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家作品和寫作背景簡介: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也稱“柳河東”,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曾參與王叔文改革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改革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抑鬱不得誌,又不肯放棄自己的政治主張,與當權派同流合汙。這一時期,他的作品有的寄情山水,抒發個人的抑鬱和苦悶;有的反映當時人民的疾苦和願望,譴責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等。《永州八記》、《江雪》、《捕蛇者說》等,都是他被貶永州時期的代表作品。
《永州八記》指《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
2. 文言字詞注音:
卷石(quán) 參差(cēn cī) 寂寥(liáo) 搖綴(zhuì) 隸(lì)
悄愴(qiǎo chuàng) 俶爾(chù) 佁然(yǐ) 嵁(kān)
3. 朗讀課文:
4. 文言詞語總結:
古今異義:
去:(古)離開 (今)前往,到某處
佁然:(古)靜止不動的樣子 (今)癡呆或深思的樣子
小生:(古)年輕人 (今)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一詞多義:
以:①全石以為底(介詞,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譯)
③以其境過清(介詞,表原因)
為:①全石以為底(動詞,當“作為”講)
②為坻,為嶼,為嵁,為岩。(動詞,“成為”)
清:①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詞,清澈)
②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
可:①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②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差:①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②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5. 譯文:
從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著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佩玉、玉環相碰時發出的清越響聲,(我的)心情高興起來。(於是)砍倒竹子,開辟出一條道路走過去,看到下麵有一個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別清涼。用整塊石頭作為潭底,靠近岸邊,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麵,成為水中高地、小島、不平的岩石和岩石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和翠綠的莖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多條,都好像在空中遊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到水底的石上。(魚兒)呆呆的,一動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遊去,來來往往,輕快而又敏捷,好像和遊人一同歡樂。
向小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身)像北鬥星那樣的曲折,(水流)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而看得見,時而看不見。溪岸的形狀像狗牙那樣參差不齊,不知道溪水的源頭在哪裏。
坐在石潭邊,四麵被竹林樹木包圍著,寂靜寥落沒有別人,這氣氛使人感到心情淒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因為這裏的環境過於淒清,不可以長時間停留,就題字離去。
一同去遊覽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跟著同去的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6. 整體感知:
全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小石潭的方位和概貌。可分兩層。
第一層(開頭到“水尤清洌”)寫小石潭的方位和循聲發現它的情況。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指明了小石潭的方位。“小丘”,即前一篇遊記《鈷鉧潭西小丘記》中說的小丘,是小石潭方位的參照物。“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水聲悅耳,引動了作者的好奇,當然要去看個究竟。“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是尋到小石潭的經過。“伐竹取道”,與上文的“隔篁竹”呼應,又為後文的“四麵竹樹環合,寂寥無人”設下伏筆。“水尤清洌”,循聲而來,直寫潭水,極其自然。“尤”字,是拿它與前篇的鈷鉧潭相比。
第二層(“全石以為底”到本段結尾)寫小石潭的概貌。“全石以為底”,著意突出了一個“石”字,又暗含了一個“小”字。“近岸,卷石底以出”形成坻、嶼、嵁、岩,真是造化奇特,令人感到神妙無比,再抬頭環顧潭的四周“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在輕風中“參差披拂”的景象,不僅使人感到小石潭的神奇,而且深感它的秀美。
第二部分(第2、3段)寫小石潭中的遊魚和潭的水源。也分兩層。
