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四季輪回雪花綿,北風拂麵透身寒。冬至一過,全國各地氣候都逐漸進入最寒冷的階段。老人們說冬至交九,意味著數九寒天的到來,童年時倒背如流的數九歌,年年從冬至時節開始飄蕩:“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諸多農事被躍動的節氣牽引著,一路向前。也牽引著農人笨拙的腳步,躑躑躅躅,在雪地裏穿梭,一步步走向春天。
【第2句】月落無聲日遲遲, 雪殘玉碎冷寒時。日盼天長春無意,暮色情深水可知?再過兩天就冬至了,這一天日照最短,夜幕最長。小寒大寒的到來,真正的冬天就要來了。在這個寒冷的日子,我企盼著春姑娘的到來。
【第3句】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冬至冷,春節暖;冬至暖,春節冷。
【第4句】“夏至日漸短,冬至又複長,春秋寒暑皆有序,全載曆書上。”隨手翻看掛在牆上的日曆,有本磚頭厚的日曆已撕掉許多,一年中已經剩下寥寥無幾的日子了,過了大雪,便是冬至。日曆上寫著:冬至,陰陽二氣自然轉化,寒冷的冬天來臨。冬至,是四季輪回中一個令人難忘的節點。在北半球,冬至是白晝最短的一天,俗話說:“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到了春分,晝夜平、陰陽等、寒暑均。時至夏至,白晝長到極點,相反而行;經秋分,返冬至,春夏秋冬,又是一年。
【第5句】冬至,據說是北半球全年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似乎很多,到極處,便會峰回路轉,屬性回歸。月盈極處,缺開始;花到盛時,便凋零。古人曰:冬至,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矣。冬至後,氣溫真的下降了許多。晝夜的長短,似乎並不能明顯覺察。
冬至日全國各地都有哪些習俗
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一,並且是最重要的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節日。
冬至有著豐富的傳統習俗,不盡相同。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相關介紹。
寧波“吃了湯果大一歲。
”,寧波有“拜冬至”,按照老寧波的習俗,要做冬至羹飯。
冬至日早上還要吃一碗甜甜的番薯湯果,寓意把之前的黴運全部“翻”過去。
酒釀圓子、湯團這天吃上幾個,寓意團圓、圓滿 。
老寧波人還要做一道烤菜年糕,寄托“年年高”的美好心願。
杭州在杭州,人們把冬至吃剩的魚頭和魚尾放在米缸裏過夜,隔天再取出來吃,這樣寓意著“吃剩有餘”。
廣東廣東人流傳著一個說法:“冬至大過年”,把冬至看得像過年一樣隆重。
人們冬至一般祭祖,還要到墳墓前掛紙,俗稱“掛冬”。
有的地方冬至宴客以魚肉臘味蜆菜合煮,眾人環鍋而食,稱之“圍爐”。
在這天,除了要吃團圓飯、吃湯圓。
江蘇在江蘇,人們非常重視冬至,前一夜稱“節夜”,也稱“除夜”,製糕以祭祖,並饋贈親友,設席宴飲,稱之“節酒”,也稱“分冬酒”。
有的人家以黃酒加糖漿製成冬陽酒。
長沙長沙民間以冬至為起點,九天為一個時間段,作有《數九歌》曰:“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手插在袖筒或口袋裏);三九二十七,簷前倒掛筆(冰柱);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回家過春節);五九四十五,窮漢階前舞(讚春、送財神);六九五十四,枯椏枝發嫩刺;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脫衣裳;八九七十二,麻拐子(青蛙)田中嗝;九九八十一,脫去蓑衣戴鬥笠。
”,長沙舊有聚族人於宗祠祭祖的習俗,屆時殺豬宰羊,大辦“冬至酒”。
舉行祭祀儀式。
各家還有吃糯米飯,做黴豆腐,煙熏臘肉。
福建福建,冬至流行“搓丸”、“貼丸”、“饋丸”,丸子的顏色有紅有白,有的被捏成小巧玲瓏的玩具,如做成豬頭、豬腳,還有荔枝、桃、香蕉,象征興旺吉祥。
通過介紹,大家對有所了解了吧。
延伸閱讀:2015冬至是幾月幾日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製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那麼2015冬至是幾月幾日呢?下麵一起來了解一下2015冬至是幾月幾日。
冬至日一般都在公曆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這二日。
因為冬至並沒有固定於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
2015年的冬至是:2015年12月22日。
冬至的計算方式:冬至日期(東八區)的計算公式:(YD+C)-L公式解讀:Y=年數後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21.94,20世紀=22.60。
舉例說明:2088年冬至日期=[88*0.2422+21.94]-[88/4]=43-22=21,12月21日冬至。
例外:1918年和2021年的計算結果減1日。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
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2017年冬至是哪一天?冬至放假嗎
2017年冬至是12月22日,不放假。
從萬年曆中,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今年的冬至是2017年12月22日。
冬至不是法定節假日,因此不僅2017年的冬至不放假,除2015年外,每年的冬至也都不放假。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製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
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諺語:冬至到,吃水餃,還有關於該節氣的詩詞和影視作品。
根據周朝的記載,民間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動,又因為周曆的正月為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於我們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
一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
冬至餃子夏至麵下一句
春初元宵秋初藕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
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
”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曆代醫者奉為經典。
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
”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
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
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麵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
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
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
