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格言
“不學禮, 無以立”——孔子
善氣迎人,親如弟兄;惡氣迎人,害於戈兵。——管仲
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禮紀》
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舊唐書》
善氣迎人,親如兄弟;惡氣迎人,害於戈兵。——管仲《管子·心術下》
一言之美,貴於千金。——葛洪(晉)
豐而不餘一言,約而不失一辭。——李之秋(宋)
我們應該注意自己不用言語去傷害別的同誌,但是,當別人用語言來傷害自己的時候,也應該受得起。——**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中國民諺
沒道理的事不做,沒根據的話不說。——中國民諺
船多江不礙,禮多人不怪。——中國民諺
人前莫吹捧,人後莫挑撥。——中國民諺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中國民諺
虛偽的迎合是友誼的毒劑,誠懇的批評是友誼的厚禮。——中國民諺
有禮貌不一定是智慧的標誌,但是缺乏禮貌卻一定使人顯得愚蠢。——中國民諺
禮貌是兒童與青年所應該特別小心地養成習慣的第一件大事。——約翰·洛克
禮儀的目的與作用本在使得本來的頑梗變柔順,使人們的氣質變溫和,使他尊重別人,和別人合得來。——約翰·洛克
不論你是一個男子還是一個女人,待人溫和寬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稱。一個人的真正的英勇果斷,決不等於用拳頭製止別人發言。——薩迪
講話氣勢洶洶,未必就是言之有理。——薩迪《薔薇園》
禮貌是人類共處的金鑰匙。——鬆蘇內吉
青年人應當不傷人,應當把個人所得的給予各人,應當避免虛偽與欺騙,應當顯得懇摯悅人,這樣學著去行正直。——誇美紐斯
禮貌使有禮貌的人喜悅,也使那些受人以禮貌相待的人們喜悅。——孟德斯鳩
禮貌經常可以替代最高貴的感情。——梅裏美
禮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貴的東西。——岡察爾
脾氣暴躁是人類較為卑劣的天性之一,人要是發脾氣就等於在人類進步的階梯上倒退了一步。——達爾文
蜜蜂從花中啜蜜,離開時營營的道謝。浮誇的蝴蝶卻相信花是應該向他道謝的。——泰戈爾
一個人的禮儀,就是一麵照出他肖像的一麵鏡子。——歌德
探索別人身上的美德,尋找自己身上的惡習。——富蘭克林(美)
禮貌是快樂地做事情的方法。——愛默生(美)
生活最重要的是禮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學識都重要。——赫爾岑
生命短促,隻有美德能將它留傳到遼遠的後世。——莎士比亞
應當耐心聽取他人的意見,認真考慮指責你的人是否有理,如果他有理,你就修正自己的錯誤,如果你理虧,隻當沒聽見,若他是一個你所敬重的人,那麼可以通過討論,提出他不正確的地方。——達芬奇
人的一切應該是美麗的,麵貌、衣裳、心靈、思想。——契訶夫(俄)
人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麗。——列夫·托爾斯泰(俄)
為人粗魯意味著忘卻了自己的尊嚴。——車爾尼雪夫斯基(俄)
一個人的美不在於外表,而在於才華、氣質和品格。——馬雅可夫斯基
真正的禮貌來自真誠——塞繆爾·斯邁爾斯(英國政治家、哲學家)
和藹可親的態度是永遠的介紹信。——培根(英)
微笑,它不花費什麼,但卻創造了許多成果。——戴爾·卡耐基(美)
五、禮儀小故事
劉備三請諸葛亮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青年時代躬耕於隆中,並苦讀經書,熟悉曆朝興衰的曆史,潛心鑽研兵法。他常以春秋戰國時的管仲、樂毅自比,是難得的一位將才、謀士,自稱“臥龍”。善於網羅人才的劉備聞知,高興地說:“我需要這樣的人才!”並表示哪怕山高路遠,行走不便,也非親自去請他不可。
深冬的一天,劉備帶著關羽、張飛,到隆中邀請諸葛亮。誰知諸葛亮恰好不在家,劉備隻好掃興而歸。
劉備回到新野,不斷派人到隆中打聽諸葛亮何時在家。當打聽到諸葛亮外出已經回到家時,劉備當即決定二請諸葛。這時,張飛不以為然地說:“一個平民百姓,派個武士把他叫來就得了,犯不著讓你一再去請。”劉備說:“諸葛亮是當代大賢,怎麼能隨便派個人去叫他呢?你還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劉備說服了張飛,叫上關羽,三人騎馬直奔隆中而去。
這一天,北風呼嘯,大雪紛飛,冷得實在教人難忍。張飛對著劉備大嚷:“我等何苦找此罪受!不如等天晴再說。”劉備卻說:“賢弟,咱們冒此大風雪,不怕山高路遠,去請諸葛,不正表明了我們的一片誠意嗎?”三人繼續往前趕路。不料,這一次劉備又未見到諸葛亮,隻好寫了一封信托諸葛亮的弟弟轉交,說明來意,並表示擇日再訪。
第二年春天,劉備更衣備馬,決定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張飛、關羽竭力勸阻。關羽說:“我們兩次相請,都未見到他,想必他徒有虛名,不敢前來相見。”張飛更是帶著輕蔑的口吻說:“我們已仁至義盡,這次隻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來,我就將他綁來見你。”劉備連忙說道:“不得無禮,沒有誠意哪能請到賢人呢?”
