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寫給妻子的詞
佳人相見一千年——蘇軾寫給三個妻子的詩詞
一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 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麵,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鬆岡。——《江城子·記夢》在四川眉州青神縣的岷江畔,有一片蒼翠挺秀的山嶺,這就是被南宋範成大稱為“西川林泉最佳處”的中岩山。進入山中不久,就可以看到一方由山泉彙集而成的清池。表麵上,除了池水較深較冷之外,並無任何獨特之處。但奇怪的是,如果你臨池拍手,池中遊魚就會循聲遊到岸邊。此時再看池邊石壁上的“喚魚池”三個大字,才知道這個名字是如此貼切而富有靈性。而這三個字正是蘇軾所題。當年進士王方召集鄉賢名士在池邊聚會,想為這個水池取名。正在山中讀書的少年蘇軾以“喚魚池”中選,並即席揮毫寫下這三個瀟灑的大字。蘇軾的才華贏得了王方的喜愛,幾經周折,王方將愛女王弗嫁給了蘇軾。仙山清池,佳人才子,這個美麗的故事為本來就美麗的山川增色不少,讓壁上的清泉至今每每低語不止。王弗性格“敏而靜”,作為進士之女的她開始並沒有告訴蘇軾自己知書。每當蘇軾讀書的時候,她則在旁邊終日不去。後來蘇軾有遺忘的地方,她反倒給予提醒。好奇的蘇軾問她別的書裏的問題,她都能答上來,頓時讓蘇軾又驚又喜刮目相看。在蘇軾與訪客交往的時候,王弗經常立在屏風後麵傾聽談話,事後告訴蘇軾她對某人性情為人的總結和看法,結果無不言中,可謂蘇軾絕佳的賢內助。然而好景不長,情深不壽,王弗年僅二十七歲就病逝於京師,讓蘇軾悲痛萬分。此時蘇軾母親程氏已經去世。蘇洵對蘇軾說:“王弗跟著你很不容易,將來要將她安葬於她婆婆的墓邊。”誰知未及一年,蘇洵又卒於京師。於是蘇軾兄弟護喪回家,將王弗也葬於其翁姑墓側。十年之後的一個夜晚,蘇軾又在夢中見到了王弗,醒來傷感不已,於是寫下了著名的《江城子?記夢》,這是近千年以來寫夫妻之情最成功、最動人的詞章之一。全詞用白描的手法,寫出了夫妻之間生離死別最撼人心魄的一幕。據說用詞來寫悼亡,蘇軾是首創,這一首創,卻成了後世難以企及的高峰,這固然是因為蘇軾才高學深,但更因為他和王弗之間有著真摯的感情。隻是鮮有人知道,這份感情的最初,卻是那隱藏在山林深處神秘的喚魚池。王弗隨翁姑葬於眉州安鎮鄉可龍裏的山中。據說附近有一泓山泉,經常有一個白發老翁臥於泉上,隻能遠看,人一走近,他就隱身於泉裏,所以泉水又叫老翁泉。蘇轍晚年寫詩:“老人寄東岩,蕭然四無鄰。八尺清冷泉,中有白發人。婆娑弄明月,鬆間夜相賓。”就是指的此事。蘇軾有詩句:“老翁山下玉淵回,手植青鬆三萬栽。”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種樹很多的緣故,這一片山林中的蘇家墓地到了後來竟怎麼也找不到了。明代廣東人許仁到眉州做太守,多次率人按圖索驥去山裏尋找蘇洵墓,卻一度次次徒勞而返,讓他慨歎:“青山難覓先賢墓,白發重逢此寺僧。”到了清代康熙年間,眉州太守金一鳳也帶著士紳遍尋山野,最後進入一片寸步難行的荊棘林,當他們斬去雜草叢荊時,蘇洵等人的墳墓終於顯現在眼前,隻是早已碑誌剝蝕苔封葉積。金一鳳感傷世間博學聞達之人,身後卻落得如此光景。於是他捐囊封土,築墓建祠,即今所存的“蘇墳山”。這裏是蘇軾“更聽瀟瀟風雨哀”的地方,也是讓他在異鄉“無處話淒涼”的地方。可為憑吊者識。二泛泛東風初破五。江柳微黃,萬萬千千縷。佳氣鬱蔥來繡戶,當年江上生奇女。一盞壽觴誰與舉。三個明珠,膝上王文度。放盡窮鱗看圉圉,天公為下曼陀雨。——《蝶戀花》蘇軾的第二個妻子王閏之是王弗的堂妹,比起王弗和朝雲來,王閏之的名氣最小。她的才幹見識也許比不上王弗,但也是一個賢淑的妻子。王閏之也先於蘇軾去世,讓蘇軾再遭打擊,“淚盡目幹”。王閏之是一個典型的傳統家庭婦女。蘇軾“烏台詩案”被捕入獄,王潤之驚怖之下,擔心那幫小人還會從詩文中找出蘇軾的罪狀,於是把蘇軾的詩稿焚毀。這件事也成了千百年來喜歡蘇軾的人們心中一個永難彌補的遺憾。盡管如此,王閏之也並非沒有藝術細胞。蘇軾一家在汝陰的時候,一天晚上,堂前梅花盛開,月色鮮霽,王潤之叫蘇軾請朋友到花下飲酒,她說:“春月勝如秋月,秋月令人淒慘,春月令人和悅。”蘇軾大喜說:“我還真不知道你會詩。剛才你說的話,真是詩家語言。”所謂真詩在民間,並不會寫詩的王閏之不經意間卻說出了富有詩意的語言,給了蘇軾靈感,讓他寫了一首《減字木蘭花》:春庭月午,搖蕩香醪光欲舞。步轉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輕雲薄霧,總是少年行樂處。不似秋光,隻與離人照斷腸。王閏之性格柔順賢惠。在黃州的時候,蘇軾心情鬱悶,而小孩還在他麵前牽衣哭鬧,蘇軾要發火,王閏之開導蘇軾說:“你怎麼比小孩還癡,為什麼不開心點呢?”蘇軾聽後正有所感愧,王閏之又洗滌好酒杯放在他麵前。