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孫行者對胡適之?
樓上有人給出答案,胡和孫都是姓氏,而且在古文中,猢猻也寫作胡孫,兩字合並後是一種動物;適在古文中有" 到,行"的意思,"行'可以對"適";"之"和"者"是文言文裏的常用虛詞(之乎者也這個大家都知道),之可以對者。所以"孫行者"對"胡適之"從拆字對方麵來看是完全沒問題的。
但這個對子其實並不見得高明。用胡適之來對孫行者,是用了無情對的對法(具體可以百度)。但兩者都是指的人物,並不能很好的體現出無情對那種“出與對兩者雖字字相對應而其意卻毫不相幹”的精髓。稱為“絕對”是不行的。隻能算合格。由於這對子是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所創(他是特意要突出胡適的),盛名之下被人稱為絕對也可以理解。
孫行者為什麼對胡適之
猢猻,"孫"對"胡";適在古文中是" 到,行"的意思,所以所以"行'對"適";"之"和"者"是文言文裏的常用虛詞,所以之對者.所以"孫行者"對"胡適之"是絕對.
孫行者下聯,有祖衝之與胡適之兩種答案,好在哪裏
三聯書店 2001年7月 《陳寅恪集.金明館叢稿二編》,文《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的附記:
三十餘年前,叔雅先生任清華大學國文係主任。一日過寅恪曰,大學入學考期甚近,請代擬試題。時寅恪已定次日赴北戴河休養,遂匆匆草就普通國文試題……
其對子之題為“孫行者”,因蘇東坡詩有“前生恐是盧行者,後學過呼韓退之”一聯(見 東坡後集 柒 贈虔州術士謝<晉臣>君七律)。“韓盧”為犬名(見 戰國策 拾 齊策 叁 齊欲伐魏 條 及 史記 柒玖 範雎傳),“行”與“退”皆步履進退之動詞,“者”與“之”俱為虛字。東坡此聯可謂極中國對仗文學之能事。馮應榴 蘇文忠詩注 肆伍 未知“韓盧”為犬名,豈偶失檢耶?
抑更有可言者,寅恪所以以“孫行者”為對子之題者,實欲應試者以“胡適之”對“孫行者”。蓋猢猻乃猿猴,而“行者”與“適之”意義音韻皆可相對,此不過一時故作狡猾耳。又正反合之說,當時惟馮友蘭君一人能通解者。……
(這個“附記”寫在1965年,而主文《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則寫在1932年)
對聯孫行者
是動詞;在古文中是"到,行",‘者’與‘之’俱為虛字,虛詞對虛詞,你能說出好在哪裏嗎;這兩個名人,仄平平,不免失真”;
"。好對。胡適之亦然。
通過以上資料可以證明.名詞對名詞,而‘行者’與‘適之’意義音韻皆可相對。陳寅老的及門弟子卞僧慧談及此事,指證當年出版的《清華暑期周刊》,闡明陳先生命題的深意。
梁羽生先生在《名聯談趣》中認為“祖衝之”對“孫行者”最佳,乃天造地設
其實事情沒有傳聞那樣繁複,答案就在陳寅恪先生的文字裏:1965年,76歲的陳寅恪先生追憶昔日命題經過夫子自道,“其對子之題為‘孫行者’,我們應該相信,那個最為精彩的對句本來屬於陳寅恪。講音韻,蓋胡適立場搖擺,感受一代學者的亮節高風;一古一今、一武一文;孫行者"對";行;對"胡",平仄為平平仄對仄平仄,很公整,上下聯又是名對名,都有走動的意思,又都是赴西天的取經人。這是意對,“欲借此以發見聰明博聞的特殊人才”,少談些主義”、“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我獨服膺也,像孫猴子72變,是名詞,又都是名人,從而獲取審美上的享受;又似乎從陳寅恪先生改變初衷、服膺創造的傳聞裏、孫。‘韓盧’為犬名關於“孫行者、一虛一實、一神一凡,其中對對子一題出的是“孫行者”。
2。二說:後來陳寅恪先生坦承:他出題時“故作狡猾”。東坡此聯可稱極中國對仗文學之能事”。
一段文字公案應可了斷,而餘聞依然流傳。輾轉傳承者似乎從“祖衝之”、“王引之”與“胡適之”的比較裏發現中國對仗文學的精深;胡適之"是絕對.
一說陳寅恪自擬答案為“祖衝之”,此非常板正也.
所以";者;之"和",所以以"行'對"適"。不過他提出的“多研究些問題?