劉備三人飛馬直奔隆中,來到諸葛亮的草廬前。此時諸葛亮正在午睡。劉備唯恐打擾諸葛亮,不顧路途疲勞,屏聲斂氣地站在門外靜候,直到諸葛亮醒來才敢求見。劉備見了諸葛亮,說道:“久慕先生大名,三次拜訪,今日如願,實是平生之大幸!”諸葛亮說:“蒙將軍不棄,三顧茅廬,真叫我過意不去。亮年幼不才,恐怕讓將軍失望。”劉備卻誠懇地說:“我不度德量力,想為天下伸張正義,振興漢室。由於智術短淺,時至今日,尚未達到目的,望先生多多指教。”劉備謙虛的態度,誠懇的情意,使諸葛亮很受感動。於是諸葛亮終於答應了劉備的請求,懷著統一全國的政治抱負,離開了隆中茅廬,出任劉備的軍師。他忠心耿耿地輔佐劉備,為“三國鼎立”局麵的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
想一想:劉備為什麼能請到諸葛亮?如果第三次還請不到,他還會去請嗎?為什麼?
廉藺交歡
藺相如是春秋戰國時期趙國的大臣,他很有見識和才能。在“完璧歸趙”、“澠池相會”兩次外交鬥爭中,捍衛了趙國的尊嚴,地位在名將廉頗之上。這使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為趙國立下了赫赫戰功。藺相如不過是憑一張嘴巴,說說而已,有什麼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頭上。一定要侮辱他一番。”藺相如聽說後,盡量不跟廉頗會麵,每次出門,避開廉頗,有時甚至裝病不去上朝。有一次藺相如外出,遠遠看見廉頗的車馬迎麵而來,連忙叫車夫繞小路而行。
藺相如手下的人對他這樣卑躬讓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紛紛要求告辭還鄉。藺相如執意挽留,並耐心地向他們解釋說:“諸位認為廉將軍和秦王相比,哪個厲害?”眾人都說:“當然廉將軍不及秦王了。”藺相如說:“對啦,天下的諸候個個都怕秦王,可是為了趙國,我敢在秦國的朝廷上斥責他,怎麼會見到廉將軍倒反而害怕了呢?你們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你們想過沒有,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攻打趙國,就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人的緣故。如果兩虎相鬥,勢必兩敗俱傷。我不計個人恩怨,處處讓著廉將軍,是從國家的利益著想啊。”聽了這番話,大家都消了氣,打消了告辭還鄉的念頭,反而更加尊敬藺相如了。
後來,有人把藺相如的話告訴了廉頗,廉頗大受感動,慚愧萬分,覺得自己心胸竟然如此狹窄,實在對不起藺相如,決心當麵請罪。一天,他脫下戰袍,赤身背著荊條,來到藺相如的府第,“撲”地跪在地上,老淚縱橫,泣不成聲地對藺相如說:“我是一鄙陋的粗人,見識淺薄,氣量短小,沒想到您對我竟這麼寬容大量,我實在無臉見您,請您用力責打我吧!就是把我打死了,也心甘情願。”藺相如見到這情景,急忙扶起廉頗,兩人緊抱在一起。從此兩人消除了隔閡,加強了團結,同心協力,保衛趙國,強大的秦國更加不敢輕易地侵犯趙國了。
想一想:故事中什麼地方最讓你感動?如果你是藺相如,麵對廉頗的挑釁,你會怎麼做?