這件事被蘇軾寫進了詩裏。在黃州苦澀艱辛的歲月中,有賢妻如此,對蘇軾來說是一種大安慰。在王閏之過生日之際,蘇軾放生魚為她資福,並作上述的《蝶戀花》紀事。詞中“三個明珠,膝上王文度”,是讚美她對三個兒子都一視同仁,疼愛不分彼此。王閏之和王弗的家鄉都是眉州青神,那裏江山秀美,岷江穿境而過。在漫天曼陀花雨中,山嶺青翠,碧水孱湲,佳氣蔥鬱,生於江畔人家的王閏之,在蘇軾眼裏,就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子。三銀濤無際卷蓬瀛。 落霞明,暮雲平。 曾見青鸞紫鳳、下層城。 二十五弦彈不盡,空感慨,惜餘情。 蒼梧煙水斷歸程。 卷霓旌,為誰迎? 空有千行流淚、寄幽貞。 舞罷魚龍雲海晚,千古恨,入江聲。——《江城子》這首詞的作者有爭議,很多宋詞選本都說它是葉夢得的詞,但龍榆生《東坡樂府箋》卻將它收錄蘇軾門下。由於詞意比較含蓄,似乎沒有太確切的資料能證明是蘇軾還是葉夢得所作,也似乎沒有人去考證過。但我認為,僅從詞的本身來看,是蘇軾作品的可能性更大。一個作者的寫作總有一定的風格和模式,盡管他也許會有意識地讓自己嚐試不同的創作,然而習慣的痕跡依然能找到,這首《江城子》也是如此。在蘇軾的詩詞中,我們常看到一些出現頻率較大的、也就是蘇軾愛用的字詞,《江城子》中有的字詞正是如此。詞中的“銀濤”蘇軾就愛用,不過葉夢得也用過,最早李後主還直接寫過“銀濤無際”,因此不足為憑。其他方麵,比如,詞中的“落霞明”,我們在蘇軾的《江城子?鳳凰山下》中可以找到“晚霞明”這樣類似的句子。“空有千行流淚、寄幽貞”置於蘇軾的作品中更是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蘇軾描寫哭泣時好像很喜歡寫“相思千點淚”(《江城子·天涯流落》、“惟有淚千行”(《江城子·記夢》,“東風吹破千行淚”(《蝶戀花·雨後春容》),“枕前珠淚,萬點千行”(《雨中花慢·嫩臉羞蛾》),“佳人千點淚”(《菩薩蠻·秋風湖上》)等。“幽”恰好也是蘇軾愛用的字,如“幽人獨往來”(《卜算子·缺月掛疏桐》),“伴君幽獨”(《賀新郎?乳燕飛華屋》),“幽夢裏,傳心曲”(《滿江紅?憂喜相尋》)“幽花香澗穀”(《臨江仙·四大從來》),“小園幽榭枕蘋汀”(《南歌子·山雨瀟瀟過》),“驚破綠窗幽夢”(《昭君怨》),“幽恨終難洗" (《蝶戀花·雨後春容》),“幽人自感”(《哨遍·米折腰》),“幽歡卻是尋常”(《雨中花慢·邃院重簾〉)詩句中的“幽”字更是不計其數,如“幽人先已醉濃芬”“誰信幽香是返魂”“幽人夜度吳王峴”“隻有名花苦幽獨”“明月入戶尋幽人”等等。就是蘇軾在蒼梧寫的另一首詩裏,也有“幽人拊枕坐歎息”這樣的句子。“寄”字也是如此,蘇軾詩詞中這個字出現的頻率頗高,如“欲寄相思千點淚”(《江城子·天涯流落》,“須信人生如寄”(《西江月·莫歎平齊》),“遺恨寄滄洲”(《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海》),“江海寄餘生”(《臨江仙·夜飲東坡》),“吾老矣,寄餘齡。”(《江城子·夢中了了》),“獨求僧榻寄須臾”(《瑞鷓鴣·城頭月落》)。詩句中的就更多了,如“雲海西望寄此身”“十年歸夢寄西風”“小閣藤床寄病容”等等。 雲海”也正是蘇軾詞中經常出現的事物,如剛舉的“雲海相望寄此身”,如“雲海天涯兩渺茫”《南鄉子?東武望餘杭》,如“莫上孤峰盡處,縈望眼、雲海相攙。”《滿庭芳?三十三年》,“古來雲海茫茫”(《水龍吟》)等等。從上述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這首《江城子》裏麵有多處蘇軾常用的字詞,帶有濃厚的蘇軾風格。“空有千行流淚、寄幽貞”,這句正是蘇詞的有力佐證。因為這首《江城子》在被當作葉夢得詞的時候,題為《湘妃鼓瑟》,詞中的“蒼梧煙水”,蒼梧即今廣西梧州,傳說舜南巡至蒼梧而死,他的妃子娥皇、女英聞訊後痛哭不已,斑斑血淚染紅了青竹。如果是葉夢得寫作此詞、詠歎舜妃故事,則“空有千行流淚、寄幽貞”這句話很難理解——後人感傷舜妃的故事,固然可能為之歎息、心酸,但很難想象會被感動成哭得“千行流淚”;如果這句話不是寫作者的情感,而是寫舜的感情,則更講不通了。因為舜在娥皇、女英之前逝世,怎麼反倒是舜以“千行流淚、寄幽貞”呢?而如果把這首詞當作蘇軾的詞去理解,則完全合情合理。公元1097年,蘇軾被貶到儋州時,路上經過蒼梧,得知弟弟蘇轍被貶到雷州,而且剛剛經過蒼梧。他為此還寫了一首詩,開頭兩句是“九疑聯綿屬衡湘,蒼梧獨在天一方。”而在此前一年,蘇軾愛妾朝雲病逝於惠州。因此蘇軾在蒼梧想起舜妃往事,借此表達對朝雲的懷念,寫下了這首大氣磅礴而又異常淒美的《江城子》。唐玲玲《東坡樂府研究.》中也沒有對這首詞的作者下定論,但認為如果是蘇軾作品,那應該是公元1100年蘇軾從儋州渡海北歸時寫的。對這種說法我有一些懷疑。因為詞中明明寫道“蒼梧煙水斷歸程”,而蘇軾1097年去儋州時途經蒼梧,所以應該是當年在蒼梧寫的。蘇軾以垂暮之前被貶南荒,當時子孫齊哭於海邊,情況十分淒慘。