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隱者不遇的意思
尋隱者不遇
賈島
鬆 下 問 童 子,
言 師 采 藥 去。
隻 在 此 山 中,
雲 深 不 知 處。
[注釋]
1.尋:尋訪。
2.隱者:古代隱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這是指隱者的弟子。
4.處:地方。
[簡析]
詩人專程走訪一位隱士,未遇,就記下了在走訪過程中的對話場麵。
首句“鬆下問童子”,點明會晤地點在“鬆下”,接待人是“童子”,這就把“不遇”的情節作了交代。鬆樹是“歲寒三友”之一。古人寫鬆樹大多與表現孤傲高潔的品質有關,此句也是為了突出隱士的高潔。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師采藥去”,采藥是隱者經常性的活動,用“采藥”一詞十分切合隱者的身份,介紹師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來的,說師傅就在這座山中采藥,對師傅的大致去向給予明確的回答,是熱情的指引。第四句來個轉折,“雲深不知處”,說雖在山中,但雲霧彌漫,不知他在何處,作了婉轉的辭謝,請來訪者不要作徒勞的尋覓。
本詩以問答的形式,記敘“尋隱者不遇”這件事,表現了隱者的思想和性格。隱者雖未出現,但通過側麵描寫,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現出來了。
尋隱者不遇的意思
尋隱者不遇
賈島
鬆 下 問 童 子,
言 師 采 藥 去。
隻 在 此 山 中,
雲 深 不 知 處。
[注釋]
1.尋:尋訪。
2.隱者:古代隱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這是指隱者的弟子。
4.處:地方。
[簡析]
詩人專程走訪一位隱士,未遇,就記下了在走訪過程中的對話場麵。
首句“鬆下問童子”,點明會晤地點在“鬆下”,接待人是“童子”,這就把“不遇”的情節作了交代。鬆樹是“歲寒三友”之一。古人寫鬆樹大多與表現孤傲高潔的品質有關,此句也是為了突出隱士的高潔。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師采藥去”,采藥是隱者經常性的活動,用“采藥”一詞十分切合隱者的身份,介紹師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來的,說師傅就在這座山中采藥,對師傅的大致去向給予明確的回答,是熱情的指引。第四句來個轉折,“雲深不知處”,說雖在山中,但雲霧彌漫,不知他在何處,作了婉轉的辭謝,請來訪者不要作徒勞的尋覓。
本詩以問答的形式,記敘“尋隱者不遇”這件事,表現了隱者的思想和性格。隱者雖未出現,但通過側麵描寫,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現出來了。
尋隱者不遇是什麼意思
蒼鬆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
他說,師傅已經采藥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裏,
可是林深雲密,不知他的行蹤。
賞析
這是一首問答詩,但詩人采用了寓問於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盡致。其言繁,其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以白雲比隱者的高潔,以蒼鬆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欽慕高仰。
望采納
尋隱者不遇的意思
【注釋】 ①尋:尋訪。隱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的人。不遇:沒有見到。 ②童子:小孩。這是指隱者的弟子。 ③言:回答說。 ④雲深:指山上雲霧繚繞。處:地方。 【譯文】 詩人在鬆下問一個孩子, 他說師傅去采藥了。 他就在這座山中, 雲太濃也不知道在哪。[1]?
