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這是清朝大學者—紀曉嵐的故事:
當紀先生很小的時候,他既聰明又頑皮,常常讓老師啼笑皆非(老師姓施);有一天,紀曉嵐帶著一隻小黃鳥到學堂去玩,玩得正起勁的時候,施老師進來了;紀曉嵐馬上把鳥兒藏在牆上鬆脫的磚頭後麵,石老師也瞧見了,他故意裝做不知道,就上他的課了。可是當施老師吟著詩句走到牆邊時,突然用手把磚頭往後推,可憐的鳥兒就活活的被壓死了,老師還很得意的吟了一句:
「細 羽 佳 禽 磚 後 死」
紀曉嵐想了想,說:「老師,我能不能給您對個下句?」老師還是很得意,說:「當然可以。」 紀曉嵐說:「您念的是細羽佳禽,我給您對粗毛野獸,您的磚,我對石, 後我對先,死我對生,是:
「粗 毛 野 獸 石 先 生」
老師聽了,知道紀曉嵐是用諧音在罵他,鼻子都氣歪了,但是,他又沒對錯嘛!
其二、蘇東坡與佛印
蘇東坡在杭州,喜歡與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聖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兩人飲酒吟詩之餘,還常常開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蘇東坡宴會請客,他總是不請自來。有一天晚上,蘇東坡邀請黃庭堅去遊西湖,船上備了許多酒菜。遊船離岸,蘇東坡笑著對黃庭堅說: 「佛印每次聚會都要趕到,今晚我們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詩,玩個痛快,他無論如何也來不了啦。」誰知佛印和尚老早打聽到蘇東坡要與黃庭堅遊湖,就預先在他倆沒有上船的時候,躲在船艙板底下藏了起來。
明月當空,涼風送爽,荷香滿湖,遊船慢慢地來到西湖三塔,蘇東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須,高興地對黃庭堅說:「今天沒有佛印,我們倒也清靜,先來個行酒令,前兩句要用即景,後兩句要用「哉」字結尾。」黃庭堅說:「好吧!」蘇東坡先說:
浮雲撥開,明月出來,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黃庭堅望著滿湖荷花,接著說道:
蓮萍撥開,遊魚出來,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這時候,佛印在船艙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聽黃庭堅說罷,就把船艙板推開,爬了出來,說道:
船板撥開,佛印出來,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蘇東坡和黃庭堅,看見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個人來,嚇了一大跳,仔細一 看,原來是佛印,又聽他說出這樣的四句詩,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來。
蘇東坡拉著佛印就坐,說道:「你藏得好,對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於是,三人賞月遊湖,談笑風生。
一天,蘇東坡指點廚師,用一尾西湖活草魚,洗淨剖開,裂上五刀,用火腿、蔥、薑蒸製。廚師燒製好,送到書房。蘇東坡一見,熱騰騰、香噴噴,魚身上刀痕如柳,連聲呼道:「好一尾五柳魚!」剛舉筷想吃,忽然,看到窗外人影一閃,佛印和尚來啦。蘇東坡心想:「嗨,好個趕飯和尚,早不來,晚不來!我剛要吃魚,你卻趕來了。今天我偏不讓你吃,看你怎麼辦?」一伸手便把這盤魚擱到書架上去了。
佛印在窗外早已見到那盤魚了,心想:好啊,你藏得再好!我也要叫你拿出來! 蘇東坡笑嘻嘻招呼佛印坐下,問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到此有何見教?」佛印一本正經地回答:「小弟今天特地來跟你打聽一個字。」「什麼字啊!」「你姓蘇的『蘇』字怎麼寫法?」 蘇東坡一聽,眉頭一皺,知道佛印學問好,不會連個「蘇」字也不會寫, 一定有名堂,便裝作認真地回答:「喔,「蘇」字嘛,上麵一個草字頭,下麵左邊一個「魚」字,右邊一個 「禾」字。」佛印也假裝糊塗地問:「喔,假如草字頭下麵左邊是「禾」右邊是「魚」 呢?」 蘇東坡說:「那還是念「蘇」啊:」佛印按著說:「那把「魚」擱到草字頭上邊呢?」 蘇東坡急忙說:「噯,那可不行啊!」佛印哈哈大笑說:「好啊!你說把魚擱到上麵不行的,那就把魚拿下來吧!」 蘇東坡一下子醒悟過來!佛印說來說去,就是要吃他那盤五柳魚。
