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時代的皇帝過年都不同的,
在清朝對皇帝而言,春節更主要的,還是進行一些外事交流。當然,皇帝過年也會貼福字、放鞭炮、吃年夜飯,這些也都是滿族習俗,隻是通過精心製作,更加禮儀化、典範化了。但在盛大輝煌的場麵背後,皇室也有節儉的一麵。比如,皇家過年時用的對聯采用掛的方式,而非民間人們常用的粘貼。這樣不僅用起來幹淨,而且如果保存得法的話,可以多次使用。像目前擺放在沈陽故宮的一副皇家對聯,就是光緒年間的,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曆史。
皇帝過年休5天
皇帝一般在臘月二十六日“封筆”、“封璽”(春節期間不辦公),在正月初一的大典上重新“開筆”、“開璽”。而大臣們會早早就備好“表”(對皇帝歌功頌德的奏章)呈獻給皇帝。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大小官員們,也在這時向皇帝所在的方向遙拜。這時,皇帝便將早已備好的裝有“如意”的荷包,賜給身邊的八旗子弟、宮女太監們。而荷包裏的“如意”通常有金如意、銀如意、玉如意和銀錢幾種。往往這個時候,身份最為低微的人獲得的賞賜最多。
飲食、遺物都不扔
皇帝過年時的飲食,往往比平時更加奢侈。為了遏止皇家飲食方麵的巨大的資源浪費,皇帝會采取新年祝福的形式將這些美食賞賜給臣子。由於這種方式深得人心,不僅在過年,就是平時,皇帝也經常使用。
滿族人有這樣一個風俗,當家中的長輩過世後,他生前所使用過的日常用品會作為一種“念想兒”擺放在後輩家中。作為一國之君的皇帝,也沿襲著這個傳統。每年的春節,皇帝會把先帝的遺物賞賜給功勳卓著的王公大臣。
國宴、家宴互相請
皇帝的年宴分國宴及家宴兩種,國宴是宴請大臣以及周邊地區的君王,而家宴是作為八旗旗主之一的皇帝,宴請其他7位旗主,同時,皇帝也會接受其他王公大臣及旗主的宴請。
而“慶隆舞”作為最具滿族風味的節目,一直以來都是年宴上的保留節目。“慶隆舞”又稱“馬虎舞”,是滿族早期的民族舞蹈。該舞蹈分兩方陣營,一方舞者頭戴獸麵具,身披獸皮,扮作動物;另一方舞者身著滿族服裝,扮作狩獵者,後來狩獵者的服飾變成當時八旗的服裝。舞蹈的結局,通常是狩獵者成功獵取動物。
冰嬉成最好看節目
皇帝過年時最具娛樂性和觀賞性的節目,非冰嬉莫屬。每年的正月,在西苑三海(今天的北京故宮景山)會舉行一年一度的冰嬉大典。屆時,白天會有八旗兵士的冰嬉表演。它不僅是觀賞性的節目,更是國家戰鬥力的體現。
清朝時,作為一國之君的皇帝,過年期間不僅僅看看戲這麼簡單,他們還有其他的消遣。
皇帝平時不回家
清朝的帝王們大都喜寒怕熱,一年中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暢春園”、“園明園”等園林裏度過的,隻有到了每年的春節,才起駕回沈陽故宮。
對聯掛著看
對皇帝而言,春節更主要的還是進行一些外事交流。當然,皇帝過年也會貼福字、放鞭炮、吃年夜飯,這些也都是滿族習俗,隻是通過精心製作,更加禮儀化、典範化了。但在盛大排場的背後,皇室也有節儉的一麵。比如,皇家過年時用的對聯采用掛的方式,而非民間人們常用的粘貼。這樣不僅用起來幹淨,而且如果保存得法的話,可以多次使用。像目前擺放在沈陽故宮的一副皇家對聯,就是光緒年間的,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曆史。