《尋隱者不遇》的意思
尋隱者不遇 魏野(北宋)
尋真誤入蓬萊島, 香風不動鬆花老;
采芝何處未歸來, 白雲遍地無人掃。
注釋:
隱者:.隱士,處士,都是脫離塵世回歸自然的人,從“尋真”,“蓬萊”兩個詞,可以推測,在這裏隱者是指所謂的仙人
真:即仙人,道家稱存養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為真人。
蓬萊:又稱“蓬壺”。神話中渤海裏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另兩座為“方丈”、“瀛洲”)
鬆花:鬆樹的花。
老:衰老,引申為花的衰老,即下落的意思。
采芝:摘采芝草。古以芝草為神草,服之長生,故常以“采芝”指求仙或隱居,此處代指作者所要尋找的仙人。
遍:一作“滿”。
譯文:
我尋仙問道,沒成想卻來到了蓬萊仙島,
這裏到處香氣彌漫,鬆花自落。
仙人到底去了哪裏呢?怎麼到現在還不回來,
這滿地的白雲(幸好)也沒人打掃。
鑒賞:
作者通過想象,虛構了一個尋找仙人的事件,同時展現了蓬萊仙境之美。既是“尋真”,何為“誤入”,實乃詩人內心使然,才來到這個地方。所以這裏使用“誤入”一詞包含了兩層意思:第一,道出了詩人對這次意外事件的驚喜,驚喜的是來到了傳說中的蓬萊仙島,驚喜的是看到了這裏不同凡響的美景;第二,暗含了詩人對仙人的崇拜,對仙人生活的向往,沒有煩惱,無欲無求,自由自在,超然出塵。“白雲遍地無人掃”,畫龍點睛之筆,諧趣脫俗,亦抑亦揚,既也寫出了詩人對領略仙人風采的期待,又寫出了這種期待落空之餘的喜悅,“白雲遍地”,多麼迷人,萬一仙人到來,把它清掃了,豈不更加遺憾。
從全詩來看,詩人是在寫“尋隱”,倒不如說是詩人對仙人(或者說是隱士)生活的無限向往。《易經》曰:“天地閉,賢人隱”,《論語》曰:“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向來有這種“隱”的文化和現象,所以這首詩也從一個側麵寫出了詩人對現實狀況的不滿。
[作者] 魏野,宋初詩人。字仲先,號草堂居士。原為蜀地人,後遷居陝州(今河南陝縣)。自築草堂於陝州東郊,常在泉林間彈琴賦詩。當時顯宦名流如寇準等多與他交遊。宋真宗西行汾水時曾召見他,但他回避不見。終生不仕,死後追贈著作郎。 《宋史?藝文誌》著錄其《草堂集》 2卷,《钜鹿東觀集》10卷。前者有《兩宋名賢小集》本;後者為其子魏閑所編,有《峭帆樓叢書》本,另《補遺》1卷,《附錄》1卷。
《尋隱者不遇》全詩的意思
蒼鬆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
他說,師傅已經采藥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裏,
可是林深雲密,不知他的行蹤。
尋隱者不遇這首詩的意思是
蒼鬆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他說,師傅已經采藥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裏,可山中雲霧繚繞,不知他行蹤。
尋隱者不遇 賈島
鬆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在尋隱者不遇這首詩裏麵的言是什麼意思
言:回答,說。做動詞。
1、出處
“言”字出自古詩《尋隱者不遇》中的第二句:“言師采藥去。”整句詩的意思是:(童子)說師傅已經采藥去了山中。
《尋隱者不遇》全詩如下:
鬆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2、“言”的其它解釋
(1)做名詞;學說;主張;說的話。
如:言辭,言論。
又如:“楊朱、 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孟子》
(2)做名詞;言語或文章中的字。
如: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
又如:五言詩;七言絕句。
(3)做名詞;著作。
如: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漢· 賈誼《過秦論》
又如:言對(文體的一種)
(4)做語氣助詞;無意義,用於句中或句首。
如:既盟之後,言歸於好。——《左傳》
(5)姓氏。
3、古詩簡介
此詩是中唐時期詩僧賈島到山中尋訪一位隱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首句寫尋者問童子,後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話,詩人采用了寓問於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繪得淋漓盡致。詩中以白雲比隱者的高潔,以蒼鬆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尋者對隱者的欽慕高仰之情。
尋隱者不遇中的隱者是什麼意思
"尋"就是"尋找"的意思。"隱者"就是"不願接受社會現實,自許高潔"的人。"不遇"就是"沒找到"的意思。題目就是"去尋找隱者,但沒找到"的意思。
《尋隱者不遇》這首詩的的意思是
蒼鬆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
他說,師傅已經采藥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裏,
可是林深雲密,不知他的行蹤。
以白雲比隱者的高潔,以蒼鬆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欽慕高仰。這首詩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走了。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後並不罷休,又二問三問,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鬆下問童子”時,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采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為失望:“隻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最後一答:“雲深不知處”,就惘然若失,無可奈何了。
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鬱鬱青鬆,悠悠白雲,這青與白,這鬆與雲,它的形象與色調恰和雲山深處的隱者身份想符。而且未見隱者先見其畫,青翠挺立中隱含無限生機;而後卻見茫茫白雲,捉摸無從,從造型的遞變,色調的先後中也映襯出作者感情的與物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