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國風.周南.關雎)這是《詩經》中第一首詩的第一章節.開頭兩句是借眼見之景物起興,然後引出詩人要說的事物,如朱熹所說,“興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後麵兩句便是詩人想要說的具體事物。雖然這四句的手法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這裏的“它物”和“所詠之詞”結合的是那樣的完美,那樣的貼切。從雙棲雙飛的雎鳩,到男女之間的愛戀;從耳聞雎鳩歡唱,到目迎姑娘采摘荇菜的倩影;從意境到現實,如行雲流水,過度的自然流暢,不由得便會令人產生出美妙的遐想。
更值得一提的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兩句詩,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雖然有些人並不知道它的來由,但是,當人們對一些美好事物產生追求欲望時,它就像一句口頭禪,時常被人們掛在嘴邊上。類似這種成為現代語中不可或缺的詩句,在《詩經》中還有很多,在以後的文中再和大家共同探討。
詩經共有多少篇 詩經名句賞析
1、《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
2、先秦稱《詩經》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三百篇》。
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才稱為《詩經》並沿用至今。
3、現今流傳本有三百一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詩: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後來為方便,就稱作“詩三百”。
孔門弟子中,子夏對詩的領悟力最強,所以由他傳詩。
到漢初,說詩的有魯人申培公,齊人轅固生和燕人韓嬰,合稱三家詩。
齊詩亡於魏,魯詩亡於西晉,韓詩到唐時還在,而如今世上隻剩外傳10卷。
至於當今世上流傳的詩經,則是毛公(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萇)所傳的毛詩。
關雎的名句及賞析。
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譯文 關關和鳴的雎鳩,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麗賢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撈它。
那美麗賢淑的女子,醒來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卻沒法得到,白天黑夜便總思念她。
長長的思念喲,叫人翻來覆去難睡下。
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麗賢淑的女子,奏起琴瑟來親近她。
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拔它。
那美麗賢淑的女子,敲起鍾鼓來取悅她。
賞析 《國風·周南·關雎》這首短小的詩篇,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著特殊的位置。
它是《詩經》的第一篇,而《詩經》是中國文學最古老的典籍。
雖然從性質上判斷,一些神話故事產生的年代應該還要早些,但作為書麵記載,卻是較遲的事情。
所以差不多可以說,一翻開中國文學的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關雎》。
當初編纂《詩經》的人,在詩篇的排列上是否有某種用意,這已不得而知。
但至少後人的理解,並不認為《關雎》是隨便排列在首位的。
《論語》中多次提到《詩》(即《詩經》),但作出具體評價的作品,卻隻有《關雎》一篇,謂之“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在他看來,《關雎》是表現“中庸”之德的典範。
而漢儒的《毛詩序》又說:“《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
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
”這裏牽涉到中國古代的一種倫理思想:在古人看來,夫婦為人倫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須以夫婦之德為基礎。
《毛詩序》的作者認為,《關雎》在這方麵具有典範意義,所以才被列為“《風》之始”。
它可以用來感化天下,既適用於“鄉人”即普通百姓,也適用於“邦國”即統治階層。
《關雎》的內容其實很單純,是寫一個“君子”對“淑女”的追求,寫他得不到“淑女”時心裏苦惱,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得到了“淑女”就很開心,叫人奏起音樂來慶賀,並以此讓“淑女”快樂。
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詩經》的時代是對貴族的泛稱,而且這位“君子”家備琴瑟鍾鼓之樂,那是要有相當的地位的。
以前常把這詩解釋為“民間情歌”,恐怕不對頭,它所描繪的應該是貴族階層的生活。
另外,說它是情愛詩當然不錯,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愛情詩。
這原來是一首婚禮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讚美新娘、祝頌婚姻美好的。