第一層(第2段)寫潭中遊魚的情趣。“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對潭中遊魚數目竟一目了然,不隻表明了水的“清洌”,又暗示了石潭之小。“空遊無所依”也貼切地描繪了魚兒的動態。“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寫靜態,“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寫動態。從這動靜交錯的描寫中作者刻意抒寫了魚兒的“歡樂”,“似與遊者相樂”。人跡罕至,幽深寂靜的環境,竟透出如此盎然生意,不能不令人怦然心動。短短的幾十個字,把物態、物情、感受全寫出來了。
第二層(第3段)寫潭的水源。“潭西南而望”寫水源方向。抬頭遠望,這一層是由近及遠地寫。“鬥折蛇行”,北鬥橫陳,靜態,蛇行蜿蜒,動態。“明滅可見”,寫遠望那溪流時隱時現的景觀。“其岸勢犬牙差互”,用幾個字擴展一筆,寫出了溪流的“岸勢”。而溪水來路迷離撲朔“不可知其源”,更使人感到又有一層神秘。文句雖短,但韻味雋永。
以上兩幅圖畫,一幅是潭的近景,一幅是潭的遠景,寫得都極為真切。
第三部分(第4段)寫小石潭的氣氛和作者的感受。
“四麵竹樹環合,寂寥無人”照應了開頭的“隔篁竹”,又進一步描繪了環境的清幽。“淒神寒骨,悄愴幽邃”這八個字是全文的點睛之筆,它既概括了小石潭環境清幽的特點,又深深浸透了作者淒苦、悲涼的感情,反映了當時很壓抑的心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寫了他離開小石潭的原由。這一句是“曲筆”;並非是作者的遊興已盡,實在是觸景生情,憂傷之至,不能不趕快離開這兒了。從這層意思上,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脫而又最終無法解脫的深沉的痛苦。
7. 問題探究:
(1)文中哪些句子寫了“石”?請說明理由。
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著“石”的氣息。“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說明“潭”的確是個“石潭”。“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說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淒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不容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憂傷、悲涼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寫了“水”?請說明理由。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這句話正麵寫出遊魚的生動活潑,從側麵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用形象的比喻,寫出了小溪的形狀。
(3)文中的“動”與“靜”。
①遊魚的“佁然不動”及“俶爾遠逝”表現了魚兒的生動活潑。 ②小溪。就小溪本身來說,作者形容它像北鬥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來說,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用了這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
(4)文中的“對比”和“烘托”。
①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佁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出魚的活潑。②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曆曆可數,使人感到像是“空”“無”,尤使水清之狀具有實感。
(5)文中的“景”與“情”。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對景物描繪中結合著作者自身的遭際,滲透著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聞水聲,如鳴佩環”,但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圍抱,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觸景傷情。作者離開國都長安來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習慣。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為了擺脫抑鬱心情。此刻過於清冷的環境更容易激起他“淒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淒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6)文中的“鏡頭”與“畫麵”。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換形”的寫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光影片,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麵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寫潭水、遊魚,采用了“定點特寫”的寫法,作者一共隻用了四十個字,就活靈活現地描出了潭水中遊魚的美景。
8. 小結:
本文生動地描寫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寂,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淒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情景交融,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傑出的寫作技巧。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40分鍾)
一、積累與運用:
1. 下列加點字注音都正確的一項是:
A、為坻(dǐ) 參差披拂(cēn) 隔篁竹(huáng)
B、佁然不動(yǐ) 俶爾遠逝(cù) 卷石底以出(juǎn)
C、往來翕忽(xī) 悄愴幽邃(chuàng) 青樹翠蔓(màn)
