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楚辭》作為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由於詩歌的形式是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風土物產和方言詞彙,所以叫“楚辭”。《楚辭》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離騷》,後人因此又稱“楚辭”為“騷體”。西漢末年,劉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輯錄成集。《楚辭》對後世文學影響深遠,不僅開啟了後來的賦體,而且影響曆代散文創作,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創作的源頭。
1、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解讀】
我長歎一聲啊,止不住那眼淚流了下來,我是在哀歎那人民的生活是多麼的艱難!
顯然,我們可從這裏發現,雖然屈原是楚國貴族,是個士大夫,可他在流放期間對勞動人民的深入接觸,他深深的感於人民的痛苦處境,所以,在他的詩歌裏常有憂國憂民的詩句。這句話就表現了他對人民的深切同情。
2、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離騷》)
【解讀】
隻要合乎我心中美好的理想,縱然死掉九回我也不會懊喪。
這兩句表現了詩人對美好理想執著追求的精神。他的理想是抗擊強秦的侵略,維護楚國的獨立,實行清明的政治。詩人為了實現理想,雖九死而無一生,他也是心甘情願,始終不悔。這種精神,影響了千百代人民。
3、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屈原《離騷》)
【解讀】
老百姓過日子樂趣各樣,我獨自愛修養習以為常。即使我被肢解也不變我的思想,又怎能挫敗我遠大誌向。
4、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解讀】
前麵的路程遙遠而又漫長,我要上天下地到處去尋覓(心中的太陽)。體現了屈原一個至清的浪漫主義詩人的求索精神。
5、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屈原《國殤》)
【解讀】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為鬼中英雄!
6、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屈原《哀郢》)
【解讀】
鳥飛千裏最終回到自己的老窩,狐狸死的時候,據說那個頭總是朝著它的出生地。
7、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鍾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屈原《卜居》)
【解讀】
(現實)世界渾濁不清:蟬翼被認為重,千鈞被認為輕;黃鍾被毀壞丟棄,瓦鍋被認為可以發出雷鳴(般的聲音);讒言獻媚的人位高名顯,賢能的人士默默無聞。
8、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事。(屈原《卜居》)
【解讀】
所謂尺有它不足的地方,寸有它的長處;物有它不足的地方,智慧有它不能明白的問題;卦有它算不到的事,神有它顯不了靈的地方。您(還是)按照您自己的心,決定您自己的行為(吧)。龜殼蓍草實在無法知道這些事啊!
9、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屈原《漁父》)
【解讀】
世人都被汙染,唯獨我一人清淨;眾人都已醉倒,唯獨我一人清醒。
10、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屈原《漁父》)
【解讀】
滄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的水濁,可以洗我的腳。
屈原被放逐後,在和漁父的一次對話中,漁父勸他“與世推移”,不要“深思高舉”,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寧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塵埃。漁父走了,唱出了上麵的幾句歌:滄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的水濁,可以洗我的腳。這仍是“與世推移”的意思。在漁父看來,處世不必過於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來為官;世道渾濁,可以與世沉浮。至於“深思高舉”,落得個被放逐,則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漁父的談話,表現出了兩種處世哲學。
11、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屈原《涉江》)
【解讀】
我不能改變誌向,去順從世俗啊,當然難免愁苦終身不得誌。
12、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宋玉《九辯》)
【解讀】
秋天的氣息是多麼的讓人感到悲戚啊!蕭瑟的景啊,草木荒的荒、落的落,一片衰敗景象。
這句話出自宋玉的《九辨》,宋玉是屈原的學生,寫過很多賦。古人有悲秋的傳統,大都源於此句。是詩人對秋的體會,千百年來得到了大家的共鳴。
13、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宋玉《登徒子好色賦》)
14、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宋玉《宋玉對楚王問》)
【解讀】
他唱的歌曲愈高雅,能跟著唱的人就越少。宋玉的這句話表達了不為人知的苦悶,同時也表現了君子不與小人同日而語的崇高情懷。
對楚辭 漁父 最後一句的理解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濁吾足。
翻譯:滄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的水濁,可以洗我的腳。
屈原 《漁父》:“漁夫莞爾而笑,鼓世而去。
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濁吾足。
’遂去不複與言。
”[賞析]:屈原被放逐後,在和漁父的一次對話中,漁父勸他“與世推移”,不要“深思高舉”,自找苦吃。
屈原表示寧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塵埃。
漁父走了,唱出了上麵的幾句歌:滄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的水濁,可以洗我的腳。
這仍是“與世推移”的意思。
在漁父看來,處世不必過於清高。
世道清廉,可以出來為官;世道渾濁,可以與世沉浮。
至於“深思高舉”,落得個被放逐,則是大可不必。
屈原和漁父的談話,表現出了兩種處世哲學。
“濯長江之清流”讓人聯想到《楚辭·漁夫》中的詩句:
《楚辭·漁父》以簡短而凝練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漁父兩個人物形象。
漁父是一個懂得與世推移,隨遇而安,樂天知命的隱士形象。
是黃老道家的象征者,他看透了塵世的紛紛擾擾,但決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將自我的情操寄托到無盡的大自然中,在隨性自適中保持自我人格的節操。
漁父是作為屈原的對麵存在的,麵對社會的黑暗、汙濁,屈原則顯得執著,決絕,他始終堅守著人格之高標,追求清白高潔的人格精神,寧願舍棄生命,也不與汙濁的塵世同流合汙,雖然理想破滅了,但至死不渝。
兩個人,各有其妙,隱者保持著人性的真純;仕者,自不必說。
這兩種人,從古至今知識分子的理想境界,徘徊其中而不知所取。
喜歡漁父我個人比較傾向於入世,畢竟人是社會中的人,豈能獨善。
不過內心,肯定還真是要有逍遙之姿,否則難以寧心啊!