《詩經·國風》中的很多歌謠,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娛樂功能,又兼有禮儀上的實用性,隻是有些詩原來派什麼用處後人不清楚了,就僅當作普通的歌曲來看待。
把《關雎》當作婚禮上的歌來看,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鍾鼓樂之”,也是喜氣洋洋的,很合適的,當然這首詩本身,還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態出現的。
之所以如此,大抵與在一般婚姻關係中男方是主動的一方有關。
就是在現代,一個姑娘看上個小夥,也總要等他先開口,古人更是如此。
娶個新娘回來,誇她是個美麗又賢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說自己曾經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討新娘的歡喜。
然後在一片琴瑟鍾鼓之樂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滿的婚姻就從這裏開了頭。
即使單從詩的情緒結構來說,從見關雎而思淑女,到結成琴瑟之好,中間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來不易的東西,才特別可貴,特別讓人高興。
這首詩可以被當作表現夫婦之德的典範,主要是由於有這些特點:首先,它所寫的愛情,一開始就有明確的婚姻目的,最終又歸結於婚姻的美滿,不是青年男女之問短暫的邂逅、一時的激情。
這種明確指向婚姻、表示負責任的愛情,更為社會所讚同。
其次,它所寫的男女雙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這是一種與美德相聯係的結合。
“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雙重意義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說體貌之美和德行之善。
這裏“君子”與“淑女”的結合,代表了一種婚姻理想。
再次,是詩歌所寫戀愛行為的節製性。
細讀可以注意到,這詩雖是寫男方對女方的追求,但絲毫沒有涉及雙方的直接接觸。
“淑女”固然沒有什麼動作表現出來,“君子”的相思,也隻是獨自在那裏“輾轉反側”,什麼攀牆折柳之類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愛得很守規矩。
這樣一種戀愛,既有真實的頗為深厚的感情(這對情詩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對於讀者所產生的感動,也不致過於激烈。
以上種種特點,恐怕確實同此詩原來是貴族婚禮上的歌曲有關,那種場合,要求有一種與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稱的有節製的歡樂氣氛。
而孔子從中看到了一種具有廣泛意義的中和之美,借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製、重視道德修養的人生態度,《毛詩序》則把它推許為可以“風天下而正夫婦”的道德教材。
這兩者視角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處。
古之儒者重視夫婦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
在第一層意義上說,家庭是社會組織的基本單元,在古代,這一基本單元的和諧穩定對於整個社會秩序的和諧穩定,意義至為重大。
在第二層意義上,所謂“夫婦之德”,實際兼指有關男女...
詩經 蒹葭賞析
蒹葭 (秦風)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⑵。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⑶。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⑷。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⑸。
蒹葭淒淒,白露未(日希)⑹。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⑺。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⑻。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⑼。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⑽。
所謂伊人,在水之(si)⑾。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⑿。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zhi)⒀。
【 注 釋 】 ⑴這是一首描寫追求意中人而不可得的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見到意中人的深切感情。
秦:指春秋時的秦國,故址在今陝西、甘肅一帶。
⑵蒹葭(jianjia):泛指蘆葦。
蒼蒼:茂盛的樣子。
⑶伊人:這人。
一方:另一邊。
方:旁。
⑷溯(su)洄:沿著彎曲的河道向上遊走。
從:追,尋求的意思。
阻:險阻,道路難走。
⑸遊:指直流的水道。
宛:仿佛,好像。
說好像在水的中央,言近而不至。
⑹淒淒:同"萋萋",茂盛的樣子。
(日希)(xi):幹。
⑺湄(me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邊。
⑻躋(ji):升,高起,指道路越走越高。
⑼坻(chi):水中小洲或高地。
⑽采采:眾多的樣子。
已:止。
⑾(si)水邊。
⑿右:迂回曲折。
⒀(zhi):水中小沙灘,比坻稍大。