皇帝過年休5天
皇帝一般在臘月二十六曰“封筆”、“封璽”(春節期間不辦公),在正月初一的大典上重新“開筆”、“開璽”。而大臣們會早早就備好“表”(對皇帝歌功頌德的奏章)呈獻給皇帝。這時,皇帝便將早已備好的裝有“如意”的荷包,賜給身邊的八旗子弟、宮女太監們。而荷包裏的“如意”通常有金如意、銀如意、玉如意和銀錢幾種。
國宴家宴互相請
皇帝的年宴分國宴及家宴兩種,國宴是宴請大臣以及周邊地區的君王,而家宴是作為八旗旗主之一的皇帝,宴請其他7位旗主,同時,皇帝也會接受其他王公大臣及旗主的宴請。
而“慶隆舞”作為最具滿族風味的節目,一直以來都是年宴上的保留節目。“慶隆舞”又稱“馬虎舞”,是滿族早期的民族舞蹈。該舞蹈分兩方陣營,一方舞者頭戴獸麵具,身披獸皮,扮作動物;另一方舞者身著滿族服裝,扮作狩獵者,後來狩獵者的服飾變成當時八旗的服裝。舞蹈的結局,通常是狩獵者成功獵取動物。
飲食、遺物都不扔
皇帝過年時的飲食,往往比平時更加奢侈。為了遏止皇家飲食方麵的巨大的資源浪費,皇帝會采取新年祝福的形式將這些美食賞賜給臣子。由於這種方式深得人心,不僅在過年,就是平時,皇帝也經常使用。
滿族人有這樣一個風俗,當家中的長輩過世後,他生前所使用過的曰常用品會作為一種“念想兒”擺放在後輩家中。作為一國之君的皇帝,也沿襲著這個傳統。每年的春節,皇帝會把先帝的遺物賞賜給功勳卓著的王公大臣。
冰嬉成最好看節目
皇帝過年時最具娛樂性和觀賞性的節目,非冰嬉莫屬。每年的正月,在西苑三海(今天的北京故宮景山)會舉行一年一度的冰嬉大典。屆時,白天會有八旗兵士的冰嬉表演。它不僅是觀賞性的節目,更是國家戰鬥力的體現。
按資料記載,清宮中的春節一般從臘月二十三日的小年開始到正月的二十日左右方告結束。
皇帝在春節前先要舉行一個封寶儀式,即將皇帝的二十五寶印璽封存起來。先由欽天監預擇吉日,屆時,由一名內閣學士一員率典籍在乾清門左設黃案,宮殿監率交泰殿首領太監恭啟寶匣,將印璽捧至黃案上,學土率人洗拭完畢後,交泰殿首領將印空恭貯於匣中。至吉時,皇帝至交泰殿拈香行禮,儀式完成後各寶入匣收藏。宮裏封寶後,各官署衙門也照例封印,並開始過春節。
皇帝在十二月還要書“福”字賜於王公大臣。這個習俗始於康熙皇帝,乾隆二年(1737)成為定製。皇帝在重華宮開筆書寫福字。第一張福字懸掛在乾清宮正殿,其餘的字幅便依次張貼在各處宮室、苑圍,並分賜皇子、宗藩大臣和宮禁侍衛。書寫福字字幅,一般以絹為主,敷以丹砂,繪具金雲龍。皇帝親自臨案執筆,受賜的臣僚跪伏案前,仰瞻天子禦書,恭敬地叩首謝恩。
從康熙皇帝開始,清代皇帝在除夕這一天還要鄭重封筆,封筆儀式隆重肅穆,手執名香致敬。乾隆皇帝在平定兩金川的除夕下午4時,一封特急的軍營奏報送達宮中,乾隆帝已經鄭重地行完了封筆儀式,不宜再用朱筆批複,於是權且口授近臣,繕旨頒發。
皇帝過年吃餃子也是清宮中極其重要的習俗。一方麵是應“歲更交子”之典,另一方麵也表示不忘祖宗。因為清入關前,滿洲人生活在氣候寒冷的北方,過年前包好許多餃子貯存在大缸裏冷凍,自除夕夜開始吃餃子,連續十幾天不間斷,表示吃隔年飯,連年有餘的意思。因此,清代宮廷過年一定要吃餃子,而且吃的儀式隆重、繁縟。
