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方麵就別提孔子了,他專長的是克己複禮。華子,誰啊?不知道哪方的大神,老子在養生方麵有一套的,具體可分三個方麵講,第一人與社會方麵,老子主張無為處世,君子得時則駕不得時蓬累而行,就是見機行事不妄為的意思,這個層麵做好可以避免很多政治上的打擊,第二個方麵是人與人的方便,老子主張人與人要真誠要簡單,免去繁文禮節可以節約時間去做正能量的事,第三方麵是個人修煉,內丹修煉,就是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這三個方麵做好則可稱為得道
關於養生的句子
1、名高折人壽,思苦減天年。
2、養生者,不過慎起居飲食,節聲色而已。
節在未病之前,而服藥在已病之後。
3、富貴何欣欣,貧賤何戚戚,一為利所驅,至死不得息。
4、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運動是步行。
5、七情之病也,看花解悶,聽曲消愁,在勝於服藥者矣。
6、要想健康快樂,學會自己找樂。
7、製怒者當涵養於未怒之先。
8、千保健,萬保健, 心態平衡是關鍵。
9、獨抱濃愁無好夢。
10、嗜欲正濃時,能斬斷;怒氣正盛時,能按捺;此皆學問得力處。
11、憂悲多恚,病乃成積;好憎繁多,禍乃相隨。
12、妻賢夫病少,好妻勝良藥。
13、要活好,心別小;善製怒,壽無數。
14、醫不三世,不服其藥。
15、多食則氣滯,多睡則神昏。
...
激勵人養生的句子
1、健康的身體乃是靈魂的客廳,有病的身體則是靈魂的禁閉室。
——培根2、放情者危,節欲者安。
——桓範3、身體要過著一種有規則的、有節製的生活,方才能保持健康。
——誇美紐斯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5、善養生者慎起居,節飲食,導引關節,吐故納新。
——蘇軾
詩經 禮記 老子中的經典語句
[原文] 寵辱若驚①,貴大患若身②。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③,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⑤。
[譯文] 受到寵愛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把榮辱這樣的大患看得與自身生命一樣珍貴。
什麼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慌失措?得寵是卑下的,得到寵愛感到格外驚喜,失去寵愛則令人驚慌不安。
這就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恐。
什麼叫做重視大患像重視自身生命一樣?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我有身體;如果我沒有身體,我還會有什麼禍患呢?所以,珍貴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愛惜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注釋] ①寵辱:榮寵和侮辱。
②貴大患若身:貴,珍貴、重視。
重視大患就像珍貴自己的身體一樣。
③寵為下:受到寵愛是光榮的、下等的。
④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意為如果我沒有身體,有什麼大患可言呢? ⑤此句意為以貴身的態度去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給他;以愛身的態度去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給他。
[引語] 這一章講的是人的尊嚴問題。
老子強調"貴身"的思想,論述了寵辱對人身的危害。
老子認為,一個理想的治者,首要在於"貴身",不胡作妄為。
隻有珍重自身生命的人,才能珍重天下人的生命,也就可使人們放心地把天下的重責委任於他,讓他擔當治理天下的任務。
在上一章裏,老子說到"為腹不為目"的"聖人",能夠"不以寵辱榮患損易其身",才可以擔負天下重任。
此章接著說"寵辱若驚"。
在他看來,得寵者以得寵為殊榮,為了不致失去殊榮,便在賜寵者麵前誠惶誠恐,曲意逢迎。
他認為,"寵"和"辱"對於人的尊嚴之挫傷,並沒有兩樣,受辱固然損傷了自尊,受寵何嚐不損害人自身的人格尊嚴呢?得寵者總覺得受寵是一份意外的殊榮,便擔心失去,因而人格尊嚴無形地受到損害。