讓梨的故事
孔融(153—208年),魯國人(今山東曲阜),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學創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據史書記載,也孔融幼時不但非常聰明,而且還是一個注重兄弟之禮、互助友愛的典型。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想一想:四歲的孔融就懂得相互禮讓的道理,這對你有什麼啟發呢?
以誠相交
**與哲學家李達(1890—1966年)交往很深,兩人同籍湖南,同是中共“一大”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是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人,李達是武漢大學校長。他們在解放後第一次見麵時,李達想改口喊“主席”,可又不習慣,便一連“毛主”了好幾次,“席”字還是沒有跟上來。**便說:“你主、主、主什麼?我從前叫過你李主任嗎(李達曾任中共一屆中央局宣傳主任)?現在我叫你李校長好不好?你過去不是叫我潤之(**的字),我叫你鶴鳴兄嗎(李達的字)?”
**和李達雖是摯友,但也常常發生爭執。一次,兩人麵對麵激烈地爭論起來,李達激動得未吃飯就走了。**對在場的一位同誌說:“今天我們兩個老家夥很不冷靜,這在你們青年同誌麵前示範作用不好。孔子說過,六十而耳順,我今年六十三,但不耳順,聽了鶴鳴兄的話很逆耳,這是我的錯。過去我寫文章提倡洗刷唯心精神,可是這次我自己就沒有洗刷唯心精神。”**讓這位同誌通知李達再談一次,並轉告“六十而耳順”的意思,感激李達的幫助。當李達同誌聽知了這些情況後,說“還是潤之的氣量大”。
兩人之間的交往,**可謂“下交不驕”,李達則是“上交不諂”。充分體現了他們之間以誠相交的友誼。
想一想:**和李達的確是摯友,你有你的摯友嗎?你們是如何以誠相交的?
巧合的論文
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1809—1882)在1838年就已經形成了進化論的觀點,並陸續寫成了手稿。他沒有急於付印發表,而是繼續驗證材料,補充論據。
這個過程,長達20年之久。
1858年夏初,正當達爾文準備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時,突然收到在馬來群島從事考察研究的另一位英國博物學家華萊士(1823—1913年)所寫的題為《論物種無限地離開原始模式的傾向》的論文,其內容跟達爾文正在考慮脫稿付印的理論著作一樣。達爾文驚歎道:“我從未看到過比這件事更加顯著的巧合,即使華萊士手中有過我在1842年寫的那個草稿,他也不會寫出一個較此更好的摘要來。”
在這個關係到誰是進化論創始人的重大問題上,達爾文準備放棄自己的研究成果,把首創權全部歸於華萊士。他在給英國自然科學家賴爾博士的信中說:“我寧願將我的全書付之一炬,而不願華萊士或任何人認為我達爾文待人接物有市儈氣。”
深知達爾文研究工作的賴爾堅決不同意達爾文這樣做。在他的堅持和勸說下,達爾文才同意把自己的原稿提綱和華萊士的論文一齊送到“林奈學會”並同時宣讀。
華萊士這才得知達爾文先於他20年就有了這項科學發現,他感慨地說:“達爾文是一個耐心的,下苦功夫的研究者,勤勤懇懇地搜集證據,以證明他發現的真理。”
華萊士宣布:“這項發現本應該單獨歸功於達爾文,由於偶然的幸運我才榮獲了一席。”
想一想:在榮譽麵前達爾文是怎麼做的?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我從未想得到任何榮譽”
1957年,美籍中國物理學家李政道(1926—)和楊振寧(1922—)因發現弱宇稱不守恒而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是一項震驚科學界的重大發現。在物理學上,宇稱守恒定律長期被捧為金科玉律。50年代中,李政道和楊振寧密切配合,對這一定律發生了懷疑,提出推翻它的新理論。當時,一些科學家不同意李、楊的觀點,有的甚至賭咒發誓,說他倆太狂妄了。但是著名美籍中國女物理學家吳健雄(1913—)堅決支持這兩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她得知李、楊的預言之後,立即來到華盛頓國家標準局,領導一個科學家小姐,利用最現代化的儀器設備,進行緊張的驗證實驗。
1956年,她和同事們終於用實驗令人信服地證明,宇稱隻在部分物理現象中守恒,而在基本粒子弱相互作用中不守恒,從而證實了李、楊的新理論的正確。
弱宇稱不守恒理論從得到實驗證實到獲得諾貝爾獎,隻經過1年時間,這在諾貝爾獎的曆史上是罕見的。
按照慣例,為發現弱宇稱不守恒定律立下汗馬功勞的吳健雄,應與李、楊一起分享諾貝爾獎金,但出乎意料的是,她沒有能獲得這一崇高榮譽。一些科學家紛紛為吳健雄鳴不平:“這實在太不合理了!”
