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
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汩餘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此度?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1《滕王閣序 》中的句子中運用了屈原《離騷》詩意的句子?2正用典...
不同點:(1)形式不同:《詩經》為整齊的四言詩,大多是短篇;到屈原詩歌發展為長篇巨製。
《離騷》的句子不拘長短,作品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式參差錯落,靈活多變;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於”“乎”“夫”“而”等虛字,用來協調音節,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歎的韻致。
(2)表現手法不同:《詩經》為現實主義手法;《離騷》為浪漫主義手法。
相同點:《詩經》和《楚辭》並稱“風騷”,同是中國曆史上早期的文學作品,對後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
二者都運用了賦、比、興的手法。
舉例論述屈原《離騷》巨大的藝術成就
首先,《離騷》塑造了一個純潔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過《離騷》,詩人屈原本身,就成為我國文學史上一個偉大的藝術形象、不朽的愛國詩人的典型,對於後世產生了無限的感召力。
其次,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離騷》是一篇積極浪漫主義作品。
它吸取和發展了我國古代人民口頭創作--古代神話的積極浪漫主義精神。
《離騷》不是照現實本來的樣子去描寫現實,而是更多地表現作者由於社會現實的刺激而迸發出來的激情,表現作者對理想的強烈追求和反抗現實的叛逆精神。
再次,發展了比、興藝術表現手法。
運用眾多的比喻構成一連串的藝術形象,創造出一種寄托幽遠、耐人尋味的意境,開拓了我國詩歌以香草美人寄情言誌的境界。
另外,創造出新的詩體形式和精美的語言。
《離騷》打破了《詩經》的四言句式,把詩句加長,以六言為主,擴大了詩歌的表現力。
《離騷》采用了大量的方言口語入詩,特別是"兮"字的運用,增強了抒情氣氛和音樂美。
總之,《離騷》的思想和藝術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正如魯迅所說的《離騷》"逸響偉辭,卓絕一世"。
激勵人心的句子
65、每一日你所付出的代價都比前一日高,因為你的生命又消短了一天,所以每一日你都要更積極。
今天太寶貴,不應該為酸苦的憂慮和辛澀的悔恨所銷蝕,抬起下巴,抓住今天,它不再回來。
66、一個人最大的破產是絕望,最大的資產是希望。
67、行動是成功的階梯,行動越多,登得越高。
68、環境永遠不會十全十美,消極的人受環境控製,積極的人卻控製環境。
69、事實上,成功僅代表了你工作的1%,成功是99%失敗的結果。
70、不要等待機會,而要創造機會。
71、成功的法則極為簡單,但簡單並不代表容易。
72、如果寒暄隻是打個招呼就了事的話,那與猴子的呼叫聲有什麼不同呢?事實上,正確的寒暄必須在短短一句話中明顯地表露出你他的關懷。
73、昨晚多幾分鍾的準備,今天少幾小時的麻煩。
74、拿望遠鏡看別人,拿放大鏡看自己。
75、使用雙手的是勞工,使用雙手和頭腦的舵手,使用雙手、頭腦與心靈的是藝術家,隻有合作雙手、頭腦、心靈再加上雙腳的才是推銷員。
76、做對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對重要。
77、“人”的結構就是相互支撐,“眾”人的事業需要每個人的參與。
78、競爭頗似打網球,與球藝勝過你的對手比賽,可以提高你的水平。
(戲從對手來。
)79、隻有不斷找尋機會的人才會及時把握機會。
80、你可以選擇這樣的“三心二意”:信心、恒心、決心;創意、樂意。
81、無論才能、知識多麼卓著,如果缺乏熱情,則無異紙上畫餅充饑,無補於事。