如果一個人未經受任何辱與寵,那麼他在任何人麵前都可以傲然而立,保持自己完整、獨立的人格。
[評析] 本章所講關於"貴身"和人的尊嚴問題,大意是說"聖人"不以寵辱榮患等身外之事易其身,這是接著上一章"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的而言的。
凡能夠真正做到"為腹不為目",不為外界榮辱亂心分神者,才有能力擔負治理天下的重責。
對於本章主旨,王夫之作過如下精辟的發揮。
他說:"眾人納天下於身,至人外其身於天下。
夫不見納天下者,有必至之憂患乎?寵至若驚,辱來若驚,則是納天下者,納驚以自滑也。
大患在天下,納而貴之與身等。
夫身且為患,而貴患以為重累之身,是納患以自梏也。
惟無身者,以耳任耳,不為天下聽;以目任目,不為天下視;吾之耳目靜,而天下之視聽不熒,驚患去已,而消於天下,是以百姓履籍而不匹傾。
"(王夫之:《老子衍》) 一般人對於身體的寵辱榮患十分看重,甚至於許多人重視身外的寵辱遠遠超過自身的生命。
人生在世,難免要與功名利祿、榮辱得失打交道。
許多人是以榮龐和功利名祿為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是為享榮華富貴、福佑子孫。
總之,人活著就是為了壽、名、位、貨等身邊之物。
對於功名利祿,可說是人人都需要。
但是,把它擺在什麼位置上,人與人的態度就不同了。
如果你把它擺在比生命還要寶貴的位置之上,那就大錯特錯了。
老子從"貴身"的角度出發,認為生命遠過貴於名利榮寵,要清靜寡欲,一切聲色貨利之事,皆無所動於中,然後可以受天下之重寄,而為萬民所托命。
這種態度基本上是正確的。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
強行者有誌。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壽。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
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衝,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辯若訥。
靜勝躁,寒勝熱。
清靜為天下正。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
天下之牝。
牝常以靜勝牡。
以靜為下。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
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
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善為士者不武。
善戰者不怒。
善勝敵者不與。
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
是謂用人之力。
是謂配天之極。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強大處...
莊子老子孔子是怎樣養生的 古代名人的養生之道
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不但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同時還是個養生家,據說活了160多歲。
《史記》中說:“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
”老子老子認為,自然界是人類生命的源泉,人要維持生命活動,就必須順乎自然,並要適應自然變化的規律。
老子還要求,養生首先要做到:少私念、去貪心,並要有知足常樂的心態。
認為追逐榮利、嗜欲無窮,是招災惹禍之源,是傷身損壽之根。
老子在《道德經》一書中,多處提到靜和柔,認為柔和之氣是人體的生機之氣,就像出生嬰兒生機盎然、朝氣蓬勃。
所以說,當我們常處於靜和柔中,有利於生發人體的真元之氣。
老子的順乎自然、怡淡寡欲、靜養柔氣的養生觀點,後經曆代醫家和養生學家的不斷補充、提高,逐發展成為我國獨特的“中醫養生之道”。
莊子繼老子之後的道家代表人物莊子,也是著名的養生家。
在人均壽命隻有30多歲的先秦時代,莊子竟然活到了83歲,這在當時來說,不能不算是創下了高壽的奇跡。
