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芳華》的環境語言是什麼
以1970至1980年代為背景
圍繞男兵劉峰因“觸摸事件”被處理這一情節,講述了以劉峰、何小萍等人為代表的一代文工團人的命運變遷。
電影《芳華》主要講什麼?
《芳華》是由浙江東陽美拉傳媒有限公司出品的劇情片,由馮小剛執導,嚴歌苓編劇,黃軒領銜主演,苗苗、鍾楚曦聯合主演,楊采鈺、李曉峰、?王天辰出演、王可如、隋源等參加演出。
《芳華》根據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以1970至1980年代為背景,講述了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經曆著成長中的愛情萌發與充斥著變數的人生命運故事 。
劇情簡介
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經曆著成長中的愛情萌發與充斥變數的人生命運。樂於助人、質樸善良的劉峰(黃軒飾)和從農村來的屢遭文工團女兵歧視與排斥的何小萍(苗苗飾),意外離開了浪漫安逸的文工團,卷入了殘酷的戰爭,在戰場上繼續綻放著血染的芳華。他們感受著集體生活的痛與暖、故人的分別與重逢,還有時代變革之下,每個人的渺小脆弱和無力招架。而昔日的文工團戰友蕭穗子(鍾楚曦飾)、林丁丁(楊采鈺飾)、郝淑雯(李曉峰飾)、陳燦(王天辰飾)等人,在大時代的背景之下,每個人的命運大相徑庭,擁有著出人意料的人生歸宿。
馮導又出巨作了。
《芳華》這部電影很真實
芳華易逝 善良永駐
文/夢裏詩書
對大時代下個體命運的追溯,馮小剛的《芳華》既以文工團裏洋溢的青春,用浪漫色彩去觸碰著時代的脈搏,也用真實慘烈的對越自衛反擊,見證著戰爭殘酷無情的本質,固然電影並沒能完全再現嚴歌苓筆下的集體主義殘酷,但對善良的堅守卻依舊勾勒出了電影打動人心的內核。
《芳華》伊始將時代背景聚焦於了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部隊文工團,在這個滿載以青春的集體中,馮導在很短的時間裏便塑造出了性格迥異的人物群像,善良樸實,被大家稱為活雷鋒的劉峰,出身不好備受排擠,渴望融入集體的何小萍,明豔動人卻善於心計的林丁丁,極富同情心的蕭穗子,自恃高人一等的幹部子弟郝淑雯,都是尤為鮮活立體的,由此在浪漫色彩下所綻放的青春芳華,帶有著一股濃鬱的荷爾蒙味道。
電影中段,劇情隨著劉峰喜歡林丁丁,林丁丁卻為了自己名聲誣告其耍流氓開始急轉直下,因此被調離文工團的劉峰在那個年代被烙上了無法抹去的汙點,這個曾被大家調侃為活雷鋒的好人就這樣被拋棄了,他雖然在戰爭中不惜想去犧牲生命成為英雄,但命運卻並沒有給他這樣的機會。而同樣心存善良的何小萍在此也看清了文工團集體虛偽的麵目,對此再也不抱任何幻想期待,而離開文工團在戰爭中成為英雄,獲得世人認可的她卻瘋了,對嚴歌苓筆下集體主義的殘酷,電影在此做出了著墨。
相較於嚴歌苓的原著,馮小剛的《芳華》並沒有將電影的核心放在集體主義對個體摧殘的批判上,文工團裏的青春浪漫,戰場上的戰火紛飛,到芳華已去理想幻滅的收尾,電影對比原著其實都在致力於弱化這一點,這個內核隻是成為了電影的一個延伸思考,而與之替換的則是“一個始終不被善待的人,更能識別善良,也最珍惜善良”的善良,它成為了電影後半段的支點。
在《芳華》中,劉鋒與何小萍的善成為了電影最為令我動容的所在,綻放青春的部隊文工團,最為質樸純粹的是他們,血肉橫飛的戰場上,他們的善良更是成為了那殘酷的基色中一抹最為動情的所在,電影最後也將鏡頭給予了相依於一起的他們,“他們從未結婚,卻待人溫和,彼此相偎一生。”的結局,為電影畫上了一個令人唏噓卻又不落溫情的句號。
我們總是期望善良的人能收獲美滿,可現實有時卻難如人願,但即便這個世界並沒有用溫柔善待於你,我們卻並不應該失去這種彌足珍貴的本性,因為芳華易逝,善良永駐。
《芳華》是一部獻給什麼人的電影?
