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我們老師講的是這句,突出了中心,點明了主旨
本文的意圖是
用自己的切身體會與經曆勸勉馬生珍惜太學優越的學習條件,刻苦讀書。
《送東陽馬生序》本文所強調的主旨是 學習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主觀的努力。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時期在艱難條件下刻苦學習的親身經曆,勸勉當時的太學生不要辜負良好條件,要刻苦讀書,以期有成。
送東陽馬生序的主旨句/?
蓋餘之勤且艱若此我們老師講的是這句,突出了中心,點明了主旨 本文的意圖是用自己的切身體會與經曆勸勉馬生珍惜太學優越的學習條件,刻苦讀書。
《送東陽馬生序》本文所強調的主旨是 學習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主觀的努力。
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時期在艱難條件下刻苦學習的親身經曆,勸勉當時的太學生不要辜負良好條件,要刻苦讀書,以期有成。
關於送東陽馬生序的題目及答案
1.作用是引起下文;2.學有所成是因為他勤奮刻苦,以學為樂,虛心求教,求學若渴;3.指古代男子年滿20歲,即成年.類似的詞有(1)豆蔻:指女子十三歲(2)及笄: 指女子十五歲(3)弱冠: 男子二十歲 (4)而立之年:指三十歲等等.
送東陽馬生序練習題
送東陽馬生序 班極: 姓名: ●作業導航 1..了解“序”這種文體; 2..作者如何勉勵馬生勤奮學習; 3..掌握“致”“走”“嚐”“俟”等文言詞語。
一、基礎部分 1..下列加點加粗的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AA..燁(huá)然若神人 BB..餘則縕(yùn)袍敝衣 CC..無凍餒(něi)之患矣 DD..生以鄉人子謁(yè)餘 2..解釋下列加點加粗的字。
(1)不敢稍逾約: (2)弗之怠: (3)俟其欣悅: (4)負篋: 3..下列加點加粗字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A..走送之(跑) BB..未嚐稍降辭色(顏色) CC..嚐趨百裏外(曾經) DD..無從致書以觀(得到) 4..宋濂,字景濂,號潛溪,_____(朝代)文學家。
他的散文清新簡潔,行文善於變化,思想也比較深刻。
朱元璋稱他是“__________________”,劉基讚許他“_________________”,四方學者稱他“____________”。
宋濂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並列為明初詩文三大家。
本文節選自《___________________》,這裏“序”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下文,完成5~8題。
餘幼時即嗜學。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群書。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嚐趨百裏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嚐稍降辭色。
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複;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穀中。
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5..全文從幾個方麵講述了自己刻苦求學的經曆?6..從文中可以看出,明代太學生有哪些優越的學習條件?7..全文主要采用了什麼寫作手法?有什麼作用?8..作者寫作此“序”的目的是什麼?你認為作者學有所成的根本原因是什麼?9..翻譯“寓逆旅”至結尾句。
二、提高部分 閱讀下文,完成10~14題。
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
董生舉進士,連不得誌於有司,懷抱利器,鬱鬱適茲土。
吾知其必有合也。
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苟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嚐聞風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於古所雲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
為我吊望諸君之墓,而觀於其市,複有昔時屠狗者乎?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 ——韓愈《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10..解釋加點加粗的字。
11..概括各段文字的主要內容。
12..寫作本文的用意是什麼?13..本文與《馬說》相比,體裁上有什麼異同?14..本文與《馬說》相比,語言上有什麼不同?★試一試 15..根據語境填寫課外名句。
麵對堆積如山的書籍,我們隻有“勤讀”,才能走向成功;麵對無邊的知識海洋,我們隻有駕著“苦學”的小舟,才有可能到達勝利的彼岸。
這段話正好驗證了這樣一句格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學海無涯苦作舟。
參考答案: 一、1..AA yè 2..(1)超過 (2)懈怠 (3)等待 (4)書箱 3..BB(臉色) 4..明初 開國文臣之首 當今文章第一 太史公 劉基 高啟 宋學士文集 贈序 5..讀書之難,求教之難,行路之難,衣食之難。
6..日有廩稍之供,歲有裘葛之遺;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有司業、博士為之師;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
7..對比。
進一步突出太學生學習條件之優越,從而告誡他們要精其業,成其德。
