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誌於學”到超過“從心所欲不逾矩”,曲曲“山重水複疑無路”,又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喜悅與憂傷並駕,失望與希望齊飛,我的經曆可謂多矣。
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即使她一個字也不識。
貧無立錐之地 俯拾皆是 懵懵懂懂。
一旦當我懂得了珍惜的時候,本該珍惜的東西早已悄悄從這個世界溜走了。
1、 樓門外的人行道,不光是掃,而且是用肥皂水洗。人坐在地上,決不會沾上半點塵土。德國人愛清潔,聞名全球。德文裏麵有一個詞兒 Putzteufel, 指打掃房間的潔癖,或有這樣潔癖的女人。 Teufel 的意思是“魔鬼”, Putz 的意思是“打掃”。別的語言中好像沒有完全相當的字。我看,我的女房東,同許多德國婦女一樣,就是一個不折不扣“清掃魔鬼”。 ——季羨林 《留德十年》
2、 《世說新語·任誕等二十三》第一條就講到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鹹、向秀和王戎“常集於竹林之中,肆意酣暢”。這是一群酒徒。其中最著名的劉伶命人荷鍬跟著他,說:“死便埋我!”對死看得十分豁達。實際上,情況正相反,他們怕死怕得發抖,聊作姿態以自欺欺人耳。 ——季羨林 《季羨林談人生》
3、 四十年代中葉的香港同今天的香港,有相同的地方,就是地少人多,但是不相同的地方卻一目了然:那時的香港頗有點土氣,沒有一點文化的氣息,找一個書店都異常困難。走在那幾條大街上,街上的行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頭頂上那些鴿子窩似的房子中鬧聲極大,打麻將洗牌之聲,有如懸河瀉水,雷鳴般地傾瀉下來;又像是暴風驟雨,掃過遼闊的大原。讓我感覺到,自己確確實實是在人間,不容有任何幻想。在當時的香港這個人間裏,自然景觀,除了海景和夜景以外,幾乎沒有什麼可看的。因為是山城,同重慶一樣,一到夜裏,萬燈齊明,高高低低,上上下下,或大或小,或圓或方,有如天上的星星,並輝爭光,使人們覺得,這樣一個人間還是蠻可愛的。 ——季羨林 《一生的遠行》
4、 雖然在清華大學時都是同學,但因行當不同,接觸並不多。此時卻被迫聚在一起,幾乎都成了推心置腹的朋友。我們閑坐無聊,便上天下地,胡侃一通。我們都是二十三四歲的大孩子,閱世未深,每個人眼前都是一個未知的世界,堆滿了玫瑰花,閃耀著彩虹。我們的眼睛是亮的,心是透明的,說起話來,一無顧忌,二無隔閡,從來沒有談不來的時候,小小的車廂裏,其樂融融。也有一時無話可談的時候,我們就下象棋。物理學家王竹溪是此道高手。我們五個人,單個兒跟他下,一盤輸,二盤輸,三盤四盤,甚至更多的盤,反正總是輸。後來我們聯合起來跟他下,依然是輸,輸,輸。哲學家喬冠華的哲學也幫不了他。在車上的八九天中,我們就沒有勝過一局。 ——季羨林 《一生的遠行》
5、 我主張,一個人一生是什麼樣子,年輕時怎樣,中年怎樣,老年又怎樣,都應該如實地表達出來。在某一階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頗,甚至錯誤,決不應加以掩飾,而應該堂堂正正地承認。這樣的文章決不應任意刪削或者幹脆抽掉,而應該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季羨林 《一生的遠行》
6、 我能逃,然而,寂寞又跟上我了呀!www.sianDIan.com ——季羨林 《寂寞》
7、 此外,我還旁聽了或偷聽了很多外係的課。比如朱自清、俞平伯、謝婉瑩(冰心)、鄭振鐸等先生的課,我都聽過,時間長短不等。在這種旁聽活動中,我有成功,也有失敗。最失敗的一次,是同許多男同學,被冰心先生婉言趕出了課堂。最成功的是旁聽西諦先生的課。西諦先生豁達大度,待人以誠,沒有教授架子,沒有行幫意識。我們幾個年輕大學生——吳組緗、林庚、李長之,還有我自己——由聽課而同他有了個人來往。他同巴金、靳以主編大型的《文學季刊》是當時轟動文壇的大事。 ——季羨林 《此情可待成追憶》