吳健雄對此卻淡然處之。她興奮地對朋友說:“李政道、楊振寧大膽地提出新理論,他們獲得最高科學獎是當之無愧的,我為他們感到欣慰不已。”
“難道你不為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感到委屈嗎?”
“不,沒有什麼不公平的。”吳健雄謙虛地搖搖頭。
“不管怎麼說,這是令人不愉快的。”朋友同情地說。
“我覺得,”吳健雄平靜、自豪地說,“研究科學,這本身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朋友惋惜地說:“唉,您是失去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榮譽啊!”
“這話差矣!”吳健雄認真地說,“我是一個學人,從未想得到任何榮譽,我願意幫助任何從事科學研究的人!”
想一想:諾貝爾獎是全世界公認的最高學術獎項,令世人矚目,吳健雄是怎麼看待的?她進行科學研究為的是什麼?
70年不斷的師生情
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教育家周穀城和上海教育界的老前輩**濤70多年前在湖南長沙第一師範就結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
1921年,周穀城在湖南一師教新文藝、教育學。他一生信仰馬列,是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的諍友。在他的影響下,一些學生成為黨的早期領導人。**濤就是在長沙第一師範讀書時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的,1925年轉為中共黨員。
幾十年風風雨雨,坎坎坷坷,他們始終保持著經常的聯係。雙雙進入古稀之年以後,這對師生幾乎沒能再見麵了,但是**濤一直掛念著老師的健康,常托人帶去問候。
1993年,金秋送爽的10月,有一天,趁風和日麗,92歲高齡的**濤老先生手拄拐杖,在家人的攙扶下,步履維艱地前去看望他的老師。走進周穀城的居室,**濤像天真的學生連呼:“老師!老師!”忙把一束鮮花獻給座椅上的老師,祝願老師壽比南山。當兩位老人雙手緊握時,大家都激動地淌下了熱淚。**濤問:“記得老師您大我3歲,身體可好?”老師戴上老花鏡,端詳著他的學生,連聲說:“變化不大,變化不大,還是老樣子。”談話把他們帶回到72年前在湖南一師時的情景,時而微笑,時而興奮,時而激動,時而長歎。是的,他們的生命長河已跨越了將近一個世紀,可以稱得上是中國近代曆史的見證人。這時,老師俯身摸撫著學生細細的雙腿,一再囑咐他“要多運動運動。”老師又請學生喝一杯人參飲料,還說常飲能延年益壽。學生謝謝老師的關心,要大家都保重,深情地說:“等老師百歲壽辰,我再來看您。”一句話引得老師開懷大笑起來。
想一想:周穀城和**濤兩位老人的師生情誼為什麼能70年都不斷?你還記得你幼兒園的老師嗎?你想去看看她們嗎?
