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
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
【譯文】說出的事一定可信,說了就一定守信用,一定辦到,這是個淺薄固執的小人呀。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不會有威嚴;從事學習,學業就不會鞏固。要把忠誠和信實作為(待人處事的)主導思想。不跟與自己不同道的人做朋友。犯了錯誤,要不怕改正。”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複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譯文】有子說:“諾言符合義的原則,才可以實踐諾言。恭敬符合禮的原則,才可以免遭恥辱。依靠自己的親族,也就可靠了。”
《學而篇譯注》
作者:佚名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曰:“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複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參考資料
古詩文網:http://so.gushiwen.org/guwen/bookv_19.aspx
論語中關於誠實和責任的句子,賞金100,急!!!!!!!!!!
論語中關於誠信的語句 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辦事沒有盡心盡力嗎?與朋友交往沒有做到誠實守信嗎?老師傳授的學業沒有經常複習嗎?” 二、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 (譯文)孔子說:“治理一個大國,要嚴肅認真地處理政事,講究信用,節省財用,愛護臣下,根據農事的忙閑合理使用民力。
” 三、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 (譯文)孔子說:“年輕弟子,在家孝順父母,出門敬重兄長,言語謹慎守信博愛眾人,親近仁人。
做到這些後還有餘力,就用來學習文化典籍。
” 四、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 (譯文)子夏說:“對待妻子,能看重其品德而不看重其容貌;侍奉父母,能盡心盡力;侍奉君主,能獻出生命;與朋友交往,說話守信用。
(這樣的人,)雖然說沒有經過學習,我必定說他學習過了。
” 五、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主忠信。
無友不如已者。
過,則勿憚改。
”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不會有威嚴;從事學習,學業就不會鞏固。
要把忠誠和信實作為(待人處事的)主導思想。
不跟與自己不同道的人做朋友。
犯了錯誤,要不怕改正。
” 六、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複也。
恭近於禮,遠恥辱也。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 (譯文)有子說:“諾言符合義的原則,才可以實踐諾言。
恭敬符合禮的原則,才可 以免遭恥辱。
依靠自己的親族,也就可靠了。
” -------以上出自《學而篇》 七、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為政篇》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他怎麼做人哩!(就像)大車少了輗,小車少了軏,車子還怎麼能走呢?” 八、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述而篇》 (譯文)孔子從四個方麵教育學生:古代文獻,行為規範,對人忠心,誠實守信。
九、子張問崇德辨惑。
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誠不以富,亦隻以異。
’” ------------《顏淵篇》 (譯文)子張問怎樣提高道德,辨清昏惑。
孔子說:“注重忠信,遵從道義,就能提高道德。
愛一個人,就希望他活著,厭惡他,就巴望他死掉。
既希望他活著,又巴望他死掉,這樣(好惡無常)便是昏惑。
(《詩經》上說:)‘肯定不會困此得到好處,隻會收到相反的結果。
’” 十、子曰:“言必信,行必果。
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 -----------《子路篇》 (譯文)孔子說:“說話一定兌現,做事一定果決。
這是(不懂變通的)固執的小人呀!不過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 十一、子張問行。
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裏,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
”子張書諸紳。
-----------《衛靈公篇》 (譯文)子張問怎樣(使自己)行得通。
孔子說:“說話真誠守信,做事厚道謹慎,那麼即使到了落後野蠻的國家也能行得通。
如果說話不真誠守信,做事不厚道謹慎,那麼即使在本鄉本土,難道能行得通嗎?站著時,似乎就看見忠信篤敬幾個字在自己麵前,坐車時,似乎就看見這幾個字刻在車轅的橫木上,做到這樣就處處行得通了。
”子張把這些話寫在自己的衣帶上。
十二、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 -------《季氏篇》 (譯文)孔子說:“三種朋友是有益的,三種朋友是有害的。
同正直的人交友,同守信用的人交友,同見聞多的人交友,就有益。
同阿諛奉承的人交友,同表麵友善的人交友,同花言巧語的人交友,就有害了。
” 十三、子張問仁於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
”曰:“恭,寬,信,敏,惠。
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 -----------《陽貨篇》 (譯文)子張問孔子,怎樣做可以稱仁。
孔子說:“能將五種品德施行於天下,就可以稱仁了。
”子張說:“請問哪五種。
”孔子說:“恭敬,寬厚,信實,勤勉,(給人)恩惠。
恭敬就不會招來侮辱,寬厚就能得到眾人擁護,信實就會得到別人任用,勤勉就會有成績,(給人)恩惠就足以使喚人。
” 強調責任重要性的應該是"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從意思上看,是這樣了
論語中有關和的句子
1、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第一》)(譯文: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裏.但不論大事小事隻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製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2、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論語·述而第七》)(譯文:孔子與別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請他再唱一遍,然後和他一起唱. )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第十三》)4、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第十六》)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與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勤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論語·子張第十九》)...
論語中有關“和”的句子有哪些?