簡介編輯本段 《蒹葭》是秦國的民歌,這是一首愛情詩,寫在戀愛中一個癡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實、曲折、動人。
“蒹葭”是荻葦、蘆葦的合稱,皆水邊所生。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描寫了一幅秋葦蒼蒼、白露茫茫、寒霜濃重的清涼景色,暗襯出主人公身當此時此景的心情。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詩集傳》:“伊人,猶彼人也。
”在此處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
眼前本來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麼也沒有,可由於牽腸掛肚的思念,他似乎遙遙望見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邊,於是想去追尋她,以期歡聚。
“遡洄從之,道阻且長”,主人公沿著河岸向上遊走,去尋求意中人的蹤跡,但道路上障礙很多,很難走,且又迂曲遙遠。
“遡遊從之,宛在水中央”那就從水路遊著去尋找她嗎,但不論主人公怎麼遊,總到不了她的身邊,她仿佛就永遠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
這幾句寫的是主人公的幻覺,眼前總是浮動著一個迷離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陸行,還是水遊,總無法接近她,仿佛在繞著圓心轉圈子。
因而他兀自在水邊徘徊往複,神魂不安。
這顯然勾勒的是一幅朦朧的意境,描寫的是一種癡迷的心情,使整個詩篇蒙上了一片迷惘與感傷的情調。
下麵兩章隻換少許字詞,反複詠唱。
“未晞”,未幹。
“湄”水草交接之處,也就是岸邊。
“躋”,升高。
“右”,迂曲。
“坻”和“沚”是指水中的高地和小渚。
層次結構編輯本段 此詩三章重疊,各章均可劃分為四個層次: 首二句以蒹葭起興,展現一幅河上秋色圖:深秋清晨;秋水淼淼,蘆葦蒼蒼,露水盈盈,晶瑩似霜。
這境界,是在清虛寂寥之中略帶淒涼哀婉色彩,因而對詩中所抒寫的執著追求、可望難即的愛情,起到了很好的氣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詩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尋河對岸的“伊人”。
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
“在水一方”是隔絕不通,意味著追求艱難,造成的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
抒情主人公雖望穿秋水、執著追求,但“伊人”卻飄渺阻隔、可望難即,故而詩句中蕩漾著無可奈何的心緒和空虛悵惘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並列的兩個層次,分別是對在水一方、可望難即境界的兩種不同情景的描述。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這是述寫逆流追尋時的困境:艱難險阻無窮,征途漫漫無盡,示意終不可達也。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這是描畫順流追尋時的幻象:行程處處順暢,伊人時時宛在,然而終不可近也。
既逆流,又順流,百般追尋,執著之意可見;不是困境難達,就是幻象難近,終歸不得,悵惘之情愈深。
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體而充分的展現。
全詩三章,每章隻換幾個字,這不僅發揮了重章疊句、反複吟詠、一唱三歎的藝術效果,而且產生了將詩意不斷推進的作用。
從“白露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這是時間的推移,象征著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尋時間之長;從“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從“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這是地點的轉換,象征著伊人的飄渺難尋;從“道阻且長”,到“道阻且躋”,再到“道阻且右”,則是反複渲染追尋過程的艱難,以凸現抒情主人公堅執不已的精神。
重章疊句,層層推進,這是《詩經》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現方法。
內容述評編輯本段 如果把詩中的“伊人”認定為情人、戀人,那麼,這首詩就是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悵心情。
精神是可貴的,感情是真摯的,但結果是渺茫的,處境是可悲的。
然而這首詩最有價值意義、最令人共鳴的東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創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難即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意境。
好詩都能創造意境。
意境是一種格局、一種結構,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備相似格局、類同結構的異質事物的性能。
“在水一方”的結構是:追尋者——河水——伊人。
由於詩中的“伊...
求詩經采薇的賞析
《采薇》是西周時期一位飽嚐服役思歸之苦的戍邊戰士在歸途中所作的詩,詩中敘述了他轉戰邊陲的艱苦生活,表達了他愛國戀家、憂時傷事的感情。
?詩的前三章以倒敘的方式,回憶了征戰的苦況。
