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佳節九州歡,感君一路相隨忙。今後仍望同攜手,明年此時賀新章(輝煌、鴻章)見笑了
翻譯古漢語句子
翻譯的要求:1、信:譯文要準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於原文,如實地、恰當地運用現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
2、達:譯文要通順暢達,就是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
3、雅:譯文要優美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注:第三條在中學階段一般不作要求。
翻譯原則:1、以直譯為主:能直譯的一律直譯,實在不能直譯的才能意譯。
2、字字落實(一一對應):每一個詞語都有與之對應的譯文。
翻譯考查點:1、重點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詞類活用);2、重點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3、文言特殊句式;4、語氣與修辭。
翻譯方法:增、刪、調、留、擴、縮、直、意、替、選1、增。
就是增補,在翻譯時增補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1)1、增補原文省略的主語、謂語、賓語或介詞等。
(2)增補能使語義明了的關聯詞等。
2、刪。
就是刪除,凡是古漢語中的發語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誌作用的助詞和湊足音節的助詞等虛詞,因在現代漢語中是沒有詞能代替,故翻譯時無須譯出,可刪去。
3、調。
就是調整,在翻譯文言文倒裝句時,應把古漢語倒裝句式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才能使譯句通順。
這就需要調整語句語序,大體有四種情況:(1)前置謂語後移。
(2)後置定語前移。
(3)前置賓語後移。
(4)介賓短語前移。
4、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物名、人名、官職、地名等,在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5、擴。
就是擴展。
(1)把文言文中的單音節詞擴為同義的雙音節詞或多音節詞。
(2)對於一些緊縮複句或言簡義豐的句子,在翻譯時,要根據句義擴展其內容,才能使意思表達清楚。
6、縮。
就是凝縮,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實用繁筆,在翻譯時應將其意思凝縮。
例:“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
”譯句:“(秦)有吞並天下,統一四海的雄心。
”7、替。
就是替換,(1)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
把古詞替換成同義或近義的現代詞或詞組。
(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結構替換成現代詞或結構。
翻譯方法順口溜:文言語句重直譯,把握大意斟詞句,人名地名不必譯,古義現代詞語替。
倒裝成分位置移,被動省略譯規律,碰見虛詞因句譯,領會語氣重流利。
希望對你有幫助!!
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文言文翻譯的方法名師指導一、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
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
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
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
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
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
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
“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
“補”,就是增補。
(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
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換”,就是替換。
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
如把“吾、餘、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
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
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變”,就是變通。
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
如“波瀾不驚”,可活譯成“(湖麵)風平浪靜”。
古文翻譯口訣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全都理解,連貫一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照顧前文,聯係後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係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號,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吾""餘"為我,"爾""汝"為你。
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古文中取消句子獨立性後,句子應該怎麼翻譯呢。
希望舉例.
“取消句子獨立性”是古漢語特有的一種語法現象,指的是用結構助詞“之”嵌在主謂結構中間,使得本來可以獨立成句的話變得語意未完,比如“父母愛子”,主語是“父母”,謂語部分是“愛子”,可以成為完整的句子,但中間加上個“之”,變成“父母之愛子”以後,語意就不完整了,變成一個偏正詞組不能離開上下文而獨立成句了,語法學界管這種現象叫“取消句子獨立性”。
王力《古代漢語》第二冊(p461)說:“所謂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詞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賴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獨立存在。
”細分起來,有兩種情況: 第一, 在一個分句的主語謂語之間用“之”字,表示語意未完,讓讀者或聽者等待下文。
例如: 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戰國策·趙策四) 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論語·顏淵)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第二, 這種“之”字又常常用在充當主語或賓語的主謂結構之間。
例如: 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傳·僖公四年) 子之哭也,一似重有憂者?(禮記·檀弓下) 以上兩例“之”處在作主語的主謂結構之間。
有時候,不是在主語謂語之間用“之”字,而是在主語和“於”字介賓詞組之間用“之”字,這樣形成的結構再作句子的主語。
例如: 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
(孟子·梁惠王上) 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同上) 此外,作賓語的主謂結構之間也可用“之”字隔開: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左傳·宣公二年) 歲寒,然後知鬆柏之雕也。
(論語·子罕) 唯恐緘滕扃鐍之不固也。
(莊子·胠篋)
關於古漢語和英語的語法的問題
不是巧合,有人說古漢語本是SOV(S為主語,V動詞,O賓語)類型的語言。
現代漢語的白話文語法,受了英美語言很大影響,因為提倡白話文的那些人,很多都是搞翻譯和寫作的(像魯迅等),在翻譯過程中也習慣了西方語言的表達方式。
