人快慰地宣稱:我早已去機心,絕俗念,隨緣任遇,於人無礙,與世無爭了,還有誰會無端地猜忌我呢?庶幾乎可以免除塵世煩惱,悠悠然耽於山林之樂了。《莊子·雜篇·寓言》載:楊朱去從老子學道,路上旅舍主人歡迎他,客人都給他讓座;學成歸來,旅客們卻不再讓座,而與他“爭席”,說明楊朱已得自然之道,與人們沒有隔膜了。《列子·黃帝篇》載:海上有人與鷗鳥相親近,互不猜疑。一天,父親要他把海鷗捉回家來,他又到海濱時,海鷗便飛得遠遠的,心術不正破壞了他和海鷗的親密關係。這兩個充滿老莊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兩相結合,抒寫詩人澹泊自然的心境,而這種心境,正是上聯所寫“清齋”“習靜”的結果。
這首七律,形象鮮明,興味深遠,表現了詩人隱居山林、脫離塵俗的閑情逸致,是王維田園詩的一首代表作。從前有人把它推為全唐七律的壓卷,說成“空古準今”的極至,固然是出於封建士大夫的偏嗜;而有人認為“淡雅幽寂,莫過右丞《積雨》”,讚賞這首詩的深邃意境和超邁風格,藝術見解還是不錯的
寫一篇關於中國詩詞鑒賞的文章1000字左右
古詩詞
我愛古詩詞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古詩詞浩如煙海,它流傳久遠,題材廣泛,語言精辟,內容豐富。它是我國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它所發出的光芒盡管穿越千年時空,卻越發的光彩奪目,必將繼續照耀今天和明天的文壇。我愛古詩詞是因為它讀起來朗朗上口,抑揚頓挫。它篇幅雖小,內言萬千,它詞彙豐富,語言精煉,它山水魚蟲,思想深邃。學習古詩詞我的語文寫作能力和鑒賞能力有了很大的躍升。我愛古詩詞,它是我心中的最愛,是我心中的最美。我愛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愛陸遊的《十一月四日風月大作》。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我愛李白的《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我更愛白居易的《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古詩詞的篇幅很小,但是意義很深,這些詩人都是用短暫的幾句話表達自己的感情。如果你也喜歡古詩詞,就多體會體會吧!
走進詩詞天地,感悟經典之美作文1000字
濃愁緒。
讓我們慢慢走進詩歌深處……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陶淵明離開了渾濁的官場,在南山自食其力,也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是他的誌向;“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他的情趣;“不為五鬥米折腰”是他的氣節。他將生活的靈感融入了詩歌創作,以詩歌為舟,在曆史的長河上且行且歌。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明月為友,美酒為伴,孤影相隨。李白雖是寂寞,卻也活得灑脫。國家內憂外患,皇上卻沉迷美色,聽信讒言。也罷,“酒入豪腸,七分釀成月光,剩下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然而“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不如遊遍神州,“且放白鹿青崖間”。然而失望中又不乏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仰天長嘯東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做夢都期待有一天有明君識才,“忽複乘舟夢日邊”在學而優則士的封建社會裏,他也有著“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豪情壯誌。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南唐後主李煜,出生在錯誤的時代,那優柔寡斷的性格,注定使他承受亡國之痛。政治上的失敗,並不能掩蓋他詩歌上的天賦。“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可也正是這天賦,造就了他的悲劇。一個弱小沒落的國家容不得風花雪月的才情。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外敵不斷來犯,嶽飛用自己的滿腔熱血抒發了人民的不滿。“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鮮血都不能洗刷的仇恨,用詩歌表現得淋漓盡致。
1000字作文 題目:詩詞,曆史長河中的瑰寶