**的師生情
**這位新中國第三代集體領導的核心,是電機專業的專家。1947年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解放初期,高等學校院係調整,上海交大電機係等部分專業和教師遷往西安,成立交通大學。他時時不忘老師的教育培養,自己的成就越大,就越是眷戀哺育過自己的母校,越是懷念教過他的老師。
70年代,**在長春汽車製造廠當總工程師,他特地盛情邀請嚴睃、沈尚賢、蔣大宗三位老師前去參觀。當他見到闊別多年的老師時,非常高興,請大家到長春飯店吃了便飯,還合影留念。這幾張照片作為師生情誼的見證,他一直珍藏著。
1989年9月13日,**擔任中國共產黨**不久,到西安考察工作,行程十分緊張,他想到九三學社西安交大支社的嚴睃、沈尚賢、鍾光琳、趙富鑫、蔣大宗等五位曾經給自己上過課的教授,專程到學校看望老師。
嚴睃老師正在家養病,聽說**要來學校看望他,十分興奮,立即拄著拐杖,趕到學校。這時**正好來到學校,在行政辦公樓口,一眼就認出在他前邊手拄拐杖正在上樓的就是多年沒有見麵的嚴老師。他立即搶上幾步,緊緊地握住嚴教授的手,尊稱:“嚴老師,您好!”嚴教授看到站在麵前的當年的學生成了今天的**,心情異常激動,一股暖流傳遍全身,連聲答道:“我好,我好,您也好吧?”
**滿懷深情地把嚴教授攙扶進會議室,同師生們親切交談。他回憶著往事,訴說著師生情誼。他說:“給我印象特別深的是教授電機設計的嚴睃老師,教授照明學的沈尚賢老師和當時輔導我們無線電學實驗的助教蔣大宗老師。人的成長和進步都離不開教師的教育,我應當來看望母校,看望我的老師。我回憶這些,就是要說明一個道理,一定要尊師重教。尊師重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這個傳統要永遠繼承和發揚下去。”
想一想:讀了****尊敬老師的故事,你有什麼感受?
張良拜師
張良(?—前186年),是西漢高祖劉邦的軍師,他的祖先是韓國人。在秦滅韓後,張良立誌為韓國報仇。有一次,因刺殺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張良在下邳閑暇無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旁邊,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下。然後回過頭來衝著張良說:“孩子!下橋去給我把鞋子拾上來!”張良聽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個老人,就強忍著怒氣,到橋下把鞋拾了上來。那老人竟又命令說:“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一想,既然已經給他拾來了鞋子,不如就給他穿上吧,於是就跪在地上給他穿鞋。那老人把腳伸著,讓張良給他穿好後,就笑嘻嘻地走了。張良一直用驚奇的目光注視著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裏把路,又折回身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孩子是能培養成才的。5天以後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這裏來同我會麵!”張良跪下來說:“是。”第五天天剛亮,張良到了下邳橋上。不料那老人已經等在那裏了,見了張良就生氣地說:“和老人約會,怎麼遲到了?以後的第五天早上再來相會!”說完就離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雞一叫,張良就趕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裏了,見了張良又生氣地說:“怎麼又掉在我後麵了?過了五天再早點來!”說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張良沒到半夜就趕到橋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這樣才好。”然後他拿出一本書來,指著說道:“認真研讀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過十年,天下形勢有變,你就會發跡了。以後13年,你就會在濟北郡穀城山下看到我——那兒有塊黃石就是我了。”老人說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時,張良拿出那本書來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輔佐周武王伐紂的薑太公的兵書)!張良十分珍愛它,經常熟讀,反複地學習、研究。
10年過去了,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響應。沛公劉邦率領了幾千人馬,在下邳的西麵攻占了一些地方,張良就歸附於他,成為他的部屬。從此張良根據《太公兵法》經常向沛公獻計獻策,沛公認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計謀,後來成了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軍師。劉邦稱帝後,封他為留侯。
張良始終不忘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後,他隨從劉邦經過濟北時,果然在穀城山下看見有塊黃石,並把它取回,稱之為“黃石公”,作為珍寶供奉起來,按時祭祀。張良死後,家屬把這塊黃石和他葬在一起。
想一想:這是一個動人的傳說,張良拜師,第三次才見到老師,如果是你,你會去第三次嗎?為什麼?
程門立雪
楊時(1053—1135)是北宋時一位很有才華的才子,南劍州將樂人(今屬福建)。中了進士後,他放棄做官,繼續求學。
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兄弟倆是當時很有名望的大學問家、哲學家、教育學,洛陽人,同是北宋理學的奠基人。他們的學說為後來的南宋朱熹所繼承,世稱程朱學派。
楊時仰慕二程的學識,投奔洛陽程顥門下,拜師求學,4年後程顥去世,又繼續拜程頤為師。這時他年已40,仍尊師如故,刻苦學習。一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楊時碰到疑難問題,便冒著凜冽的寒風,約同學遊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師家求教。當他來到老師家,見老師正坐在椅子上睡著了,他不忍打攪,怕影響老師休息,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當老師一覺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了,身上飄滿了雪。老師忙把楊時等兩人請進屋去,為他們講學。
後來,“程門立雪”成為了廣為流傳的尊師典範。
想一想:這個故事什麼地方最使你感動?為什麼?
