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自”在不同情況下表達的意思不同,具體如下:
1、卻,可是。
例句: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唐▪蘇軾《江城子·記夢》
白話譯文:你我夫妻訣別已經整整十年,強忍不去思念可終究難相望。
2、親自。
例句:早自來謝項王。——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白話譯文:早上我親自來感謝項王。
3、仍舊,依然。
例句: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唐· 王勃《滕王閣》
白話譯文:修建這滕王閣的帝子今在何處?隻有那欄杆外的長江空自東流。
4、自然,當然。
例句:重罰不用而民自治。——戰國▪韓非《韓非子·五蠹》
白話譯文:不用很重的刑罰人民自然會太平。
5、本是;本來。
例句: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北宋▪郭茂倩《樂府詩集》
白話譯文:他的家中有歌才德的女兒,本來的名字及叫秦羅敷。
6、別自、另外。
例句:一板已自布字。——宋· 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白話譯文:這一板已經另外的布置字的位置。
7、用。
例句: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內不自以誣,外不自以欺。——戰國▪荀子《荀子·儒效》
白話譯文: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對內不用來欺騙自己,對外不用來欺騙別人。
8、是。
例句:女子無計可奈,見王先生也自一表非俗,隻得從了他。——明朝▪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
白話譯文:女子無計可用,但是見到王先生外表並不是俗人,隻能先跟了他。
古文中含信的句子,並說明出處。
信 xìn (1) ㄒㄧㄣˋ (2) 誠實,不欺騙:~用。
~守。
~物。
~貨。
~誓旦旦。
(3) 不懷疑,認為可靠:~任。
~托。
~心。
~念。
(4) 崇奉:~仰。
~徒。
(5) 消息:~息。
杳無音~。
(6) 函件:~件。
~箋。
~鴿。
~訪。
(7) 隨便,放任:~手(隨手)。
~步(隨意走動,散步)。
~筆。
~意。
(8) 同“芯2”。
(9) 姓。
(10) 鄭碼:NSVV,U:4FE1,GBK:D0C5 (11) 筆畫數:9,部首:亻,筆順編號:324111251 信 shēn (1) ㄕㄣˉ (2) 古同“伸”,舒展開。
(3) 古同“伸”,表白。
(4) 鄭碼:NSVV,U:4FE1,GBK:D0C5 (5) 筆畫數:9,部首:亻,筆順編號:324111251 信 xìn 〔形〕 (1) (會意。
從人,從言。
人的言論應當是誠實的。
本義:真心誠意) (2) 同本義 信,誠也。
——《說文》有諸已之謂信。
——《孟子》 信,言合於意也。
——《墨子經》 信者,誠也。
專一不移也。
——《白虎通·情性》 定身以行事謂之信。
——《國語·晉語》期果言當謂之信。
——《賈子道術》 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謂之信。
——《禮記·經解》 信誓旦旦。
——《詩·衛風·氓》反賊無信!吾不幸誤中汝奸計也!——《三國演義》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左傳·莊公十年》 信而見疑。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則是無信。
——《世說新語·方正》 (3) 又如:信行(信用;守諾言);信人(講守信用的人) (4) 真實,不虛偽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謂為信然。
——《三國誌·諸葛亮傳》 其事信。