為了抵禦?狁的侵擾,他長期遠離家室,戎馬倥傯,多麼渴望邊境早日安定而返故鄉!四、五二章陡轉筆鋒,描寫邊防軍士出征威儀,全篇氣勢為之一振,兵士們的愛國精神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末章寫解甲歸裏。
雖能生還,然昔日的征戍勞苦卻隻換來今日的“載渴載饑”,怎不令人黯然傷神??此詩選自“小雅”,卻有“國風”民歌的特點,頗為講究句式重疊與比興手法的運用。
如前三章的重章疊句中,文字略有變化,以薇的生長過程,襯托離家日久企盼早歸之情,異常生動妥貼。
第四章以常棣盛開象征軍容之壯、軍威之嚴,新警奇特。
末章以從征前與來歸時的景致,寄托不盡的感傷,言淺意深,情景交融,曆來被認為是《詩經》中的妙言佳句。
?
從《詩經》 唐詩 宋詞中 各選一首進行賞析或描述
詩經 男人的等待,搔首踟躕——《邶風·靜女》 唐代詩人韓偓有這樣一句詩:“但覺夜深花有露,不知人靜月當頭。
”寫出女子在閨房裏期許與等待的那份恬靜,任時間一點點流逝,她依舊優雅如此。
相對於女子,男人的等待似乎充滿了焦急——“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
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
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這是《邶風·靜女》中男子的等待。
就在大約兩千多年前的一天,陽光四溢,萬物生長,花朵綻放,鳥雀歌唱。
就在這樣的良辰美景之中,男子徘徊徜徉,他卻沒有心思來觀賞傾聽,眼下四處張望,之前他急急如火來到心上人定下的約會地方,生怕自己遲到。
心愛的姑娘在哪?怎麼看不見? 心怦怦直跳,可內心是盼望著她早點出現,看她美麗的容顏,勝過花朵千萬倍,聽她清脆的聲音,傾訴滿心的愛憐。
可現實讓他著急,他抓耳撓腮,徘徊輾轉,依然不見心上人的麵。
一個靜女,幽雅嫻靜的女子,遲遲不肯出場。
這樣一個美麗的女子給人想象的空間,她應該是心地善良而單純,而且聰明伶俐。
此刻,這個俏皮的姑娘也許是藏在附近,望著束手無策的小夥掩著嘴兒竊竊的笑,想要看看男子的表現到底如何。
女人在大多情況下確實喜歡在約會時候故意遲到或藏起來,讓男方等待,這是一個有趣味的現象,在心理學上也是有淵源的,是戀愛女性的本能在作怪。
她這樣做不是對你懷有惡意,更不是要棄你而去的想法,姍姍來遲,有意躲藏,看到對方的那種焦慮不安、備受痛苦折磨,內心反而會充滿快樂。
你看,對方為自己付出,多麼在乎自己。
而男方約會遲到往往會給女方帶來眾多的困擾,有時候因為這一遲到自己功虧一簣。
元代有一首《寄生草·相思》的曲子就表達了女孩子對遲到的男子的埋怨:“有幾句知心話,本待要訴與他。
對神前剪下青絲發,背爺娘暗約在湖山下,冷清清濕透淩波襪,恰相逢和我意兒差,不剌,你不來時還我香羅帕!” 意思就是說本想告訴你幾句我的真心話,我還對著神像剪下頭發,表明心跡,背著爹娘來湖邊和你約會,誰知道讓我等你等得鞋襪都濕透了,還沒有見人來,快點把我送你的香羅帕還給我吧! 等待是一種煎熬,等待也是一種幸福,因為高潮總在焦急的等待中出現:“自牧歸荑,洵美且異。
”男子的等待沒有白費,在後來得到意外的收獲,女子出場的時候,手中執一枝白茅草,送給了男子,白茅草在陽光的照射下閃著著光澤。
“非汝之美,美人之貽。
”並不是因為白茅草離奇,它隻是一根嫩嫩的草,在物質的世界裏,它隨處可見。
然而在愛人的世界裏,它是珍貴的,因為它是心儀的姑娘親手采摘,送給自己的物品。
物微而意深。
一如後世南朝宋陸凱《贈範曄》的“艱難無所有,聊贈一枝春”,贈送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感情。
更何況現在這白茅草上還帶著姑娘的芳香與體溫。
最珍貴的東西,總是愛人給予的。
這些禮物,盡管極其普通,但卻是甜蜜與溫馨的,經過了愛人的手遞送到你的手裏時,這禮物便不再普通,伴隨著對方的笑容頓時讓自己的世界生彩。
這種饋贈也成為我們表達愛意的最簡單,也是最直白的方法。
世界就是這樣神奇,自我們先祖時期就是如此,內心所喜歡之人的東西,最平常,卻最為熠熠生輝。
現在這根彤管草就有些定情物的意味了,也就意味著男子最終抱得美人歸。
這都是經過“搔首踟躕”等待得到的。
就在這一個春天的上午,一切都透出甜美的意味,女子是美的,男子也是美的;陽光是美的,植物也是美的;白茅草是美的,愛情也是美的。
兩個可愛的人約會成功,天地裏就洋溢著歡喜。
如今,時代變了,表達愛情的方式也變了,光怪陸離的方式中,迷失了多少人的眼睛,而《詩經》中那麼著急等待與饋贈茅草的甜美愛情,永遠是那麼美麗!嫻靜姑娘真嬌豔,送我一支小彤管。
彤管鮮明有光彩,愛她姑娘好容顏…… 宋詞 雨霖鈴.柳永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裏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譯文: 秋後的知了叫得是那樣地淒涼悲切,麵對著和亭,正是傍晚時候,一陣急雨剛住。
在汴京城門外餞行的帳蓬裏喝著酒,沒有好心緒,正在依依不舍的時候,船上人已催著出發。
握著手互相瞧著,滿眼淚花,直到最後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說不出來。
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裏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冷落淒涼的秋天,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隻有楊柳岸邊,淒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
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
就縱然有滿腹的情意,又再同誰去訴說呢?在那種冷落淒清的季節裏,所有的人都會渴望一種相逢。
思念在分手後開始生長,長成佇立岸邊的棵棵楊柳,...
詩經菜薇 最後幾句的賞析怎麼寫?