8、 "“環顧左右,朋友中國學基礎勝於自己者,大有人在。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竟獨占‘國學大師’的尊號,豈不折煞老身!”為此,我在這裏昭告天下:請從我頭頂上把“國學大師”的桂冠摘下來。 ——季羨林"
9、 “吐火羅文殘卷隻有中國新疆才有。原來世界上沒有人懂這種語言,是西克和西克靈在比較語言學家W.舒爾策(W.Schulze)幫助下,讀通了的。他們三人合著的《吐火羅語語法》,蜚聲全球士林,是這門新學問的經典著作。但是,這一部長達五百一十八頁的煌煌巨著,卻決非一般的入門之書,而是異常難讀的。它就像是一片原始森林,艱險複雜,歧路極多,沒有人引導,自己想鑽進去,是極為困難的。讀通這一種語言的大師,當然就是最理想的引路人。 ——季羨林 《留德十年》
10、 談到口試,我想在這裏補充兩個小例子,以見德國口試的情況,以及教授的權威。 19 世紀末,德國醫學泰鬥微耳和( Virchow) 有一次口試學生,他把一盤子豬肝擺在桌子上,問學生道:“這是什麼?”學生瞠目結舌,半天說不出話來。他哪裏會想到教授會拿豬肝來呢。結果是口試落第。微耳和對他說:“一個醫學工作者一定要實事求是,眼前看到什麼,就說是什麼。連這點本領和勇氣都沒有,怎能當醫生呢?”又一次,也是這位微耳和在口試,他指了指自己的衣服,問:“這是什麼顏色?”學生端詳了一會,鄭重答道:“樞密顧問(德國成就卓著的教授的一種榮譽稱號)先生!您的衣服曾經是褐色的。”微耳和大笑,立刻說:“你及格了!”因為他不大注意穿著,一身衣服穿了十幾年,原來的褐色變成黑色了 ——季羨林 《留德十年》
11、 “在沒有出國以前,我雖然也知道留學生的泄氣,然而終究對他們存著敬畏的觀念,覺得他們終究有神聖的地方,尤其是德國留學生。然而現在自己也成了留學生了。在柏林看到不知道有多少中國學生,每人手裏提著照相機,一臉滿不在乎的神氣。談話,不是怎樣去跳舞,就是國內某某人做了科長了,某某做了司長了。不客氣地說,我簡直還沒有看到一個像樣的.人.。 ——季羨林 《留德十年》
12、 這裏鬥爭的對象也是外交代表。我們去見外交特派員郭德華,商談到上海去的問題。同在西貢一樣,船期難定。這就需要特派員大力支持。我們走進他那寬敞明亮的大辦公室。他坐在巨大的辦公桌後麵,威儀儼然,戴著玳瑁框的眼鏡,留著小胡子,麵團團如富家翁,在那裏擺起架子,召見我們。我們一看,心裏全明白了。俗話說“不打不成相識”,看樣子須要給他一點顏色看。他不站起來,我們也沒有在指定的椅子上就坐,而是一屁股坐到他的辦公桌上。立竿見影,他立刻站起身來,臉上也有了笑容。這樣一來,乘船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季羨林 《留德十年》
13、 第三派可以陶淵明為代表。他的意見具見他的詩《神釋》中。詩中有這樣的話:“老少同一死,賢愚無複數。日醉或能忘,將非促齡具!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此舉?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複獨多慮。”他反對酣酒麻醉自己,也反對常想到死。我認為,這是最正確的態度。 ——季羨林 《季羨林談人生》
14、 一個人要想精通本國語和外國語,必須付出極大的勞動;窮一生之精力,也未必真通。可是要想達到一般交際的目的,又似乎非常簡單。洋涇浜姑無論矣。有時隻會一兩個外國詞兒,也能行動自如。 ——季羨林 《留德十年》
15、 隻有能做到“盡人事而聽天命”,一個人才能永遠保持心情的平衡。 ——季羨林 《季羨林談人生》
16、 我也算是一個研究佛教的人。我既研究佛教的曆史,也搞點佛教的義理。但是最使我感興趣的卻不是這些堂而皇之的佛教理論,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一些迷信玩意兒,特別是對地獄的描繪。這在正經的佛典中可以找到,在老百姓的口頭傳說中更是說得活靈活現。這是中印兩國老百姓集中了他們從官兒們那裏受到的折磨與酷刑,經過提煉,“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然後形成的,是人類幻想不可多得的傑作。誰聽了地獄的故事不感到毛骨悚然、毛發直豎呢? ——季羨林 《季羨林談人生》