D、犬牙差互(cī) 寂寥無人(liào) 鬥折蛇行(dǒu)
2. 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下見小潭,水猶清冽。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
C、聞水聲,如名佩環。
D、為坻,為嶼,為堪,為岩。
3. 解釋下列加點詞: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
(2)如鳴佩環,心樂之 ( )
(3)蒙絡搖綴 ( )( )
(4)佁然不動 ( )
(5)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 )( )
(6)鬥折蛇行,明滅可見 ( )( )( )
(7)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 )( )
(8)四麵竹樹環合,寂寥無人( )( )
(9)淒神寒骨 ( )( )
(10)悄愴幽邃 ( )( )
4. 對下列加點詞的用法和解釋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近岸,卷石底以出 形容詞作動詞,靠近。
B、四麵竹樹環合 意動用法,以……為環。
C、伐竹取道,下見小潭 名詞作狀語,向下。
D、皆若空遊無所依 名詞作動詞,在空中遊。
5. 下列加點的多義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由、自
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 跟隨
B、潭中魚可百許頭 大約
不可久居 可以
C、下見小潭,水尤清洌 清澈
以其境過清 冷清
D、以其境過清 因為
卷石底以出 來
6. 選出翻譯正確的一項:
(1)四麵竹樹環合,寂寥無人。( )
A、(潭)的四麵被竹林樹木包圍著,寂寞空曠沒有別的人。
B、(潭)的四麵被竹林樹木纏繞著,靜悄悄地,沒有別的人。
C、(潭)的四麵被竹林樹木包圍著,靜悄悄地,沒有別的人。
D、(潭)的四麵被竹林樹木纏繞著,沒有別的人,感到寂寞。
(2)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 )
A、我帶著一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
B、跟著一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
C、跟著一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小孩。
D、我帶著一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小孩。
7. 翻譯下列文言語句:
(1)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
(2)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3)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4)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5)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
8. 文學常識填空:
《小石潭記》選自 ,作者 , 朝著名 家。他在做永州司馬時寫下了連續性的山水遊記多篇,其中《小石潭記》等八篇合稱 。請再任意寫出他的兩篇作品: 、 。
9. 背誦默寫:
(1)與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B、近岸,全石以為底,為坻,為嶼,為嵁,為岩
C、坐潭上,竹樹四麵環合,寂寥無人
D、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2)與原文不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B、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C、俶而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D、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3)點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 。
(4)“我”發現並尋到小石潭的經過是 , ,…… ,……。
(5)第3段中寫溪流曲折、時隱時現的句子是 , 。
(6)既概括了小石潭環境清幽的特點,又浸透了作者淒苦悲涼的感情和壓抑的心境的句子是 , 。
二、綜合性學習:
1. 姓名詩在文學名著《紅樓夢》中廣為使用,它一經文學大師曹雪芹的天成妙手,立即染上了一層神秘而又深刻的戲劇色彩。且看第二回,剛剛補授了應天府的賈雨村,新官上任,不免不諳為官之道,碰上薛蟠打死馮淵案,就要發令緝凶。門子雖為小吏卻知曉其中厲害,趕緊拿出一張“護官符”來,“上麵皆是本地大族名宦之家的諺語口碑”,曰:
賈不假,白玉為堂金作馬。
阿房宮,三百裏,住不下金陵一個史。
東海缺少白玉床,龍王來請金陵王。
豐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鐵。
這張“護官符”上隱含了《紅樓夢》中有權有勢的四大家族的姓氏,你知道指的是哪四大家族嗎?
2. 《紅樓夢》中,賈寶玉夢遊太虛仙境時,作者曹雪芹借寶玉之手,給我們翻開了金陵十二釵正冊、副冊、又副冊的紅顏淑女們象征她們生命曆程的姓名詩和姓名畫。下麵的兩首判詞,你知道寫的是哪三個女子的命運嗎?
可歎停機德,堪憐詠絮才。
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裏埋。
霽月難逢,彩雲易散。
心比天高,身為下賤。
風流靈巧招人怨。壽夭多因毀謗生,多情公子空牽念。
3. 下麵這副對聯的諧音包含了四位古人的名字,你看出他們是誰了嗎?
兩船並行,櫓速不如帆快。
八音齊奏,笛清難比簫和。
4. 悲哉!秋之為氣。
慘哉!謹其可懷。
你知道這副對聯的創作意圖嗎?
三、閱讀:
文段一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1、概括本段的主要內容。
2、文中第1句話顯示了石潭的什麼特點?
3、本段從哪些角度寫出了遊魚的動態?有什麼作用?