翻譯 當初離家從軍去, 楊柳依依輕搖曳。
如今返鄉解甲歸, 雪花飄飄飛滿野。
道路長遠慢慢行, 又饑又渴愁腸結。
我的心中真悲傷, 誰知我有多淒切。
《采薇》是西周時期一位飽嚐服役思歸之苦的戍邊戰士在歸途中所作的詩,詩中敘述了他轉戰邊陲的艱苦生活,表達了他愛國戀家、憂時傷事的感情。
? 詩的前三章以倒敘的方式,回憶了征戰的苦況。
為了抵禦?狁的侵擾,他長期遠離家室,戎馬倥傯,多麼渴望邊境早日安定而返故鄉!四、五二章陡轉筆鋒,描寫邊防軍士出征威儀,全篇氣勢為之一振,兵士們的愛國精神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末章寫解甲歸裏。
雖能生還,然昔日的征戍勞苦卻隻換來今日的“載渴載饑”,怎不令人黯然傷神?? 此詩選自“小雅”,卻有“國風”民歌的特點,頗為講究句式重疊與比興手法的運用。
如前三章的重章疊句中,文字略有變化,以薇的生長過程,襯托離家日久企盼早歸之情,異常生動妥貼。
第四章以常棣盛開象征軍容之壯、軍威之嚴,新警奇特。
末章以從征前與來歸時的景致,寄托不盡的感傷,言淺意深,情景交融,曆來被認為是《詩經》中的妙言佳句。
寒冬,陰雨霏霏,雪花紛紛,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鄉途中踽踽獨行。
道路崎嶇,又饑又渴;但邊關漸遠,鄉關漸近。
此刻,他遙望家鄉,撫今追昔,不禁思緒紛繁,百感交集。
艱苦的軍旅生活,激烈的戰鬥場麵,無數次的登高望歸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現。
《采薇》,就是三千年前這樣的一位久戍之卒,在歸途中的追憶唱歎之作。
其類歸《小雅》,卻頗似《國風》。
全詩六章,可分三層。
既是歸途中的追憶,故用倒敘手法寫起。
前三章為一層,追憶思歸之情,敘述難歸原因。
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疊詞申意並循序漸進的方式,抒發思家盼歸之情;而隨著時間的一推再推,這種心情越發急切難忍。
首句以采薇起興,但興中兼賦。
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饑。
所以這隨手拈來的起興之句,是口頭語眼前景,反映了戍邊士卒的生活苦況。
邊關士卒的“采薇”,與家鄉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
戍役不僅艱苦,而且漫長。
“薇亦作止”、“柔止”、“剛止”,循序漸進,形象地刻畫了薇菜從破土發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莖葉老硬的生長過程,它同“歲亦莫止”和“歲亦陽止”一起,喻示了時間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長。
歲初而暮,物換星移,“曰歸曰歸”,卻久戍不歸;這對時時有生命之虞的戍卒來說,怎能不“憂心烈烈”。
那麼,為什麼戍役難歸呢?後四句作了層層說明:遠離家園,是因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為戰事頻頻;無暇休整,是因為王差無窮。
其根本原因,則是“玁狁之故”。
《漢書·匈奴傳》說:“(周)懿王時,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國。
中國被其苦,詩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獫狁之故’雲雲。
”這可視為《采薇》之作的時代背景。
對於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責。
這樣,一方麵是懷鄉情結,另一方麵是戰鬥意識。
前三章的前後兩層,同時交織著戀家思親的個人情和為國赴難的責任感,這是兩種互相矛盾又同樣真實的思想感情。
其實,這也構成了全詩的情感基調,隻是思歸的個人情和戰鬥的責任感,在不同的章節有不同的表現。
四、五章追述行軍作戰的緊張生活。
寫出了軍容之壯,戒備之嚴,全篇氣勢為之一振。
其情調,也由憂傷的思歸之情轉而為激昂的戰鬥之情。
這兩章同樣四句一意,可分四層讀。
四章前四句,詩人自問自答,以“維常之華”,興起“君子之車”,流露出軍人特有的自豪之情。
接著圍繞戰車描寫了兩個戰鬥場麵:“戎車既駕,四牡業業。
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這概括地描寫了威武的軍容、高昂的士氣和頻繁的戰鬥;“駕彼四牡,四牡騤騤。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這又進而具體描寫了在戰車的掩護和將帥的指揮下,士卒們緊隨戰車衝鋒陷陣的場麵。
最後,由戰鬥場麵又寫到將士的裝備:“四牡翼翼,象弭魚服。
”戰馬強壯而訓練有素,武器精良而戰無不勝。
將士們天天嚴陣以待,隻因為玁狁實在猖狂,“豈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當時邊關的形勢,又再次說明了久戍難歸的原因。
《毛序》根據這兩章對軍旅生活的描寫,認為《采薇》是“遣戍役”、勸將士之詩。
這與詩意不符。
從全詩表現的矛盾情感看,這位戍卒既戀家也識大局,似乎不乏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
因此,在漫長的歸途上追憶起昨日出生人死的戰鬥生活,是極自然的。
籠罩全篇的情感主調是悲傷的家園之思。
或許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驚醒了戍卒,他從追憶中回到現實,隨之陷入更深的悲傷之中。
追昔撫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傷悲”呢?“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這是寫景記時,更是抒情傷懷。
個體生命在時間中存在,而在“今”與“昔”、“來”與“往”、“雨雪霏霏”與“楊柳依依”的情境變化中,戍卒深切體驗到了生活的虛耗、生命的流逝及戰爭對生活價值的否定。
絕世文情,千古常新。
