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與死正是一枚錢幣的正反兩麵。
如果你沒有意識到人終將死去,就不能體會活著的滋味。然而,同樣的,如果你不認為活著是多麼奇妙而不可思議的事時,你也無法體認你必須要死去的事實。 ”
赫拉克裏特斯說:“所有事物都是流動的。”每一件事物都在不停變化、移動,沒有任何事物是靜止不變的,因此我們不可能“在同一條河流中涉水兩次”。當我第二次涉水時,無論是我還是河流都已經與從前不同了。
赫拉克裏特斯指出,世間的事物都是相對的。如果我們從未生病,就不會知道健康的滋味。如果我們從未嚐過饑餓的痛苦,我們在飽足時就不會感到愉悅。如果世上從未有過戰爭,我們就不會珍惜和平。如果沒有冬天,春天也不會來臨。
愛使得事物聚合,而恨則使他們分散。
也許我們可以學習如何以哲學的方式思考。
最聰明的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
真正的智慧來自內心。
明辨是非者必能進退合宜。
蘇格拉底“將哲學從天上召喚下來,使它在各地落腳生根,並進入各個家庭,還迫使它審視生命、倫理與善惡”。
所謂哲學家就是那些領悟到自己有很多事情並不知道,並因此而感到苦惱的人。就這一方麵而言,他們還是比那些自稱博學但實際上非常無知的人更聰明。蘇格拉底也說:“我隻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無所知。”
蘇格拉底說:“知善者必能行善。”他的意思是人隻要有正確的見解,就會采取正確的行動。也唯有行所當行的人才能成為一個“有德之人”。我們之所以犯錯,是因為我們不知道何者是對的。這是人何以必須不斷學習的原因。
蘇格拉底認為,人如果違反自己的理性就不會快樂。而那些知道如何找到快樂的人就會遵照自己的理性行事。因此,明白是非者必然不會為惡。因為世間哪有人會想要成為一個不快樂的人?
你怎麼想呢?如果你一直做一些自己深知不對的事,你還會活得很快樂嗎?有很多人撒謊、舞弊、中傷別人,而他們本身也深深明白這些行為是不對或不公平的。你想這些人會快樂嗎?
為何全天下的馬兒都一樣?你也許不認為它們是一樣的,但有些特質是所有的馬兒都具備的,這些特質使得我們可以認出它們是馬。當然個別的馬是“流動”的,因為它會老、會瘸,時間到了甚至會死。但馬的“形式”卻是永恒不變的。 因此,對柏拉圖而言,永恒不變的東西並非一種“基本物質”,而是形成各種事物模樣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
人需要什麼才能過良好的生活?”“人唯有運用他所有的能力與才幹,才能獲得幸福。”
唯有平衡、節製,人才能過著快樂和諧的生活。
伊比鳩魯以他所謂的“四種藥草”來總結他的哲學: 神不足懼,死不足憂,禍苦易忍,福樂易求。”
生命本來就是悲傷而嚴肅的。我們來到這個美好的世界裏,彼此相逢,彼此問候,並結伴同遊一段短暫的時間。然後我們就失去了對方,並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們突然莫名其妙的來到世上一般。
沒有任何一個時代是完全好或完全壞的。善惡乃是人類曆史中不時交織在一起的兩股線。
莎士比亞在《皆大歡喜》中,說:世界是一座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過是演員:有上場的時候,也有下場的時候;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扮演著好幾種角色。”
在《馬克白》中,他說:人生不過是一個行走的影子,一個在舞台上高談闊步的可憐演員,無聲無息地悄然退下;這隻是一個傻子說的故事,說得慷慨激昂,卻無意義。”
“存在或不存在,這是問題所在。”(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莎士比亞就說:我們的本質原來也和夢一般,短短的一生就在睡夢中度過……”
公元一六OO年出生的西班牙劇作家卡德隆(Calder6ndelaBarca)寫了一出名為《人生如夢》的戲。其中有一句台詞是:‘生命是什麼?是瘋狂的。生命是什麼?是幻象、是影子、是虛構之物。生命中至美至善者亦微不足道,因為生命隻是一場夢境……,”
中國古代的智者莊子就曾經說過:‘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歟,蝴蝶之夢為周歟?”’
