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裏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麵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雲:"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仆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係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麵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征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麵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裏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餘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長輩春節時給晚輩紅包有什麼規矩
一、為什麼要給孩子壓歲錢古時候,有一對夫妻老年得子,視為心肝寶貝。
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同孩子玩。
孩子玩累了睡著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合眼。
半夜裏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
原來,這八枚銅錢是神仙變的。
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後大家學著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
因為“祟”與“歲”諧音,之後逐漸演變為“壓歲錢”。
給孩子壓歲錢是中國人新年的一種習俗,中國人喜愛紅色,因此把壓歲錢用紅紙包起來象征著吉祥如意、紅紅火火,所以又稱“紅包”。
二、那麼,孩子的壓歲錢怎麼給才合適1、用新錢包紅包家長們不妨去銀行換一些新的錢,孩子會非常歡喜。
2、當著家人的麵給紅包這樣讓孩子臉上顯得有麵子,如果是別人家的孩子,則一定要當著孩子家長的麵給紅包,這樣,家長能看到,也不至於孩子偷偷把錢花了。
3、數額要適度,不要攀比給孩子壓歲錢,心意到了就行,切忌攀比。
給孩子大數額的壓歲錢,對於孩子來講,他們還沒有較強的理財概念。
4、給紅包要有創意長輩可以把紅包藏起來,讓孩子自己去找,或者除夕晚上把紅包壓在孩子的枕頭旁邊,讓孩子早上一睜眼就看到紅包,寓意著新的一年有個新的開端。
5、祝福的話不能少給孩子壓歲錢的時候一定要說喜慶祝福的話。
比如祝你越長越高、越來越漂亮、好好學習天天向上......6、給孩子準備一個儲錢罐讓孩子把壓歲錢都放到儲錢罐裏,並讓孩子寫下購物清單,鼓勵孩子用壓歲錢買書籍、學習用品,教給孩子有計劃有目的的消費。
7、紅包誰來給很重要一般情況下,女方娘家的孩子的壓歲錢,由男方來給。
而婆家的孩子的壓歲錢,則有女方來給。
有時候男士給壓歲錢,太過於嚴肅和莊重了,還是建議女性給,比較親切。
8、接受紅包孩子接受紅包時要雙手接過,然後對長輩說謝謝、新年快樂等祝福的話。
9、不包過大麵值的壓歲錢不要給麵值過大的人民幣,尤其是沒有上學的孩子,對於金錢沒有很好的概念。
建議給孩子的紅包最好用零錢,這樣數量上可以多一點,孩子會更開心。
最後需要提醒家長的一點是,孩子獲得的壓歲錢是孩子的,家長可以和孩子共同管理這些錢,但家長千萬不能“沒收”孩子的壓歲錢,更不要說:等你長大了再給你......按民間說法,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可以平平安安。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給孩子壓歲錢圖的是一份吉利和祝福。
新年的腳步越來越近了,家長們開始為孩子準備紅包吧!
春節到了,作為晚輩的我們。
送給爸爸的祝福()送給媽媽的祝福
陳紅唱的那首常回家看看,我每聽一次都有中心酸的感覺。
因為我本人長年在外,不能陪伴在父母身邊,作為子女,有時候真的感覺自己很不孝順。
但為了生活,又不得不繼續在外奔波。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如果你的時間允許,還是在家多陪陪父母吧,陪他們聊聊天,拉拉家常,散散步什麼的就已經是給他們最好的禮物和祝福了。
因為父母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幸福、快樂!老了的時候,希望孩子們還能像小的時候那樣,粘著他們討糖吃,叫肚子餓(是撒嬌的那種哦,可不是要你管父母要吃要喝,自己還不管父母的,如果真那樣的話,那才叫真的是不孝了)。
那會讓父母覺得自己在孩子心目中永遠是最重要、最親近的人。
(
長輩給小輩的新年祝福語
春節的來曆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
其實,年和春節的起源是有所不同的。
那麼“年”究竟是怎麼來的呢?民間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它頭長觸角,凶猛異常。
“年”居海底,每年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
“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
“年”如何可以過去呢?據說“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以驅除“年”獸;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
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竄友道喜問好,相互慶賀平安度過了“年”關。
這風俗越傳越廣,便成為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春節。
因為當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
據說,把農曆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
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曆,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隻好將農曆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
春節的民俗文化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
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
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幹幹淨淨迎新春的歡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
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裏,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
因為醃製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準備。
蒸年糕 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
