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陰陽的句子 解答 可以寫句子: 陰陽家是先秦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他們以陰陽五行為其理論基礎,所以稱為陰陽家,也稱陰陽五行學派。
什麼是陰陽五行學說? 愛問知識人
陰陽五行學說是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合稱,是中醫學中一個重要學說。
何謂陰陽學說呢?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由“氣”組成的,“氣”又化為“精”,而構成各種有形的物體,因此,萬物都包含著陰精和陽氣兩個方麵。
_陰陽圖式是看起來最簡單.但是內涵最豐富的圖案,可以形象地揭示陰陽輪轉.相反相成是萬物生成變化根源的道理,古人把自然界和人體內的各種事物和現象分歸於陰陽的屬性.同時也創造了以陰陽相對的慨念為基礎的基本思維體係。
真正的數字五行
一,根據周易五行與數字關係,尾數3、8為木,2、7為火,5、0為土,4、9為金,1、6為水的原則。
…………………………………………………………答:上麵這條是《易經》八卦先天五行,由《河圖》與《洛書》演變而來(易經的數理就是源於河圖與洛書)。
…………………………………………………………二,但如果按後天八卦數字排列,其五行性質如下:木為3、4,火為9,土為2、5、8,金為6、7,水為1。
…………………………………………………………答:這第2條內容是易經》八卦後天五行,由“周文王”推演而來。
注解:這就是所謂“先天為體後天為用”以及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互為“變易”原理。
…………………………………………………………三:1、2為木,1為陽木,2為陰木 3、4為火,3為陽火,4為陰火 5、6為土,5為陽土,6為陰土 7、8為金,7為陽金,8為陰金 9、10為水,9為陽水,10為陰水 …………………………………………………………上麵的數理五行來源於“十天幹”即: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甲1、乙2、丙3、丁4、戊5、己6、庚7、辛8、壬9、癸10。
甲乙屬木、丙丁屬火、戊己屬土、庚辛屬金、壬癸屬水;單數為陽,偶數為陰。
在“擇日選吉”方麵要同時注意先後天五行的運用!比如《玄空大卦擇日》最為講究,這也是它的精髓內容。
在“風水”和“擇吉”方法上“先天五行”主管“人丁”生死健康與否;“後天五行”主管“財帛”財富金錢,貧富與否。
注意:一般擇吉,就是以“後天五行”為用。
用“後天八卦五行”和“十天幹五行”即可。
也就是第二項和第三項。
還得注意一個問題:擇日選吉 是有多種門派和方法的,首先應該依照其各自門派的方法使用!總之他們所用的這些五行歸納是完全相同的!
什麼是陰陽和五行學說? 愛問知識人
陰陽學說主要說明事物對立雙方的互相依存、互相消長和互相轉化的關係;五行學說是用事物屬性的五行歸類及生克乘侮規律,以說明事物的屬性和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在中醫學裏,二者皆以髒腑、經絡、氣血津液等為其物質基礎;都是從宏觀自然現象(包括)人體的變化規律,用取象比類的方法,來分析、研究、解釋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及人體內外的各種關係,並指導臨床辨證與治療。
什麼是陰陽五行簡介
1 , 五行是; 金木水火土。
2 .陽天幹:甲、丙、戊、庚、壬。
陰天幹:乙、丁、己、辛、癸。
陽地支:子、寅、辰、午、申、戌。
陰地支:醜、卯、巳、未、酉、亥。
3. 天幹地支的五行金:庚、辛、 申、酉。
木:甲、乙、 寅、卯。
水:壬、癸、 子、亥。
火:丙、丁、 午、巳。
土:戊、己、 戌、辰、未、醜。
綜合以上就可以看出天幹地支某字位的陰陽與五行屬性。
陰陽五行的理論係統
陰陽學說早在夏朝就已形成,它認為陰陽兩種相反對的氣是天地萬物泉源。
陰陽相合,萬物生長,在天形成風、雲、雷、雨各種自然氣象,在地形成河海、山川等大地形體,在方位則是東、西南、北四方,在氣候則為春、夏、秋、冬四季。
任何事情都可以一分為二,這就是陰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陰陽是古人對宇宙萬物兩種相反相成的性質的一種抽象,是宇宙的對立統一,也是思維法則的哲學範疇。
中國賢哲拈出陰陽二字,來表示萬物兩兩對應、相反相成的對立統一,即《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易傳》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
《易經》便是講陰陽變化的數理和哲理。
陰陽學說是我國古代擇吉術中的重要理論。
關於陰陽觀念的產生,有人認為最早是在夏朝就已形成,因為《易經》八卦中陰爻和陽爻出現在夏朝的占書《連山》中。
陰陽可以互相轉化,同時二者又是相互依存的。
就是說,陰與陽的每一個側麵都以另一個側麵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
沒有陰,陽就不能存在;沒有陽,陰也不能存在。
正如沒有乾,就沒有坤,沒有天,也就沒有地一樣。