文段二
坐潭上,四麵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1、本段文字中,哪些語句與前文“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照應?簡要說明理由。
2、解釋文中畫線語句,並分析其作用。
3、哪些語句交代了離開小石潭的原因,這些語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文段三
西 江 月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
1、關於這首詞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詞的作者是唐代的辛棄疾。
B、“西江月”是詞的題目。
C、“驚”和“鳴”不是寫“鵲”“驚”和“蟬” “鳴”的,而是說“鵲” “蟬”, “驚” “鳴”。
D、“見”讀“jiàn”,見到的意思。
2、詞中以“ ”寫烏雲密布,這樣寫的好處是增加畫麵的美感。
3、從全詞看,是生機勃勃的農村風光和令人喜悅的 ,喚起了作者的愉快心情。
【試題答案】
一、
1. C
2. B
3. (1)向西 (2)喜歡它 (3)覆蓋 纏繞 搖動 連結 (4)愣住的樣子 (5)忽然 輕快敏捷 (6)像北鬥七星一樣 像蛇一樣 或隱或現 (7)互相交錯 源頭 (8)包圍 寂靜 (9)使……淒涼 使……寒冷 (10)寂靜得使人感到憂傷 深
4. A
5. D
6. (1)C (2)B
7. (1)砍伐竹子,開出一條道,看到下麵有一個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別清澈。
(2)潭中大約有一百來條魚,都好像在空中遊動,沒有什麼依托似的。
(3)忽然間又向遠處遊去,來來往往,輕快而又敏捷,好像跟遊人逗樂似的。
(4)因為環境過於清冷,不能長時間地呆下去,就記下這番景致離開了。
(5)靜悄悄的,再沒有別的人,(這氣氛)使人心神淒涼,透骨的寒冷,真是寂靜極了,幽深極了。
8. 《柳河東集》 柳宗元 唐 文學 《永州八記》 《江雪》 《捕蛇者說》
9. (1)A (2)C (3)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4)隔篁竹 聞水聲 伐竹取道 (5)鬥折蛇行 明滅可見 (6)淒神寒骨 悄愴幽邃
二、
1. “賈”指寧榮二公之後;“史”,保齡侯尚書史公之後;“王”,都太尉統製縣伯王公之後;“雪”即薛,紫薇舍人薛公之後。四句詩隱含《紅樓夢》中“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代稱。
2. 第一首中,“玉帶林”三字倒讀即“林帶玉”,指林黛玉;“金簪”即寶釵,雪,諧音薛,指薛寶釵。第二首說的是晴雯,“霽月”, 喻雨過天晴,寓“晴”字;“彩雲”即雯。
3. 魯素、樊噲、狄青、蕭何
4. 悼念秋瑾烈士
三、
文段一
1、寫潭中遊魚的情趣。
2、寫出了潭小和清洌的特點。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寫靜態,“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寫動態,從這動靜交錯的描寫中寫出了魚兒的歡樂情景。
文段二
1、“四麵竹樹環合”與前文“篁竹”照應,“寂寥無人”寫出了清淨,才能做到“隔篁竹”而“聞水聲,如鳴佩環”。
2、(這氣氛)使人心神淒涼,透骨的寒冷,真是寂靜極了,幽深極了。這八個字既概括了小石潭環境清幽的特點,又深深浸透了作者淒苦、悲涼的感情,反映了他當時受壓抑的心境。
3、“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這些語句表達了作者觸景生情,憂傷之至,隻好趕快離開這裏。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脫而又終無法解脫的深沉的痛苦。
文段三
1、 C
2、七八個星天外
3、豐收景象
嗬嗬 有點多啊 你就選擇你覺得有用的複習 我覺得倒還是挺齊全的 嗬嗬嗬
參考資料:中學語文 教學資源網
小石潭記 小石潭的構成,形狀有何特點 原句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小石潭的構成、形狀有何特點?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岩。
知識擴展:1、主題:本文描繪了小石潭的石、水、遊魚、樹木,著意渲染了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氣氛,抒發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淒愴的心緒。
2、寫法:課文多角度描繪景物,精美異常,其藝術手法主要有:①點麵結合。
如寫石:“全石以為底”是麵,“為坻,為嶼,為堪,為岩”是點,由麵到點,有序地體現了作者的感知。
②遠近交錯。
如寫潭:“聞水聲”是遠,“下見小潭”是近,“潭西南而望”是遠,“坐潭上”是近,遠遠近近,多層次地展示了小潭的景致。
③動靜互襯。
如寫魚:“影布石上,怡然不動”是靜,“俶爾遠逝,往來翕忽”是動,靜中有動,更顯環境的雅靜。
④虛實相生。
如寫水:“潭中魚可百許頭……似與遊者相樂”表麵純粹寫魚,其實也在寫水,魚曆曆在目,則水澄澈透明,魚為實,水為虛,以實寫虛,虛實相映成趣。
3、用簡明扼要的詞語概括各段的大意。
第1自然段:寫發現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概貌。
第2自然段:寫潭水及水中的遊魚。
第3自然段:寫小石潭的水源。
第4自然段:寫四周的環境和氣氛。
第5自然段:第5自然段寫同遊的人。
4、選文第一段寫發現小石潭和潭的概貌。
可分兩層,開頭到“水尤清洌”為第一層,餘下的為第二層。
(用“‖”把第一段文字分為 三層,並概括各層意思。
答案:??水尤清洌‖??為岩‖?? 第一層寫小石潭被發現的經過,第二層寫潭的概貌、石底和石岸,第三層寫潭邊景物及幽靜的環境。
) 5、文中依次描寫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答案:依次寫了竹、水、石、樹、魚、溪流。
是按照遊覽的先後順序記述的。
從發現小石潭寫起,接著描寫石潭的概貌,抓住石潭形狀的特點來描繪,著重寫石。
再接著寫潭中景物,著意描寫魚河水,動靜結合,寫近處所件。
然後寫溪流水源,寫““遠望”之景。
最後寫潭上的氣氛,借景抒情。
寫景條理清晰,井然有序,毫不散亂。
另:填空題。
本文寫景順序:1.發現小潭(聞聲→見形)→ 2.潭中景物(水→石→樹→魚)→3.小潭源流(溪身→岸勢)→4.潭中氣氛(氣氛→感受) 6、第一段怎樣突出了小石潭“石”的特點? 答案:本段一開始就從側麵突出小石潭“石”的特點, “如鳴佩環”的清越的響聲正是由於水擊石; “水尤清洌”正是因為小石潭的“全石”結構。
然後作者又從正麵描寫全石為底,石岸邊的坻、嶼、嵁、岩等,突出了石潭“石”的特點。
7、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
”潭中水聲悅耳動聽,引起了作者的好奇,於是便“伐竹取道”,發現了這個小石潭。
8、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披拂。
”作者選取石潭中的水(清)、石(奇)、樹(翠蔓)等景物描繪出了小石潭的概貌。
作者由潭寫到水,由水寫到石,由石寫到樹和蔓,小石潭的景致層次感強,錯落有致,富有立體感。
9、用原文回答下麵的問題。
①點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心樂之”的原因是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__。