莊子雲:“人之養生亦當如是,遊於空虛之境,順乎自然之理。
”這裏的“空虛之境”並不是寄情於虛無縹緲,而是說要保持健康、贏得長壽,就須清心寡欲,遵循自然法則。
而所謂的“清心寡欲”,指的是決定長壽的主要因素在於人的思想情誌,因此莊子十分推崇心境平和、從容自得、處世曠達。
從莊子以上言論我們不難看出:人要想達到健康長壽,首先要做到無憂無慮、安逸自在。
另外,莊子還特別強調養生要保持平常心、涵養自製力。
《莊子·讓玉》篇中日:“不能自勝而強不從者,此之為重傷者也。
”其意思是說,不能克製自己消極的情緒,而又硬去不順從自我感情,錯誤的觀念就會和良知相抵牾,反而平添了內心的煩惱,這樣最易造成自傷而折壽。
除此之外,莊子還將老子的“少私寡欲”發展成“無欲”。
並明確指出:隻有做到徹底的“忘我”,才能達到真正的“無欲”;隻有在“清靜無為”中,才能獲得真正的養生之道,而盡其天年。
莊子還認為:養生就像庖丁解牛那樣,找出規律、遊刃有餘、不受損傷,便可達到保身、全生、延長壽命的目的。
孔子春秋末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盡管他一生坎坷,其政治理想在當時無法得到實施,可還是活了73歲。
而他長壽的主要原因,就是注重養生之道。
孔子晚年對飲食很有講究,有八不食的習慣,從現在的保健、飲食衛生觀點來看,大部分也是正確的。
這八不食是:食物變顏色了不吃、食物變味了不吃、糧食陳舊了不吃、魚和肉不新鮮了不吃、不時新的菜蔬不吃、烹調不當的食物不吃、佐料放得不妥的飯菜不吃、從市場上買回來的酒和熟肉不吃。
除此之外,孔子還有一句名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在這裏“食”是指糧食,“膾”是指切碎了的肉。
意思是說,要多吃經過精加工的糧食,吃的肉也是切得越細越好。
孔子認為:隻有美食精細,才可頤年。
這句話對於上了歲數的人來說,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老年人的牙齒不好,腸胃的消化功能也大大減弱,如食物太粗,肉不切細,不煮爛,便咬不動,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孔子晚年堅持了以上這些飲食原則,保證了營養的攝入,無疑是他健康長壽的主要原因之一~
關於養生的詞彙
養生相關的詞語朝 夕 吟 一日複一夕, 一夕複一朝。
顏色改平常, 精神自損消。
胸中懷湯火, 變化故相招。
萬事無窮極, 知謀苦不饒。
但恐須臾間, 魂氣隨風飄。
終身履薄冰, 誰知我心焦? 〔晉〕阮籍:《一日複一夕》 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誌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 為於未有,治於未亂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老子》第64章 養壽為先,卻病為急 生身以養壽為先,養身以卻病為急。
經曰:“我命在我,不在於天,昧用者夭,善用者延。
” 〔明〕高濂:《遵生八箋》卷9《延年卻病箋上》 養生者保護為先 人之所欲,莫甚於生。
欲得其生,須重其生。
欲重其生,切莫輕生。
〔明〕張君寶:《張三豐先生全集?訓體文類?養生篇》 勿以小益而不修,勿以小損而不防 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
〔晉〕葛洪:《抱樸子內篇?極言》...
老莊思想中的養生思想有哪些?
【虛與靜】 以靜製動 動中取靜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
” 他相信萬物的根源是虛、靜的狀態,麵對世事的紛紛擾擾,老子提供了一套治療的妙方即“致虛守靜”。
老子在蓬勃生長的生命中,看出往複循環的道理。
他認為萬物雖然紛紛擾擾,但最終還得回到它原來的根,呈現靜的狀態。
他間接指出,人世間囂囂攘攘,最後還是以回到清靜的狀態為宜。
靜不是人們常常以為的消極,在老子的觀點中,有著以逸待勞、以靜製動、動中取靜的內涵,它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老子想闡明的是“動極則靜,靜極則動”的人生哲學。
如何保持“虛靜”?老子提出:一要“塞兌閉門”;二得“滌除玄覽”。
塞兌閉門,通俗地說就叫不被外物所累;滌除玄覽,則有“清除心中一切雜念”的意思。
這樣才能調理出一套保持心理平衡的學問。