水餃在清宮中稱為煮餑餑,煮餑餑中有包有金銀錁。皇帝禦膳中的餑餑,碗上麵的一二個便是金銀錁餑餑,皇帝自然會吃到,以此為喜,表示吉利。除夕之夜,皇帝在宮內要進行許多贍拜活動,清宮規定,春節前後,皇帝出門、入門都放紙炮作前導,禦膳房根據炮聲遠近,判斷皇帝行蹤,掌握煮餃子的時間,皇帝一到昭仁殿,餃子就煮好出鍋,即刻端上膳桌,太監立刻傳:“送萬歲爺煮餑餑一品。”春節日,宮中講究吃素,餃子也必須是素餡的。因為皇帝信佛,故而皇帝吃的餃子與敬佛的餃子要同一鍋煮出來,以求一年平安、素淨。用膳的桌子、餐具也極為講究,據嘉慶四年檔案載,春節日皇帝吃餃子時用黑漆描金葫蘆圖案的“大吉寶案”桌,用象牙包金筷子。皇帝坐穩後,首領太監捧進紅色雕漆飛龍宴盒1副,內置“三羊開泰”瓷碗兩件:一碗內裝索餡餃子6個,另1碗內有乾隆通寶、嘉慶通寶各1枚。首領太監將餃子放在大吉寶案的“吉”字上,然後跪下道:“請萬歲爺用煮餑餑。”皇帝用畢,小太監用瓷碟盛餃子一個、紅薑1塊供在昭仁殿的小佛堂前,以示敬佛。
正月初一日,這一天是歲之首,月之首,時之首。皇帝十分看重這一天,要以最隆重、最熱烈的大朝會方式進行慶祝和紀念。一大早皇帝到祭祖所在地的堂子行禮,然後再肅穆威嚴地出席大朝會。如順治元年正月初一,“清廷在盛京(今沈陽)。清順治帝福臨至堂子行禮,返宮上殿受賀,……朝鮮國王李倧遣使致書祝賀元旦”(清史編年第一卷)。外廷的春節大朝會結束後,身著盛裝的皇帝還要回到後官,接受皇後所率領的嬪妃以及皇子、皇孫的行禮。
雍正時期,雍正帝始創春節明窗開筆大典:春節子夜,在皇帝寢殿的養心殿,開筆濡染翰墨,先用朱筆書字再用墨筆,寫吉祥賀語,祈求一歲政通人和,風調雨順。乾隆皇帝每年春節,例行抄寫《心經》一冊。春節達一天,皇帝、外藩王貝勒、輔臣、六部正卿還要一同吃祭神肉,又叫跳神肉。祭神肉中以辟肉為吉,皇帝用禦刀切割肉骨,然後自奉。
過了正月初三,元旦的慶祝活動告一段落。正月初五日前後,皇帝及宮眷遷往圓明園過元宵節。自正月十三日起,上元節慶祝活動拉開帳幕。屆時,宮中及圓明園擺放各式花燈,表演的節目有舞龍燈、演馬戲、觀煙火和看戲,其中以十五日最為熱鬧。
元宵節期間除觀煙火、看戲外.乾隆年間還在圓明園的同樂園開設買賣,模仿民間集市貿易。其中古玩、估衣以及茶館飯肆,及至攜小筐賣瓜者,一應俱有。開店者由內監充任,所賣物品均事前由崇文門監督,於外城各肆中采擇貨物交內務府,言明價格為其代賣,將來
賣出的付款,剩餘的退貨。開市後,先準許王公大臣前往購買;至傍晚外臣退出,內宮女眷方進園買貨。皇帝進街後,每過店門,跑堂的喚茶,店小二報賬,掌櫃的核算,眾音雜遝,紛紛並起。
正月十九日的“筵九”是整個慶祝活動的“壓軸戲”。這天晚上,皇帝坐在山高水長殿樓下,後紀們在樓上,王公大臣及新年來朝的藩王、外國使臣俱得以列座殿前。皇帝賜大家茶點。當時演出的節目有西洋秋千,還有滿、蒙朝鮮等民族的民族歌曲及摔跤、爬竿等雜技節目,最後放煙花炮竹。筵九之後,蒙古王公、外藩、使節等相繼辭駕出京。
到正月二十日左右,皇帝要舉行禦寶開封儀式。在這之前,先由欽天監預擇言日。屆日宮殿監率交泰殿首領太監等設供案於殿中,行三跪九叩首禮,應吉時開封,陳寶於案,奏請皇帝拈香行禮。禮畢,捧寶貯匣內。皇帝舉行完禦寶開封後,各地官署也都開印,並開始新一年的政事。