③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我”發現並尋到小石潭的經過是)?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
④小石潭的構成、形狀有何特點?(文章取名“小石潭”的緣由是什麼?本文名為《小石潭記》,有如下文字可作依據:)全石的為底??為岩。
⑤點明小石潭水的特征的句子是水尤清洌 ⑥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潭水清冽的?潭中魚可百許頭??然不動。
⑦第一段中描寫小石潭四周景色的句子是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⑧小石潭四周的環境、氣氛如何?四麵竹樹環合??以其境過清⑨表明作者坐潭上時的感受的句子是淒神寒骨,悄愴幽邃 ⑩說明小石潭是個人跡罕至的地方的句子是“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坐潭上,四麵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⑾“皆若空遊無所依”相呼應的句子是 “水尤清洌” ⑿描寫潭中魚靜態的句子是_________;寫其動態的句子是_________。
“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不理解請追問,理解望及時采納!(*^__^*)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敬請及時采納,~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采納為滿意回答】按鈕~~手機提問的朋友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你的采納是我前進的動力~~O(∩_∩)O,記得好評和采納,互相幫助
當中的名句是什麼,
一、整體感知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
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貶謫到永州以後寫的《始得西山宴遊記》《鈷潭記》《鈷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這就是為人稱道的《永州八記》。
這些作品,畫廊式地展現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勝景,繼承了酈道元《水經注》的傳統而有所發展。
《水經注》是地理書,對景物多客觀描寫,少主觀感情的流露。
而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則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於自然風景的描繪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鬱的心情。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格,觀察入微,描摹細致。
肖其貌,傳其神。
文章先寫所見景物,然後以特寫鏡頭描繪遊魚和潭水,再寫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
此外,作者還在寫景中傳達出他貶居生活中孤淒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全文寂寞清幽,鬱鬱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
文章對潭中遊魚的刻畫雖隻寥寥幾句,卻極其準確地寫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遊魚的形神姿態。
此外,文中寫潭中遊魚的筆法極妙,無一筆涉及水,隻說魚則“空遊無所依”,則水的澄澈透明,魚的生動傳神,都各盡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絕。
二、問題研究 1.第四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描寫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
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裏去,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寫出一種境界。
在這種境界裏,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淒悲涼的心境。
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不得誌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麵寫“心樂之”,後麵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淒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淒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孤淒悲涼心境的反映)——寓情於景。
練習說明 一、背誦全文。
說說課文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點?作者對小石潭的整體感受是什麼? 設計此題,首先是為了落實語文課程標準關於古文背誦的要求,其次是幫助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容。
課文的寫作順序是:發現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小石潭的特點:幽靜。
作者對小石潭的整體感受:幽深冷寂,孤淒悲涼。
二、仔細品味下麵一段文字,然後用自己的話複述一下這種景致。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然不動,爾遠逝,往來翕忽。
似與遊者相樂。
設計此題,意在引導學生重點關注文中描寫潭中遊魚的這一段文字,品味作者在文中描寫的妙處。
複述不等於翻譯,不必搞字字落實。
品味和複述,都沒有統一的標準和答案,可以引導學生在準確理解這一段文字的基礎上,說出自己的獨特體驗和個性化的感受。
三、你已學過不少描寫景物的古代詩文,試著把其中描寫山水的名句摘錄下來,並選擇一兩則加以賞析。
這是一道拓展性的練習。
設計此題,意在引導學生對過去已讀過的古代詩文作品加以總結、梳理,摘錄其中描寫山水的名句,然後對自己感受最深、體會最切的一兩個名句寫一段賞析文字,從而培養學生對優秀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和對祖國優美山水的審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教學建議 一、本課教學可用兩課時。
二、本課教學,可引導學生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如有條件,可充分利用朗讀教學錄音磁帶進行範讀,還可製作多媒體教學課件,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效果。
三、本課詞語、生字可通過預習解決,有些常用詞可作練習。
特殊語法現象如“鬥折蛇行”(名詞作狀語)“淒神寒骨”(使動)不必涉及,隻要明白句子大意即可。
四、本文描寫景物特征異常鮮明,除正麵描繪外還多處照應,教師應予注意。
如為突出“石”潭的特征,作者正麵進行了描寫:“全石以為底……為、為岩。