【柔與水】 柔能克剛 水滴穿石 如果把“柔弱”之道應用在人生,老子認為“柔能克剛”,因為柔性的東西,綿綿若存,用之不動。
老子用草木來詮釋他的想法,他說草木在欣欣向榮時,形質是柔脆的,可以迎風搖曳,強雨不摧,花殘葉落時,就變成枯幹堅硬;人也是如此,活著的時候,身體柔軟,死了的時候,就變得非常僵硬。
水,最接近於這種觀念。
老子說,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是攻堅之強,卻也沒有可以勝過它的。
我們看看兩岸猿聲啼不住的長江三峽,兩岸的斷崖峭壁,不就是涓涓細流千年來的切刻之痕嗎?東海岸的海蝕天險,也是海用時間吻烙的戳記,水滴穿石的功力,不能小覷。
在老子的觀念中,柔弱並非軟弱無力的意思,其中有著堅忍不拔的性格。
老子的柔弱主張,也有“處下”、“不爭”、“利物”的人生觀點,及謙虛容物、海納江河的內涵。
【有與無】 有中也無 無中也有 在老子的觀念中,有與無是相隨相生的,無是相對於存在的觀念。
許多念都在相對的前提中產生,於是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也;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也。
意思是說,天下人的心都明白美的觀念產生後,就有醜的概念出現,但對於比美更美的事物,原來的美也會變成醜。
“相對”的哲理見證天下沒有“絕對”的美醜,但在一般人心理困擾中,隻會與最好的人比較,忘了與比自己不幸或與更差的人去比。
有與無事實上是相形不背的,困頓不如意時,何妨想想更落寞的那些人;飛黃騰達時,別忘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事實。
這麼一來,人生才不會因阻礙不通而喪失自我。
“有”、“無”之觀,建構了老子“道”的哲學。
這樣的道是“無”的法相存在,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之“道”,說明了萬物對立統一與周而複始的循環原理。
【謙下與不爭】 為而不爭 天長地久 老子說,他有三寶:一是慈;二是儉;三是不敢為天下先。
慈的人,可以勇;儉的人,可以廣;不敢為天下先的人,可以成器長。
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謙下”與“不爭”,那是老子的人生指導原則,也是道法自然的結果。
因此老子認為:“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 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穀之王,就是因為它善處於下流;上善若水,則是由於它善利於萬物而不爭。
老子點出了他的“寬心學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且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長生是老子之學說,也是他尋求心理平穩的法則。
而謙下與不爭,是一條自然且無法更改的法則。
爭名、爭利、爭錢、爭權是人類的四大業障,也是人類煩惱的主要來源,“不爭”則是滅絕煩惱的法寶。
【道法自然】 返璞歸真 順應自然 如果我們能用一句話解釋老子的人生思想,“道法自然”最是貼切。
老子看待人生,基本上處於“包容”的狀態,他相信這個世界是矛盾十足的世界;應付這樣的人生曆程,老子說出了他的看法:負陰而抱陽。
人的一生中會有難易、有無、長短、高低、前後、智愚、富窮的矛盾;矛盾的存在,在老子的眼中是一道永恒不變的習題。
認同悲歡離合是人世間無可避免的常態,才能從中尋覓出可以解除困頓的妙法。
矛盾的普遍存在,表示沒有任何人可以幸免,自己並非唯一痛苦者;如果真的為苦所擾,那正代表有紓解之道。
道法自然,提醒我們別去相信世界唯獨自己最悲的哲學,在自然的法則中,每個人都有他必須麵對的人生困境。
於是老子的道法自然可以將它解釋成“轉自然”,用順應自然的方式,將逆境扭轉成順境。
老子《道德經》雖然隻有短短五千言,卻是全世界共同重視的智慧寶典。
到目前為止,恐怕沒有任何一本哲學著作可以與它相提並論,無怪乎美國《紐約時報》將老子列名為世界十大古今作家之首。
老子的觀點並不是否定與退化的觀點,而是心理學家所謂的人性“自覺”,通過人文的反思,重塑自己的心靈,實現人我、物我的超然世界。
那是點燈的曆程,點一盞返璞歸真、自然素樸的心燈。
參考中華國學網文章《老子的養生智慧:自然與不爭是消除煩惱的良藥》
老子的作品有哪些?