康熙 每年的春節是漢族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除夕夜的年夜飯代表著全家的團圓與幸福,漢族老百姓過年的曆史源遠流長,那麼,身為少數民族的清朝皇帝是不是也過年?除夕晚上皇家的年夜飯究竟吃什麼?有何特別的講究嗎? 清朝的帝王們大都喜寒怕熱,一年中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暢春園”、“圓明園”等園林裏度過的,隻有到了每年的春節,才起駕回到宮中過年。皇帝一般在臘月二十六日就“封筆”、“封璽”,停止辦公,在正月初一的大典上重新“開筆”、“開璽”。 據《清史稿禮誌》記載,正月初一早晨天剛亮,百官要齊集太和殿廣場給皇帝拜年。那天,廣場上排列著鑾駕儀仗,大殿屋簷下排列著皇家樂隊和金鍾、玉磬等樂器。到了辰時(7點),欽天監官員宣布時刻已到,午門上鳴鍾擊鼓,樂隊奏響音樂,皇帝登上太和殿寶座,鑾儀衛官員甩響靜鞭,讚禮官高喊“排班”。百官依照廣場上擺放的銅製“品級山”所標注的品級位置,列隊下跪。這時由兩名大學士跪捧賀表,由宣表官宣讀。讀畢,百官行三跪九叩大禮。禮畢,皇帝賜座賜茶,百官又要叩頭謝恩。茶畢,靜鞭再鳴,樂隊再奏,皇帝下殿,百官退朝,賀歲拜年的大典就算完成了。這時,皇帝便將早已備好的裝有“如意”的荷包,賜給身邊的八旗子弟、宮女、太監們。而荷包裏的“如意”通常有金如意、銀如意、玉如意和銀錢幾種。乾隆皇帝登上太和殿接受百官拜年之前,通常在他的寢宮養心殿裏飲一杯屠蘇酒。他專用的酒杯重達1斤,用黃金鑲嵌珠寶特製,稱為“金甌永固杯”。金甌寓意江山,“金甌永固”意即“江山永固”。 金甌永固杯 清代《國朝宮史續編》記載,乾隆皇帝每年正月初一上午都要去北海闡福寺,登上大佛樓進香斂福,然後回到他當皇帝之前住過的重華宮,用刻有“賜福蒼生”、號稱“萬年青管”的黑漆杆毛筆,蘸著朱砂書寫福字。他每年書寫的頭一張福字都要鄭重封存,永不開啟,以示留住福氣。接下來書寫的福字,則賞賜給王公大臣。儒家經典《尚書》闡釋了“福”字的含義:一是長壽,二是富有,三是康寧,四是具有美德,五是老有善終。按此說法,享福的前提是要長壽。乾隆皇帝壽達89歲,兒孫五代同堂,居曆代帝王之首,所以他晚年自認為五福俱全,自稱是“五福五代古稀天子”。 除此之外,在過年的時候,皇帝也會放鞭炮、貼對聯,不過,皇家過年時用的對聯采用掛的方式,而非民間人們常用的粘貼。這樣不僅用起來幹淨,而且如果保存得法的話,可以多次使用。 老百姓過年最講究的是年夜飯,清朝皇帝也不例外。皇帝一家平日裏是難得在一起用膳的。隻有年節,才特許後妃們陪宴。除夕早上,皇帝與皇後、妃嬪們在重華宮共進早膳。早膳一般有拉拉(黃米飯)、餑餑、年糕等,花樣多至十品到二十品,但這不是正式的除夕大宴。除夕團圓年飯要於申正(下午4時)舉行。實際上,在中午12點就開始擺桌布置涼菜、點心了。晚宴擺在保和殿或乾清宮,皇帝一人一桌,桌子是“金龍大宴桌”,桌邊圍上黃金繡的桌圍子。大宴桌與皇帝的“寶座”之間設一“長幾”,菜點都擺在大宴桌上,皇帝吃時再由人取到長幾上。 年夜飯備辦的烹飪原料主要是滿族傳統食物。如在清宮的膳食檔案中記有乾隆四十九年舉辦除夕筵宴中所用的物料的數額,其中乾隆皇帝禦桌酒宴所用的物料數額為:豬肉65斤,肥鴨1隻,菜鴨3隻,肥雞3隻,菜雞7隻,豬肘子3個,豬肚2個,小肚子8個,膳子15根,野豬肉25斤,關東鵝5隻,羊肉20斤,鹿肉15斤,野雞6隻,魚20斤,鹿尾4個,大小豬腸各3根。另外,製點心用白麵5斤4兩、白糖6兩。這些物料大多是“關東”所產,反映出滿族的固有食俗。 