王敏:電影《芳華》,一曲理想主義的讚歌!
電影《芳華》曆經曲折,今天,終於和全國觀眾見麵。邀上一兩好友,先睹為快。作為軍人出身的我,是帶著極為挑剔的眼光去觀看這部電影的,觀影後,我對於這部影片整體上是滿意的。在娛樂至死的當今社會,《芳華》以其對理想主義的謳歌征服了我。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嚴肅之作,有瑕疵,但仍然贏得了人心。
嚴格說來,《芳華》是一部獻給軍人或曾為軍人的公民的一部電影。導演馮小剛和編劇嚴歌苓都是曾經的軍人。因此,整部影片可以看作是兩位軍人的時代記憶,是對軍營生活的追憶,是對理想主義的致敬。電影反映的是部隊文工團的生活,但在語境和情感上緊貼火熱的軍營,能夠引起所有軍人的共鳴。
馮小剛和嚴歌苓是聰明的。他們選擇了自己最為熟悉的文工團生活來描寫軍營生活,以冷靜和平視的敘述帶領著觀眾,感受著青春激揚歲月的喜怒哀樂。電影在我們熟悉的《絨花》音樂中開場,一群出身迥異,經曆各不相同的年輕人,以部隊文工團員特有的姿態在排練,她們青春嬌美,操練著集體主義整齊劃一的舞蹈,和著音樂,以自己的形體動作展示著對革命理想主義的渴求,在軍旗的輝映下,她們是那麼的熱情洋溢,那樣的激情澎湃。這是一群行進在理想主義征途上的精靈,是最可愛的人。影片著重刻畫了善良而又情感衝動的劉峰,孤獨而又執著的何小萍,聰穎而又善解人意的蕭穗子。這三個人物,相互印證,又相互詮釋著理想主義的真摯和無奈,他們的遭際,讓人同情,又讓人唏噓不已。他們是理想主義者,又都是理想主義祭壇上的犧牲。他們是英雄,是凡人,有共同的閃光點,又有各自的人性弱點。劉峰因一時的衝動,被發配到邊疆連隊,最後,在戰場上,為了證明自己,負傷後拒絕後撤,以熱血捍衛自己的尊嚴。何小萍在戰場上,麵對被火焰噴射器燒得麵目全非的戰友精神崩潰,在慰問演出的夜晚,身著病號服的何小萍在草地上獨舞,月光如水,人似仙子,我卻分明看到了一個理想主義者孤獨的靈魂,在理想主義的語境中,唯其孤獨,所以崇高。那一刻,我淚流滿麵。
《芳華》的最可圈點處,我認為是以寫實的手法,為我們記錄了1979年代邊境自衛還擊作戰,反映這一重大軍事行動的影視創作,審查相當嚴格。應該欣賞馮小剛的勇氣和良知。《芳華》的戰爭戲,盡管隻有短短的十分鍾,卻是全劇最精彩的部分,可以說,如果沒有這場戰爭戲,《芳華》隻是一部反映部隊文工團員生活的情感片,有了這場戲,《芳華》則成為一部理想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完美結合的大劇。這場戰爭中以長鏡頭,描寫了劉峰帶領騾馬隊向前線運送彈藥和藥品途中遇襲的經過,戰爭的慘烈,我軍戰士的英勇,表現得淋漓盡致,可以說,正是在槍林彈雨中,在血與火中,理想主義才得以升華,才有了存在的價值。那種戰場上的血肉橫飛,那種麵對死亡時的無奈,那種蕩然於胸的英雄氣概,是抗日神劇表現不了,也不屑表現的。理想主義必須根植於現實,必須在現實主義的觀照中發揚光大。任何脫離現實主義的理想主義必然走向空想主義和曆史虛無主義。在現實主義的血的沃土中,開出絢爛的理想主義之花,是《芳華》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