蘇軾是抱著一去無回、必死海外的心情去的儋州,所以才說“斷歸程”。唐玲玲說這首詞和蘇軾渡海北歸時寫的“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詩句意思相近,其實恰好完全相反,這首詩按唐玲玲的說法,是“反映他絕處逢生的激情”,而這首詞則無疑是表現他巨大的人生幻滅感,因此不應是同時創作的作品。在這首詞中,蘇軾獨自麵對茫茫銀濤,懷念去世的愛妾朝雲,當年他夢見和王弗“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如今他又追思朝雲“空有千行流淚、寄幽貞”。美麗的詞句中熔鑄了人生命運的無情與無奈。“曾見青鸞紫鳳、下層城”,讓很多人誤解為就是寫舜妃故事,以致混入葉夢得作品。其實蘇軾和朝雲在惠州相依為命時,都有慕道好佛之心。蘇軾《朝雲詩》中說:“經卷藥爐新活計,舞衫歌扇舊姻緣。丹成隨我三山去,不作巫陽雲雨仙。”已濃帶仙家氣象,而在寫這首詞的時候,蘇軾正要孤身渡海,自然更加用神仙筆調來追思和神往兩人的過去與未來。朝雲十二歲時在杭州成為蘇軾侍女,長大後才被蘇軾收為侍妾。在蘇軾的後半生中,朝雲萬裏相隨,九死不悔,始終對蘇軾“鍾敬如一”,直到三十四歲病逝於惠州。她是蘇軾淒涼晚年唯一的紅顏知己,能看出蘇軾一肚子“不合時宜”,在唱蘇軾《蝶戀花?花褪殘紅》時淚流滿麵,哽咽難語,而朝雲逝後,蘇軾也終生不再聽此曲。蘇軾還為朝雲寫過一首《殢人嬌?白發蒼顏》,詞中也著力描寫了朝雲的美麗,兩人一個“維摩境界”,一個“散花何礙”,感情在普通男女之情上得到了升華。當然,蘇軾最著名的一首懷念朝雲的詞,還是要數《西江月?梅》玉骨哪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 海仙時遣探芳叢, 倒掛綠毛幺鳳。 素麵常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 高情已逐曉雲空, 不與梨花同夢。 ——《西江月》楊慎《詞品》雲:“古今梅詞,以東坡此首為第一。”該詞明為詠梅,實際是懷念朝雲,全詞筆墨高潔,意蘊空靈,已不是凡塵筆調,當年晁補之讀到 “素麵常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時,歎息說,蘇軾注定了是要遷到海外去的,因為這樣的句子,實為海內人士所難道出。《紅樓夢》裏薛寶琴的詞句“明月梅花一夢”,就是從蘇軾《西江月》裏化來的。由於蘇軾寫的是梅花,句子又是“不與梨花同夢”,所以《紅樓夢》裏的詞句也有不同的版本,有的又作“明月梨花一夢”。同是懷念朝雲,與這首《西江月》相比,《江城子》被湮沒很久了,前者纏綿婉轉,後者則多了一份悲慨壯闊之美。蘇軾和朝雲曾“青鸞紫鳳、下層城”,在多年來輾轉飄搖顛沛流離的生活中體驗到真愛的溫暖。但如今朝雲於惠州仙去,隻有白發蒼蒼的蘇軾獨自麵對茫茫江海。人世間一切悲歡擾攘,都猶如大型魔幻魚龍蔓延一樣,熱鬧之後,隻剩下“千古恨,入江聲”。這位孑然一身的傷心人,徘徊於蒼茫浩渺的水岸雲腳,銀濤無際,暮霞散綺,充斥於天地間的,是無窮的追憶,無邊的寂寥,無數的天風海雨,無盡的暮暮朝朝……
求蘇軾的一首詞,是懷念他妻子的。
江城子
公之夫人王氏先卒,味此詩,蓋悼亡也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
自難忘。
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麵,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鬆岡。
蘇軾為他的妻子寫的詞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北宋〕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麵,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鬆岡。
注:乙卯 即1075年 蘇軾時年38歲
蘇軾為他的妻子做了哪些詩詞要全部的謝謝回答了的可以
佳人相見一千年——蘇軾寫給三個妻子的詩詞
一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 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麵,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鬆岡.——《江城子·記夢》在四川眉州青神縣的岷江畔,有一片蒼翠挺秀的山嶺,這就是被南宋範成大稱為“西川林泉最佳處”的中岩山.
進入山中不久,就可以看到一方由山泉彙集而成的清池.表麵上,除了池水較深較冷之外,並無任何獨特之處.但奇怪的是,如果你臨池拍手,池中遊魚就會循聲遊到岸邊.此時再看池邊石壁上的“喚魚池”三個大字,才知道這個名字是如此貼切而富有靈性.而這三個字正是蘇軾所題.
