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永幼時極具天賦,五歲便能作詩,鄰裏眾人十分驚奇,經常宴請仲永和他的父親,後因父親的貪財和對學習的疏忽,使得自己的天分消失殆盡,最終“泯然眾人矣。”
李賀同仲永一樣,幼時極具天賦,但李賀在有天賦的基礎上,仍認真學習,最終在學問上有所成就。
這兩個小故事都極具教育意義,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天分故然重要,但後天的努力確實邁向成功的必經之路。
傷仲永和李賀作詩中的都用了側麵烘托的手法請舉一例說說這樣寫的好...
譯文版本一李賀,字長吉,是鄭王的後代,七歲就能寫文章,韓愈、皇甫湜開始聽到還不相信,李賀拜訪他們時,(他們)讓李賀寫詩,李賀提起筆馬上就能寫好,並且就像早已構思好的一樣,他自擬題目為《高軒過》,二人大吃一驚,李賀從此就出了名。
(李賀)長得單薄削瘦,雙眉相連,手指很長,能快速寫出詩文來。
每天清晨太陽剛剛初升時,就騎著一匹瘦弱的馬,帶著一個小童仆,背著破爛不堪的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的詩句,就寫下來投入錦囊中。
他不曾有過先確定題目再寫詩的事,就像他人牽強附和舊章法一樣。
等到晚上回來,就整合成一首詩。
若非大醉時或吊喪的日子他都是這樣,過後也不怎麼反省(這樣做對身體的傷害)。
他的母親讓婢女拿過錦囊取出裏麵的草稿,見寫的稿子很多,就心疼嗔怪道:“這個孩子要嘔出了心肝才算完啊!”。
長吉讓婢女取出草稿,研好墨,鋪好紙,把那些詩稿補成完整的詩,再投入其他袋子中。
因為他的父親名晉肅(“晉”與“進”同音)終身不得登第,韓愈為他作《諱辯》辯解,但是最後仍然不是舉人。
因為李賀早逝,所以他的詩歌很少有世代傳頌的。
版本二李賀長得纖細削瘦,雙眉相連,手指很長,讀書很努力,寫文章速度很快。
每天早上出門,與朋友們一同遊玩的時候,李賀不會先擬好題目再來作詩,不會像其他人那樣牽強附和古人的詩作,也不會被格式所限製。
常常帶著小書童,騎著瘦驢兒,背著一個破破爛爛的書囊就出門了,遇到有靈感了,就馬上記下來,放在書囊裏,等晚上回去的時候,老夫人讓婢女去查看書囊,發現李賀寫了很多。
老夫人就感慨說:"這孩子非得把心嘔出來才肯罷休啊。
"準備好油燈和食物後,李賀便讓婢女拿來書囊裏的詩稿,研好墨疊好紙,把詩補充完之後,就放入另一個書囊中。
《李賀作詩》全文是什麼?
李賀字長吉,係出鄭王後。
七歲能辭章,韓愈、皇甫湜始聞未信,過其家,使賀賦詩,援筆輒就如素構,自名曰《高軒過》,二人大驚,自是有名。
為人纖瘦,通眉,長指爪,能疾書。
每旦日出,騎弱馬,從小奚奴,背古錦囊,遇所得,書投囊中。
未始先立題然後為詩,如他人牽合程課者。
及暮歸,足成之。
非大醉、吊喪日率如此。
過亦不甚省。
母使婢女探囊中,見所書多,即怒曰:“是兒要嘔心乃已耳!”上燈與食,長吉從婢取書,研墨疊紙,足成之,投他囊中。
以父名晉肅,不肯舉進士,愈為作諱辯,然卒亦不就舉。
賀亦早逝,故其詩歌世傳者鮮焉。
翻譯李賀,字長吉,是鄭王的後代,七歲就能寫文章,韓愈、皇甫湜開始聽到還不相信,到他家時,讓李賀寫詩,李賀提起筆馬上就能寫好,並且就像早已構思好的一樣,他自擬題目為《高軒過》,二人大吃一驚,李賀從此就出了名。
(李賀)長得單薄削瘦,雙眉相連,手指很長,能快速寫出詩文來。
每天清晨太陽剛剛初升時,就騎著一頭瘦弱的馬,帶著一個小童仆,背著破爛不堪的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的詩句,就寫下來投入錦囊中。
不曾有過先確定題目再寫詩的事,就像其他牽強附和舊章法的人。
等到晚上回來,就整合成一首詩。
若非大醉時或吊喪的日子他都是這樣,過後也不怎麼反省這樣做對身體的傷害。
他的母親讓婢女拿過錦囊取出裏麵的草稿,見寫的稿子很多,就心疼嗔怪道:“這個孩子要嘔出了心肝才算完啊!”。
因為他的父親名晉肅(與“進”同音)終身不得登第,韓愈為他作《諱辯》詩辯解,但是最後仍然不是舉人。
因為李賀早逝,所以他的詩歌很少有世代傳頌的。
為什麼最能體現方仲永天資非凡的句子是“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
傷仲永 宋代: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
仲永生五年,未嚐識書具,忽啼求之。
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
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
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又七年,還自揚州,複到舅家問焉。
曰:“泯然眾人矣。
”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
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譯文 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為業。
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認識書寫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著索要這些東西。
他的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就向鄰居那裏把那些東西借來給他。
仲永立刻寫下了四句,並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
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和團結同宗族的人為主旨,給全鄉的秀才觀賞。
從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並且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
同縣的人們對此都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地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有的人花錢求取仲永的詩。
方仲永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就每天帶領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間,我跟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
我叫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
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去,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區別了。
” 王安石說:方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賦,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優秀得多;但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後天所受的教育還沒有達到要求。
他得到的天資是那樣的好,沒有受到正常的後天教育,尚且成為平凡的人;那麼,現在那些本來就不天生聰明,本來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難道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 拓展資料 《傷仲永》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一篇散文。
講述了一個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後天父親不讓他學習和被父親當作造錢工具而淪落到一個普通人的故事。
天聖三年(1025年),方仲永無師自通,提筆寫詩。
明道二年王安石回金溪探親,在舅舅家他請方仲永作了幾首詩,但他有些失望。
康定元年,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親。
此時方仲永已做回了農民。
慶曆三年公元,王安石從揚州回到臨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寫下《傷仲永》一文。
本文敘事用了見聞錄的方式,第一段是“聞",第二段是先“見”後“聞”。
敘事一氣貫通而又層次分明,詳細有致而又結構緊湊,內容集中而又意指鮮明。
這種見聞錄的方式使方仲永與“我”發生了聯係,富有生活氣息,給人以真切之感。
文章語言平實而又不乏感情色彩。
文章以“傷仲永”為題,寫的是可“傷”之事,說的是何以可“傷”道理,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於一個神童“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
先揚後抑,跌宕多姿。
例如文中寫幼年時方仲永天資聰穎、才思敏捷;方仲永其父"利其然""不使學"為下文埋下伏筆是"抑"。
采用這種寫法的好處是表明作者對"不使學",不讓人才"受於人"這一錯誤做法的否定、批判態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方仲永的形象:天生神童,卻因後天的不學習,而淪為普通人的典型形象。
思想感情:本文通過記敘方仲永才華泯滅的事例,指出了當時不重視人才培養的時弊,強調了後天的學習和教育對人才成長的重要性。
文章的道理:方仲永的通達聰慧,其天資比一般才能的人高得多,可惜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而最終成了一個平凡的人令人感到痛惜,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後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
要學習,強調後天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和對泯滅人才環境的批評。
也對應了孔子的一句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傷仲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