《芳華》是寫實的。它直麵現實,不回避,不美諡。電影被勒令重剪後,馮小剛是壓抑的,是過於冷靜的。但在冷靜的敘述中,馮小剛又是憤懣的。影片的結尾,當殘廢軍人劉峰因為做生意的三輪車被聯防隊員沒收,並麵臨敲詐勒索時,麵臨毆打時,適逢戰友看見。戰友含淚一聲怒吼:你們竟然敢打殘廢軍人,敢打戰鬥英雄。此時,我的心隱隱作痛:在這金錢至上,道德淪喪的年代,這樣的事情還少嗎?對軍人,對英雄缺乏應有的尊崇,是我們這個民族的通病,前幾年,不是還有人在烈士陵園辦狗展嗎?保家衛國,流血犧牲是軍人職責,軍人本色,可是,讓軍人流血後再流淚,就是萬萬不應該呀!《芳華》在批評上,是內斂的,甚至,是一筆帶過,但是,把理想主義旗幟放在角落裏,挪揄之,踐踏之的社會現象,值得我們深思。我們需求得不多,隻要那份應有的尊嚴。
在這個寒冷的北方冬天,《芳華》帶給我們的還有一份溫暖。影片含蓄地讚美了戰友之間的愛情。影片最後,當劉峰和何小萍久別重逢,相偎相依時,我潸然淚下。誠然,他們沒有名份,沒有那張證明關係的婚書,但是,他們的愛情是崇高的,是需要被仰視的。那種戰友之間的愛情,是心心相印的,是脫離了低級趣味的,是超越了世俗成見的,是最純最美的,是直擊人心,也溫暖人心的。是理想主義的最直觀,最直接,最人間的注解,我讚美這樣的愛情,並向往之。
《芳華》是一部成功之作。《芳華》的成功,在於馮小剛們創作態度的真誠,在於他們在這個錯亂的年代,對理想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堅守,在於他們對軍人人性的深刻挖掘,在於他們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深刻領會。誠然,《芳華》因種種原因,有許多遺憾之處,比如對戰爭場麵的描寫,淺嚐輒止,沒有更深層挖掘,比如,敘述線索眾多,顯得淩亂,敘事風格上過於冷靜,表現不夠有力等等,但是,這些瑕疵,不足以掩蓋《芳華》的成功,《芳華》的成功,以無可辨駁的事實,印證著習 近 平 同 誌在文藝座談會中的講話精神。我們的時代永遠不缺乏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我們的時代永遠需要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堅持文藝為人民的思想,堅守理想主義情懷,就一定會創作出人民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就一定會得到人民的尊重。芳華已逝,對於我們這些軍人,芳華隻是一瞬間,但理想主義的芳華永存心中。
真的是值得去看的一場電影!
怎麼評價電影《芳華》?
當我寫下這個回答時,《芳華》剛剛破了十億元,不但成為元旦檔期內最大贏家,而且問鼎馮小剛個人作品的票房巔峰。戴錦華老師經常強調,“重要的是故事被講述的年代,而非故事所講述的年代”——在關注強國夢(《戰狼2》)、唐盛景(《妖貓傳》)的2017,馮小剛回望曆史的一闕斷音卻能在觀眾處引起回響,成為年末銀幕上最耐人尋味的一個現象。《芳華》敘事之內的人物群像與敘事之外的意誌博弈,都成為詩化的傳奇。
《芳華》可以被視為在穗子的視點下展開的一個大閃回,這個視點無疑是精心挑選過的。穗子模糊的出身,和她親身經曆的一樁樁事件中既不落井下石又不挺身而出的立場,賦予她客觀描述的地位。那是一個類上帝的至高視點,是馮小剛在《我不是潘金蓮》中就采取過的態度,是一種消除了善與惡、罪與罰的冷靜甚或冷漠的普世觀照——看到了人生顛簸起伏、情感無處安放,卻拒絕判斷、更不指引。整個電影雖是回憶,但並沒有呈現任何人的視點鏡頭,形式上的純粹客觀,無疑拒絕了觀眾。
匠心獨運之處在於,穗子不僅是記錄者,更是一樁樁事件的直接參與者,文工團的歲月也是她個人的情感史。因此《芳華》在拒絕用視點與觀眾同化的同時,卻用了大量順暢的調度、慢動作、做舊的白綠紅色在視覺上形成某種奇觀,並在應該揭示現實中老去的文工團的結尾處拒絕影像的呈現,這一無結尾的結尾可以看做是大團圓的一種變奏,進而在觀眾處獲得了認同。
