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 )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是李煜最後的一首感懷故國的名作,作者以形象的比喻,詰問的口吻,悲憤的情懷,激宕的格調,放筆悲號,寫盡亡國君主的哀愁。上闋曲調高亢悲慨,唯有作家經曆過大災難,煉就大手筆,才能究詰人生,寫有如此深度和力度的詞作,大有負荷全人類之悲哀的氣概。下闋則用了曲筆,“朱顏改”暗描江山易色,“改”字點出全詞題旨:是悲恨的根源。最後,詞人把難以說明的去國之思、失國之悲、亡國之恨全部納入一個“愁”字中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真乃千古絕唱。王國維說:“尼采謂一切文學餘愛以血書者。後主之詞,真可謂以血書者也 。 ”
李煜的虞美人的每一句賞析,和這首詩的詞眼,感情基調。
求求各位大...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說明〕 李煜(yù)(公元937--978),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蓮峰居士等,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的君主,故又被稱作南唐後主或李後主。
當他即位之時,趙宋已代周建國,南唐形勢岌岌可危,他在對宋王朝委曲求全中過了十五年偷安、享樂的生活。
公元975年,南唐被宋朝消滅,李煜成了俘虜,被從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蘇南京)押到宋都汴京,過了兩年多的囚徒生活,最後被宋太宗派人毒死。
李煜工書,善畫,洞曉音律,詩、詞、文皆通,以詞的成就最為突出。
由於從南唐君主降為宋朝囚徒的巨大變化,他的詞分為前後兩期。
前期詞主要敘寫原先宮廷豪華生活和男女歡愛之情,後期詞幾乎都是抒寫對昔日生活的懷念和傾泄變為囚徒後的深哀巨痛。
李煜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主要取決於他的藝術成就。
他的詞藝術成就很高。
他善於用白描手法抒寫自己的感情,善於用貼切的比喻將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他的詞語言明淨,優美,生動,在題材和意境上均突破了“花間詞”派鏤金刻翠,以寫豔情為主的狹窄意境,對詞的發展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近代學者王國維在其《人間詞話》中對他作了很高的評價。
李煜的詞,與他父親李王景(南唐後主)的詞收在一起,稱為《南唐二主詞》。
⑴虞美人:原為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取名於項羽寵姬虞美人。
因李煜填此詞的名句,又名“一江春水”。
此外又名“玉壺冰”等。
雙調,五十六字,上下闕均兩仄韻轉兩平韻。
⑵春花秋月:春花開秋月圓的省語,比喻人生最美好的時刻。
⑶了:完結。
⑷往事:這裏指過去尋歡作樂的宮廷生活。
⑸小樓:自己被俘降宋後在汴京(今河南開封)所居之樓。
⑹東風:刮起了東風,意為春天來了。
⑺故國:舊國,指已被宋朝滅了的南唐。
⑻堪:禁得起,受得住。
⑼回首:回頭想,回憶。
⑽雕欄玉砌:雕花的欄杆和白玉一樣的台階,這裏借代帝王的豪華宮殿。
⑾應猶在:該還存在。
⑿朱顏改:紅潤的臉色改變了(變得蒼白、憔悴)。
⒀問君:君,你。
這是假設的問話,作者把自己作為第二人稱來發問。
⒁恰似:正象。
⒂春水:春天的江水。
讀《虞美人》,選出對該詞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A.這首詞通篇采用問答,以問起,以答結,以高亢快速的調子,刻畫了詞人悲恨相續的心理活動。
B.“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完全以一個失國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國之恨。
C.詞的前六句是三次對比,反複對比宇宙之永恒不變與人生短暫無常,富有哲理意味。
D.最後兩句是以水喻愁,顯示出愁思如春水的綿綿細長,時斷時續。
(跟江水一樣無時無刻不在翻波湧浪地流向東海) 〔賞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後主的絕命詞。
相傳他於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樂,唱新作《虞美人》詞,聲聞於外。
宋太宗聞之大怒,命人賜藥酒,將他毒死。
這首詞通過今昔交錯對比,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開,中秋月圓,歲月不斷更替,人生多麼美好。
可我這囚犯的苦難歲月,什麼時候才能完結呢?回首往昔,身為國君,過去許許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麼會弄到今天這步田地?據史書記載,李煜當國君時,日日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枉殺諫臣……透過此詩句,我們不難看出,這位從威赫的國君淪為階下囚的南唐後主,此時此刻的心中有的不隻是悲苦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月明中。
”苟且偷生的小樓又一次春風吹拂,春花又將怒放。
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國卻早已被滅亡。