老子的作品:著有《老子》(又名《道德經》)一書,共81章。
老子介紹: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
老子有兩個可能的身分,一是老聃,一是老萊子。
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老聃曾擔任守藏史(藏書室室長)。
著有《道德經》一書,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他的學說後被莊周發展。
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
到了唐朝武宗時期老子被定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但是早期的道士認為老子是太清神的手下。
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作品名稱:《道德經》外文名稱:Tao Te Ching作品別名:《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創作年代:春秋時期文學體裁:散文作 者:老子(李耳)章 節:81章中心思想:《道德經》的主題眾說紛紜,從不同角度解讀,《老子》呈現出不同麵相。
兩千多年的主流派是政體哲學或者管理哲學,如法家的韓非子就是從這個角度理解的。
韓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他的理論基礎是《道德經》;三國時期王弼也是這樣,他從管理角度來解釋《老子》;還有的從軍事角度解讀《老子》,比如《孫子兵法》;還有人說這是為人處世之道、生存之道,委曲求全,以柔克剛;《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從養生的角度來解讀《道德經》,修煉元氣然後得道;還有從成仙的角度來講,中國的道教產生於三國,張魯寫《老子想爾注》,是後來五鬥米教的經典。
《道德經》的思想解釋,《呂氏春秋·不二》用了一個字為其定義,即“柔”字。
《道德經》把中華民族的民族性通過《周易》、通過升華,以貴“柔”為核心,創造了完整的理想體係。
用三個關鍵詞概括《道德經》的思想體係:第一是“自然”,也就是事情本來的那個樣子,自然之性,天生的。
按照事物本來的樣子生長,就達到了生命的最佳狀態;第二是“無為”,不折騰,順應事物的自然本性。
“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順應事物的自然之性,這就是第三個詞:“道”,“道”是規律,順應自然本性就是根本的規律。
老子認為無形產生了有形,有形又分裂成為更複雜的東西,從而產生了整個有形的世界。
道是宇宙的第一動力,它產生了宇宙世界之後並沒有消失,並且存在於每一個事物之中。
因為道永遠和這個元氣的“一”在一起,萬物能夠發展、壯大、成功,就是要適應這種能量。
老子認為每一個有形事物之所以能夠發展就是使用了他內在的無形的宇宙動力,也就是“道”。
自然是事物的本性或天然狀態,事物的自然本性產生的外在表現就叫做自然。
“不學而能者,自然也。
自然者,無稱之言,窮極之辭也。
”自然而然,本來就是。
每個事物生來都有自然之性,自然之性的展現就是這個事物的自然。
在道家看來“自然”是萬物的最佳狀態,“道”通過萬物的“自然”表現出來。
古代老子是個什麼樣的人
指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其被唐皇武後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中文名: 李耳 別名: 老聃 國籍: 中國(春秋·楚) 民族: 華夏族 出生地: 苦縣(今河南鹿邑,一說安徽渦陽) 出生日期: 約前571年 逝世日期: 前471年 主要成就: 道家學派創始人 辯證法思想 代表作品: 《道德經》 目錄 人物簡介 老子著作 老子傳說老子出生 鍾馗與老子 老子哲學 老子軼事老子出生 聰穎少年 入周求學 孔子問禮 高論生死 函穀著書 點化陽子居 論養生經 再授孔丘 老子出關 聖人辭世 老子後裔 老子文化 道教老子 貼吧相冊 人物簡介 老子著作 老子傳說 老子出生 鍾馗與老子 老子哲學 老子軼事 老子出生 聰穎少年 入周求學 孔子問禮 高論生死 函穀著書 點化陽子居 論養生經 再授孔丘 老子出關 聖人辭世 老子後裔 老子文化 道教老子 貼吧相冊 展開 編輯本段人物簡介 李耳[1](約前571~前471),字伯陽,又稱老聃(dān),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裏(安徽渦陽,河南鹿邑互有爭論)人。
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 老子標準像 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後人稱其為“老子”(古時“老”字的讀音和“李”字相同)。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第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裏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諡曰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
”按:①東漢邊韶《老子銘》:“老子,姓李,字伯陽,楚相縣人也。
……相縣虛荒,今屬苦,故城猶在,在瀨鄉之東,渦水處其陽。
”《水經注》卷二三載:“渦水又曲東,逕相縣故城南。
”②東漢桓帝永興元年譙令長沙王阜所立碑說:“老子生於曲渦間。
”曹丕《臨渦賦》提到了曲渦:“蔭高樹兮臨曲渦,微風起兮水增波。
”③晉葛洪《神仙傳》載“(老子)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
”《大明一統誌載:“流星園,在亳州天靜宮南,碑雲:有星突流於園,老子因而降誕,即此。
元有聖母殿,遺址尚存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周國都洛邑任藏室史,他博學多才,孔子周遊列國時向老子問禮。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穀關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或《老子》或《老子五千文》)。
相傳老子在此關點化了函穀關總兵尹喜。
後一路西行至盩厔,觀此處依山傍水(終南山田峪河)、峰巒起伏,遂在此駐足,並結草為樓修行說經。
沿傳至今世稱樓觀台。
為國家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內存曆代文人騷客墨跡碑石三百餘座。
史稱道教發源地。
老子去世後葬於距此八公裏的西樓觀,現存老子墓。
某些辯證物主義者認為《道德經》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
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個源頭,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
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並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內核。
道教出現後,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道教稱其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從《列仙傳》開始,老子就被尊為神仙。
《道德經》的國外版本有一千多種,是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中國書籍。
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 老子 ,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
《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麵,“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複為奇,善複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這本書。
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也有人認為是老萊子,也是楚國人,跟孔子同時,曾著書十五篇宣傳道家之用;還有人認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子死後一百多年的時間裏。
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其《史記》的《老子韓非列傳》中即說明了當時對老子何其人有過此兩種猜測。
“或曰:老萊子亦老萊子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
”當時司馬遷也疑老子即為老萊子。
現在很多學者都采用第一種說法,認為老子就是李耳,春秋末年人。
編輯本段老子著作 《老子道德經一則》竇中亮 老子在函穀關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或《道德真經》。
《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
《道德經》分為上下兩冊,共81章,前37章為上篇道經,第38章以下屬下篇德經,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
好聽的詩句,有文采的句子。
1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鳳棲梧》2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佚名《詩經邶風擊鼓》3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鵲橋仙》4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李白《三五七言》5有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佚名《鳳求凰琴歌》6這次我離開你,是風,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擺一擺手,一條寂寞的路便展向兩頭了.-鄭愁予《賦別》7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李白《三五七言》8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元稹《離思五首其四》9君若揚路塵,妾若濁水泥,浮沈各異勢,會合何時諧?-曹植《明月上高樓》10淒涼別後兩應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納蘭性德《虞美人》11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張籍《節婦吟》12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讓我們結一段塵緣.-席慕蓉《一棵開花的樹》