——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5) 又如:信官(誠實不欺的官員);信賞(懸賞);信賞錢(懸賞金);信人(誠實的人) 信 xìn 〔動〕 (1) 相信;信任不我信兮。
——《詩·邶風·擊鼓》 且單於信女,使昫人死生。
——《史記·蘇武傳》 不自信。
——《戰國策·齊策》 親之信之。
——諸葛亮《出師表》猶信。
——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笑而不信。
——宋·蘇軾《石鍾山記》 (2) 又如:信不及(不能相信;不敢相信);不信邪;信得過;信愛(信任喜愛);信納(相信采納);信不信由你;聽其言而信其行 (3) 守信用 [keep one's word;keep one's credit] 已諾不信則兵弱。
——《荀子·富國》 小信未孚。
——《左傳·莊公十年》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賈誼《過秦論》 信義著於四海。
——晉·陳壽《三國誌·諸葛亮傳》 信義安所見。
——《漢書·李廣蘇建傳》虜帥失信。
——宋·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4) 住宿兩夜 有客宿宿,有客信信。
——《詩·周頌·有客》子庚門於純門,信於城下而還。
——《左傳·襄公十八年》 (5) 證實;應驗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老子》 (6) 知曉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歲乎?——《聊齋誌異》 早信此生終不遇,當年悔草《長楊賦》。
——陸遊《蝶戀花》 (7) 又如:信道(知道;料道) 信 xìn 〔名〕 (1) 信約;盟約 以繼好結信。
——《左傳·襄公元年》 (2) 符契;憑證 行而無信。
——《戰國策·燕策》 (3) 又如:信籠(內盛物品後封口加蓋印信的箱籠);刻木為信 (4) 持有信物的外交使臣或傳送函件或口頭消息的人 宜急追信改書。
——《資治通鑒》越絕糧,使素忠為信,告糶於吳。
——《越絕書》 司空鄭衝馳遣信就阮籍求文。
——《世說新語·文學》 (5) 又如:信使(使者) (6) 通“訊”。
音訊 不見眼中人,天長音信斷。
——李白《大堤曲》 (7) 又如:信耗(信息;消息);信炮(按約定信號所放之炮);信音(音信;消息);通風報信;凶信;信鴿;信鴻;信鳥;信問(信息) (8) 書信,信件(晚起義。
先秦兩漢的書信又用“書”字表示) 函使報信。
——清·袁枚《祭妹文》 (9) 又如:信局(投遞信件的機構);私信;掛號信;平信;死信;匿名信;信箱;信筒;信簡(書信) (10) 姓 信 xìn 〔副〕 (1) 放任;隨便 要不拿出綱紀來,信著他胡行亂做,就不成個人家。
——《醒世姻緣傳》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白居易《琵琶行》 (2) 又如:信口胡沁(信口胡唚。
不顧事實,隨便亂說);信著(任著;任憑);信手拈來;信步 (3) 果真,的確若妻信病,賜小豆四十斛,寬假限日。
——《史記·華佗傳》 煙濤微茫信難求。
——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信知生難惡。
——唐·杜甫《兵車行》信造化之尤物。
——宋·陸遊《過小孤山大孤山》 ★信(xìn) 一種精神境界,心理狀態,無聊,抽風... 可作動詞v,名詞n,形容詞adj 等··· 詮釋: 1.很沒意思,很鬱悶的時候可說:“信死我了~~好信呐~~” 2.很無聊的找別人事兒,沒有任何理由彈別人頭一下,可稱為“犯信”。
3.某人花很長時間,獨自用白色的筆,把紅色的字塗成白色後,再用紅色的筆把白字塗回來。
此人在“犯信”。
4.上課時,因為不想自己扔廢紙,就丟給同桌,這樣互相扔,扔了一節課,兩個人在“犯信”。
5.兩個人,沒有任何理由的,想吵架(都知道是吵著玩的,笑著吵,吵得很有意思),兩個人在“犯信”。
本詞詞義來源: 河南 新鄉 信(姓氏) 信姓起源 姬姓:始於周朝始祖周文王姬昌. 畢姓: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受封於畢國(今陝西省鹹陽市東北),稱畢公高,周...