詩人身居囚屋,聽著春風,望著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
一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
“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
”盡管“故國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
這兩句就是具體寫“回首”“故國”的——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隻是那些喪國的宮女朱顏已改。
這裏暗含著李後主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感慨!“朱顏”一詞在這裏固然具體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同時又是過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詩人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於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後的千古絕唱——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詩人先用發人深思的設問,點明抽象的本體“愁”,接著用生動的喻體奔流的江“水”作答。
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極為貼切形象,不僅顯示了愁恨的悠長深遠,而且顯示了愁恨的洶湧翻騰,充分體現出奔騰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詞以明淨、凝練、優美、清新的語言,運用比喻、象征、對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
難怪前人讚譽李煜的詞是“血淚之歌”,“一字一珠”。
李煜的虞美人的賞析(50字左右)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 )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是李煜最後的一首感懷故國的名作,作者以形象的比喻,詰問的口吻,悲憤的情懷,激宕的格調,放筆悲號,寫盡亡國君主的哀愁。
上闋曲調高亢悲慨,唯有作家經曆過大災難,煉就大手筆,才能究詰人生,寫有如此深度和力度的詞作,大有負荷全人類之悲哀的氣概。
下闋則用了曲筆,“朱顏改”暗描江山易色,“改”字點出全詞題旨:是悲恨的根源。
最後,詞人把難以說明的去國之思、失國之悲、亡國之恨全部納入一個“愁”字中了。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真乃千古絕唱。
王國維說:“尼采謂一切文學餘愛以血書者。
後主之詞,真可謂以血書者也 。
”...
李煜《虞美人》《相見歡》賞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後主的絕命詞,在寫下這首《虞美人》後,宋太宗恨其“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之詞而毒死了他。
寫的是處於“故國不堪回首”的境遇下,愁思難禁的痛苦。
全詞不加藻飾,不用典故,純以白描手法直接抒情,寓景抒情,通過意境的創造以感染讀者,集中地體現了李煜詞的藝術特色。
以“一江春水向東流”比愁思不盡,貼切感人。
這首《相見歡》又名《烏夜啼》便是他自述囚居生活,抒寫離愁的力作。
此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上片十八字共寫了四項內容,即人物、地點、時間、季節,雖然隻是疏筆勾勒,但卻是一副非常美麗的圖畫,而且背景極為廣闊,讀之使人如身臨其境,正如王國維《人間詞話》言:“一切景語皆情語。
” 下片具體寫離愁,是詞的旨意所在,也是這首詞寫的最深刻的地方。
全詞區區三十六個字,同一首七絕差不多,但在這簡短的篇幅中,詞人卻把離愁的愁人、纏人寫得無比深刻,淒涼、寂寞、孤獨的心情袒露得栩栩如生,感人至深,讀者為之淚下: 風回小院庭蕪綠。
柳眼春相續。
憑欄半日獨無言。
依舊竹聲新月、似當年。
李煜的兩首虞美人的對比評析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這首詞通過今昔交錯對比,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的哀怨。
前六句詩人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於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
全詞以明淨、凝練、優美、清新的語言,運用比喻、對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
難怪前人讚譽李煜的詞是“血淚之歌”,“一字一珠”。
全詞虛設回答,在問答中又緊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寫得自然而一氣流注,最後進入語盡意不盡的境界,使詞顯得闊大雄偉。
虞美人·風回小院庭蕪綠這是一首抒寫傷春懷舊之情的作品。
從全詞看,充滿著往事不堪回首的怨愁情思。
此詞追昔撫今,在對生機盎然、勃勃向上的春景中寄寓了作者的深沉怨痛,在對往昔的依戀懷念中也蘊含了作者不堪承受的痛悔之情。
全詞描寫生動,筆觸細致,情景融彙,由景見情,由情生景,借傷春以懷舊,借懷舊以發怨,借發怨以顯痛苦,結構精妙,意象生動,在感情上十分摯烈,藝術手法上相當成熟。
...