82、如同磁鐵吸引四周的鐵粉,熱情也能吸引周圍的人,改變周圍的情況。
83、網絡事業創造了富裕,又延續了平等。
84、好的想法是十分錢一打,真正無價的是能夠實現這些想法的人。
85、人格的完善是本,財富的確立是末。
86、高峰隻對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來說才有真正意義。
87、貧窮是不需要計劃的,致富才需要一個周密的計劃——並去實踐它。
88、智者一切求自己,愚者一切求他人。
89、沒有一種不通過蔑視、忍受和奮鬥就可以征服的命運。
90、苦想沒盼頭,苦幹有奔頭。
91、當一個小小的心念變成成為行為時,便能成了習慣;從而形成性格,而性格就決定你一生的成敗。
92、窮不一定思變,應該是思富思變。
93、自己打敗自己的遠遠多於比別人打敗的。
94、如果我們做與不做都會有人笑,如果做不好與做得好還會有人笑,那麼我們索性就做得更好,來給人笑吧!95、這個世界並不是掌握在那些嘲笑者的手中,而恰恰掌握在能夠經受得住嘲笑與批評忍不斷往前走的人手中。
96、成功需要成本,時間也是一種成本,對時間的珍惜就是對成本的節約。
97、行動是治愈恐懼的良藥,而猶豫、拖延將不斷滋養恐懼。
98、投資知識是明智的,投資網絡中的知識就更加明智。
99、沒有天生的信心,隻有不斷培養的信心。
100、顧客後還有顧客,服務的開始才是銷售的開始。
101、忍別人所不能忍的痛,吃別人所別人所不能吃的苦,是為了收獲得不到的收獲。
102、銷售是從被別人拒絕開始的。
103、好咖啡要和朋友一起品嚐,好機會也要和朋友一起分享。
104、生命之燈因熱情而點燃,生命之舟因拚搏而前行。
105、擁有夢想隻是一種智力,實現夢想才是一種能力。
106、隻有一條路不能選擇——那就是放棄的路;隻有一條路不能拒絕——那就是成長的路。
107、人的才華就如海綿的水,沒有外力的擠壓,它是絕對流不出來的。
流出來後,海綿才能吸收新的源泉。
108、每天早上醒來,你荷包裏的最大資產是24個小時——你生命宇宙中尚未製造的材料。
109、如果要挖井,就要挖到水出為止。
110、成功決不喜歡會見懶漢,而是喚醒懶漢。
111、未遭拒絕的成功決不會長久。
112、外在壓力增加時,就應增強內在的動力。
113、股票有漲有落,然而打著信心標誌的股票將使你永漲無落。
114、隻要我們能夢想的,我們就能實現。
115、凡事要三思,但比三思更重要的是三思而行。
116、做的技藝來自做的過程。
117、成功的信念在人腦中的作用就如鬧鍾,會在你需要時將你喚醒。
118、偉大的事業不是靠力氣、速度和身體的敏捷完成的,而是靠性格、意誌和知識的力量完成的。
詩經《溱洧》中蘭的重要意義
蘭草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
女曰:“觀乎?”士曰:“既且。
”“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詩經·國風·鄭風·溱洧》注:1、溱(音針)、洧(音偉):河名,在今河南新密境內。
2、渙渙:春水盛貌。
3、秉:執。
4、蕑(音堅):一種蘭草。
又名大澤蘭,與山蘭有別。
5、訏(音虛):大。
《詩經·鄭風》裏,因為男女之間自由無忌情不能禁的對話,《溱洧》成了一首在道德家眼裏備受苛責的詩。
現代的詩詞研究大家郭沫若、聞一多、錢鍾書,也在這首詩裏看到了古代先民的生殖崇拜對當時民情民風的影響。
但我們將擺脫道德家們的視角,以詩的品質和人心自由伸展的愉悅來走文明的變遷和植物世界不動聲色的肌裏。
《溱洧》裏男女相會的日子,是古代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上巳節。
在農曆的三月三,人們隨主神官,祭祀管理婚姻和生育的神靈---高禖(音同媒),同時焚香草,庇除災邪,乞求苦難的日子裏能夠天降吉祥。
這種節日裏,因為人們對婚姻生育之神的膜拜,也為青年男女們心性溝通,互訴衷腸提供了自由的場所。
這種神靈相伴的時刻,由眼睛、肌體所表達的愛情,似乎沒有今天傳自西方的情人節裏的花瓣飛舞來得浪漫,但要比這種更多是時尚的飄浮節來的更虔誠,更神秘,更富激情。
自從漢朝達官貴族將上巳節當成是炫耀富貴的戲台,這種在貪婪人心裏分泌出來的虛榮中攙雜進來的無知,讓上巳節的民間性,也就是作為文化流水傳承接引的竹節的功用被削弱,並在時間的刻度上逐漸的消失了。
詩中的蕑,即是我們今天植物學上菊科裏的蘭草。