大宴桌上的菜點由外到裏分成八路,有各式葷素甜鹹點心,有冷膳,有熱膳,共六十三品,還有兩副雕漆果盒,四座蘇糕、鮑螺等果品、麵食。各種膳點在餐桌上的位置,彼此間的距離也都有尺寸要求。所謂“鮑螺”並非今日宴席所吃的鮑魚、海螺,清朝皇帝很少吃海鮮,偶爾吃魚,也隻吃鬆花江進貢來的銀魚、鱘鰉魚。這裏的鮑螺,是一種海產品晾幹後磨成粉做成的點心。 大菜之外有果鍾八品,及******、小點心、爐食、敖爾布哈、鴨子餡包子、米麵點心等小吃分東西排列,其中“敖爾布哈”係一種滿族油炸的麵食,還有四品南北小菜。皇宮中的規矩,各個嬪妃都有自己的飲食標準,平時單獨開夥。但是年夜飯,妃嬪們也有幸來陪皇上吃飯。除了皇帝的家室之外,還有六桌陪客,每桌冷熱菜點一共二十四品,比起皇上就少多了,而且盛菜的碗也降格為瓷碗了。 一切準備就緒後,隨著鼓樂聲,皇帝和妃嬪入座。太監們先給乾隆進湯膳。湯膳用對盒盛裝,“對盒”即兩盒合一,取成雙成對吉祥之意。皇上的對盒是兩副,左一盒為燕窩紅白鴨子腰燙膳一品,粳米乾膳一品。右一盒為燕窩鴨腰湯一品,鴨子豆腐湯一品。接著,太監們給嬪妃們送湯,雖然也用對盒,但數量減半,每人一副,內裝粳米膳一品,羊肉臥蛋粉湯一品。而且也有規矩,按照等級送完一個,再送第二個。 湯品用過後,奏樂停止,開始轉宴。所謂轉宴,就是將宴席上的各類膳品、陳設(花瓶、筷子、果盒除外),從皇帝桌前開始,在陪桌上轉一遍,意為全家共同享用。轉宴之後,擺酒宴。皇帝酒膳一桌分五路共四十品,後妃酒膳每桌十五品。皇帝在丹升大東樂聲中進第一杯酒,後妃接次一一進酒。酒後進果茶,接著後妃起座,皇帝離宴,祝頌之樂奏起,家宴始告結束。 年夜飯結束後,皇上下令把自己吃過的飯甚至連盤子、碗、碟子、勺子、筷子一塊兒都賞給親近的大臣和親王、郡王們。大家一起觀看“慶隆舞”,“慶隆舞”作為最具滿族風味的節目,一直以來都是年宴上的保留節目。“慶隆舞”又稱“馬虎舞”,是滿族早期的民族舞蹈。該舞蹈分兩方陣營,一方舞者頭戴獸麵具,身披獸皮,扮作動物;另一方舞者身著滿族服裝,扮作狩獵者,後來狩獵者的服飾變成當時八旗的服裝。舞蹈的結局,通常是狩獵者成功獵取動物。 家宴環境雖然也表現出封建禮儀製度,但總體上表現得較為隨便。康熙帝曾於乾清宮行宴作詩,描述了皇帝與後妃們一起,在佳節之時歡聚一堂、喜慶節日的情景,並寫出宴飲時氣氛和諧、情緒熱烈的心情。詩中寫道:“今夕丹帷宴,聯翩集懿親。傳柑宜令節,行葦樂芳春。香泛紅螺重,光搖絛蠟新。不須歌湛露,明月足留人。”百姓在過年的時候,講究團圓和祝福,皇帝家過新年,也有一套禮數。皇家的禮數雖然排場,但是宗旨也和平民百姓一樣,圖的是喜慶和吉祥。
古代漢字新春祝福語
1,家和睦,人似仙,瀟灑走人間;酒當歌,曲輕彈,兒孫高滿堂;花兒美,碧水連,日月追雲間;夢成真,福祿全,快樂每一天!祝您狗年更幸福。
2,祝您在新的一年中,吉祥如意、笑口常開;也預祝我們在新的一年中,合作愉快,萬事如意。
拜新年。
3,新年到,我將寫上健康、填上快樂、加上好運、注上平安,附上吉祥,將好運做郵票、真情做郵戳、幸福做信封,然後把它放進甜蜜的郵筒寄給您,預祝您春節快樂,身體健康。
4,鞭炮聲聲漸離去,朋友分別各東西。
新年長假已結束,新的篇章等你著。
振作精神立大誌,朝氣蓬勃掙前程。
工作努力不落後,事業有成人人羨。
祝你新年新氣象,理想早日實現。
5,豬年運程零時的鍾聲響徹天涯,新年的列車準時出發。
它馱去一個難忘的歲月,迎來了又一度火紅的年華。
祝新年快了。
...