當天晚上,我細細回想那時的情況。即使到了現在,我還是覺得作者的感情與詩詞的內容最難理解,記憶雖然模糊,但仍依稀記得當時我拿著一本外公以及媽媽的唐詩手抄本,他們耐心地逐字逐句教我。《新嫁娘》,《嫦娥》,令我們再添上一層中國的濃厚文化氣色。幼稚園差不多吧,隻等待著替我們上色,令我更透徹地明白它們的好處!等家人一下班,我就馬上詢問他們,當我們把它穿上,我老是記不牢,當她被我煩得不行的時候,我終於記住了。
從小就接觸詩詞;它們更像一枝充滿油墨的鋼筆,覺得十分有趣,要求她教我,但教了很多遍,媽媽告訴我,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猶如披上一件富有中國悠久曆史的典雅外衣:學習古典詩詞有甚麼好處呢我回家以後想了想,腦袋裏就蹦出了一個奇怪的念頭,那時我才九歲,比同齡的學童早了好幾個寒暑就學懂了,我很高興,我聽到媽媽念《木蘭辭》,《回鄉偶書》,《遊子吟》全都念得滾瓜爛熟。以後,使它們萬古長青。它們就像一枝已經沾上顏色的畫筆。媽媽常說我背詩記得牢,最不好的是我隻記得詩句,對作者,詩意全不理解,果然就是三歲定八十。這些所有源遠流長的詩,詞,曲都有著光輝燦爛的色彩,我們要努力學習,繼承這些瑰寶;它們有時又像一件華麗的衣服:我何時第一次接觸古典詩詞呢中學不是前幾天,老師開始教《將進酒》時,曾經問過一個問題,應該是入讀幼稚園不久,外公便教我念唐詩。小學也不是,每當寫文章時引用它們,就使人覺得我們的肚子裏又多了一點墨水
古詩詞鑒賞的作文 15分
一.明確鑒賞要求
《考試說明》對古代詩詞的鑒賞要求是: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2“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二.分辨古詩類別
要很好地鑒賞古詩詞,必須辨別不同題材的詩詞,能對具體的詩詞作出準確的判斷,常見的有如下幾種題材的詩:
1、愛情詩,這是以愛情(包括悼亡)為題材的詩,也稱“情歌”、“閨怨詩”。愛情詩自《詩經》起,源遠流長,主要描寫男女愛慕之情和愛情生活,或抒發離別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牽牛星》、《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李商隱)、《鵲橋仙》(“纖雲弄巧”秦觀)等等。2004年浙江卷《菩薩蠻 李白》亦屬於這一類。
2、諷刺詩,這是以嘲諷或勸喻手法,揭露社會黑暗、世態炎涼,表達人民或正人直士呼聲的詩歌,亦稱“諷喻詩”,有時也稱“政治諷刺詩”。諷刺詩同樣源遠流長,自《詩經》起直到現代從未消失。如《碩鼠》、《伐檀》、《蜂》(唐·羅隱)、《題臨安邸》(南宋·林升)等等。2004年春季高考北京卷陸龜蒙的《新沙》就屬於這一類。
3、哲理詩,這是一種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描述、議論,來寄寓或闡發某種哲理的詩歌。有的點明主題,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蘇軾的《題西林壁》、《琴詩》等。此外,有些詩本身不是哲理詩,隻是其中有的詩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等,這類詩不歸入哲理詩範疇。
4、送別詩,這也是最早出現、最為常見的題材之一,主要抒寫離情別恨,或用以激勵勸勉,或用以表達深情厚誼,或用以抒發別離之愁。因為送別常與登山臨水相聯係,故又稱“山水送別詩”。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別董大二首》(高適)等。2001年全國卷中的《賦得暮雨送李胄》(韋應物)屬於這類詩。
5、記行詩又稱記遊詩、行旅詩。這類詩或描述個人遊曆見聞感受,或表現思親懷鄉之情,敘事與抒情相結合。其內容描寫離不開山水,所以又稱“山水記行詩”。這與純粹的山水詩略有區別,是“以記行抒情”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懷》、馬致遠的《秋思》,隻作記行詩,不可視作山水詩。2002年全國卷中的《春夜洛城聞笛》(李白)屬於這類詩。
6、邊塞詩,這是以描寫邊塞風光,反映邊疆將士生活為基本內容的詩歌。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李頎等。高適的《燕歌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王之渙的《涼州詞》、王昌齡的《出塞》以及宋代範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等,均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2004年江蘇卷《征人怨 柳中庸》亦屬於這一類。
7、詠史詩,這是以吟詠或評論曆史故事、曆史人物為題材,借此抒發情懷、諷刺時事的詩歌,一般是先敘事後議論;也有一些隻敘事不議論,讓讀者自己思考。詠史為題的詩以班固的《詠史》、西晉左思的《詠史八首》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後不斷發展,出現了更多的詠史詩,如章碣的《焚書坑》、李商隱的《賈生》、杜牧的《題烏江亭》、溫庭筠的《經五文原》等,均為名篇。1996年全國卷《詠史》(元朝阿魯威的散曲)亦屬這一類。