高考作文中比較常用的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語句段落
這個東西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你想用的好,恐怕必須要熟悉一遍,你去買一本《語文知識手冊》,上麵的內容對付高考就很實用。
最好將自己遇到的、喜歡的自己整理一下,沒事多看看,多悟,對提高文學修養也很有好處,關鍵能產生興趣,老走簡便路,會厭倦的。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白居易《長恨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銷得人憔悴(歐陽修《蝶戀花》)唱盡新詞歡不見,紅霞映樹鷓鴣鳴(劉禹錫《踏歌行》天涯地角有窮時,隻有相思無盡處。
木蘭花 晏 殊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
木蘭花 晏 殊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隻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李之儀《卜算子》)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柳 永《雨霖鈴》)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樂府古辭《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無名氏《迢迢牽牛星》)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無名氏《西北有高樓》)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樂府古辭《西湖曲》)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清商曲詞《子夜歌》)儂作北辰星,千年無轉移(吳聲歌曲《子夜歌》)萬曲不關心,一曲動情夕(鮑照《代堂上歌行》)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盧照鄰《長安古意》)紅燭自憐無好計,夜寒空替人垂淚。
(晏幾道《蝶戀花》)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李之儀《卜算子》)相思休問定何如?情知春去後,管得落花無。
(晁衝之《臨江仙》)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者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聲聲慢》)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晏幾道《臨江仙》)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劉禹錫《竹枝》)
怎麼用一句古代的語句形容短暫的分別 語句文言文都可以
《師說》古文譯文古人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
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人。
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他對於疑惑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決。
出生比我早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比我早,我跟從他向他學習;比我出生遲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而且把他當作老師,我學習的是道理,哪裏計較他生年比我早還是晚呢?因此,不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學道的道理沒人傳布已經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呐!古代的聖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了,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跟聖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為羞恥。
所以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於這個原因而引起的呢?眾人喜愛他們的孩子,選擇老師教育孩子;對於他們自己(來說)呢,卻以從師學習為恥,這真是糊塗啊!那孩子的老師,教孩子讀書來熟悉書中的句子,並不是我所說的給人傳授道理,給人解釋疑惑的老師。
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決,有的人向老師學習,有的人卻不向老師求教,小的方麵學習,大的方麵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有什麼明智的呢。
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
士大夫這類人中,如有人稱人家為老師,稱自己為學生,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
問那些嘲笑者,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個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怎麼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感到羞愧,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於諂媚。
"啊!從師學習的道理不能恢複,由此就可以知道了。
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與他們並列的,現在士大夫們的智慧反而趕不上他們。
這不是很奇怪的事麼!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
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當然)趕不上孔子。
孔子說:"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
"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強,聽聞道理有先有後,學問和技藝上各有所長,隻是這樣罷了。
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不受世俗的限製,向我學習。
我讚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特別寫了這篇《師說》來贈給他。
1,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靛青是從藍草裏提取的,卻比藍草的顏色更深;(狀語後置句)2,蚓無爪牙之力,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這是由於它用心專一啊。