有一次,佛印在寺院,知道蘇東坡要來,也照樣清蒸一盤五柳魚。剛好蘇東坡進來了。佛印一想,上次你開我玩笑,今天我也要難難你。正巧旁邊有隻磬,他就隨手將魚放在磬裏。
蘇東坡早已看見,裝作不知。剛坐下就故意「唉」地歎了口氣。佛印素知蘇東坡性格樂觀,疑惑地問道:「太守,今天為何愁眉不展?」蘇東坡回答說:「唉,大和尚你有所不知,早上我想寫副對聯,誰知剛寫好上聯,下聯就難住啦,一直想不出,所以心煩啊!」佛印問:「不知上聯是什麼?」蘇東坡回答說:「上聯是『向陽門第春常在』。」佛印一聽,心中好笑:這對聯家家戶戶都貼爛了,他卻拿來戲弄我,不知道蘇東圾葫蘆裏賣的什麼藥。於是不動聲色的說:「我來給你對吧,下聯是『積善人家慶有餘』。」蘇東坡連呼:「啊呀,高才高才!原來你磬(慶)裏有魚(餘)啊!快, 拿出來吃吧。」佛印這才恍然大悟,乖乖地從磬裏把魚拿出來了。
其三、 於謙小時候,束發兩髻,有個和尚笑他:
「牛頭且喜生龍角」
於謙馬上回答:
「狗嘴何曾出象牙」
但是於謙回家之後,告訴媽媽,媽媽馬上幫他梳成三角;於謙出門又遇到那和尚,和尚又笑他:
「三角如鼓架」
於謙就回答說:
「一禿似擂槌」
和尚聽了無言以對。
其三、嫦娥原愛綠衣郎
從前,有一幕僚家有一個天姿國色的閨女,其上峰多次向其示意娶她為妾。這位幕僚既不敢違拗他,又怕委屈了女兒,正與妻子躊躇不定,愁眉不展時,女兒前來問安,見狀便問二老有何心事?父母隻好據實相告。
女兒聰慧過人,又孝順父母,便靈機一動對二老說:“我有三個條件,一是不光有父母之命,還得有媒妁之言,應請王公大人作媒;二是聘禮要有玫瑰寶石、黃色寶珠等珍品;三是入洞房前,還要對一副對子。三者缺一,我決不和他成婚。”
父親連連點頭說好。次日稟複那位大官,他一一應允。迎親之日,那豪華氣派自不待言,待酒足客散,大官邁步欲進洞房,卻被侍婢擋住,讓其對對子,隻見紅箋上寫著:竹映桃花,君子也貪紅粉色。大官看著娟秀的字體,一時對不上來,便移步庭院。正當仰望中天明月,反複吟哦時,一部屬過來問:“大人不入洞房,還有雅興吟詩作對?”大官便將索對一事告訴了他。部屬聽罷,連連讚歎,上聯出得新巧,竹稱君子,紅粉桃花,一語雙關。不免也沉默構思起來。
這時,星月輝映,樹影婆娑,一下子觸動了那位部屬的靈感,隻見他搖頭擺尾地吟道:月穿楊柳,嫦娥原愛綠衣郎。
大官連說:“妙極!妙極!明天重重有賞。”便直趨洞房交卷。
侍婢送上對幅,姑娘玩味一番,提筆批道:“公係榜眼出身,對雖工麗,恐非出自心裁”。大官見批語,羞愧難當。他忖度片刻,便毅然離開洞房,去尋那位部屬,叫他去入洞房,並以全部嫁妝為贈。
其四、 李宋二先生,木頭木腳
話說清朝乾隆年間,廣東有兩個自認為很有才氣的秀才,一李一宋,他倆結伴旅遊,一路觀山賞景,聯詩對句,好不自在。遊了半天,又累又渴,見前麵樹蔭下有一位年逾古稀的和尚在納涼,身邊放一葫蘆,便上前討水喝。
老和尚打量兩人一眼說,兩位貴姓?有水,不過要對對子,對得上方可飲水。兩秀才欣然同意,並自報李、宋二姓。老和尚聽罷,便將兩人姓氏嵌入聯說:李宋二先生,木頭木腳。兩秀才聽畢,見對聯是譏笑自己,對了半天也沒對上,不僅得不到水喝,還討了個沒趣,怏怏而去。
這個故事在民間流傳了幾百年,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廣東農民報》一讀者將這故事整理成文,投至該報,有36位對聯愛好者熱心對下聯,其中隻有陽春縣讀者黃文昌對的較好。
他對的下聯是:龔龐兩小姐,龍首龍身
新年祝福語三個成語三句古詩。
跪求。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文征明 不求見麵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疇昔通家好,相知無間然。
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
孟浩然成語 一帆風順 萬事如意 八方來財...