當年進士王方召集鄉賢名士在池邊聚會,想為這個水池取名.正在山中讀書的少年蘇軾以“喚魚池”中選,並即席揮毫寫下這三個瀟灑的大字.蘇軾的才華贏得了王方的喜愛,幾經周折,王方將愛女王弗嫁給了蘇軾.仙山清池,佳人才子,這個美麗的故事為本來就美麗的山川增色不少,讓壁上的清泉至今每每低語不止.王弗性格“敏而靜”,作為進士之女的她開始並沒有告訴蘇軾自己知書.每當蘇軾讀書的時候,她則在旁邊終日不去.後來蘇軾有遺忘的地方,她反倒給予提醒.好奇的蘇軾問她別的書裏的問題,她都能答上來,頓時讓蘇軾又驚又喜刮目相看.在蘇軾與訪客交往的時候,王弗經常立在屏風後麵傾聽談話,事後告訴蘇軾她對某人性情為人的總結和看法,結果無不言中,可謂蘇軾絕佳的賢內助.然而好景不長,情深不壽,王弗年僅二十七歲就病逝於京師,讓蘇軾悲痛萬分.此時蘇軾母親程氏已經去世.蘇洵對蘇軾說:“王弗跟著你很不容易,將來要將她安葬於她婆婆的墓邊.”誰知未及一年,蘇洵又卒於京師.
於是蘇軾兄弟護喪回家,將王弗也葬於其翁姑墓側.十年之後的一個夜晚,蘇軾又在夢中見到了王弗,醒來傷感不已,於是寫下了著名的《江城子?記夢》,這是近千年以來寫夫妻之情最成功、最動人的詞章之一.
蘇軾詞二首翻譯
1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釋
我雖年老卻興起少年打獵的熱狂,左手牽著犬黃,右手舉起鷹蒼。戴上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領隨從千騎席卷平展的山岡。為了報答全城的人跟隨我出獵的盛意,看我親自射殺猛虎猶如昔日的孫郎。
我雖沉醉但胸懷開闊膽略興張,鬢邊白發有如微霜,這又有何妨!什麼時候派遣人拿著符節去邊地雲中,像漢文帝派遣馮唐。我將使盡力氣拉滿雕弓,朝著西北瞄望,奮勇射殺敵人天狼。
2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謾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注釋
衣巾在風中簌簌作響,棗花隨風飄落。村子的南北頭響起剿車的支呀聲,是衣著樸素的農民在賣黃瓜路途遙遠。
酒意上心頭,昏昏然隻想小憩一番。豔陽高照,無奈口渴難忍。於是敲開一家村民的屋門,問可否給碗茶?
選我吧,求你了。
蘇軾寫給亡妻的詞是哪首?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麵,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鬆岡。”
蘇東坡的結發妻子王弗,是眉山青神人,十六歲時與比他大三歲的蘇東坡成婚,婚後兩人恩愛,生有一子蘇邁。東坡《亡妻墓誌銘》寫道:“見軾讀書,則終日不去。”頗有“紅袖添香夜伴讀”的味道。有道是恩愛夫妻不到頭,他的這位賢嬌妻、賢內助競於二十七歲上不幸病逝於京師,連老蘇明允都為之悲痛不已,“命軾曰:‘婦從汝於艱難,不可忘也。他日必葬諸其姑之側。’”(《墓誌銘》)意謂應將她與蘇軾的生母葬在一處,可見對這位賢兒媳,老蘇也是挺疼惜的。
十年後的一個夜晚,蘇軾在密州作了一個夢,夢見與亡妻住日的纏綿,醒來不禁淚下,作了這首有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記夢》,追念亡妻。宋代詩歌後人多認為難得好詩,而詞則是當時的流行的文學樣式,宋詞在後世也是聲譽頗高的。但運用詞的形式來悼亡,則以東坡此作為首唱。
蘇軾為他的妻子做了哪些詩詞要全部的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 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麵,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鬆岡。--《江城子·記夢》在四川眉州青神縣的岷江畔,有一片蒼翠挺秀的山嶺,這就是被南宋範成大稱為“西川林泉最佳處”的中岩山。進入山中不久,就可以看到一方由山泉彙集而成的清池。表麵上,除了池水較深較冷之外,並無任何獨特之處。但奇怪的是,如果你臨池拍手,池中遊魚就會循聲遊到岸邊。此時再看池邊石壁上的“喚魚池”三個大字,才知道這個名字是如此貼切而富有靈性。而這三個字正是蘇軾所題。當年進士王方召集鄉賢名士在池邊聚會,想為這個水池取名。正在山中讀書的少年蘇軾以“喚魚池”中選,並即席揮毫寫下這三個瀟灑的大字。蘇軾的才華贏得了王方的喜愛,幾經周折,王方將愛女王弗嫁給了蘇軾。仙山清池,佳人才子,這個美麗的故事為本來就美麗的山川增色不少,讓壁上的清泉至今每每低語不止。王弗性格“敏而靜”,作為進士之女的她開始並沒有告訴蘇軾自己知書。每當蘇軾讀書的時候,她則在旁邊終日不去。後來蘇軾有遺忘的地方,她反倒給予提醒。好奇的蘇軾問她別的書裏的問題,她都能答上來,頓時讓蘇軾又驚又喜刮目相看。在蘇軾與訪客交往的時候,王弗經常立在屏風後麵傾聽談話,事後告訴蘇軾她對某人性情為人的總結和看法,結果無不言中,可謂蘇軾絕佳的賢內助。然而好景不長,情深不壽,王弗年僅二十七歲就病逝於京師,讓蘇軾悲痛萬分。此時蘇軾母親程氏已經去世。蘇洵對蘇軾說:“王弗跟著你很不容易,將來要將她安葬於她婆婆的墓邊。”誰知未及一年,蘇洵又卒於京師。於是蘇軾兄弟護喪回家,將王弗也葬於其翁姑墓側。十年之後的一個夜晚,蘇軾又在夢中見到了王弗,醒來傷感不已,於是寫下了著名的《江城子?記夢》,這是近千年以來寫夫妻之情最成功、最動人的詞章之一。