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嚐趨百裏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嚐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 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複;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穀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 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 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餘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餘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餘。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 夷。自謂少時用心於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也。其將歸見其親也,餘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我小時就愛好讀書。(因為)家裏窮,沒有辦法得到書來讀,(於是)常向有書的人家去借,親手用筆抄寫,計算著日子按期歸還。(冬天)天氣十分寒冷,硯池裏(的墨水)結成堅冰,手指不能夠彎曲、伸直,仍然不敢放鬆(抄書)。抄寫完畢,跑著把書送還,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為這樣,許多人都願意把書借給我,於是我能夠廣泛地閱讀各種書籍。(當我) 成年時,(就)更加仰慕古代聖賢的學說,後來擔心沒有大師、名人與我交往,曾經跑到百裏以外,捧著經書向當地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請教。前輩道德高聲望高,向他求教的學生擠滿了他的書房,他(卻)從不稍微把言辭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我站在旁邊侍候著,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彎著身子,側著耳朵請教;有時遇到他斥責,(我的)態度愈加恭順,禮數更加周到,不敢說一句話來還言;等到他高興了,就又去請教。所以我雖然愚笨,但終於能夠有所收獲。
當我從師求學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大穀裏,深冬季節刮著猛烈的寒風,積雪有好幾尺厚,腳和皮膚凍裂了還不知道。到了書舍,四肢僵硬不能動彈,服侍的人拿來熱水給我洗手暖腳,用被子給我圍裹蓋上,很久才暖和過來。(我)住在旅店裏,我每天隻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美味道好的東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學,都穿著華麗的衣服,戴著有紅纓裝飾的綴著珠寶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左邊佩著刀,右邊掛著香袋,光彩照人的樣子仿佛神仙一般;而我雖然1穿著破舊的衣衫生活在他們當中,(卻)毫無羨慕的意思,因為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不感到吃的穿的不如別人。我求學時的勤奮和艱苦大概就是這樣。
現在我雖已年老,沒有什麼成就,但所幸還得以置身於君子的行列中,承受著天子的恩寵榮耀,追隨在公卿之後,每天陪侍著皇上,聽候詢問,天底下也不適當地稱頌自己的姓名,更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呢?
現在這些學生在太學裏學習,朝廷天天供給膳食,父母年年送來皮袍和綢衣,(這就)沒有挨凍挨餓的憂慮;坐在高大寬敞的房屋之下讀著《詩》《書》,(這就)沒有東奔西走的勞累;有司業、博士做他們的老師,沒有任何問題得不到解決,沒有任何要求得不到滿足;一切應有的書都集中在這裏,(這就)不必象我那樣親手抄寫,向別人借來然後才能看到啦。(要是)他們學業(還)不精通,德行(還)有不具備的,(那就)不是(他的)天質低下,而是(他的)心不如我專一罷了,難道是別人的過錯嗎?
東陽馬君則已經在太學中已學習二年了,同輩人很稱讚他的賢能。我到京師朝見皇帝時,馬生以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我,寫了一封長信作為禮物,文辭很順暢通達,同他辯論,言語溫和而態度謙恭。他自己說少年時對於學習很用心、刻苦,這可以稱作善於學習的人吧!他將要回家拜見父母雙親,我特地將自己求學的艱難告訴他。如果說我勉勵同鄉努力學習,則是我的誌意;如果詆毀我誇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鄉前驕傲,難道是了解我嗎!
(填《送東陽馬生序》中的語句):我國很多前輩科學家少年時艱苦...
家裏貧窮,沒有辦法買書來讀,常常向藏書的人家去借,(借來)就親書抄寫,計算著日期按時送還。
天很冷時,硯池裏的水結成堅硬的冰,手指(凍得)不能彎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
抄寫完了,趕快送還借書,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
因此人家多願意把書借給我,我於是能夠閱讀很多書。
到了成年以後,更加仰慕古代聖賢的學說又擔心沒有才學淵博的老師和名人相交往(請教),曾經跑到百裏以外向同鄉有名望的前輩拿著書請教。
所以我雖很笨,終於獲得多教益。
服侍的人拿來熱水(給我)洗手暖腳,拿被子(給我)蓋上,過很久才暖和過來。
在旅館裏,每天隻吃兩頓飯,沒有鮮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館的同學們,都穿著華美的衣服戴著紅纓和寶石裝飾的帽子,腰上佩帶白玉環,閃光耀眼好像仙人。
而我卻穿著破棉祆舊衣衫生活在他們中間,毫無羨慕的心思。
因為我心中有自己的樂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別人了。
我求學時的勤懇艱辛情況大體如此。
名句填空 送東陽馬生序
餘幼時即嗜學。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群書。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嚐趨百裏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嚐稍降辭色。
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複;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穀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後,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於餘者乎?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餘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
餘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餘,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辯,言和而色夷。
自謂少時用心於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餘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謂餘勉鄉人以學者,餘之誌也;詆我誇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餘者哉!
關於送東陽馬生序的題目及答案
1.作用是引起下文;2.學有所成是因為他勤奮刻苦,以學為樂,虛心求教,求學若渴;3.指古代男子年滿20歲,即成年.類似的詞有(1)豆蔻:指女子十三歲(2)及笄: 指女子十五歲(3)弱冠: 男子二十歲 (4)而立之年:指三十歲等等.