(定語後置句)3,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人 (判斷句)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因此,不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判斷句)5,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文句不會斷句,疑惑不會解決(賓語前置)6,不拘於時 不受世俗的限製 (被動句)
必修三文言文運用舉例論證的句子
一.記敘文閱讀規則 1.景物描寫的作用: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動情節發展,表現人物的品質,襯托中心意思 2.運用描寫方法的作用:表現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題 3.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的作用:運用了……的修辭,生動形象地寫出了…… 4.運用排比的作用:增強語言啟示,生動形象地寫出了…… 5.反問句的作用:加強語氣,引起下文,承上啟下 6.設問句的作用: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啟下 7.題目的作用:概括內容;揭示主題;提示線索 8.記敘文第一段的作用: 1.環境描寫:點明故事發生的地點,環境,引出下文,為下文情節發展作鋪墊 2.其他:開篇點題,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調;總領全文或引起下文,為下文情節發展作鋪墊 9.中間句段的作用:承上啟下的過度作用 10.結尾議論性句子的作用:總結全文,照應開頭,點明中心,深化主題 11.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12.寫作人稱的好處:第一人稱,真實可信;第二人稱,親切自然;第三人稱,可以多角度描寫,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製 13.記敘線索的形式:實物;人物;思想感情變化;時間;地點變換;中心事件 14.找線索的方法:標題;反複出現的某個詞語或某個事物;抒情議論句 15.賞析句段從三方麵考慮:內容(寫了什麼,選材有什麼獨特之處);形式(寫作方法,語言特色,修辭);感情(文章的社會價值,意義,作用等) 初中語文基礎知識點歸納 第一部分 二種常見敘事線索:物線、情線。
二種語言類型:口語、書麵語。
二種論證方式:立論、駁論。
二種說明語言:平實、生動。
二種說明文類型:事理說明文、 事物說明文。
二種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氣氛。
社會環境描寫--交代時代背景。
二種論據形式:事實論據、 道理論據。
第二部分 三種人稱: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
三種感情色彩:褒義、 貶義、 中性。
小說三要素:人物(根據能否表現小說主題思想確定主要人物)情節(開端 /發展 /高潮 /結局 ) 環境(自然環境/ 社會環境。
) 人物:主要掌握通過適當的描寫方法、角度刻畫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閱讀技巧。
情節: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內容及理解、分析小說情節的方法、技巧。
開端:交代背景,鋪墊下文。
例:《孔乙己》開端部分敘寫鹹亨酒店的格局和兩種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幫、長衫主顧)來往的情景,交代了當時貧富懸殊、階級對立的社會背景,為下文孔乙己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場作下鋪墊。
發展:刻畫人物,反映性格。
例:《孔乙己》發展部分敘寫孔乙己第一次到鹹亨酒店喝酒遭人恥笑的情景,通過刻畫孔乙己的肖像、神態、動作、語言等,揭示其貧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要麵子、好逸惡勞的思想性格。
高潮:表現衝突,揭示主題。
例:《孔乙己》高潮部分敘寫孔乙己最後一次到鹹亨酒店喝酒遭人恥笑的情景,通過側麵反映丁舉人的橫行霸道、心橫手辣和正麵描寫孔乙己的身殘氣微,表現其悲慘遭遇,從而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科舉製度的罪惡。
結局:深化主題,留下思考。
例:《孔乙己》結局部分以“大約”、“確實”這樣一組意味深長的詞句,不僅為孔乙己的悲慘命運增添了悲劇意味,還給讀者留下了無窮的思考。
環境:主要理解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作用。
自然環境:描寫自然景觀,渲染氣氛、襯托情感、預示人物命運、揭示社會本質、推動情節發展。
例1:《孔乙己》高潮部分通過描寫秋天悲涼的景象,渲染了淒涼的氣氛,預示著孔乙己即將亡的悲慘結局。
例2:《我的叔叔於勒》高潮和結局部分通過描寫兩處對比鮮明海上景象,分別襯托出人物歡快和失落、沮喪的心情。
例3:《在烈日和暴雨下》全文極力描寫烈日、狂風暴雨,不僅步步亦趨地推動著情節發展,還表現了拉車人牛馬不如的悲慘命運,更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炎涼。
社會環境:描寫社會狀況,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會本質,鋪墊下文內容。
例:《孔乙己》開端部分通過描寫鹹亨酒店的格局和來往酒客的情形,交代了當時階級對立、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為下文孔乙己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場作下了鋪墊。
議論文三要素:論點、 論據、 論證。
議論文結構三部分:提出問題(引論)、 分析問題(本論)、 解決問題(結論)。
三種說明順序:時間順序、 空間順序、 邏輯順序。
語言運用三原則:簡明、 連貫、 得體。
四種論證方法:舉例論證、 道理論證、 比喻論證、 對比論證。
記敘的四種順序:順敘、 倒敘、 插敘、 補敘。
引號的四種用法:①表引用 ②表諷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稱謂 ④表強調或著重指出第三部分 四種文學體裁:小說、 詩歌、 戲劇、 散文。
句子的四種用途:陳述句、 疑問句、 祈使句、 感歎句。
小說情節四部分:開端、 發展、 高潮、 結局。
第四部分 五種論證方法:舉例論證、 道理論證、 比喻論證、 對比論證、引用論證。
五種表達方式:記敘、 描寫、 說明、 抒情、 議論。
引號的五種用法:①表引用 ②表諷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稱謂 ④表強調或著重指出⑤特殊含義 破折號的五種用法:①表注釋 ②表插說 ③表聲音中斷、延續 ④表話題轉換 ⑤表意思遞進 第五部分 六種邏輯順序:①一般←→...