關於春節的故事
餃子的由來 我國北方人有一種習俗,逢年過節,迎親待友,總要包頓餃子吃。
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拜罷年,便圍坐在一起,邊包餃子邊聊天,山南海北,無所不談,不時引來歡聲笑語,大有其樂無窮之意。
“水餃人人都愛吃,年飯尤數餃子香”。
當人們吃著這滑潤適口滋味鮮美的水餅時,如果再知道一些它的來曆,誰能不驚歎我們文明古國的源遠流長的麵食奇苑呢! 對於餃子的來曆,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頗多。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
早在三國時期,魏張揖所著的〈〈廣雅〉〉一書中,就提到這種食品。
據考證: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時期的“偃月形餛飩”。
和南宋時的“燥肉雙下角子”發展而來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我年的曆史了。
清朝有關史料記載說;‘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
“又說:”每屆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麵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
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
“這說明新春佳節人們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
近人徐珂編的〈〈清稗類鈔〉〉中說:”中有餡,或謂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湯叫做水餃。
“千百年來,餃子做為賀歲食品,受到人們喜愛,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餃子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等名稱。
唐代稱餃子為“湯中牢丸”;元代稱為“時羅角兒”;明末稱為“粉角”;清朝稱為“扁食“---- 現在,北方和南方對餃子的稱謂也不盡相同。
北方人叫“餃子“。
南方不少地區卻稱之為”餛飩“。
餃子因其用餡不同,名稱也五花八門,有豬肉水餃,羊肉水餃,牛肉水餃,三鮮水餃,紅油水餃,高湯水餃,花素水餃,魚肉水餃,水晶水餃等等此外,因其成熟方法不同,還在煎餃,蒸餃等,因此,大年初一吃餃子在精神和口味上都是一種很好的享受。
餃子的來曆,除史書記載外,民間還另有一則傳說。
從前有一個皇帝,整天不理朝政,隻顧尋歡作樂,朝裏奸臣得寵,忠良受害,鬧得國家貧窮交加,百姓怨聲載道。
有一天,人稱“潘素水“的奸臣潘奇叩見皇上,言明他有個好主意,能使皇上長生不老。
皇上聽後,滿心喜歡。
忙問:”潘愛卿,有何妙法,快講與朕聽!“潘奇奏道:”人若能吃百樣飯,就可增壽延年成神仙,皇上可下令在各地招選名廚師,讓他一日三餐做新樣,吃到百種飯,不就如願以償了嗎?“皇上聽後連連點頭,即出告示,舉國招選。
不幾日,全國各地好多有名廚師陸續被送到京裏,經過殿試,的藝高的感師蘇巧生被選上了。
從此,蘇巧生憑著自己高超的技藝為皇上做了九十九個花樣的飯菜,皇上十分滿意。
這一夜,蘇巧生很高興。
心想:“明天早上再做一樣飯就可以離開這個可恨的昏君,回家與親人團聚了。
“但到了做飯的時候,意不知該咋做最後一頓飯了。
他想到自殺逃跑,還想到毒死這個吃喝人民血肉的昏君。
正在悲傷的時候,他突然看到菜案上有些剩下的羊肉和菜,便拿起刀把羊肉和菜一起剁碎,胡亂擱上調料,用白麵皮包了許多小角角,然後放在開水鍋裏煮熟,當做最後一樣飯給皇端去。
蘇巧生正木呆呆地坐著等死,誰知皇上吃了這餐飯後,竟穿著睡衣跑進廚房說:”今日這頓飯最香,這叫什麼名字?“蘇巧生聽罷,長長地歎了口氣,隨後抬頭看見這種扁扁的東西,信口答道:”這是民間上等品----扁食。
“皇上又留蘇巧生繼續給他做飯,巧生對這個貪得無厭的昏君氣憤極了,第二天便偷偷地溜走了。
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廚師,就學著包扁食吃。
這樣,一代一代,一直流傳到了今天。
“年年高” 的傳說 “年年高” 的傳說 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
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曆史。
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母係氏族社會遺址中發現了稻種,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穀。
漢朝人對米糕就有“稻餅”、“餌”、“糍”等多種稱呼。
古人對米糕的製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
公元六世紀的食譜《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製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於杵臼淨者,舂之為米谘糍,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即將糯米蒸熟以後,趁熱舂成米谘,然後切成桃核大小,晾幹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
將米磨粉製糕的方法也很早。
這一點可從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得到證明。
其製作方法是,將糯米粉用絹羅篩過後,加水、蜜和成硬一點的麵團,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
這種糯米糕點頗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製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產,在北方有糯米那樣粘性的穀物,古來首推黏黍(俗稱小黃米)。
這種黍脫殼磨粉,加水蒸熟後,又黃、又粘、而且還甜,是黃河流域人民慶豐收的美食。
明崇禎年間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記載當時的北京人每於“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
不難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諧音而來。
年糕的種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家的黃米糕、江南水鄉的水磨...