全詞用白描的手法,寫出了夫妻之間生離死別最撼人心魄的一幕。據說用詞來寫悼亡,蘇軾是首創,這一首創,卻成了後世難以企及的高峰,這固然是因為蘇軾才高學深,但更因為他和王弗之間有著真摯的感情。隻是鮮有人知道,這份感情的最初,卻是那隱藏在山林深處神秘的喚魚池。王弗隨翁姑葬於眉州安鎮鄉可龍裏的山中。據說附近有一泓山泉,經常有一個白發老翁臥於泉上,隻能遠看,人一走近,他就隱身於泉裏,所以泉水又叫老翁泉。蘇轍晚年寫詩:“老人寄東岩,蕭然四無鄰。八尺清冷泉,中有白發人。婆娑弄明月,鬆間夜相賓。”就是指的此事。蘇軾有詩句:“老翁山下玉淵回,手植青鬆三萬栽。”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種樹很多的緣故,這一片山林中的蘇家墓地到了後來竟怎麼也找不到了。明代廣東人許仁到眉州做太守,多次率人按圖索驥去山裏尋找蘇洵墓,卻一度次次徒勞而返,讓他慨歎:“青山難覓先賢墓,白發重逢此寺僧。”到了清代康熙年間,眉州太守金一鳳也帶著士紳遍尋山野,最後進入一片寸步難行的荊棘林,當他們斬去雜草叢荊時,蘇洵等人的墳墓終於顯現在眼前,隻是早已碑誌剝蝕苔封葉積。金一鳳感傷世間博學聞達之人,身後卻落得如此光景。於是他捐囊封土,築墓建祠,即今所存的“蘇墳山”。這裏是蘇軾“更聽瀟瀟風雨哀”的地方,也是讓他在異鄉“無處話淒涼”的地方。可為憑吊者識。二泛泛東風初破五。江柳微黃,萬萬千千縷。佳氣鬱蔥來繡戶,當年江上生奇女。一盞壽觴誰與舉。三個明珠,膝上王文度。放盡窮鱗看圉圉,天公為下曼陀雨。--《蝶戀花》蘇軾的第二個妻子王閏之是王弗的堂妹,比起王弗和朝雲來,王閏之的名氣最小。她的才幹見識也許比不上王弗,但也是一個賢淑的妻子。王閏之也先於蘇軾去世,讓蘇軾再遭打擊,“淚盡目幹”。王閏之是一個典型的傳統家庭婦女。蘇軾“烏台詩案”被捕入獄,王潤之驚怖之下,擔心那幫小人還會從詩文中找出蘇軾的罪狀,於是把蘇軾的詩稿焚毀。這件事也成了千百年來喜歡蘇軾的人們心中一個永難彌補的遺憾。盡管如此,王閏之也並非沒有藝術細胞。蘇軾一家在汝陰的時候,一天晚上,堂前梅花盛開,月色鮮霽,王潤之叫蘇軾請朋友到花下飲酒,她說:“春月勝如秋月,秋月令人淒慘,春月令人和悅。”蘇軾大喜說:“我還真不知道你會詩。剛才你說的話,真是詩家語言。”所謂真詩在民間,並不會寫詩的王閏之不經意間卻說出了富有詩意的語言,給了蘇軾靈感,讓他寫了一首《減字木蘭花》:春庭月午,搖蕩香醪光欲舞。步轉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輕雲薄霧,總是少年行樂處。不似秋光,隻與離人照斷腸。王閏之性格柔順賢惠。在黃州的時候,蘇軾心情鬱悶,而小孩還在他麵前牽衣哭鬧,蘇軾要發火,王閏之開導蘇軾說:“你怎麼比小孩還癡,為什麼不開心點呢?”蘇軾聽後正有所感愧,王閏之又洗滌好酒杯放在他麵前。這件事被蘇軾寫進了詩裏。在黃州苦澀艱辛的歲月中,有賢妻如此,對蘇軾來說是一種大安慰。在王閏之過生日之際,蘇軾放生魚為她資福,並作上述的《蝶戀花》紀事。詞中“三個明珠,膝上王文度”,是讚美她對三個兒子都一視同仁,疼愛不分彼此。王閏之和王弗的家鄉都是眉州青神,那裏江山秀美,岷江穿境而過。在漫天曼陀花雨中,山嶺青翠,碧水孱湲,佳氣蔥鬱,生於江畔人家的王閏之,在蘇軾眼裏,就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子。三銀濤無際卷蓬瀛。 落霞明,暮雲平。 曾見青鸞紫鳳、下層城。 二十五弦彈不盡,空感慨,惜餘情。 蒼梧煙水斷歸程。 卷霓旌,為誰迎? 空有千行流淚、寄幽貞。 舞罷魚龍雲海晚,千古恨,入江聲。--《江城子》這首詞的作者有爭議,很多宋詞選本都說它是葉夢得的詞,但龍榆生《東坡樂府箋》卻將它收錄蘇軾門下。由於詞意比較含蓄,似乎沒有太確切的資料能證明是蘇軾還是葉夢得所作,也似乎沒有人去考證過。但我認為,僅從詞的本身來看,是蘇軾作品的可能性更大。一個作者的寫作總有一定的風格和模式,盡管他也許會有意識地讓自己嚐試不同的創作,然而習慣的痕跡依然能找到,這首《江城子》也是如此。在蘇軾的詩詞中,我們常看到一些出現頻率較大的、也就是蘇軾愛用的字詞,《江城子》中有的字詞正是如此。詞中的“銀濤”蘇軾就愛用,不過葉夢得也用過,最早李後主還直接寫過“銀濤無際”,因此不足為憑。其他方麵,比如,詞中的“落霞明”,我們在蘇軾的《江城子?鳳凰山下》中可以找到“晚霞明”這樣類似的句子。“空有千行流淚、寄幽貞”置於蘇軾的作品中更是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蘇軾描寫哭泣時好像很喜歡寫“相思千點淚”(《江城子·天涯流落》、“惟有淚千行”(《江城子·記夢》,“東風吹破千行淚”(《蝶戀花·雨後春容》),“枕前珠淚,萬點千行”(《雨中花慢·嫩臉羞蛾》),“佳人千點淚”(《菩薩蠻·秋風湖上》)等。“幽”恰好也是蘇軾愛用的字,如“幽人獨往來”(《卜算子·缺月掛疏桐》),“伴君幽獨”(《賀新郎?乳燕飛華屋》),“幽夢裏,傳心曲”(《滿江紅?憂喜相尋》)“幽花香澗穀”(《臨江仙·四大從來》),“小園幽榭枕蘋汀”(《南歌子·山雨瀟瀟過》),“驚破綠窗幽夢”(《昭君怨》),“幽恨終難洗" (《蝶戀花·雨後春容》),“幽人自感”(《哨遍·米折腰》),“幽歡卻是尋常”(《雨中花慢·邃院重簾〉)詩句中的“幽”字更是不計其數,如“幽人先已醉濃芬”“誰信幽香是返魂”“幽人夜度吳王峴”“隻有名花苦幽獨”“明月入戶尋幽人”等等。就是蘇軾在蒼梧寫的另一首詩裏,也有“幽人拊枕坐歎息”這樣的句子。