笛卡爾:Cogito,ergosum。” “我思故我在。”
柏拉圖說過:我們以理性所領會的知識要比我們以感官所領會的更加真實。
史賓諾莎所說的subspecieaeternitatis。” “從永恒的觀點來看每一件事情。”
亞理斯多德曾經說過;‘我們的心靈中所有的事物都是先透過感官而來的。’這是對經驗主義的最佳說明。這種觀點頗有批評柏拉圖的意味。因為柏拉圖認為人生下來就從觀念世界帶來了一整套的‘觀念’。
洛克則重複亞理斯多德說的話,但他針對的對象是笛卡爾。”
一件事情跟著另外一件事情發生,並不一定表示兩者之間必有關聯。哲學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人們不要妄下定論。因為,妄下定論可能會導致許多迷信。”
真實啟蒙之於人如同陽光之於土 葛朗維格(N.F.S.Grundtvig)
盧梭提出‘人類應該回歸自然’
康德死後葬在哥尼斯堡。他的墓碑上刻著一句他最常被人引用的名言:‘有兩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覺神奇,心中也愈充滿敬畏,那就是我頭頂上的星空與我內心的道德準則。它們向我印證:上帝在我頭頂,亦在我心中。,”
達爾文的理論不是正好讓我們體認到我們是大千世界的一部分,在這個世界裏,每一個細微的生物都有它存在的價值嗎?蘇菲,我們就是這個活的星球。地球是航行在宇宙中燃燒的大陽四周的一艘大船。而我們每一個人則是滿載基因航行過生命的一條小船。
我也正在看這本書,希望能幫到你!祝愉快!
《蘇菲的世界》摘抄精彩的語句並說明理由?
《蘇菲的世界》: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麼?如果問一個正在饑餓邊緣的人,回答一定是“食物”。
如果問一個快要凍死的人,回答一定是“溫暖”。
因此我認為赫拉克裏特斯說得很對,世間的事都是相對的。
如果我們從未生病,就不會知道健康的滋味,如果世上從未有過戰爭,我們就不會珍惜和平。
人生短暫,擁有的能有多少?
《蘇菲的世界》的好詞好句
生命為何要結束呢?這是多麼不公平呀!蘇菲站在石子路上想著。
她努力思考活著的意義,好讓自己忘掉她不會永遠活著這件事。
然而,這實在不太可能。
現在,隻要她一專心思索活著這件事,腦海中便會馬上浮現死亡的念頭。
反過來說也是如此:唯有清晰地意識到有一天她終將死去,她才能夠體會活在世上是多麼美好。
這兩件事就像錢幣的正反兩麵,被她不斷翻來轉去,當一麵變得更大、更清晰時,另外一麵也隨之變得大而清晰。
生與死正是一枚錢幣的正反兩麵。
“如果你沒有意識到人終將死去,就不能體會活著的滋味。
”她想。
然而,同樣的,如果你不認為活著是多麼奇妙而不可思議的事時,你也無法體認你必須要死去的事實。
蘇菲的世界好句賞析
生命為何要結束呢?這是多麼不公平呀!蘇菲站在石子路上想著。
她努力思考活著的意義,好讓自己忘掉她不會永遠活著這件事。
然而,這實在不太可能。
現在,隻要她一專心思索活著這件事,腦海中便會馬上浮現死亡的念頭。
反過來說也是如此:唯有清晰地意識到有一天她終將死去,她才能夠體會活在世上是多麼美好。
這兩件事就像錢幣的正反兩麵,被她不斷翻來轉去,當一麵變得更大、更清晰時,另外一麵也隨之變得大而清晰。
生與死正是一枚錢幣的正反兩麵。
“如果你沒有意識到人終將死去,就不能體會活著的滋味。
”她想。
然而,同樣的,如果你不認為活著是多麼奇妙而不可思議的事時,你也無法體認你必須要死去的事實。
《蘇菲的世界》作者和好詞8個好句3句。
生與死正是一枚錢幣的正反兩麵。
如果你沒有意識到人終將死去,就不能體會活著的滋味。
然而,同樣的,如果你不認為活著是多麼奇妙而不可思議的事時,你也無法體認你必須要死去的事實。
”赫拉克裏特斯說:“所有事物都是流動的。
”每一件事物都在不停變化、移動,沒有任何事物是靜止不變的,因此我們不可能“在同一條河流中涉水兩次”。
當我第二次涉水時,無論是我還是河流都已經與從前不同了。
《蘇菲的世界》好詞30個,(必須是《蘇菲的世界》裏的詞!!!!...