參考資料:http://218.3.95.251/ReadNews.asp?NewsID=189
關於禮儀的詩句
1、《荀子.富國》商朝:禮之正於國家也,如權衡之於輕重也,如繩墨之於曲直也。
禮法對於國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用於稱輕重,木工的黑線用以判曲直,圓規與直角尺用於量度方與圓。
2、《禮記·經解》商朝 荀子: 禮之於正國也:猶衡之於輕重也,繩墨之於曲直也。
把禮看作治理國家的最重要的“道”,實際上即是禮法對於國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用於稱輕重。
3、《荀子·王霸》商朝 荀子: 禮之所以正國也,譬之:猶衡之於輕重也,猶繩墨之於曲直也。
禮法對於國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用於稱輕重於國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用於稱輕重。
4、《荀子·大略》商朝 荀子: 禮之於正國家也,如權衡之於輕重也,如繩墨之於曲直也。
把禮看作治理國家的最重要的“道”,實際上即是禮法對於國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用於稱輕重。
5、《群書治要·經解》商朝 荀子: 夫禮之於國也。
猶衡之於輕重也。
繩墨之於曲直也。
人立身處事必須遵照執行的基本原則。
人如果失去了立身之處,就一定會跌倒沉淪。
禮儀是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為了相互尊重,在儀容、儀表、儀態、儀式、言談舉止等方麵約定俗成的,共同認可的行為規範 。
禮儀是對禮節、禮貌、儀態和儀式的統稱。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文明禮儀...
關於禮儀的詩句
1、“不學禮,無以立。
”——《論語.季氏》2、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孟子.離婁下》3、禮尚往來。
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禮記.曲禮上》4、禮貌是一個人自己的真實思想中進行選擇的藝術。
——阿.史蒂文斯:《德.斯蒂爾夫人》5、禮貌使有禮貌的人喜悅,也使那些受人以禮貌相待的人們喜悅。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6、講禮貌不會失去什麼,卻能得到一切。
——瑪.沃.蒙塔古:《書信集》7、禮節是所有規範中最微小卻最穩定的規範。
——拉羅什福科:《道德箴言錄》禮儀是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為了相互尊重,在儀容、儀表、儀態、儀式、言談舉止等方麵約定俗成的,共同認可的行為規範 。
禮儀是對禮節、禮貌、儀態和儀式的統稱。
禮儀是人們約定俗成的,對人,對己,對鬼神,對大自然,表示尊重、敬畏和祈求等思想意識的,各種慣用形式和行為規範。
這裏的慣用形式包括禮節和儀式,禮節一般是個人性的,並且不需要借助其他物品就可以完成的形式,譬如磕頭、鞠躬、拱手、問候等;而儀式大多是集體性的,並且一般需要借助其他物品來完成,譬如奠基儀式,下水儀式,迎賓儀式,結婚儀式,祭孔大典,等等。
人類最早的禮儀是祭祀禮儀,它主要是表達對天地鬼神的敬畏和祈求。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
禮儀五禮的內容相當廣泛,從反映人與天、地、鬼神關係的祭祀之禮,到體現人際關係的家族、親友、君臣上下之間的交際之禮;從表現人生曆程的冠、婚、喪、葬諸禮,到人與人之間在喜慶、災禍、喪葬時表示的慶祝、憑吊、慰問、撫恤之禮,可以說是無所不包,充分反映了古代中華民族的尚禮精神。
社交禮儀包括哪些?
社交禮儀是指人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所具備的基本素質,交際能力等。
具體:社交禮儀是一種道德行為規範。
規範就是規矩、章法、條條框框,也就是說社交禮儀是對人的行為進行約束的條條框框,告訴你要怎麼做,不要怎麼做。
如你到老師辦公室辦事,進門前要先敲門,若不敲門就直接闖進去是失禮的。
社交禮儀比起法律、紀律,其約束力要弱得多,違反社交禮儀規範,隻能讓別人產生厭惡,別人不能對你進行製裁,為此,社交禮儀的約束要靠道德修養的自律。
中國的社交禮儀有哪些?