《祝福永遠是美好的》閱讀答案
祝福永遠是美好的記得當年每一位姐姐結婚,我都很難過.說實在的,我舍不得她們出嫁,可是,一旦她們披上嫁衣,我便裝出一副“喜氣洋洋”的樣子,並祝福她們白頭偕老.我奶奶早已年過七十,明知道她不可能長生不老,可是,我在她每年生日裏都祝福她老人家“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幾位朋友合開一間咖啡屋,明明知道做生意會有虧本的可能,但在開張那天,我還是真誠地祝福他們:“祝你們生意興隆!”我明白自己的話不是靈丹妙藥,但每次去醫院探病,總忘不了對病人說一聲“祝你早日康複!”我清楚同學的成績不可能考上中點學校,可到考試前,但是對他們說:“實中見!”我明白人生不會萬事如意,但每年春節去拜年,我都把一聲聲“萬事如意”送給我的親戚朋友們.祝福永遠是美好的.當然,我道一聲“祝你幸福”,別人未必就幸福;我道一聲“祝你健康”,別人未必就健康.畢竟祝福並不能改變現實中的什麼,但總可以令這個世界變得更溫情吧!我覺得別人永遠需要我餓祝福.給別人一個祝福,便等於給別人一個希望.生活是離不開祝福的.我祝福別人,別人祝福我.我想,假如沒有祝福,多彩的節日就會變得暗淡,熱鬧的生日也會變得冷清.我願把無盡的祝福獻給我的朋友們和所有需要祝福的人,同時,我也需要你們的祝福!隻要天在,地在,人在,祝福變永在!讚同7| 評論 2011-6-12 09:58 冰雪之逸 | 三級 1 .運用 排比的修辭手法.多彩的節日就會變得暗淡,熱鬧的生日也會變得冷清.2 .給別人一個祝福,便等於給別人一個希望.3 .為了說明 祝福永遠是美好的.4 .第八自然段5 .我覺得別人永遠需要我的祝福 這是對別人的鼓勵,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的鼓勵的 作者也在得到別人的祝福,也希望把自己的祝福給每個人.表達了作者的仁愛之心,和對生活的向往
寫給語文老師的祝福春節
1、站三尺講台,傳李杜韓柳詩文;握一支粉筆,授孔孟老莊學問。
2、論學問,四書五經樣樣通曉;講口才,三言兩語句句精妙。
3、詩詞歌賦盡顯雅士風度;語段篇章全顯中華文明。
4、學富五車,通曉詩書禮易;才高八鬥,熟習琴棋書畫。
5、講關係,伯仲叔季樣樣通;說人物,旦末淨醜個個明。
6、品明月,敘情懷,吟詩作賦;沐清風,講人生,談古論今。
7、漢語興衰存乎汝心,民族榮辱永在爾懷。
8、評得失,四大名著顯精妙;論善惡,八方美文蘊雄奇。
9、朝花夕拾,秋月春風莫等閑;古訓今聞,宋詞元曲要記牢。
10、曹操曹丕曹植,為建安文學增色;蘇洵蘇軾蘇轍,給唐宋詩詞添彩。
11、思如泉湧,詩文交融培奇葩;筆私蛇走,字句連接謀新篇。
12、平凡世界,回首時,苦辣酸甜憂樂喜;瀟灑人生,會心處,之乎者也亦焉哉。
求古文的中秋節祝福詞
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明月本無價,高山皆有情。
圓圓的月兒天上掛,圓圓的月餅香天涯,圓圓的快樂美如花,美滿日子玉潤珠圓,幸福生活花好月圓,合家吉祥永團圓。
三秋桂子十裏荷,一輪明月兩地心發送;千重遠山萬重水,十分相思百分念。
八月十五喜相逢,清風送爽意相從。
銀輝滿月情相濃,幸福美滿愛相融.舉頭望皓月,凝思意中人。
若得爾陪伴,一生終無憾!1、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1-2] 2、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
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4、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
《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
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5、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
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後,中秋拜月由此而來。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麵如皓月”。
而雲南傣族在中秋之夜,同樣盛行“拜月”風俗。
6、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
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中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跡。
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鍾,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
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
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北方春節習俗
北方的習俗比南方多,比如包餃子,而且要貼窗花,各種的花紋,寓意來年吉祥,包括一些本命年的穿戴及講究,多不勝數。
北方除夕夜多包餃子吃,以諧音取“更歲交子”的意思。
有的在餃子中放糖,祈求來年生活更甜美;有的則在個別餃子中包一枚錢幣,誰吃到了誰就會在新的一年裏發財。
北方過年家裏的女人在這段時間總是最忙的,尤其是年三十,早起睜眼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準備年貨,雞下鍋,肉剁餡,魚去鱗,蝦剝皮,菜切片,麵和團,一切有規有矩,輕車熟路。
北方各家幾乎都是“大戶”,大的不在財,而是人,所以過起年來,吃飯也成了一個很嚴峻的問題:找不到那麼大的桌來容納十幾口的人。
於是家裏的女人又要做些犧牲――等待第二撥的飯局。
桌上大戰後的戰場,最終也是要落在這批“後進部隊”前來打掃。
而年飯總是要吃的比平時早的,因為還要給胃留點空間去塞滿大年初一的第一餐――餃子。
無疑,這頓美味也是要由家裏的賢妻良母來主持的。
這並非是男尊女卑的傳統,隻是成了種形式,沒人會為此抱怨。
描寫中國傳統節日的詩句
--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
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元宵節賞燈的習俗始於漢朝。
隋唐時發展成盛大的燈市。
到宋元時期,京都燈市常常綿延數十裏。
燈會的時間,漢朝隻限於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長到三夜,到明朝規定從正月初八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七。