於是在一個客觀而又詩意的敘述中,真相與想象的邊界模糊了。“羅生門”式地回憶四人聽鄧麗君的場景時,穗子自己穿上了港貨,跟隨著音樂,依偎著陳燦,在披著紅布的燈管營造的氣氛中與時代的潮流契合在一起,卻有意忽略了港貨的真正主人郝淑雯與陳燦將最終結為連理的現實。想象更漫溢的是穗子全部缺席的劉峰與小萍兩人之間那幾場戲,穗子隻能從多年後戰友聚會上劉峰與小萍“話雖不多,卻待人溫和”的現實來推斷當時二人相處的情形。在經過詩意加工的回憶中,劉峰不隻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活雷鋒,小萍更遠非一個臭不可聞又居心叵測的隊伍沙子。當兩個原本善良的人被回憶呈現出來時,一直被遮蔽的、更大的敘事完成了。
個體壓抑與話語權力
詹明信認為,在中國那個特殊的年代裏,所有的問題都可以上升到意識形態的高度。一再出現的主席像與隱約勾勒又語焉不詳的曆史是看似遠避災禍的文工團逃無可逃的背景。
《芳華》裏,文工團一度代表著一種極為強大的權力結構消除了其成員身份的差異,建立了“人人平等”的新秩序。秩序代表著對個性的壓抑——在“活雷鋒”、“標兵”、“好字”這些符號賦予劉峰榮譽的同時,也同時賦予劉峰不同於一般文工團成員的話語權力,更讓他必須恪守著某種規範做事。因此劉峰成為所有的忙都必須幫、並不時接受大家的調侃的人,成為泳池旁邊唯一身著長袖襯衫、負責觀察天氣的人,更成為代表著集體意誌、從而不容許任何個人感情的人。於是在林丁丁的表述中,“所有人都可以,活雷鋒就是不行!”她本能地拒絕劉峰,就像拒絕一台機器、反抗更強大的權力。
馮小剛的冷漠之處在於,當劉峰失去了“活雷鋒”的話語權力,馬上受到了他以前拒絕使用的、拐彎抹角的、猥瑣下流的話語的製裁。劉峰被批這一段,事實上與馮小剛前作中多次出現過的類似場景(《甲方乙方》)構成了某種互文關係,甚至有一樣的語言風格。當批判不再是“好夢一日遊”的假定情景而真正置身於政治權力結構之中時,獨樹一幟的馮氏幽默也不再溫情。
可口可樂的商標終於取代主席像出現在銀幕上,文工團結束了,“人人平等”的秩序隨之解除。大家在秩序的牢籠之中時,曾經無比向往更自由的世界。但當他們發現一句“(幹部子弟)門當戶對”可以衝垮在文工團數年建立起來的感情時,又不得不承認“文工團是他們的一個家”。劉峰的英雄夢想成了未諳世事的少年夢幻,而小萍的草地獨舞與某個英雄石像剪輯在一起——她的英雄夢想雖然成為某種確實的存在,但冰冷又堅硬,因而被人無視。
時代洪流衝垮社會結構,但個體壓抑與話語權力卻從未消失。劉峰不得不再次麵對無理的批判,諷刺的是,這次拯救他的,並不是自由時代的法律或者對個體的尊重,而是建立在資本之上的、“戰鬥英雄”的話語權。他“還跟以前一樣,沒變”,但曾經的戰友可以將他的借條輕輕巧巧地撕碎。此處仿佛可以聽到馮小剛的一聲歎息,戰爭結束了,光暈消散了,主體失落了,超人被貶為凡人。
結尾處的墓園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實的一個特殊地帶,劉峰與小萍在回憶芳華的時候也想象一下戰友們活到現在的樣子。劉峰不無詩意地回答了一個平常的問題——什麼叫好啊,什麼叫不好,看跟誰比了。於是劉峰與小萍二人相擁中緩緩消散的結尾,又回歸成馮小剛一道溫情的目光。墓園中沒有了現實的壓抑和複雜的權力,想象、回憶與情緒因而可以大膽地釋放,劉峰與小萍在此刻感到夢寐以求又不曾擁有的尊重。
電影《芳華》主要講了什麼?
