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遊》閱讀]
1、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表現作作者感歎知音稀少的心裏話的句子是
(2)顯示與好心有靈犀的喜悅的句子是
(3)描寫月色的句子是
(4)文章中最能表現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悵悲涼心境的句子是
(5)與《小石潭記》中以魚寫水,側麵烘托,凸現了所寫之物的特點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2、“月色入戶”運用了擬人手法,寫得很有人情味,請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3、“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八個字,寫出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4、“藻荇交橫”比喻的是什麼?給人的感覺是什麼?
5、對於月色的描寫,含蓄地抒發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6、文章結尾惋惜無人賞月,暗示了什麼?
7、作者說:“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你如何理解句中“閑人”一詞的含義工?
8、文章結尾以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作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9、作者在本文中所流露出的胸襟,在他的詩詞中也有所表達,請你寫出能表達此意的詩句,並標出處。
10、作者出找張懷民,“懷民亦未寢”句中的“亦”可否去掉,說說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
1、(1)念無與為樂者 (2)懷民亦未寑
(3)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4)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5)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月光似乎懂得作者寂寥無聊的心境,悄悄地走進門來與他作伴。
3、高度地概括了作者在寂寞夜晚難得的喜悅與興奮。
4、“藻荇交橫”比喻月光下搖曳的竹柏影子,給人感覺是水草搖曳的動態之美。
5、庭中上下一片皎潔,透明,正像作者光明磊落的胸懷。作者處在其中擺脫了被貶謫的沉重,忘記了人世的得失,進入了一個透明清澈的世界。
6、時時有月,處處有竹柏,但是很少有人能有此閑適之情來欣賞,暗示世人熱衷於名利,為世俗所累。隻有我們兩個清閑無事之人有此雅興,既有偷得閑情來消遣的竊喜,也透露出作者因貶職而有一絲淡淡的失落。
7、“閑人”本指閑情雅致的人。作者把自己列為“閑人”,表達了作者雖在政治上有遠大抱負卻鬱鬱不得誌的悲涼心境。因是閑人而可賞月,又表達了作者的自慰。
8、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悠閑的自慰等多種感情交織在一起。
9、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10、不可去掉。懷民與作者同被貶到黃州,“亦”表現了二人同樣的境遇。否則就不會有下文二人共同的感受與情趣。
二: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
(1)欣然起行 ( ) (2)水中藻荇交橫( )
(3)如吾兩人者耳( ) (4)月色入戶( )
答案:(1)愉快的樣子,高興的樣子 (2)交互錯雜 (3)語氣詞,相當於“而已,罷了” (4)單扇的門,一說指堂屋的門
2.翻譯下列句子。
(1)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積水空明。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懷民也還沒有睡覺,就和我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2)月色灑滿庭院,如同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
3.下列語句中朗讀節奏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 )
A.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
B.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C.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解析】選D。A項停頓應在“遂”後;B項“步”後無停頓;C項停頓應在“人”後。
4.作者筆下月景的特點是________,本文三段各運用的表達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澄澈透明 記敘 描寫 抒情
閱讀全文,回答5~8題。
5.對下麵語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念無與樂者 (思念)
B.遂至承天寺 (於是,就)
C.懷民亦未寢 (睡覺)
D.蓋竹柏影也 (表推測)
【解析】選A。“念”的意思是“想”。
6.文中描寫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描繪了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妙境界。
答案:庭下……竹柏影也 空靈澄澈、宛似仙境
7.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麵文言語句的大意。
(1)念無與樂者。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言語句的翻譯能力。解題思路如下:
答案:(1)(我)想到沒有(可以)共同遊樂的人。
(2)隻是缺少像我兩個這樣的閑人罷了。
8.此文是蘇軾在遭遇文字獄被貶到黃州,近於流放的境況下所寫。請你認真品讀,說說作者在文中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章主旨的理解。要聯係當時的背景、作者的處境作答。應抓住題目提示和文章中的“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來談。
答案:透露出作者在貶謫中感慨頗深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延伸提能力】
9.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1)相與步於中庭 ______________
(2)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______________
(3)明年春,水落 ______________