17、 我一輩子考試的次數成百成千,從小學一直考到獲得最高學位,但我考試的運氣好,從來沒有失敗過。這一次又撞上了喜神,北大和清華我都被錄取,一時成了人們羨慕的對象。 ——季羨林 《此情可待成追憶》
18、 夢裏遇到母親,我哭著醒來。醒來再想捉住夢的時候,夢卻早不知道飛到什麼地方去了。 ——季羨林
19、 在舊中國,清華西洋文學係名震神州。主要原因是教授幾乎全是外國人,講課當然用外國話,中國教授也多用外語(實際上就是英語)授課。這一點就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夷考其實,外國教授幾乎全部不學無術,在他們本國恐怕連中學都教不上。因此,在本係所有的必修課中,沒有哪一門課我感到滿意。反而是我旁聽和選修的兩門課,令我終生難忘,終生受益。旁聽的是陳寅恪先生的“佛經翻譯文學”,選修的是朱光潛先生的“文藝心理學”,就是美學。 ——季羨林 《此情可待成追憶》
20、 "時光流逝,一轉眼,我已經到了望九之年,活得遠遠超過了自己的預算。有人說,長壽是福,我看也不盡然。人活得太久,對眾生的相,看得透透徹徹,反而鼓舞時少, 歎息時多。 ——季羨林"
《賦得永久的悔》中,有一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我在母親身邊隻呆到6歲,以後兩次奔喪回家,呆的時間也很短。
現在我回憶起來,連母親的麵影都是迷離模糊的,沒有一個清晰的輪廓。
特別有一點,讓我難解而又易解:我無論如何也回憶不起母親的笑容來,她好像是一輩子都沒有笑過,家境貧困,兒子遠離,她受盡了苦難,笑容從何日來呢?有一次我回家聽對麵的寧大嬸告訴我說:“你娘經常說,早知道送出去不回來,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放他走的!”簡單的一句話裏飽含著多少辛酸,多少悲傷啊!母親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啊!然而這個兒子始終沒有歸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對於這個情況,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並不深刻。
到了上高中的時候,自己大了幾歲,逐漸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籬下,經濟不能獨立,空有雄心壯誌,怎奈無法實現,我暗暗地下定了決心,立下了誓願:一旦大學畢業,自己找到了工作,立即迎養母親,然而沒有等到我大學畢業,母親就離開我走了,永遠永遠地走了。
古人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這句話正應在我身上。
我不忍想像母親臨終思念愛子的情況,一想到,我就會心肝俱裂,眼淚盈眶。
當我從北平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了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於地下。
我後悔,我真後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
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
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賦得永久的悔》,如泣如訴。
這是一份平平常常的人生菜單,季先生到了耄耋之年感歎自己的人生,這是季先生心靈的晾曬,值得我們深思。
母親的偉大在於母愛,母愛的偉大在於無私。
母親為了孩子可以舍得一切,忍受一切,充當一切。