基本簡介 社交禮儀是指在人際交往、社會交往和國際交往活動中,用於表示尊重、親善和友好的首選行為規範和慣用形式。
這一定義包含了以下幾層意思: 第一,社交禮儀是一種道德行為規範。
規範就是規矩、章法、條條框框,也就是說社交禮儀是對人的行為進行約束的條條框框,告訴你要怎麼做,不要怎麼做。
如你到老師辦公室辦事,進門前要先敲門,若不敲門就直接闖進去是失禮的。
社交禮儀比起法律、紀律,其約束力要弱得多,違反社交禮儀規範,隻能讓別人產生厭惡,別人不能對你進行製裁,為此,社交禮儀的約束要靠道德修養的自律。
第二,社交禮儀的直接目的是表示對他人的尊重。
尊重是社交禮儀的本質。
人都有被尊重的高級精神需要,當在社會交往活動過程中,按照社交禮儀的要求去做,就會使人獲得尊重的滿足,從而獲得愉悅,由此達到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和諧。
第三,社交禮儀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社會正常的生活秩序。
沒有它,社會正常的生活秩序就會遭到破壞,在這方麵,它和法律、紀律共同起作用,也正是因為這一目的,無論是資本主義社會還是社會主義社會都非常重視社交禮儀規範建設。
第四,社交禮儀要求在人際交往、社會交往活動中遵守。
這是它的範圍,超出這個範圍,社交禮儀規範就不一定適用了。
如在公共場所穿拖鞋是失禮的,而在家穿拖鞋則是正常的。
主要目的 社交的重要性,也可以說是社交的功能與作用。
綜合來講,人們從事社交活動主要目的有以下四點:交流信息 也叫信息資源共享。
我們在生活中需要獲取大量信息以供生計參考,由於個人的活動範圍有限,直接獲取一手信息資源的能力也就受到很大的限製,而這眾多的信息大多是在我們與他人打交道時所獲取來的。
比如,我們開車到另外一個地方,而其中有段路正在修路或發生交通事故而禁止通行,那麼如果我們不知道這個信息的話,我們便會按原路線行進,在中途不得不改道而行,但是如果我們通過朋友或親戚或同事或者廣播電視網絡等社會媒體那裏得知此消息後,我們便可提前修正去往的路線,少走冤枉路。
增進感情 在社交上投入的時間將帶來感情上的收獲,如我們與親戚朋友在一起休閑娛樂。
建立關係 社交在很多情況下是建立諸如商業合作、感情姻緣等關係的紐帶。
在建立關係的過程中,記得要學會跟進關係,避免忘記。
日近日密,日疏日遠。
充實自我 豐富人生閱曆和人性情感。
相關禮儀 每個人每天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都要同各種人接觸,在見麵時行使正確而優雅的見麵禮,會給對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同時也顯示出你優雅的氣質。
握手禮 握手禮是在一切交際場合最常使用、適應範圍最廣泛的見麵致意禮節。
它表示致意、親近、友好、寒暄、道別、祝賀、感謝、慰問等多種含意,從握手中,往往可以了解一個人的情緒和意向,還可以推斷一個人的性格和感情。
有時握手比語言更充滿情感。
(一)握手禮行使的場合 迎接客人到來時; 當你被介紹與人認識時; 久別重逢時; 社交場合突遇熟人時; 拜訪告辭時; 送別客人時; 別人向自己祝賀、贈禮時; 拜托別人時; 別人幫助自己時,等等。
(二)握手禮行使的規則 行握手禮時有先後次序之分。
握手的先後次序主要是為了尊重對方的需要。
其次序主要根據握手人雙方所處的社會地位、身份、性別和各種條件來確定。
1.兩人之間握手的次序是:上級在先,長輩在先,女士在先,主人在先:而下級、晚輩、男士、客人應先問候,見對方伸出手後,再伸手與他相握。
在上級、長輩麵前不可冒然先伸手。
若兩人之間身份、年齡、職務都相仿,則先伸手為禮貌 2.如男女初次見麵,女方可以不與男方握手,互致點頭禮即可;若接待來賓,不論男女,女主人都要主動伸手表示歡迎,男主人也可對女賓先伸手表示歡迎。
3. 如一人與多人握手時,應是先上級、後下級,先長輩、後晚輩,先主人、後客人,先女士、後男士。
4.若一方忽略了握手的先後次序,先伸出了手,對方應立即回握,以免發生尷尬。
(三)握手禮行使的正確姿勢 標準的握手方式是:握手時,兩人相距約一步,上身稍前側,伸出右手,四指並攏拇指張開,兩人的手掌與地麵垂直相握,上下輕搖,一般二三秒為宜,握手時注視對方,微笑致意或簡單地用言語致意、寒暄。
(四)握手禮的體態語 握手的具體樣式是千差萬別的。
了解一些握手的典型樣式,既有助於我們通過握手了解交際對方的性格、情感狀況、待人接物的基本態度等;也有助於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根據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對象去自覺地應用各種具體的樣式。