當我們的先祖祭祀神靈,想要把自己心裏的福願讓異界知道的時候,往往要借助天地裏的某種器物,某種氣味。
道具之一,就是焚燒蘭草,在鼓樂絲竹發出的廟堂之音裏,和磚瓦木石築起來的外在結構不同,蘭草的熏香形成一種虛擬飄渺的幕幔,在這個幕幔的背後,藏著我們想象裏寄托了希望的實體和空間。
在古代,蘭草的身上,除了藏有自然清淡久遠的幽香之外,還有殊靈暗藏祝福的未知之力。
佩蘭而行的人,是受天降吉祥庇護的人,這是蘭草身上的神性。
蘭草對後世的影響力,則更多的得益於孔子的自歎和屈原的蘭心。
據《猗蘭操》記載:“孔子自衛反魯,隱穀之中,見香蘭獨茂,喟然歎曰,夫蘭當為王者香草,今之獨茂與眾草為伍”。
蘭者,孔夫子自比,香者,蘭草之香乃王者之香。
王者之香,清、幽、淡、遠,這幾乎是後世為文者追求嘉許的自性。
而屈原〈離騷〉裏“紉秋蘭以為佩”,則讓蘭草不僅僅隻是遠觀自歎的自然草木,它還成了形同此身的一個人行世的一種格調和追求。
網絡間,見過一個名為“風吹佩蘭”的網友,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竟然很自然的想起這個名字,猜想,這個名字的間隙裏飄出來的香氣,應該是〈離騷〉的性情。
到唐以後,我們今天熟悉的蘭花,才逐漸進入家園花圃,我們時常所說的國色天香裏的這個香,指的已經不是詩經裏的蘭草,而是北宋黃庭堅在《書幽芳亭》中所說的:“蘭蕙叢出”的蘭花香了。
我們時常說的蘭質慧心,已經是屬於蘭科植物的蘭花的故事了。
讓我們再回到古代那個已經消失於時間叢林中的節日---上巳節上去,在這個可以被看作上古情人節的日子裏,讓我們聽一聽在蘭草的劍葉和它白色的花瓣中間傳出來的愛的聲音。
“節日真熱鬧啊,陪我一起去玩玩吧!”“我剛剛去過了,很累,不想去了。
”“求求你了,再陪我去一趟,好不好,那裏真是太好玩了!”請記住,這樣的句子,已經有不止2500年的生命力了,雖然在思維理解的形式上發生了轉移,但隻要我們的這個文明不死,我們總能夠微笑著聽到這樣的話,它是我們這個文明青春的聲音。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兩句詩中所包含的象征意義
出自東晉詩人陶淵明的《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賞析 大致在魏晉以前,以儒家學說為核心,中國人一直相信人類和自然界都處於有意誌的“天”的支配下。
這一種外於而又高於人的個體生命的權威,在東漢未開始遭到強烈的懷疑。
於是就迎來了個性覺醒的時代;在文學創作中,相應地有了所謂“人的主題”的興起。
但個性覺醒,既是舊的困境與背謬的結束,又是新的困境與背謬的發現與開始。
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有限的個體生命與永恒的宇宙的對立。
人們不斷發出哀傷的感歎:“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古詩十九首》);“自顧非金石,咄唶令人悲”(曹植《贈白馬王彪》);“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阮籍《詠懷詩》)。
人們在自然中感受到的,是無限存在對有限人生的壓迫。
但是,即使說困境與背謬注定要伴隨人類的全部進程(這是一個存在主義的觀念),在不同的階段上,人還是要尋找不同的解脫方式。
哪怕是理念上的或者是詩意上的,人也要發現一種完美的生命形態。
所以到東晉末,在玄學的背景中,陶淵明的詩開始表現一種新的人生觀與自然觀。
這就是反對用對立的態度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而是相反地強調人與自然的一體性,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
這在他的這《飲酒》第五首之中,表現得最為充分而優美。
憑著它那淺顯的語言、精微的結構、高遠的意境、深蘊的哲理,這首詩幾乎成了中國詩史上最為人們熟知的一篇。
全詩的宗旨是歸複自然。
而歸複自然的第一步,是對世俗價值觀的否定。
自古及今,權力、地位、財富、榮譽,大抵是人們所追求的基本對象,也便是社會所公認的價值尺度。
盡管莊子早就說過,這一切都是“賓”,即精神主體的對立麵(用現代語彙說,就是“異化”),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終究無法擺脫。