(4)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 ______________
答案:(1)一同,共同 (2)隻 (3)第二年 (4)早晨
10.翻譯下列句子。
(1)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水中水藻、荇菜交互錯雜,原來這些都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2)(遇到)刮風、下雨,天色或陰或明的時候,俯視仰望山間的景象,更是瞬息萬變。
11.對文段內容的理解和欣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甲】文中“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及“懷民亦未寢”兩句,體現了作者在貶官黃州期間朋友甚少,惟張懷民與自己心境相同,可以同樂。
B.【甲】文“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一句,作者以豐富的想像,虛寫夏夜月光,於平常事物中味常人不能味之情趣。
C.【乙】文交待了放鶴亭名稱的由來,並具體描寫了放鶴亭的特點。
D.從【乙】文的描寫中,可以看到張君盡享自然之趣的人生態度。
【解析】選C。【乙】文主要交待了放鶴亭名稱的由來,並未具體描寫其特點。
12.你如何理解【甲】文中“閑人”的含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有閑情雅趣的人(表現了作者醉心自然之趣,自我排遣的曠達情懷);②懷才不用的人(仕途失意的落寞)。
三:
1.本文中心(作者心情)是:月夜閑遊的情調和寧靜脫俗的心境。點睛之筆是:閑人。
2.本文所用的表達方式有哪些?請給本文劃分結構並寫出層意。
[答]本文所用的表達方式有敘述‖景物描寫‖抒情。
一層:庭院漫步,交待夜遊原因、時間、地點、人物。二層:描寫月光清澈。三層:歎息賞月人少,暗示世人為俗務所累,表明自己的高潔。
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發李太白思鄉之苦;“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似鉤彎月,觸動李後主亡國之痛;此文中,蘇東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達了怎樣的心情呢?
[答]文中蘇東坡將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積水,又將鬆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達了作者複雜微妙的心情:既有鬱鬱不得誌的悲涼,又有讚賞自己與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閑人”的含義?
[答]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種種微妙複雜的感情盡在其中。(或表現作者雖遭貶謫仍強作輕鬆愉快的複雜心情。既有由賞月詠月而發的自豪自慰,又有為“閑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悵和苦悶。
5.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作者的複雜感情。
[答](曠達胸懷)(1)貶謫悲涼。(2)人生感慨。(3)賞月喜悅;(4)漫步悠閑。
6.“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一段寫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麼特點?點染出一個怎麼樣美妙的境界?
[答]此句用比喻手法寫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7.說說文中哪些語句表現了“閑”?
[答]入夜即“解衣欲睡”;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與張懷民“步於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細。
四:
閱讀《記承天寺夜遊》一文,完成6—10題(15分)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6、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3分)
⑴遂( )至承天寺尋( )張懷民 ⑵何( )夜無月
7、下列各組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2分)
解衣欲睡 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 積水空明
A B C D
通俗易懂 行萬裏路 私心雜念 深明大義
8、翻譯句子(4分)
⑴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⑵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9、請從文中摘錄描寫“庭院月色”的語句,細細品味,簡要說明景物特點(4分)
句子:
景物特點:
10、借月抒情的古詩文句比比皆是,請辨析下列內容,選出有誤的一項( )(2分)
A、“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作者由月下美景觸發遭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種種微妙複雜的情感
B、“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裏,浮光躍金,靜影沉壁……”,作者借對月色的描繪來抒寫遷客騷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懷
C、“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詞人借月來表達對親人的思念,同時抒發對自然、對人生的感悟
D、“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詞人用如鉤的殘月,渲染一種淒慘暗淡的意境,以表達亡國哀思
參考答案
6、於是 找 哪(什麼)
7、 B
8、懷民也還沒睡,我們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隻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閑人罷了
9、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特點:月色空靈皎潔(空明澄澈等)
10、B
[賞析]
蘇軾是有宋一代文學大家,宋文、宋詩、宋詞都在他的手中達到了高峰,其中蘇軾的敘事記遊之文更是在文學史上為後人樹立了典範。他的遊記中,敘事、抒情、議論三種功能常常是結合得水乳交融。這方麵的例子很多,這裏,我要向大家介紹是蘇軾的著名小品文《記承天寺夜遊》。