虞美人的理解
李煜《虞美人》賞析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賞析一】 此詞大約作於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
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
那麼,它等於是李煜的絕命詞了。
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淒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禦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並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
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歎,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
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於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並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
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
由於“形象往往大於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範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賞析二】 作為一個“好聲色,不恤政事”的國君,李煜是失敗的;但正是亡國成就了他千古詞壇的“南麵王”(清沈雄《古今詞話》語)地位。
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
《虞美人》就是千古傳誦不衰的著名詩篇。
這首詞刻畫了強烈的故國之思,取得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藝術效果。
“春花秋月”這些最容易勾起人們美好聯想的事物卻使李煜倍添煩惱,他劈頭怨問蒼天:年年春花開,歲歲秋月圓,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呢?一語讀來,令人不勝好奇。
但隻要我們設身處地去想象詞人的處境,就不難理解了:一個處於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這些美好的事物隻會讓他觸景傷情,勾起對往昔美好生活的無限追思,今昔對比,徒生傷感。
問天天不語,轉而自問,“往事知多少。
”“往事”當指往昔為人君時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為虛幻了。
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來,為什麼人生的春天卻一去不複返呢?“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東風”帶來春的訊息,卻引起詞人“不堪回首”的嗟歎,“亡國之音哀以思”,大抵隻能如此吧。
讓我們來想象:夜闌人靜,明月曉風,幽囚在小樓中的不眠之人,不由憑欄遠望,對著故國家園的方向,多少淒楚之情,湧上心頭,又有誰能忍受這其中的況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無奈、哀痛的感情!東風又入,可見春花秋月沒有了結,還要繼續;而自己仍須苟延殘喘,曆盡苦痛折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國”的倒裝。
“不堪回首”,但畢竟回首了。
回首處“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
想象中,故國的江山、舊日的宮殿都還在吧,隻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懷想時,多少悲恨在其中。
“隻是”二字以歎惋的口氣,傳達出無限悵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結構上是頗具匠心的。
幾度運用兩相對比和隔句呼應,反複強調自然界的輪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暫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一二兩句春花秋月的無休無止和人間事的一去難返對比;三四兩句“又東風”和“故國不堪回首”對比;五六兩句“應猶在”和“改”對比。
“又東風”、“應猶在”又呼應“何時了”;“不堪回首”、“朱顏改”又呼應“往事”。
如此對比和回環,形象逼真地傳達出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
最後,詞人的滿腔幽憤再難控製,彙成了曠世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以水喻愁,可謂“前有古人,後有來者”。
劉禹錫《竹枝詞》“水流無限似儂愁”,秦觀《江城子·西城楊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這些詩句或失之於輕描淡寫,或失之於直露,都沒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來得打動人心,所謂“真傷心人語”也。
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顯得形象可感。
愁思如春水漲溢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不舍晝夜,無盡東流。
形式上,九個字平仄交替,讀來亦如滿江春水起伏連綿,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達出來了。
以這樣聲情並茂的詞句作結,大大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書頁,讀者似也被這無盡的哀思所淹沒了。
全詞抒寫亡國之痛,意境深遠,感情真摯,結...
