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一些書上寫“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
曰:“寧(nìng)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
有一個鄭國人想去買鞋子,事先量了自己的腳的尺碼,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卻忘了帶上尺碼。已經拿到了鞋子,才說:“我忘了帶尺碼。”就返回家中拿尺碼。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最終沒有買到鞋子。
有人問:“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去試試鞋子”
他回答說:“我相信我量過的尺碼是很準確的,至於腳那就不一定可靠了。”
鄭人買履,是先秦時代一則寓言故事,出自《韓非子》。它既是一個成語,也是一個典故,但它更是一則寓言,主要說的是鄭國的人因過於相信“尺度”,造成買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了鄭人拘泥於教條心理,依賴數據的習慣。常比喻做事死板,不會變通的人。它告訴人們,遇事要實事求是,要會靈活變通,不要死守教條。
用簡潔的語句概括鄭人買履的寓意
1、(1)鞋子 (2)拿 (3)寧可 (4)集市已經解散 2、①等他趕回來時,集市已經解散了,(他)終於沒買到鞋。
②我寧願相信尺碼,也不相信我自己的腳。
3、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做事迷信教條而不顧客觀實際,是不會成功的。
4、削足適履 如履薄冰 履險如夷 延展閱讀: 《鄭人買履》: 是先秦時代漢族寓言故事。
既是一個成語,又是一個典故,更是一則寓言。
說的是鄭國人因過於相信“尺度”,造成買不到鞋子的故事。
揭示鄭人拘泥於教條心理,依賴數據的習慣。
常比喻做事死板,不會變通的人。
它告訴人們,遇事要實事求是,要會靈活變通,不要死守教條。
原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歸取之。
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
結合生活實際用鄭人買履寫一句話
原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一些書上寫“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歸取之。
及反,市罷,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 曰:“寧(nìng)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 有一個鄭國人想去買鞋子,事先量了自己的腳的尺碼,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到了集市,卻忘了帶上尺碼。
已經拿到了鞋子,才說:“我忘了帶尺碼。
”就返回家中拿尺碼。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最終沒有買到鞋子。
有人問:“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去試試鞋子” 他回答說:“我相信我量過的尺碼是很準確的,至於腳那就不一定可靠了。
” 鄭人買履,是先秦時代一則寓言故事,出自《韓非子》。
它既是一個成語,也是一個典故,但它更是一則寓言,主要說的是鄭國的人因過於相信“尺度”,造成買不到鞋子的故事。
揭示了鄭人拘泥於教條心理,依賴數據的習慣。
常比喻做事死板,不會變通的人。
它告訴人們,遇事要實事求是,要會靈活變通,不要死守教條。
《鄭人買履》的斷句
《鄭人買履》原文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歸取之。
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斷句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歸/取之。
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四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鄭國有一個人想要買鞋,他先量好自己腳的尺碼,但是,他卻把量好的尺碼遺忘在他的座位上。
等到了集市,他已經找到了想買的鞋子,才想起忘了帶量好的尺碼。
他說:“我忘記帶量好的尺碼了。
”於是返回去取尺碼。
等到他取了尺碼,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於是他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為什麼不用你的腳去試試鞋的大小呢?” 他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做事要注重實際,不能墨守成規。
要懂得變通,利用實際情況來解決問題。
誰懂(鄭人買履)生活中的一些例子?
我有資料韓非子(約公元前280—前233)即韓非。
我國戰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是當時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學生。
韓非繼承和發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學說,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
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讒害,被殺於秦。
他的著作後人稱作《韓非子》,現存55篇。
他反對以血統為中心的等級製度,提倡“貴族”“民萌”(氓)平等;反對“用人唯親”,提倡“用人唯賢”;反對儒家的“禮治”,提倡“法治”;同時還提出“術”(君主駕馭臣民的手段)和“勢”(君主的權力)來和“法”相輔相成。
這是人教版的回答者:wuhuier - 見習魔法師 三級 4-26 12:42修改答複: wuhuier,您要修改的答複如下: 積分規則 關閉本課選編了兩則古代寓言。
這兩則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諷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現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矛與盾》說的是一個人同時誇耀自己所賣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觸而不能自圓其說,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鄭人買履》則借一個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譏諷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
兩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從反麵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這種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別簡練卻又不失形象生動,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頗能讓人體味到某種含蓄和幽默。
《矛與盾》全文僅四句話,分兩層意思,前兩句講這個人如何誇耀他的盾和矛,後兩句寫他如何被人問住,無言以答。
《鄭人買履》也分兩層,先陳述這個人從量尺碼準備買鞋到後來“遂不得履”的全過程;然後用簡單的對話點明他沒買到鞋的原因。
前後兩部分的內在聯係都很緊密。
兩則寓言都沒有作者的任何評論,而用對話作為點睛之筆,用人物自己的話來點明寓意,給讀者留出思考的餘地。
除了繼續了解古今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則寓言的寓意,並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是學習本課的難點。
而引導學生抓住對話中的關鍵性的話語展開思考、討論,可作為教學的重點。
選編這兩則寓言的意圖是,在第十一冊初步接觸文言文的基礎上,繼續讀一點文言文,為初中學習打一點基礎;同時,引導學生從這兩則寓言中領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二、學習目標1.學會七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背誦課文。
3.能借助注釋理解課文,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三、教學建議1.這兩則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達上與現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注釋可供借助,小學生讀起來就容易多了,加上在第十一冊已接觸過文言文,學生多少有了一些經驗。
因此,和現代文的教學一樣,仍應堅持以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積累的策略。
教學中,要盡量讓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讓他們自己質疑、釋疑,教師適當點撥、扶助,必要時精當講解。
不要講語法知識。
教材中的注釋,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句,還可讓學生從中逐步體會古今詞義、表達方法的不同。
要啟發學生善於充分利用,但不要讓學生死記硬背這些注釋。
2.本課教學安排兩課時,每課時可以集中學習一則寓言。
兩則寓言除具體內容不相同外,有許多相同之處。
現以《矛與盾》為例,建議如下教學步驟:首先,教師範讀,讓學生借助注釋試讀課文,力求了解句子的意思;接著,指導朗讀,把句子讀正確,讀流利,在反複讀文中進一步感悟句子的意思;而後,把句子的意思連起來,練習講寓言故事;最後,討論、理解寓意,並聯係實際談談感受。
3.指導朗讀和背誦是教學重點。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是古人讀古文的經驗。
現在的學生閱讀古文的障礙在於古文詞語、句式運用與現代文存在差別。
這種障礙的消除,對小學生來說,不能講古漢語的詞法、句法。
主要方法是:首先讓學生參考注釋揣摩句子的大意,然後通過反複朗讀,整體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
在學生練習朗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指導。
兩則寓言的朗讀,除了須正確停頓、突出重音外,還應注意語氣和節奏。
矛與盾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其中,前麵部分,那人吹噓自己的盾和矛的兩句話,要適當突出對應的部分,語氣語調比較張揚;後麵部分“其人弗能應也”則語氣改緩變沉,與之形成對照。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應讀出問句的語氣(尾音稍上揚)。
還可以設想是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人的不同語氣、節奏:年輕氣盛者問得俏皮一些,稍快些;年老或斯文些的人問得舒緩些……都可表現一定的幽默感。
鄭人買履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歸取之。
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4.“思考·練習”第二題“讀一讀,說說句子的意思。
”此題目的在於將文中較難的句子列出來重點理解。
引導關注文言文的詞句運用特點,領悟用現代漢語表達文言句子意思的方法。
做這一練習,可以引導學生聯係注釋理解句意並結合指導朗...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鄭人買履 一句一句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