全文分三層,第一層敘事。首句即點明事件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時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史已經四年了。這天夜裏,月光照入他的房間,作者本欲就寢,怎奈被這美好的月色所迷,頓起雅興,但想到沒有同樂之人,遂動身去不遠的承天寺尋張懷民。張懷民和蘇軾一樣,亦是被貶至黃州來的貶官,他和蘇軾的友誼相當篤厚。【當晚,張懷民也還未睡,於是二人一起來到院子中間散步。這一層敘事,樸素、淡泊而有自然流暢。
第二層寫景。作者惜墨如金,隻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讀者自可以發揮想象: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還有水草漂浮,遊蕩,於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處在於,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擬、比喻手法精當,新穎,恰如氣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
第三層便轉入議論。作者感慨到,何夜無月,何夜無竹柏,可是有此閑情雅致來欣賞這番景色的,除了他與張懷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點睛之筆是“閑人”二字,蘇軾謫居黃州,“不得簽書公事”,所擔任的隻是個有名無實的官,與儒家的“經世濟民”之理想相去甚遠,即所謂“閑人”之表層意義,它委婉地反映了蘇軾宦途失意的苦悶;從另一個方麵來看,月光至美,竹影至麗,而人不能識,唯此二人能有幸領略,豈非快事!蘇軾的思想橫跨儒釋道三家,這便使他的處世態度有極大的包容性,可以說是寵辱不驚,進退自如。當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中學生在學習這篇文章時,關鍵點有二。其一,初步領略蘇軾的人生觀。俗話說:“知人論世”,讀文章又何嚐不是?隻有大致了解了作者的思想和背景,才更能深入地去把握他的作品。蘇軾的人生觀,正如前所言。 其二,寫文章貴在精煉。這不是說要盲目地刪減字數,而是要注重文字的內涵。福樓拜說過,寫文章時,能恰當表現一種意思的隻有一個詞,作家的任務就是要把那個詞找出來。我們看蘇軾的文章,都是以“辭達”為準則,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很少有蕪詞累句。這些都是同學們應當加以學習的。
記承天寺夜遊文中描寫月光的句子是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文中蘇東坡將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積水,又將鬆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
(答將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積水即可);表達了作者複雜微妙的心情:既有鬱鬱不得誌的悲涼,又有讚賞自己與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記承天寺夜遊》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是,翻譯這個句子這個句子,...
描寫月色的句子是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翻譯:月光照在庭院裏像積滿了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描寫出了月色皎潔明亮 清涼明淨的特點 “水中藻、荇交橫”說明了當時月色之濃、清、亮。
記承天寺夜遊文中描寫月光美景的語句是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橫,蓋竹柏影也。
文中蘇東坡將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積水,又將鬆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
(答將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積水即可);表達了作者複雜微妙的心情:既有鬱鬱不得誌的悲涼,又有讚賞自己與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課下麵是課文中描寫景物的句子,注意觀察夜色,試著仿寫幾句。
1.夜色如濃稠的墨硯,深沉得化不開…… 2.夜空似藏青色的帷幕,點綴著閃閃繁星,讓人不由深深地沉醉。
3.夜初靜,人已寐。
一片靜謐祥和中,那雪白的天使緩緩自夜空飄落。
輕盈的雪,和著夜的舞曲,來了。
4.舞榭亭台,燈紅酒綠,車水馬龍,燦爛的燈光與柔和的夜色交相呼應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6-03 18:19 這是荷塘月色裏的一段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
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象籠著輕紗的夢。
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是別有風味的。
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象是畫在荷葉上。
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這個是關於月光的1.銀白的月光灑在地上,到處都有蟋蟀的淒切的叫聲。
夜的香氣彌漫在空中,織成了一個柔軟的網,把所有的景物都罩在裏麵。
眼睛所接觸到的都是罩上這個柔軟的網的東西,任是一草一木,都不是象在白天裏那樣地現實了,它們都有著模糊、空幻的色彩,每一樣都隱藏了它的細致之點,都保守著它的秘密,使人有一種如夢如幻的感覺。
2月光如銀子,無處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變成了一片黑色。
身邊草叢中蟲聲繁密如落雨。
間或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忽然會有一隻草鶯“落落落落噓”囀著它的喉嚨,不久之間,這小鳥兒又好象明白這他靠紗窗望出去。
滿天的星又密又忙,它們聲息全無,而看來隻覺得天上熱鬧。
一梳月亮象形容未長成的女孩子,但見人已不羞縮,光明和輪廓都清新刻露,漸漸可烘襯夜景。
小園草地裏的小蟲瑣瑣屑屑地在夜談。
不知哪裏的蛙群齊心協力地幹號,象聲浪給火煮得發沸。
幾星螢火優遊來去,不象飛行,象在厚密的空氣裏漂浮,月光不到的陰黑處,一點螢火忽明,象夏夜的一隻微綠的小眼睛。
是半夜,不應當那麼吵鬧,便仍然閉著那小小眼兒安睡了。
4 五月末的北方夜晚,是最清新、最美好的時刻。
天空象是刷洗過一般,沒有一絲雲霧,藍晶晶的,又高又遠。
一輪圓圓的月亮,從東邊的山梁上爬出來,如同一盞大燈籠,把個奇石密布的山穀照得亮堂堂,把樹枝、幼草的影投射在小路上,花花點點,悠悠蕩蕩。
宿鳥在枝頭上叫著,小蟲子在草棵子裏蹦著,梯田裏春苗在拔稈兒生長著;山野中也有萬千生命在歡騰著…… 5 霧靄消散了,銀色的月光好象一身自得耀眼的寡婦的喪服,覆蓋著廣闊的沙灘。
河麵沒有一條船隻,甚至看不見一絲微波,河心河岸,到處是一片寧靜,這寧靜有如死亡帶給受盡苦難的病患者的一種無休止的安寧
《記承天寺夜遊》的中心句是什麼?
