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實句子的有: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從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寫虛句子得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實寫的作用是:詩人勾勒出了大海包容萬千的壯麗景色。
虛寫的作用是:表現了大海吞吐日月和詩人宏偉的抱負.
觀滄海 一詩中虛寫的句子是:
A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B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C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D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E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F實景: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虛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2A頷聯: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頸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頷聯就是第二聯,頸聯就是第三聯)B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觀滄海中采用情景交融虛實相映的寫法請找出些實景的句子說說在詩中...
1水何澹澹 山島竦峙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 若出其裏作者從視線所看到的景色(實):山島、水流,之中,而引發了聯想(虛):日月星辰的運轉,這是靠思想激發出來的,虛實結合 更能體現詩的主體,呼應後來的“幸甚至哉,歌以詠誌”漢體裁詩歌大多用來抒發情感,情感是虛的 要靠實景來鋪墊進而引發,嗬嗬 自己瞎編的 希望能幫助你
觀滄海賞析改寫名句等問題
1、賞析——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八月,曹操借許攸之計,揮鞭北指,以少勝多,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部的烏桓族(當時遼東半島上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及袁紹的殘餘勢力,統一了北方。
是年九月,曹操在歸途中登上碣石山(位於今河北省東亭縣西南的大碣石山。
此山現已不存,相傳已沉入大海),觀看滄海壯麗景色。
此時,曹操躊躇滿誌,意氣昂揚,揮筆即書,便有了《觀滄海》一詩。
這首詩寫景由近及遠,由實到虛,動靜結合,虛實並用,層次分明,狀盡大海浩淼無垠、吞吐日月的宏大氣勢,實際上是極寫詩人那如“滄海”般的情懷,抒發了詩人決心消滅所有殘敵,誓統中國的壯誌豪情。
建議讀者不妨在文本閱讀在中,按照詩人暢懷獨立大海之濱,“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抒發了什麼”的創作思路來賞析這篇千古名作。
詩的正文可分三層:詩的開頭二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交代詩人觀海的地點,這是繼承《詩經》中直陳其事的寫法,顯得很質樸。
滄海,即大海,這兩句的意思是“我向東登上碣石山,以便來把滄海觀。
”這兩句點出了詩人觀望滄海的地點——碣石山,其中的“臨”、“觀”二字,傳達出了詩人躍馬揚鞭,高瞻遠矚的昂揚氣概。
滄海,又可理解為英雄詩人對滄海桑田的感慨。
此時的曹操所向披靡,得勝而歸,躊躇滿誌,意氣昂揚,雄心勃勃,氣吞山河,一副“得誌才子”的形象(遠非後來赤壁敗戰,失魂落魄的曹丞相所能比)。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湧起”) 以下六句描寫詩人憑海觀景所見。
海水蕩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
這一層全是寫實景。
此時的曹操看到的一切景象,都如同他此刻的心情一樣美好。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何:何其,多麼。
澹澹:水波蕩漾的樣子。
竦峙:高高聳立。
竦,同“聳”,高。
峙:立。
蕭瑟:秋風吹動草木的聲音。
洪:大。
意思是“海水蕩漾多麼遼闊,山島聳立於水的中間。
樹木蔥蔥遍地生,百草繁密又茂盛。
陣陣秋風瑟瑟響,激起大海滔天浪。
”滄海勝景,在凱旋班師的曹操看來,是多麼的遼闊、何等的壯麗啊!“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寫的是俯瞰滄海的全景;“樹木”、“百草”二句寫的是靜景,是近看所見之景,是特寫;“秋風”、“洪波”二句寫的是動景,是遠觀所見之景,描寫先總後分,由近及遠,一靜一動,有力地刻畫了大海的壯闊,為下文展開想像打下了伏筆。
下接四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為第三層。
詩人借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
星漢:指銀河。
這四句的意思是“匆匆遠行的日月,就好像出自大海之中,燦爛無比的滿天繁星,就好像出自大海間。
”這四句從兩個“若”字看,虛寫了作者的主觀感受,即詩人看到海水洶湧浩蕩所想像出的景象。
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既是樂府格式的附文,又巧妙地凸顯了詩人直抒胸臆之筆,意思是“慶幸慶幸多慶幸啊,我吟詩作歌抒豪情。
”能遠征到此,“臨”碣石山,且有閑情逸致“以觀滄海”,非勝利者莫能為之也。
《觀滄海》這首詩的基調是蒼涼慷慨,折射出曹操非凡的胸襟氣度,詩中亦透露出些悲涼感慨之意,耐人尋味,曆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這首詩表象句句寫景,實際句句抒情。
境由心生,同樣的景物入各人眼,經思考提煉成文字又是各個不同了。
詩人把自己遠眺大海時湧上心頭的那種豪情壯誌寄寓在景物的描寫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語),本詩很好的體現了寫景詩的這一特點,堪稱寫景詩的上品,也應是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寫景和我們作文寫景狀物的典範,很值得大家細品、學習和借鑒。
http://wenwen.soso.com/z/q145913465.htm2、東征登上碣石山,正好來觀賞茫茫渤海的景象。
大海被微風吹拂,海水是那樣的動蕩不定;海邊山島挺拔竦立。
樹林密密層層地生長著,遍山的野草長得豐滿茂盛。
冷清的秋風多有力,滔天的巨浪湧起。
日月升沉,如同從大海的懷抱中出入;銀河燦爛的光輝,好像從大海的心窩裏放射出來。
慶幸得很,好極了,於是作歌來歌詠我的誌向。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詩人借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
星漢:指銀河。
這四句的意思是“匆匆遠行的日月,就好像出自大海之中,燦爛無比的滿天繁星,就好像出自大海間。
”這四句從兩個“若”字看,虛寫了作者的主觀感受,即詩人看到海水洶湧浩蕩所想像出的景象。
4 讀詩,如同在傾聽古人吟唱情感之歌。
正是有了這一顆顆情感的種子,詩人的筆下才會盛開出一朵朵絢麗的詩詞之花。
我們在鑒賞詩歌時,隻有把握住了這首詩的情感坐標,才算真正貼近了詩的靈魂,才能走入這首詩所構築的美學殿堂。
古人也說,“詩言誌”、“詩言情”。
那麼讀曹操的詩會讓我想到什麼呢?曹操一生躍馬揚鞭、南征北戰,但手不釋卷,雅愛文學。
他的詩繼承了《詩經》和漢樂府的優良的現實主義傳統,以樂府...
《觀滄海》在景物描寫時,描寫順序是
應選A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第一句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
不是描寫碣石 故c錯第二句“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
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 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麵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
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麵再層層深入描寫。
先寫水澹澹,在寫山島 故選A, B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是自己的想象和誇張,以展現出大海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嶽起方寸”的勢態。
不是實景,故D錯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觀滄海中哪些句子是寫實,哪些是寫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