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白居易描寫楊貴妃癡情的句子是(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長恨歌中描寫楊貴妃美貌的句子與孔雀東南飛中描寫劉蘭芝的句子有什...
你好《孔雀東南飛》中描寫劉蘭芝美的句子有“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
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
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
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
”《孔雀東南飛》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敘事詩,出自南朝陳國徐陵編著的《玉台新詠》一書,也是樂府詩發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後人盛稱它與北朝的《木蘭詩》為“樂府雙璧”。
《孔雀東南飛》取材於東漢獻帝年間發生在廬江郡(今安徽懷寧、潛山一帶)的一樁婚姻悲劇。
原題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因詩的首句為“孔雀東南飛,五裏一徘徊”,故又有此名。
全詩350餘句,1700餘字。
主要講述了焦仲卿、劉蘭芝夫婦被迫分離並雙雙自殺的故事,控訴了封建禮教的殘酷無情,歌頌了焦劉夫婦的真摯感情和反抗精神。
《長恨歌》中運用誇張和對比,表現楊貴妃美貌的詩句
詩的主題是“長恨” 從“漢皇重色思傾國”起第一部分,敘述安史之亂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終於得到了楊氏。
而楊氏由於得寵,雞犬升天。
並反複渲染玄宗之縱欲,沉於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釀成了“漁陽鼙鼓動地來”的安史之亂。
這是悲劇的基礎,也是“長恨”的內因; “六軍不發無奈何”起為第二部分,具體描述了安史之亂起後,玄宗的倉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軍”駐馬要求除去禍國殃民的貴妃“宛轉娥眉馬前死”是悲劇的形成。
這是故事的關鍵情節。
楊氏歸陰後,造成玄宗寂寞悲傷和纏綿悱惻的相思。
詩以酸惻動人的語調,描繪了玄宗這一“長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淚下; “臨邛道士鴻都客”起為第三部分,寫玄宗借道士幫助於虛無縹緲的蓬萊仙山中尋到了楊氏的蹤影。
在仙景中再現了楊氏“帶雨梨花”的姿容,並以含情脈脈,托物寄詞,重申前誓,表示願作“比翼鳥”、“連理枝”,進一步渲染了“長恨”的主題。
結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深化了主題,加重了“長恨”的分量。
全詩寫情纏綿悱惻,書恨杳杳無窮。
文字哀豔動人,聲調悠揚宛轉,千古名篇,常讀常新。
今人丁毅、方超在《(長恨歌)評價管窺》一文中認為,此詩是白居易借對曆史人物的詠歎,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
文章說,詩人年輕時與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靈相愛,但由於門第觀念和風尚阻礙,沒能正式結婚。
分手時,詩人寫了“不得哭,潛別離;不得語,暗相思;兩心之外無人知……彼此甘心無後期”的沉痛詩句。
文章指出,《長恨歌》作於作者婚前幾個月,詩人為失去與湘靈相會之可能而痛苦。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正是詩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劇,抒發自己的痛苦與深情。
最成功處就是抒情 相當複雜的情節隻用精煉的幾句就交代過去,而著力在情的渲染,細致地寫唐明皇與楊貴妃愛情的濃烈和貴妃死後雙方的思念之情。
《長恨歌》就是歌“長恨”,“長恨”是詩歌的主題,故事的焦點,也是埋在詩裏的一顆牽動人心的種子。
而“恨”什麼,為什麼要“長恨”,詩人不是直接鋪敘、抒寫出來,而是通過他筆下詩化的故事,一層一層地展示給讀者,讓人們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長恨歌》首先給我們藝術美的享受的是詩中那個宛轉動人的故事,是詩歌精巧獨特的藝術構思。
全篇中心是歌“長恨”,但詩人卻從“重色”說起,並且予以極力鋪寫和渲染。
“日高起”、“不早朝”、“夜專夜”、“看不足”等等,看來是樂到了極點,像是一幕喜劇,然而,極度的樂,正反襯出後麵無窮無盡的恨。