《芳華》是由浙江東陽美拉傳媒有限公司出品的劇情片,由馮小剛執導,嚴歌苓編劇,黃軒領銜主演,苗苗、鍾楚曦聯合主演,楊采鈺、李曉峰、?王天辰出演、王可如、隋源等參加演出。
《芳華》根據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以1970至1980年代為背景,講述了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經曆著成長中的愛情萌發與充斥著變數的人生命運故事。
創作背景:《芳華》故事源於2013年馮小剛和嚴歌苓的一個約定——因為兩人都曾在文工團服役,成長的年代也差不多,所以約好創造一個貼近親身經曆的文工團故事。2016年4月嚴歌苓寫完了初稿,當時這本書還叫《你觸摸了我》,5月份馮小剛導演就已經決定按照小說來挑選演員。在電影名字上,嚴歌苓提供了幾個名稱《好兒好女》、《青春作伴》、《芳華》等,最終馮小剛選中了《芳華》,芳是芬芳、氣味,華是繽紛的色彩,非常有青春和美好的氣息,很符合記憶中的美的印象。
《芳華》的電影主要講了講的是什麼?
一部青春演藝片,內容我沒有看過,但是一看這個標題我就覺得片子非常的文藝的!
電影《芳華》刪減了什麼內容?
電影《芳華》本是預計在國慶檔上映的一部電影,經曆了多次撤檔之後,直到2017年年底才算是正式上映。而這期間電影的內容很多地方已經悄然發生改變,很多劇情片段也永遠埋沒在了製片人的電腦回收站裏。很多網友都非常的好奇電影芳華刪減了什麼內容?以及刪減的原因是什麼?一部電影的拍攝非常不容易,很多鏡頭演員費盡心思的拍出來,最後卻未必能播出,我們就來了解下芳華刪減掉的那些內容!
了解過這部電影的朋友其實都清楚,《芳華》在最初在多倫多電影節的時候播放的版本是146分鍾的,但是當電影上映的時候,電影正片卻隻有136分鍾,整體上來說之刪減了十來分鍾,但是這十來分鍾的鏡頭,卻可能是劇組用了十天甚至是更多的時間拍攝完成的!那麼在正式版電影當中,刪除的都是哪些畫麵呢?
據悉,在正式版的電影中一共刪除了七個片段,除了一些拖劇情沒必要的畫麵,主要有何小萍高原獨舞、集體批鬥劉峰、何小萍翻屍體找劉峰、劉峰戰後的潦倒生活寫照的畫麵,其中何小萍高原獨舞的那一段算是比較經典的,刪了不免可惜,但是因為和整體劇情沒有太多的聯係,於是為了不過於的占用時間就把它給刪減了。
而那場批鬥戲因為涉嫌一些政治問題,諷刺意外太濃鬱,最後隻能一筆帶過,沒有放在正片當中,至於何小萍翻屍體的片段,主要是因為太血腥太影響觀眾胃口,於是也剪掉了,而後麵那段對劉峰戰後潦倒生活的寫照,對劇情沒有什麼推動的作用,也就刪減了這一部分。但是這段雖然不影響劇情,但是還是像何小萍高原獨舞那一段一樣,少了之後對整體電影的藝術性打了一定的折扣。
直擊內心的電影《芳華》看完後你有哪些感慨?
芳華上演了,覺得很真實,很符合那個時代的實際,您的感受呢?是不是六零後感觸更深?
人生如果有很多的如果,如果再過一次劉峰如果聽從安排去上學就沒愛情了?就平庸了?何小萍如果去借衣服,如果不裝病可能他們的日子都能在生活中比劇中呈現的更好一些,不過自己選的路,跪著也要把它走完。這隻是編劇眼中的文工團和對越自衛反擊戰,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人物分析,換位思考下
劉峰一個好同誌,活雷鋒幫助所有人,為了愛放棄領導的提攜,他自己選的。他喜歡林丁丁可是表達過嗎?人家是否也有此心?突然捅破窗戶紙冒然抱人家,還讓人看到女孩怎麼辦?愛是不愛?如果答應他本人又沒有那個意思是愛情嗎?如果不答應又被人看到擁抱她該怎麼辦?劇中她沒有違背自己的感情,隻是自私的為了洗清自己或者說活雷鋒形象在她心中倒下後的報複吧。
林丁丁敢愛敢恨,沒有勾引別人,沒有背叛自己深愛的人,隻是有些隨性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小萍拿別人軍裝拍照可以借啊,人家找不到她又不說,發現後可以說明道歉呀,不吭聲。一個新同誌拿軍人的軍服,其他人是不是覺得宿舍的新人是個賊。盡管她很純樸,可是做為一個演員救場如救火,該她頂上去完成任務她卻耍個性裝病了,可見她首先不是一個好兵,軍人服從命令為天職,如果都去強調客觀這兵沒法帶了。
換個位政委能怎樣,當過演員都知道救場如救火,當過兵都知道服從命令為天職,小萍擺了一刀保不準以後工作中能不能服從工作安排,文藝兵下基層演出台下都是基層官兵,一個演員對領導有看法就不上台,對不起觀眾也對不起自己台下的十年功,小萍一不是合格的兵二不是合格的演員,所以隻能被淘汰,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吧。
“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錚錚鐵骨綻花開,滴滴鮮血染紅它??”