“寄”字也是如此,蘇軾詩詞中這個字出現的頻率頗高,如“欲寄相思千點淚”(《江城子·天涯流落》,“須信人生如寄”(《西江月·莫歎平齊》),“遺恨寄滄洲”(《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海》),“江海寄餘生”(《臨江仙·夜飲東坡》),“吾老矣,寄餘齡。”(《江城子·夢中了了》),“獨求僧榻寄須臾”(《瑞鷓鴣·城頭月落》)。詩句中的就更多了,如“雲海西望寄此身”“十年歸夢寄西風”“小閣藤床寄病容”等等。 雲海”也正是蘇軾詞中經常出現的事物,如剛舉的“雲海相望寄此身”,如“雲海天涯兩渺茫”《南鄉子?東武望餘杭》,如“莫上孤峰盡處,縈望眼、雲海相攙。”《滿庭芳?三十三年》,“古來雲海茫茫”(《水龍吟》)等等。從上述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這首《江城子》裏麵有多處蘇軾常用的字詞,帶有濃厚的蘇軾風格。“空有千行流淚、寄幽貞”,這句正是蘇詞的有力佐證。因為這首《江城子》在被當作葉夢得詞的時候,題為《湘妃鼓瑟》,詞中的“蒼梧煙水”,蒼梧即今廣西梧州,傳說舜南巡至蒼梧而死,他的妃子娥皇、女英聞訊後痛哭不已,斑斑血淚染紅了青竹。如果是葉夢得寫作此詞、詠歎舜妃故事,則“空有千行流淚、寄幽貞”這句話很難理解--後人感傷舜妃的故事,固然可能為之歎息、心酸,但很難想象會被感動成哭得“千行流淚”;如果這句話不是寫作者的情感,而是寫舜的感情,則更講不通了。因為舜在娥皇、女英之前逝世,怎麼反倒是舜以“千行流淚、寄幽貞”呢?而如果把這首詞當作蘇軾的詞去理解,則完全合情合理。公元1097年,蘇軾被貶到儋州時,路上經過蒼梧,得知弟弟蘇轍被貶到雷州,而且剛剛經過蒼梧。他為此還寫了一首詩,開頭兩句是“九疑聯綿屬衡湘,蒼梧獨在天一方。”而在此前一年,蘇軾愛妾朝雲病逝於惠州。因此蘇軾在蒼梧想起舜妃往事,借此表達對朝雲的懷念,寫下了這首大氣磅礴而又異常淒美的《江城子》。唐玲玲《東坡樂府研究.》中也沒有對這首詞的作者下定論,但認為如果是蘇軾作品,那應該是公元1100年蘇軾從儋州渡海北歸時寫的。對這種說法我有一些懷疑。因為詞中明明寫道“蒼梧煙水斷歸程”,而蘇軾1097年去儋州時途經蒼梧,所以應該是當年在蒼梧寫的。蘇軾以垂暮之前被貶南荒,當時子孫齊哭於海邊,情況十分淒慘。蘇軾是抱著一去無回、必死海外的心情去的儋州,所以才說“斷歸程”。唐玲玲說這首詞和蘇軾渡海北歸時寫的“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詩句意思相近,其實恰好完全相反,這首詩按唐玲玲的說法,是“反映他絕處逢生的激情”,而這首詞則無疑是表現他巨大的人生幻滅感,因此不應是同時創作的作品。在這首詞中,蘇軾獨自麵對茫茫銀濤,懷念去世的愛妾朝雲,當年他夢見和王弗“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如今他又追思朝雲“空有千行流淚、寄幽貞”。美麗的詞句中熔鑄了人生命運的無情與無奈。“曾見青鸞紫鳳、下層城”,讓很多人誤解為就是寫舜妃故事,以致混入葉夢得作品。其實蘇軾和朝雲在惠州相依為命時,都有慕道好佛之心。蘇軾《朝雲詩》中說:“經卷藥爐新活計,舞衫歌扇舊姻緣。丹成隨我三山去,不作巫陽雲雨仙。”已濃帶仙家氣象,而在寫這首詞的時候,蘇軾正要孤身渡海,自然更加用神仙筆調來追思和神往兩人的過去與未來。朝雲十二歲時在杭州成為蘇軾侍女,長大後才被蘇軾收為侍妾。在蘇軾的後半生中,朝雲萬裏相隨,九死不悔,始終對蘇軾“鍾敬如一”,直到三十四歲病逝於惠州。她是蘇軾淒涼晚年唯一的紅顏知己,能看出蘇軾一肚子“不合時宜”,在唱蘇軾《蝶戀花?花褪殘紅》時淚流滿麵,哽咽難語,而朝雲逝後,蘇軾也終生不再聽此曲。蘇軾還為朝雲寫過一首《殢人嬌?白發蒼顏》,詞中也著力描寫了朝雲的美麗,兩人一個“維摩境界”,一個“散花何礙”,感情在普通男女之情上得到了升華。當然,蘇軾最著名的一首懷念朝雲的詞,還是要數《西江月?梅》玉骨哪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 海仙時遣探芳叢, 倒掛綠毛幺鳳。 素麵常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 高情已逐曉雲空, 不與梨花同夢。 --《西江月》楊慎《詞品》雲:“古今梅詞,以東坡此首為第一。”該詞明為詠梅,實際是懷念朝雲,全詞筆墨高潔,意蘊空靈,已不是凡塵筆調,當年晁補之讀到 “素麵常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時,歎息說,蘇軾注定了是要遷到海外去的,因為這樣的句子,實為海內人士所難道出。《紅樓夢》裏薛寶琴的詞句“明月梅花一夢”,就是從蘇軾《西江月》裏化來的。由於蘇軾寫的是梅花,句子又是“不與梨花同夢”,所以《紅樓夢》裏的詞句也有不同的版本,有的又作“明月梨花一夢”。同是懷念朝雲,與這首《西江月》相比,《江城子》被湮沒很久了,前者纏綿婉轉,後者則多了一份悲慨壯闊之美。蘇軾和朝雲曾“青鸞紫鳳、下層城”,在多年來輾轉飄搖顛沛流離的生活中體驗到真愛的溫暖。但如今朝雲於惠州仙去,隻有白發蒼蒼的蘇軾獨自麵對茫茫江海。人世間一切悲歡擾攘,都猶如大型魔幻魚龍蔓延一樣,熱鬧之後,隻剩下“千古恨,入江聲”。這位孑然一身的傷心人,徘徊於蒼茫浩渺的水岸雲腳,銀濤無際,暮霞散綺,充斥於天地間的,是無窮的追憶,無邊的寂寥,無數的天風海雨,無盡的暮暮朝朝……
蘇軾為他的妻子做了哪些詩詞