他們覺得古漢語不太好表示明白精確無誤的意思,就把西方近現代語言的有很長從句的習慣和動詞後賓語的習慣都拿來了。
像:我認識那個你說過說去過美國後來又回來的人。
本來以漢語就算是白話文的習慣應該表達成多個句子,是:我認識那個人,你說過的,他去過美國,後來又回來了。
在古漢語裏,什麼是句子的獨立性和動賓結構?現代漢語中,如何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日月之行為主語若出其中為謂語 但日月行為主謂結構 日月行不是一個獨立的句子 它是整句話中的一部分 (主語)做句子成分不獨立使用時要加之 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長句為一個長的單句 隻有一個主幹 如 人是一種會說話會行走的動物 短句為比較短小都句子 如 人是一種動物 人會說話 人會行走 就是三個短句 單句隻有一個主幹 而複句由兩個或兩個以上都分句構成 一個分句隻有一個主幹 句子由文字和句末點號構成 即。
!? 很多同學連什麼是句子都不懂 所以上麵的知識學起來有點難
桃花源記20個重點句子及翻譯,30個重點詞、字的翻譯 。
直接上答案...
原文 (jin)晉太元中,武陵(ling)人捕魚為業。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忽逢桃花林,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漁人甚異之。
複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shě)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
複行數十步,豁(huò)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qiān)陌(mò)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黃發垂髫(tiáo),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具答之。
便要(yā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suì)與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
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數日,辭去。
此中人語(yù)雲:“不足為(wèi)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sui)迷,不複得路。
南陽劉子驥(jì),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
未果,尋病終。
後遂無問津者。
編輯本段本文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有一個以捕魚為生的武陵人。
(有一次漁人)沿著小溪前行,忘記路程的遠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溪流兩岸幾百步內,中間沒有夾雜其它的樹,花草遍地鮮豔美麗,落花繁多。
漁人對此感到非常詫異。
(漁人)又向前走去,想走完這片林子。
桃林在溪水源頭就到頭了,便出現一座山,山邊有個小洞,裏麵隱隱約約好像有光亮。
(漁人)就離開船,從洞口進入。
起初洞口極其狹窄,僅容一人通過。
(漁人)又向前走了幾十步,(洞口)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寬闊明亮了。
有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屋,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桑樹竹林之類的景物。
田間小路互相交錯相通,(村落間)能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
人們在村落間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男女女的服飾和外麵的人都一樣,老人和小孩,都樂在其中。
(桃花源的人)一見漁人,竟大為驚奇,問他是從哪裏來的。
(漁人)詳細地回答了他們。
有人便邀請他到自己家裏,擺酒殺雞做飯款待他。
村裏人聽說有這樣的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
(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率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個與世人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了,與桃花源以外的人隔絕了。
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
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情一一詳細地告訴桃源人,(桃源人)都感歎惋惜起來。
其餘的人又各自邀請漁人到他們家裏,都拿出酒菜飯食(來招待他)。
停留了幾天,告辭離去。
這裏麵的人告訴他說:“(這裏的事)不要對外麵的人講。
” (漁人)出來後,找到了他的船,就沿著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處處標上記號。
(漁人)到了武陵郡,便立即去拜見太守,(漁人)把這些情況作了稟報。
太守立即派人隨同他前往,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結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高尚的名士,聽說了這件事,高興地計劃要去(探訪)。
沒有實現,不久生病死了。
此後(再也)沒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編輯本段注釋 太元:東晉孝武帝司馬曜(yào)的年號(376~396)。
世外桃源:指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鬥爭的美好世界。
世外桃源是一個人間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詞,相當於西方的極樂世界或者天堂。
千百年來,完美主義者無不苦苦追尋、刻意營造自己想象中的“世外桃源”。
(作者的這一社會理想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在客觀上也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擺脫剝削的要求。
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有一定程度的複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也隻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 比喻不受外麵影響的生活安樂、環境幽靜的美好地方。
一般作主語、賓語、定語。
武陵: 古代郡名。
今湖南常德一帶。
為業:作為職業。
為:作為。
緣:沿,順著 行:前行,這裏指劃行。
遠近:偏義複詞,這裏指遠。
忽逢:忽然遇到。
夾岸:兩岸。
雜:別的,其它的。
芳:指芬芳的氣味。
鮮美:鮮豔美麗。
落英:落花。
一說,初開的花。
英,花。
繽紛:繁多而紛亂的樣子。
甚:很,非常。
異:驚異,詫異。
這裏的意思是“對……感到詫異”。
欲:想要。
窮:窮盡。
這裏是“走到……的盡頭”的意思。
詞類活用,形容詞作動詞。
林盡水源:林近於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發源處就到頭了 便:於是,就。
得:看到。
仿佛:隱隱約約,形容看的不真切的樣子。
若:好像。
舍:離開。
初:開始。
才:副詞,僅僅,剛剛。
才通人:僅僅能容下一人通過。
通:通過。
豁然開朗:豁然:開闊的樣子;開朗:開闊而明亮;光線充足、明亮。
指一下子出現了開闊明亮的境界。
現在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種道理;心情十分舒暢。
(總意) 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開闊明亮的樣子。
也形容對某一問題從長期思索不解而後忽然領悟。
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舍:房屋。
平:平坦。
曠:寬闊。
儼(yǎn)然:整齊的樣子。
之:這。
屬:類。
阡(qi...