那麼,作為兒女應該怎樣回報母親呢?讀完這篇文章,我最深的感慨是,我們應該趁著自己的母親還健在,趕緊補上這一堂人生之課,不要因為自己的怠慢和疏忽釀成人間悲劇,時間不等人呀!正象季老先生所講的, 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比起偉大的母親又算得了什麼!是啊,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講,人生固然重要,但與偉大的母愛和母親的無私相比,又算得了什麼。
季先生的感受刻骨銘心!永久的悔實則是無盡的愛。
我們可能不曾有季先生那樣的悔,但願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要像季老先生那樣,縱使悔痛一生,也喚不回望眼欲穿的那位母親的生命。
在母親過世後撫棺大哭時,恨不能隨母親而地下,然後再為“永久的悔”寫什麼賦。
我希望我們大家都有顆清清明明的心,不要有這樣永久的悔。
讓我們理解和關愛自己的母親吧!偉大的母愛是一盞不滅的燈。
賦得永久的悔 讀後感
《賦得永久的悔》讀後感 季羨林老先生走了一個月有餘,我也第一次讀完了他的散文集《賦得永久的悔》(我想,由於他的學科太專業,估計也隻能讀這種散文集才能滿足“我讀過他的書!”的虛榮心或敬畏感),在此將我的一些讀書筆記和感想留下,既是對季老的致敬,更是對自己的磨練。
我一直認為,最好的懷念方式是:全力鍛造好我們自己,追趕是最好的追憶。
…… “一些時候以前,當我第一次聽到模糊數學這個名詞的時候,我蹭說過幾句怪話:數學比任何科學都更要求清晰,要求準確,怎麼還能有什麼模糊數學呢?後來我多了一些介紹文章,漸漸了解了模糊數學的內容。
我一反從前的想法,覺得模糊數學真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
在人類社會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中,有著大量模糊的東西。
無論如何也無法確認這些東西的模糊性。
承認這個事實,對研究學術和製定政策等等都是有好處的。
在大自然中怎樣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東西更多。
連審美觀念也不例外。
有很多東西,在很多時候,朦朧模糊的東西反而更顯得美。
月下觀景,霧中看花,不是別有一番情趣在心頭嗎?在這裏,觀賞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讓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縱橫六合,神馳於無何有之鄉,情注於自己製造的幻想之中:你想它是什麼樣子,他立刻就成了什麼樣子,比那些一清見底,纖毫不遺的東西要好得多,而且絕對一清見底、纖毫不遺的東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 …… (我不知道模糊數學的發展史,我不知道模糊數學家中有沒有特別NB的中國學者。
但我覺得,如果像PK各國平均身高、體重、GDP那樣衡量“哪個國家國民具有更好的模糊數學潛質or模糊數學應用能力”的排名,中國估計會像姚明在西部全明星票選一樣將所有對手甩出半個世紀。
麵子、關係、人情、禮教、工作、家庭、為人處事、“什麼事都得有個度”……有了季老的這段話,我一下明白:原來一整套的中庸、道可道理論,其實都是模糊數學的哲學版、社會學版 我這麼說聽著好像對中國的不滿,不是這樣。
我恰恰是個“模糊數學論者”——雖然這是我第一次為自己命名這個——原來瘋狂打星際爭霸的時候,我經常記不住一些兵種的數據,而且在組織戰術的時候也經常“差不多”態。
對此對應,沃成琦打各種遊戲的時候,總能像了解他弟的身高體重一樣爆出各種細節。
我自歎不如,但他說對我的評論是“你雖然不門清,但總能對形勢進行很準確的評估“我不知他是捧我敷衍我安慰我還是真話,但我覺得很準確。
我想說的是,就像季老說的模糊數學的首要意義在於表達我們對模糊現象的承認——在我看也可以說成尊重。
我們中國人也不用一味妄自菲薄或批判,承認我們的模糊性、利用模糊性甚至享受模糊性,也許是個更好的角度,甚至就是我們的未來之路。