陰陽互相依存,互相為用。
陰陽依存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一動態過程伴隨事物終身,決定事物發展的進程。
五行學說也是我國古代人民創造的一種哲學思想。
它以日常生活的五種物質:金、木、水、火、土元素,作為構成宇宙萬物及各種自然現象變化的基礎。
這五類物質各有不同屬性,如木有生長發育之性;火有炎熱、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實之性;金有肅殺、收斂之性;水有寒涼、滋潤之性。
五行說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質別人納人這五大類的範疇。
相生相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天幹地支與陰陽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陰天幹:乙、丁、己、辛、癸陽天幹:甲、丙、戊、庚、壬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陽地支:子、寅、辰、午、申、戌陰地支:醜、卯、巳、未、酉、亥五行與幹支:天幹 地支金:庚、辛、 金:申、酉木:甲、乙、 木:寅、卯水:壬、癸、 水:子、亥火:丙、丁、 火:午、巳土:戊、己、 土:戌、辰、未、醜二十四節氣:正月寅月:立春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雨水到驚蟄止。
二月卯月:驚蟄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春分到清明止。
三月辰月:清明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穀雨到立夏止。
四月巳月:立夏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小滿到芒種止。
五月午月:芒種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夏至到小暑止。
六月未月:小暑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大暑到立秋止。
七月申月:立秋入潔之時刻,經過中氣處暑到白露止。
八月酉月:白露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秋分到寒露止。
九月戌月:寒露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霜降到立冬止。
十月亥月:立冬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小雪到大雪止。
十一月子月:大雪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冬至到小寒止。
十二月醜月:小寒入節之時刻,經過中氣大寒到立春止。
什麼是陰陽五行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它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世界是在陰陽二氣作用的推動下孳生、發展和變化;並認為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的物質是構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這五種物質相互資生、相互製約,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
這種學說對後來古代唯物主義哲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在長期醫療實踐的基礎上,將陰陽五行學說廣泛地運用於醫學領域,用以說明人類生命起源,生理現象,病理變化,指導著臨床的診斷和防治,成為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陰陽,任何事情都可以一分為二,這就是陰陽。
五行相生、相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想要寫小說,裏麵要涉及陰陽五行八卦之類的,有沒有推薦的書讓我學...
現在的關於這些東西的書和理論很多,但由於陰陽五行八卦等理論發展到今天,所以在曆史上產生的流派很多,還有許多打著周易的旗號騙人的派別。
以我本人的經驗來看,雖然各家各派的理論雖多,但很少有相同的,許多易學名家往往研究自成一門,所以給初學者造成了許多的困難,有種越學越迷惑的感覺。
但學易本身就是個需要極大毅力的事情,沒有幾年的苦功算不得入易學之門,所以盡量建議你在未入易學之門的時候,盡量選取一些易學名家的書來看,先從最最基本的概念和定義開始了解,了解之後需要記熟。
然後再去思考和理解,看更高層次的書,在保證自己看得懂的同時也要多比較各家易學的異同,辯證性的吸收學習。
當然,易學確實是一件很博大精深的學問,除了刻苦,還需要靈活的頭腦,不像現在學科類別中的任何一門有確切的規律可循,周易更多的是需要個人的悟力,如同佛家開悟一樣,需要時機和功夫。
祝你學易成功...