送東陽馬生序翻譯
我年幼時就愛學習。
因為家中貧窮,無法買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
天氣酷寒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
抄寫完後,趕快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
因此人們大多肯將書借給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許多書籍。
到了成年時,愈加仰慕聖賢的學說,又擔心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遊,曾往百裏之外,手拿著經書向同鄉前輩求教。
前輩道德高,名望大,門人學生擠滿了他的房間,他的言辭和態度從未稍有委婉。
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低身側耳向他請教;有時遭到他的訓斥,表情更為恭敬,禮貌更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話;等到他高興時,就又向他請教。
所以我雖然愚鈍,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
當我尋師時,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大穀之中,嚴冬寒風凜冽,大雪深達幾尺,腳和皮膚受凍裂開都不知道。
到學舍後,四肢凍僵了不能動彈,仆人給我灌下熱水,用被子圍蓋身上,過了很久才暖和過來。
住旅館主人處,每天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嫩的美味享受。
同學舍的求學者都穿著錦繡衣服,戴著穿有珠穗、飾有珍寶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左邊佩戴著刀,右邊備有香囊,光彩鮮明,如同神人;我則穿著破舊的衣袍處於他們之間,毫無羨慕的念頭。
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並不覺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我的勤勞和艱辛就是這樣。
馬說送東陽馬生序的一句一譯
馬說原文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
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故雖有名馬,祇(zhǐ)辱於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於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裏稱也。
馬之千裏者,一食(shi)或盡粟(sù)一石(dàn)。
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sì)也。
是馬也,雖有千裏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注釋1伯樂:孫陽。
春秋時人,擅長相(xiàng)馬(現指能夠發現人才的人)。
2 而:表轉折。
可是,但是3 故雖有名馬:所以即使有名馬 故:因此 。
雖:即使。
名:名貴的。
4 祇辱於奴隸人之手: 也隻能在馬夫的手裏受到屈辱(或埋沒)。
祇(zhǐ):隻是。
奴隸人:古代也指仆役,這裏指喂馬的人。
辱:這裏指受屈辱而埋沒才能。
5 駢(pián)死於槽(cáo)櫪(lì)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裏。
駢,兩馬並駕。
駢死:並列而死。
於:在。
槽櫪: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為馬廄。
6 不以千裏稱也:不因日行千裏而著名。
指馬的千裏之能被埋沒。
以:用。
稱:著稱。
7 馬之千裏者:之,定語後置的標誌。
8 一食:吃一頓。
食,吃。
9 或:有時。
10 盡:全,這裏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
11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糧食。
12 石(dàn),容量單位,十鬥為一石,一石約等於一百二十斤。
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13 食馬者:食,通“飼”,喂。
14 其:指千裏馬,代詞。
15 是:這樣,指示代詞。
16 雖:雖然(與前麵的雖不一樣,這裏指雖然)17 能:本領。
18 足:足夠。
19 才 :才能。
20 美:美好的素質。
21 外見:表現在外麵。
見:通“現”,表現;顯現。
22 且:猶,尚且。
23 欲:想要。
24 等:等同,一樣。
25 不可得:不能夠得到。
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26 安:怎麼,哪裏,疑問代詞。
27 求:要求。
28 策之:驅使它。
策:馬鞭,引申為鞭打,這裏指鞭策,駕馭。
之:代詞,指千裏馬。
29 以其道:按照(驅使千裏馬的)正確的方法。
以:按照。
道:正確的方法。
30 食之:食,通“飼”,喂。
31 盡其材:竭盡它的才能。
這裏指喂飽馬,使它日行千裏的能力充分發揮出來。
材:通“才”,才能。
32 鳴:馬嘶。
33 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
34 執:拿。
35 策:馬鞭。
36 臨:麵對。
37 嗚呼:表示驚歎,相當於“唉”。
38 其(1):難道,表反問語氣。
39 其(2):恐怕,表推測語氣。
40 邪:通“耶”,表示疑問的語氣詞,意為“嗎”41 知:懂得,了解,認識。
42 千裏馬:原指善跑的駿馬,可以日行千裏。
現在常用來比喻人才;特指有才華的人。
43 食馬者:指不懂得重用人才的官吏。
44 伯樂:賢明的君主,懂得如何重用人才。
譯文 世上先有伯樂,然後才有千裏馬。
千裏馬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
因此即使有名貴的馬,隻能辱沒在馬夫的手裏,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以千裏馬著稱。
日行千裏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
飼養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裏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馬來喂養它。
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裏的才能,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品德就顯現不出來。
想要和普通的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裏呢? 驅使千裏馬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喂養它,不能夠充分發揮它的才能;聽千裏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隻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裏馬!"唉,難道(這世上)是真的沒有千裏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裏馬吧!送東陽馬生序(節選)朝代:明代作者:宋濂原文: 餘幼時即嗜學。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群書。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嚐趨百裏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嚐稍降辭色。
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複;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穀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譯文及注釋 我年幼時就非常愛好讀書。
(因為)家裏貧窮,(所以)沒有辦法買書來閱讀,常常向藏書的人家去借,親自抄錄,計算著日期按時送還。
冬天非常寒冷,硯台裏的墨汁像冰一樣堅硬,手指(凍得)不能彎曲伸直,也不敢懈怠。
抄完後,便馬上跑去還書,不敢稍微超過約定的期限。
因此有很多人都願意把書借給我,於是我能夠遍觀群書。
到了成年以後,我更加仰慕古代聖賢的學說,又擔心沒有才學淵博的人同我來往,曾經跑到百裏以外,拿著經書向鄉裏有道德學...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送東陽馬生序重點句子原文及翻譯