就像數學領域的“混沌理論”,不就是在模糊的甚至沒條理的係統中慢慢摸索出規律,進而將很多個各自隨機的,相互間沒啥邏輯的係統,有機的正和然後應用的麼?我這還直說了物質的、理論的部分,而像感受、生活、審美方麵,季老很好地闡釋了我們中國人思維中的“務虛”,所謂山水情節,正是如此吧。
當然老外的一根筋模式有相當大的優勢,比如當人家發現模糊性之後就會一根筋地去研究模糊性,然後甄別出哪些是真的模糊哪些是錯覺、誤解、實驗設備、責任心、人事鬥爭作用下的假模糊,然後人家繼續研究,得出利用模糊性最好的辦法 其實就像超級瑪麗或馬術比賽,我們總要翻越無數的溝坎,麵對無數可能吃掉自己的通道。
隻要不丟命,隻要還能往前,就沒啥。
而且,也正因為模糊性,我們才能進入新的世界,然後通關。
) …… 我上麵提到“老齡社會”這個詞兒。
這個概念我是懂得的,有一些措施我也是讚成的。
什麼幹部年輕化,教師年輕化,我都舉雙手讚成。
但是我對報紙上天天叫嚷“老齡社會”,卻有極大的反感。
好像人一過六十就成了社會的包袱,成了阻礙社會進步的絆腳石,我看有點危言聳聽,不知道用意何在。
我自己已是老人,我也觀察過許多別的老人。
他們中遊手好閑者有之,躺在醫院裏不能動的有之,天天提鳥籠持釣竿者有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但這隻是少數,並不是老人的全部。
還有不少老人雖然已經壽登耄耋,年逾期賾,向著百歲甚至茶壽進軍,但仍然勤勤懇懇,焚膏繼晷,兀兀窮年,難道這樣一些人也算是社會的包袱嗎?我倒不一定讚成“薑還是老的辣”這樣一句話。
年輕人朝氣蓬勃,是我們未來希望之所在,讓他們登上路津,是完全必要的。
但是對老年人也不必天天絮絮叨叨,耳提麵命:“你們已經老了!你們已經不行了!對老齡社會你們不能辭其咎呀!”這樣做有什麼用處呢?隨著生活的日益改善,人們的平均壽命還要提高,將來老年人在社會中所占的比例還要提高。
即使你認為這是一件壞事,你也沒有法子改變。
……我們有人老是為社會老齡化擔憂,難道能把六十歲以上的人統統賜自盡嗎?老齡化銅人口多不是一碼事。
人擔心人口爆炸,用計劃生育的辦法就能製止。
老齡化是自然趨勢,而且無法製止。
既然無法製止,就不必嚇嚷,這是徒勞無益的。
…… (每一個時...
賦得永久的悔
1,應該趁著自己的母親還健在,趕緊補上這一堂人生之課,不要因為自己的怠慢和疏忽釀成人間悲劇,時間不等人!正象季老先生所講的, 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比起偉大的母親又算得了什麼!在母親過世後撫棺大哭時,恨不能隨母親而地下,然後再為“永久的悔”寫什麼賦。
我希望我們大家都有顆清清明明的心,不要有這樣永久的悔。
讓我們理解和關愛自己的母親吧!偉大的母愛是一盞不滅的燈。
2)臨終時的母親嘴裏不停地念叨著兒子的名字,腦子裏幻出兒子的身影,手裏拿著兒子的照片,遲遲不肯放下 3)我要把握好機會來孝敬母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我不會讓這樣的事發生在我身上。
賦得永久的悔賞析
【賞析】本文是季羨林應別人之約寫的一篇文章,其中作者回憶了童年與母親在一起的經曆,描寫了於家鄉於母親一生難解的情懷。
慈母仙逝,親朋凋零,是一般人都可能遭遇的自然變遷,但事隔多年季羨林先生依然會夜半驚夢、老淚縱橫,穿透思念的月色,情至深處無言辭,落於筆端即華章。
文章對於母親幾乎沒有正麵描敘,作者對母親的思念隻貫穿於“白的”、“紅的”、“黃的”三種食物的講敘中,烘托於一個樸實、溫暖的鄉裏親情下。
於是母親便成了一種落葉歸根的鄉裏情懷;便成了永恒的鄉愁;便成了人類心中永遠難以割舍的尋根情結。
正是有了這樣的心結,作者在獨自麵對心靈時總會生出痛徹心扉的“永久的悔”:“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
文章語言平實質樸,如朗月星空,看似稀鬆平常,細品卻有博大的人間真氣象。
賦得永久的悔 閱讀答案
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家鄉,沒能實現自己的願望(願望是大學畢業後與母親生活在一起),10多年都沒見到母親,連母親的麵貌也很模糊。