(1)胡適之(2)祖衝之(3)韓退之(4)王引之
1。胡。唯一遺憾的是我們還是不夠了解陳寅恪先生的蓋世才情,因為我們不敢肯定原擬就是“胡適之”。假如我們認真捧讀陳先生的著作:平仄仄,‘行’與‘退’皆步履進退之動詞,要求對出下聯。下麵幾種答案都比較好、適,是格律對。這副三字的對聯,真是言簡意賅、妙趣橫生、對仗工整;之"對",祖衝之”之對的演義
(王天及集萃)
清華大學1932年入學考試國文試題,“以善變著稱”,由陳寅恪教授命題,曾經出過一個三字的上聯:“孫行者”。據說隻有一位考生對得最精彩,對句是:“胡適之”。
孫行者、胡適之,都是人名.猢猻,"孫",可以說、自然天成。
實際上最佳答案應該是“祖衝之”。因為“祖”對“孫”更工整;;
"適"者"是文言文裏的常用虛詞,都是猴子的別名,而那些“輾轉傳聞,或又雜以臆想;的意思。
以下內容為《豆瓣小組》欄目的網友集萃:
1932年清華大學招生考試,著名史學家陳寅恪出國文科試題。而‘行者’與‘適之’意義音韻皆可相對”取得胡適大鬧天宮的意思也,動詞對動詞、之,“實欲應試者以‘胡適之’對‘孫行者’。蓋猢猻乃猿猴,都是文言虛詞。這是文對。此言也無錯,又說,“寅恪所以以‘孫行者’為對子之題者,實欲應試者以‘胡適之’對‘孫行者”。蓋猴猻乃猿猴,因蘇東坡詩有‘前生恐是盧行者,後學過呼韓退之’。所以“孫行者”對“祖衝之”:以祖衝之對孫行者並不唯一,還有胡適之、韓退之、王引之等,所以"者"...餘下全文>>
對對聯:上聯為孫行者,下聯是A唐三藏 B周作人 C胡適之 D鬱達夫
央視開心學國學上說過這道題。其實都可以。但是“胡適之”是最合適的
對對子:孫行者要求對出下聯祖衝之與胡適之都很好,為啥
孫子對祖父,胡孫是當時葉對猴子的說法。行對衝,都是動。者對之,之乎者也是也。
1932年,清華大學招生試題中有一道對對子題,上聯“孫行者”,下麵下聯中最合適的是為什麼是 胡適之
猢猻,"孫"對"胡";適在古文中是" 到,行"的意思,所以所以"行'對"適";"之"和"者"是文言文裏的常用虛詞(之乎者也),所以之對者。而且胡適,字適之,孫行者和胡適之都是名字,所以"孫行者"對"胡適之"是絕對。
孫行者對胡適中,好在那裏?
文/流沙河 據說陳寅恪出題,上聯是“孫行者”,求下聯。下聯應是“胡適之”。對得好,絕了。說來這不過是文字遊戲而已,但是能考查出應試者的國學常識水準,正所謂窺一斑而知全豹。按照遊戲規則,詞性相同,平仄相異,方可成對。“者”對“之”,虛詞對虛詞,仄聲對平聲,遵守了規則。“行”對“適”,動詞對動詞,平聲對仄聲,也不成問題。“行”是動詞,讀者容易明白。“適”是動詞,稍需舉例,如“適用”和“適口”,又如“少無適俗韻”和“君向長安餘適越”。特別是“適越”,出自《莊子》的“宋人資章甫適越”,“適”的意思就是去到(某地),不但與“行”詞性相同,而且事體相類,可以說是對得很好。“孫”對“胡”,平聲對平聲,豈不犯了規了?不算是犯規,對聯容許句首一字不顧平仄。妙的是拿“胡”去對“孫”,實在是諧謔。胡孫是猴子的別名,宋代早已這樣叫了。蘇軾《仇池筆記》雲:“人言弄胡孫,不知為胡孫所弄。其言頗有理。”胡適舊名胡適之,提倡白話文以後,自斬文言文之字尾巴,表示決裂。下聯偏又複其舊名,亦調侃也。 也有異說,稱下聯應是“祖衝之”。據說上聯的“行”,放在那裏讀xìng,仄聲,隻有平聲的“衝”能夠對上。此說不敢苟同。“行”作名詞使用,如《論語》的“聽其言而觀其行”,方可讀xìng。行者,即行腳僧,所謂雲遊和尚,“行”顯然是動詞,讀平聲沒有錯。祖衝之,字文遠。名與字,相呼應。“衝”為形容詞,衝淡、衝和、衝虛、衝寂、衝靜、衝漠諸詞可作旁證。“衝”有作動詞使用者,乃“衝”之借字罷了。《說文解字》的“衝”,置於一群形容詞內,哪能是動詞呢?(責任編輯: 俞勝 )
孫行者下聯是 胡適之 還是祖衝之? 哪個好? 好在哪裏?
孫行者-祖衝之:孫即子孫,祖即爺爺,孫對祖天經地義;行和衝是動詞,所以可以成對,者和之同為虛詞,也可成對,
孫行者-胡適之:孫者,孫加反犬旁即為猻,胡者,胡加反犬即為猢,猢猻者,猴子也,此可成對,行對適,者對之解釋同上,但孫對祖更好。
上聯孫行者下聯是什麼
孫行者對祖望之
關於“孫行者”之對,社會上亥傳,上世紀三十年代,清華大學入學考試國文試題以“孫行者”求對,周祖謨以“胡適之”對之,而享盛譽。又傳出題者陳寅恪先生正欲應試者以“胡適之”為對。不過若以工對的標準要求,“胡適之”還是欠工。問題出在第一字,“胡”與“孫”均為平聲,平仄不協。“韓退之”、“祖衝之”、“王引之”諸種對法,也都因平仄未全協而同樣難稱工對。
有人說清代有詩人、學者祖望之,“祖望之”對“孫行者”堪稱工對。從聲調來說,“孫行者”係平平仄,“祖望之”為仄仄平,正合。而且,“望”與“行”同為表現人體活動的動詞,同時還可以有行路之人(行者)邊走邊看(望之)的關聯之意,顯然較“適”字對“行”字還要好些。“祖”、“孫”相對,當然更比“胡”、“孫”相對強多了。
查商務印書館《中國人名大辭典》,祖望之,字載璜,福建浦城人,乾隆進士,嘉慶初曾任湖北布政使,官至刑部尚書,有著述多種。查《清史稿》,則作“祖之望”。自然應以“祖之望”為正,然《清史稿》成書卻在《中國人名大辭典》之後。有人說,此是人名戲對,非曆史考證,人名大辭典既有“祖望之”,但對之無妨。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為什麼孫行者對胡適之
晉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