韓紅純淨的聲音唱響這首《絨花》時,已是片尾,已然恍若隔世,幾乎所有的人仍靜靜地坐在座位上,我知道,大家之所以不願離去,是因為當一個遠去的時代以一部電影的形式重新浮現的時候,誰都想以沉默加以挽留,盡管那個時代不如人所願,哪怕那個時代千瘡百孔。
你走過,一個時代就算終結。
幾個月前,在讀嚴歌苓的小說《芳華》時,我如此評價,“看得出來,嚴歌苓在試著嚐試一種新的敘述方式。在承認她是個講故事好手的同時,不得不說,這不是嚴歌苓最好的小說,不是她走得太遠,而是第一人稱的講述角度,讓她屢屢有介入故事的衝動。恰恰是這些主觀的表達,既顯示了對讀者的不信任和對自己敘事能力的不自信,又讓故事的發展出現了梗阻??”
但是,我依然期待馮小剛用電影的語言對《芳華》的演繹。在我看來,如果要對上個世紀致敬或者憑吊,最適合的莫過於三個人:薑文、王朔、馮小剛。無論是《陽光燦爛的日子》,還是《北京人在紐約》,都能在燦爛中看到陰鬱,在前行中品味到苦澀,還能看到那個年代特有的英雄主義色彩,這一點,即便在薑文的《讓子彈飛》中,在馮小剛的《老炮兒》中,都能清晰地看到中國特色的個人展現。當個人背後的大旗獵獵展開,其實已經消解了時代的苦難與輝煌。
此外,伴隨著理想化的個人英雄主義的,是詩化的表達。《天下無賊》中,黎叔悠悠然然地吟出“我本有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觀眾一定會恍然大悟,詩意的結構和詩化的表達,在他們這一代人心中已經根深蒂固。甚至,循著馮小剛作品的軌跡,你會發現,當馮小剛遠離無厘頭的賀歲片,開始將視角介入現實生活的時候,詩意越來越明顯,甚至有些迫不及待。
所以,才會有馮小剛和嚴歌苓相約創作一部關於文工團的作品。
那個年代,每個人都有個軍人夢,每個文藝青年都有個文工團夢。這樣的夢,與荷爾蒙無關,隻是為了安放無法言說的青春。生逢那樣的年代,誰都無法逃避,一切顯得那麼自然,就像你去商店,必須握著糧票和布票。否則,人會像斷線的風箏。
現在回首,也許,《芳華》才是馮小剛長久藏在心裏的夢,一旦打開,噴湧而出的,必定是濾鏡下的色彩,濃鬱,深沉,還有著揮之不去的激情萌動。
這夢,同樣是嚴歌苓的。有過8年文工團經驗的嚴歌苓,駕馭這樣的題材,最大的困擾不是題材的累加,而是取舍。這是一個作家無法逃避的宿命。所以,我們在《芳華》中看到的肖穗子,明顯帶有強烈的自傳色彩,她是見證者,更是親曆者,現在,化身為講述者,不由自主會把人帶入一段崢嶸歲月。
在那樣的歲月,誰不是一艘無舵的小舟,風來,浪來,雨來,人去不知要到何處去。
就像劉峰。
在小說中,他的外號叫“雷又鋒”,不但是“liu”的拖音,更是那時的主旋律和全民追求。或者說,當他是“雷又鋒”時,他安全,踏實,卻沒有了自我,不再是“劉峰”。所以,他可以在鮮花和掌聲中做報告,可以義務修理地板,可以幫著炊事班長做沙發,唯獨不能正常地表達自己的愛。
英動了凡心,其代價是剝去所有的榮譽和光環,被打回原形。當“雷又鋒”回歸到“劉峰”的時候,其實更像是一種道義的懲罰。從文工團到伐木連,劉峰失去的不僅是光鮮,還有個人的坐標。其實,從一開始,誰又能確鑿知道自己的定位在哪?“那片笑聲讓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兒,在我生命每個角落靜靜為我開著,我曾以為我會永遠守在他身旁,今天我們已經離去在人海茫茫??”是的,生命中每一處都有著那些花兒,但不是所有的笑聲背後都有一朵為你默然開放的花朵。