陰陽五行說,為兩千年來迷信之大本營.這句話誰說的
陰陽五行家 陰陽家:陰陽的概念,最早見於《易經》。
"五行"的概念最早見於《尚書》,但兩種觀念的產生,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
到戰國時代,陰陽和五行漸漸合流,形成一種新的觀念模式,便是以"陰陽消息,五行轉移"為理論基礎的宇宙觀。
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
這一學派,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曆數的統治階層,也稱"陰陽五行學派"或"陰陽五行家"。
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列"陰陽家"為六大學派之首。
“諸子百家”之一:劉歆《漢書》中著錄名家著作有一百多家,將其列為"九流十家"之一。
其後《隋書·經籍誌》、《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使“諸子百家”著作上升到千家。
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最為著名的學派不過有幾十家,有: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農家、雜家、小說家等。
陰陽:古人對宇宙萬物兩種相反相成的性質的一種抽象,也是宇宙對立統一及思維法則的哲學範疇。
中國賢哲拈出"陰陽"二字,來表示萬物兩兩對應、相反相成的對立統一,既《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易傳》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
《易經》便是講"陰陽"變化的數理和哲理。
基本思路:陰陽交感而生宇宙萬物,宇宙萬物是陰陽的對立統一。
陰陽學說是在氣說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並在氣說的基礎上,進一步認為天地,日月,晝夜,晴明,水火,溫涼等運動變化中一分二的結果,這樣就抽象出來"陰"和"陽"兩個相對的概念。
陰陽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體事物,所以"陰陽者,有名無形"《靈樞》。
陰代表消極、退守、柔弱的特性和具有這些特性的事物和現象,陽代表積極、進取、剛強的特性和具有這些特性的的事物和現象。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可用"對立,互根,消長,轉化"八字括之。
五行:《尚書》: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古人認為,宇宙萬物就是由這五種基本物質構成的。
它也是關於宇宙社會屬性及其變化規律的範疇係統。
五行的“行”字,有“運行”之意,故五行中包含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便是變動運轉的觀念,也就是"相生"與"相克"。
五行學說並非言木火土金水五種具體物質本身,是指五種不同屬性的抽象概括。
它以天人相應為指導思想,以五行為中心,以空間結構的五方,時間結構的五季,人體結構的五髒為基本間架,將自然界的各種事物,按其屬性進行歸納。
凡即具有生發,柔和特性者統屬於木;具有陽熱,上炎特性者統屬於火;具有長養,發育特性者統屬於土;具有清靜,收殺特性者統屬於金;具有寒冷,滋潤,就下,閉藏特性者統屬於水。
將人體的一生命活動與自然界的事物現象聯係起來,形成了聯係人體內外環境的五行結構係統,用以說明人體及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
陰陽家的思想:其思想主要源於孔子創立的儒家和儒家所推崇的"六經"。
在自然觀上,利用《周易》經傳的陰陽觀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論;又從《尚書》的"九州劃分"進而提出"大九州"說,認為中國為赤縣神州,內有小九州,外則為"大九州"之一;曆史觀上,則把《尚書》的五行觀改造為"五德終始"說,認為曆代王朝的更替興衰均由五行所主運;在政治倫理上,亦"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讚成儒家仁義學說。
同時強調"因陰陽之大順",包含若幹天文、曆法、氣象和地理學的知識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五德終始:又稱"五德轉移"。
陰陽家代表鄒衍運用陰陽五行理論來闡釋宇宙演變和曆史興衰,創為"五德終始"之說,影響甚大。
後來的掛名呂不韋的《呂氏春秋》、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劉向的《洪範五行傳論》等,都是以陰陽五行為思想基幹。
"五德"指五行的屬性: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
按陰陽家的說法,宇宙萬物與五行對應,各具其德,而天道的運行,人世的變遷,王朝的更替等,則是"五德轉移"的結果。
其目的在為當時的社會變革進行論證,但卻陷入了曆史循環論。
陰陽家的沒落:漢初陰陽家還存在,武帝罷百家後,部分內容融入儒家思想體係、部分內容為原始道教所吸收,作為獨立學派的陰陽家便不在了。
陰陽家代表人物:戰國時,有公檮生、公孫發、南公等人,以鄒衍最為著名。
陰陽家著作:《漢書》:陰陽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
《公檮生終始》十四篇。
《公孫發》二十二篇。
《鄒子》四十九篇。
《鄒子終始》五十六篇。
《乘丘子》五篇。
六國時。
《杜文公》五篇。
《黃帝泰素》二十篇……等等,但現存少量殘文外,均已亡佚。
《漢書》著錄此派著作二十一種,已全部散佚。
成於戰國後期《禮記》,有人說是陰陽家的作品。
《管子》中有些篇亦屬陰陽家之作,《呂氏春秋》《淮南子》《史記》中保留一些陰陽家的材料。
簡述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之間和五行學說之間的關係