8、詠物詩,這是借吟詠自然或社會事物,來表達思想感情的詩歌,托物言誌,象征比擬是其常用手法。這類詩先秦兩漢已出現,唐以後佳作漸多。如王維的《相思》(“紅豆生南國”)、李白的《白鷺》、杜甫的《歸雁》、陸遊的《卜算子·詠梅》、於謙的《石灰吟》、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誌的名篇。
9、詠懷詩。這是以吟詠個人抱負,反映或諷刺社會為題材的詩歌,比興、象征、聯想等是其主要手法。詠懷詩也源自《詩經》,是古詩中最重......餘下全文>>
中國古詩文對現代的影響作文 1000字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時代特征。在曆史性意義上,中國文化既包括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傳統發生劇烈演變的近代文化與現代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體部分,也是我們從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的曆史遺產。它不僅記錄了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發生、演化的曆史,而且作為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風俗習慣,滲透在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中,製約著今日之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國傳統文化並不簡單地等同於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中華民族各種思想文化的總和,包括了各種觀念形態和物質形態的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多,我首推詩詞歌賦,因為在我心中,它們是最特別的存在,也較具代表意義。我自小便極喜愛唐詩,及長,又覺得詞的韻味更深遠些,後來涉獵多了,便愈發覺得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又不免感慨那些古人的才情,確是現代人無可比擬的。有時候看多了那些詩詞,便覺得從骨子裏透出一股清靈的感覺,所有的一切皆可拋至腦後,寧願“采菊東籬下”,拋卻擾人的塵囂。有人說我太情緒化,我不否認,有時我看了一闕詞,忽而體會詞人的感受便不免難受起來,極易被那一闕闕詞控製感情,然後心便隱隱痛了起來。 我知道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之深之大,自漢唐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思想以及文字、繪畫、建築、雕刻等等,傳入了日本。此後並對韓國、對東南亞、南亞一些國家如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和地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這種影響。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特別是其中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思考,焦點是它們與中國文化的關係問題。 我們作中國青年一代,應該很好地繼承和發展祖國傳統文化,努力推動文化前進。先前:傳統文化引導了人類文明的進程,體現了這個民族的文化,她始終是人類社會文明的一部分。現今:我們要承擔起光大,把優秀中華文化應奉獻給人類社會,而不是一味地去享用別人創造的現代文明成果。未來:民族要發展,民族文化必須要發展。站在今天,師承文化傳統,創造民族文化的現代形態,並傳承給民族的將來,這是今天我們的使命,責無旁貸。檢舉回答人的補充 2011-10-05 14:49 統的技術與文化是具有特殊性和民族性的,現代的技術與文化則是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正確認識與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係,使得本國或民族的技術與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這就需要通過實施文化與技術變革,打破自身傳統的封閉模式,使本國的技術與文化融入到世界之中。同時,應保持本國技術與文化的相對獨立性和多樣化。
兩難選擇———
傳統與現代關係
在技術轉移中的體現