”還通過“如鳴佩環”“水尤清冽”“其岸勢犬牙差互”等在前後加以照應。
小石潭的環境幽靜、優美顯示出自然的原始風貌,作者也在多處照應以突出這一特征。
講清這一問題對指導寫作有一定意義。
五、本文按遊覽順序來寫,條理清楚。
教師可利用這一特點,運用不同形式引導同學把握課文內容。
下麵提綱可供參考: 1.發現小潭(聞聲→見形)→2.潭中景物(水→石→樹→魚)→3.小潭源流(溪身→岸勢)→4.潭中氣氛(氣氛→感受) 六、文章先寫“心樂之”,後麵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
對此,我們應講明,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淒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但這種歡快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淒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境便會流露出來。
七、板書示例 有關資料 一、參考譯文 從小土丘...
小石潭記的句子分析
我找的 希望有幫助 譯文 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樣子,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玉佩、玉環相互碰撞的聲音,心裏很是高興。
於是砍了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走便可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
整個潭底是一塊石頭,靠近岸邊,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麵,形成坻、嶼、嵁、岩等各種不同的形狀。
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遊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象在空中遊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
陽光直射潭底,把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麵上,呆呆地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遊去了。
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象在與遊人一起娛樂。
順著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鬥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都看得清楚。
溪岸的形勢象犬牙般交錯參差,無法看到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著,靜悄悄的沒有人跡,使人感到心境淒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
由於這地方過於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於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同我一起遊遠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
作為隨從跟著我們來的,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小石潭記》賞析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是他散文創作中具有高度藝術技巧和最富於藝術獨創性的一個部分。
而在他篇數不多的山水遊記中,《小石潭記》可以說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
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淒之情。
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全篇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傑出的寫作技巧。
因之,成為被曆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
這篇遊記一共可以分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換景”的手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致,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麵感。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文章一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麵步行一百二十步。
來到一處竹林,隔著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
“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鳴佩環”是形容流水的聲音的清脆悅耳,猶如玉佩玉環相互撞擊時發出的聲響。
文章由景及情,寫來極為自然。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
”在濃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條小道來,終於見到一個小小的池潭。
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麵目才呈現在我們麵前。
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同時也充滿了勾人的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
從此往下,作者便把筆力放在了對池潭的精心描寫上。
“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為岩。
”小石潭的水格外清涼,而且整個小潭全部是由石頭構成的。
整個潭底便是一塊大石頭,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頭翻卷地露出水麵。
這些石頭千姿百態,形狀各異。
“坻”即為水中的高地;“嶼”是小島;“嵁”不平的岩石; “岩”都是岩石的各種形態。
總之,這完全是一個由各種形態的石頭圍出的池潭,所以,作者為它起名曰小石潭。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就是作者對於池潭上景物的描繪了。
有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它們纏繞在一起,組成一個綠色的網,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
這潭上的描繪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致展現在我們麵前,令我們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所在。