唐朝燈會中出現了雜耍技藝,宋代開始有燈謎。
明朝有增加了戲曲表演。
燈市所用的彩燈,也演繹出“橘燈”、“絹燈”、“五彩羊皮燈”、“無骨麥秸燈”、“走馬燈”、“孔明燈”等等。
始於南宋的燈謎,生動活潑,饒有風趣。
經過曆代發展創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謎格有粉底格、秋千格、卷簾格、白頭格、徐妃格、求鳳格等一百餘種,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橫生 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始於宋朝。
意在祝福全家團圓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樂幸福。
元宵分實心和帶餡兩種。
有香辣甜酸鹹五味。
可以煮、炒、油炸或蒸製。
桂花酒釀元宵、以肉餡、豆沙、芝麻、桂花、果仁製成的五味元宵以及用蔥、芥、蒜、韭、薑製成的象征勤勞、長久、向上的五辛元宵都各有特色。
清明節 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
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隻打墓坑,不築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於載籍。
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托。
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裏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
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
因此後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
”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重陽節 農曆九月初九,兩陽相重,故叫“重陽”,重陽節又是“老人節”。
老人們在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煉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
重陽這一天,人們賞玩菊花,佩帶茱萸,攜酒登山,暢遊歡飲。
九月重陽,天高雲淡,金風送爽,正是登高遠眺的好季節,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陽節的重要習俗。
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於無山可登,無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點,再在糕麵上插上一麵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僻災之意。
重陽節還有插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等風俗。
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種重要植物,氣味辛烈,可以防止惡濁重陽花糕是用粳米製成的一種節令美食。
重陽節習俗 重陽節秋高氣爽,登高一望,草木山川,盡收眼底。
這實際上是一種野遊,為我國人民傳統的體育活動。
賞菊。
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
重陽時節,正值菊花怒放,飲菊花酒。
《藝文類聚》引《續晉陽秋》說:“世人每至(九月)九日,登山飲菊花酒。
”據說古時菊花酒,是頭年重陽節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釀的。
九月九日這天,采下初開的菊花和一點青翠的枝葉,摻和在準備釀酒的糧食中,然後一齊用來釀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飲用。
傳說喝了這種酒,可以延年益壽。
從醫學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頭昏、降血壓,有減肥、輕身、補肝氣、安腸胃、利血之妙。
插茱萸。
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種常綠小喬木, 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叫“菊糕”、“花糕”,即古時的“蓬餌”。
因“糕”與茱萸.“高”諧音,重陽佳節,不能登高而吃點糕,也可聊以自慰。
據說封建時代,皇帝在重陽日還以花糕賜宴群臣。
騎射活動。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
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
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曆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
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於楚威王五年夏曆正月初七,或謂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卒於楚襄王九年。
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
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
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
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
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
"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第三個意義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
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
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
過年的意義在那裏?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團圓飯麼?
