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複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複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編輯本段本文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有一個以捕魚作為職業的武陵人。(有一次漁人)沿著小溪走,忘記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兩岸幾百步以內,中間沒有夾雜其它的樹,芳香的青草鮮豔美麗,落花紛紛。漁人對眼前的景象感到非常驚奇。(漁人)又繼續向前劃行,想走完那片林子。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於是發現了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洞)裏麵隱隱約約好像有點光亮。(漁人)就離開船,從洞口進入。起初洞口很窄,僅容一人通過。(漁人)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有平坦寬廣的土地,房屋整整齊齊,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桑樹、竹林之類的景物。田間小路互相交錯相通,(村落間)能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人們在村落間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衣著打扮和外麵的人都一樣,老人和小孩,都怡然並自得其樂。 (桃花源的人)一見漁人,竟大為驚奇,問他是從哪裏來的。(漁人)詳細地回答了他們的問題。(村裏的人)便邀請他到自己家裏,擺酒殺雞做飯款待他。村裏人聽說有這樣的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率領妻子兒女和縣裏的人來到這個與世人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裏出去了,與桃花源以外的人隔絕了。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情一一詳細地告訴桃源裏的人,(桃源裏的人)都感到驚訝。其餘的人又各自邀請漁人到他們家裏,都拿出酒菜飯食(來招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便告辭離去。這裏麵的人告訴他說:“(這裏的事)不值得對外麵的人講。” (漁人)出來後,找到了他的船,就沿著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處處標上記號。(漁人)到了武陵郡,便立即去拜見太守,(漁人)把這些情況作了稟報。太守立即派人隨同他前往,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結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高尚的讀書人,聽說了這件事,高興地計劃要去(探訪)。(但)沒有實現,不久生病死了。此後(再也)沒有探訪(桃花源裏)的人了。
這句:【原文】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譯文】(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率領妻子兒女和縣裏的人來到這個與世人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裏出去了,與桃花源以外的人隔絕了。
桃花源記中描寫了桃花源人安居樂業 和平幸福的句子
文言文的默寫 (一)、《桃花源記》 1、寫出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語句: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寫出描寫桃花源中人和平勞動,幸福生活的語句: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間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3、寫出出自本文的四個成語:豁然開朗;世外桃源;怡然自樂;無人問津。
4、漁人“欲窮其林”的原因是:甚之異。
5、文中描寫桃花源生活心情的句子是: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6、描寫桃花源生活環境的句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7、表現“村人”熱情待客的句子有: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現“村人”都來關心漁人的句子: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二)《陋室銘》 1、文中的名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2、點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寫居室環境的句子:台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4、寫作者交往對象的句子: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5、寫室中生活的句子: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6、虛寫的句子是: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7、互文見義的句子: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8、畫龍點睛的句子是:何陋之有? 9、表明作者對世俗生活鄙棄的句子: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三)《愛蓮說》 1、作者描繪的蓮花的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溢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2、全文的綱領句是:蓮,花之君子者也! 3、表明作者對追名逐利的世風的鄙棄的句子是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四)《核舟記》 1、全文圍繞著 奇巧 一詞選擇材料。
2、文中引用《赤壁賦》的句子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3、文中引用《後赤壁賦》的句子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4、文中直接描寫魯直的句子是: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曆曆數也。
5、文中描寫舟子的神態的句子是:居右者椎髻仰麵,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