全世界最易讀懂的哲學書 風靡全球、超級暢銷的哲學奇書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一封神秘的信。
蘇菲從這封寫著“你是誰?”的信開始,在艾伯特的指點下,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了解。
她對文藝複興時期的認識包括達·芬奇的繪畫、莎士比亞的戲劇……涉及藝術、科學等許多方麵。
至於近現代,艾伯特的“哲學函授課”包含了康德、黑格爾、弗洛伊德乃至於馬克思的哲學思想。
在蘇菲的所到之處,到處都凝結著文明的精華。
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蘇菲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謎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蘇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又是夢的世界,它將會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和好奇。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充滿智慧的奇書,因為作者實在是一位闡釋與表現的高手,他居然讓人像讀偵探小說般地把個幾千年的哲學史一口氣讀下去。
他創造了兩對人物:少女蘇菲和她的哲學老師艾伯特;少女席德和她的父親。
然而這兩對人物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讓你在撲朔迷離中跟著作者一路去思考“我們是誰”、“我們為何在這裏”這些所謂形而上的問題。
作者不僅是把前人的智慧攤在一張長餐桌上,讓你一道道吃過去,而且讓你在吃的時候,想著自己怎樣去做一道菜。
賈德這本關於哲學史的小說可謂空前的創作。
他證明了哲學不一定是一些與現實脫節的學院人士躲在象牙塔裏所寫的東西。
——《德意誌星期日彙報》創作應有釀蜜之功 常聽人說,理論是枯燥的,特別是哲學,更是枯燥乏味。
當讀完《蘇菲的世界》之後,你對哲學的看法可能會發生變化。
深奧的哲學理論在這位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的筆下,變成一陣清新和煦的春風,充滿了活力。
馬德蘭·藍格爾說:“《蘇菲的世界》一書讀來清新可喜。
作者喬斯坦·賈德不僅文筆不俗,也是一個絕佳的教師,使讀者能以閱讀偵探小說般的心情瀏覽從柏拉圖以前一直到20世紀的整部哲學史,而不覺枯燥厭煩。
”這個評價恰如其分,毫不誇張。
這本書的主人公是一個14歲的女孩,作者由此確定了這本書所要普及的哲學知識的起點,所有情節都圍繞著她展開,從童稚的好奇心引出作者想要論述的哲學題目,利用女孩特有的細膩闡發哲學思辨和邏輯推演的細微和精密,借助正在開悟啟智的初中生特有的想像力展示哲學原理的精深和博大,盡可能多地運用打比方、錄像片、畫圖畫等方法,使深刻的哲學命題淺顯化、生動化。
書中以講故事的方法介紹了一個又一個哲學家。
哲學家們往往確實具有不同於他人的不平凡的人生,他們的生活經曆不會像行俠者那樣驚險離奇,不會像軍事家那樣波瀾壯闊,不會像男歡女愛那樣情意綿綿,而他們與眾不同之處正在於他們特有的言行蘊含著哲學的深邃,會給你留下深深的思考和悠遠的回味,哲人的人生往往就是故事。
這樣講故事正是在向讀者進行立體多維的哲學“灌輸”,這種“灌輸”的效果顯然要比在哲學課堂上從概念到概念的講解好得多,哲學知識會有血有肉、有滋有味地流入讀者的心田。
讀完這本書,當你把一個又一個哲學家和他們的故事及理論連接起來,就會發現西方哲學史已經變成一條河,源遠流長,曲折蜿蜒,靜靜流淌,而且清澈得一眼就可見底。
確實,“賈德這本關於哲學史的小說可謂空前的創作,他證明了哲學不一定是一些與現實脫節的學院人士躲在象牙塔裏所寫的東西。
” 這部書的成功之處在於把深奧的哲學理論通俗化,《新聞周刊(國際版)》稱“這是一個將學術作品通俗化的傑出範例——對於未曾修習哲學概論者而言,本書是最佳的入門讀物,對於修過此門課程但已忘卻大半的人而言,本書有助於他們溫習……”這部書的讀者的確十分廣泛,雖然是給孩子們寫的,成年人也可以看,而且很可能喜歡它。
