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為政第二 子曰:“君子不器。”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八佾第三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嚐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裏仁第四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者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比。”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公冶長第五 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雍也第六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栗。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栗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述而第七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靜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泰伯第八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笑;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子罕第九 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鄉黨第十 君子不以紺□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必表而出之。 先進第十一 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子路、曾、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杏漫},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赤各言其誌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後。曾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誌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子路第十三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訓;言不訓,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而已矣!”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憲問第十四 南宮適問於孔子曰∶“羿善射,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衛靈公第十五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斯濫矣。” 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有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哈不憂貧。”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李氏第十六 李氏將伐顓臾。冉有李路見於孔子曰∶“李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幹戈於邦內,吾恐李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嚐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遠其子也。” 陽貨第十七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遊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佛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而不食!”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既沒,新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 衛子第十八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禮不勤,五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士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 子張第十九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雲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子夏聞之曰:“噫!言遊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期行,綏之期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堯曰第二十 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論語中關於君子的句子
學而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主忠信。
無友不如己者。
過,則勿憚改。
”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 為政第二 子曰:“君子不器。
” 子貢問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八佾第三 子曰:“君子無所爭。
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
其爭也君子。
”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嚐不得見也。
”從者見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 裏仁第四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者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比。
”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 公冶長第五 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 雍也第六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栗。
子曰:“與之釜。
”請益。
曰:“與之庾。
”冉子與之栗五秉。
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
’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述而第七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靜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
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
”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
”孔子退,揖巫馬期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
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
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
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 泰伯第八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
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笑;出辭氣,斯遠鄙倍矣。
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 子罕第九 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鄉黨第十 君子不以紺□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必表而出之。
先進第十一 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
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 子張問善人之道。
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子路、曾、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杏漫},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
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赤各言其誌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後。
曾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誌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子路第十三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名不正,則言不訓;言不訓,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於其言,無所而已矣!”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
論語中突出君子之風的句子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論語》 (譯:君子不會誇誇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周易》 (譯: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
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 (譯: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
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 (譯: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淨,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
小人心裏欲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
)
論語中說人品格的句子
九思:《論語·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四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的思義。
”三戒:《論語·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年,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三畏:《論語·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狎(xia)大人,侮聖人之言。
”釋義(1)孔子說:“君子有九種思考的事情:看,要思考是否看清;聽,要思考是否聽清楚;自己的臉色,要思考是否溫和;神色,要思考是否謙恭;言談時,要思考是否忠誠;辦事,要思考是否謹慎;遇到疑問,要思考是否要向別人詢問;憤怒時,要思考是否有後患;取財利時,要思考是否合乎義。
”(2)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年少之時,血氣不成熟,要解除對女色的迷戀;等到身體成熟了,血氣方剛,要解除與人爭鬥;等到老了,血氣已經衰弱了,要解除貪得無厭。
”(3)孔子說:“君子有三件應敬畏的事: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貴的人,敬畏聖人的話。
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不敬畏天,不尊重地位高貴的人,輕侮聖人的言論。
”
《論語》中保持君子風格的一句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2.《論語》中認為能保持君子風格的一句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3.談“學”與“思”辨證關係的句子是: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4.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8.見賢思齊焉,見不賢則內自省也9.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10.恕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1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12.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
請舉出中帶有"君子"一詞的三句話
《論語》中沒有直接形容君子獨處時候的內容。
但是,像曾子所說的“日三省乎吾身”這樣的事情,以及孔子所說“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這樣的要求,恐怕隻有在獨處的條件下才能做到。
另外,《論語》中還舉了一個君子獨處的一個很好的事例,就是孔子稱讚顏回的一段話——“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在回也!”...
《論語》中的道德(句子)
【原文】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 【譯文】 孔子說:“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 【評析】 這一段話常常被人們所引用。
孔子所說的道究竟指什麼,這在學術界是有爭論的。
我們的認識是,孔子這裏所講的“道”,係指社會、政治的最高原則和做人的最高準則,這主要是從倫理學意義上說的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1),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 【注釋】 (1)約:窮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於仁道;利仁,認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譯文】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
仁人是安於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 【評析】 在這章中,孔子認為,沒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長久地處在貧困或安樂之中,否則,他們就會為非作亂或者驕奢淫逸。
隻有仁者安於仁,智者也會行仁。
這種思想是希望人們注意個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環境下都做到矢誌不移,保持氣節。
【原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 【譯文】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
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麼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 【評析】 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觀。
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這一段內容,似乎孔子主張人們隻要仁、義,不要利、欲。
事實上並非如此。
任何人都不會甘願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
但這必須通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取。
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
這種觀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
這一章值得研究者們仔細推敲。
【原文】 子曰:“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譯文】 孔子說:“士有誌於(學習和實行聖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對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道的。
” 【評析】 本章所講“道”的含義與前章大致相同。
這裏,孔子認為,一個人斤斤計較個人的吃穿等生活瑣事,他是不會有遠大誌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與這樣的人去討論什麼道的問題。
【原文】 子曰:“君子懷(1)德,小人懷土(2);君子懷刑(3),小人懷惠。
” 【注釋】 (1)懷:思念。
(2)土:鄉土。
(3)刑:法製懲罰。
【譯文】 孔子說:“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君子想的是法製,小人想的是恩惠。
” 【評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與小人這兩個不同類型的人格形態,認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們胸懷遠大,視野開闊,考慮的是國家和社會的事情,而小人則隻知道思戀鄉土、小恩小惠,考慮的隻有個人和家庭的生計。
這是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區別點之一。
【原文】 子曰:“道(1)之以政,齊(2)之以刑,民免(3)而無恥(4),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5)。
” 【注釋】 (1)道:有兩種解釋:一為“引導”;二為“治理”。
前者較為妥貼。
(2)齊:整齊、約束。
(3)免:避免、躲避。
(4)恥:羞恥之心。
(5)格:有兩種解釋:一為“至”;二為“正”。
【譯文】 孔子說:“用法製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隻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製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 【評析】 在本章中,孔子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
孔子認為,刑罰隻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規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
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國家時有不同於法製的特點。
但也應指出:孔子的“為政以德”思想,重視道德是應該的,但卻忽視了刑政、法製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論語中關於君子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