如果滿意請盡快采用!
佳人相見一千年——蘇軾寫給三個妻子的詩詞
一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 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麵,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鬆岡。——《江城子·記夢》在四川眉州青神縣的岷江畔,有一片蒼翠挺秀的山嶺,這就是被南宋範成大稱為“西川林泉最佳處”的中岩山。進入山中不久,就可以看到一方由山泉彙集而成的清池。表麵上,除了池水較深較冷之外,並無任何獨特之處。但奇怪的是,如果你臨池拍手,池中遊魚就會循聲遊到岸邊。此時再看池邊石壁上的“喚魚池”三個大字,才知道這個名字是如此貼切而富有靈性。而這三個字正是蘇軾所題。當年進士王方召集鄉賢名士在池邊聚會,想為這個水池取名。正在山中讀書的少年蘇軾以“喚魚池”中選,並即席揮毫寫下這三個瀟灑的大字。蘇軾的才華贏得了王方的喜愛,幾經周折,王方將愛女王弗嫁給了蘇軾。仙山清池,佳人才子,這個美麗的故事為本來就美麗的山川增色不少,讓壁上的清泉至今每每低語不止。王弗性格“敏而靜”,作為進士之女的她開始並沒有告訴蘇軾自己知書。每當蘇軾讀書的時候,她則在旁邊終日不去。後來蘇軾有遺忘的地方,她反倒給予提醒。好奇的蘇軾問她別的書裏的問題,她都能答上來,頓時讓蘇軾又驚又喜刮目相看。在蘇軾與訪客交往的時候,王弗經常立在屏風後麵傾聽談話,事後告訴蘇軾她對某人性情為人的總結和看法,結果無不言中,可謂蘇軾絕佳的賢內助。然而好景不長,情深不壽,王弗年僅二十七歲就病逝於京師,讓蘇軾悲痛萬分。此時蘇軾母親程氏已經去世。蘇洵對蘇軾說:“王弗跟著你很不容易,將來要將她安葬於她婆婆的墓邊。”誰知未及一年,蘇洵又卒於京師。於是蘇軾兄弟護喪回家,將王弗也葬於其翁姑墓側。十年之後的一個夜晚,蘇軾又在夢中見到了王弗,醒來傷感不已,於是寫下了著名的《江城子?記夢》,這是近千年以來寫夫妻之情最成功、最動人的詞章之一。全詞用白描的手法,寫出了夫妻之間生離死別最撼人心魄的一幕。據說用詞來寫悼亡,蘇軾是首創,這一首創,卻成了後世難以企及的高峰,這固然是因為蘇軾才高學深,但更因為他和王弗之間有著真摯的感情。隻是鮮有人知道,這份感情的最初,卻是那隱藏在山林深處神秘的喚魚池。王弗隨翁姑葬於眉州安鎮鄉可龍裏的山中。據說附近有一泓山泉,經常有一個白發老翁臥於泉上,隻能遠看,人一走近,他就隱身於泉裏,所以埂水又叫老翁泉。蘇轍晚年寫詩:“老人寄東岩,蕭然四無鄰。八尺清冷泉,中有白發人。婆娑弄明月,鬆間夜相賓。”就是指的此事。蘇軾有詩句:“老翁山下玉淵回,手植青鬆三萬栽。”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種樹很多的緣故,這一片山林中的蘇家墓地到了後來竟怎麼也找不到了。明代廣東人許仁到眉州做太守,多次率人按圖索驥去山裏尋找蘇洵墓,卻一度次次徒勞而返,讓他慨歎:“青山難覓先賢墓,白發重逢此寺僧。”到了清代康熙年間,眉州太守金一鳳也帶著士紳遍尋山野,最後進入一片寸步難行的荊棘林,當他們斬去雜草叢荊時,蘇洵等人的墳墓終於顯現在眼前,隻是早已碑誌剝蝕苔封葉積。金一鳳感傷世間博學聞達之人,身後卻落得如此光景。於是他捐囊封土,築墓建祠,即今所存的“蘇墳山”。這裏是蘇軾“更聽瀟瀟風雨哀”的地方,也是讓他在異鄉“無處話淒涼”的地方。可為憑吊者識。二泛泛東風初破五。江柳微黃,萬萬千千縷。佳氣鬱蔥來繡戶,當年江上生奇女。一盞壽觴誰與舉。三個明珠,膝上王文度。放盡窮鱗看圉圉,天公為下曼陀雨。——《蝶戀花》蘇軾的第二個妻子王閏之是王弗的堂妹,比起王弗和朝雲來,王閏之的名氣......餘下全文>>
蘇軾的一首詩,講的是他懷念他老婆的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愁滿麵,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鬆崗。
參考資料:《唐詩宋詞300首》
有誰知道蘇軾的一首寫給亡妻的詞
江城子蘇軾 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麵,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鬆岡。 【注釋】 這是一首悼亡詞。作者結合自己十年來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無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對亡妻永難忘懷的真摯情感和深沉的憶念。作者寫此詞時正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於開封。到此時(熙寧八年)為止,前後已整整十年之久了。詞前小序明確指出本篇的題旨是“記夢”。然而,夢中的景象隻在詞的下片短暫出現,在全篇中並未居主導地位。作者之所以能進入“幽夢”之鄉,並且能以詞來“記夢”。完全是作者對亡妻朝思暮念、長期不能忘懷所導致的必然結果。所以開篇使點出了“十 年生死兩茫茫”這一悲慘的現實。這裏寫的是漫長歲月中的個人悲涼身世。生,指作者;死,指亡妻。