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裏萬裏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
因為和麵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征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
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幾代人過春節的對比 爺爺奶奶輩的:在那個年代一般春節都是比較重要的節日,在春節的前幾天,街市的店鋪掌櫃和夥計們都會處理完所有的賬務。
當家的會在年前一天和所有夥計吃一頓飯,舊時有個習慣,吃飯時會上一盤全雞,雞頭對著哪個夥計,這個夥計就將被解雇,這一盤雞隻有他一個人能吃。
因此上菜在舊時的過年時極為講究的。
那時沒有春晚什麼的,家人會聚在一起,從外地回老家,年三十會做一年中極好的飯菜,這在窮人家是極不易的時候。
晚上的時候,有錢人家的小孩會提著燈籠在院裏玩,家裏的長輩會在飯後給家裏的小輩們發壓歲錢,晚上守歲時壓在枕頭下麵。
初一的時候,一大早就應吃一個福橘,第一句話是恭喜恭喜,後幾天就是走訪親戚朋友等。
爸爸媽媽輩的:此時正值改革開放,在外的人們會回到家中陪家裏的長輩過年,年夜飯變成了以餃子為主配以小米粥等食物。
在12點左右時各家開始打鞭炮,長輩開始發紅包,小輩說很多喜氣的話來祝福長輩,壓歲錢不再收回,變成了孩子的私人錢,唯一的變化就是春晚的出現,中國人開始守春晚,守歲,整夜不睡,也有一部分的江南鎮,從年三十就開始在晚上放鞭炮,放一個星期,貼春聯,掛燈籠,結婚的人也更多了。
我們這一輩的:80,90後的出現,使現在的春節有了西方的色彩,尤其今年2010年十分明顯,初一正好是情人節,中西方的結合式的春節,一手舉著紅...
晚輩祝福長輩生日快樂,長輩應該怎麼回複晚輩
過年還是農村好,進了臘月就開始忙活,臘八啊,小年啊,小年過後要蒸很多饅頭,小孩子買那種小的鞭炮拆開來放,貼對聯。
有的村裏沒有看晚會到12點的習慣。
基本上都是包完餃子,九點左右就睡了,當然堂屋裏是要擺上供品的。
然後初一早上早起來下餃子,拜年。
現在在城裏,也感覺不出多大的年味,頂多超市裏添上新年的裝飾,路邊店麵把各種商品擺在路邊叫賣。
除夕大家都在家裏包餃子看晚會,過12點放鞭炮吃餃子。
有些懷念小時候農村的年小時候的記憶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模糊,但是小時候過年的喜悅卻還是那麼曆曆在目,仿佛就發生在昨天一樣,嗬嗬。
每年快要過年的時候我最開心的事就是可以捧著1-2張大紅的獎狀回家給爸爸媽媽看,因為小時候學習一直很好,每次期中期末考試都鐵定有名次,有時候還會有個三好學生的獎狀,所以快要過年的時候都是期中考試結束的時候,一般都是公布完成績,開個大會,發了獎品和獎狀就等於放年假了,每年拿著獎狀回到家,爸爸媽媽都非常的高興,總是小心翼翼的幫我貼在牆上,過年親戚朋友來家串門,總是會誇我,爸爸和媽媽的臉上總是非常的自豪,那個時候是我最開心的時候! 當然還有就是過年吃餃子,放鞭炮,貼春聯等一係列習俗我們那沒有包餃子的習慣哦。
每次過年,從小年24開始就很熱鬧了。
在我們那喜歡把小年叫成小孩的年,所以那一天的小孩很開心的。
過年了,家裏會辦年貨,準備新衣服。
等著春節去各家各戶拜年和走親戚。
小孩都是哎熱鬧的。
一聽到去外婆家,都很開心的。
臘八節,家裏的東西都洗好了。
小孩也要洗過年澡了。
除夕晚上,先要拜神,然後吃晚飯。
吃完飯再守歲。
會準備一個大的木樁,燒完才行啊。
上麵的臘魚臘肉烤的那油直掉。
等著拿壓歲錢啊。
還有就是初一,是一年的開始。
不能哭的。
接下來就是去親戚家了。
初一去外婆家,初二姑姑們都回來了。
一家人很熱鬧。
現在在外,都就等著過年一起聚聚。
小時候,過年到那心理很微妙,除夕晚上我們家一般下午3點多就準備了,到4點多就開動了,一般在我媽媽把大餐準備好之前,我和哥哥都是洗好澡穿上新衣服,那個美的呀 然後大伯二伯會給壓歲錢還有奶奶,雖然不多,但在那時對於我們是很多了,很開心,感覺那財產是自己的,要好好保護的那感覺 現在回想起來,除夕那天媽媽最累了,要準備大餐,要給我們換下的衣服洗了,因為第二天就是初一了,習俗是不能把衣服放到初一洗的。
小時候除夕晚上我們都是玩到很晚,大人賭博,小孩也會賭,家家都感覺喜樂融融小時候過年,家裏的過年肉都是我先吃,整晚不睡覺就為等這一口。
現在呢?老爸說他去菜市場定了個豬頭,拿到熟食店料理好,直接裝盤…… 小時候過年,纏著媽媽買新衣服,很普通衣服穿在身上也美滋滋地扭來扭去。
現在呢?照樣添置新衣,但是穿在身上,我再也不會扭…… 小時候過年,攢點炮仗猶如攢自己的軍火庫,晚上睡前數一遍,早上醒來數一遍。
現在呢?家住在禁放區,看見街邊的小孩子放炮,下意識的想躲……這是哥們幾個發的 希望能幫到你
過年有哪些習俗包含著什麼樣的,祝福。
過年有這些習俗以及包含的祝福含義: 守歲 除夕守歲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全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
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吃過年夜飯,這是我國普遍存在的除夕守歲的習俗。
據史料記載,這種習俗最早起於南北朝,以後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直到今天,我國人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屋外時鳴鞭炮,室內圍坐看電視,笑語連連。
吃餃子 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肴。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
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
”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裏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
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裏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裏單獨吃。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相當盛行。
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辟地,二是取其“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
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意,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裏,以寄托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
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征三陽開泰。
台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菜,象征團圓發財。
貼福字 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
據《夢梁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
”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