唐玄宗的荒淫誤國,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劇,反過來又導致了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
悲劇的製造者最後成為悲劇的主人公,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處,也是詩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長恨”的原因。
許多人說《長恨歌》有諷喻意味,那麼,詩人又是如何表現“長恨”的呢?馬嵬坡楊貴妃之死一場,詩人刻畫極其細膩,把唐玄宗那種不忍割愛但又欲救不得的內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體形象地表現出來了。
由於這“血淚相和流”的死別,才會有那沒完沒了的恨。
隨後,詩人用許多筆墨從各個方麵反複渲染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思念,但詩歌的故事情節並沒有停止在一個感情點上,而是隨著人物內心世界的層層展示,感應他的景物的不斷變化,把時間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來開拓和推動情節的發展。
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別之後,內心十分酸楚愁慘;還都路上,舊地重經,又勾起了傷心的回憶;回宮後,白天睹物傷情,夜晚輾轉難眠。
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於夢境,卻又是“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詩至此,已經把“長恨”之“恨”寫得十分動人心魄,故事到此結束似乎也可以。
然而詩人筆鋒一折,別開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構思了一個嫵媚動人的仙境,把悲劇故事的情節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環曲折,有起伏,有波瀾。
這一轉折,既出人意料,又盡在情理之中,故事也因此而顯得更為宛轉動人。
《長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濃的敘事詩,詩人在敘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國傳統詩歌擅長的抒寫手法,將敘事、寫景和抒情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形成詩歌抒情上回環往複的特點。
詩人時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來烘托人物的心境;時而抓住人物周圍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過人物對它們的感受來表現內心的感情,層層渲染,恰如其分地表達人物蘊蓄在內心深處的難達之情。
從黃埃散漫到蜀山青青,從行宮夜雨到凱旋回歸,從白日到黑夜,從春天到秋天,處處觸物傷情,時時睹物思人,從各個方麵反複渲染詩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尋覓。
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到夢中去找,夢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
如此跌宕回環,層層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達到了高潮。
詩人正是通過這樣的層層渲染,反複抒情,回環往複,讓人物的思想感情蘊蓄得更深邃豐富,使詩歌“肌理細膩”,更富有藝術的感染力.作為一首千古絕唱的敘事詩,《長恨歌》在藝術上的成就是很高的。
一篇《長恨》有風情! 白樂天如是說。
可見詩人的內心裏,實在給《...
描寫唐明皇與楊貴妃的一句詩
《長恨歌》裏描寫蓬萊的詩句是“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
”和“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
” 原文: 《長恨歌》 唐代:白居易 漢皇重色思傾國,禦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遊夜專夜。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複止,西出都門百餘裏。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麵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天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麵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