《虞美人》原文及解釋
李煜《虞美人》賞析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賞析一】 此詞大約作於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
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
那麼,它等於是李煜的絕命詞了。
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淒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禦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並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
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歎,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
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於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並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
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
由於“形象往往大於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範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賞析二】 作為一個“好聲色,不恤政事”的國君,李煜是失敗的;但正是亡國成就了他千古詞壇的“南麵王”(清沈雄《古今詞話》語)地位。
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
《虞美人》就是千古傳誦不衰的著名詩篇。
這首詞刻畫了強烈的故國之思,取得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藝術效果。
“春花秋月”這些最容易勾起人們美好聯想的事物卻使李煜倍添煩惱,他劈頭怨問蒼天:年年春花開,歲歲秋月圓,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呢?一語讀來,令人不勝好奇。
但隻要我們設身處地去想象詞人的處境,就不難理解了:一個處於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這些美好的事物隻會讓他觸景傷情,勾起對往昔美好生活的無限追思,今昔對比,徒生傷感。
問天天不語,轉而自問,“往事知多少。
”“往事”當指往昔為人君時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為虛幻了。
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來,為什麼人生的春天卻一去不複返呢?“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東風”帶來春的訊息,卻引起詞人“不堪回首”的嗟歎,“亡國之音哀以思”,大抵隻能如此吧。
讓我們來想象:夜闌人靜,明月曉風,幽囚在小樓中的不眠之人,不由憑欄遠望,對著故國家園的方向,多少淒楚之情,湧上心頭,又有誰能忍受這其中的況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無奈、哀痛的感情!東風又入,可見春花秋月沒有了結,還要繼續;而自己仍須苟延殘喘,曆盡苦痛折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國”的倒裝。
“不堪回首”,但畢竟回首了。
回首處“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
想象中,故國的江山、舊日的宮殿都還在吧,隻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懷想時,多少悲恨在其中。
“隻是”二字以歎惋的口氣,傳達出無限悵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結構上是頗具匠心的。
幾度運用兩相對比和隔句呼應,反複強調自然界的輪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暫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一二兩句春花秋月的無休無止和人間事的一去難返對比;三四兩句“又東風”和“故國不堪回首”對比;五六兩句“應猶在”和“改”對比。
“又東風”、“應猶在”又呼應“何時了”;“不堪回首”、“朱顏改”又呼應“往事”。
如此對比和回環,形象逼真地傳達出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
最後,詞人的滿腔幽憤再難控製,彙成了曠世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以水喻愁,可謂“前有古人,後有來者”。
劉禹錫《竹枝詞》“水流無限似儂愁”,秦觀《江城子·西城楊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這些詩句或失之於輕描淡寫,或失之於直露,都沒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來得打動人心,所謂“真傷心人語”也。
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顯得形象可感。
愁思如春水漲溢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不舍晝夜,無盡東流。
形式上,九個字平仄交替,讀來亦如滿江春水起伏連綿,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達出來了。
以這樣聲情並茂的詞句作結,大大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書頁,讀者似也被這無盡的哀思所淹沒了。
全詞抒寫亡國之痛,意境深遠,感情真摯,結構精妙,語言清...
關於月的詩句帶賞析
1、《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賞析這首詩不以行人出發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為背景。