古代黃帝生日愛妃祝福語怎麼說
中國古代北宋時,皇帝生日,百官入宮“上壽”,舉行盛宴,共慶皇上萬福。
慶典必有 10 隊兒童隊舞,非常有趣。
兒童隊舞共 200 多名 12 歲左右的兒童,紅紫銀綠、色彩斑斕、錦襖寬衫、戴玉冠、裹巾頭、舞劍器、執錦仗、捧寶盤、跨雕箭,扮夷來朝獻寶,場麵熱鬧壯觀。
因此北宋的皇帝都把自己的生日定為節日:太祖: 2 月 26 日(農曆) 為長春節 太宗: 10 月 17 日 為壽寧節 真宗: 12 月 2 日 為承天節 仁宗: 4 月 14 日 為乾元節 英宗: 1 月 3 日 為壽聖節 神宗: 4 月 14 日 為同大節 哲宗: 10 月 10 日 為天寧節 微宗: 10 月 10 日 為天寧節 欽宗: 4 月 13 日 為乾龍節 明清兩朝皇帝的生日,都在故宮太和殿(金鑾殿)舉行萬壽(生日)慶典,皇帝在此受文武百官朝賀,大宴群臣,豪華盛況。
...
我們中國最古老的節日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正月初一首尾相連。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
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迎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裏要舉行“跳鍾馗”、“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貼門神 中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
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門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
傳說中的神荼、鬱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
唐代以後,又有畫鍾馗故裏賜福鎮宅聖君鍾馗門神,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
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
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
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一尺。
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
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槊鉞。
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
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敷粉塗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
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結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的意思,後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
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所以才有那句“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詩句。
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最後簡化為在直接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
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
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發展為春聯。
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
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
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
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
但廟宇用黃紙,守製(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複用紅紙。
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
所以,一到大年三十,人們就把早已準備好的春聯貼在大門上。
守歲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
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還有的人家不管大人還是小孩兒,整晚都不能入眠。
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就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給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裏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新的一年裏學習長進,好好做人。
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
甚而追討到爺爺奶奶的臥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
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
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係的民俗活動。
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
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
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 春節裏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裏祝賀新春,舊稱拜年。
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
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便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
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
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係,大體可分4類:一是走親戚。