8..進一步勉勵馬生更加刻苦向學。
“蓋餘之勤且艱若此”概括了學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9..略 二、10..(1)其:代詞,他(董生)/那裏 (2)易:改變/容易 11..首段慰勉董生,說此去必有機遇。
第二段筆鋒一轉,說此去是否有好機遇還不一定。
第三段借臨別囑托表明:有才能之士應出來為“天子”效力而不應歸依藩鎮。
12..勸董郡南不要北去,但又不便明說。
13..兩篇短文的內容都是議論性的,但體裁不一,《馬說》是議論文,跟現代的雜文大致相近。
《送董邵南遊河北序》是贈別文章,重在敘述。
14..《馬說》語言奇巧而言辯,文氣暢達而波瀾回轉。
《送董邵南遊河北序》語言懇切而意味深長,言外傳意,委婉含蓄。
15..書山有路勤為徑
送東陽馬生序(節選) 的預習筆記
詞類活用 腰白玉之環。
(腰,名詞作動詞,掛在腰間。
) 手自筆錄。
(筆,名詞作狀語,用筆;手,名詞作狀語,動手) 戴朱纓寶飾之帽。
(寶,名詞作狀語,用珠寶;朱纓,名詞作狀語,用紅纓) 餘立侍左右。
(立,名詞作狀語,站著。
) 古今異義 餘幼時即嗜學(餘:古義為我,今義為剩下,餘下) 媵人持湯沃灌 (湯:古義為熱水;今義指湯水) 走送之。
(走,古義為跑,今義為行走,走路) 寓逆旅(逆:古義為迎,今義為逆向,相反方向) 窮冬烈風(窮:古義為深,今義為貧窮,窮盡) 嚐趨百裏外(趨:古義為奔赴,今義為趨勢) 日再食(再:古義為兩次,今義為又)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是:古義為因此,今義為判斷動詞,是;假:古義借,今義與真相對) 卒獲有所聞(卒:古義:終於 今義: 小兵) 右備容臭(xiù) (臭:古義:香氣 今義:(chòu)臭氣,氣味難聞) 以中有足樂者(中:古義:心中 今義:表界限) 有司業、博士為之師(博士:古義:大儒,博學之士 今義:碩士後的學位) 門人弟子填其室(填:古義:擠滿 今義:填滿 填充) 同義複詞 1.假=借 :借 2.叩=問 :請教 3.沃=灌 :澆洗 4.廩=稍 :米糧 5.叱=咄 :訓斥,嗬責 6.欣=悅 :高興,快樂 一詞多義 1、以: (1)連詞:相當於“而”,譯為而,來(計日以還;俯身傾耳以請;無從致書以觀) (2)介詞:把,用 (以衾擁覆;生以鄉人子謁餘;以書假餘;撰長書以為贄) (3)因為(以中有足樂者) 2.之: (1)結構助詞:的 (每假借於藏書之家) (2)代詞 (走送之) (3)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當餘之從師也) (4)無實義 (無鮮肥滋味之享) 3.患: (1)擔憂,憂慮,動詞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 (2)憂患,名詞(無凍餒之患矣) 4.故: (1)所以,連詞(故餘雖愚) (2)特意,故意,副詞(餘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5.道: (1)學說,名詞(益慕聖賢之道) (2)說,動詞(餘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6.至: (1)周到,形容詞(色愈恭,禮愈至) (2)到,動詞(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 7.質: (1)詢問,動詞(援疑質理) (2)本質,資質,名詞(非天質之卑) 8.色: (1)臉色(未嚐稍降辭色) (2)表情(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3)顏色(課外) 9.而: (1)表轉折:但,卻(足膚皸裂而不知) (2)表承接:(久而乃和) 10.卒 (1)同“猝”。
倉促,急速 (行西逾隴卒) (2)突然 (則亡以應卒) (3)死 (4)完畢 (5)終於 11.或 (1)有時(或遇其叱咄) (2)有的人(或以錢幣乞之) 通假字 1四支僵勁不能動(支:通“肢”,四肢) 2同舍生皆被綺繡(被:通“披”,穿) 特殊句式 倒裝句 1、弗之怠(否定句,代詞“之”作賓語,動詞後置。
“之”代筆錄的事。
“弗怠之”就是“不懈怠抄書這件事”。
) 2、豈他人之過哉(豈……哉?哪裏是……呢?固定句式。
) 省略句: 1.先達德隆望尊,(先達)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嚐稍降辭色。
餘立侍左右,(餘)援疑質理,(餘)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餘)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複;俟其欣悅,(餘)則又請焉。
譯:前輩道德聲望高,(向他求學的)學生擠滿了他的屋子,(他)從來沒有把語言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
我(恭敬)地站在他旁邊,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彎著身子側著耳朵請教。
有時候遇到他地訓斥、嗬責,(我的)表情態度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不敢說一句話來回答;等到他高興了,我舊又請教。
2.(餘)又患無碩師名人與(之)遊。
(省略主語)翻譯:(我)又擔心沒有大師,名人同(我)交遊,(向他們請教)。
3. 寓(於)逆旅主人。
(省略介詞)翻譯: 我寄居在旅店主人那裏。
問題研究 1.對比作用 用富家子弟的豪華和作者自己的貧寒做對比,從對比中得出結論,說明知識的積累、精神的富足/充實戰勝了物質上的貧困,表明作者精神的富有和誌趣的高尚,增強文章感染力和說服力,並且在對比中使文章錯綜變化,富有波瀾。
用太學生們學習條件的優越和作者自己學習條件低劣形成對比,從對比中得出結論,說明學業能否有成就,取決於主觀努力,增強文章感染力和說服力,並且在對比中使文章錯綜變化,富有波瀾。
2.作者寫本文的意圖是什麼? 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勸勉馬生珍惜太學優越的學習條件,刻苦讀書。
3.結合課文說說現代中學生讀書應有怎樣的苦樂觀? 如果學習條件差,要勤勉治學,不怕吃苦;學習條件好,要珍惜優越的學習條件,努力學習。