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6、作者的感歎是:嘻,技亦靈怪矣哉! 7、作者對核舟的細致描繪,印證了文中“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 (五)《大道之行也》 1、總括全文的綱領句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2、最能夠體現全社會的關愛這一特征的句子是:衿、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六)《杜甫詩三首》 (望嶽) 1、遠望的句子是: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2、近望的句子是: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3、細望的句子是: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4、表明願望的句子是: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
5、富含生活哲理的句子: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
(春望) 1、承上啟下的句子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2、描繪自我形象的句子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3、名句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石壕吏) 1、全詩情節緊緊圍繞著“有吏夜捉人”一句展開。
2、表明戰爭慘烈的句子是:二男新戰死。
3、表明老百姓生活極度貧困的句子是:出入無完裙。
4、表明老婦人確實被抓走的句子是:獨與老翁別。
(七)《三峽》 1、引用漁人的民歌的句子是: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2、寫夏天水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裏,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
3、側麵寫山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八)《答謝中書書》 1、文中描繪早晚景色變化的句子是: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2、表明作者自豪的句子:自康樂以來,未複有能與其奇者。
(九)《記承天寺夜油》 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十)《觀潮》 引用楊萬裏的詩句是:海湧銀為郭,江橫玉係腰。
(十一)湖心亭看雪〉〉 描寫景物的句子是: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十二)〈〈詩四首〉〉 1、〈〈使至塞上〉〉的名句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2、〈〈渡荊門送別〉〉中描寫景物的句子是: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3、〈〈遊山西村〉〉富含生活哲理的句子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八年級上冊語文桃花源記複習提綱
本文原是陶淵明《桃花源》詩前的序文,大約作於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時作者57歲,隱居農村已十餘年。
文中所說的桃花源似乎有實際根據,在今湖南桃源縣西南沅江之濱的桃源山腰上,有一個長約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認為就是桃花源。
但課文所敘述的故事純屬虛構。
按作者的構想,桃花源跟桃花林僅一洞之隔,洞極狹,僅容一人進出;洞口在山上,其下正是溪的發源地,長達數百步的桃林恰好至此而盡。
弄清這個背景再看故事,就會覺得頭緒很清楚。
故事頗有傳奇色彩,曾被列入誌怪小說一類。
首先是漁人入桃源的經過甚奇。
漁人沿溪行而“忘路之遠近”,何以不返棹而一直走下去?究竟是什麼事物吸引了他?千百株桃樹夾岸,其中竟無一棵雜樹,這是自然生成還是人工所為?洞口僅容一人通過,且深不可測,不知其中有何怪異,而漁人竟敢孤身而入,亦奇人也。
其次是桃源中人。
若為仙,何以飲食起居、待人接物皆與常人無異;若為隱,何以憑一洞之隔便與塵世相去萬裏?最後,這個“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
漁人出洞後既已“處處誌之”,何以再去找時竟茫然無所見?這樣看來,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間了!至於後來南陽劉子驥“規往”而“未果”,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個尾聲——有這位真實的曆史人物出來作證,故事就更顯得亦真亦幻,傳奇色彩也就變得更濃了。
作者虛構這個故事是有寄托的。
他生活在東晉末期戰亂紛乘的環境裏,中年以後他長期隱居農村,對農村的現實有更深的了解,對人民的願望更有了切身體會,於是構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
在這個社會裏,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各盡所能地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而友好。
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無法實現的。
因此在這篇文章裏,他既通過漁人的眼睛把這個理想的社會標本展示出來,又以漁人的複尋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這個現實世界之中。
要尋找它就隻能飄然高舉,《桃花源詩》最後說的“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就是這個意思。
不過這也僅僅是意願而已,誰辦得到呢?由此看來,劉子驥之後而無人“問津”,似乎也表達了作者無可奈何的歎惋之情。
讀這篇課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無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內容和寫法。
二、問題研究1.作者社會理想的實質“桃花源”是陶淵明理想中的社會。
要弄清作者理想的實質,必須先看原詩,因為在某些實質性的問題上詩比記還要說得明確些。
例如“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正是原始共耕社會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這種和平生活的寫照;“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說的是沒有君主統治,沒有剝削和壓迫的社會製度;“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詣”,則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會“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這一原則的具體化。
概括起來說,這些描寫都表現了原始共耕社會的特點。