今人讀此四句仍不禁棖觸於懷,黯然神傷,也主要是體會到了詩境深層的生命流逝感。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加之歸路漫漫,道途險阻,行囊匱乏,又饑又渴,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
詩經 禮記 老子中的經典語句
[原文] 寵辱若驚①,貴大患若身②。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③,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⑤。
[譯文] 受到寵愛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把榮辱這樣的大患看得與自身生命一樣珍貴。
什麼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慌失措?得寵是卑下的,得到寵愛感到格外驚喜,失去寵愛則令人驚慌不安。
這就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恐。
什麼叫做重視大患像重視自身生命一樣?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我有身體;如果我沒有身體,我還會有什麼禍患呢?所以,珍貴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愛惜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注釋] ①寵辱:榮寵和侮辱。
②貴大患若身:貴,珍貴、重視。
重視大患就像珍貴自己的身體一樣。
③寵為下:受到寵愛是光榮的、下等的。
④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意為如果我沒有身體,有什麼大患可言呢? ⑤此句意為以貴身的態度去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給他;以愛身的態度去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給他。
[引語] 這一章講的是人的尊嚴問題。
老子強調"貴身"的思想,論述了寵辱對人身的危害。
老子認為,一個理想的治者,首要在於"貴身",不胡作妄為。
隻有珍重自身生命的人,才能珍重天下人的生命,也就可使人們放心地把天下的重責委任於他,讓他擔當治理天下的任務。
在上一章裏,老子說到"為腹不為目"的"聖人",能夠"不以寵辱榮患損易其身",才可以擔負天下重任。
此章接著說"寵辱若驚"。
在他看來,得寵者以得寵為殊榮,為了不致失去殊榮,便在賜寵者麵前誠惶誠恐,曲意逢迎。
他認為,"寵"和"辱"對於人的尊嚴之挫傷,並沒有兩樣,受辱固然損傷了自尊,受寵何嚐不損害人自身的人格尊嚴呢?得寵者總覺得受寵是一份意外的殊榮,便擔心失去,因而人格尊嚴無形地受到損害。
如果一個人未經受任何辱與寵,那麼他在任何人麵前都可以傲然而立,保持自己完整、獨立的人格。
[評析] 本章所講關於"貴身"和人的尊嚴問題,大意是說"聖人"不以寵辱榮患等身外之事易其身,這是接著上一章"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的而言的。
凡能夠真正做到"為腹不為目",不為外界榮辱亂心分神者,才有能力擔負治理天下的重責。
對於本章主旨,王夫之作過如下精辟的發揮。
他說:"眾人納天下於身,至人外其身於天下。
夫不見納天下者,有必至之憂患乎?寵至若驚,辱來若驚,則是納天下者,納驚以自滑也。
大患在天下,納而貴之與身等。
夫身且為患,而貴患以為重累之身,是納患以自梏也。
惟無身者,以耳任耳,不為天下聽;以目任目,不為天下視;吾之耳目靜,而天下之視聽不熒,驚患去已,而消於天下,是以百姓履籍而不匹傾。
"(王夫之:《老子衍》) 一般人對於身體的寵辱榮患十分看重,甚至於許多人重視身外的寵辱遠遠超過自身的生命。
人生在世,難免要與功名利祿、榮辱得失打交道。
許多人是以榮龐和功利名祿為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是為享榮華富貴、福佑子孫。
總之,人活著就是為了壽、名、位、貨等身邊之物。
對於功名利祿,可說是人人都需要。
但是,把它擺在什麼位置上,人與人的態度就不同了。
如果你把它擺在比生命還要寶貴的位置之上,那就大錯特錯了。
老子從"貴身"的角度出發,認為生命遠過貴於名利榮寵,要清靜寡欲,一切聲色貨利之事,皆無所動於中,然後可以受天下之重寄,而為萬民所托命。
這種態度基本上是正確的。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
強行者有誌。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壽。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
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衝,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辯若訥。
靜勝躁,寒勝熱。
清靜為天下正。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
天下之牝。
牝常以靜勝牡。
以靜為下。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
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
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善為士者不武。
善戰者不怒。
善勝敵者不與。
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
是謂用人之力。
是謂配天之極。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強大處...
求優美句子摘抄和賞析!
