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出處:《孟子》
[原文]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中,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
舜從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工作中被舉用,膠鬲從販賣魚鹽的工作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裏釋放後被舉用為相,孫叔敖從海邊被舉用進了朝廷,百裏奚從市井中被舉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顛倒錯亂,總不如意,通過那些來使他的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人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內心困苦,思慮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這一切表現到臉色上,抒發到言語中,然後才被人了解。在一個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世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和外患,便經常導致滅亡。
這就可以說明,憂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
[重點語句]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翻譯和原文重點句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出處:《孟子》[原文]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中,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舜從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工作中被舉用,膠鬲從販賣魚鹽的工作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裏釋放後被舉用為相,孫叔敖從海邊被舉用進了朝廷,百裏奚從市井中被舉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顛倒錯亂,總不如意,通過那些來使他的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人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內心困苦,思慮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這一切表現到臉色上,抒發到言語中,然後才被人了解。
在一個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世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和外患,便經常導致滅亡。
這就可以說明,憂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
[重點語句]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重點字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選自《孟子·告子下》【原文】舜(shùn)發於畎(quǎn)畝之中,傅說(yuè)舉於版築之間,膠鬲 (gé)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áo)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kòng)乏其身,行拂(fú)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rèn)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bì)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詞語注釋】1、發:起,指被任用.2、於:從.3、畎畝:田間、田地.畎:田間水溝.4、舉:任用,選拔,這裏是被選拔的意思.5、築,搗土用的杵.6、士:獄官.舉於士,從獄官手裏釋放出來並得到任用.7、市:集市.8、故:所以.9、任:責任,使命.10、於:給.11、 是:這.12、苦:使……痛苦.13、勞:使……勞累.14、餓:使……受饑餓.15、乏:絕.空乏:使他受到貧困(之苦).16、行:做,所行.17、拂亂:使……顛倒錯亂.18、拂:違背.亂:擾亂.19、所以:用來.20、動:使……驚動.21、忍:使……堅強.22、曾:通“增”,增加.益:增加.23、恒:常常.24、過:過失.這裏指犯錯誤的意思.25、然後:這樣以後.26、衡:通“橫”,梗塞,不順.27、作:奮起.指有所作為.28、征:表現、表露.29、發:抒發.喻:了解.30、入:在國內.31、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輔佐君主的賢士.32、拂(bì):同“弼”,輔佐.33、出:在國外.34、敵國:勢力、地位相等的國家.35、生於憂患:因有憂患而得以生存.36、死於安樂:因沉迷安樂而衰亡.【譯文】舜從田間被任用,傅說是從築牆的泥水匠中被選拔,膠鬲從魚鹽販子中被選拔,管仲從獄官手裏釋放出來並得到任用,孫叔敖從隱居的海邊被選拔,百裏奚從集市之中被選拔.因此天將要下達重大責任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之苦,使他受到貧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順,用來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強起來,增加他原來沒有的才幹.一個人常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內心困惑,思慮堵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隻有在臉上表現出來,在吟詠歎息中表現出來,然後才能被人們所了解.一個國家在國內如果沒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國外患,這樣的國家常常會滅亡.這樣以後人們知道因憂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樂而衰亡.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句子劃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論證嚴密、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
作者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煉而終於擔當大任的人的事例,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接著,作者從一個人的發展和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
最後水到渠成,得出“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結論。
全文采用列舉曆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寫法,逐層推論,使文章緊湊,論證縝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對仗句,即使語氣錯落有致,又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氣勢,有力地增強了論辯的說服力。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總結全文的句子是