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
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製訂出的一個。
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
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
《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
”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
《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
”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
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湯圓等冬至長線麵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風俗. 農曆五月間(公曆6月21、22日)的夏至,是全年白晝最長的一天。
周代已有祭神儀式,認為可以消除國中的癘疫、荒年與人民的饑餓。
此日民間行麵食,有“冬至餛飩夏至麵”的說法。
在西北地區如陝西,此日食粽,並取菊為灰用來防止小麥受蟲害。
在南方,此日稱人以驗肥瘦。
農家擀麵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祭祖後食用或贈送親友。
有些地區,此日多有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娘舅家吃飯,舅家必備莧菜和葫蘆做菜,俗說吃了莧菜,不會發痧,吃了葫蘆,腿就有力氣。
也有的到外婆家吃醃臘肉,說是吃了就不會疰夏。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日期和時間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
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公曆大約為3月20日左右,太陽位於黃經0°(春分點)時。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公曆6月21日左右。
夏至這天,太陽運行至黃經90度(夏至點,目前處在雙子座),太陽直射地麵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
秋分,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公曆9月22~24日。
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全球大部分地區這一天的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
秋分過後,太陽直射點開始由赤道進入南半球,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一天中白晝短於黑夜;北極附近也即將迎來一年中連續6個月的漫漫長夜與連續6個月不滅的星空。
冬至,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23日。
中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
人們還會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
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麵的習慣。
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在現存文字記述中的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最早在漢代。
周曆的正月為夏曆的冬季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於如今的農曆十一月,所以說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
漢代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場流行互賀的“拜冬”禮俗。
《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
”所以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魏晉六朝時,冬至稱為“亞歲”,民眾要向父母長輩拜節。
冬節盛於唐宋。
宋朝以後,冬至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慶活動。
明、清兩代的冬至日,皇帝要舉行祭天大典,謂“冬至郊天”。
...
寒食節有什麼習俗 詩句有哪些
寒食節: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
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隻吃冷食。
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
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寒食 【唐】韓翃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官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寒 食【唐】孟雲卿二月江南花滿枝, 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 不獨明朝為子推。
和子由寒食【唐】蘇軾寒食今年二月晦,樹林深翠已生煙。
繞城駿馬誰能借,到處名園意盡便。
但掛酒壺那計盞,偶題詩句不須編。
忽聞啼貝驚羈旅,江上何人治廢田。
途中寒食【唐】宋之問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上塚【南宋】楊萬裏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隻愁餘。
清明【宋】王禹俏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宋】吳惟信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冬至餃子夏至麵,下一句是什麼
冬至餃子夏至麵,下一句是三伏烙餅攤雞蛋。
夏至為什麼吃麵呢?可以這麼說人們從夏至開始改變飲食,以熱量低、便於製作、清涼的食品為主要飲食,麵條通常為一般家庭的首選。
所以,夏至麵也叫做入伏麵。
冬至餃子是漢族風俗,流行於全國大部地區,指冬至節吃水餃或餛飩的習俗。
冬至吃餃子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
關於冬季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卻逐漸成了北方人的習俗,象征吉利!還有“吃餃子喝酒,越吃越有”的說法。
冬至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製訂出來的一個節氣。
古人認為: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也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
名人描寫敘事的句子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注釋:1、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 文學家。
杜牧寫景抒情的小詩,文詞清麗生動,意境簡明爽朗。