而陶淵明似乎不同些。
他當時剛剛從官場中退隱,深知為了得到這一切,人們必須如何鑽營取巧、裝腔作勢,恬不知恥地丟去一切尊嚴。
他發誓要扔下這些“賓”的東西,回到人的“真”性上來。
於是有了這首詩的前四句。
開頭說,自己的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
“車馬喧”,意味著上層人士之間的交往,所謂“冠帶自相索”。
因為陶淵明喜歡訴窮而人們又常常忘記貴胄之家的“窮”與平民的“窮”全不是一回事,這兩句詩的意味就被忽視了。
實在,陶家是東晉開國元勳陶侃的後代,是潯陽最有勢力的一族。
所以,盡管陶淵明這一支已呈衰落,冷寂到門無車馬終究是不尋常的。
所以緊接著有一問:你如何能做到這樣?而後有答,自然地歸結到前四句的核心——“心遠地自偏”。
“遠”是玄學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脫於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狀態。
此處的“心遠”便是對那爭名奪利的世界取隔離與冷漠的態度,自然也就疏遠了奔逐於俗世的車馬客,所居之處由此而變得僻靜了。
進一步說,“車馬喧”不僅是實在的事物,也是象征。
它代表著整個為權位、名利翻騰不休的官僚社會。
這四句平易得如同口語,其實結構非常嚴密。
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轉折,第三句承上發問,第四句回答作結。
高明在這種結構毫無生硬的人為痕跡,讀者的思路不知不覺被作者引導到第四句上去了。
難怪連造語峻峭的王安石也大發感慨:自有詩人以來,無此四句! 排斥了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探詢作者在什麼地方建立人生的基點,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
這種哲學可以稱為“自然哲學”,它既包含自耕自食、儉樸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為人的生命與自然的統一和諧。
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直接麵對整個自然和字宙而存在。
從本源上說,人的生命原來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大化”遷變的表現,隻是人們把自己從自然中分離出來,投入到毫無真實價值的權位和名利的競逐中,以至喪失了真性,使得生命充滿焦慮和矛盾。
所以,完美的生命形態,隻有歸複自然,才能求得。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出來,詩就變成論文了。
所以作者隻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
詩人(題名叫《飲酒》,自然是一位微醺的、飄飄然忘乎形骸的詩人)在自己的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間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即陶之居所南麵的廬山)相會。
“悠然見南山”,按古漢語法則,既可解為“悠然地見到南山”,亦可解為“見到悠然的南山”。
所以,這“悠然”不僅屬於人,也屬於山,人閑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
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為一支輕盈的樂曲。
另一種版本,“見南山”的“見”字作“望”。
最崇拜陶淵明的蘇東坡批評說:如果是“望”字,這詩就變得興味索然了。
東坡先生非常聰明,也很懂得喝酒的妙處,他的話說得不錯。
這裏不能作“望”,是因為“望”是有意識的注視,缺乏“悠然”的情味。
還可以深一步說:在陶淵明的哲學觀中,自然是自在自足無外求的存在,所以才能具足而自由;人生之所以有缺損,全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