春節為什麼要吃年夜飯(團年飯) 年夜飯(團年飯)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
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
在古代的中國,一些監獄官員甚至放囚犯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年,由此可見"團年飯"對古代中國人是何等的重要。
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年飯充分表現出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
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
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借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裏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
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
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
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說到除夕的刀砧聲,鄧雲鄉撰寫的《燕京鄉土記》卻記載著除夕一個十分淒涼的故事:舊社會窮人生活困難,三十晚上是個關。
有戶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錢歸來,"家中瓶粟早罄,年貨毫無。
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籌莫展,聽得鄰家的砧板聲,痛苦到極點,不知丈夫能否拿點錢或東西回來,不知明天這個年如何過,又怕自己家中沒有砧板聲惹人笑,便拿刀斬空砧板,一邊噔噔地斬,一邊眼淚潸潸地落……,這個故事讓人聽了.確實心酸。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
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
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
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是象征"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
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
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古代,過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質,有些酒現在已經沒有了,隻留下許多動人的酒名,如"葡萄醅"、"蘭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蘇酒"等等。
在這些酒中間,流傳最久、最普遍的,還是屠蘇酒。
但是屠蘇酒的名稱是如何來的?又是用什麼製作的?從來傳說不一。
屠蘇是一種草名,也有人說,屠蘇是古代的一種房尾因為在這種房子裏釀的酒,所以稱為屠蘇酒。
據說屠蘇酒是漢末名醫華佗創製而成的,其配方為大黃、白術、桂枝、防風、花椒、烏頭、附子等中藥入酒中浸製而成。
這種藥具有益氣溫陽、祛風散寒、避除疫鬁之邪的功效。
後由唐代名醫孫思邈流傳開來的。
孫思邈每年臘月,總是要分送給眾鄰鄉親一包藥,告訴大家以藥泡酒,除夕進飲,可以預防瘟疫。
孫思邈還將自己的屋子起名為"屠蘇屋"。
以後,經過曆代相傳,飲屠蘇酒便成為過年的風俗。
古時飲屠蘇酒,方法很別致。
一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
也就是說合家歡聚喝飲屠蘇酒時,先從年少的小兒開始,年紀較長的在後,逐人飲少許。
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
"說的就是這種風俗。
有人不明白這種習慣的意義,董勳解釋說:"少者得歲,故賀之;老者失歲,故罰之。
"這種風俗在宋朝仍很盛行,如蘇軾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詩中說:"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後飲屠蘇。
"蘇軾晚年雖然窮困潦倒,但精神卻很樂觀,他認為隻要身體健康,雖然年老也不在意,最後罰飲屠蘇酒自然不必推辭。
這種別開生麵的飲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產生種種感慨,所以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直至清代,這一習俗仍不衰。
今天人們雖已不再大規模盛行此俗,但在節日或平時飲用這些藥酒的習俗仍然存在。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麵、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
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
又因為白麵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
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
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
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製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
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後,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
以後,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
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
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麵,也叫長壽麵。
新年吃麵,是預祝壽長百年。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春節對聯和春節對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