初一必須到嶽父家、須帶禮物。
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
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
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係平輩則隻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
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
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
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忱。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
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麵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隻是到院裏,見麵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裏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
春節在民間的盛行於哪位皇帝有關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內容最豐富的傳統節日,普天同慶。
春節又稱“過年”,最早的含義是人們用來慶祝一年的收獲並祝福來年有個好收成。
節日的形成,淵遠流長。
古代春節叫做元旦,元,始也;旦,晨也,即一年之始,也叫三元,歲之元、月之元、日之元。
最早定春節為新年在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
我國過去沿用農曆,辛亥革命民國成立後,改用陽曆,即公元記年,把農曆的正月初一定為春節,而陽曆的一月一日定為元旦,與視區別,於1914年頒布實行,至今也有93年曆史。
中國過年的傳統習俗
漢族的春節食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九、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 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
如年夜飯,尤為講究:一是全家務必聚齊,因故未回者必須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體現團圓之意;二是飯食豐盛,重視“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餃子叫”萬萬順”,酒水叫“長流水”,雞蛋叫“大元寶”,金魚叫“年年有餘”;這條魚準看不準吃,名為 “看餘”,必須留待初一食用.北方無魚的地區,多是刻條木頭魚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為祖輩居上。
孫輩居中,父輩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飲酒。
吃飯時關門閉戶,熱鬧盡興而止。
除夕的家宴菜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
舊時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幹飯,燉豬肉、牛羊肉、燉雞,再做幾個炒菜。
陝西家宴一般為四大盤、八大碗,四大盤為炒菜和涼菜,八大碗以燴菜、燒菜為主。
安徽南部僅肉類菜肴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及豬肝、豬心、豬肚製品,另外還有各種炒肉片、炒肉絲等。
湖北東部地區為“三蒸”、“三糕、“三丸”。
“三蒸”為蒸全魚、蒸全鴨、蒸全雞;“三糕”是魚糕、肉糕、羊糕; “三丸”是魚丸、肉丸、藕丸。
哈爾濱一帶一般人家炒8個、10個或12、16個菜不等,其主料無非是雞鴨魚肉和蔬菜。
贛南的年夜飯一般為12 道菜。
浙江有些地方一般為“十大碗”,討“十全十福”之彩,以雞鴨魚肉及各種蔬菜為主。
江西南昌地區一般十多道菜,講究四冷、四熱、八大菜、兩個湯。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種或幾種必備的菜,而這些菜往往具有某種吉祥的含義。
比如蘇州一帶,餐桌上必有青菜(則安樂菜)、黃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懇懇)。
湘中南地區必有一條一公斤左右的鯉魚,稱“團年魚”,必有一個3公斤左右的豬肘子,稱“團年肘子”。
皖中、皖南餐桌上有兩條魚,一條完整的鯉魚,隻能看卻不許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餘,另一條是鰱魚,可以吃,象征連子連孫,人丁興旺。
祁門家宴的第一碗萊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筍、蝦米、鮮肉等製成,含義為“和氣生財”。
合肥的飯桌上有一碗“雞抓豆”,意思是”抓錢發財”。
管家人要吃一隻雞腿,名為“抓錢爪”,意味著明年招財財進寶。
安慶的當家人要在飯前先吃一碗麵條,叫“錢串子”。
南昌地區必食年糕、紅燒魚、炒米粉、八寶飯、煮糊羹,其含義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魚、糧食豐收、稻米成串、八寶進財、年年富裕。
北方地區春節喜吃餃子,其寓意團結,表示吉利和辭舊迎新。
為了增加節日的氣氛和樂趣,曆代人們在餃子餡上下了許多功夫,人們在餃子裏包上錢,誰吃到來年會發大財;在餃子裏包上蜜糖,誰吃到意味著來年生活甜蜜等等。
傳統的會在家準備很多年貨,現在都市都有超市,一般年貨直接在超市準備現成的 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
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凶為吉。
清人吳曼雲《壓歲錢》的詩中雲:“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
由此看來,壓歲錢牽係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握 手 要 略 贈禮秘訣 1.禮輕情義重 贈送禮品應考慮具體情況和場合。
一般在赴私人家宴時,應為女主人帶些小禮品,如花束、水果、土特產等。
有小孩的,可送玩具、糖果。
應邀參加婚禮,除藝術裝飾品外,還可贈送花束及實用物品,新年、聖誕節時,一般可送日曆、酒、茶、糖果、煙等。
2.把握送禮的時機與方式: 禮物一般應當麵贈送。
但有時參加婚禮,也可事先送去。
禮賀節日、贈送年禮,可派人送上門或郵寄。
這時應隨禮品附上送禮人的名片,也可手寫賀詞,裝在大小相當的信封中,信封上注明受禮人的姓名,貼在禮品包裝皮的上方。
通常情況下,當 眾隻給一群人中的某一個人贈禮是不合適的。
因為受禮人會有受賄和受愚弄之感,而且會使沒有受禮的人有受冷落和受輕視之感。
給關係密切的人送禮也不宜在公開場合進行,以避免給公眾留下你們關係密切完全是靠物質的東西支撐的感覺。
隻有禮輕情義重的特殊禮物,表達特殊情感的禮物,才適宜在大庭廣眾麵前贈送。
因為這時公眾已變成你們真摯友情的見證人。
如一份特別的紀念品...