因為它作為一本用於哲學普及的文學讀物,起點定於一個14歲的女孩子,而這個起點對於哲學知識較少或曾經學過一些哲學知識但“已忘卻大半”的人來說同樣也是合適的,若論這部書成功的原因,大概有三點:作者喬斯坦·賈德是一位教師而且是一位“絕佳的教師”,十分熟悉學生,很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這點從書內對女主人公的心理描寫中完全可以看出來;從書中看,作者的文學造詣相當高,創作技巧嫻熟,“文筆不俗”;作者的哲學知識豐富,功底深厚。
前兩點,隻是成功的基本條件,而重要的是第三點。
作者對哲學原理理解得深刻,能夠把握其本質和精華。
各種哲學知識爛熟於心,運用起來得心應手,出神入化。
無論學習什麼知識,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本末不清,無論如何是用不活的。
隻有深諳其精髓,對於這門知識的本與末、表與裏了如指掌,才能知通達變,舉一反三。
如同蜜蜂釀蜜一般,將花粉吃進去經過自己一番咀嚼消化,再吐出來才會是蜜。
創作也是如此,特別是類似這種普及某一門類知識的創作必須像蜜蜂釀蜜那樣,先把知識吸收進去經過自己的一番加工消化,然後再予以變通、演化,保留其精華,改換其形式,增加其色彩,方能製作成能讓某一文化層次的人樂於接受的...
蘇菲的世界全文概括。
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秘的一封信。
----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就這樣,在一位神秘導師的指導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
與此同時,蘇菲不斷接到了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跡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
蘇菲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跡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蘇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
它將會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和好奇。
衝分中,望采納!
蘇菲的世界
原創:作者:喬斯坦·賈德,生於1952年於挪威,擔任高中哲學教師多年《蘇菲的世界》可以說是哲學的入門書,或者說是在大學修哲學而沒有繼續深造的人的重溫的好選擇.大致內容: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那裏來就這樣,在一為神秘的導師的指導下蘇菲開始了奇妙的思考......我在高中時看過這書,後來的情節實在意想不到,啊!我驚歎作者運用哲學來構想最後的情節.它改變了我的人生哲學觀要耐心從頭看,希望我的答複可以幫到你.
蘇菲的世界主要內容
《蘇菲的世界》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發展的曆程。
由前蘇格拉底時代到薩特,以及亞裏士多德、笛卡兒、黑格爾等人的思想都通過作者生動的筆觸躍然紙上,並配以當時的曆史背景加以解釋,引人入勝。
評論家認為,對於那些從未讀過哲學課程的人而言,此書是最為合適的入門書,而對於那些以往讀過一些哲學而已忘得一幹二淨的人士,也可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
---------------------------------------------------------------------以上內容摘自 孔夫子網上書店 http://book.kongfz.com/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蘇菲的世界》本書中的好詞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