梨園弟子白發新,椒房阿監青娥老。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
遲遲鍾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
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
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
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
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
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
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裏夢魂驚。
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
雲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
風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淚闌幹,梨花一枝春帶雨。
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
昭陽殿裏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
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
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釋義: 唐明皇偏好美色,當上皇帝後多年來一直在尋找美女,卻都是一無所獲。
楊家有個女兒剛剛長大,十分嬌豔,養在深閨中,外人不知她美麗絕倫。
天生麗質、傾國傾城讓她很難埋沒世間,果然沒多久便成為了唐明皇身邊的一個妃嬪。
她回眸一笑時,千姿百態、嬌媚橫生;六宮妃嬪,一個個都黯然失色。
春寒料峭時,皇上賜她到華清池沐浴,溫潤的泉水洗滌著凝脂一般的肌膚。
侍女攙扶她,如出水芙蓉軟弱娉婷,由此開始得到皇帝恩寵。
鬢發如雲顏臉似花,頭戴著金步搖。
溫暖的芙蓉帳裏,與皇上共度春宵。
情深隻恨春宵短,一覺睡到太陽高高升起。
君王深戀兒女情溫柔鄉,從此再也不早朝。
承受君歡侍君飲,忙得沒有閑暇。
春日陪皇上一起出遊,晚上夜夜侍寢。
後宮中妃嬪不下三千人,卻隻有她獨享皇帝的恩寵。
金屋中梳妝打扮,夜夜撒嬌不離君王;玉樓上酒酣宴罷,醉意更添幾許風韻。
兄弟姐妹都因她列土封侯,楊家門楣光耀令人羨慕。
於是使得天下的父母都改變了心意,變成重女輕男。
驪山上華清宮內玉宇瓊樓高聳入雲,清風過處仙樂飄向四麵八方。
輕歌曼舞多合拍,管弦旋律盡傳神,君王終日觀看,卻百看不厭。
漁陽叛亂的戰鼓震耳欲聾,宮中停奏霓裳羽衣曲。
九重宮殿霎時塵土飛揚,君王帶著大批臣工美眷向西南逃亡。
車隊走走停停,西出長安才百餘裏。
六軍停滯不前,要求賜死楊玉環。
君王無可奈何,隻得在馬嵬坡下縊殺楊玉環。
貴妃頭上的飾品,拋撒滿地無人收拾。
翠翹金雀玉搔頭,珍貴頭飾一根根。
君王欲救不能,掩麵而泣,回頭看貴妃慘死的場景,血淚止不住地流。
秋風蕭索掃落葉,黃土塵埃已消遁,回環曲折穿棧道,車隊踏上了劍閣古道。
峨眉山下行人稀少,旌旗無色,日月無光。
蜀地山清水秀,引得君王相思情。
行宮裏望月滿目淒然,雨夜聽曲聲聲帶悲。
叛亂平息後,君王重返長安,路過馬嵬坡,睹物思人,徘徊不前。
萋萋馬嵬坡下,荒涼黃塚中,佳人容顏再不見,唯有墳塋躺山間。
君臣相顧,淚濕衣衫,東望京都心傷悲,信馬由韁歸朝堂。
回來一看,池苑依舊,太液池邊芙蓉仍在,未央宮中垂柳未改。
芙蓉開得像玉環的臉,柳葉兒好似她的眉,此情此景如何不心生悲戚?春風吹開桃李花,物是人非不勝悲;秋雨滴落梧桐葉,場麵寂寞更慘淒。
興慶宮和甘露殿,處處蕭條,秋草叢生。
宮內落葉滿台階,長久不見有人掃。
戲子頭已雪白,宮女紅顏盡褪。
晚上宮殿中流螢飛舞,孤燈油盡君王仍難以入睡。
細數遲遲鍾鼓聲,愈數愈...
怎樣評價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
唐玄宗與楊貴妃傳奇性的愛情故事,在我國幾乎是家喻戶曉。
中國曆史文人墨客以此為題材寫了不少成名之作,白居易的《長恨歌》便是一例。
確實,唐玄宗“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與楊貴妃相互依戀、執著專注的恩愛之情,在中國曆史帝後之間是絕無僅有的。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的寵妃武惠妃死了以後,玄宗整天鬱鬱寡歡,十分頹喪。