這說明,生者與死者兩方麵都在長期相互懷念,但卻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作者之所以將生死並提,除闡明題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還在於強調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現“不思量,自難忘”這樣的詞句。“不思量”,實際上是以退為進,恰好用它來表明生者“自難忘”這種感情的深度。“千 裏孤墳,無處話淒涼”二句,馬上對此進行補充。闡明“自難忘”的實際內容。王氏死後葬於蘇軾故鄉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現“千裏孤墳”,兩地睽隔的後果,作者連到墳前奠祭的時機也難以得到。死者“淒涼”,生者心傷。“十年”,是漫長的時間;“千裏”,是廣闊的空間。在這漫長廣闊的時間空間之中,又隔阻著難以逾越的生死之間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無處話淒涼”的感歎呢?時、空、生死這種種界限難以跨越,那隻好乞諸於夢中相會了。以上四句為“記夢”作好了鋪墊。上片末三句筆鋒頓轉,以進為退,設想出縱使相逢卻不相識這一出人意外的後果。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進了作者十年來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際,揉進了對亡妻長期懷念的精神折磨,揉進十年的歲月與體態的衰老。設想;即使突破了時、空與生死的界限,生者死者得以仍然“相逢”, 但相逢時恐怕對方也難以“相識”了。因為十年之後的作者已“塵滿麵,鬢如霜”,形同老人了。這三句是從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麵,來襯托作者十年來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對新法而乞求外調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內)和世事的巨大變化。 下片寫夢境的突然出現:“夜來幽夢忽還鄉”。就全詞來講。本篇的確是真情鬱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則悲中寓喜。“小軒窗,正梳妝”,以鮮明的形象對上句加以補充,從而使夢境更帶有真實感。仿佛新婚時,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對鏡理妝時的神情儀態,心裏滿是蜜意柔情。然而,緊接著詞筆由喜轉悲。“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這兩句上應“千裏 孤墳”兩句,如今得以“還鄉”,本該是盡情“話淒涼”之時,然而,心中的千言萬語卻一時不知從哪裏說起,隻好“相顧無言”,一任淚水湧流。這五句是詞的主題:“記夢”。正由於夢境虛幻,所以詞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離惝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著去盡情描 述。這樣,反而可以給讀者留有想象的空間。結尾三句是夢後的感歎,同時也是對死者的慰安。如果聯係開篇的“十年”,再加上無限期的“年年”,那麼,作者對亡妻的懷戀,不就是“此恨綿綿無絕期”了麼?本篇在藝術上值得注意的特點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摯。由於作者對亡妻懷有極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對方去世十年之後,作者還幻想在夢中相逢。並且通過夢境(或與夢境相關的部分)來酣暢淋漓地抒寫自己的真情實感,既無避忌,又不隱晦。“不 思量,自難忘”,“無處話淒涼”,“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與吐屬自然這樣的特點。另一特點是想象豐富、構思精巧。作者從漫長的時間與廣闊的空間之中來馳騁自己的想象,並把過去,眼前,夢境與未來融為統一的藝術整體,緊緊圍繞“思量”、“難忘”四 字展開描寫。全詞組織嚴密,一氣嗬成,但又曲折跌宕,波瀾起伏。上片八句寫夢前的憶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寫夢中的悲喜,末三句述夢後的喟歎。情節,有起有伏;用筆,有進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極盡曲折變化之能事。再一特點是語言爽快,純係白描。由於這是一首抒寫真情實感的詞作,語言也極其樸素自然,真情實境.明白如話,毫無雕琢的痕跡。這樣質樸的語言又與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錯使用相結合,使這首詞既俊爽而又音響淒厲,恰當地表現出作者心潮激蕩、勃鬱不平的思想感情。具有一種古詩和律詩所難以產生的內在的節奏感和扣人心弦的藝術魅力。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嶽的《悼亡詩》,元稹的《遣悲懷》以及南宋吳文英的《鶯啼序》前後輝映,相互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