《漁父》是誰寫的?
關於楚辭名篇《漁父》的著作權問題,學術界的爭論由來已久,然則無論學術界的爭論如何激烈,參與其中的學人之觀點無外乎兩種:一為認定《漁父》為屈原自作的持肯定態度者,一為認定其非屈原自作的持否定態度者。
淺觀之下,兩家之言莫不有理有據、各成體係,因此,關於《漁父》的著作權問題,至今仍為學術界之懸案,並無定論。
關於《漁父》作者的記載,目前可考最早現於東漢王逸之《楚辭章句》,王逸雲:《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
屈原放逐,在江湘之間,憂愁歎吟,儀容變易;而漁父避世隱身,釣魚江濱,欣然自樂,時遇屈原川澤之域而問之,遂相應答。
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樓主可以去看下這篇文章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d.php?tid=144018
楚辭漁父表現了屈原和漁夫怎樣的價值觀?
漁父四首蘇軾漁父飲,誰家去,魚蟹一時分付。
酒無多少醉為期,彼此不論錢數。
漁父醉,蓑衣舞,醉裏卻尋歸路。
輕舟短棹任斜橫,醒後不知何處。
漁父醒,春江午,夢斷落花飛絮。
酒醒還醉醉還醒,一笑人間今古。
漁父笑,輕鷗舉,漠漠一江風雨。
江邊騎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漁父(二首) 李煜 一、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無言一隊春。
一壺酒,一竿身,世上如儂有幾人。
二、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
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
好事近 漁父詞朱敦儒搖首出紅塵,醒醉更無時節。
活計綠蓑青笠,慣披霜衝雪。
晚來風定釣絲閑,上下是新月。
千裏水天一色,看孤鴻明滅。
(http://poem.8dou.net/html/poem/5/poem_29457.shtml 這裏是解釋)再就是《莊子·雜篇·漁父第三十一》
《楚辭·漁夫》的翻譯
屈原被放逐以後,來往於江潭之間,在水邊且走且歎息,看起來憔悴枯瘦,一副病態愁容。
漁夫看到了就問他:「你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麽會流落到這個地方來呢?」屈原回答說:「全天下的人都汙濁了,隻有我是清白的,所有的人都昏醉了,隻有我是清醒的。
所以就被放逐了。
」漁夫說:「一個才德兼備的人是不會執著拘泥於外物的,而且能夠配合時局轉變作為。
全天下都汙濁了,為什麽不跟著同流合汙呢?所有人都昏醉了,為什麽不跟著飲酒享樂呢?為什麽要思慮得那麽深遠,表現得那麽清高,而使自己遭到放逐呢?」屈原回答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人一定要把帽子拍乾淨才戴上;剛洗過澡的人,一定要把衣服抖乾淨才穿上。
怎麽可以用潔淨的身體去承受汙穢的東西呢?寧可投身到湘江的流水中,葬身在江中的魚肚裏;怎麽可以用清白的人格,去蒙受人世間的塵土呢?」漁夫微微一笑,敲擊著船板要離開了,一麵唱著歌說:「滄浪的水清澈的話啊,可用來洗我的帽帶,滄浪的水汙濁的話啊,可用來洗我的雙腳!」然後就離去了,不再和屈原說話。
注:「滄浪之歌」複見於《孟子.離婁》,講述孔子聽孺子唱出滄浪之歌,便引之以告誡 弟子,明白儒者自取(自由選擇)之道。
水清隻是清水,水濁僅是濁流,濯纓濯足皆憑自決 ,但這是逆解發揮,若順取發揮,應是漁父誦歌之意,勸儒者改行道家之路:說「眾人皆醉 我獨醒」,應有倒過來說「眾人皆醒我獨醉」之胸襟;由是隨波逐浪 ,或能潛移默化,縱無前景,也樂得逍遙(此逍遙自當與個人快樂或縮頭烏龜式的安逸詳細 分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