愛的心,可挑起萬家憂樂的重任;擇一顆不凡的心,可以作出驚世的創舉.陶淵明不為五鬥米而折腰,選擇了歸園田居,享受著“飛鳥相與還”的樂趣;孟子麵對生與義,主張“舍生取義”,才有了我們今天的正義觀.今天不少的大學畢業生,一走出校門便選擇了落後的西北地區,這是他們的有價值的選擇,是無悔的青春心!雄鷹搏擊藍天,海燕喝退驚雷,隻要放飛自己,無愧於心地選擇,我們就是雄鷹,我們就是
寫《荷塘月色》(選段)的賞析(可以按句子來做賞析)
雖然當時對文中作者的內心深處的感受不是十分明了,可卻迷迷糊糊地久久地沉醉於那幽靜,神秘,優美的荷塘月色當中。
文中的開頭並沒有直接描寫荷塘的月色,而是說作者“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雖然當時語文老師也曾跟我們分析了作者當時寫下這篇文章的文化背景,多多少少也讓我們了解到了作者的處境。
可能就是因為“心裏頗不寧靜”這個原因吧,所以才自然而然的想起了“日日走過的荷塘”。
於是就有了去看那“另有一番樣子”的荷塘的渴望了。
作者在此時仍然沒有著筆寫他的荷塘月色,而是在去荷塘的路上抒發了自己的內心感觸。
“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
”“在蒼茫的月光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得是個自由人。
”從中可以看出此時的作者才是真實的原本的他。
沒有任何修飾,也沒有任何虛偽,隻“覺得是個自由的人”。
在當是的情形下想做回真實的自己可不是一句話兩句話的事,因為有些事往往是身不由己、也有些是逼不得已而為之。
所以趁著“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這個時候,“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
”唯一要做的就是“且受用這無邊的荷塘月色好了。
” 作者由此筆鋒一轉,很自然的把讀者引到了古畫一般的荷塘月色上來。
“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葉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零星的白花”,“嫋娜的”或“羞澀的”,“如明珠”,“如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作者一開始便用了豐富的比喻的手法和擬人手法從不同的角度對荷葉、荷花進行了形象地描繪。
總體上給人一種清新高貴的感覺。
“微風過處”,“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
非常形象地從嗅覺引起聽覺的、聯想。
當描寫葉與花的顫動時,“像閃電”,像“一道道凝碧的波痕”。
此時葉子底下“脈脈的流水遮住了,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荷塘描寫後,接下來的就是月光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一個“瀉”字,大本來靜止的月光寫出了動感來了,給人一種想“月光浴”的浪漫情調。
“薄薄的青霧”,“牛乳”、“輕紗的夢”,似真似幻,亦真亦幻,巧妙地給荷塘月色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麵紗。
接下來描寫灌木落下的“班駁的黑影”如“鬼一般”,楊柳“稀疏的倩影像畫在荷葉上”。
“光與影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雖然寥寥幾筆,卻能從不同方位、不同程度給讀者帶來了不同的感官衝動與享受。
從荷塘寫到月光,再從月光寫到荷塘的四麵,層層開展層層推進。
雖然作者對荷塘四周的楊柳、遠山、還有燈光,甚至蟬聲蛙聲都沒有詳細的描寫,可能是心情因素吧。
因為從作者的“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都沒有”當中看出有一種“往事不堪回首”的味道。
文章的結尾作者用了“采蓮”的事來結束。
從荷塘想起采蓮,再而想起《采蓮賦》和《西洲曲》來: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就這樣,整篇文章在如詩如歌如畫般的音調中落下了帷幕。
《荷塘月色》賞析
朱自清,這位現代文學史上的散文巨匠,以其樸素、平常、深沉和飽蘸真情的獨特風格,奠定了他在現代文壇的地位。
“在朱自清的全部散文中,最為光輝絢麗的篇章,應屬他的抒情小品。
作家的名字已經跟他的抒情名篇融為一體,密不可分。