翻譯成文言文
三載矣,墓尤寒。
難見重顏,君處何方?尤憶當年,奴年方十八,才貌具美。
童子韓重,年十九,有道術。
奴心悅之,私交信問,許為之妻。
此間歲月,奴心悅感懷。
然,好景不長,重學於齊魯之間,臨去,屬其父母,使奴父王夫差求婚。
然,王怒,不允此婚。
奴不能與所愛之人相守,生有何樂?奴終日以淚洗麵,食不能咽,終鬱結而終,葬於閶門之外。
然,嗚泣之聲不絕於耳。
何人慟哭?啊!乃韓重也!重君!重歸來兮!奴心喜難耐,終魂從墓出,流涕謂日:“昔爾行之後,令二親從王相求,度必克從大願。
不圖別後,遭命奈何!”左顧宛頸而歌曰:“南山有鳥,北山張羅。
鳥既高飛,羅將奈何?意欲從君,讒言孔多。
悲結生疾,沒命黃壚。
命之不造,冤如之何?羽族之長,名為鳳凰。
一日失雄,三年感傷。
雖有眾鳥,不為匹雙。
故見鄙姿,逢君輝光。
身遠心近,何嚐暫忘!”一曲歌畢,歔欷流涕。
然,盼君許久得見君顏,怎舍輕離?奴邀其入墓一聚。
然,重拒之。
重曰:“死生異路,懼有尤愆,不敢承命。
”奴知陰陽相隔,然難舍相聚之機緣。
遂勸重曰::“死生異路,吾亦知之。
然今一別,永無後期。
子將畏我為鬼而禍子乎?欲誠所奉,寧不相信?”重感奴言,隨奴入墓。
奴與之飲宴,留三日三夜,盡夫婦之禮,展盡歡顏。
荏苒時光,重將離,奴取徑寸明珠以送重,曰:“既毀其名,又絕其願,複何言哉!時節自愛!若至吾家,致敬大王。
”重遂離去。
然,某日,忽聞重在墓外哭訴。
源重既出,遂詣王,自說其事。
而父大怒,不信其言,曰::“吾女既死,而重造訛言,以玷穢亡靈。
此不過發塚取物,托以鬼神。
”趣收重,重脫走至奴處。
奴聞其言,遂曰:“無憂,今歸白王。
”奴至王寢,王正妝梳,忽見奴,驚愕悲喜,問曰:“爾緣何生?”奴跪而言曰:“昔諸生韓重來求玉,大王不許。
玉名毀義絕,自致身亡。
重從遠還,聞玉已死,故齎牲幣,詣家吊唁。
感其篤終,輒與相見,因以珠遺之。
不為發家,願勿推治。
”母聞之,出而抱之,奴如煙然,散去。
《師說》古文翻譯及說明句子類型(如:狀語後置句)
《師說》古文譯文古人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
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人。
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他對於疑惑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決。
出生比我早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比我早,我跟從他向他學習;比我出生遲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而且把他當作老師,我學習的是道理,哪裏計較他生年比我早還是晚呢?因此,不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學道的道理沒人傳布已經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呐!古代的聖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了,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跟聖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為羞恥。
所以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於這個原因而引起的呢?眾人喜愛他們的孩子,選擇老師教育孩子;對於他們自己(來說)呢,卻以從師學習為恥,這真是糊塗啊!那孩子的老師,教孩子讀書來熟悉書中的句子,並不是我所說的給人傳授道理,給人解釋疑惑的老師。
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決,有的人向老師學習,有的人卻不向老師求教,小的方麵學習,大的方麵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有什麼明智的呢。
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
士大夫這類人中,如有人稱人家為老師,稱自己為學生,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
問那些嘲笑者,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個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怎麼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感到羞愧,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於諂媚。
"啊!從師學習的道理不能恢複,由此就可以知道了。
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與他們並列的,現在士大夫們的智慧反而趕不上他們。
這不是很奇怪的事麼!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
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當然)趕不上孔子。
孔子說:"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
"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強,聽聞道理有先有後,學問和技藝上各有所長,隻是這樣罷了。
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不受世俗的限製,向我學習。
我讚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特別寫了這篇《師說》來贈給他。
1,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靛青是從藍草裏提取的,卻比藍草的顏色更深;(狀語後置句)2,蚓無爪牙之力,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這是由於它用心專一啊。
(定語後置句)3,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人 (判斷句)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因此,不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判斷句)5,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文句不會斷句,疑惑不會解決(賓語前置)6,不拘於時 不受世俗的限製 (被動句)
文言文該怎麼才能翻譯好?
找了好多感覺這個還行。
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文言文翻譯是一種綜合性練習,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礎知識的運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和學生的書麵表達能力。