第二段,作者描寫的是潭水和遊魚。
這一段,作者采用了與第一段不同的手法,變“移步換形”為“定點特寫”。
這是全篇中極為精彩的一段。
特別是對水中遊魚的描寫,更是栩栩如生。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日光下徹,影布石上,然不動;爾遠逝,往來翕忽。
似與遊者相樂。
”這是一幅極美的畫麵。
在水中遊動的魚兒,不像是在水裏,而是像在空中遊動。
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頭上。
從字麵上看,作者是在寫魚,但透過字麵,卻令我們不能不對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極深的印象。
這種遊魚和潭水相互映襯的寫法,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下麵,作者進一步對魚兒進行描述。
先是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有的魚飛快地竄向遠處,一會兒遊到這兒,一會兒又遊到那兒,好像是在與遊人一同享受著快樂。
讀到這裏,我們又不能不從遊魚聯想到作者的歡悅心情。
這種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寫法正是這篇散文的一個突出特色。
第三段是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
“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
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向西南望過去,一條小溪逶迤而來,形狀像是北鬥七星那樣曲折,又像是一條蛇在遊動,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
小溪兩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錯。
這裏,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鬥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來形容小溪的形狀,用狗的牙齒來形容小溪的兩岸,使我們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寫出了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
“坐潭上,四麵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坐在小石潭...
小石潭記簡析其中一個比喻句
小石潭記 七、閱讀下麵文段,回答文後問題。
①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似與遊者相樂。
③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
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麵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⑤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
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二)課文理解。
1、說說課文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點?作者對小石潭的整體感受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從哪幾個方麵寫小石潭的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作者寫潭水的什麼特點?用了什麼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潭西南的小溪有什麼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四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從聽水聲“心樂之”,見遊魚“似與遊者相樂”到坐潭上而覺“淒神寒骨,悄幽邃”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變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前麵寫“心樂之”,後麵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一段寫景用了什麼寫法?二、三段為何要詳寫潭中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理解填空。
課文多角度描寫景物,其藝術手法主要有:①點麵結合。
如寫石:“______________”是麵,“為坻、為嶼、為嵁、為岩”是點。
②遠近交錯。
如寫潭:“____________”是遠,“下見小潭”是近。
③動靜結合。
如寫魚:“影布石上”是靜,“_______________”是動。
④虛實相生。
如“潭中魚可百許頭”表麵寫______,實為寫_______,以實寫虛,虛實相映成趣。
10.用“/”標出下麵句子的朗讀節奏。
①潭 中 魚 可 百 許 頭 ②其 岸 勢 犬 牙 差 互 (三)拓展延伸。
1、請從文中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並說明理由。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為了發展旅遊事業,當地擬開發小石潭景點,請你根據文章內容為該景點寫一則簡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讀了第②段文字,你最深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詩詞中,有許多像本文一樣將思想情感融入自然景物描繪中的名句,請寫出你最喜歡的相連的兩句,並簡要賞析。
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賞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七(一)柳宗元代表作:《天說》為哲學論文代表作。
《封建論》《斷刑論》為長篇和中篇政論代表作。
《晉文公問守原議》《桐葉封弟辯》《伊尹五就桀讚》等為短篇政論代表。
寓言代表作有《三戒》。
傳記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狀》《梓人傳》《河間傳》《捕蛇者說》等。
山水遊記典範之作為《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鈷潭記》《鈷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騷賦代表作《懲咎賦》《閔生賦》《夢歸賦》《囚山賦》。
(二) 1、課文的寫作順序是:發現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小石潭的特點:幽靜。
作者對小石潭的整體感受:幽深冷寂,孤淒悲涼。
2、四個方麵:(1)水特別清澈;(2)以整塊的石頭為底;(3)潭岸岩石形狀各異;(4)岸邊綠樹翠蔓極其茂盛,秀麗多姿。
3、寫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