不能說劉峰愛錯了人,也不能說何小萍(小說中的何小曼,不知道到電影中為什麼成了何小萍)和愛失之交臂,隻能說,那個年代,我們不懂愛情。
或者說,是時代容不下愛情。
所以,劉峰的命運跌宕,看似偶然,其實有著更大的必然,與個人的選擇無關,隻因生在那個年代。那個年代,從標兵到流氓,中間隻隔著一個撫摸。嚴歌苓的小說《芳華》,英文名原本就是《You Touched Me》,一個青澀而自然的“Touch”,讓芳華刹那間一地冰裂。
馮小剛固執地把片名定為“芳華”,這就是他和嚴歌苓視角的不同,或者是對文工團這個特殊群體距離的不同。在影片中,馮小剛更願意憑空給文工團生造一個遊泳池,大段大段地把上個世紀中期中國人耳熟能詳的音樂鋪陳於背景,等於給那樣的年代塗抹上浪漫的亮色。
準確地說,《芳華》是嚴歌苓的瓶子,裝著馮小剛的酒,澆的卻是一個時代的塊壘
想想看,如果把影片中代表一代人記憶的音樂抽去,或者換上其他的音樂,《芳華》還能不能戳中那麼多人的淚點?與其說我們是被《芳華》的故事催淚,不如說是那些曾經熟悉的旋律讓我們淚崩。
在情境的營造中,或者說在煽情方麵,馮小剛顯然比嚴歌苓更勝一籌。何小萍“借用”林丁丁的軍裝照相、對越自衛反擊戰場麵的描寫,這些在小說中所沒有或者弱化的情節,在馮小剛手裏則駕輕就熟地得以放大,並成為影片中的亮點。尤其令人稱道的是,患了精神病的何小萍在看文工團演出的舞蹈時,不由自主走出劇場,在偌大的草地上一個人獨舞,堪稱馮氏神來之筆,那種被拋棄的孤獨,對群體和往日生活的回歸,那種芳華破碎後的無助,你看到的不是舞蹈,是掙紮,是個性在暗夜中的獨立。
青春,總是這樣倔強而獨立,這,也是另一種芳華。
劉峰和何小萍都是被侮辱與被損害的,所以,他們在曆盡坎坷之後,才會把手握在一起,才會相互取暖,因為,他們知道,無論世事多麼薄情,總得有人卑微而深情地活著。你無法抗拒成為別人眼裏的笑話,卻不能自己踐踏自己的芳華。從這個意義上說,劉峰和何小萍最後的擁抱,也與愛無關,隻不過是兩個走夜路的人,唯一的選擇是把手牽在一起。
同樣,被劉峰錯愛的林丁丁,那麼好強驕傲的生命,最終也不過是另一個被侮辱與被損害的。
包括在“Touche”事件之後,對劉峰口誅筆伐的人,哪一個不被時代的裝甲車碾得遍體鱗傷。
最好的出路,莫過於活著。
遠離了賀歲片的馮小剛,似乎一直在嚐試宏大的敘事,現實主義的敘事,這一係列作品中,相對成功的,當屬《集結號》和《一九四二》,圓潤而酣暢,飽滿而深沉;比較而言,《我不是潘金蓮》則顯得局促而空洞,頗有些螺螄殼裏做道場的無奈。《芳華》這個題材,給馮小剛極大的釋放空間,也和馮小剛一直引而不發的詩性高度吻合,所以,他才像一個找到了最為稱手兵器的刀客,輾轉,騰挪,遊刃有餘。
如果說影片有什麼遺憾,那就是後半部分對劉峰結局的處理顯得太匆忙,有些虎頭蛇尾。一方麵是基於電影本身的容量,另一方麵,原定9月底上映的《芳華》一直推遲到12月15日,誰知道中間發生了什麼?