1.謙恭式握手。
又稱“乞討式”握手,順從型握手。
即掌心向上或向左上的手勢與對方握手。
用這種方式握手的人往往性格懦弱,處於被動地位,又可能處世比較民主、謙和、平易近人,對對方比較尊重、敬仰、甚至有幾分畏懼。
這種人往往易改變自己的看法,不固執,願意受對方支配。
2. 支配式握手。
又稱“控製式”握手,用掌心向下或向左下的姿勢握住對方的手。
以這種方式握手的人想表達自己的優勢、主動、傲慢或支配地位。
這種人一般來說說話幹淨利索、辦事果斷、高度自信,凡是一經決定,就很難改變觀點,作...
禮貌用語的名言警句
有一種內在的禮貌,它是同愛聯係在一起的。
它會在行為的外表上產生出最令人愉快的禮貌。
——歌 德 禮貌比法律更強有力。
——卡萊爾 禮貌經常可以代替最高貴的感情。
——梅裏美 禮貌對於人性,猶如熱力之對於蠟。
——Arthur Schopenhauer 一個人的禮貌是一麵照出它的肖像的鏡子。
——歌 德 尊敬別人就是尊敬自己。
——高爾斯華綏 永不向權勢低頭,但要摘帽為禮。
——Jim Fiebig,NANA 禮所以決嫌疑,定猶豫,別同異,明是非也。
——吳兢 沒有一種禮貌會在外表上叫人一眼就看出教養的不足,正確的教育在於使外表上的彬彬有禮和人的高尚的教養同時表現出來。
——歌德 禮之於人,猶酒之有襞也。
——孔子 文化修養的目的在於增強和提高鑒賞那些最高尚、最深奧的事物的真和美的能力。
——波伊斯 對於對方的無禮的一種無言的非議和責備,而這種譏諷是使誰都會感受到不安的。
——洛克 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
——馬南 所謂良好教養……它們在幾乎所有國家中乃至於一個地區裏,都不盡相同;每一個明辨事理的人都會模仿他所在之地的良好教養,並與之看齊。
——切斯特菲爾德
關於中國古代禮儀文明的名言警句
1、良好的禮貌是由微小的犧牲組成。
——愛默生 2、不學禮,無以立。
——孔子 3、凡人之所以貴於禽獸者,以有禮也。
——《晏子春秋》 4、在宴席上最讓人開胃的就是主人的禮節。
——莎士比亞 5、無禮是無知的私生子。
——巴特勒 6、利益,是聰明人想出來的與愚人保持距離的一種策略。
——愛默生 7、人不能象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
—— 但丁 8、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 劉備 9、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
—— 張衡 10、土扶可城牆,積德為厚地。
—— 李白 11、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 神涵光 12、入於汙泥而不染、不受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侵蝕,是最難能可貴的革命品質。
—— ** 13、一個人最傷心的事情無過於良心的死滅。
—— 郭沫若 14、應該熱心地致力於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談道德。
—— 德謨克利特 15、理智要比心靈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 高爾基 16、人在智慧上應當是明豁的,道德上應該是清白的,身體上應該是清潔的。
—— 契訶夫 17、良心是由人的知識和全部生活方式來決定的。
—— 馬克思 擴展資料:文明禮儀是人類為維係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範,它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並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的。
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更是城市的素養、更是國家的臉麵。
所以,我們作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就更應該用文明的行為舉止,合理的禮儀來待人接客。
這也是弘揚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