幫我想一些書法題字的句子,經典的,越多越好
1、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詩經王風黍離) 2、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詩經風相鼠) 3、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詩經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小雅鶴鳴) 5、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詩經大雅抑) 6、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尚書) 7、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大禹謨) 8、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國語) 9、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10、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左傳) 11、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14、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 15、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 16、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 1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顏淵)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衛靈公) 1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述而) 20、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
(論語子罕) 2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 22、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子罕) 23、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論語) 2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 2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 2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子路) 2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 28、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禮記禮運) 29、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禮記中庸) 30、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禮記學記) 3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學記) 32、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 33、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楚辭卜居) 34、盡信書,不如無書。
(孟子盡心下) 35、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告子下) 3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孫醜) 37、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上) 38、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孟子盡心上) 39、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醜) 40、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41、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子勸學) 4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養生主) 43、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莊子) 44、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中庸) 45、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淮南子說林訓) 46、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戰國策荊軻刺秦王) 4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記李將軍傳) 48、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
(史記陳涉世家) 49、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
(史記高祖本紀) 50、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
(史記留侯世家) 51、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史記報任少卿書) 52、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史記淮陰侯 列傳) 53、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漢書枚乘傳) 54、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漢枚乘上書諫吳王) 5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漢樂府長歌行) 56、疾風知勁草,歲寒見後凋。
(後漢書王霸傳) 57、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後漢書馮異傳) 58、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後漢書廣陵思王荊傳) 59、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後漢書宋弘傳) 60、誌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
(後漢書) 61、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三國曹操龜雖壽) 62、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三國曹操短歌行) 63、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
(三國諸葛亮誡子書) 64、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三國諸葛亮誡子書) 65、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劉備) 66、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西晉陳壽三國誌) 67、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東晉陶淵明雜詩) 68、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東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69、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
(南朝蕭鐸) 70、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北齊書元景安傳) 71、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新唐書元行衝傳) 72、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唐太宗贈蕭禹) 73、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74、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唐王之渙登鸛雀樓) 75、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唐王昌齡從軍行) 76、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唐李白論詩) 77、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
(唐李白上李邕) 78、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唐李白宣州謝餞別校書叔雲) 79、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唐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 80、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
(唐李白將進酒) 81、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唐李白行路難) 82、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淩滄海。
(唐李白江上吟) 83、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老子養生理念是什麼時候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