不過,既然是“芳華”,理應濃墨重彩的,就是最熱烈綻放的時光,這一點,馮小剛幾乎做到了極致。至於芳華謝後,一地落花,不過是無謂的憑吊而已。
每個人對電影的理解會有不一樣,所以觀點也是會不同,馮小剛導演《芳華》這部電影雖說主視角不是以戰爭為主,但以戰爭之外的文工團的各種人物關係去描繪那個時代,更是以小人物的命運和人生價值觀去書寫那個時代的殘酷!應該說這部影片有很強的時代背景和曆史質感。
電影是以文工團的一個隊員蕭穗子的口述曆史開始,主要講述了劉峰和何小平兩人的悲歡離合。劉峰是部隊的一個活雷鋒,什麼都會,什麼都會去幫;而何小平則是一個因為舞蹈功底好,而被部隊特批進入文工團。從在雨中劉峰接到何小平的那一刻,似乎兩個人的命運就已經注定了?
影片最後的結局也在人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好人沒有好報,這個“活雷鋒”並沒有被時代所包容。在電影中我們能洞悉平凡中的偉大,卻也能窺測到偉大中的醜陋。人生本就不易,無論是哪個年代,無論大人物還是小角色,平凡或偉大,卑微或高尚,最終都會芳華落盡??
馮小剛導演說“這部電影要傳達給觀眾的絕對不是宣揚戰爭的力量,這也不是歌頌戰爭,而是讓觀眾看到戰爭的殘酷和恐懼”。還有就是電影《芳華》揭示的戰爭殘酷和對個體的傷害,以及那些被戰爭摧毀了精神的病人,那些得不到妥善安置的退伍軍人,都在提醒人們戰爭的代價。所以,回味一場不一樣的戰爭往事,也是非常值得的!
應該對於六七年代經曆過那時代人,這部電影會有更深的感觸。
電影《芳華》最寶貴的價值是什麼?
馮小剛的電影善於通過草根人物的故事,反映當今社會的敏感問題,表達他對草根人物命運和遭遇的同情與關懷,同時也對社會進行批判。
《芳華》也不例外,通過劇中人物劉峰、何小萍等人的命運,折射國內從文化改革後期到改革開放幾十年的社會嬗變。在嬗變中,社會進步巨大,人群分化嚴重,有人得益,有人失落,利弊並存,泥沙俱下。電影涉及中越戰爭、越戰老兵生活、社會分化等題材,觸及當前現實的敏感點與痛點,馮小剛電影每每被嚴格審查,他上一部電影《我是潘金蓮》被推遲上映,《芳華》也被推遲上映,顯示片子碰到了雷區。
電影最傷感的一段,是何小萍讀父親死後送來的信。何小萍六歲時父親被發配勞改,何小萍自此失去父愛,隨母改嫁,寄人籬下,受盡委屈。她渴切願望是能盼到父親重獲自由那一天,能父女團圓,但她等到隻是父親的死訊,及一封父親的遺書。
遺書中父親說:他熬不到獲得自由的那一天,一個「熬」字暗示了一段悲慘人生。推算何小萍父親的年紀才50歲上下,正當壯年,為何早死?電影沒有給答案,也不可能給出明確答案,但我們通過有關資料知道,在勞改場裏勞改犯的生存環境極差,勞動強度很大,吃不飽,缺醫少藥,且精神被虐待。
《芳華》裏,何小萍因失去父愛,從小生活不正常,導致她性格孤僻不合群,在文工團備受欺負嘲笑,後來更得了精神病。
電影中最令人唏噓的人物是劉峰。他善良無私,樂於助人,是個「活雷鋒」,但好人不得好報,一次向心上人表白的正常行為,被誣為「耍流氓」,導致他被發配去伐木連伐木,後來在對越戰爭中失去一條胳膊;退伍後待遇很差,淪為社會「低端人口」,靠苦力為生,備受欺壓,老婆也棄他而去,幸而最後有何小萍相伴,兩個苦命人相依為命。他倆都是草根出身,到老仍是草根。中國通過改革開放富起來了,但兩極分化,貧富懸殊。
馮導講述的是中國巨變中失落者的故事,貼近生活,反映現實,表達了對弱勢者的同情與關懷。觀眾通過他們的遭遇,肯定會有所觸動和反思:?國家應如何改革,才能讓社會更公平合理。這大概就是《芳華》的真正意義所在。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電影《芳華》的環境語言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