”(蔡清富《〈朱自清散文選集〉序言》)《荷塘月色》正是這樣的美文。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以飽蘸著感情漿液的彩筆,情景交融地抒寫了他特定時期的心情。
”(同上)景移情轉,融情入景,達到了情與景完美的統一,織就了朱自清散文中的一精粹。
作者一開頭就這樣寫道:“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這正是本文的文眼,主旨所在,整個文章中都滲透著這種情緒。
當時,國民黨反動派繼“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後,又發動了“四·一五”廣州大屠殺。
朱自清曾這樣評論道:“近來廣州的事變,殺了那麼些人,燒了那麼些房屋,也許是在恐怖的開始吧!”“在歧路之前,我隻有彷徨罷了”,“那裏走”這個問題,“隻要有些餘暇,它就來盤據心頭,揮也揮不去”。
(《那裏走》)作者對反動派的暴行極其憤慨,但又對革命抱懷疑態度,看不清革命的前途,表現出極度的彷徨和煩悶。
接著作者說夜已深了,孩子們都玩完回家了,“我”自然想起那清雅幽靜的荷塘來,“在這滿月的光裏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
於是披衣出門,沿著“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走向荷塘。
更深月淡,楊柳蓊鬱,這可人的景色怎不令人忘乎身外呢?世界是那樣的令人窒息,何不在這美景中贏得片刻的逍遙?正如作者所說,“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裏”,“……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如果說以上是“我”剛剛進入景色,那麼下麵所描繪的“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則是作者完全把自己融入了了這“荷香月色”之中,完全“超出了平常的自己”,陶醉在這“荷塘月色”中了。
對“月下荷塘”作者寫到了田田的葉子、零星的白花、塘上的微風、縷縷的清香和葉下脈脈的流水,行文如流水,不緊不慢,娓娓道來,如輕風送來清香一樣清新舒暢,又像密密的碧葉一樣醇釅醉人。
對“塘上月色”,作者寫到如流水的月光、薄薄的輕霧、淡雲中滿月、參差斑駁的樹影,用輕柔的筆觸,皴畫出一個朦朧的仙景,“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對於本兩段精巧的結構和多姿的筆法等這裏不作探討。
) 醉人的美景完全是作者超脫中淡淡的喜悅,然而景轉位移,這片刻的逍遙也應付被打破。
以下作者的筆鋒略一側轉,景與緒便開始了偏移。
全麵地觀察荷塘的全貌,難舍塘中塘上的夢景,卻也感到了身居景外;塘外的“遠山”和“路燈”雖悄然無言,卻引出那淡淡的愁緒上心頭,“蟬聲”與“蛙聲”也就難引起人絲毫的興致,隻感到纏人的煩鬧又伏上身來。
於是“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的情景是詳和舒心、熱鬧有趣的;剛剛領略了超脫的喜悅,怕敢觸到那被現實折磨夠了的心弦,不能不“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對於“惦著江南”,作者在寫此文後兩個月曾說過這樣的話:“在北京住了兩年多了,一切平平常常地過去。
要說福氣,這也是福氣了。
因為平平常常,正象‘胡塗’一樣‘難得’,特別是‘這年頭’。
但不知怎的,總不時想著在那兒過了五六年轉徙生活的南方。
轉徙無常,誠然算不得好日子;僅是一要說到人生味,怕倒比平平常常時候容易深切地感著。
”表明在白色恐怖的年頭,作者深感到世態的炎涼,因而特別向往過去在江南生活的“人生味”。
“——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作者以此作結,似是自然平常,實是冷水澆下的一激淩,使“我”完全從那種超脫中驚回到現實中來,不滿現實而又找不到出路的苦悶情緒又襲上心頭。
《荷塘月色》就是這樣以感情作文章主題思想的根基,又作其內在聯係的紐帶,構結了一幅淡雅恬靜的“荷塘月色”圖,融進了他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抒寫了他微妙難達的心緒,塑成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記承天寺夜遊蘇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