現代中醫有三個哲學觀(相似分形觀)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有關世界本原和發展變化的宇宙觀和方法論,是對中醫學理論體係的形成和發展最有影響的古代哲學思想,也是中醫學的重要思維方法。
中醫學理論體係約形成於戰國至秦漢時期。
在“諸子蜂起,百家爭鳴” 的時代,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得到長足的發展,代表文化進步和科學發展的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不僅盛行於天文、地理、政治、兵法、農業、曆法等多個領域,而且也滲透到醫學領域,對醫學理論體係的形成產生深刻的影響。
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引入中醫學,與中醫學自身固有的理論和經驗相融合,用以闡釋人體的形態結構、生命過程及疾病的原因、機理、診斷、防治等,成為中醫學方法學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代哲學思想和方法滲透到中醫學中,幫助中醫學構築了獨特的醫學理論體係;而中醫學對人體的形態和生命現象的觀察和認識,又是古代哲學思想與方法萌發的土壤。
古代哲學的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主要是在中醫學對人體生命現象的觀察、體悟之積累的基礎上,與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和推理而獲得的認識相結合,再進一步抽象、純化而形成。
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引入中醫學,構建了中醫學的思維方法體係,反映了中醫學思維方法的特點。
中醫學的思維方法,是中醫學對人體的生命、健康、疾病等醫學重大問題的理性認識過程和方法的總和。
一般可分為兩個層次:古代的哲學思想如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是其較高層次;觀物取象、外揣、類比、演繹等較具體的方法,是其較低層次。
較低層次的思維方法一般都由較高層次者所涵括,因而本章將重點介紹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及其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並從中概括出中醫學思維方法的主要特點,而將一些具體的思維方法融入其中來闡述。
精氣學說,是研究精氣的內涵及其運動變化規律,並用以闡釋宇宙萬物的構成本原及其發展變化的一種古代哲學思想,是對中醫學影響較大的古代哲學思想之一。
它濫觴於先秦時期,兩漢時被“元氣說” 同化。
由於先秦至兩漢正值中醫學理論體係的奠基時期,故此時盛行的精氣學說必然對中醫學理論體係的建立有著深刻的影響。
一、古代哲學精與氣的基本概念精與氣的概念,在古代哲學範疇中基本上是同一的,但在中醫學是確有區別的。
為了便於正確認識精與氣的古代哲學概念與中醫學內涵,暫將其分開敘述。
一精的基本概念精,又稱精氣,在中國古代哲學中,一般泛指氣,是一種充塞宇宙之中的無形(指肉眼看不見形質)而運動不息的極細微物質,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本原;在某些情況下專指氣中的精粹部分,是構成人類的本原。
精氣,首見於《周易·係辭上》與《管子》,在《呂氏春秋》、《淮南子》及《論衡》中也有所記敘。
《周易·係辭上》說:“精氣為物。
”認為宇宙萬物由精氣構成。
《管子·心術下》說:“一氣能變曰精。
”認為精即精微的、能夠運動變化的氣。
《淮南子》稱氣為精,認為精是構成世界萬物的原始精微物質,是宇宙萬物生成的共同物質基礎。
上述各家,皆認為精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因而與氣的內涵是同一的。
《淮南子》又把精(或氣)分為精氣與煩氣兩類,如《淮南子·精神訓》說:“煩氣為蟲,精氣為人。
”人類稟受精氣而生,動物類稟受煩氣而成,故人與動物不僅形體有異,而且人的精神、情感、智慧也為動物所不及。
《論衡》認為精氣是元氣的最精微的部分,是構成人體及其道德精神的精微之氣。
精氣概念的產生,源於“水地說”。
古人在觀察自然界萬物的發生與成長過程中,認識到自然界萬物由水中或土地中產生,並依靠水、地的滋養、培育而成長與變化,因而把水、地並列而視為萬物生成之本原。
如《管子·水地》說:“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也。
”又說:“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
” 自然界的水即天地之精,萬物賴以生長發育之根源,因而在“水地說” 的基礎上引申出“精”的概念,嬗變為精為萬物之原。
人類自身的繁衍,是男女生殖之精相結合而成,亦可說成是水凝聚而成。
如《管子·水地》說:“人,水也。
男女精氣合而水流形。
” 水,即精,凝停相合而為人。
中醫學有關精的認識,對哲學中精氣概念的形成亦有重要的啟發作用。
如《周易·係辭下》說:“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把本為醫學中男女兩性之生殖之精相結合形成胚胎之論,進一步推理為雌雄兩性之精相結合而生成萬物,進而再引申為天地陰陽精氣相合而萬物化生。
如此把具體的生殖之精抽象為無形可見的天地精氣。
精氣的概念雖源於“水地說”,但水、地皆為有形物質,人體內的精也屬有形之物,都與“有生於無”(《道德經·四十章》)的基本假設相違背,故皆難成為宇宙萬物的生成本原。
《周易》與《管子》把精的概念抽象為無形而動的極細微物質。
《內經》亦認為精是充塞於太虛(宇宙)之中的極細微物質,如《素問·五運行大論》說:“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
”如此將精氣的概念規定為存在於宇宙之中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