古代官員怎麼祝皇帝生日快樂?不是說祝福的成語,就是一整句話
1、萬壽無疆 ,聖體康泰,國運昌盛。
2、龍體安康,願世清平。
3、南宋奸臣賈似道,曾祝壽謝太後和宋度宗,因為二人地壽辰僅差一天,其箋上寫道:聖母神子,萬壽無疆,複萬壽無疆;昨日今朝,一佛出世,又一佛出世。
4、微臣恭賀皇上福如東海,萬壽無疆,壽與天齊宮廷的慣例是,每遇皇帝的生日及重要節日,一二品大臣及翰林都有“小貢”,所謂“小貢”,即所作的祝賀性的詩、詞、序、頌之類,繕寫成小冊子進獻給皇帝。
擴展資料: 唐朝詩人杜甫,曾寫過“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句詩,反映了當時朝廷及地方官府腐敗不堪的情況。
在中國古代,不少皇帝都深知百姓疾苦,不僅嚴懲那些貪官汙吏,個人生活也比較節儉。
然而,有些大臣為了彰顯自己的權勢,生活上極為奢侈,甚至比皇帝還會享受。
明朝建立後,由於之前戰亂的影響,百姓的日子都非常艱辛,明太祖朱元璋對此非常痛心,采取了與民休息的政策,並且經常見麵一些地方的賦稅。
另外,對於朱元璋本人來說,雖然貴為一國之君,平時的飯菜卻都非常簡單,他對那些鋪張浪費的行為相當痛恨,經常把眾皇子帶到鳳陽老家,告誡他們“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難”的道理。
後來,朱元璋通過調查得知,一些大臣日子過得很瀟灑,甚至稱得上窮奢極欲,這讓他相當不爽,就決定要整治一下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大臣。
公元1372年的一天,恰好是馬皇後四十歲的生日,朱元璋就在宮中宴請文武百官。
其中有一些大臣們,為了討皇帝和皇後歡心,不惜重金準備了奇珍異寶,準備在宴會上進獻給皇後。
等到大臣都入座後,朱元璋就讓人上菜,基本上所有人都認為,既然是皇後的四十歲大壽,肯定有很多山珍海味,美酒自然也少不了。
但是,當所有菜品都上齊後,在場的所有大臣都懵逼了,因為一共隻有四道菜,而且全都是素材,即炒蘿卜、炒韭菜及兩道小青菜,一道硬菜都沒有。
有些人心想:“皇上也太摳門了吧,還不如我自己家吃的呢。
” 吃飯之前,有一部分大臣爭先恐後地向皇後進獻壽禮,玉器、翡翠、珠寶多的數不過來,甚至有人獻上了純金打造的金佛,並祝願皇後壽比南山。
就在此時,朱元璋大怒道:“你們一年有多少俸祿,朕的心裏很清楚,就算不吃不喝,也買不起這麼貴重的東西,這些錢究竟是從哪裏來的?” 進獻壽禮的大臣頓時嚇得不知所措,立馬跪在地上不敢說話,認為此次凶多吉少,很可能性命不保。
過了一會,朱元璋又說道:“今日乃皇後的壽辰,朕不想讓你們太難看,但並代表朕不會追究,眾愛卿好自為之。
”之後,朱元璋讓人端上蔥花豆腐湯,笑著對群臣解釋道:“小蔥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潔如日月。
” 宴會結束後,朱元璋當場下了一道聖旨:“從今天開始,不管是哪位愛卿請客吃飯,決不許超過今天‘四菜一湯’的規格,否則就以欺君之罪論處。
”從此之後,大臣們都變得比較低調,四菜一湯的規矩逐漸傳到了民間,百姓紛紛稱讚皇帝英明。
參考資料:千秋節_百度百科
春節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1、首先三十晚上包餃子,再就是新年零點放鞭炮,穿新衣,拜年傳親戚。
2、演社火,有舞龍,耍獅子,大頭娃娃,踩高蹺,搖旱船。
3、十五吃元宵,看煙火,猜燈謎。
內容拓展: 1、古時人們認為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麵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裏帶來幸福,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
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天後多說好話、吉利話。
2、這種送灶神的儀式叫做"送灶"或"辭灶"。
除夕夜,還要把"灶神"再接回來。
因為,臘月二十三的晚上,要把灶王爺和祖宗的畫像或照片掛在牆上,備好酒水、貢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不過,祭灶時要把關東糖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讓灶王爺別說壞話。
...
關於春節的傳說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
很久以前,民間出現了一種叫“年”的怪獸,凶殘異常。
它一年四季都在深海裏,隻有除夕才爬上岸來。
它一上岸,就洪水泛濫,吞食人畜,搗毀田園,嚇得百姓惶恐不安。
後來,人們想了一條驅趕怪獸的妙計:在每家的院子裏架起木柴堆,大門外的高處擺好桌子,放滿牛頭、羊頭和酒等。
怪獸來時,見了牛頭、羊頭就張開血盆大口,猛撲過去。
這時,人們就點燃柴堆,猛敲鑼鼓,大放鞭炮;頓時,火光衝天,聲響如雷,嚇得怪獸逃回海裏。
這正好是除夕與元旦相交之時,即是春節的淩晨,所以人們就把正月初一定為吉祥節日。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古代皇帝是怎麼過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