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傳統與現代的關係問題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是因為,發展中國家雖然在實施技術轉移、促進本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他們在其中卻遇到了以下兩難選擇難題:首先,如果全麵、深入地實施技術轉移,雖然會促進本國技術、經濟的迅速發展,但是,伴隨著外來技術的持續輸入而導致的文化傳播,將會給本民族或國家傳統的技術與文化帶來嚴重的衝擊。其結果,可能導致本民族傳統技術與文化喪失獨立性甚至崩潰。其次,如果為了強化本民族意識,弘揚傳統文化,隻吸收外來技術而拒斥其文化,這雖然能夠保持本民族傳統文化體係的完整性,但卻與現代化的客觀要求背道而馳,並阻礙技術轉移的深入開展,從而有可能導致本民族或國家的再一次落後。
那麼,如何正確認識與處理本國傳統的技術、文化與外國現代的技術、文化之間的關係,即如何正確認識與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係問題呢?從理論上說,傳統的技術、文化大多具有特殊性,現代的技術、文化又大都具有普遍性。因此,傳統與現代的關係問題又可以歸結為技術、文化的特殊性與普遍性的關係問題。這個問題已經引起了許多學者的關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曾經圍繞這個問題舉辦了題為“現代性與個性”的國際學術討論會。
不同態度———
麵向傳統與現代關係的對外技術與文化觀
中國中國古代創造出了遙遙領先於當時世界各國的偉大成果,因此,他們在對外關係上形成了“文化中心主義”和鄙外崇內的對外技術與文化觀,即認為中國是世界文化的中心,不需要向各國學習,世界各國隻有臣服於中國才能得到生存和發展。這種態度就決定了當時的技術轉移隻能是單向性輸出,而不是同時積極地引進技術。這正如一位外國學者所說,“從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後1800年這兩千年間,中國給予西方的東西超過了她從西方所得到的東西”。到了近代,中國雖然被西方列強打開國門,但他們仍然沒有改變上述態度,依然鄙視西方的技術與文化,阻礙對外來技術的轉移。洋務運動以後,中國改變了上述態度,形成了“中體西用”的對外技術與文化觀,即將西方技術器物納入到中國技術與文化係統中加以應用,而不改變自己傳統的社會文化。受其影響,近代中國雖然引進了西方先進的技術器物尤其是先進的軍事武器,但沒有及時吸收西方先進的技術管理製度、社會製度和文化意識形態。例如,中國企業在管理上實行“官辦”或“官督商辦”的管理製度,製約了企業的發展,也使得技術轉移收效甚微。甲午戰爭以後,維新變法者們通過實施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等文化變革,對“中體西用”進行了修改,即承認並引進西方的技術製度及文化政治製度,促進了技術轉移。然而,由於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皆未獲得徹底勝利,致使文化變革沒有最終完成,“中體西用”論也未被徹底改變,技術轉移在封建腐敗政治製度的製約下,未能促進中國近代技術與文化的迅速發展。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在當時國際政治鬥爭的形勢下,全麵認同並引進前蘇聯及東歐的技術與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期間,中國基本上采取了全盤否定外國技術與文化的態度,獨立自主地發展本國的技術與文化,致使技術轉移處於停滯狀態;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開始積極引進西方的技術與文化,同時也積極地對外輸出本國的技術與文化。
日本古代日本因落後
於中國而形成了“繩魂彌才”、“和魂漢才”的對外技術與文化觀。其中,“繩魂彌才”中的“繩魂”是指古代日本人自發產生的“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意識,它是“和”思想的雛形;“彌才”是指包括
中國在內的大陸技術。“繩魂彌才”是指處於“繩紋—彌生”時代(相當於中國從原始社會末期到秦漢時期)中的日本人把本土的技術與文化與外來的技術與文化並存統一,形成本國的技術與文化。“和魂漢才”是在“繩魂彌才”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和魂”除了包括“繩魂”以外,還包括中國的儒家文化和印度的佛教文化;“漢才”是指漢代以後的中國技術,它不僅包括“彌才”中的技術器物,還包括技術製度及其觀念。在上述思想意識的指導下,古代日本人積極引進吸收中國的技術(如各種鐵製器具)與文化,並創新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技術與文化。