記,則是先通過漁人所見來展示這個社會生活的風貌,從村落、房舍、良田、美池等一直寫到男女耕作、老幼歡樂的情形;後通過村人“自雲”來揭示這個社會的由來,又通過接待漁人來表現他們的精神風貌。
詩和記,二者相互補充,十分清晰地勾出了這個理想社會的輪廓。
應當指出,作者這一社會理想是對當時黑暗的社會的批判,在客觀上也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擺脫剝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帶有一定程度的複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也隻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2.關於層層設疑的寫法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過不少以遊仙為題材的作品,如曹植的《洛神賦》、郭璞的《遊仙詩》等,多是假托遊仙抒發作者的不平感和對現實的不滿。
《桃花源記》不是寫作者本人“遊仙”,但漁人的桃花源之行頗與“遊仙”相類(唐王維《桃源行》中就有“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的詩句)。
為了把桃花源寫成一個似有若無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層層設疑的寫法。
因此,開頭雖然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但並未確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隻說他是個漁人,不著姓名,這些都無從查考。
接著寫桃林奇景,似為人間所有又似為人間所無,又不說出它的確切地點,因為漁人已“忘路之遠近”。
寫桃林的通道更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極狹”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
待到漁人進入桃源後,眼前出現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間生活的圖景。
可是,後來漁人出而複尋,本已做好的標記卻又全部消失,桃源似乎又成了一個虛無縹緲的世界,無跡可尋。
最後再虛寫一筆,說高士劉子驥“欣然規往”,給好奇的讀者帶來微茫的希望,但劉子驥又“未果”而“病終”。
這樣一來,桃源這個虛實難定的境界就真的成為“千古之謎”了。
這種層層設疑的寫法,表達了作者希望在現實中看到一個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也能激發讀者的興趣。
練習說明一、熟讀並背誦全文,用自己的話敘述這個故事,可以適當地加進自己的想像。
設題目的是:①使學生當堂成誦,要求背得順暢,並能大體上敘述作者原意;②發展學生的想像力,能根據上下文意補充若...
在第一段中,作者從哪幾個方麵寫蓮的可愛形象,賦予蓮以美好的品質...
初二語文知識點大全:文言文重點總結(上學期) 21、桃花源記 1、基礎知識 l 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陶淵明集》。
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
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東晉著名田園詩人。
不滿當時現實,棄官歸隱。
《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都是傳世名篇。
我們還學過他的《歸園田居》、《飲酒》《五柳先生傳》等 文章知識:( 1)線索:漁人(武陵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發現——訪問——離開——再尋”貫穿起來。
(2)順序:時間先後 l 文言詞語 【一般詞語】 [緣]沿著,順著。
[夾岸]兩岸。
夾,在兩旁。
[數]幾。
[芳]香花。
[落英]落花。
一說,初開的花。
英,花。
[繽紛]繁多樣子。
[複]再。
[仿佛]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
[才]僅。
[平曠]平坦開闊。
[儼然]整齊的樣子。
[屬]類。
[阡陌]田間小路。
[悉、鹹 ]全,都。
[黃發]指老人。
[垂髫]指小孩。
[怡然]形容喜悅。
[乃]竟然。
[具]詳細。
[問訊]打聽消息。
[雲]說。
[歎惋]感歎驚訝。
惋,驚訝,驚奇。
[延]邀請。
[語(yù)]告訴。
[扶]沿,順著。
[向]從前,舊的。
[及]到。
[詣]到。
[遣]派。
[欣然]高興的樣子。
[規]計劃。
[果]實現。
【一詞多義】... 初二語文知識點大全:文言文重點總結(上學期) 21、桃花源記 1、基礎知識 l 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陶淵明集》。
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
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東晉著名田園詩人。
不滿當時現實,棄官歸隱。
《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都是傳世名篇。
我們還學過他的《歸園田居》、《飲酒》《五柳先生傳》等 文章知識:( 1)線索:漁人(武陵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發現——訪問——離開——再尋”貫穿起來。
(2)順序:時間先後 l 文言詞語 【一般詞語】 [緣]沿著,順著。
[夾岸]兩岸。
夾,在兩旁。
[數]幾。
[芳]香花。
[落英]落花。
一說,初開的花。
英,花。
[繽紛]繁多樣子。
[複]再。
[仿佛]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
[才]僅。
[平曠]平坦開闊。
[儼然]整齊的樣子。
[屬]類。
[阡陌]田間小路。
[悉、鹹 ]全,都。
[黃發]指老人。
[垂髫]指小孩。
[怡然]形容喜悅。
[乃]竟然。
[具]詳細。
[問訊]打聽消息。
[雲]說。
[歎惋]感歎驚訝。
惋,驚訝,驚奇。
[延]邀請。
[語(yù)]告訴。
[扶]沿,順著。
[向]從前,舊的。
[及]到。
[詣]到。
[遣]派。
[欣然]高興的樣子。
[規]計劃。
[果]實現。
【一詞多義】 [中] ①年間。
(晉太元中)②中間。
(中無雜樹) [誌] ①標記。
(尋向所誌)②做標記。
(處處誌之) [為] ①(wéi)作為(武陵人捕魚為業)②(wèi)對,向。
(不足為外人道也) [尋] ①尋找。
(尋向所誌)②隨即,不久。
(尋病終) [聞]①聽說。
(村中聞有此人)②聽到的事情。
(具言所聞) [舍]①(shě)舍棄,放下。
(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儼然) [作] ①勞作。
(其中往來種作)②做。
(設酒殺雞作食) 【古今異義】 [鮮美]古:鮮豔美麗。
今:食物味道好。
[開朗]古:地方開闊,光線充足。
今:樂觀,暢快,不陰鬱低沉。
[交通]古:交錯相通。
今:各種運輸郵電事業的總稱。
[妻子]古:妻子兒女。
今:男子的配偶。
[絕境]古:與世隔絕的地方。
今:沒有出路的境地。
[無論]古: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相同。
[如此]古:像這樣。
今:這樣。
[不足]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滿。