就是把美好的句子記錄下來,借鑒使用。
優美的句子摘抄有:1、先相信你自己,然後別人才會相信你。
——屠格涅夫2、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3、人生的價值,並不是用時間,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爾斯泰4、高岸為穀,深穀為陵。
——《詩經·小雅》5、人們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標——財產、虛榮、奢侈的生活——我總覺得都是可鄙的。
——愛因斯坦6、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晏子7、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麼,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麼。
——愛因斯坦8、我以為挫折、磨難是鍛煉意誌、增強能力的好機會。
——鄒韜奮9、你明白,人的一生,既不是人們想象的那麼好,也不是那麼壞。
——莫泊桑
鑒賞《詩經·邶風·柏舟》
賞析《詩經·國風·邶風·柏舟》有關詩經的評論文章和專著,不消說,肯定早已是汗牛充棟了。
但周汝昌說:“不要怕別人做過了,我們就沒有事情做。
”更何況,詩經還有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
有道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人不輕狂枉少年,正因為如此,我才有膽量來談談《詩經·國風·邶風·柏舟》。
研究詩經,離不開煩瑣的訓詁考證,但我不具備這樣的水平和能力。
我僅僅是以一個現代人的身份,從已有的文本出發,不拘泥於具體的故事情節和曆史背景,對《柏舟》作出自己的理解。
我認為,隻有這樣,詩經才能突破訓詁索隱帶來的條條框框,外延它的表達範圍,從而在新時代獲得具有現代意義的新生命。
柏舟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隱憂。
微我無酒,以敖以遊。
我心匪鑒,不可以茹。
亦有兄弟,不可以據。
薄言往訴,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威儀棣棣,不可選也。
憂心悄悄,慍於群小。
覯閔既多,受侮不少。
靜言思之,寤辟有摽。
日居月諸,胡迭而微?心之憂矣,如匪浣衣。
靜言思之,不能奮飛。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詩經·國風·邶風·二子乘舟》有“二子乘舟,泛泛其景。
”古人乘船用“泛”字,給人一種舒緩貌,很能引起不盡的遐思。
我讀到此句的時候,眼前不由自主地浮現出這樣的畫麵:一對情竇初開的青年男女,泛著小舟,在夕陽下,於荷花深處,談情說愛,海誓山盟。
但如果結合全詩,我們發現,此處隻是一個人在“泛”舟。
此時,“泛”字的舒緩貌所流露出的不再是情意綿綿,而變成了精神恍惚。
我仿佛看到,徐徐前行著的小舟上正坐著一位心不在焉的詩人。
我很自然地想到了李清照的“隻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 詩人是在發愁嗎?如果是的,詩人又為何發愁呢?我又想到了《越女歌》:“今夕何夕兮,藆洲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誓詬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同樣是乘舟,《柏舟》表達的是不是同樣的情思主題呢?我借助於其他作品來揣摩這兩句的含義,其實主要是受了中國傳統的象征體係的影響。
這種象征體係在很大程度上是從詩經開始建立起來的,今天我們重讀詩經,正可以把這種象征體係反過來運用,由後人的作品來體味最原始的詩經的象征係統。
以上對詩人形象的種種猜測,僅僅是由“泛彼柏舟,亦泛其流”一句發散開去,我正是帶著這些疑問迫不及待地讀下去的。
“耿耿不寐,如有隱憂。
”此句交代了詩人確有“隱憂”,證實了我剛才的猜測。
“耿耿”二字的含義正可以由“耿耿於懷”來類推,“耿耿於懷”這個成語是不是由此而來呢?這個我們不妨存疑,也並不影響我們的閱讀和理解。
“微我無酒,以敖以遊。
”詩人說他(她)不是不能攜酒以遊。
先秦時代,生產力低下,隻有貴族才有可能喝酒,此句暗中交代了詩人的身份。
攜酒以遊,這似乎是男人的事,但我們並不能由此就認定詩人是男子。
這是因為貴族女子未必不會飲酒,後世女詞人李清照不就是貴族女性飲酒的代表嗎?所以詩人的性別問題還要存疑,還需要繼續讀下去。
“我心匪鑒,不可以茹。
”這句話是說:鏡子可以不分美醜善惡將一切東西的影象都照進去,我的心則不能像鏡子那樣不分美醜善惡都加以容納。
這樣的比喻令人耳目一新。
我們一般地將鏡子比喻成美好的事物,比如說“心如明鏡”“以銅為鑒”等等。
我們正可以從這樣的比喻中受到啟發,有意識地運用這樣的比喻,進一步擴大鏡子在現代漢語中的象征意向。
在內容上,此句表達了作者明辨是非的性格特點。
“亦有兄弟,不可以據。
薄言往訴,逢彼之怒。
”這兩句話讓我想到了《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
劉蘭芝“逼迫兼兄弟”,詩人的形象是不是和劉蘭芝類似呢?通觀《柏舟》的前兩節,似乎說得通,詩人由此也很可能是一位女性。
但我們不能由此就敲定詩人和劉蘭芝是同樣的遭遇。
凡此種種猜測,我們隻有繼續往下讀,以求答案。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這兩句比喻確實精彩,但不能給我以新鮮感,原因是《孔雀東南飛》中有如出一轍的句子:“盤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蒲葦一時韌,便作旦夕間。
”但毫無疑問,《孔雀東南飛》明顯化用了《柏舟》中的這兩句。
讀古文的時候,我們總有類似的發現,就是一個詩人的詩句其實是化用了前人的詩句,有時候這個前人還是化用了比他更早的人的詩句。
這也是學習古代文學,對作品追根溯源的樂趣之一,特別是讀詩經,這樣的發現並不新鮮。
這兩句話用比喻的形式,進一步申明了詩人的抗爭。
“威儀棣棣,不可選也。
”此句明確表示了詩人的威武不能屈。
“威儀棣棣”這樣的形容似乎隻適合男性,這讓我對之前的認為詩人是女子的猜測產生了懷疑。
但我也不能肯定“威儀棣棣”就不能形容女子,也許古代描述男女的詞語與現代的詞語不盡相同。
這其中就存在一些訓詁的學問了。
“憂心悄悄,慍於群小”這裏的“群小”是誰呢?是“兄弟”?我們不得而知。
“覯閔既多,受侮不少。
”詩人的命運似乎和劉蘭芝差不多。
“靜言思之,寤辟有摽。
”《詩經·國風·...