近代日本麵對西方列強的威逼,雖然在最初也像中國一樣采取拒斥的態度,但在明治維新以後卻轉變了態度,即把“和魂漢才”轉變為“和魂洋才”,即堅持本國傳統的技術與文化,應用西洋現代的技術器物和社會文化製度,促進了技術與經濟的發展,也使日本迅速成為資本主義強國。當然,日本的“和魂洋才”思想也有其自身的缺點,即日本在引進西方政治、法製思想時,選擇吸收與“和魂”相符合的德國國家主義思想,而拒斥英、美、法等國倡導的自由、平等、博愛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與法製思想,並彈壓與之相對立的自由民權運動。這就為以後日本滋生民族主義、法西斯軍國主義奠定了思想基礎,以致把日本推向侵略戰爭的深淵。戰後日本在美國的強烈幹預下進行了民主改革,廢除戰時封建主義製度,認同並引進歐美的技術與文化,在製度層上由引進德國國家主義思想和法製,轉變為引進歐美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和法製。然而,日本人的天皇意識仍然存在,軍國主義勢力屢屢抬頭。可以說,現代日本從總體上仍然沿襲著“和魂洋才”的對外態度。20世紀80年代以後,伴隨著“科技立國”戰略的提出,以及技術發明模式由模仿綜合向自主獨創的轉變,日本在技術轉移上也由原來的技術引進轉向技術輸出。然而,在技術輸出過程中產生了許多文化摩擦。這就要求日本徹底改變“和魂洋才”的對外技術與文化觀,以適應新時期技術轉移的需要,然而,日本在這方麵並未取得明顯效果。美國當歐洲白人尚未進入美洲大陸時,印第安人經過世代努力,已經創造出了本民族獨特的技術與文化。自1492年哥倫布發現這塊大陸之後,歐洲白人便來到這裏。麵對白人的技術與文化,印第安人在總體上所持有的態度是,認同白人技術器物的效用性,並選擇性地引進有助於他們狩獵和作戰的技術器物(如槍刀等),拒絕接受白人的社會製度和價值觀念,並因此與白人發生過文化摩擦。然而,在整個印第安民族中,每個部落對待白人的態度又各不相同。例如,易洛魁人和五大文明部落人吸收白人的技術器物和文化製度,改變本民族的傳統習俗,但他們努力保持本民族的文化傳統。相反,大平原諸部落的印第安人則頑固保守本民族傳統的技術與文化,全麵拒斥白人的技術與文化,並以武力相對抗。最後難以抵製白人的衝擊,生活領地和資源日趨減少,以致走向貧困和衰落。
白人來到美洲大陸以後,麵對印第安人傳統、落後的技術與文化,他們自然產生白人技術與文化中心主義的對外技術與文化觀。他們強迫印第安人接受自己的統治,使之成為白人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為此,他們用武力屠殺反抗的印第安人,搗毀印第安宗教神像,迫使他們放棄自己的民族宗教文化,改信白人基督教文化,以便最後完全同化印第安文化。白人的態度及行為遭到印第安民族的反抗,致使白人在對印第安人的技術轉移過程中,屢屢產生文化摩擦。類似這樣的文化摩擦直至今天,仍在現在美國中存在,這充分說明白人持有的種族主義的對外技術與文化觀是完全錯誤的。印度古代印度創造出了舉世聞名的佛教文化及其建築、雕塑(刻)技術,從此使印度文化圈成為世界三大文化圈之一。古代印度除了引進中國的四大發明以及養蠶和絲織技術等以外,主要是將其佛教文化及其建築藝術輸出到了中國,並由此遠傳至朝鮮和日本。可見,古代印度在對外關係上采取的是“印度文化中心主義”的對外技術與文化觀,受其指導的技術轉移主要表現為單向性的對外輸出。近代印度在西方列強的逼迫下被迫開國,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首先用武力征服印度,摧毀印度的傳統工業,接著,便強行向印度推行資本主義政治製度和經濟體製,從而破壞了印度傳統的社會結構,摧毀了以封建主義為特征的封建莊園製度。另外,英國還企圖用英語作為印度官方語言,迫使印度人放棄佛教,皈依基督教,以達到全麵同化印度文化的目的。對此,印度人雖然被迫接受英國的技術器物和資本主義文化製度,但卻拒斥英國的基督教文化,堅持維護本國的文化傳統,並以此同英國殖民主義者展開了不屈不撓的鬥爭。時至今日,印度人仍然在為維護和發揚本國傳統文化而努力著。因此可以說,印度在近現代形成了類似於“和魂洋才”即“佛魂洋才”的對外技術與文化觀,受其影響的技術轉移僅限於器物層和製度層的範圍內,而在觀念層上仍然保持著印度的文化傳統和技術特色。
上述國家在技術轉移的曆史過程中,無論是自願的還是非自願的,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他們在認識和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係上,大都認同並吸收外來的技術器物,或認同或拒斥外來的社會文化製度,全麵拒斥外來的文化價值觀念,維護本民族的文化傳統。正因如此,才使得這些國家或民族能夠超前認同和引進外國的技術器物,滯後引進其社會文化製度和價值觀念,並因此產生文化摩擦,從而給技術轉移帶來影響。
文化變革與技術民族化———
認識與處理傳統
與現代關係的對策
如何正確認識與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係,消除文化摩擦,促進技術轉移與社會發展呢?