【詞類活用】 [異]感到詫異。
[窮]盡,有走完或窮究根源之意。
[盡]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請。
【成語】 [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變得開闊明亮的樣子。
也比喻對某個道理長期思索不解而後突然明白。
豁然,開闊敞亮的樣子。
[無人問津]比喻無人探問價格或情況。
津,渡口。
[怡然自樂]形容高興而滿足的樣子。
[世外桃源] 與世隔絕,沒有戰亂,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
後用此成語指虛構的超脫現實的安樂美好的地方。
[落英繽紛];落英:落花。
繽紛:繁多淩亂的樣子。
鮮花紛紛飄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
也指花兒凋謝的暮春天氣。
l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語句回答: 1.描寫桃花林美麗景色的語句是: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描寫桃花源社會環境安定平和的語句是: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3.描寫桃花源人熱情好客的語句是: 便邀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
4.表現桃花源中自然環境美好的句子: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社會環境的安寧的句子: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黃發垂髻。
並怡然自樂。
5.表現人民生活恬適的句子: 往來種作;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人民安居樂業、和平幸福的境況(或:描寫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 黃發垂髻,並怡然自樂 。
6.表明漁人進入桃源後總體感受的句子: 豁然開朗 。
7.表明桃花源中人來桃花源原因的句子: 先世避秦時亂。
8.表明漁人背信棄義的句子:詣太守,說如此。
9、本文中是什麼吸引漁人'欲窮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10、本文最能體現桃花源人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句子有: a.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B.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
11、本...
>的全部解釋
桃花源記桃花源記 [南北朝]陶淵明【原文】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複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
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
及郡下,詣太守說此。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複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
後遂無問津者。
【譯文】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為職業。
有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走,忘記了路程的遠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夾著溪流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香草鮮豔美麗,墜落的花瓣繁多交雜。
漁人很驚異這種美景。
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看見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裏麵好像有光亮。
漁人就丟下小船,從洞口進去。
開始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
又走了幾十走,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
這裏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
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
那裏麵的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老人和小孩都悠閑愉快,自得其樂。
桃源中人看見漁人,竟然很驚奇,問漁人從哪裏來。
(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
他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裏去,擺酒殺雞做飯菜。
村子裏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
他們自己說前代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候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沒有再從這裏出去過,於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絕了。
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
這漁人一件件為他們詳細說出自己知道的情況,那些人聽罷都感歎驚訝。
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請漁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飯菜來招待。
漁人住了幾天,告辭離去。
這裏的人告訴他說:“這裏的情況不值得對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說啊。
”漁人出來後,找到了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作了標記。
回到郡裏,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
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前去,尋找先前做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沒有再找到原來的路。
南陽劉子驥,是個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高高興興地計劃前往。
沒有實現,不久病死了。
後來就沒有探訪的人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桃花源詩中那句話交代了桃花源中人的來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