它雖然露出一個“愁”字,但立即又將筆觸轉到景物描寫上去了。
可見它在選材和表現上都是很有特色的。
詩的起句“移舟泊煙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這裏有停船宿夜的含意。
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個煙霧朦朧的小洲邊,這一麵是點題,另一麵也就為下文的寫景抒情作了準備。
此詩先寫羈旅夜泊,再敘日暮添愁;然後寫到宇宙廣袤寧靜,明月伴人更親。
一隱一現,虛實相間,兩相映襯,互為補充,構成一個特殊的意境。
詩中雖隻有一個愁字,卻把詩人內心的憂愁寫得淋漓盡致,然野曠江清,秋色曆曆在目。
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五代】李煜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賞析《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後主的絕命詞。
相傳他於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樂,唱新作《虞美人》詞,聲聞於外。
宋太宗聞之大怒,命人賜藥酒,將他毒死。
這首詞通過今昔交錯對比,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的哀怨。
3、《望月懷遠》【唐】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賞析《望月懷遠》是一首月夜懷念遠人的詩,是作者在離鄉時,望月而思念遠方親人而寫的。
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渾闊大,是千古佳句。
它和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鮑照的“明月照積雪”,謝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鴻海上來”等名句一樣,看起來平淡無奇,沒有一個奇特的字眼,沒有一分點染的色彩,脫口而出,卻自然具有一種高華渾融的氣象。
這一句完全是景,點明題中的“望月”。
第二句“天涯共此時”,即由景入情,轉入“懷遠”。
前乎此的有謝莊《月賦》中的“隔千裏兮共明月”,後乎此的有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詞中的“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都是寫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於各人以不同的表現方法,表現在不同的體裁中,謝莊是賦,蘇軾是詞,張九齡是詩,相體裁衣,各極其妙。
這兩句把詩題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攝,卻又毫不費力,仍是張九齡作古詩時渾成自然的風格。
4、《月下獨酌》【唐】李白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賞析原詩共四首,此是第一首。
詩寫詩人在月夜花下獨酌,無人親近的冷落情景。
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由孤獨到不孤獨,再由不孤獨到孤獨的一種複雜感情。
李白仙才曠達,物我之間無所容心。
此詩充分表達了他的胸襟。
詩首四句為第一段,寫花、酒、人、月影。
詩旨表現孤獨,卻舉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飲,影徒隨身,仍歸孤獨。
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從月影上發議論,點出“行樂及春”的題意。
最後六句為第三段,寫詩人執意與月光和身影永結無情之遊,並相約在邈遠的天上仙境重見。
全詩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現了他放浪形骸、狂蕩不羈的性格。
邀月對影,千古絕句,正麵看似乎真能自得其樂,背麵看,卻極度淒涼。
李煜的虞美人全詩及意思?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春花秋月什麼時候才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小樓上昨夜又刮來了春天的東風,在月明中對已亡的本國不忍回首去想念。
精雕細刻的欄杆、玉石砌成的台階應該還在,隻是宮女的年齡已經變老。
問您能有多少愁?正像一江春水向東流。
很喜歡東坡,對他的詞有些理解不到位。
求蘇軾《虞美人》(歸心正似...
虞美人·述懷宋代:蘇軾歸心正似三春草。
試著萊衣小。
橘懷幾日向翁開。
懷祖已瞋文度、不歸來。
禪心已斷人間愛。
隻有平交在。
笑論瓜葛一枰同。
看取靈光新賦、有家風。
譯文馬中玉探母歸心如三月春草之盛,像老萊子著小兒衣以取悅父母一樣孝敬父親;像三國吳人陸績六歲見袁術時,悄悄懷揣三枚橘子,欲歸送母親;又像晉人王坦之不速歸探父懷祖,父親便要瞪眼發怒了。
我心境清靜澄明,已無七情六欲,不像馬中玉那樣執著於人間情愛了。
隻有平昔之交,不論什麼糾葛親友關係都一視同仁。
看一下《靈光》新賦,頗有馬中玉的詩書傳家風範。
注釋⑴虞美人:詞牌名,原唐教坊曲名。
⑵三春草:意謂探望母親的歸心如春草越來越盛。
孟郊《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⑶橘懷:用陸績懷橘故事來比喻馬中玉孝敬父母。
《三國誌》卷五七《吳誌·陸績傳》:“陸績,字公紀,吳郡吳人也。
父康,漢末為廬江太守。
績年六歲,於九江見袁術。
術出橘。
績懷三枚;去,拜辭,鼬。
術謂日:‘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績跪答日:‘欲歸遺母。
’術大奇之。
”⑷懷祖句:化用《晉書·王湛傳》事典,卷七十五:“坦之還家省父,而述愛坦之,雖長大,猶抱置膝上。
”瞋(chēn):瞪眼發怒。
⑸禪心已斷人同愛:意謂自己心境清靜澄明,已無七情六欲,不像馬中玉那樣執著於人間情愛了。
⑹笑論瓜葛一枰同:意謂不論什麼關係都一視同仁。
瓜葛:瓜、葛是兩種蔓生的植物,蔓生糾結,比喻各種親友關係。
⑺靈光新賦:指王延壽作的《靈光殿賦》。
創作背景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三月,當時蘇軾的友人馬中玉辭掉官職回家探望母親,為表達馬中玉的孝心,蘇軾作了這首詞送給他。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李煜的虞美人的賞析(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