如果本國傳統的社會文化製度及其影響下的技術製度在客觀上落後於外國的社會文化製度,那麼,就應該果斷地對其實施文化變革;如果本國的社會文化製度在客觀上優越於外國的社會文化製度,那麼,就應該堅持這種製度,對其所屬的各種管理體製進行改革。另外,如果本國技術與文化的價值觀念在客觀上落後於外國技術與文化的價值觀念,那麼,就應該通過吸收外國的文化思想來對其進行更新。近代中國所實施的許多文化變革相繼以失敗而告終,也未能徹底改變其落後狀態。這說明,在中國實施技術與文化的變革既具有迫切性又具有艱巨性。對於目前乃至以後的中國來說,實施技術與文化變革依然是一個未盡的曆史重任。
傳統的未必全部是落後的,其中仍有優秀的成分需要繼承和發揚,現代的也未必全部是健康的,其中仍有糟粕的成分需要摒棄和剔除,以“揚棄”的態度來認識與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係十分重要。
在對待傳統的技術與文化和現代的技術與文化的關係上,不能全部棄之不顧而一昧追求“高、精、尖”的高技術或高新技術,這樣,會滋生自由化思想和自私自利的所謂“摩登文化”,相反,應該加強用現代的高技術或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技術或傳統產業,應該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積極吸收外來優秀文化。因此,弘揚本國傳統技術與文化中的優秀成分,並通過技術與文化的創新,對外來技術與文化實施本土化和民族化,使它們成為本國技術與文化中的一部分,這既能夠促進本國傳統技術與文化的發展,又能夠保持其相對獨立性。目前,中國所進行的改革開放是一個巨大而深刻的文化變革。中國依靠文化變革使本國的技術與文化融入到世界的大潮之中;使中國的技術與文化具有世界性,同時,中國更應當通過實施技術與文化的民族化,振興和發展民族技術和民族文化,使中國的技術與文化又具有民族性。中國將在21世紀的發展中做出自己更大的貢獻!
我愛中華好詩詞 高中1000字作文
你
壯誌;如火如荼的勞動場景透著勞動人民的勤勞;如詩如畫的美景蘊含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與讚美之情……這一切使我陶醉,使我癡迷。我愛古詩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這是一首讚美祖國大好江河的詩,用簡潔的語言詳細的描述了長江的美景,令人心馳神往。而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曆史長河中,多少文人墨客,謳歌祖國大江南北的壯麗山河。翻開厚厚的古詩集,我們一起見證,壯麗的山河,優美的詩篇,在曆史的每一個角落昭示著屬於它的輝煌,讓我們一路走來,沿途欣賞吧!
談中國詩歌一千字作文內容涉及各種詩歌
古代詩詞是中國的國粹,當你讀古詩時,會覺得沉浸在書香和文學的海洋中,仿佛腦海裏有此情此景一般,這就是中國古詩所蘊藏的一種獨特的古典與韻味,古詩很精練,濃縮了文學的極品達到了最高境界,表現出了詩人的才智和知識還有他的喜、怒、哀、樂,使人由衷的欽佩和讚歎。
其中李白的《贈汪倫》、韋應物的《滁州西澗》、李商隱的《夜雨寄北》、蘇軾的《水調歌頭》、杜甫的《登高》等等都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一生狂放不羈,熱情豪放,對待友情,更是坦率真摯。在《贈汪倫》中,他用四句全無矯飾的話道出了對朋友的珍惜。開頭兩句平直敘述,後麵更是道出汪倫的名姓,其實古人寫詩一般忌諱直呼姓名。但是李白這樣不僅將他灑脫的性格呈現,也反襯出他的朋友亦是位豪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句詩更反映出李白和汪倫之間的友誼是多麼的深,這樣的一種友情我們也隻能從這首詩中去體會了。
韋應物的《滁州西澗》:這是一首山水詩的名篇,也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一。滁州即今安徽滁縣,西澗在滁州城西郊野。這詩寫春遊西澗賞景和晚雨所見。詩人以情寫景,借景述意,寫自己喜愛與不喜愛的景物,說自己合意與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懷憂傷,便自然流露出來。但是詩中有無寄托,寄托何意,曆來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它通首比興,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認為“此偶賦西澗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實則各有偏頗。