總結全文的句子是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朝代:先秦作者:孟子及其弟子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人 一作:斯人)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任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任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裏救出來並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任用,百裏奚被從奴隸市場裏贖買回來並被任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這個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使他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使他受盡貧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顛倒錯亂,用來使他的內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堅韌起來,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原來沒有的才能。
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在內心裏困惑,思慮阻塞.然後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才能被人所知曉。
(如果)一個國家,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
這樣以後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總結全文的句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總結全文的句子是: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1、句子釋義這兩句話的意思是:這樣以後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反一正,一是一異,相輔相成地說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兩麵。
既不使人因正麵說教而感沉悶,又不為邀人眷顧而故發驚人之談;既娓娓動聽,又給人警策;既不庸俗,又不荒誕。
其影響不僅僅給人以政治道德上的啟迪,又導引了“發憤抒情”這一美學創作原則。
2、句子出處及簡介句子出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最後一句,該文選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論證嚴密、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作者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煉而終於擔當大任的人的事例,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接著,作者從一個人的發展和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
最後水到渠成,得出“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結論。
3、作者簡介孟子,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城(今山東鄒城市)人。
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孟子晚年回鄒國與弟子著書立說,作《孟子》7篇,共269章。
《孟子》語言明白曉暢,又極富感情,具有磅礴的氣勢和強大的鼓動力量。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翻譯。
和重點詞語。
字詞的個別翻譯
舜從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工作中被舉用,膠鬲從販賣魚鹽的工作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裏釋放後被舉用為相,孫叔敖從海邊被舉用進了朝廷,百裏奚從市井中被舉用登上了相位。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中,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
所以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顛倒錯亂,總不如意,通過那些來使他的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內心困苦,思慮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這一切表現到臉色上,抒發到言語中,然後才被人了解。
在一個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世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和外患,便經常導致滅亡。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這就可以說明,憂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1、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2、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粗記可以休。
——蘇軾 3、積極的人在每一次憂患中都看到一個機會,而消極的人則在每個機會都看到某種憂患。
4、物不經冰霜則生亦不固,人不經憂患則德惠不成。
——劉墉5、遇憂患橫逆之來,當稍忍以待其定。
——曾國藩6、一個困苦的人,慣受命運的打擊,因為自己是從憂患中間過來的,所以對於不幸的人很容易抱有同情。
——莎士比亞7、百樂者,生於治國者也;憂患者,生於亂國者也。
8、用心的人在每一次憂患中都看到一個機會,而消極的人則在每個機會都看到某種憂患。
9、隻有理念世界是無限平靜的世界,它遠離了人世間的一切憂患和煩擾。
——叔本華10、眼愈多流淚而愈見清明,心因飽經憂患而愈加溫厚。
——冰心11、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過憂,即事不可留住,聽其自來,應以自然,任其自去,忿懥恐懼,好樂憂患,皆得其正,此養生之法也。
——《浮生六記》12、隻有飽經憂患的人才懂得歡樂,隻有經過磨難的人才會預感到仁慈的最後赦免。
——茨威格13、自古奇人偉士,不屈折於憂患,則不足以其學。
——方孝孺14、人之生也,其憂患俱來,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梁啟超15、我覺得在艱難憂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質,是肯吃苦。
因為艱苦孕育智慧;沒有經過艱難困苦,不知道人生有多麼坎坷。
有了親身經驗,才能變得聰明能幹。
——楊絳16、草木不經霜雪,則生意不固;吾人不經憂患,則德慧不成。
——沈近思17、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粗記可以休。
——蘇軾
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意思相近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1、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範仲淹2、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魏征3、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詩經》4、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