4.宋濂的求學經曆,告訴馬生什麼道理?雖然時代不同了,宋濂的求學精神,我們還有哪些值得借鑒? 在這篇文章裏,宋濂以他的親自實踐和體會告訴馬生:學習必須勤奮刻苦,學習的內容和目的在今天已有很大的差別,但他所講的道理對我們仍然具有啟發和教育意義。
作為那種不怕艱苦,勤奮好學,安於貧賤,不慕富貴的精神和對後學的熱情關懷和諄諄教導的態度,誠實守信、尊師重教也都是值得肯定的。
5.作者並不因為衣食住行條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見其內心充實、誌存高遠,請結合他的讀書聲畫創作一幅對聯: 負篋曳屣求師苦,俯身側耳為學勤。
6.作者為什麼從最艱...
送東陽馬生序總領全文的句子
總領全文的句子:餘幼時即嗜學.總結全文的句子:餘之勤且艱若此送東陽馬生序【作者】宋濂 【朝代】明代餘幼時即嗜學。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群書。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嚐趨百裏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嚐稍降辭色。
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複;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穀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後,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於餘者乎?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餘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
餘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餘,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辯,言和而色夷。
自謂少時用心於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餘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謂餘勉鄉人以學者,餘之誌也;詆我誇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餘者哉!
翻譯以下《送東陽馬生序》的句子
家裏貧窮,沒有辦法買書來讀,常常向藏書的人家去借,(借來)就親書抄寫,計算著日期按時送還。
天很冷時,硯池裏的水結成堅硬的冰,手指(凍得)不能彎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
抄寫完了,趕快送還借書,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
因此人家多願意把書借給我,我於是能夠閱讀很多書。
到了成年以後,更加仰慕古代聖賢的學說又擔心沒有才學淵博的老師和名人相交往(請教),曾經跑到百裏以外向同鄉有名望的前輩拿著書請教。
所以我雖很笨,終於獲得多教益。
服侍的人拿來熱水(給我)洗手暖腳,拿被子(給我)蓋上,過很久才暖和過來。
在旅館裏,每天隻吃兩頓飯,沒有鮮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館的同學們,都穿著華美的衣服戴著紅纓和寶石裝飾的帽子,腰上佩帶白玉環,閃光耀眼好像仙人。
而我卻穿著破棉祆舊衣衫生活在他們中間,毫無羨慕的心思。
因為我心中有自己的樂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別人了。
我求學時的勤懇艱辛情況大體如此。
概括送東陽馬生序第一段的句子是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宋濂自幼家境不好,沒有書可以看,但他既使是文別人借書看,依然做到了遍觀群書。
相較之下我們的條件比他好多,好上千倍上百倍,竟不知珍惜,竟學成這樣,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麼!環境的優越與否壓根不能構成學不好的理由。
試想一下,同一個時代的人馬生不是也比宋濂的學習條件好麼,不是也學的很好?宋濂的學習條件不好,甚至非常的惡劣,照樣學的很好。
更說明了學習條件不是學習好壞的借口、理由。
物質生活好又怎樣,學不好也沒有用。
我認為隻要努力了,認真了便可以學好!宋濂的學習的那股勁頭也值得我們學習,如果我們有他一半的熱情,就不是現在這點可憐的分數。
還有一點,在現在的學生之中有一個很不好的通病――盲目地追求潮流和名牌,與別人攀比。
而宋濂沒有注重穿著打扮。
這是值得我們這個年代的人效仿的。
古代書生的信條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為了“金榜題名天下知”,為了為百姓做點好事,為了前程……隻有“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隻讀聖賢書”了,寒窗苦讀十年,再去考取功名。
現在已不像古代,但古人的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宋濂求學的艱辛、酸澀並非是我們這個年代的人所能全部了解的。
我們考試、學習上遇到失敗、挫折的時候,總是找客觀理由,但我認為學的好與壞都在於自己,在於有沒有認真。
宋濂有句話我非常欣賞“其業有不精者,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學的好與壞都隻是為了自己,我們應該為了學習而學習!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學習環境,在後半學期的學習裏奮起直追,學出自己的水平!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送東陽馬生序的主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