1、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第一》譯文: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裏.但不論大事小事隻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製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2、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論語·述而第七》譯文:孔子與別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請他再唱一遍,然後和他一起唱. 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第十三》譯文: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汙,小人隻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調。
4、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第十六》譯文:財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沒有貧窮;上下和睦,就不必擔心人少;社會安定,國家就沒有傾覆的危險。
5、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論語·子張第十九》譯文:君子可以由一句話表現他的智能,也可以由一句話表現出他的不明智,所以說話不可以不謹慎。
論語中關於和的句子並附帶解釋
《論語》中的名句: 1.子①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②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③,不亦君子乎?” 出自《論語?學而》。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①《論語》中“予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說(yuè) ]通“悅”。
③[慍(yùn) ]惱恨。
2.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論語?學而》。
此話是孔子的學生子夏說的。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 出自《論語?學而》。
①[不己知]不了解我。
4.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①,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②。
” 出自《論語?為政》。
①[耳順]一聽見別人的言語便可分辨真假是非。
②[不逾矩]不越出規矩。
5.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出自《論語?為政》。
6.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①。
” 出自《論語?為政》。
①[殆(dài)]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7.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出自《論語?為政》。
8.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 出自《論語?為政》。
9.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①也。
” 出自《論語?裏仁》。
①[自省(xǐng)]檢查自己。
10.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 出自《論語?公冶長》。
1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出自《論語?公冶長》。
12.子曰:“質勝文則野①,文勝質則史②。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出自《論語?雍也》。
①[野]粗野。
②[史]虛浮。
1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出自《論語?雍也》。
14.子曰:“知①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動,仁者靜。
知者樂,仁者壽。
” 出自《論語?雍也》。
①[知(zhì)]同“智”。
15.子曰:“默而識①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出自《論語?述而》。
①[識(zhì)]記住。
16.子曰:“不憤①不啟,不悱②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 出自《論語?述而》。
①[憤]心求通而未得。
②[悱(fěi)]想說而說不出來。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出自《論語?述而》。
18.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遠。
出自《論語?泰伯》。
這是孔子的學生曾子說的話。
①[弘毅)剛強而有毅力。
19.子絕四①:毋意②,毋必③,毋固④,毋我⑤。
出自《論語?子罕》。
①[絕四]沒有四種毛病。
②[毋意]不憑空揣測。
③[毋必]不全盤肯定。
④[毋固]不拘泥固執。
⑤[毋我]不自以為是。
2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晝夜。
” 出自《論語?子罕》。
2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 出自《論語?子罕》。
22.子曰:“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①也。
” 出自《論語?子罕》。
①[凋]凋謝。
2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出自《論語?子罕》。
2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出自《論語?顏淵》。
25.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小人反是。
” 出自《論語?顏淵》。
26.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出自《論語?子路》。
27.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 出自《論語?子路》。
28.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論語?子路》。
2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①也。
” 出自《論語?憲問》。
①[不能]沒有能力。
30.子曰:“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 出自《論語?衛靈公》。
3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論語?衛靈公》。
32.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 出自《論語?衛靈公》。
33.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 出自《論語?衛靈公》。
34.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 出自《論語?衛靈公》。
35.子曰:“有教無類①。
” 出自《論語?衛靈公》。
①[有教無類]任何人我都可以給他教育,沒有區別。
36.既來之,則安之。
出自《論語?季氏》。
論語中有關於“義”的句子有哪些?
1.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2.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就在其中了!用不義的手段得到富貴,對我來說,(那些富貴)就象(天上的)浮雲。
”3. 子曰:見利思義,見危授命子路問怎樣才是一個完美的人,孔子說:“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清心寡欲,卞莊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藝;再用禮樂增加文采,就可以算完人了。
”又說:“現在的完人又何必這樣呢,見到財利時,能想到道義;見到國家有危難時,願付出生命;長期處於貧困的境遇也不忘平日的諾言,也就可以算做完人了。
”4. 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問仁。
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樊遲問怎樣才是“智”,孔子說:“專心致力於(倡導)人民應該遵從的仁義道德,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不可沉迷於靠鬼神求福),就可以算明智了。
”又問仁,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就算仁了。
”5. 子曰:“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孔子說:“真正的通達是:品質正直,懂禮義;善於觀察別人講話的臉色;常考慮如何謙恭待人。
”6. 子曰:“信近於義,言可複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孔子說:“講信用要符合於義,(符合於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於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
論語中關於友善的句子
《論語》中記載了不少人的友善表現。
1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第一》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3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4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5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論語》
求幾天論語中有關學習的句子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中關於“惠”的句子有哪些啊
論語中關於誠信的句子:(1)恭,寬,信,敏,惠。
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2)信近於義,言可複也。
恭近於禮,遠恥辱也。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3)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
(4)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主忠信。
無友不如已者。
過,則勿憚改。
(5)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6)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7)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8)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9)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
”曰:“恭,寬,信,敏,惠。
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10)言必信,行必果。
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1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1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3)主忠信,徙義,崇德也。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誠不以富,亦隻以異。
(14)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15)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16)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17)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18)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主忠信。
無友不如己者。
過則勿憚改。
(19)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裏,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
(20)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21)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22)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23)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24)主忠信,徙義,崇德也。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誠不以富,亦隻以異。
(25)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26)信近於義,言可複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27)主忠信,徙義,崇德也。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論語中關於君子的句子
學而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主忠信。
無友不如己者。
過,則勿憚改。
”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 為政第二 子曰:“君子不器。
” 子貢問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八佾第三 子曰:“君子無所爭。
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
其爭也君子。
”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嚐不得見也。
”從者見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 裏仁第四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者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比。
”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 公冶長第五 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 雍也第六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栗。
子曰:“與之釜。
”請益。
曰:“與之庾。
”冉子與之栗五秉。
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
’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述而第七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靜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
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
”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
”孔子退,揖巫馬期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
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
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
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 泰伯第八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
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笑;出辭氣,斯遠鄙倍矣。
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 子罕第九 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鄉黨第十 君子不以紺□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必表而出之。
先進第十一 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
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 子張問善人之道。
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子路、曾、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杏漫},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
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赤各言其誌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後。
曾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誌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子路第十三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名不正,則言不訓;言不訓,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於其言,無所而已矣!”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論語》中強調責任重要性的句子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