後宮數千人中,又沒有一個中意的。
最為貼心的高力士深知主上的心意,遂到外宮尋覓,在壽王府見王妃楊玉環花容月貌,蓋世無雙,立即稟報玄宗。
開元二十八年十月,玄宗派人把楊玉環接到臨潼溫泉宮。
一見果然姿質豐豔,而且能歌善舞,聰穎過人,尤善逢迎。
玄宗愁懷頓開。
他已不顧什麼老公公娶兒媳婦了,禮義廉恥已不複存在,先將楊玉環度為女道士,賜號“太真”,收入後宮受用。
其時唐玄宗56歲,楊玉環剛22歲。
唐玄宗娶壽王妃楊玉環,在今人看來無疑是父奪子媳的醜聞。
然而一位君臨天下的帝王想占有自己所愛的一切,本是易如反掌的事。
隻是由於帝王也要標榜“仁義道德”,多少得避些嫌疑。
所以一直過了5年,在天寶四年(745年)的8月,才冊封楊太真為貴妃。
從此,玄宗把後宮其他妃嬪統統丟在一邊,天天守著楊貴妃,形影不離,百官宴會,朝廷大典,無不把貴妃帶在身邊。
為了討好楊貴妃,玄宗專為貴妃製造錦繡的工匠,竟達七百人,還在驪山的華清池專為她開辟了溫泉浴場。
貴妃生於四川,愛吃荔枝,為取悅貴妃,每年夏天玄宗不惜興師動眾派人從千裏之外的四川涪州以驛馬晝夜不停地傳遞,運到長安時色味不變。
總之,自從得了楊貴妃,玄宗心中之愛,皆被貴妃占盡,正如《長恨歌》所雲:“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遊夜專夜;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如春。
” 玄宗對貴妃之所以如此癡迷,貴妃的傾城姿色固然是一原因。
但更主要的,恐怕還有誌趣上的情投意合。
玄宗是迷戀音樂的才子,他精通音律,造詣極高。
而貴妃不但能歌善舞,而且對音樂的理解也有特殊的天賦。
這顯然是她成為唐玄宗晚年知音的重要因素。
玄宗在溫泉宮初次召見貴妃時,曾奏起他的得意作品《霓裳羽衣曲》,楊貴妃似乎有先天的感受,當即起舞,如仙女飄逸,極盡其美,使唐玄宗大為高興。
之後,玄宗常令貴妃跳《霓裳羽衣曲》,自己還親手操鼓,在一旁伴奏。
可以說,玄宗與貴妃在一起盡歡,最經常的形式,莫過於歌舞音樂了。
不過,唐玄宗畢竟是個帝王,他可以獨占楊貴妃,但不會讓楊貴妃獨占自己。
而貴妃涉世未深,一時妒起,難免要產生齟齬。
有兩次曾惹得老皇帝發起火來,以忤逆之罪,立即把她趕回娘家。
但玄宗心中所愛,已非貴妃莫屬,所以每次又都是他授意把貴妃召回。
當貴妃第二次被譴出宮後,哭得猶如淚人,而玄宗也是茶不思,飯不想,整日愁眉不展。
高力士看透了玄宗的心思,遂請賜禦膳與貴妃以示道歉。
貴妃見高力士來,即傷心地剪下一綹青絲,托高力士奉上以表“忠誠”。
玄宗見物思情,於是兩人又一次破鏡重圓。
從此,玄宗與貴妃情愛彌篤,更加難分難舍。
相傳,有一年在華清宮的長生殿,正值七月七日乞巧節,唐玄宗和楊貴妃避開眾人在這裏仰望牛郎織女二星,雙雙跪拜,發下誓言:“人壽難朝,但願我們世世生生,永為夫妻!過了今生,還有來世!”詩人白居易為唐玄宗和楊貴妃的長生殿之約,寫下了永恒不朽的詩篇:“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的確,唐玄宗與楊貴妃的這種感情,在曆代帝後間是罕見的。
封建帝王的任何婚姻,都要帶上封建政治的烙印。
隨著楊玉環的受寵,楊妃的兄弟封侯拜相,三個姐妹也都封為國夫人,權勢顯赫,甲於天子。
特別是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竟升為宰相,身兼四十餘職,總攬朝政,無惡不作。
大唐天下,成了楊家的樂園。
這就造成了唐朝政治腐敗的局麵,從而導致外戚禍國,也導致了楊貴妃的悲劇結局。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邊鎮節度使安祿山和步將史思明率領15萬人馬,以討伐楊國忠為名直搗長安,“安史之亂”終於爆發了。
消息傳來,唐玄宗驚恐萬分,遂與楊國忠帶著貴妃姐妹及一部分皇子皇孫和近侍、大臣悄悄打開北宮門,往西直奔蜀郡(今四川)而去。
行至陝西興平之西馬嵬驛時,隨從護駕的禁軍忽然嘩變。
他們首先殺死了楊國忠,又團團圍住唐玄宗所在的驛舍,要玄宗交出貴妃。
此時,六神無主的唐玄宗,想起了他與貴妃之間十幾年的恩愛,又立過生死不離的山誓海盟,哪裏舍得交出貴妃!然而,麵對這幫刀槍出鞘的軍士,玄宗深知大勢已去,已救不了自己的愛妃了。
不過,他不忍讓貴妃慘遭士眾的屠虐。
在與貴妃泣不成聲地抱頭痛哭一場後,他賜給貴妃三尺白綾,讓高力士把她帶走,縊死在一間佛堂前的梨樹上。
其時,貴妃年僅38歲。
對於貴妃的死,唐玄宗傷心至極,“君王掩麵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如流”。
此後,唐玄宗無論在逃跑途中還是在成都的一年多時間裏,終日鬱鬱寡歡,情意綿綿地思念著貴妃楊玉環。
長安光複後,玄宗回到京城。
他處處觸景生情,依然深深地思念著貴妃,還特地叫人畫了一幅貴妃肖像掛於殿中,朝夕視之。
豈知,這場“至死不渝”的...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長恨歌,白居易描寫楊貴妃癡情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