——張載5、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韓愈6、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周文王7、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魏絳8、安不忘危,盛必慮衰。
——《漢書》9、滿則慮嗛,平則慮臉,安則慮危。
——荀況10、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 11、豪華盡出成功後,逸樂安知與禍雙 。
——王安石 12、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易經》 13、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李商隱14、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歐陽修15、思所以危則安矣,思所以亂則治矣,思所以亡則存矣。
——魏征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同義的句子
豪華盡出成功後,逸樂安知與禍雙 ——王安石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易經》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歐陽修 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安不忘危,盛必慮衰。
——(《漢書》)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北宋文學家張載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名句
1、《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出自《孟子》。
其中的名句是:“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2、《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作者是孟子及其弟子,全文如下: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3、該文大意: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裏救出來並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裏奚被從奴隸市場裏贖買回來並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誌,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一個人,常常出錯,然後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慮阻塞.然後才能奮發;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你就會知道。
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有覆滅的危險。
這樣,就知道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樂足以使人滅亡的道理了。
4、《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篇短文不但立論高遠,見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論證明晰,邏輯嚴謹,有不容置辯的說服力。
本文善用排比,層層深入進行論證,形成壓倒一切的逼人氣勢,在藝術上也很值得稱道。
孟子在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圍繞客觀環境與個人和國家命運的關係,闡述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深刻道理。
文中說一個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經曆許多艱難困苦的磨煉,隻有經曆艱難困苦,經風雨,見世麵,才能鍛煉意誌,增長才幹,擔當大任。
安逸享樂,在溫室裏成長,則不能養成克服困難,擺脫逆境的能力,會在困難麵前束手無策,遇挫折、逆境則消沉絕望,往往導致滅亡。
所以他得出結論:“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文章一開頭並沒有正麵提出任何觀點,而是一口氣列舉了虞舜、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裏奚等六位古代聖賢從貧賤中發跡的例子。
這六個人的共同特點是他們在擔當“大任”之前,都曾飽經憂患,經曆過坎坷艱難的人生曆程。
正因為付出了非同尋常的代價,這些聖賢才能“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成就一番宏大的事業。
所以這後麵的結論又倒過來說明了這六位聖賢成功的原因。
“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為使動句。
動心,使心驚動。
忍性,《孟子正義》釋為使本性(性格、性情)符合仁的要求。
忍,能也;能,任也,故忍性為任性。
孟子主張性善,仁義禮智生於心,即本於性。
任其性,即以仁為己任也。
“曾益其所不能”,使他們增加了做本來不能做的事的能力。
命運的挫折,身心的磨難,不但沒有使他們屈服,反而磨礪他們的人格,增長他們的才幹,使他們變得更加成熟,最終成為曆史上的傑出人物。
由此推論,上天如果要把重大的使命放到一個人的肩上,就一定要先磨練他的意誌,鍛煉他的筋骨,還要讓他經受缺吃少穿、窮困潦倒之苦,這樣,才能使他適應各種艱苦的生活,為將來的建功立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接著,孟子進一步指出:“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這寫的是生於憂患。
這是一個並列複句,每個分句前半寫“憂”,後半寫“生”。
人在客觀世界中,不能無過,有過能改,就求得了“生”。
能改是一種境界,這種境界是指人的主觀世界在客觀世界中取得了相對的自由。
能改,不僅指人在道德品質上符合了仁義禮智信的要求,還指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水平、創造能力得到了提高與發揮。
一個“能”是人的願望、決心與主觀能動性的體現。
人的一生常常會因為主觀願望與客觀世界的巨大矛盾,主觀學識品行才能與客觀處境的矛盾而憂心忡忡,內心充滿苦惱壓抑與困惑,思慮阻塞不暢。
但是人也正是憂患困境中磨練了意誌、提高了認識、超越了自我奮發而有所作為。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客觀世界常常引起人們喜怒哀樂好惡憂懼等感情,他們被這些感情所困擾。
表露在臉色上與語言中,然後得到別人的同情與理解。
入就在這種與憂患的鬥爭中,找到了“生”的方式與途徑,獲得了“生”的意義與價值.,取得了“生”的信心與自由,這就是生子憂患的含義。
“苦其心誌”等主要是說物質上的憂患,這一層主要講的是精神上的憂患。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寫的是死予安樂。
如果在內沒有能幹的大臣時時注意修明法度,沒有敢於直諫的賢士處處提醒國君;在外又沒有足以與自己的國家抗衡、對自己的國家構成威脅的敵國,那麼在這種寬鬆平和的國度裏,國君便可以整日耽於安樂(他既不需文韜,又不需武略;既不需文治又不需武功),而安樂的結果也往往就是國家...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翻譯和原文重點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