遊子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當想贍養父母的時候,父母已經不在了.年輕時為事業奮鬥,忽略了父母,等到轉身時卻發現父母已經遠離我們了,成為永久的悔.告訴我們孝敬父母要趕早,不然將來後悔莫及
賦的永久的悔片段
賦得永久的悔 我這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
我出生在魯西北一個極端貧困的村莊裏。
家裏日子是怎樣過的,我年齡太小,說不清楚,反正吃得極壞。
我在母親身邊隻呆到六歲,以後兩次奔喪回家,呆的時間也很短。
現在我回憶起來,連母親的麵影都是迷離模糊的,沒有一個清晰的輪廓。
特別有一點,讓我難解而又易解:我無論如何也回憶不起母親的笑容來,她好像是一輩子都沒有笑過。
家境貧困,兒子遠離,她受盡了苦難,笑容從何而來呢? 有一次我回家聽對麵的寧大嬸子告訴我說:“你娘經常說:‘早知道送出去回不來,我怎麼也不會放他走的!’”簡短的一句話裏麵含著多少辛酸、多少悲傷啊!母親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嗬!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歸來,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對於這個情況,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並不深刻。
到上了高中的時候,自己大了幾歲,逐漸理解了。
但是自己寄人籬下,經濟不能獨立,空有雄心壯誌,怎奈無法實現。
我暗暗地下定了決心,立下了誓願:一旦大學畢業,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養母親。
然而沒有等到我大學畢業,母親就離開我走了,永永遠遠地走了。
古人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話正應到我身上。
我不忍想象母親臨終時思念愛子的情況,一想到,我就會心肝俱裂,熱淚盈眶。
當我從北平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於地下。
我後悔,我真後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
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即使她一字也不識,即使整天吃“紅的”。
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PS:這是我們老師給我們的。
《賦得永久的悔》中 臨終時的母親是怎樣思念愛子的呢?
我用第一人稱的角度來寫呀 文采有限 樓主將就著看吧眼睛已經開始變得朦朧 似乎看到小時候你搖籃前明滅的燈火我的孩子你還好嗎 母親盡此一生也沒有讓你過上更富裕的生活 你不會怪我吧渾濁的眼淚從臉頰滑落 耳朵開始嗡嗡直響 依稀好像聽到你牙牙叫媽媽的聲音寶寶來媽媽這 寶寶不哭 寶寶不要怕 寶寶快睡.....聲音越來越遠 記憶也開始變得紊亂 喉嚨好像卡住了什麼東西 呼吸空氣都變成一種奢侈雖然你二十幾歲了 但在媽媽眼裏你還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 寶寶來世我還要做你媽媽 可以嗎下輩子我一定要活得更久一些....這樣我就可以多照顧你一些時候...身體越來越僵硬 開始變得冰冷 心髒已經沒有力氣跳動 肺也跟著慢慢停了下來.....淡白淒冷的臉龐滑落一顆溫暖的珍珠....窗外飄零的楓樹 葉載著媽媽的片片思念向孩子身在的遠方隱去 孩子我不在了要好好照顧自己 要洗衣服不要總玩遊戲 晚上要早點睡 熬夜玩遊戲會傷害身體 還有....遠方的遊子呀 你是否收到母親的思念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賦得永久的悔好詞好句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