其詩在晚唐成就 較高。
與晚唐詩人李商隱齊名,被稱為“小李杜”。
2、清明: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約在陽曆四月五日左右。
3、欲斷魂:指心裏憂鬱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樣。
4、遙指:指向遠處。
5、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
賞析:清明節,傳統有與親友結伴踏青、祭祖掃墓的習俗。
可是詩中的“行 人”卻獨自在他鄉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獨、淒涼的,再加上春雨綿綿不 絕,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煩亂和惆悵,情緒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
然而“行 人”不甘沉湎在孤苦憂愁之中,趕快打聽哪兒有喝酒的地方,讓自己能置身於人 和酒的熱流之中。
於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點出那遠處的一片杏花林。
詩歌的結 句使人感到悠遠而詩意又顯得非常清新、明快。
作者: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
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
和他後來那些富於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
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藝術力量。
這種藝術力量,首先來自它的樸質、深厚和高度的藝術概括。
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
王維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
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
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中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遊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遊子就越顯得孤孑無親。
第一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分量下得很足。
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裏麵。
“異鄉為異客”,不過說他鄉作客,但兩個“異”字所造成的藝術效果,卻比一般地敘說他鄉作客要強烈得多。
在自然經濟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時代,不同地域之間的風土、人情、語言、生活習慣差別很大,離開多年生活的故鄉到異地去,會感到一切都陌生、不習慣,感到自己是漂浮在異地生活中的一葉浮萍。
“異鄉”、“異客”,正是樸質而真切地道出了這種感受。
作客他鄉者的思鄉懷親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是顯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種觸媒——最常見的是“佳節”——就很容易爆發出來,甚至一發而不可抑止。
這就是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
佳節,往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對家鄉風物的許多美好記憶聯結在一起,所以“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這種體驗,可以說人人都有,但在王維之前,卻沒有任何詩人用這樣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的詩句成功地表現過。
而一經詩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現客中思鄉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兩句,可以說是藝術創作的“直接法”。
幾乎不經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現警句。
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後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後勁不足。
這首詩的後兩句,如果順著“佳節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轉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難辦到。
作者采取另一種方式:緊接著感情的激流,出現一泓微波蕩漾的湖麵,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沉。
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登高時佩帶茱萸囊,據說可以避災。
茱萸,一名越椒,一種有香氣的植物。
三四兩句,如果隻是一般化地遙想兄弟如何在重陽日登高,佩帶茱萸,而自己獨在異鄉,不能參與,雖然也寫出了佳節思親之情,就會顯得平直,缺乏新意與深情。
詩人遙想的卻是:“遍插茱萸少一人。
”意思是說,遠在故鄉的兄弟們今天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卻發現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內。
好象遺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鄉的兄弟共度佳節,反倒是兄弟們佳節未能完全團聚;似乎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並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須體貼。
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而這種出乎常情之處,正是它的深厚處、新警處。
杜甫的《月夜》:“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和這兩句異曲同工,而王詩似乎更不著力。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東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爭插新桃換舊符。
[注釋](1)元日:陰曆正月初一。
(2)屠蘇:美酒名。
(3)曈曈[音“童童”]:形容太陽剛出的樣子。
(4)桃:桃符。
古時習俗,元旦用桃木寫神茶、鬱壘二神名,懸掛門旁,以為能壓邪。
[譯文]在劈劈啪啪的爆竹聲中,送走了舊年迎來了新年。
人們飲美味的屠蘇酒時,又有和暖的春風鋪麵而來,好不愜意!天剛亮時,家家戶戶都取下了舊桃符,換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鷓鴣天 七夕 宋 晏幾道 當日佳期鵲誤傳,至今猶作斷腸仙。
橋成漢渚星波外,人在鸞歌鳳舞前。
歡盡夜,別經年,別多歡少奈何天。
情知此會無長計,咫尺涼蟾亦未圓。
晏幾道(約1030-約1106),字叔原,號小山,著有《小山詞》。
本詞以宋朝關於鵲鳥誤傳使牛郎織女隻有一天相聚時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