文言文翻譯要求字字落實,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要盡量保持原文的語言風格。
文言文翻譯的步驟,首先要通讀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數,切忌一上來就匆匆忙忙翻譯。
在翻譯時,遇到疑難詞句,可暫時放過,等譯完上下文,再進行推敲。
譯完全文後,再通讀一遍,檢查校正,以防誤譯、漏譯和曲譯。
文言文翻譯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 如果有時間可以看更多: 文言文翻譯的要求 文言文翻譯 要做到“信、達、雅”三個字。
“信”是指譯文要準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於原文,如實地、恰當地運用現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
“達”是指譯文要通順暢達,就是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
“雅”就是指譯文要優美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文言文翻譯的原則 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
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隻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
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
如果直譯後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
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文言文翻譯是一種綜合性練習,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礎知識的運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和學生的書麵表達能力。
文言文翻譯要求字字落實,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要盡量保持原文的語言風格。
文言文翻譯的步驟,首先要通讀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數,切忌一上來就匆匆忙忙翻譯。
在翻譯時,遇到疑難詞句,可暫時放過,等譯完上下文,再進行推敲。
譯完全文後,再通讀一遍,檢查校正,以防誤譯、漏譯和曲譯。
文言文翻譯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
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
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
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
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文言文翻譯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
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
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
“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
“補”,就是增補。
(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
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換”,就是替換。
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
如把“吾、餘、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
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
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變”,就是變通。
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澤有關文字。
如“波瀾不驚”,可活澤成“(湖麵)風平浪靜”。
文言文翻譯“四重奏” 最近兩年高考對文言文翻譯的考察由選擇正誤改為筆譯。
這就增加了答題難度,而且所出試題均出於課外,仿佛無跡可求,無從下手。
其實,還是可以講究一點技巧,從以下四個方麵著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譯四重奏”: 1. 翻譯要注意補充省略的句子成分。
文言文中省略現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語、省略謂語動詞、省略介詞、省略賓語等。
在大家做翻譯題時,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補充完整,否則譯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譯要注意調整語序。
文言文中變式句時常出現,有主謂後置、定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賓語前置等四種類型。
翻譯時調整好語序,才能便於翻譯,否則譯文易顛三倒四,給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
3. 翻譯要注意活用現象。
文言文中的某些實詞可以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改變它的詞性和用法,這就是活用。
主要有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用作動詞,名詞作狀語等。
翻譯時要抓住詞語的臨時含義。
4. 翻譯要抓住關鍵詞,聯係語境,重點突破。
在文言文閱讀中,有些句子往往因為個別詞而影響全句的理解。
這個詞就是一個關鍵詞。
對於它,我們要聯係語境去理解、參悟。
綜上所述,文言文翻譯,隻要平時努力,並注意以上四點,加以靈活掌握,要翻譯正確是不難的。
文言文翻譯得分點把握技巧 2005年語文考試大綱將“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漢語語句翻譯成古漢語、文言文、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