詩的前二句,在春天繁榮景物中,詩人獨愛自甘寂寞的澗邊幽草,而對深樹上鳴聲誘人的黃鶯兒卻表示無意,置之陪襯,以相比照。幽草安貧守節,黃鸝居高媚時,其喻仕宦世態,寓意顯然,清楚表露出詩人恬淡的胸襟。後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勢更急。而郊野渡口,本來行人不多,此刻更是無人。因此,連船夫也不在了,隻見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橫,由於渡口在郊野,無人問津。傍晚雨中潮漲,正是渡船頻繁使用之時,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這水急舟橫的悠閑景象裏,蘊含著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而憂傷的情懷。在前、後二句中,詩人都用了對比手法,並用“獨憐”、“急”、“橫”這樣醒目的字眼加以強調,應當說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李商隱的《夜雨寄北》:這是李商隱膾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詩人寫給遠在北方的妻子的。當時詩人被秋雨阻隔,滯留荊巴一帶,妻子從家中寄來書信,詢問回家的日期。但秋雨連綿,交通中斷,無法確定,所以回答說:君問歸期未有期。這一句有問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詩人留滯異鄉、歸期未卜的停留之愁。詩人與夫人王氏情深意重,時刻盼望能速歸故裏,與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燭花,深夜暢談。而此時,隻能苦苦思念。詩隻有四句,卻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既包含空間的往複對照,又體現時間的回環跳躍。“何當”為設想之詞,設想由實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為設想中回憶的話題,自然成為“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樣的巧妙詩句。
李商隱的詩多以典雅華麗、深隱曲折取勝,這首詩,《萬首唐人絕句》中題作《夜雨寄內》,“內”指的是妻子。詩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滿了深深的懷念之情。詩人用樸實無華的文字,寫出他對妻子的一片深情,親切有味。全詩構思新巧,自然流暢,跌宕有致,情深意遠 ,思緒纏綿 。《夜雨寄北》一詩,指出了李商隱詩歌創造中的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形象、細膩、含蓄、深刻。
蘇軾的《水調歌頭》:本詞作於中秋節。 中秋,皓月當空,銀光瀉地,蘇軾想起了分別七年的蘇轍。詞人舉杯望月,心中生起無限遐思“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出照人”張若虛癡情的追問,在蘇軾心中回響。不禁觸景生情,睹物思人。 本文充滿豪邁的意氣,在“把酒問青天”中排空直......餘下全文>>
詩詞之美(作文)
詩詞之美,宛如星空一般,璀璨奪目。然而,它的美麗是在不能缺少任何一個部分的前提下,不然它還叫星空嗎?
詞宛如一顆顆光芒四射的星星,雖然它們次於月亮之下,但它們一直一直都在努力著,拚搏著,奮鬥著!它們竭盡全力散發著星光,總是試著把一顆顆早已暗淡了心照亮,為世界多添一份溫暖,一份光明。那份濃烈而又陌生的溫暖。跟著柳七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跟著易安笑看那海棠花“綠肥紅瘦”,跟著辛師憂國憂民,去“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在一股股暖流湧上心頭,多情的詩人一個個映入眼簾,帶著我穿過一塊又一塊的芳香地,仿佛這份溫暖漸漸地,在我不經意間悄悄照進了我的心裏,頓時把我那小小的心窩哄的暖暖的。
正是因為一個個詩人的奮起,拚搏,直至死去。。。。。。或許,他們的靈魂真的在守護著他們的詞,但你可曾想過,星星,它目睹了一切的一切,但它們的憂傷,誰來分擔!那一個個微笑,確是在掩飾內心的孤單又害怕。
於是,它們的母親出現了,那就是月亮,它代表著詩,千百年來,它一直聽著星星們的苦衷,而星星也開始漸漸開朗起來,甚至有時不忍哈哈大笑,身為母親的它,愛戴著世間每一個人,讓他們不怕黑夜,因為有月亮。
當然,詩也是十分難理解的,在這裏,你能看到李白落寞的才能,杜甫沉鬱的容貌;你能看到沙場的冷酷,怨婦的悲鳴;你能看到諸目思入的遊子,折柳相送的離人。。。。。。
靈動的詩與詞,它用黑夜的寂靜給了我一顆多愁善感的心,那一絲絲溫暖,教會了我什麼是愛,什麼是恨,什麼是快樂,什麼是憂傷。。。
清風吹拂大地,月光輕輕的顫抖著,迎著前方,默默的。。等待新一天的開始。
最後,請讓我淋浴在這星光中,慢慢睡去,接著,思緒開始飛翔,飛到那無邊無盡的星空,永遠,永遠。。。。。。
高中生 求一本關於古詩詞的書 書中要有對詩詞的賞析或評價 可以當作文素材的那種。或者是純詩詞的素材
有錢去買唐詩鑒賞辭典和宋詞鑒賞辭典,就跟辭典一樣非常厚,裏麵有鑒賞,高中時候沒事兒翻翻,古詩鑒賞基本沒問題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賞析古詩作文1000字(一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