古文中的句式結構(完整的)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於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和倒裝句等。
下邊我們舉例加以說明:一、判斷句:(一)采用“……者,……也”的方式1.“……者,……也” 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句中判斷詞“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結構表示出來的,這是文言文判斷句的典型結構。
當然,這個結構不是固定不變的,具體言語中,其結構變化十分靈活。
比如:2.“……者,……” 柳敬亭者,揚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3.“……,……也”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項脊軒誌》)4.“……,……” 劉備,天下梟雄。
(《赤壁之戰》)5.“……,……者也” 蓮,花之君子者也。
(《愛蓮說》) (二)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斷詞“是”或“為”來構造判斷句的現象,比如: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桃花源記》) ②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句中“是”“為”,和現代漢語判斷詞“是”同義。
但是,這種用法不大常見。
文言文往往用別的詞或結構方式來表示判斷。
(三)用“即、乃、則、誠、皆、必、亦”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
①梁父即楚將項燕。
②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③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④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⑤夫六國與秦國皆諸侯。
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四)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
如:①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 二、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係是被動關係,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這樣的句子,稱為被動句。
在文言文中,被動句往往用“為……所……”和“見……於……”及其相應的變式結構來表示。
(一)“為……所……”1.“為……所……” (吳巨)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
(《赤壁之戰》) *“為所……”——“為……所……”的省略形式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鴻門宴》)2.“為……”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 (二)“見……於……”1.“見……於……” ①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廉藺列傳》) ②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秋水》)2.“見……”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廉藺列傳》)3.“於……” 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三)動詞本身表被動。
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上下文來判別。
例如:①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②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孟子》) ③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
(四)現代漢語中常用“被”“受”表示被動關係,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
比如:①忠而被謗,能無怨乎?②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製於人。
(《赤壁之戰》) 三、省略句 (一)依所省成分劃分1.主語的省略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捕蛇者說》)2.謂語的省略 夫戰,勇氣也。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3.動詞賓語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
(《廉頗藺相如列傳》)4.介詞賓語的省略——介詞“與”“以”“為”的賓語常省略。
①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
②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③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桃花源記》)5.介詞的省略——介詞“於”“以”常省略。
①置人所罾魚腹中 ②又試之雞,果如成言。
6.兼語的省略 ①上使[扶蘇]外將兵《陳涉世家》②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
(二)依上下文關係劃分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
(2)蒙後省。
如:沛公謂張良曰:“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 (3)對話省。
如: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
” 四、主謂倒裝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
例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五、賓語前置 在現代漢語中,賓語往往位於謂語後邊,作為謂語的施動對象。
而在文言文中,於某些條件下,賓語往往提到謂語之前,呈現賓語前置現象。
這樣的特殊情況一般有三種:1.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 否定句中,當否定副詞為“不”、“毋”(“無”)、“未”、“莫”,並且賓語為代詞時,賓語一般會前置。
例如: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②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③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④聞道百,以為莫己若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疑問句中,當疑問代詞做動詞或介詞的賓語時,該賓語往往要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麵。
例如:①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②微斯人,吾誰與歸?(《嶽陽樓記》) 這樣的疑問代詞一般有:“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
3.用“之”“是”作標誌的賓語前置。
比如:①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莊子??秋水》) ②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③唯利是圖4.介詞“以”的賓語前置 ①夜以繼日 ②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③全石以為底 六、定語後置 定語在句中一般起修飾限定名詞性中心詞的作用。
文言文中的定語經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