求八上語文前五首古詩賞析。
《長歌行》賞析 作品簡介: “樂府”原是古代掌管音樂的官署。
漢武帝時的樂府規模較大,其職能是掌管宮廷所用音樂,兼采民間歌謠和樂曲。
魏晉以後,將漢代樂府機關所搜集演唱的詩歌,統稱為樂府詩。
漢樂府創作的基本原則是“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漢書?藝文誌》)。
它繼承《詩經》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廣闊而深刻地反映了漢代的社會現實。
漢樂府在藝術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現在它的敘事性方麵,其次,是它善於選取典型細節,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性格。
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雜言,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漢樂府已產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詩。
流傳下來的漢代樂府詩,絕大多數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編著的《樂府詩集》中。
今譯: 園中的葵菜嗬鬱鬱蔥蔥,晶瑩的朝露陽光下飛升。
春天把希望灑滿了大地,萬物都呈現出一派繁榮。
常恐肅殺的秋天來到,樹葉兒黃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騰著東流到大海,何時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時努力,到老來隻能是悔恨一生。
賞析:這首詩從“園中葵”說起,再用水流到海不複回打比方,說明光陰如流水,一去不再回。
最後勸導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發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後悔。
這首詩借物言理,首先以園中的葵菜作比喻。
“青青”喻其生長茂盛。
其實在整個春天的陽光雨露之下,萬物都在爭相努力地生長。
何以如此?因為它們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來,深知秋風凋零百草的道理。
大自然的生命節奏如此,人生又何嚐不是這樣?一個人如果不趁著大好時光而努力奮鬥,讓青春白白地浪費,等到年老時後悔也來不及了。
這首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出言警策,催人奮起。
簡評:這是漢代樂府古詩中的一首名作。
詩中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來說明應該好好珍惜時光,及早努力。
詩的前四句,向我們描繪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園子裏綠油油的葵菜上還帶著露水,朝陽升起之後,曬幹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陽光中。
世上的萬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煥發出無比的光彩。
可是,秋天一到,它們都要失去鮮豔的光澤,變得枯黃衰落了。
萬物都有盛衰的變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過程。
時間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樣,一直向東流入大海,一去不複返了。
我們在年少力強的時候如果不珍惜時光,好好努力的話,到老的時候就隻能白白地悲傷了! 《野望》賞析 譯文: 在黃昏的時候,我佇立在東皋村頭悵望,彷徨徘徊心中沒有主張。
每一棵樹都凋謝枯黃,每一座山峰都塗上落日的餘暉。
放牛的兒童騎著小牛回家,獵人騎著駿馬帶回獵物。
我看到這些人又並不相識,心情鬱悶於是長聲歌唱《詩經》中“采薇采薇”的詩句。
賞析: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幾分彷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邊地。
東皋,指他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
他歸隱後常遊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下麵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餘暉中越發顯得蕭瑟。
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麵活動了起來。
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然而,王績還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後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隻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熟讀唐詩的人,也許並不覺得這首詩有什麼特別的好處。
可是,如果沿著詩歌史的順序,從南朝的宋、齊、梁、陳一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野望》,便會為它的樸素而叫好。
南朝詩風大多華靡豔麗,好像渾身裹著綢緞的珠光寶氣的貴婦。
從貴婦堆裏走出來,忽然遇見一位荊釵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就會產生特別的魅力。
王績的《野望》便有這樣一種樸素的好處。
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
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當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醞釀著了。
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手裏律詩遂定型化,成為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
而早於沈、宋六十餘年的王績,已經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說明他是一個勇於嚐試新形式的人。
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情——景——情這一反複,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
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
作者介紹: 王績:590(一說585)-644,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隋末舉孝悌廉潔科,授秘書省正字,出為六合丞。
簡傲嗜酒,屢被勘劾。
時天下已亂。
遂托病還鄉。
其後浪跡中原、吳、越間。
唐初,曾待詔門下省、任大樂丞。
後棄官歸田,躬耕東阜。
其詩多寫田園山水,淳樸自然,無齊梁藻飾雕琢之習,對唐詩的健康發展有一定影響。
有《王無功集》五卷。
《全唐詩》存詩一卷。
《早寒江上有懷》賞析 [譯文]: 樹葉飄落大雁飛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