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幹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
“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
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號準備殺人。
好心的馬皇後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
馬皇後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
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
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
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禦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
馬皇後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
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後。
貼窗花 新春佳節時,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
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
窗花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
因窗花的購買者多為農民,窗花有相當的內容表現農民生活,如耕種、紡織、打魚、牧羊、喂豬、養雞等。
除此,窗花還有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等題材。
另外,花鳥蟲魚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見。
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
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舊迎新。
爆竹為中國特產,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
現在我們一般的人都認為放爆竹可以創造一種喜慶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據《神異經》說,古時候,人們途經深山露宿,晚上要點篝火,一為煮食取暖,二為防止野獸侵襲。
然山中有一種動物“山臊”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經常趁人不備偷食東西。
人們為了對付它,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聲使其遠遁的辦法。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裝在竹筒裏,點燃後使其發出更大的聲響和更濃烈的煙霧,結果驅散了野獸。
所以每到過年的時候都會放爆竹。
拜年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
初一早晨,晚輩要先向長輩拜年。
長輩受拜以後,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互道“恭喜發財”、“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
在古代,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
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係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
春節走親戚拜年要注意什麼
1春節走親戚的時間時間走親戚這種**俗從正月初二,一直能持繼到正月十六,這期間幾乎家家都在酒醇中泡著,在香味中浴著,盡享人生的樂趣和親情的快樂過去是等到送了年才能出門,並有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的說法;如今是正月初二趁著年味正濃時,膠東人就拉開了走親戚的大幕,而且多是先看丈人再看舅,姑父姨父排在後;從這種演變上看,生活節奏在加快婦女地位在提高正月初二三,嫁出去的女兒們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2春節走親戚的順序走親戚的大體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閨女攜婿走娘家,然後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況外,都要回拜民間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節"之說(1)大年初一:晚輩向長輩拜年拜年一般從家裏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麵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大部分地方大年初一是不走親戚的,真正的春節走親戚是從大年初二開始的...
春節有哪些慶祝活動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曆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
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幹幹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鬥方等。
“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
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
“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有的人幹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
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
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麵。
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
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
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
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
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
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
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古人如何表達春節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